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13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宣讲

131堂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再看经文。

「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所以)根本的众生相中,在一切的随缘的造作里面,本来就是从性中所起的、种种的欲最初的显现处,欲的最初显现处。但,这个欲是什么?这个欲,本来就是性中的欲,性欲而已。但是,性欲现前时,你却在这个欲中,因为他必定能照悟故,他能够立种种悟上的知故,所以你追逐上面的悟知,在这一些悟知上面,再妄想尘欲,妄想尘欲。事实上这个妄想尘欲,都是从欲中立知,那知上说欲,其实他根本就是一体的作用。这在这一体的作用里面,你彷彿好像就是他一步一步向下沉沦,一步一步不断在向下成就种种势力。但是,成就种种势力的作用,就是觉心的根本清明作用,但你看错了,你背离觉体了呢?他就是将来、你就在流转在众生恶业之中的、无始的、无明的作用。这叫发挥无明,就发挥无明。

挥者,是善出也,善,善出叫做挥,所以,他能够发起善出种种无明。所以在感受之中,自然就能够随逐感受,在感受当下,既然是随逐,这个逐字,本来刚刚讲,就是性中的本来的欲,性欲如此,但你堕在这个随逐之中,你就堕在逐这个字上的势力,就难以回头。那,逐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另外一种欲中的虚妄,欲中的种种的、现前的种种势力。所以,那个叫做发挥。

那,就从这个上面,不断的从欲说欲,就发出种种差别的感受;在这个感受里面,你好像就是善出种种无明。为什么善出种种无明?因为,你站在感觉之中,就背离根本觉明故。你虽然在感觉之中,没有离开过根本觉体,假如你离开过根本觉体,哪有感觉?但是却在感觉之上,你从此以后不认你的根本,就叫做无明,不认根本。

本来觉心中,他就能够随种种缘起当下,在众生的感受里面,所谓的众生感受,就是随缘的一切现前的感受当中,他就有如是的作用,他完全脱显出众生的境界,就在完全脱显出众生的境界之中,不再更说觉明。因为不再更说,所以就能够使、在众生的气氛里面,你好像完全投入在众生的气氛之中的、种种的势力。众生也就是在这里,因为随逐众生相故,名字叫众生,所以,既然名字叫众生故,所以他永远锁定在众生业中,所以我们就叫做根本众生,就是根本众生。你永远就离不开这种众生的业力,为什么?我们就是在这个众生相上立名叫众生的。因为你在这个众生相中立如是名,于是乎,你就在如是法中,你就辗转成就种种造作。所以,他就能够起相、性、体、力、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种种作用。就是如是法,他就是如是相,所以你堕在众生相中,那当然就是众生业力,因为你在众生业力中。事实上,为什么你叫众生?因为你所用的一切,都是众生的业上的思惟、思度而已,所以就是众生。

所以,不但我们的名字叫做众生,事实上,我们是因为现前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为,也都堕在众生业感中。那,众生业感在哪里?讲起来都是过去的语言,都堕在众生业感中,但,现在行者就要念念观察,众生业感在何处?众生业感就在现前的一切起心动念现前处,就在一切现前、你所能用你的心遍及的,一切所有的现前知见,这上,就是众生。

但是,就在这个众生相上,你还知道是觉体否?你要是知道是觉体,不但众生业力破,你这个众生的名字,一样超越,从此以后超越众生名字。你超越,不是不知道众生,但是你会站在性上,你自己的自心的性上看你一切的众生境界。所以,当你明白众生性时,也是什么?也是证之时。当你在、正在性上面,就在这个清明的作用上面,我上次讲过,者什么意思?中国人讲,就是大通,根本通彻的性中的性明之中,看到一切众生相时,哪一个众生,不是本来的性所现?所以,在他就一定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相,晓了一切众生相。但你堕在众生相中,那种业感里面,你就知道那业感里面,就有什么?就是那种虚妄的迷惑,他就是这种作用,如同之前过去讲的,尤放一样,你若是堕在如是的造作的痴中,你就受如是的业感。但你不明白如是的业感,你也不明白大觉心体的清明。

微细就微细在这里。所以,为什么有的人修一辈子,就在《楞严经》中讲,在修成种种几次,就用种种心中的清净,在那边做种种想,他也没有脱离生死啊!难脱生死。为什么?因为,心里面永远不肯,向本来面目去认故;永远不肯,在根本的大觉性体上,直下担当故。也就是永远不肯在每一个念头中,你念念,真的赤诚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故。

你没有真正在心里面,体会你那个觉心之中,本来能仁能寂的,本来的大化的、根本的觉体性,所以那个大化的性就叫化佛,就是释迦牟尼,就叫能仁能寂,天天在用。所以你一定要依如是大化的本来心体的本来释迦牟尼,能仁能寂的所有的一切的性性德,你观现前的所有一切行为,叫做行者,叫做释子,叫做供养世尊,所以叫真供养世尊,所以那个念念之间,不背离世尊。所以那个时候你才能够知道,众生相中彷彿就有什么?就有五性的种种差别,众生相中就起成五性的差别。那五性差别,哪个不是什么?不是你根本的、根本灵明的面目,所以他发挥无明,发挥在这个无明之中。什么叫无明?他背觉故,所以堕在种种差别相故,都属无明。心中还不是整体直下担当,根本大觉体故,就是无明。你在这个上面,再说有明无明,那都叫做无明。所以,这里面就有种种差别不等。

什么样差别不等?他就「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为什么依二种障而现深浅?那当然讲是障跟理障跟事障。那为什么叫做「而现深浅」?深者,就是现前你念念之间,还甘心流转在过去的众生的业感知见之中。什么叫知见?不是你刻意起一个知、一个见,你就随着众生业感中,就是每一个众生相中,每一个感受,你只要忘记觉体在那个众生相中,在那个业感上面,依他说知、说见,因为,众生的相中,就是什么?就是背觉合尘的知,就是随逐缘起,不断攀缘的见,众生相中就是这个。

镜子在照镜色时,镜色就叫众生,这每一个镜色上面就是什么?背离镜体的知,他念念向色中的势力攀缘的见,就是那种知见,()你也在这种知见里面不断的沉沦。为什么?我们的名字就叫众生。我们的名字为什么叫众生?因为我们天天就用众生知见。因为就是如是名、如是性故,如是性故、如是名,所以叫做根本众生、根本凡夫。所以你就、我们就这样流转的,所以方便才用众生的名字。

所以你念念之间,甘心堕在如是众生知见上面,堕在众生的这种、种种缘的造作的感受上面,你就叫做深浊故。浊,三点水,污浊的浊,深。什么叫做浅?浅就是什么?在浅,在这个浅这个字,就是还犹迷故,叫做浅,还在犹迷故。什么叫犹迷?为什么要用犹迷两个字来解释他?因为你想出离,还有念念之间想要出离的心,但是念念出离,想要出离的心,念念什么?不跟大觉体相应,还()堕在过去众生知见、所有一切的影尘造作上面,再说出离。那虽然已经有出离的相,出离的相,已经是不再甘心随其浊的发心,但必定还没有完全走出众生知见的种种尘埃,种种迷云黯雾,称他叫做迷,那还叫做浅。所以在这个深浅之中,才有五性差别,这才分出种种五性差别。但,都是从哪里现的?都是从理跟事二障,所以叫「依二种障而现深浅。」才能够现出深浅,就是在这五性差别,但事实上就依二种障,为什么是依二种障?刚刚讲说你甘心堕在众生知见上,所以他就是理障跟事障。

什么叫理障跟事障?所以讲「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什么叫理障?明明是你大觉心体,能入一切万法缘起的根本性中的性理,就是觉体觉心之中的、性中的脉,脉络的架构。这是性中的根本的、清净的性理的、本来的清明,性中的道理,那个理路、明。可是,你却在这个理路上面,你随逐攀缘你现前所起的感受,以为理。但是,现前感受的那个理,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性体之中,纹脉的架构中的清明,所现的理?可是你却在现在所感觉的、种种脉这种清明处,就是你在感受的那种、那种架构上面,你那心里的那种心中的攀缘,清晰,也就是心里面,不断执着那个清晰,你堕在这个上面上。其实,这个清晰,这个感受的清晰攀缘,这种架构的清晰,其实都是你大觉根本能够建立一切理的清晰,可是却在建立一切理的清晰处,你却看到随缘的理中的明明白白,你却堕在随缘的理中的明明白白,而忘了根本性中本来的清晰,叫做理障,碍正知见。

为什么要这样绕?这样反覆这样绕?有很多人就说,是这样绕来绕去,我听你讲话就好像一天到晚不断的在反覆。前天才有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你讲的就是这样,来回反覆这样说,虽然跟我讲的时候,语重心长,我听完了以后,也是语重心长。反覆?我不反覆那大家还能听什么?我也不会讲。就是这样反覆呀!不断的,就这样反覆叮咛,不过我自己都是这样反覆不断的叮咛自己,那还叫我讲什么?离开自己叮咛反覆,还能讲什么?就是要告诉你,用这样的语气告诉你,其实就是整体的理路,但你看错了,他就是现前你以为违理的、障碍你整体根本理路清明的、那个理中的障碍。所以,理就是脉、脉络,可是你变成了后面事情感受的架构,但是事情感受的架构,没有离开你根本能够入一切法中的理路的脉,可却在理路能入一切法中理路的脉,你却(逐、)追逐现前的感受,你妄执他为理。从理入的理,你却在从理入的理中,你持后面的理,去障了前面的理,理障。

听得清楚吗?很累人的。那,为什么要这样讲?这就是告诉你,真正理障在哪里?你才能体会,理障障在何处?不然你以为理障、理障,讲了半天,理障、事障,将来你怎么走出理障?我换一个道理,换一个知解,你怎么换?你所有换的那个知解之中,你所有现才、你现在能够酝酿的任何知见上面,都是凡夫习气。你以为有出、有善,都是凡夫知见,你过去就是堕在这种凡夫知见上面,以为是善、以为是对,但念念之间,在这个善、在这个对中,从来没有回光过,你性中的根本清明,势必还是流转在凡夫中。所以,那叫外道。外道修行,跟你修行,跟我们修行,是一样的。差别就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心中,他的下手处,跟他的立,立理的那个点,完全不一样,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那个叫外道。所以,这叫理障,他一定叫碍正知见。所以显出种种感受时,就随着感受的那种架构纹路,你已经障碍了本来他能现出这个感受的,他能、甚至于现出如是感受架构的那个根本的理体。你却抓着末梢的理路,忘记了根本的理体,理障。

所以,「二者事障,续诸生死」续诸生死,本来大觉心体,他就是随缘成就一切种种事,那个叫做什么?那个根本智慧之中的,必定成就性。他本来就能够成就一切法,因为觉体之中他就是什么?因为一切法就要依觉建立,所以觉体现前处,他就是一切法中的成就处。所以他能够成其所做,成所做,本来都是他成就的,可是你就在成所做上,堕在所做、以为所做为是,你忘记了根本大觉体的能是的性德,你却堕在现前之中,所做的造作上,以为是是,以为是那个是,事障。他为什么会障?本来就是觉心现的事嘛!他就是成现、既然是觉心现的事,他就是整体脱出如是的缘起,所以让你感受到这缘起的成就,你就在缘起的成就上,体都做缘起的成就,所以你自然就感觉到好像背觉了,你就看到这个是事。那这么样浓厚的事相的作用中,成就中,行者都不能忘记根本性德之中,本体的能的性德。

所以,这个叫难,这是真难。假如你不是在根本念念之间,求如来圆觉境界上,你根本体会不出,理事二障,是从哪里现前?因为你根本体会不出「理事二障」是在哪里现前,所以,你当下你就没有办法,在现前的理事二障,所有的一切众生流转的业因、业缘上面,你就路还家,直下见性。不然你以为,看穿佛要跟你讲假的?就路还家,直下见性(,这,讲,这个台湾话讲什么?台湾话怎么一下忘记讲?因为讲这件事,讲什么奇摩子?高兴的?是吧?讲到心里很高兴的)。当然不是嘛!当然就是告诉你,真的就是当下、当前的作用,你能明白处,你当然就知道,现前就是,就是就路还家时,就是直下见性时。直下见性不见得你马上证得,但是行者已经直下见性,他从这个见中,从理中的顿悟之中,他才能够起成种种渐修的事情、事相。你理不顿悟,根本连道理都不知道,你如何说种种修行?

所以,《楞严经》讲「理需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要明明白白,所以你不能够不知道理事二障是障在何处?你只能讲说,理事二障因为我们这心里面,老是跟圣人不相应,因为不相应故,所以我们理路都不清楚,那要怎么相应?我们就天天想到圣人、圣人、圣人、圣人,是吧?你叫一辈子的名字,叫一辈子的名字,那外道叫其他的神明名字,也应该成圣了。那,为什么有的人叫一辈子的圣人的名字,他却甘心为奴?甘心就是圣人的权威底下所保护的那一些委的众生相,反而会让你自堕众生。你知道你一背觉体,你再说的一切心中所起的一切思惟、一切你心中以为向善的种种造做,那还分成什么?还分出深浅不同,因为业障故,因为他还是堕在业感中。

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虽然都是从不同的业障、业感,不同的业性的人,都有深浅过去众生业力上面在深在浅,我们都有不同的种种过去的流转相中,我们如何在一个法中,虽然业力深浅不同,但是,一念归家,那一念心中,你我都同,本来具足。

那是在觉心担当的,根本超越业力上见的。因为你觉得业力的深,跟觉得业力的浅,那个觉心从来也非深非浅。因为你堕在深中、堕在浅中,所以你就造成深浅,将来你要是真的走出深浅,不是从深走出,叫做浅,也不是从浅,一直不断的持,一直不断的坚固的这个巩固,然后永远不要堕在深中,那都叫可怜相,那都是可怜相,你要看到你本来面目。

所以你要在这事障之中,他就「续诸生死」,事障是在哪里?就在缘起的缘生缘灭上,就在边不断的相续,续诸生死。本来这些缘生缘灭,一切你感受之中的生生灭灭,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本来他能够从事一切法中,根本不生灭的清明,因为他觉生之时,觉不是生;觉灭之时,觉不是灭;觉可以知生,觉可以知灭,但觉从来不随生生,也不随灭灭。所以你才能够不随生生,不随灭灭,你才能够知尽一切世间,缘起生灭。不是吗?这就是汉传的哲理,汉教中的哲理。你才能够知道啊!所以假如你一背离觉体咧?你就是生生灭灭,因为为什么?因为,没有一法不是觉故,他不是说不背离觉体,还有另外一个法叫做、叫做、另外叫做法,叫做众生相,你背离觉,就叫众生;你背离觉,就是生灭。为什么背离觉就是生灭?因为你背离觉故,你看的现前的感受,全是生灭。不但你所起的一切念头之中都属生生灭灭,我们的业蕴,永远超不出生灭二字,所以你也在这一果报之中,随着你的寿尽,然后你感觉到就有什么?就有在这个此中,不断的灭,而生,生而灭,就随这种生灭流转。

尽如是,在业报感受的种种分段生灭,生死。你今生能够在你所有念头上面,在一切生生灭灭当下,你都能够体会那个根本不生灭性,将来就算这一果报灭时,你也不会觉得自己灭,因为你不会抓着眼前的灭中说灭,所以你就知道,将来要往何处生?

当然这个讲起来,我讲的是理,但讲起来,当然这里面还要很多的现前众生业力,你只要不抓着灭,那你说还有过去的业,那我说不抓着灭,那当然是,你不抓着过去的总有一切生灭中的业。那就是讲到你平常的薰习,只要你真正在心中,已经清明于生灭,你根本不抓着灭中的那种感受,表示你平常就不在感受中沉沦的人,那就叫业人,真正业的人。因为他业,所以他不抓着那个将来要往生的那个灭中的感觉,他就知道下一念在哪里生啊!清清楚楚。

你抓着黑,你就不会知道白;你抓着灭,你当然就不会知道你下一念往哪里生。所以讲到不抓着灭是你心中已经不是过去平常心中,都不随种种业感的。那个比我平常讲的那个世间善人的心中,还什么?还亲和

你只要不随业感,这个千万不要用大、过去的众生知见,你只不随业感,其他就好像没有种种善的行为,错!你知道吗?众生的心中,只要不随过去的心里面的攀缘、坚固的业感时,他自然心中的良能跟良知,他能起成善业,能起成善业。只有另外有一分众生,他在说不随逐业感时,还念念之间,守住那个不随逐,不肯让心中慢慢、慢慢能够发光,发明、发光,所以他以为,只要能断恶,但起不了善,那还叫什么?那是最初相断恶之时,心中啊,在潜在意识里面,还攀缘有所得故,还用最初卑劣的心中不断的还在、不断做自己心性上的束缚故,才有这种差别业。不然,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只要知道断恶处,只要知道自心之中,再不随逐自己过去的造作、业感,什么样业感?自私、自利、自我那种业感,那种感受中的强烈,感受之中的不断的攀缘,那种业感,只要他能放下一分,他就得到清明一分;他得到清明一分,他就起发良知一分;他能够起发良知一分,就能现前良能一分。这叫作正常反应,性中就是如此。你刻意造作,当然也有人刻意造作,反而他向善,做所谓的向善只是断恶,但是后面一点善心、善念都没有。

有啊!有这种人,但这种人将来必定什么?还堕在恶趣,必堕恶趣。

说,我向善,我只要向善就好,不要跟我讲做那么多好事,我向善就行了,我天天向善,你不要跟我讲什么修不修行。

这种话怎么出来的?我都不知道!他怎么能够讲出这种话?我都佩服他!

我已经、我心好就好了,你不要跟我讲做那么多好事干嘛?我心已经很好了耶。

你听完这话,你都快摔跤了。这个叫做很好了?真的是好,太好了,好坏!

所以这里面,你会慢慢能够体会那个事相之中,事障之中的续诸生死,明明就是大觉心体,念念之间,本来他能够入一切事中的性能,你却在这个性能当下,随逐所现前的所做的一切成就中,你堕在现前所以为的成就上面,以为他就是事。你以为是事时,这就是心,觉心就是如此。你把这最末梢的攀缘,以为就是你能事的心中的能力,那你就断掉了什么?断掉了你性中,他本来能够遍一切法,成就一切事的作用。因为你站在黑中,你只能黑,你抓着你那个黑,你将来就只能黑。但你不知道,你能黑能白,都是你根本的心中的、本来的性能。你抓着黑中说能,那你就只能说黑,只能知道黑。那叫事障,那就完全事障。那我们那种一念之间的流转,那叫多可怕。那真是理障、事障。

假如你真正这样微细去思惟,你就知道理障在何处、事障在何处,你念念之间,再也不要随什么?不要随现在所有的一切的知见,妄认以为就是究竟,你还抓着现前的知见,以为就是你的究竟的圆觉知体。所以你说前面叫做怎么样不要认,所以用到凡夫行者上面,那当然就有渐次,你要先知道,不去像过去的种种造作这种狂想知见上面,再去妄认,那,在这个道理上才有渐次。就如同《四十二章经》讲的,「切莫信汝意」,你才可以慢慢开始,任何心中起认何念头,你都可以不信。为什么不信?因为我已经知道觉,大觉体中,非种种念故。我怎么还堕在种种念上面,妄去攀缘,想中的虚狂势力?你就慢慢就能不信。但你先开始要学会不信,不信的目的是让你找到觉,不是以不信为目的;不信的目的,是让你证得那个觉,所以你可以开始不信的。所以,从不信之中才有渐次,一直证到大觉为止,证得如是觉中为止。

所以一般人讲到不信,我怎么能不信?一般讲到说念念之间,你不要在种种知见上面,还堕在上面,起成狂想,怎么能够?你先要想出念念之间,你要在道理上明白时,你,在起心动念当下,你要起成什么?起成心中的不断的惭愧,起成心中不断的情,起成心中念念之间,随学圣道时的种种方便,先跟自己说不信,在不信、因为你能够念念不信故,久而久之,你过去所有感觉到一切的念头的势力,就开始衰歇,没有那么强烈。你在没有那么强烈的那种气氛里面,你才能够回过神来,从此以后,再看清楚这个念头是怎么样发生的?你才能够、才能够去真正明白那个念头的势力,甚至于他那个势力,起初的那个云涌相,都能清楚。过去没有办法,过去他只要起来一点,你已经被他云涌,早就已经涌昏了,你哪有能力、哪有智慧去看他?你现在心中走出那个势力,你就能够看到他所有每一个念头之中,所犯起的种种云涌的那种气氛。你才能够体会,中国古人,不单是佛门中的大德、高僧,连古人都讲,一切万法最初现前都是气,万法连身体都是,连病都是,都是气而已,都气氛先起。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那个念头之中的那个云涌,那个气氛。所以「续诸生死」。续,续有交发的意思,你在上面不断的交发,续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此二障,你还没有断灭,什么叫断灭?上面已经浪费大家那么多时间,一直在讲什么叫断?怎么样看清楚觉性?怎么样理障、事障?那,断灭是什么?那断灭当然就不是我们过去所讲的跟他分开,永远画清界线叫断灭吗?这个断灭,真正叫做了断机灭。了断是明明白白,那叫断;断是心中的担当,心中的才了,心中清清楚楚那才了断。

那,为什么讲寂灭?因为念念归于觉体,你了断是在哪里了?了断是在大觉体上了的,既然是大觉体上了,你就知道他根本不动。是为什么说不动?你是站在觉体上看一切过去的缘起,你在过去缘起觉体上看一切过去的缘起,所以你过去站在缘起上,你就会妄以为是动,本来那个动,是性中的性能,你妄以为是动,就流转向外。就像刚刚、早上讲那个礼记讲的,知,知心的知,知见的知,诱于外,就在外面,诱惑,不断诱惑你。但,你妄知是根本的性中的大觉觉知,你却在外面,再立种种知。所以你不断就像上面不断的去攀缘。当你要是真正到是觉体时咧?你能明白这一些缘起相,这一些氛围是怎么样云涌的?他是怎么样起成的?他是什么因缘现相的?所以你就会能够像《法华经》讲的,你在任何法中,因为就依如是大觉体故,这个大觉体,叫一佛,念念就依如是佛,大觉体中,你能观一切法,如是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清清楚楚。你才能够明白十如,你为什么能担当十如?因为你站在觉体上,就知道他一定会如是现,如是故,法尔故。

讲到如是故,讲到法尔故,是你已经念念之间懂得,已经站在觉体上看了,你那个担当是完全不一样的,心中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那个叫了断,所以那个一定寂灭。所以寂灭在了断当下,都不堕了断二字中的妄想造作,叫寂灭,归于根本性中的本来的自性,性中就不必再更说寂灭,因为一体归于本来的面目故,所以他就没有动,所以自然叫寂灭。大觉体中现尽一切动处,觉心现觉时你以为是动,但,觉心现觉就是觉,觉心现觉从来没有二觉,觉心现觉没有二觉里面,你却觉得有动,不就是妄见吗?觉心现觉,他就能够显出种种动相,因为显出动相,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觉,他能够让你觉得,觉心现处,生动活泼!生动活泼的目的是告诉你,不动,不动现动;动,你也要知道,常不动。要是不能现动,那怎么叫做觉?那个动,是真动吗?不是!那是性中,根本从觉入觉,本来不动的作用而已,性中的作用而已。

你说讲这释自然讲这个东西,好像不断的在这个理路上面,这样子跟现前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嘛!你现在要是每天这样子思惟,久而久之,你在任何的起心动念这四个字就好,你都会觉得根本不动。你会觉得,真的不动吗?你的这一句话也不动,那都是觉。我真的觉得不动吗?连觉得我那个我,都不动。因为能觉的那个我,所觉的我,觉得非我,不是我;要是所觉的我是我的话,那觉我的又是谁?所觉的我是我,他应该常在,他就随种种念中,不断的剎那生灭,所以,所觉的我绝对不是我。但是那个能我你没有所我,你能找到所那个我吗?你所起的我的感觉,都是所我,我知道了,我证得了,全是所。那种心中的豁达,你根本不会堕在这个上面,去妄想攀缘于我,那个叫做什么?大我。所以你能够看到心中随缘所起的一切我,那你念念就不会像过去众生一样,随他随缘所现的一切我中,你就抓着他,还以为真正是我,起成狂妄,起成贡高,起成种种不正气氛。

你看到你这些念头就是必然故,因为众生心中,他必然就会生,有种种妄想的我,有种种贡高的我,随你在所做清净中,他就会起。你念念不迷,所以你就能够为一切众生讲出众生业力,什么样的业力,什么样的作用,当下会起成贡高?什么样的作用当下,会起成惭愧?你都能明白啊!你为什么都能明白?因为你念念之间都在觉心上看,念念之间都在起心动念上面,知道根本不动的嘛!就从起心动念上面,知道那个根本不动,这搞不好都是行人,三大阿僧劫,假如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根本不动,那是三大阿僧劫,在恩赐三大阿僧劫,不知道你到哪个劫去了?

这里面所以才叫做了断,真正的了断。所以这二种障,若未得断,未得断,名未成佛,就是一听到就在理障事障之中,现前处,你永远碍正知见,你永远续诸生死,你根本心中不明了,你念念之间不想回头,这就是凡夫种,凡夫性,就一般凡夫,就这样子。没有了断,叫凡夫性。那现在再讲到凡夫性时,为什么要再加重语气跟你讲凡夫性?就是前面一直告诉你,凡夫性不是告诉你说,只是不想了断,就是凡夫性,既然要讲《圆觉经》,你还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凡夫性。因为凡夫性中,他念念起成的就是什么?理障、事障;你在这个理障、事障中,你只要看到这个理障、事障,当下就是凡夫性,就是凡夫性。你不是说,只要是凡夫,还不想回头时,你又把他抓成第三人称想,或是哪一个作用上想,还不必那么复杂;你要明白现前的凡夫性,就是还不知道什么叫了断,就是凡夫性,那就是凡夫性。那你说那以后觉得了断那就不是凡夫性,那个觉的谁在觉?觉要了断、觉要回头,都是大觉的根本面目,为什么?觉心之中,他在随缘现出种种流转时,你只是过去我们心粗而已,将来你要心微细时,你才能发现,觉心在随一切感受时,他还有一分的智慧是念念还灭,念念还灭的。

用到众生业力是说我们不见,我们不见所以不知道。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见?因为我们不见,不是我们刻意在那边造作不见,我们想要众生造作,你连做都做不了主,造作啊?你只要一念背觉,就随着这个众生业感不断的向下造作,当然不见。你看到镜色,你忘记镜体时,镜色就是向下造作时,当然不能见到镜体,那个强烈的镜色,不断的变化处,你根本一分想要回光的镜体的势力都没有,为什么?那就是根本镜色的众生性,就是如此。可是就在这么样强烈的往下,顺起那种自然,一直不断的堕在镜色的势力里面,事实上他就是什么?他就是镜性之中,不断的随缘清明所在。那,清明所在,念念之中,你看到是后面那个浓厚的镜色的感觉,事实上,他整体就是清明的感觉,这里面就有还灭,回头的作用。

所以在觉心的作用都有,所以过去你要是一直不断的随顺众生性故,那是根本凡夫,众生业力上势力不能见,那叫根本凡夫。将来你想要回头见故,为什么能回头?因为你觉心本来就有回头的作用,性德就在这边。所以,现在你说回头、不回头,都是什么?都是众生性,众生性,他能够随缘现种种一直不回头的流转相,但是大觉心体随感受时,他也能够现出种种众生,想回头的种种法性,都是众生性。因为都是众生性,所以一切行者最初发心,一定要在哪里发?众生界中。你不要老是攀缘众生界中那个永远不回头,永远不肯回头,不是那首歌,永远不回头的那种性而已,你不知道永远不回头的性中,众生性中也有什么?也有念念想要回头的发心,只是你不见而已,只是刚刚在众生那种势力上是不见的。可就在这么强大的势力上,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你本来镜子的光明,所以众生心中,也有念念想要回家的作用,想要回头的作用。所以他是要有还灭的,所以站在众生性中,他才能够起成种种造作,一直到造作最刚强处,再起成良知良能,又起成惭愧,又回头了。

你知道这惭愧从哪里来?假如众生心中根本不具足如是惭愧的话,众生根本发不了惭愧。为什么?如是故,他没有具足如是惭愧,你怎么发如是惭愧呢?众生性中既然发如是惭愧,为什么过去他会堕在种种事障中,不知道惭愧呢?因为他抓着现前的感受势力,这个势力之中没有惭愧。你能把众生性分清楚吗?你能把众生性厘得清清楚楚,你就是在厘什么?在分别觉心,那叫细罗微分。所以你能够明白众生性中,什么叫做势必流转,什么又是众生性中,必定具足如是惭愧,具足如是回头,你都不离众生性,完全都不离。

你为什么能够这样慢慢体会?当你能够知道不离众生性时,你念念在体会的是根本的佛性觉体,因为觉心现前处,哪个不是众生性?你只是一味抓着那感受时,就是沉沦处,但是感受都是觉心所起故,那都是众缘所现故,所以感受他不是实有故,是虚故,所以你在虚的感受,追逐这种强烈的感受里面,因为他毕竟是虚,因为在虚中,你念念念念势力处,就是众生懂得回头处。

但是,这个回头处,也是在哪里?也是在众生相上的,也是在众生性上的,也是在众生性上的。所以刚刚讲到惭愧,若是众生不具足惭愧,发不起惭愧,同样的讲说在众生性上,若是根本不是清净,本来不是清净,你将来在众生起心动念里面,你也证不得如是清净。

那你说,既然都是清净,为什么众生过去在种种念头上,反而念念之间都能随逐这样的不清净业咧?因为你堕在这个势力的向下流布当下,那就是不清净,那就是不清净。因为那种势力清楚,那种势力的不清净,但是,你能够在不清净之中,你看到觉体的根本的作用,你看到一切众生性中的、根本的本来的不实的、性中的根本的,本来不实的虚妄,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久而久之,你也能够知道,在不实的虚妄里面,谁知道不实虚妄?那也是众生相中知道的。

为什么叫众生相中?这样讲你可能、大家还没、不知道有没有听清楚?因为觉心非相,非非相,不是相,觉心现前都是众生相,因为你永远要知道,在觉看众生,不是众生看觉,觉心现前都是众生相,所以觉心在众生相中,懂得念念之间归向于觉时,就是众生相。那你说众生相中不具足回头的作用吗?当然具足。为什么具足?这就是已经在训练行者,你是不是念念背离觉体去思惟?你要是念念背离觉体思惟,你当然在觉中,在众生相中,你永远厘不清楚,你要是真正都知道这是觉体时,你当然知道那个众生是什么原因故流转?觉,他是作在什么作用上,变成众生流转?觉,在什么作用上,就是众生回头时。

觉心不必说回头吧?觉心哪有什么回头不回头!一切念头没有离开过觉吗?本来都是觉心。觉心不用说回头,念头也不用回头囉?念头是众生相故,所以方便说回头不回头,能够定回头不回头相。

这,体会得了吗?这要在讲下去,大家这又瞳孔放大,这开玩笑的,我是往后看,有人可能瞳孔放大。

所以这里面要体会,所以这个叫做未断,叫做未成佛,真正就是凡夫性,那就是凡夫性。所以这个时候,我只要刻意告诉你凡夫性中不是像过去我们体会的,啊!我是凡夫,不想要断,不想要了断,所以是凡夫性。他是告诉你,真正入凡时,那个觉体中的作用,将来你想了断,其实也是明白觉故,念念就在大觉心体,念念圆参故,你才知道什么叫了断。不然你要是不在念念之间圆参,你说那个了断都是外道,都还不是真了断。所以,那个众生性中,要是未断理事二障,就是你不能够了断理事二障,那就是凡夫,那就是凡夫相。

所以「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所以就在这个众生相中。你过去讲到那个根本众生相,都是虚,前面讲,都是虚,所以在虚中,他能够感觉到在虚中的心中的这种不实,所以念念之间他能够起成种种思惟,想要出离,走出贪欲。原来不实故,怎么还抓着那个以为是实咧?贪欲先消,事相中的贪欲先消,能够照见缘起,贪欲就消。但是在于他根本大觉性体之中,道理还未明,所以才能叫走出贪欲,永舍贪欲,他看到根本都是什么?觉心随缘的、种种虚妄的缘起相而已。什么叫虚妄缘起相?你任凭你所有的能够指陈的一切感受,一切念想,一切现前的一切世间器物成现处、陈列处,你能够指得出来的,我告诉你,他都是缘起,他都没有一个实体可得。那,没有一个实体可得,谁给他这种生命的?没有实体可得,谁给他赋与这个世间生命的这种感觉、这种庄严的?你的觉体。你的觉体只是堕在现前差别之中,才方便说不同的业力。所以,业力在赋与世间生命,不是吗?那,业力都是什么?从觉体中来,所以要念念之间照在根本大觉时,山河大地、林木池沼,都是法音,哪个不是讲出大觉的根本的作用?全言法音。你要是背离觉体时,山河大地、林木池沼,全都是诱惑。再随着那个诱惑不同故,再随业障不同故,诱惑不同故,你所感受的世界就不同。同样的世界,我看的是祥和,你看的是逼迫;你看的是和乐,我看的是地狱。同样的台湾,一个小岛,我感招的都是,念念之间讲到后面开围墙,违建的;你感招的都是,念念之间看到以后不断的想要互相拔济,互相提携的,每一个人感招都不同。心里面苦闷,看到天是忧郁的,虽然是蓝,那个蓝是忧郁相;你看到天还是蓝的,那个蓝是光明相。蓝天白云,我那个是蓝,天,那个白,是涣散,白云。那完全不同,你可以用同样的名字,同样的地方,但是你能够起成的根本的感招,完全不一样,业力,全属业力。

所以你当然知道那个世间的虚妄,那都是心中所有的一切随缘所起的那个相。你能够知道随缘所起相,所以行者就会念念能够什么?能够坚固自心,能够守住心城,能够庄严心城,能够真正不断的在这边长养心智。他看到心中的智慧,他不再看外面种种流浪,因为他知道,只要能够守得住心城,一切世界就是心城中的表现,你何必还要再守着外面,说种种流浪咧?只是在这个上面,这个道理上面,已然知道,好像行者要回家。那,行者,虽然讲行者,还是什么?众生,还是众生相。就在众生之中,就有这种差别,五性的差别。众生不就是大觉体吗?刚刚不是讲说,你念念之间就是要圆参大觉体吗?念念之间都要这样在觉体上参,所以觉体在哪里参?先在众生相中参,所以你只要知道在众生相中,他自然就能够体会出那根本虚假不实的种种造作,他念念只要你知道虚假不实,你那一念,还是众生相,你就返璞归真,你就返璞归真。

可是那事障就这,那理障不明。理障就是真正心体之中的本来的面目,他还没有完全了然。但在于现前所有的一切,现前的造作成就陈列处,他已经知道,全然是假,全然是,所以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所以你能够缘觉,为什么叫声缘觉?所以念念是在任何的感受现前处,你能够最初体会真性,声闻,感受现前处,你就能够体会真性。达闻闻,那是声闻人,他不离一切感受,但这感受的时候,他就住在真性中,他以为真性可住啊?闻,因为体会就是真性。所以后面还有一种力量,住在性,那种力量当然也不同凡夫,但他就完全智慧深入真性中。将来在这个真性当下,他还不断的智慧会发挥,不断的智慧会增上,于是在这个真性之上,他又开始慢慢回光。最初慢慢回光时,就是明白一切世间缘起,能够看到一切觉心现前时他的缘起。他在说缘起时,不是抓着现前的事相说缘起,过去我们讲缘起是抓着最末梢的事相、态、造作说缘起,他是看到觉心的缘起,觉心从无明故,现形。本来觉嘛!都是觉,觉在入觉的时候咧?他根本不立明,不立明明白白的明,不立的,所以那叫根本无明,自性无明。但是这个觉中,本来不立明的,你要是随缘攀缘感受时,不是,不能讲攀缘,随缘在感觉现前时,他就在感觉中,从明能立明嘛!对不对?从明立明,是不是还是觉?从明立明,还是觉!可是那个明,又叫无明。前面是无所谓明,后面再立明也是无明,但是这个无明中,你就能够发现,他有什么?从觉入觉的作用流出吧?,;所以他能够从作用流出时,他能念念起成知见,。他是看到性中缘起,到圆觉。那,能体会吗?他不是看到相吗,我们以前讲缘起,都是抓着相中的造作,最后的那个形态,最末梢处说缘起,以为圆觉之道这一些相,花开、花落,没有离开众生相,但是他看到是心性的作用,那一步一步的陈列,没有心性能够起成形、识、明、色、六入,那也不可能让你到最后感受到世间名器,名字跟器物的存在,所以真正的缘起是看到性,从真性之中,更能提升入尘的种种的智慧的担当,那已经叫做佛了,但是他还属于二,那叫辟支佛,那叫圆觉。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