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13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自然法師 於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宣講

132堂課

所以行者一定要先明白真性以後,你在真性上面叫做磨瑩生光,就是不斷在這邊磨瑩就是修行。所以最初你看到覺心的作用,過去的所有一切作用,都是打散在塵相中你以為的緣起。就好像那個舞台劇中一樣,那個燈光打出來時,我們隨那個燈光就看到舞台上所有一切光影的幻化。由於隨著光影的幻化,隨著舞台的種種造作,你就投入在舞台上面種種劇情、種種造作裡。但你要真正知道,他就不過都是一般,如同一般如夢如幻都是戲劇而已,久而久之你還能夠體會到舞台的一切生動的那些幻化燈光,要配合那些燈光才能夠顯出那些影像。

但是真正那個燈光起處,要是沒有那個燈光,你影像都無。這是我講譬喻,所以舞台上,譬喻不見得一定能講得很好,但是你要能夠體會,要是沒有燈光呢?那舞台那個影像都無,你就發現原來那一切的影像都是從覺光中現,你就最初覺得能夠明白,那根本的覺知,清楚那個覺心的作用,那叫圓覺。那個根本就是大覺心體,因為緣故,所以他能夠顯出種種的緣的知,覺心就能夠隨緣現出如是知故。知就是出、起,叫緣起,出嘛支出支出,他能夠出,現出種種作用,但是最初能夠明白那個覺知。

當你明白那個覺知時,那才是什麼?才是你慢慢慢慢消歸覺性處耶。所以你眼睛看到是那個覺心的根本作用、性用,所以他能夠起成行,心緣識,就起成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排上去好像都是世間…,你以為是世間作用,其實都是性中的名字。性中起的那個叫做行,行中在性中就變馬上就變成叫作識,因為他能夠起成知見,在知見之中,然後再立種種名色,名色當下你當然才能感覺到種種的不斷地攝受六入。但這些都是什麼?覺心的變化,這是覺心的變化。你覺得有入、無入都是覺心在變,覺心的變化。

你能夠明白這個覺心的變化時,雖然這個支脈你清清楚楚,但是你都知道是覺心變化時,你放眼望去都是支脈的清晰相,事實上你放眼望去都能夠明白那個覺心的脈絡,十二有支,在這種覺當下,你全收歸一處,這是一定的嘛,因為你知道都是覺心起的。所以你能看到他時也是收歸一處時,是智慧就是如此。

你站在鏡體上面,你能夠明白擔當一切鏡色的變化處,那也就是你念念證得收歸一處處,不是嗎?知道是鏡子了。所以你真正知道鏡子的人,這個人絕對我敢跟你保證,他一定能擔當鏡色。你知道鏡子不能擔當鏡色,那你是根本還釐不清什麼叫鏡色、鏡子。所以你明白覺體時,明白覺性的作用,覺知當下,一切有知當下就是能夠回歸覺體處,那個叫做什麼?那個叫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意識滅,滅者寂滅矣,寂滅不是斷滅,假如真正斷滅,覺心不能夠現出覺,覺心不能現出行,覺心不知道識,那不都是木頭?覺心不能夠起成種種覺知,你不都木頭?你要知道覺心就能現如是覺知,因為你知道覺心現如是覺知,所以收歸覺心叫無明滅。

為什麼無明滅?你在看到一切所起的,隨緣所起的過去我們叫做無明,因為從明入明故無明,但是你不管他如何從明入明故的無明裡面,你咸歸於明。不但你咸歸於明,你還敢擔當他從明入明,從明明白白入明明白白,聽得懂嗎?這是智慧,那才叫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意識滅,這叫做滅,那叫寂滅。不是那種斷滅,都沒有了,無明滅則行滅,意識,那覺心也不能隨緣,起成交光,交光就是行耶。覺心隨緣的時候起成那個交光,也不能交光了,什麼都不知道了,念頭都沒有了,識也沒有了,那還叫覺嗎?

所以你能夠擔當那一切,擔當那一切,才能夠最初體會覺體,那叫做緣覺,也叫辟支佛。在覺心上面你不能說他整體已經知道了然是覺,但是他在覺心之中,已經能夠清楚一切支脈,辟支,辟者明也,支者就是覺知。就怕你不知道那個支,你要明白那都是覺知時,縱然跟你說十二,你都能咸歸於一,叫滅。那智慧是如此,就行者下手處也是在這樣子下的。就連剛剛講的理障事障也是如此。

所以剛剛我可能講了那麼多道理後,忘記把他總結。總結就是行者你要擔當在一切理上,一切感受的理脈,這種紋路架構當下,你要體會「能覺的是誰?」你不能離開現前所覺的理脈、理路,但你永遠不要忘記「能覺」。你要忘記根本清明的能覺,我講的能覺當然是在覺體上說能覺的,我不是跟你墮在能所之中又說個能覺的。這方便用語言就有這種障礙,而且又是凡夫,那語言又更多障礙。所以在能覺上面,你只要不要忘記他是能覺,所覺現前處就不是理障。你沒有現在的所覺,隨緣所起的種種感受的理障,你也不知道那個能覺的清淨。你過去就陷在所覺的理上不知道能,所起的理都是障,因為他馬上就把你遮住知見,全部你以為他是知見。但是你要在現前所覺的一切理路上面,你體會都是那個能覺,那個能覺無形無相,就是看在現在的所覺。但是現在的所覺他不會幫你完全遮住你心中的清明,那叫除去理障。這聽得懂嗎?這後面有總結了,事障亦復如是,事障你要體會那個作用。

所以你要參,參在哪裡參?《心經》講「不不離」,現前都是過去所覺的理,只是告訴你在所覺的理中,你不要籠統的被這個理套牢嘛,你忘記一個能知的清明。那能知的清明又在哪裡見?就是所覺現相上面見,因為能知無形無態,你在哪裡說能?所知上就是嘛,你這個能永脫事理障。因為你為什麼能永脫事理障?因為你已看到是覺心。所以在理還未同,事先除時,你念念看到是真性啊,理還沒有明白事先除時,剛剛不是講事亦如是這樣子觀,在一切作用當下。你不要忘記能事的根本作用是誰,你不要墮在現在所事的種種成就上面,你妄想以為就是作用。

那能夠起成這種作用的根本心中清明的作用是什麼?所以當你在這個作用之中,你才能夠感受到一切現在緣起,假想的作用,都是虛,能夠成就一切假想作用的那個是實。因為那個為什麼叫做實?那個實不是說他一定有一個定相定法叫做實,那個實是他隨一切因緣,隨一切眾生心念所起的一切念頭上面都壞他不得,所以是實。不但壞他不得,你想壞、要壞都是他所起的,所以根本也不能壞他,所以是實。不但他不能壞,他還為你建立種種假中的感覺,呈現任何假中的作用,實也,那不是實嗎?什麼是假?那個念頭都是假,假緣而起,都是假因緣起的叫做假,那是實啊。

所以你在這個事相上,你若是這樣子參,漸漸會脫離現在現前的造作。現前造作事情是要先剖析嘛,然後慢慢達理。過去跟你講修行是一定要先入理,然後才有事。回頭咧?先從事上下手,然後回到理。那你說:「那法師你這樣子講攪!為什麼攪?你說當初修行是要達理才有事,那現在說回頭又是事,不是攪嗎?」我自己不講,你們可能都聽不出來,對不對?(回頭修行的時候要先有理,才能圓滿事。那現在又說,不,)修行時要懂得理才能明白事,那現在回頭又從事入理,沒有攪。文字之中,語言上面聽的是攪。現在就是告訴你,在一切事中,因為你找不到理,理在哪裡?就是現前的事嘛。所以明白是要入理以後才能夠究竟一切事,你要心中先發如是願,才能夠究竟一切事。先發有如是因,才能夠究竟一切事。然後在事中什麼?才能夠更明白如是理,才更增明如是理。所以理事根本就一如,那一如之中,方便說理說事,怎麼樣說你都不要被他攪了,那我才說你不是被名相所攪混的人,你不是死在名字上的,死在文字上的,不就是如此啊。

所以在這個事相上,若是在一切感受的作用上面,你都能夠明白那個理時,你也就是我剛剛講的修行時你要達理才能夠入事啊。那達理是在哪裡達?我以前講過,達理理在哪裡說?哪裡成就?事嘛。所以現在我們從事的一切事,就是增明心中的念念入理。那現在是不是就在現在的念念的事中,我們念念還於理。所以當然下手在哪裡?不能離開事相嘛,所以不能離開形態嘛,不能離開發心嘛,不能離開顏容嘛,不能離開儀表嘛,不能離開行儀嘛。誰講能離開,那是根本不通法通性,性相二法都不懂。所以才說有的需要不需要出家,需不需要幹麼,需不需要什麼,都是胡扯。

性相二法都不通的人,你不要說連他念佛都不見得能夠覺,念佛叫做覺,念佛不是說念聖人的名字那種委曲,或去念一個基督耶穌的名字,基督耶穌就會可憐照顧我,眷顧我,不是這種委曲相。佛門中叫以覺覺,要你念聖人的名字,是因為心中能如是稱念故,將來心中智慧就必定能如是所稱,所以將來必定能夠潛移默化成聖成賢,這才叫你念嘛。那既然如是在覺心中的…,在覺心中的立場當下,你要是真正心中有大山,你心中就是大山的種種氣氛嘛,這叫做以覺覺。你不知道山河大地一切世間都是在覺一個字上感動人心的嗎?不但人心是在覺中動感世界,那世界也在感動人心,就是那個動字不是嘛?就是性也,就是這個性嘛。

那你怎麼會念了那麼多年的阿彌陀佛,最後連出家人,誰能收出家人你都不知道?還韓館長收的,你都不覺。所以你不要以為念佛一定覺,潛在心中因地心中根本

通性不通相,將來念佛心中根本跟佛不相應,什麼佛不相應?跟覺心不相應。假如說拿這個跟覺心不相應,是不是讓大家都以為誤會說那念佛沒有作用嘛,那念了那麼多年,連這種顛倒,什麼性什麼相都搞不清楚,什麼因緣之中該有什麼樣的行為都不清楚,那我還敢念佛嗎?不是反而敗壞了淨土法門嗎?這就是行者為什麼講到釋門釋子他念念在僧團之中,要長養的知見是不一樣的,那個知見那才是真正僧團的教授,那完全不同。那不是眾生知見要墮在眾生知見裡面,你隨便說念佛都很容易,跟一般的外道所說的念那些神明是一樣的作用。所以他不但沒有辦法在念佛之中念念之間,他能夠明白一切性一切相懂得大覺,甚至於他會混淆一切,連自己的倫理都不知道了,何況還要再說性相二法。什麼性什麼相,什麼相什麼性,他都不知道嗎?所以這是可怕,這是可怕。那這個就叫什麼?這就是理障事障,理障,根本就不是真正念佛。那理障是說哪裡障的?背覺就障!你念念之間不敢在大覺中擔當,你念盡佛名不起任何作用。

你說念盡佛名不起作用,法師你講得太過於武斷了吧?不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嗎?你知道什麼時候成佛道嗎?因為都是覺,你稱南無佛,一定成佛道,什麼時候成?就是你發現我再也不能用如是眾生知見了,成佛道了。你還在如是眾生知見裡,不成。就像我剛剛講的,眾生相中有那不成就,你墮在成就就是流轉,那個相中就是流轉。但是在這個流轉之中,他根本眾生相中還有什麼?他覺體中所現的眾生相,那眾生相中一定還有具足根本懂得回頭的作用,你是一稱南無佛,你在哪一劫中懂得回頭了。你為什麼懂得回頭?因為過去劫中你念過一聲佛號,所以你懂得回頭了。但是在你現在不回頭時,這個過程你一直不斷的剛強堅固,攀緣你現在的造作,那個叫做永無回頭日,那搞不好還墮一闡提呢,就是眾生相。所以稱南無佛、念佛,有沒有回頭?都有希望。

但是我現在告訴你念佛說要回頭時,你為什麼不會歡喜好樂呢?明明知道等到將來生中將來劫中都要回頭,那為什麼現在告訴你,為什麼不會歡喜好樂?你不會歡喜好樂表示什麼?表示你現在的念佛,你現在念的一切的聖教可能還是眾生委曲心,理路還是障礙。假如你是真正發了心的人,那就不分時不分劫了,你現在發的是正確的心,你但聽到有幫助你增益你發心的種種作用時,都會歡喜好樂嘛。你隨便看一個古人的文字,隨便聽一個賢人或者同參的一句話,你都能起成心中那個法喜耶,歡喜好樂。他念念之間想要聽人家怎麼樣告訴我,他不會跟你講說「就這樣就好了,只要念佛,其他不要了。」那就跟你說「我現在心好就好了,其他不用。」有什麼差別?要與不要,不是你現在用眾生的知見自己在那邊做取捨的。要與不要,是看你在念佛之中,你是不是心中本來就是一同,等同的,那種心性的祥和就等同於他就自然就等,就同於,就融於一切善法,聽到任何善法他就能夠融入。他融入當下從來沒有覺得是二,為什麼?心善故。一個向善的人都是如此,何況學佛學這念覺心的人。

你怎麼會在這個上面,你還在簡擇要與不要呢?除非是惡法你能知道不要,善法你怎麼還會有簡擇要與不要呢?你不但能簡擇要與不要,還起成那個無明說「我不要了,我不需要。」,沒有什麼需要不需要,覺心圓滿才是真的,需不需要都是告訴你,你就不是看在大圓滿覺上的。覺心在看到覺時,你所謂的需要不需要,沒有一法離開過覺。覺心在看到覺時,覺在覺處,覺絕對不會說我不需要如是覺,覺還是有一個覺說不需要,那這個覺就不是滿覺,那就根本背覺。這就會打破我們過去無始的妄念那種貢高的聲音,那種貢高的聲音,你才能夠慢慢體會真正能夠斷住理障、斷住事障,所以但要是理障事障,「先除事障未斷理障」這個斷是要覺了清明就是斷。「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這是二性,五性差別,這二性,剛剛是凡夫性,現在是二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所說末世一切眾生,在一切感受中,在最末梢的一切起心動念處,你要是都是像剛剛講的勤修一切根本如來的本妙覺心,所以「欲泛如來大圓覺海」所以你自然就會在像剛剛上一節講的那十二覺支,在有支當下,你都能夠體會剛剛只是在覺支中明白覺,他在覺支中明白覺,現在你是在大覺之中擔當根本就是覺心所有的一切作。你在大覺中擔當一切作時,那叫滅,那叫寂滅。但是在這個寂滅之中,心性的寂滅智慧裡,他才能夠擔當一切有為,所以那叫大覺有情。

為什麼叫寂滅?過去可能講寂滅可能在我們心中還是不太能夠理解,現在講寂滅你應該就明白,就是你知道是一體嘛。一體可以現出種種千差,但你知道一體時,那個千差不會互相留礙。因為為什麼?因為你知道就是一體故。那為什麼怎麼知道是一體?就是跟你一直在講覺心覺心,你哪有一法能夠離開過這個覺嘛,所以這個覺叫大覺。為什麼叫大覺?因為大是無形無相,你不能說他是哪個覺,但是你現前所有的一切日常運用,哪個不是這個覺?所以古人才跟你講「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鼻能嗅,在舌能嚐味,甚至於在舌能宣說,在手能捉持,在腳能奔運,哪個不是你根本佛性?」可是你要是…,你天天都不在這根本覺體上參,你永遠就在這個差別相中去體會,就叫意見王,你知道嗎?你老是拿那個意見王在主宰,就永遠看不到。

所以念念不在覺心上參,就是念念不在如是大覺的根本的法度上跟他相應,叫印度。不跟他印度,印度的佛法就滅了,你心中的印度也是這樣子滅的。你天天不跟他印,不跟他相應,所以念念之間你就會墮在現前的所有一切起心動念,一切作用現前處,你就背離覺體,起心動念就背離覺體。沒有一法離開過覺,所以叫「欲泛如來大圓覺海」你明明白白知道一切是覺,當你明白知道一切是覺時,在黑依舊知道黑,在白依舊知道白,是喜依舊知道喜,是怒依舊知道怒,但是你在這個知時,不是過去在知上立知的妄知,而是你心性之中本來心中的清明。

因為你是清明故,所以他沒有造作,他絕對不會有勢力,沒有勢力就沒有造作,不會有流轉。但是沒有造作沒有流轉,但是他能夠明白一切世間的變化過程,所以他才能夠為一切眾生講盡一切演變。你也能夠不但為一切眾生講盡,你也在你心中能夠看到這一切意識之中的變化,最末梢眾生的變化,是喜是怒是哀是樂是好是壞,你都清楚。一切起滅一切心中的隨緣起滅,你都能明明白白。但是就在這明明白白當下,你體會的是什麼?體會的是你覺心的清明啊。

所以覺心在感受之中就有什麼?就有勢力,感受中就有勢力,所以你就會墮在這個勢力之中,因為你墮在這勢力之中,才會起成差別業感,起成種種妄想造作。但你永遠都要知道任何覺心之中,你能夠起成種種感受時,都是從如是這個勢力怒痴開始的,勢力。剛剛跟你講十二有支,你都還知道是覺心的有支,覺心的覺支,那婬怒痴都是大覺入到世間,你都錯解怒痴。

覺心是不是一定能夠知道覺?覺心知道覺的時候,他一定能夠崛起一切勢力,對不對?但你墮在勢力裡面叫浸婬,叫做婬,所以他從女字旁,所以那個陰入種種陰,就是浸婬。抓著那個陰相,一個女叫陰,上面一個爪子抓著那個陰相,任其生滅就是婬,浸婬相,對吧。但是覺心入到覺中,能夠明白那個覺,明白一切勢力,那是什麼?那是根本大覺心體能入世的律動耶,他就是能夠這樣子律動,清楚嘛。可是你在明明大覺心體的本來清明的律動,隨緣的律動中,你就墮在律動過後的所有一切的妄想那種勢力,就叫做婬。

但是哪一個婬不是根本的律動?哪一個感受裡面,在那個感受你隨他浸婬時,你就被那個感受之中濃濃的鎖住,濃濃的繫縛所以叫奴,奴心現前,被他綁縛了,奴心現前就是怒,一個奴一個心就是怒。為什麼奴心現前就是怒?所以那個感受非常強烈嘛,所以那就是奴嘛,你隨著感受強烈處就是奴心現前處。但是這麼樣強烈,其實是都哪一個不是根本強烈當下,就是你從來根本覺體之中,從來不變的清明耶,都是不變的清明。

所以你站在那個感受那麼強烈處,你處處就在上面起成種種的知見,妄想知見,隨著這種知見裡面不斷的奔赴攀緣那種知見,在這個知見之中你已經背離你的覺體,還在知見上不斷的造作,那叫做病相,那叫痴耶。或者是有人癡講疑,裡面寫個疑,一個病一個疑,那個應該叫疾,先寫一個疑,但是病字旁。那個疑就表示心中那個好奇,心中不斷的那種好奇在上面,不斷的攀緣,那個癡耶。那最主要跟你講那個知,婬上面再立知叫痴。那這個中哪個不是大覺他必定能夠入一切法中,在知上立知,從知立知。他不但覺心,覺心無形無相的,但是現前處就是從一切緣起的緣知上面,再進入一切緣知。為什麼他能夠從最初的緣知一直深入一切緣知?就是覺心的妙用,不是嗎?可是卻在你能入一切的緣知中,你就墮在知中的追逐那是痴。

所以後面才跟你講清淨慧菩薩講的「怒痴與戒定慧同是梵行」都是你大覺能夠入凡,林凡為梵,入凡的根本的清明耶。那這種清明你什麼時候知道?唯一如來覺性,根本大覺,你才能清楚的。你要是背離了大覺,婬怒痴就是婬怒痴,那你只能墮在婬怒痴的業障上。你要是真正知道覺體時,婬怒痴這種勢力現前處,你都能夠體會他就是戒定慧的現前處啊。

鏡色最強烈處最熾盛處,你明白鏡子的時候就是鏡性的最初的律動清明處。你看到最初強烈處,過去流轉的強烈處,鏡色那種勢力裡面,你還是像過去一樣隨著那個流轉的勢力?不是啊。這麼強的勢力裡面,我看到就是什麼?就是鏡性按部就班的隨緣流出的作用,戒定慧,那叫清淨慧。所以前面彌勒菩薩章你都搞不清楚,後面你還能懂清淨慧嗎?那叫做隨順緣隨順大覺,你當然搞不懂清淨慧啦。所以現在彌勒菩薩章比較難講就是難講在這裡。不但不是這章難講,好不好?都難講。我們是凡夫,沒有一章容易的,章章都不容易就叫做障,作障,念念作障。沒事在這邊已經絞盡腦汁,還在那邊不斷擠牙膏的時候,那電話還會有,我沒有電話,就是電腦還會「叮咚,請問這個字對嗎?」「叮咚,請問這句話有錯嗎?」聞「叮咚」色變啊,呵呵,真是!所以真的是現在正處於可悲的狀態。

所以就叫「泛如來大圓覺海,應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

那二障在哪裡?就是在理上事上。怎麼斷?就是剛剛跟你講,在理障之時,你要永遠知道那個覺心的清明,你是站在大覺體上看一切現前的一切作用。在大覺體上明白一切作用,一切作用根本不必捨他,不離。但是不離之中你能看到根本覺體的清明,也是不。不不離就是《心經》講的根本道理,你能看到根本心中的本來面目,那個心中他自然能夠成就一切什麼?一切同體。那因為《心經》誰講的?觀世音嘛。所以《心經》剛開始就告訴你五個字「觀自在菩薩」,你先把這五個字讀好,你後面就能解釋。你念念要自己不斷的反觀啊,觀照。止觀有兩種相,一個是…,觀有二相,一個是本來的宏觀,本來的面目,宏觀。再一個就是你知道本來面目時,行者念念之間起心作意念念觀想。那自在二字就是本來常住,也叫做觀世音。本來常住在哪裡?就是世間交替處,一切大覺心體隨種種交替的傳響處。世者交替意,音者傳響,傳出種種。所以音者也叫立日,從大照之中,再隨種種緣立種種照時。所以隨緣立照之處,立日之處,都是什麼?大覺隨緣傳響,響就是聲響,傳響處。

那觀世音呢?你念念這樣子反觀自己,根本性中的本來的自在,本來的常住。本來根本不變,為什麼知道不變?是你在現在緣起之中知道的不變。所以那再也不是過去凡夫所講說參不變,永遠背開現前所有一切起心動念,那根本就是外道。那個不變是要看到你為什麼能夠現盡一切變?你為什麼能夠在一切感覺之中不斷的生動活潑?你為什麼能在一切感覺之中多采多姿,你知道嗎?因為能讓你多采多姿的他一定不是多采多姿,所以他不變,是這樣子擔當的,這樣子不斷的反觀,叫觀自在。

然後念念之間體會那個菩薩大覺有情,因為你這樣子觀,所以你在覺心之中沒有背離有情一切感受。在感受之中從此以後回登於大覺叫菩薩。你能這樣子觀這五個字,這叫「行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下面就不必講了,那五個字講完了。那是《心經》啊,當然知道五蘊皆空啊,為什麼?一切五蘊感受處色受想行識,哪個不是覺?那個空不是說沒有,那個空是什麼?那個空就是從覺心之中隨緣而已,所以叫性空。你都能夠在五蘊之中,都能夠體會那個根本的隨緣,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夠知道他根本就是覺體,不是讓五蘊沒有,而是你真正證得那個同體的大覺叫觀自在。

所以當你明白那個五蘊皆空處,事實上就是什麼?就是知道大覺心體能夠入一切五蘊時。過去在五蘊之中你背離覺體,所以告訴你五蘊皆空。為什麼說空?因為大覺故,那一體叫做寂然,所以空故。既然現在是空,所以必定能夠擔當五蘊再起,五蘊再起叫回入娑婆,那個就是《楞嚴經》講的五陰本來真。為什麼五陰本來真?過去講五陰本來真,這可能大家就覺得攪、牴觸,現在說本來真,是要告訴你行者,直下是不是在覺心中的擔當?覺心現前不是色嗎?覺心現前不是受嗎?覺沒有色受想行識,你能感覺到有覺嗎?就像剛剛講覺沒有行緣識,識緣明色,明色緣六入,你有覺嗎?

但你要是知道覺咧?五陰當下就空嘛,照見五蘊皆空嘛。你要是知道是覺咧?叫做無明滅則行滅,那個滅是寂滅,那是了然的寂滅,清清楚楚的寂滅。所以心中真正的寂滅是什麼?他能起成大擔當中,但是卻根本無染無墮,那才是真寂滅,這是大覺的寂滅,因為都是覺嘛。那不是說沒有覺叫寂滅,那怎麼叫寂滅?乾脆一槍碰了算了,那叫什麼寂滅?那叫斷滅。本來是覺嘛,所以一樣,所以法法根本都不…,一法不偏廢,從來不廢。那你不知道是覺嗎?那是根本的寂滅。

所以在這個上面才能「度一切苦厄」。為什麼度一切苦呃?妄之為苦嘛,從此以後你就在覺體之中,能現出五蘊當下,你因為覺起能夠現出五蘊,在五蘊中明明是覺,可是你看錯了就是險難。苦厄,厄者厄難,就會斷掉你的不正知見,叫做厄難。你在看到那個厄難處,是不是常常我講的險難,險難在覺心一定會現如是五蘊,現處你就墮,那就多險難。將來你要逃避五蘊找到覺,你找不到的,所以多險難,處處都險,或者你處處涉險處處涉難。

那怎麼樣能夠跳?不是有東西可以跳,你要知道是覺就不墮在種種差別的種種名相之中,妄想的名相中。所以你既然不墮在差別種種名相,將來你站在覺心中一樣明白那些五蘊啊,但是你這五蘊之中,還有苦厄嗎?你明白度一切苦厄,你才能往下講「舍利子」,舍利子是聲聞,在這裡聲聞真性能夠隨緣同體現前處,就是真性隨緣時。同體是觀世音,所以他跟誰講?舍利子。但是這個真性,雖然在隨緣,但是緣中已經呼召於性,就是從聲得聞,已經在性中了。所以在這上面才可以為你演出《心經》「色不異空,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要你擔當啊,在色受想行識啊,還是擔當啊。你要是說心裡面還是覺得毛毛的,那就是苦厄沒斷你知道吗?妄執跟錯見沒斷。那為什麼苦厄沒斷?因為你根本知見不正,你立的那個知見,你在哪裡思那個知見不正,現在應該都能聽清楚一點吧?有幸生在中國哦,有幸,還好不是在那邊只是「安那波那」。我沒有那個貶義,「只能」就錯了,那安那波那也要安般入大法的,那都是方便,都是前面接引相的,但你「只能」就錯了,「只能」就錯了。

所以在「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那圓覺海在哪裡斷?理障事障。理障事障都明白了,過去可能講理障事障找不到哪裡下手,現在都知道了。你在感受之中,還隨著那種感受的理路所感受嗎?理障。你忘記感受理路那種感受那麼強烈處,就是你能明白感受的根本的心中的清明,那叫斷理障。你在一切感受成就處,你還追逐那個成就,以為真有所作嗎?事障。你忘記能作的清淨嗎?雖然你不離一切現前的所作,但你念念在所作之中是增長、增益行者念念看到能作的清明。意思就是你一樣看到現在塵緣的現起,但是看到塵緣處你是明白根本一體的覺明處,叫做「勤斷二障」。這就不是講虛的,誰跟你講說漢傳佛教文字都是虛的東西,沒有下手處?就是在這事理二障啊,理事二障,總之你永遠回不了頭,你知道嗎?現在講了你就可以清楚了吧?

就像剛剛講的这个苦厄是一樣,這不是險難嗎?你看到那個色受想行識時,你完全墮在色受想行識上想,理障。於是乎你在色受想行識上,真有如是色受想行識,事障。在這麼樣強烈的障礙,理事二障就是什麼?你一念不明嘛,你念念不看大覺心體嘛。所以拿這個理事二障你套一切念頭,套一切所作,不都是這理事二障嗎?然後在這理事二障再說回頭時,再方便現出深淺的,還有剛開始的本來的不斷隨順凡夫性,在一個要斷中,所以又起了聲聞二性,現在要斷這個事理二障。「二障已伏」真正伏住,伏哦,不是真正了斷叫已伏。「能夠悟入菩薩境界

伏住就是你不在這個上面,作用上面,再說作用,那是完全在覺體上擔當的,那才叫做菩薩境界,這叫做菩薩性。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所以前面就講了什麼是永?契真達本,真正念念之間契真達本,念念在理上事上能夠契真達本叫做永。什麼叫做斷?俗了假,這個定的絕,定那個俗,了假,不是覺悟的覺,定的俗了假叫做斷,能俗了假叫斷。「即入如來微妙圓覺」這就不必再講,理事二障你都清楚了,那當然了你在理上事上都不隨那個障了,你慢慢就能夠入到根本圓覺嘛。那覺心中能夠呈現其實那一切能覺所覺,不是都是根本如來的清明的妙覺嗎?所以「即入如來微妙圓覺」。

但為什麼要講如來?這就是如是法如是現,如是法如是來,如是法中就現如是的能,現如是的所。如是法中在能中就交給所,在所中又…,你要是將來要知道能時,所中又交給能,這是如來。有很多人說這是如來藏,圓覺講如來藏,你要先體會那如來嘛。如來藏不是名詞,你懂嗎?如來藏是要念念當下每個起心動念觀得了。所以沒有一段話一個文字不是行門,不是當下。所以如來藏三個字不是名字,不是名稱立在那裡,永遠就像一個牌坊一樣立在那裡,不是,他就是當下觀如來藏。你要看如來啊,覺心的如來啊,他就能夠起成種種能所,那就是如來藏。所以所中的一切變化,哪個不是你能知的那個根本如來的性德,覺性所起的。所以在所中的種種差別中,哪個不是根本性中的清明的能中的成就啊。所以能中你不能拿種種相,或一種相或多種相去形容他,去衡量他。但是這個不能衡量的,他卻能起成種種無量,因為他是無量,所以你能量,那為什麼?那就是如來體啊,那就是如來藏啊,他本來具足是如來藏。所以他能夠隨緣出以示人,出能夠現出來保障能夠示現,也是藏,你要體會。所以如來藏不是名字啊,是要你體會啊。

所以「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能夠滿足菩提,滿足就是圓滿,足者就是不失,圓滿不失,站在大覺體上,根本的大覺體上就是菩提,就站在這大覺體上。但是這個大覺體上,能夠現量於一切時呢就是什麼?這裡面要清楚哦,講到大涅槃是能現量一切處才能叫涅槃,不是完全捨光了是涅槃,你說的捨只講到半,你以後要講到捨要講到那個滿。你要半跟滿中,半字滿字要清楚,滿中捨有離相,捨有相。你為什麼能夠入一切法?你能夠入一切法時,就不能拿一切法來量你,所以那叫捨,那叫做離相。因為不能拿一切法中量你,那個捨是離相,所以他必定當下是看到能入一切法的相,那個也是捨,施也,施度。所以捨有離相跟施嘛,布施,施捨施捨,你才能把字講完,才把一個字講完,你不能老是覺得離、大涅槃,大般涅槃就是跳開種種,不跳才叫大般涅槃,要是還有跳叫有餘涅槃,你還有分別叫有餘。這是大般涅槃,是滿足菩提及大涅槃,是真正看到心性之中的根本寂靜。

那種寂靜或許我們現在凡夫位上你很難去體會,但是總是要假借種種譬喻,就像常常講的鏡子一樣,也就是很多人講說「法師,你一天到晚在那邊繞鏡子、鏡子、鏡子,你過去生中可能是個賣鏡子的,不然就是磨鏡子的。」隨便,無所謂,就在鏡子上啊。假如你真正知道是鏡子鏡性時,你當然能夠擔當一切鏡色千變萬化,但你擔當這千變萬化時,你在你的鏡體上面,你真的有分如是鏡體鏡色嗎?不是嘛,你就是一體就知道是鏡體嘛。所以再講到鏡色,你都知道是鏡體嘛,何妨立鏡色的名字,再立都是淨明清淨的名,叫做維摩詰,叫無垢稱。所以他能入一切俗,在俗叫立名處,能夠世間的名相現出時都在俗中,俗中都是淨明,所以你不能用俗來量他。雖現在俗,已然什麼?早就證得出家法,那個出家已經根本就不受家法,不受俗法,覺心哪個不是念念在俗?你現在起心動念哪個不是在俗?對不對?但是你不知道在俗就是真嗎?當你真正知道在俗就是真時,那現在的俗呢?都叫無垢稱。你能夠離俗找真嗎?找不到的。你站在真中你就念念照俗嘛,你不是在真中就沒有俗,也不可能嘛,所以真俗根本一如。可是正在真俗一如時,能夠現出來的是什麼?俗嘛。但是就在那個俗相之中方便說真

你知道剃頭染衣我現在是僧相,叫做向真,向道向真,還是俗相啊,還是俗啊。我已經很俗了,還叫我還什麼俗?夠俗了還還什麼俗?無俗可還。真有俗可還嗎?我就夠俗啦,不必再還了。所以這都在俗相中立的,再說真俗,是在俗相中立的。事實上你所起的那一念都是在俗,為什麼說在俗?就是講的行者已然擔當全俗是真,全真是俗。你在俗中不住在俗,你在真中不住在真,你在真中照俗,俗中照真,我說你叫做中道了義。不是還有一個中,沒有一個中,你還分出一個中來,我佩服你。你要分得出那個中來,所謂的那個中,但能夠立出那個中來,全部屬俗!那是心中的豁達,那叫中道了義,那叫「理障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這個一直到下面「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一切眾生在一切感受上面,你都能夠清楚知道圓覺,都明明白白念念之間不能捨離根本圓覺體,叫皆證圓覺。為什麼不能捨離?因為你已經在圓參如是如來大圓覺體,你念念已經在勤求如是如來大圓覺體,你念念就是一個釋子他的擔當,他心中的正命就是念念之間回歸自己本來面目大圓覺體,所以叫皆證圓覺。既然是如此,一切起心動念上面你都要知道是覺啊,你都要知道是覺心圓滿處啊,所以叫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逢善知識,所以在這個善知識之中,什麼叫善知識?正知見也,善知識。你不要在外面看到善知識,先問你心中的善知識,你以为以什麼為你心中的向趣目標,善知識。你心中都不發如是因地之中的善知識之心,世間上你也碰不到任何一個叫做善知識。城東老母不發心,看到佛來他也不知道佛是大善知識。所以我常說那個師啊,上師,上師是一個行者心中念念學習的心,你知道以何為你的師,以何為師,你明白以何為師,世間上才有能師你的人耶,才有師如是法能現前。因為你知道以何為師,所以才有能現種種能師,所以師就是師長的師,能師,這裡面才叫上師,才能叫上師。你根本都不知道你在學什麼,你怎麼叫上師?那都不叫上師。

所以那心中的善知識是你真正入如是善知識,那個善知識最起碼你要懂得八正道,你念念行者已經在這八正道為你心中的善知識,你念念在這個上面起八正道,那在八正道中他能夠讓你入到一切世間。就同我常常講儒家人一樣,你真正是一個儒家的學者,因為心至誠故,學習心熾盛故,所以他走到任何地方,哪怕不起眼的一個村夫一個樵夫一個漁夫,他的一句話都是你的大善知識。假如你做不到如是,你不是用這個覺心所說,你是在寄望有一個善知識來教你,那個才叫善知識,你永遠也碰不到善知識。因為什麼?你現在墮的就是委曲相。

所以《彌陀經》中已經告訴你善知識形相了,林木池沼皆演法音,那才叫善知識。你怎麼能看到林木池沼、山河大地都演法音?因為你已經知道你的所向所學,才有善知識。所以你要逢善知識,就是依你的善知識,那依你的善知識呢,雖然最初都要證緣覺,可是緣覺中在行者在凡夫體上他要漸次嘛,所以逢叫漸次增進,逢漸次。但是這個善知識一定要在哪裡說?八正道上面說,因為已經打引磬了,所以就快速把八正道念完,所以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對不對?但是解釋不能跟過去一樣,跟大乘圓覺相應。

正見者理足勤想,念念看到根本大圓覺體,正見。你不能在理路上事障,理障上面還追逐那個勤想,那怎麼叫正見呢?你根本立見的那個立足點不一樣了,你知道嗎?正見。所以你在這個上面,因為正見,我再看到任何東西,感覺任何東西立足點完全不一樣,發的那個正見完全不一樣,我是在覺體中看一切。過去在一切妄見覺體,過去也叫見,現在才叫正見。假如你根本不認覺體,你在過去流轉上面再說什麼證,再說什麼樣回頭,都叫做流轉。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佛性就是如此。你只能當下就是直指佛性,就是佛性。正思就在這個上面止觀酬量,住在上面止觀,心中安定為止,念念起成智慧觀照為觀,這邊酬量快速講完。正語,所以在止觀酬量上面,你能發聲種種義理、道理,正語。正業,所以在這個義理上面,從此以後破邪顯正,什麼是邪?流轉出去是邪。什麼是正?諸趣上面看到一切根本本來面目是正,叫正業。正命,永無邪曲叫做正命,念念之間在這個上面,在受蘊上面永無邪曲。

我常常用這個曲,曲有委曲相,當然有那個屈。但是他那個屈,屈是一個層列的尸在出。但是這個曲字,他是能夠順物現形,跟那個物現形,曲不但他能夠隨物形,在那邊變化,就是受物形的限制,所以那叫做曲。他也可以變成什麼?可以變成隨種種物感,起成音韻叫做曲。所以這個曲字意思比較多,屈字意思比較少。曲有屈的意思,但你還要看他音韻的變化,所以曲調曲調,還在那邊隨著物形受制,隨著物形受制也叫曲。所以永無邪曲就是正命。你要墮在邪曲之中都是邪命,從此以後你的業運都是隨他,命運都是隨他耶。

你念念看到本來的面目,正精進就是在這個上面,一心遞誠,就是一心誠遞遞誠。正念,然後敢擔當起成現前,念頭現前敢擔當。你能擔當一切起心動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十二有支,一切十二入十八界,你都能擔當,都能起成現前,都能夠明白現量,正念。然後就在現量當下,你根本二,正定。這是你要準備的善知識,在這個善知識,你最初發心的,這個心裡面的發心,隨眾生發心的種種薰習的能力,跟他的薰習發心不同故,所以「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必有頓漸。」這才有頓漸,看你發心是不是誠遞,這個頓漸明天再說。

大眾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弟子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