《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151讲(附文字稿)|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3]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五年一月六日宣讲

第一五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上周讲到悟净圆觉,行者明了「净圆觉性」,能够发明「起灭」,知道一切万法的种种一切法相之中的起起灭灭,当下就在这一切法相之中,当下了解。所以一切众生相中,他其实根本的,本来的法性,性自就是劳虑。所以当你明白性自劳虑时,你才是真正行者最初在懂得真正,就是最初正确的懂得如何面对劳虑的下手处。假如不知道性自劳虑,也不是在圆觉体上去体会的,你要说怎么样行者能够起种种念头,想要断此劳虑,你还有一种行为可以断此劳虑,那都堕劳虑的种种造作之中。或者你说做什么种种行,然后成就种种解脱,那还是劳虑。问你说要执什么样的种种行,能够成就,断种种劳虑,其实起心动念,不管你做指认灭,起种种念头,都属劳虑。全属劳虑。

那你说如何真断劳虑?那是在一切「净圆觉性」之中,发明「起灭」当下,一切念头起灭处,你知道觉体,那叫断劳虑。所以你看到一切念头当下,他根本性自,本来就是劳虑相。但你明白那个劳虑相时,那劳虑不过是相尔!你还会在劳虑相上随他劳虑吗?你是明白一切相中如是呈现的种种劳虑。所以你最初体会那个法界的清净,那叫得法界净。所以法界清净,说你于法、于一切相,清清楚楚,了然自在,了然明白,还不能够堪说自在,但已了然明白!行者已经在这里,已经懂得是下手了。不是再起个念头说,我要怎么样跳出烦恼,跳出劳虑。你越是用堕在众生的知见上面,妄作种种计量,哪怕是计量,是回家的计量,做向圣回家的计量,那都叫劳虑!

所以当你明白凡有一切起心动念都属劳虑时,你念念就会在这些劳虑当下,永远断掉心里面,过去凡情的种种心行,任何的一切造作,就会寂静,就会寂灭,叫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在那个言语道断,不是说你真正不知道一切感受,那才是明白一切感受时,你还是堕在一切感受之上的所有的一切说示嘛, 当然不是那种说示,说话的说,开示的示。不是那一些种种众生过去在情执所幻想的一切说示。但你在明白一切说示上面,你根本就已经超越说示之中的,不断的在上面的造作、计量。所以你明白那一些感受现前处,你当然知道一切万法,什么法故,他就会有如是的相性体力作,一切的如是中,所有的一切呈现表现,你清清楚楚。所以他才更能够明白一切众生界,也才更能够深入一切万法。那是最得到法界净是。

只是在那个法界净中当下,为什么讲说「法界净」?在这个法界净上还有净界?因为你最体会法界时,你必定还有一个能够察、照觉,还有一个在过去的感受之中,真正有豁然开示的这种清明,能够清清楚楚。但念念之间,在眼前的一切过去的劳虑中,你虽然已然非他,可是眼前的种种像中,你清清楚楚,已然知道,已然解脱。所以在这个解脱上面,那还是什么?还是因劳虑起的嘛。你念念之间,在这个解脱上面,别人还没有完全在这个圆满觉心上。所以后面讲说凡夫随顺觉性,你永远在觉性里面体会!假如还有一点想要说,还有一点念头说是有解脱相,那都是凡情的造作、计量。但是行者已经跳出这个劳虑了,所以他那个解脱相,也不是我们过去所体会那种解脱境界。那是心中清清楚楚,已然知道超越。只是在这个超越之中,连他心中的任何造作,觉得我解脱,那个造作,他都明明白白,只是在这个明明白白上面,他为什么还有明白,只是在这个圆觉心中,还不自在而已。

因为从过去业障不断这样子,不断念念之间剥离,在剥离当下,虽然心体已然知道了,但是智慧还没有完全彰显。所以他在明明白白处,也不是我们众生的知见中,你还会堕在一个净解,那是最粗,粗糙的粗,最粗的那种,那都属于劳虑。那微细的感觉到,我已经超越一切的清明,就有一点类似像道家讲的,从此以后跳开滚滚红尘,那种清明!最粗,粗糙的粗,认为跳开滚滚红尘,你还是有对待,那是粗境,那是粗境界。到微细的,觉得跳开滚滚红尘,根本不在红尘的种种造作上,或者觉得我有所跳开那个上面,再做任何计量,但是他潜在意识里面,他还是感觉到心中有最初开示获脱的那种清明。

在那种微细的心中的,这个心里面的那种呈现,也不能讲造作,呈现上面,都是因为圆觉心中还不自在。你要是圆觉心中自在大圆觉体,你根本不需要如是想,根本不需要如是作。为什么会有如是想?真的觉得有心中,有释然解脱,真的跳出的这种心中的清明。这种清明都来自于过去流转甚深故,业力甚深故!所以于根本清明,还不自在故。因为根本清明,连这个清明都是多余!也都全然多余。那这里面的过程,唯有什么?唯有行者念念在归家的时候,你可能慢慢、慢慢能够体会到一点,这种细相,一点微细。不能说那,我说的细相不是你真的深入微细,我说你能够观察到一点,稍微的一点道理,所以这叫做凡夫随顺觉性。

所以我再把他提起来讲,是要告诉大家,你要不知道性自劳虑处,你根本不能够走出劳虑啊,随你所起的一切行为之中,都堕劳虑相。那个意思,就是你从头开始,你没有一念,念念之间都在圆觉体上去思维的。净圆觉性,那净圆觉性之中,那个净中根本不需要,我等妄想造作。那是念念之间,在一切妄想造作当体、当下,你就要起直下担当,了然照了,觉得妄想造作都是大觉所现,根本不需要你在任何感受上面,妄做施力,施,布施的施,那种力量的感觉。但是在凡情上,一定会有那个念头,一定会有那个作用相现。这过去凡夫在任何的作用的相现、现象界前,他都是流转处。那是凡夫,那是必定根本凡夫。行者就要在过去一切凡夫的种种像现处,也是现象处,你要了然都是觉,不会不现,在心境中的过程,因为心性是大明的,所以你的过程之中的差别,他一定会起成种种差别相,只是不断的一直在道理上,不断的告诉,就是在佛经中,不断的已经在告诉后人,那一切差别相能显差别相的是你的根本的「净圆觉心」。

差别相是根本显不出差别相的。所以你不要担心他不会显差别相,你也不要刻意让他不显差别相。你要刻意让他不显差别相,不能显出差别相,那就是差别相。那还是差别相!所以那是跟过去的差别相,差别太一个不差别。所以那永远都堕差别相!凡是你用到众生的想、计量之中,都堕如是业感、法,他的定数之中,就是业感的定数中。所以你仔细,慢慢就能够体会什么叫做「不净圆觉心」。念念就在这个上面体会,念念他在这上面,你要找发明「起灭」。

你能够在这个起灭当下,能够了解所有的一切法相,就是如是故。这发明「起灭」。如是因缘故,如是现故,发明「起灭」。所以在如是因缘,就如是现故,就不是像过去,我们凡夫那种知见,以为知道如是因缘,就如是现。所以我就好像就要迁就如是缘起。那讲到这要迁就如是缘起,就好像就要顺应如是缘起,事实上光这迁就顺应,表示你潜在心中,你还是黏着于缘起。你根本心意识之间,你根本攀附、执着于缘起,你才说迁就嘛。你才说顺应嘛。

谁要你顺应、不顺应?他是要你在一切缘起的当体,你要看到那个根本,明明了了的净圆觉性。净圆觉性说顺应都多余,那个顺是大顺,什么叫大顺?那个大顺之中,不但一切众生计量的那种委的小顺,什么叫委的小顺?委小顺就是你还起成情想,不断在上面以为的造作,以为的心里面的坦荡,以为的心中的慈悲!那都是小顺。

那个大顺之中,根本不需言语,他本来面目。你知道那些缘起当下,能顺,根本就是大觉体中本来的大顺。你知道在一切法中,不应该做时,念念回头时,你为什么知道不该做。不应该做也是大觉的随顺。所以大觉的随顺之中,有正、反二相。你在一切感受的下下流转处,你也知道在一切感受时,念念之间懂得光时,那都是大觉随顺。假如不是大觉随顺,真的是从缘所计量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回光,假如真的是从缘所计量的,你也根本不知道,你失去的种种缘想。

因为缘,根本不能起种种缘想。缘想正在起缘想,是谁在觉得缘想?那缘想又不是一相、一法,我们要是真正以为他的计量全在缘想,缘想只是一相、一法。那我们讲的缘想,他不是一相、一法,那你到底是哪个缘?所以你真正体会缘想时,你就慢慢能体会,你不是锁定哪种缘气说他是缘想,因为你不是锁定哪种缘气,但你必定能够随缘起种种想故,那叫缘想。所以光讲这个缘,都不是我们众生知见锁在末梢的种种造作,那种执着中说的缘。那个缘,都不是抓着哪一法、一相之中所说的缘,所以那个缘中也根本都是什么?无相。连缘都是无相 。所以在这个无相之中,你才能够体会,他一定能够起种种相,所以在起种种相时,你才能够明白,他一定无相。为什么?能起种种相的,他一定是非种种相。所以无相能起种种相,种种相处就是无相处。

所以这个就不是在文字上,道理上,不断的在这边跟大家沟通,而是在行者念念之间,心中要习惯如是的声音。习惯如是的声音故,所以你在一切起心动念当下,一切缘想境界现前处,你自然就知道,心中的根本非中的清净。当你能知道心中根本非中的清净,你当下就能够有什么?能够有寂中的担当。所以那个叫做悟净圆觉,因为你悟尽觉心嘛!所以那个才能够真正、慢慢体会,真的才能够慢慢体会这个觉心的作用。

所以讲到圆觉经中的每一个文字里面,所以真的要能体会时,你仔细思惟,哪个大净之中不是下手处!哪个不是真正利益行者,现在念念之间,已然知道如何归家的地方。才是真正踏上归途的开始。不是还在外面有寻有事的寻觅,还在那种感觉之中,找到那种清净,还在那种妄业上面讲到什么,在思惟如何放下。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妄,你如何说放下!当你说要放下时,你就根本,你是什么?你就承认他是妄。嘴巴虽然说是妄,你要放下,那已经在体上来讲,你这个妄都变成实名,妄就是虚妄,为什么虚妄?你不认觉故,就是妄。假如你真正认得这个觉体,你就知道那个妄字的真正的意义,涵意在哪里。那真是虚妄嘛。

全体根本都是你本来的净圆觉心啊!可是你怎么会看成种种的感受呢!要没有那种感受,也不是净圆觉心啊!所以他一定能担当一切感受啊。可是在一切感受强烈表现处,你忘记你的觉体了吗?所以那叫真正虚妄。所以在这个觉心上面,因为还不自在,因为在智慧增进上,这不自在是告诉你,行者已然一步一步懂得归家。所以在这个上面,不自在之中,已然有什么?已然有深入,有前行相,有行者相。毕竟在大觉体上,你要讲出那个觉体之中,从凡入圣的渐次,你不能一下子跟他讲从那一念之中,就能够顿入,马上顿入果地!你要说真有如是顿入,那表示你在心中的迹象都搞不清楚,那也不叫做大觉。就算有的人他能够在一剎那之中,那一下顿入,这一剎那之中,心中的迹象的渐次,一样历历在前,清清楚楚的,只是时间的短暂跟一般凡夫的拉长而已。

事实上,这个时间,真正在大觉体中,根本无相!他可以让你在一念之中,能够真正体会,有的人有智慧的,过去有宿世以来有福德的,一念中体会。他还可以为你显现无量劫来,在种种道,种种世界为众生演法故,演示一切修行故,他能够示现种种渐次的人。所以一个成佛的人尚且都能够如是不断的反覆从渐从顿,为利益一切众生故,能够方便开演,方便开示,何况我们根本凡夫,要照到自己本来觉心时,你本来就具足如是相的。

所以当你能够在理上清清楚楚时,虽然事上未圆,但理上明白也叫顿。也是顿。所以你在顿时,你还会在渐中,你还会感受在渐中的种种差别嘛。你明明懂得那个道理,那个理是顿时,你在一切渐行上面,也念念破那个渐。破那种渐行的感觉。你念念能破到渐行的感觉,你根本不是住在种种次第中的。你却是假借种种次第,你不断的在发明心地的,发明起灭的。这也是从顿知渐,从渐立顿的。所以觉体中就是如此。所以念念之间,他已经是告诉一个行者,已经归家的这种心中的发心,这种愿向,这种向,方向的向!愿向。所以再看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爱」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这里先讲一切菩萨。前面是讲一切行者,最初从凡夫地开始入时,现在是已经直下担当,既然悟尽觉心,直下在大觉体上体会有情。过去你觉得有净解,懂得法界净是,你还是在众生凡情体上,去最初体会觉心的作用,所以那叫凡夫随顺觉性。

什么叫凡夫随顺觉性?就是你还是依照你过去的凡情之中,你觉得有解脱相叫凡夫随顺觉性。现在根本就在大体中感觉那个解脱,感觉那个解脱相。明明这是一体,但在二面之中,你若是站错角度,那一个叫做随凡,一个叫做达体。达理,也叫达体。但你不到了那个,你还没有到到,最初走到那个境界,你也没办法从过去的种种执着之中,你一跃而出,跳到对面的那个角度上,再看一切!

镜子现出镜色时,其实就是那一点上。你看错了就是完全是镜色的势力。纵然你说解脱,你也是在镜色的势力上说解脱的。你是在镜色的势力上说解脱的那一点上,反过来看,哪个不是根本镜体之中,根本不需要说解脱的根本于镜色的解脱。所以你要站在凡情的那一点上,你真有如是凡情解脱!所以「净解」为自「障碍」。换过在这个点,这同样一个点的这一面上来看,那个净解都是多余。讲到这个就是告诉你,已经在剖析觉心嘛。

你觉性之中,越走越清明,越大明了!所以这里要用到一切菩萨。所以文字之中,你看古德译经,他就要告诉你,这边就要用一切菩萨。什么叫一切菩萨?你在一切起心动念之中,你懂得是大觉有情?你懂得是摩诃萨埵吗?你要清清楚楚,那个摩诃萨埵的作用,你要明白一切摩诃萨埵时,你的角度已然站的就不一样了。你是站在觉体看一切的,你在觉体看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够明白,「见、解」为碍,你还觉得有解都是碍。

假如不是站在那个角度上去解释,很难解释。但你要真正能够体会觉心的作用,就像镜子,我刚刚讲,那一点上不同的二个层面的角度,你可能就慢慢能够体会得出来!你完全站在随凡的气氛里面,纵然你觉得好像超越凡情,但你还是什么?从凡在这边所说的,从凡心中起的体会的。但同样这一点上,你突然在这一点的背面,另一面中再看时,你觉得从凡得脱,那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在根本大觉心体之中,随凡照明的那一念而已!那一念之中,有从凡流转,有从凡得脱。但从凡流转,从凡得脱,都是根本清明的镜体的根本,不堕在如是语言声音的根本清净而已!他不堕在这种如是的语言声音,可是他必定能够入凡时,能显出种种的语言声音,那个是真正超越那个觉体,你站在觉体上看的,不是超越觉体,超越情量。所以这里面的渐次清清楚楚,这样菩萨,你就站在觉体上看的。所以你就,自然就能够清楚,叫做「见解」为碍。你还见得、觉得解脱,还解脱,那多余,你不觉得多余!多余就是碍。

所以碍者,我那天好像也讲过,什么叫碍?从个石头,从个疑嘛。石者,是你不管在质量上面,就是受阻相,你就永远堕在质量上面,起种种计想、计量。那个疑,就是不决,决定的决。所以你在这个上面,永远心中起种种不能决定那种不决。不决,在哪里说不决?不决在大觉体上,你不敢直下担当,说不决。不决是在你大觉体上,你还是什么?还是念念之间,于觉体之中,还不是完全体会,叫不决。所以那个叫碍。

可是在觉心的作用之中,他就会在一步一步,他会起成如是觉体,起成如是觉相,不是觉体。起成如是觉中的作用,你都会觉得有净,然后也会觉得见到净,觉得是碍。你都会有这种相。只是我们过去因为习惯在任何觉心起成种种相时,我们都会什么?随相而捉持嘛。虽然现在不能叫堕,因为已经离开凡情,没有那种堕中的那种势力,但是那种微细的捉持,你还不断,还未清明。所以你在那个觉中,你觉得见解为碍时,你还是捉着见解为碍上,这个清明之中,你还在那边不肯反观觉体,你不能念念剥。你觉得见解为碍,其实都是觉。你能够明白一切感受时,你明白一切觉体当下,你不是没有这些感觉,你能够明白觉体上,这些感觉的渐次的感觉,他一样一步一步为你如实呈现。可是却在过去,在不断的渐次回头时,你会在一步一步不断的,一段一段为你呈现处,你就一段一段的,你发现还有什么?还有余执未消。执什么?就在这个上面,你又忘记。因为觉得是净觉,所以净觉之中,你以为那就是觉了,你以为那就是觉的清净了,你以为那就是根本觉了,那就是余执。你忘记每一个念头你都要剥,你以为都多余!

大觉心体根本不必你以为,所有的一切「你以为」就是觉体,你不要堕在任何「你以为」中,不是不知道「你以为」,但你要永远记住,所有一切「你以为」都是觉体。既然「你以为」都是觉体,所以你会在一切「你以为」之中,就念念不住,因为你念念不住故,所以你才能够知道明明白白一切「你以为」。因为你能够知道一切「你以为」故,所以你才能够真正清清楚楚知道,原来那个大觉心体之中,能现一切「你以为」时,他是根本不堕在任何「你以为」中。那叫一切菩萨。

但是道理是知道了,我讲的,行者一定要知道道理。你回头时,你不知道道理是不行的。那参时,我们会发现,还是有很多。道理就在你能够稍微懂得一些道理了,你正在参时,你就会不断的,就会堕在你突然觉得净解了,你突然觉得已经跳出种种过去在尘中的一切妄想,超越了!你光有一个你还跳出,那都是还在不自在。所以那个叫做剥觉性。那就在磨垠觉性,就是在磨那个镜面。你要念念之间,这样子不断的,这样子磨。所以当着一切菩萨,我就直下觉体,就在觉体上担当,叫一切菩萨。知道是解这个一念,能知道过去觉得见,那个解就是还有净,解这个一念,仍然是什么?未出,为根本没有全部,那一念没有未出于凡,没有未出凡情,也叫做根本没有出去凡坌。不要讲凡情,凡坌。坌就是分、土。未出凡坌。还有那个分分的土质,尘埃。坌者,一个分,一个土。未出凡坌。我为什么用到坌字?我觉得用到坌字比较恰当,比较容易思惟。你又还在那边微细多分,还是堕在那些土质上,还有少分,在留在这些窒碍上的,所以未出尘坌。凡坌。

今觉解之觉,不住解中。觉得「解」那个觉根本不住解中,现已经明明白白知道叫做见觉。觉解那个觉,根本不住解中。你何必还要住在解中,觉得有任何的净解。所以他念念剥,念念超越。但你虽然不住在解中,那你确定还念念之间还住在哪里?就住在觉中。还在觉中。你觉得不住解中,所以你在念念剥,所以还在觉中。

所以这后面还要告诉你,叫做「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这个觉还是碍,为什么?因为你还有个觉。你还在一个觉中,还懂得有个在字。你念念之间,虽然已经超出那个解,可是你还有一个觉可在。你要是有一个觉可在,觉心本来叫做自在。自在之中,不必跟你说立那个在。假如你立那个在,你就是在哪里?你就是在不自在。你一个「在」,就在不自在。不自在之中根本不需要你立在,或自在不自在,那叫自在。你要立到凡情之中的在,或不自在,那都叫做不自在。所以你永远,永远超不出大觉心体,出离一切名相之中的所有的一切根本的清明自在。

我这个时候,后面讲到名相,是行者微细心中,攀缘心体,念念照见性中清明时的微细名相。那个都还叫不自在。那体会都不自在。所以这个叫做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这菩萨在未入地者当下,未入地是你根本,念念之间还没有登到大觉心体,所以还在那些想之中,虽然知道是觉,可是于觉呢,还不清晰。在过去,因为流转故,所以在下觉体上,那种心里面的思惟,还没有办法起决定。你若真的要清晰,不是有个体,有个像让你清晰,可是那就是一定要行者念念之间,在如是修行上,在觉体的不断的观照上面,他能够起微细的。虽然非一行、一相,可是将来要真正能够体会那个觉体的作用,觉体现前处都是感受,从此以后,你在感受当下,随他所起的一切名相,哪怕是于染、于净,一切名相,你心中从来不堕!什么叫不堕?就是刚刚讲的尘坌的坌是一样。你不随着那种分土,分分的种种现象之中,你随他而堕,随他的土尘,随堕者,随土也。

你为何不堕?不是你刻意再起个念头说我不堕,过去我们都会想到说,起个念头说不堕,你要在起个念头说不堕,那就是做认灭,那你还叫做劳虑。你还在上面做劳虑想,那不堕是告诉你,你为什么不堕?你念念知道觉心,发明起灭,悟尽性。所以在这个上面,你当然能够做持一切,那做持一切,你是在做上说做嘛!不是,你在做上只是在不断的为自己印証而已。你还堕在任何现前的种种造作里嘛?因为觉心最后现前处,没有离开一切做,但是他绝对不是过去凡情所质受的以为真有如是做中的种种有为。但你要是完全说他没有做,那就叫断灭。

所以行者就要在一切做中,念念发觉你还有留住在种种作态里面的妄想、计量否?所以哪怕是身体运行,头脑思惟,意识思惟,你都能够体会到,他那觉体根本不动的心中的清明。所以你连思惟体上,连种种运行,周身动作上面都知道根本无作。他为什么能显出这么多种做?是因为大觉心体,他不堕任何种种做中,所以他才能够起种种做相,要圆满觉而已!所以你能够在一切做相之中,将来你能圆满这个觉性时,是不落种种做相之中的妄执的。既然是不落做相的妄执,当然就不会再多一个不做,无做。

你要在讲到无做,众生的语言的无做,是跟做,起分别的。圣性中讲的无做,是根本他能够入一切有为中的,他的这一切有为的大无为。所以在圣性讲无做,跟凡情讲的无做,是绝然不同的二个立场!完全不同。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体会那个「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虽然你念念之间,已经脱去那个解,你知道那个解,都是觉的那个解,都是凡情中。你根本不会住在那个解。自己都能够体会到。现在这样子讲,大家都能够仔细,虽然是未证,但是都可以稍微观想得到。你觉得解,但你会住在觉中。但我们习惯,你觉得有觉时,就住,就是有那个力量,根深气力,就堕那里嘛。现在我们凡情,当然感觉到根深气力,当然将来微细的时候,连根深气力,你都感觉不到,他才叫微细,那才叫可怕!你都不知道怎么样流转,你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样微细执着。所以那个叫念念剥。所以那个叫未入地者。

未入地者就是还未登地,你还没有照到觉心,叫未入地者。你真正照到觉心当下,你开始起心,是念念之间,你就能够在觉性上面,起成种种担当,你再说种种名相,他就担当。什么叫担当?担当不是一种造作相,担当是真正一个行者的智慧的亨通,豁达相。他不在一切感受上面说,我担当感受说担当,是根本不堕在任何担当的妄想造作,这种负累上面担当。你为什么不堕在任何这种负累上面说担当?因为一切法中不离觉故嘛!假如你还有担当,那就是二。微细心中还在分彼此啊。所以那个才叫做什么?那个才叫做根深蒂固。行者已然在自家心头,念念之间,唯一向趣就是什么?念念如来。念念佛名。那绝对不会背此佛名,这才叫做大念佛!

在一切名相现前处,他都知道原来都是大觉的根本的名相,名体啊。名相体,名体。不是明白的明,名字的名。名体而已!所以那叫做,真的叫持名。那才是真正最后你能够体会到的,真的持名佛处啊!所以哪一个起心动念不是持名处!所以名相学在佛门之中,在觉心上面是很微细的。

你放眼望去,所有的一切,随你现在心情所呈现的一切世界,哪个不是名相现前处!但你在一切名相现前处,你懂得持诸佛名吗?意思是在一切名相当下,你知道是佛名吗?因为你不清楚,先要让你在每个起心动念,本来的名相中,你先立一个用世间名相中所体会的佛名的名相,用佛名的名相安立在念头的每一个名相里。你习惯在每一个念头的名相之中,都体会是佛的名相,将来你在任何起心动念处,都能看到持佛名号!这叫持名念佛。那叫大念佛。但你要是不能在每一个念头的名相当前,你先训练自己每一个名相现前处,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你将来也当然体会不了!

就如同上一周讲的,你处在大众法师的团体里面,你念念之间,眼睛看常住,耳朵闻常住的声音,你都是念念在诸供养,因为大众念念在供养你啊!就在这个众缘中供养,在同样,在你心中,那你还有个名相,就是什么名相?就是行者的名相。那个行者,就是念念在僧众中的名相。那个名相,你平常感觉不到的,可是却在环境之中,他不断在这一生中,为你长养积聚,将来在你心底之中,就是一个金刚宝藏!僧种的名相。因为你有这个僧种的名相,所以你才能够肯于,在一切起心动念里面,你知道他就是佛号,佛名。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一切众缘,你平常就活在众缘中。那一切众缘之中,不都是念念之间,都向本来面目学习的这种气氛!所以你在这个本来面目学习的气氛之中,你也就会用于到,因为大众供养你的这种庄严,大众供样你的,回向给你的这种力量之中,自然而然回向给你的这种方向,你自然在将来的起心动念当前,眼睛观色,耳朵闻声当下,就有回头处啊。

觉体就在众缘合和当下。所以众缘合和,你要平常在那种众缘合和中啊?我要打算在凡情的众缘合和,你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就是流转的合和。我要站在一切向道的众缘合和中,将来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他就是回头的合和。觉心就是如此啊!觉心他就为你现。只是在这个上面说声闻而已,因为他毕竟这还叫不自在!你还是随这缘中在做自己的调适,但是你要知道觉心到最末稍时,他就一定能够呈现如是法数嘛,作用嘛。你在作用之中,你就知道在什么缘故,他就向下流转。什么缘故,他就念念回头。你处在什么样气氛,常薰习故,他就是众生业力。你处在什么样的气氛,念念至诚恳切,念念惭愧故,他就是回头的善业。

那为什么你能够明白这些业感的差别?因为你明白觉性如是嘛!所以你在讲到明白这些善业时,就不是一般凡情在分善、分恶,讲的善恶而已!你是在一体、觉体上,分明一切觉性的种种随缘的差别,那是善恶。所以你讲尽善恶时,你马上融会的是你根本的觉体,那叫做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你只是在世间的善恶上,不断的这样评论,不断的评论,但你永远不认觉体,你将来就算念念能够分别出善恶出来,你也是人天福报,如同昙花一现而已!你念念的思惟都在尘相之中,将来所受的一切善报,一样报在尘间!那不就是这一生之中,徒劳光阴!拿一个金刚王宝剑去砍鸡毛,拿一个无上琉璃去换棒棒糖,心里才觉得大委!当然有的人说有的禅盒子,可能砍鸡毛,砍鸡毛处,才是真正下手处!对吗?

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在鼓励的,你不用争这个,不用跟我争这个。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这觉性之中的差别。刚刚讲到觉性的差别,本来我是想说,我已经讲了这清净会讲完,这个功课就停了。结果今天那个教务处法师跟我讲说,讲完了,课还没有完,还是要讲。讲到课完,我以为讲完就可以休息了。下个礼拜一要是讲完,礼拜二就不上课了!我还打这种妄想,结果居然说,有课还是要讲完,那我就慢慢拖!哈!…不然还是要我总结,没有东西讲,总结好了!我怎么总是觉得被打呢!哈!…那慢慢拖好了!既然是慢慢拖,所以我在这个行者的作用上面,先讲个故事。

这是公案,讲到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公案。让你们体会一下,在念念之间,觉心在入的,众生在开始念念随顺圆觉,随顺这个净圆觉心时,他的一切的形之中的差别。居然这种形之中的差别,就是形体,形体不是行为,形体上面的种种作用。因为形体那一定还有涉行为,形中的差别。居然在一切祖师过去的一切事迹当下,你都能够本,他都有什么?都有表法现前。因为一切万法没有离开过心故,只要念念之间,你回头认这一念心时,就一切行为都一定不出如是法数!不出如是法数!

所以讲到过去凡夫随顺觉性时,就如同玄奘大师过去在唐朝的时候,找不到很多的道理,念念之间,知道这个佛教传入大唐,传入中土,但是一切经典未齐。所以心中起念念的枯渴,起成枯渴。就起成大,想要去求法。所以讲到这一念心,就是行者最初在凡情之中,已然不同过去根本凡夫的作用,所以那个玄,什么叫做玄?那个玄中,是念念之间,已经发生志愿为玄。那个是真正的念念之间,你念念在志愿之中,念念发生志愿为玄。奘呢?奘叫做立通用为奘。所以奘,壮大也。能够立通大用。发生志愿叫做玄,你能够深入一切志愿,是玄。所以你要是看不到,一个行者看不到心中这种发生志愿,志在哪里?志在根本本来面目上,那个愿心中。所以愿在讲原,心,就是根本本来面目上。要体会,你用不到这个心,你根本什么?根本在你心底深处,根本连求法的欲望都没有。所以你这种玄奘心,看到你心底深中的玄奘,表示你念念之间,纵然你现在不像过去一样,过去是看不到经书,纵然现在文字都很方便,经书都很方便,但是我们却在这些经书、文字之中,你却钻不到任何东西。我们体会不出任何东西来。所以就在这些文字相中,这些安的文字相中,都是过去凡情的种种积累中,因为我们都是用凡情的意识在看一切经典的这些文字的。

所以本来经典是贯穿的本来的圣意,你却用凡情之中,不断在这边染造,你永远没有办法跟他相接。法水没有办法相接。所以内心之中,永远出不了这种关卡!那这个关卡是在哪里?就在凡情的炽盛处嘛。就在凡情最堂皇处。所以叫大唐。你念念之间,都已经在这边,过去习惯,就以为这边就是根本的,本来常住之所,本来久安之地嘛。叫长安。就叫长安。可是你却能够在这边,因为深入志向故,你却能在现前的一切感受之间,念念之间,已经觉得饥渴了,枯渴了。那不是求法的方向,那不是一个行者所用的一切资粮。所以你不必在上面再寻饱足,不必在过去凡情的造作上,以为饱足。你念念之间,在法欲上面,在法上面,你念念觉得枯渴,觉得心中那种求法的枯渴,飢饿。所以玄奘是怎么出关的,你知道吗?本来根本大唐不让他出长安城,因为飢荒,长安开大门,让饥民出去寻食,这玄奘出去。

你要看到心里的这个飢荒,你才能够看破得了,过去长安这个大关啊。你根本没有那种,像玄奘那种毅力,你也看不到心中那种枯渴,所以你一定要有先学会那种求法,那才是真正的求法心!所以开始,玄奘第一步到的是哪里?从飢饿中开始,因为飢荒开城,玄奘出城,开始第一个到凉州。先到凉州,是因为不能详细解释,就跳着讲。

到了凉州,凉州是什么?凉州就表示你真正懂得那个饥渴时,真正懂得开始走出过去凡情的种种,那种幻惑的,那种以为的长安,以为的繁荣,到你心里面那种愿心,真正跳出来那个时候,心中已经开始念念在这个上面,已经最初得到一个行者的清凉。那个清凉就是什么?散去过去的热恼,换着现在前行的志向,叫做清凉。所以他在凉州。在凉州城有很多的故事,以前鸠摩罗大师也是被囚禁凉州。凡凉州就是已经热恼散去,热恼散去,叫散热恼。热恼散去就叫做凉。

所以玄奘大师在凉州,是在哪里?就在寺庙宣讲,开讲。那为什么在寺庙开讲?表示什么?表示他就是散去过去凡情的热恼,念念已经在大众之中,已经安法像,安宣说法意的种种心中的趣向,所以他叫大众开讲。你在看到一切众缘合和处,你是在一切法像之中,一切法意之中,一切圣教之中宣说的。你念念不在凡情之中造作,因为凡情已经离开大唐,离开长安。所以在凉州。凉州当下,但是还有唐朝的兵想要来抓他回去,要来抓他回去。为什么抓他回去?因为过去的习气还在后面尾随你,想要抓你回来唐朝。你就是偷渡的!习气就是尾随你会抓你。所以他就夜渡,到了瓜州。

到了瓜州,第二站叫瓜州。瓜州是什么?瓜者,大手意,也。也叫节时。什么手?缘气节使也。缘分熟了。所以他从凉州,清凉中,再往下逃,不再让凡情所束缚,再被他拘提时,念念之间,那种求法的决定心,已然成熟。那真正念念向道的心成熟。所以我们先要从根本过去的,以为那种炽盛的,那个念念之间的执着中,先出那个关,在那个关中,你能看到心中整体的那种气氛,气质的汰换。然后看到那个气质汰换,那才是你入到瓜州,念念求法成熟处。那是瓜州,那开始求法成熟。所以到瓜州。

他在瓜州的时候,那瓜州因为他要开始要渡、要过那些,要过出西域了,要过渡西域。因为要过西域了,所以他希望,再计量说有一个人帮他走出,偷渡超出这个国界。怎么样偷渡出国界!所以玄奘大师在那边在佛像前,一直在求,一直在求有人帮他,带他出国界。这个时候,就遇到一个胡人,叫石盘陀。遇到胡人,胡人是什么意思?胡人就是放牧之人。放牧,我们过去的念头都在凡情中放牧,那就是胡人。石盘陀名字刚好,仔细思惟,石盘陀三个字,名字上面还有表法。石者,石头的石,质之坚重。质量的质,质之坚重相。石头是质之坚重相。质地非常坚实,沉重相。质之坚重相。盘陀嘞,盘陀叫做量之极明也。一切数量,盘陀是量,是度量。度量叫盘陀。盘陀,过去好像计量里面讲二十八组是一盘陀。那个度量是量之极明也。

表示最后虽然到瓜州,因缘成熟。但是在一切过去众生情想之中的于质,于量,心中的计量,那感受现前处,那种沉重中,那种叫质。念念还在现前的以为念念要向道那个心中,那种决定心中,事实上还没有离开凡情的计量。缘情是成熟了,但还没有离开,没有离开,但他不是过去的凡情这么样的沉重,但他最后那个微细处,他是真正看到原来那个心中念念还在感受放牧,游牧的那种情结。你连想要计量人家带你出,逃离,就是那个超越国界都是计量。那完全都是计量。所以石盘陀告诉他,他能带他,石盘陀跟他求受五戒,告诉他,他能带他。紧张反而讲不好,石盘陀先引下去,下节课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