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13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自然法師 於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 宣講

133堂課

大眾先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放掌。

再看經文「逢善知識,依彼所行,因地法行」逢者當下義,就也,就善知識,就是行者念念之間心中念念所發的赤誠。然後依向道的那種發心的赤誠,為他現在的唯一知識,從此上再立一切知,然後成就一切事是真善知識。所以沒有如是的真善知識,心中沒有成就如是的正知見,所有的一切正見正…八正,這就從正見到正定這種種八正見,也叫正道也。那一切世間也找不到所謂能師種種法的善知識,所以真正善知識都是從行者心中所立的當前的願心中建立的,願心中建立的。

但「依彼所行」,依如是善知識中,就在心中這種念念向善的這種念念心中發的這種性能,依善知識的因地,他所做的因地發心。你是什麼樣的發心,你是依什麼樣的心中赤誠,以他為善。那依他的因地之中那種發心,那在修行上就有頓漸,修行上才看得到頓漸。其實大覺心體根本無頓無漸,可是隨眾生回頭的時候,方便隨他心中所發心的差別大小不等故,他所緣的善知識不等故,所以他才在法上回家之時,方便現有種種頓漸。

但是講到那個頓字,頓是在哪裡說頓?頓是在當下直下了當,直下照了心性說頓的。所以頓字旁邊從一個屯,屯聚的屯,從一個頁。屯者是聚義,聚就是聚集的聚,聚的意思,是聚義;頁者是頭首,首義。是在一切聚中,你要念念之間還歸於首,那就是頓。但什麼是聚?心法都是聚。所以在《文殊師利所問經》中有講,心者聚義,心者就是聚義。它是眾緣所起的,萬聚所緣,根本的源頭。在一切起心動念任何念頭想念之處,你要達他根本的本源就是頓。所以講到這個頓,你不要忘記所聚,一切聚,在聚中你不要忘記他的根本本來的面目就是頓教。所以在字相之中,你都可以能夠慢慢體會,那個頓教當下,那是念念不捨一切現前。所以他能聚,在一切感受之中他都是一切緣起的聚集處、聚合處,也就叫做聚落。在這些聚落當下,哪個不是你大覺的根本的頭首,那是根本大覺的本來面目,所以那叫做頓。

所以這個頓教中,他念念還是看到什麼?還是看到一切聚嘛。所以在過去你雖然心中不明白根本如是大覺的本體,雖然不能夠論為頓教,可是就在你現前的所有一切漸次的所有一切屯聚之中,慢慢去闡明,雖然說是漸,但是這個漸也不離你的根本覺心。所以覺心上現頓現漸,都是覺心所作用而已。那為什麼會有頓漸之分?是因為現前在眾生相中,行者相中所依善知識因地法行不同故,有種種差別相現,才有差別相現。

所以當你是漸教行者,將來你證得如是本來面目時,證得如是圓滿心地時,跟頓教行者當下所證的圓滿心地無二無別。既然無二無別,事實上你在認為說過去的漸教三大阿僧祇劫,所有一切時間的種種差別的現,現前的現,那種現量其實也是什麼?也是虛妄分別。但這麼多的虛妄分別,那你只是在過去你不是直下了當在覺心之中直下了當去下手的,你的目的,也就是你最初的發的因地心不是直下了當。麼叫因地心不是直下了當?就是你念念不識於大覺體故。雖然你不識,認識的識,雖然你不識得大覺體,但你也沒有背離大覺體,都有回家的發心。

那回家的發心從哪裡來?我昨天已講過,回家的發心雖然都是在眾生相中發心,可是在眾生相中為什麼會發出回家的心?大覺使然嘛。為什麼有大覺使然?因為覺心就是眾生,眾生其實都是覺心。這在上面金剛藏菩薩章已經讓大家,已經心中都明明白白知道。覺心都既然是眾生,所以在眾生相中哪一個不是覺?他都是覺嘛。只是在覺中的作用裡面,你念念之間追逐眾生的勢力時,那個叫做惡心,在惡行惡性上面絕對背覺。但是能夠現出惡行惡性,覺得背覺也是覺心所現。但必定一切眾生都是覺故,所以在他背覺當體上,他都還有什麼?還有都具什麼?覺心的清明,都具如是清淨分。

所以在作用上面,你會體會眾生的相中,念念之間他在這個惡,惡就是不斷的攀緣種種的氣氛,那也叫亞心,一直不斷的追逐向下的流潤時,不斷追逐那心中的分別差別時,那是惡。在那種心性之中,絕對背覺,絕對看不到覺心。但是絕對看不到覺心,你也不能說他離開覺,一闡提都沒有離開過覺啊,那沒有覺你怎麼知道背覺?可是就在這種作用上面,你知道他絕對是麼?絕對是,他絕對是背離於覺。可是就在眾生相現前處,也都是覺心所現的,所以正在背離覺處,你也不能說他已經失去了清淨分。

所以等到眾生念念之間懂得回頭時,為什麼能回頭?因為眾生本來是覺。既然眾生本來是覺,所以在眾生相中本就是虛,因為是虛故,所以念念之間他就從種種虛之中,懂得如何,懂得回頭,所以在相中他就有回頭相,這個回頭相也是什麼?覺心使然嘛。覺心使然處,覺心無所謂回不回頭,可是所現的覺心所緣所現的一切眾生相中他就有什麼?他就有背覺跟回頭相。這個背覺跟回頭相,在這個上面就是方便行者念念清楚,眾生相中的因地法行。

你是囗什麼以為是大?因為「因」就是一個囗一個大,你囗什麼以為你心中的所認的大?所認的那個大?你以現前的種種分別,這種不斷的向下流轉為大,那就是凡夫相。你念念在覺心現出眾生相時,你念念能夠感到能現一切相中,能現一切流轉的那還是清明的淨,清淨的淨,淨分,那你在囗的就是什麼?就是清淨為大。那個清淨為大就是什麼?就是回頭相。

那為什麼能在眾生性上能夠這樣子仔細分別?是因為你永遠不離覺心說眾生嘛。假如你離開覺心說眾生,你就眾生善性惡性當然永遠分辨不出來,惡性就是惡,善性就是善,你怎麼說惡性人又有善性?你永遠攪,那是永遠攪遶。所以你要是真正都在…,你已經知道原來都是大覺體,你在大覺體中隨緣所現的眾生相上,那眾生相中在行者的智慧裡,他永遠不背於覺去解釋他的,永遠沒有離開覺去解釋他的,所以他就會知道,覺在顯出眾生種種覺時,什麼樣的眾生覺,他在這個覺中就永遠起成背覺合塵。什麼樣的覺心在顯出種種眾生覺中,在什麼樣的覺中他念念就是合覺背塵,他念念合覺。

這個講起來或許更模糊,你在看鏡色時,你正在看鏡色,我們就是當作我們在鏡體的角度看鏡色,鏡色最強烈處,那就是不斷的向下那種氣氛之中,攀緣流轉,那個時候你念念之間感覺到什麼?就是闇昧鏡體,那種勢力你眼前看的都是鏡色的勢力,闇昧鏡體。可是當你定一定神,就在這個上面,你又不離開這種作用當下,你仔細思那個你覺得闇昧鏡體的這種勢力,其實全然都是什麼?鏡性的清明。可是你覺得鏡性的清明時,是在哪裡覺得的?還是在這個鏡色上覺得的,還是在過去的勢力上覺得的,還是在如是眾生的業感上覺得的。鏡性都沒有離開過眾生業感,覺體也沒有離開過眾生業感,但是在眾生業感之中就分什麼?因地法行,就完全不同。所以過去流轉於凡,因地法性,將來要從凡入聖,因地法性。在從凡入聖之時,隨循現在所有眾生所發心的赤誠與大小,淺深不同故,他在行者,他在所有的心中體會上面就有頓漸,就有頓漸。

但是你講這個頓漸就不是像我們過去所執受的那個頓漸,真的那個法中有一個頓漸。假如你真的認為說真正有個法中有一個頓漸,那你永遠必定叫做漸行人。為什麼?你就不認識性故,你念念之間不在心性上參故,你能夠體會像剛剛我講說,凡情是如何流轉、背覺的,那同樣的你就可以解釋,覺心在什麼樣的作用上面他叫漸行?為什麼?因為你在任何感受之中,你念念不是直下擔當覺體中參的,你只是按部就班在一念一念之間,現在破除一切妄中,去體會覺心本來非妄的清淨的。你是念念在破妄上去體會非妄的清淨的。跟你當下明明白白覺心從來非妄,於是乎你再開始破妄的完全不同,那根本完全不同。

但是這兩個心雖然是完全不同,但是你都是在覺心中體會的。所以在覺心上你要知道他當下他根本非妄,所以你自然在妄中就能破妄就好像站在鏡體上,你永遠站在鏡體的角度,你知道就在這鏡體之中,從來非色中的虛妄,所以你在看到色時,你就能夠破除你過去對色中虛妄的流轉,你念念就在消,念念就在破。可是你在鏡體的角度,你也可以分別什麼時候,假如你不站在鏡體上,雖然同樣都是鏡體,因為鏡色就是鏡體,但是你有一點不站在鏡體上,你完全是看在鏡色上,你在鏡色的虛妄你念念破除,你的念念破除時也能回到鏡體,為什麼也能回到?因為鏡色就是鏡體。但是這個時候呢,他就叫做「漸」,因為他當下不是直下擔當,那就叫做漸。

你為什麼能夠清楚?因為你永遠站在鏡體上分別,你當然知道就有頓漸二相。當你知道有頓漸二相時,你不是頓不是漸,超越頓漸了,那個才叫做真正圓頓法門。那方便用字來講叫做圓頓,那才叫圓頓法門,那不是站在世間的頓漸的解釋分別中的。但是他一定能夠體會世間行者發心的淺深不同,頓漸差別。但教你去思惟行者,不是要你去體會他人發心,是要你真能知道所有心意識的變化中就有如是的相,甚至於你怎麼樣流轉在眾生的情感上追逐上面,你都知道那個大覺心體的必定如是的相。

假如你連這個如是的相,你都不敢如實的去體會,如實的去深入,將來要講到清淨慧,就昨天講的,你要念念之間隨順一切如來覺性,你怎麼樣隨順?你不知道連流轉都是如來覺性嗎?那你聽起來這個文字,大家就懵了,「流轉怎麼是如來覺性呢?那你在說如來覺性,佛性有流轉嘛?」我說的這個流轉時,你知道是根本佛性時,再講流轉二字,我講的是淨名,清淨名,我不是講眾生過去所體會那個染名。他不知道流轉嗎?大覺心體覺性本來非種種法,遇緣之時他就能夠現出種種法,正在他現出種種法時,他就能夠入如是流,轉成如是相,化成如是境界,不是流轉嗎?這個流轉都是念念什麼?都是指向覺心的根本作用。

但是眾生到流時呢?那個叫做隨波逐流,你是逐流。我說那個流是他擔當入流,那完全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所以大覺心體不知道流轉嗎?當然在這個流轉上,你既然講他的擔當,你就不能用流轉,過去眾生的意念思想來思惟他。眾生的意念思想的流轉就是造作,我說的流轉是無作。既然是無作,所以你也不能用過去你所謂體會的流轉的勢力去解釋他。你雖然不能用流轉的勢力解釋他,但你也更要明白什麼?世間上一切名相哪個不是覺心中所現,既然都是覺心中所現的,那為什麼你過去在覺心中所現的名字叫流轉時,你卻真的就被名字的流轉所套牢,任其流轉?

所以今天講到流轉處你都要懷疑「覺心不能講流轉啊」,那既然覺心又不能講流轉,你又說萬法唯心,那萬法唯心之外,於心之外,還有流轉二字還另外個別立一個流轉名字?絕無是處。既然是萬法唯心,那流轉二字還在大覺心中啊,還就是根本覺體的作用,就是他的妙性,就是作用。只是你過去錯見故,你過去念念之間不認如是本來如來的覺體故,你不隨順如來的根本覺性故,所以你常受流轉。那今天怎麼要你去認?怎麼樣永斷輪迴?永斷輪迴就是清楚一切覺性,那清楚一切覺性在哪裡清楚?在現前的種種眾生萬念之中清楚,只要有一法有一念有一個名字你還不知道是覺,你就沒有證到大覺。

只要有一個眾生還未成佛,你就不能證得如是佛性。什麼叫有個眾生還未成佛?隨你指處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知道他是覺,還有一個名字你不知道是覺,你根本就尚未悟到如是覺體。所以古人悟到如是覺體時,通體是覺啊,放眼望去三千大千世界哪個不是根本佛性的光明,諸佛的光明?所以哪個不是大覺心體的彼此的呼召?哪個不是大覺心體的所有一切的示化、演化?所以你給他一個名字,你給他一個「眾生」名字,他都知道覺心的作用是何因緣故名為眾生。你給他流轉的名字,他都知道流轉的因緣,何因緣故叫做流轉,何因緣故流轉是惡,何因緣故流轉根本無作,他都清清楚楚啊。

可是你在覺體上你就能夠明白,慢慢的分析,明明是覺可是到流轉二字上,你真正感受到流轉的勢力不是嗎?那種勢力、形態都在你眼前,就好像飽受如是勢力,真被如是勢力遷流、流轉的感覺。所以你不知道覺心所現出種種名相時,他真正能夠化起喚起種種影像、種種勢力。那仔細思惟在這個種種影像、種種勢力當前,你真的會被他所勢力牽扯流轉處,哪個不是覺心?每一個剎那剎那你在覺得流轉當下,都是剎那剎那覺心的清明。你要念念之間想要從流轉之中的勢力這樣子掙脫出來,那你還是誤認為流轉「有」時,你是三大阿僧祇劫也掙脫不出來,那是從煩惱上斷煩惱,頭上安頭。

假如你在這麼大強烈的流轉處,你知道念念之間剎那剎那都是覺心的光明,因為沒有大覺的光明,哪有流轉的感覺。既然有流轉的感覺,再感咸然都是心,感者咸然是心也。你在任何感覺中覺得流轉的感覺,你都知道是覺,流轉的勢力自消。你同樣都是用一生的時間,你同樣都是用這一期果報的壽命,你同樣都是用到這一生中發精進的發心,你卻用錯方法就分頓漸,因地法行。那你這樣念念之間想要在流轉上斷,你有沒有斷得了斷得得?當然能斷得。為什麼能斷得?因為永遠不離覺故。你只要想要歸家,想要歸家歸便得,只是這裡面分因地發心頓漸而已。

那什麼時候才能夠體會原來流轉可斷?是將來你真正證得流轉虛妄故。但是你卻要用多生累劫的心力念念看著流轉,總有一天發現流轉虛妄。你用多生累劫的心力看著鏡色,告訴我自己不再被鏡色所迷惑,突然有一天你才發現鏡色根本虛妄嘛,他哪有迷惑我,我才「不被鏡色迷惑」這句話迷惑我多少年,對不對。你是被這句話迷惑的,始知用錯,所以這裡面有頓漸。所以這裡面叫你回頭去擔當眾生相,就是這個《圓覺經》中尤其是彌勒菩薩章,在解分之中最難講的。金剛藏章已經夠難了,解到彌勒那更難。因為難是難在要你念念之間怎麼樣回入娑婆,當你能夠回入娑婆時,你才真正什麼?從此跳開輪迴。

因為那個覺心不是不覺才叫做沒有輪迴,覺心他一定遍覺嘛。識心既然叫三昧,那識心叫做遍照嘛,你如何在遍照處不受他輪迴,才是真不輪迴嘛。你不是說不照不覺叫做不輪迴,那你就不照不覺那也就是輪迴,你就輪迴在不照不覺。你只敢抓著一相,那都是輪迴相,你以為一相之中沒有二相就不叫輪迴,你死在一相也叫輪迴啊,你僵在一相也叫輪迴。你如果處在一切相中,心都不迷悶,心中清清楚楚,那才叫做永斷輪迴,那才是真正前面金剛藏講的,你永遠不會雲駛月運,感受一現前,你就以為覺心動了。念頭一起來你就以為你已經是…,你念頭就是你了,舟行岸移,所以那個叫做念念披剝。

所以但是卻隨著你的善知識依彼所做,你的善知識,所以你現在不要一天到晚嫌外面善知識,反正我沒關係,我等著外面善知識來教我,我碰到好的我就是頓,我碰到壞的我就是漸,你碰吧,你慢慢碰,你根本碰不到,你慢慢碰。你這一生大概就等在那邊碰。那跟你外面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是要你根本就當下的善知識,你以何為你心中行者現在念念之間至誠懇切的心中的性善為你的目標,為你的趣向,那是善知識。以如是善知識所做因地法行,因就是剛剛講那個囗那個大,因是發於心的,法是法於前的,法是法於前,你在因地之中看是什麼心,法是法於前,我在法的前面之中我就能夠審視你的因,我在因中就要看到你現前的就是什麼法,所以「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所以「若遇如來無上菩提」這下面講若遇如來…,剛剛還講到眾生,講到眾生突然想到,還可以在眾生上面,再讓大家體會一下。眾生,我們常講我們是眾生,那眾生眾生這名字在何處?眾生你是以什麼為眾?先講眾再講生。你以什麼為眾?你一為眾?還以多為眾?你為多為眾還是一?你要是那個多是個別安立,那就是一,那都是一,你在那裡說眾?你說我把眾都圍在一起,圍多叫做眾。就好像我常常講的那個照片,你拍一百個人還叫一張,那都叫一念。圍多跟你沒關係,你圍的這麼多跟你都沒關係。你個別顯現,那個別顯現,每個人都在一中,什麼叫眾生?所以你真的墮在眾生相中,眾生是根本不知道眾生的,哪有眾,眾都不可得,你還能夠找到眾?

那你明白眾生的那個呢?明白眾生的那個就是你能夠站在一切法中,令其現一,隨其照多,念念之間能夠起成種種緣起,明明白白那個眾的呢?他又非非眾。覺得眾的那個呢?覺得那個眾的是非非眾。你要站在眾生相中你是以一為眾?以多為眾?站在眾生相中你說一不能叫眾,你說多,圍著那個多,那也叫做一,不是眾。在眾生相中,眾生法中,你說一不叫眾,不对。你說把一百個人圍在一起叫多,那也不叫做眾,那也叫一,你怎麼圍都叫做一,他叫一念而已。因為你把一百個人圍在一起,你也就是同時團聚一百個人,那這一百個人是什麼?假如你說他是個個所表,那個個所表那都還是一。你說把一百個人全部圍住,都是自己,那都是一,只不過在一念之中現出百相而已。

就好像一張照片裡面,獻出百個人頭,你說一念之中可以現出百相,多啦,一念之中能夠現出種種相都有啊。有的人身體有病,同時覺得冷熱一起齊發。有的人精神有病,突然覺得喜怒他可以同時提顯上來。我只能講這兩種而已,那多的,其他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我們可以同時眼睛看色,耳朵聞聲,周遭感到任何身中覺觸一起作用。

但你覺得眾的那個,你真的明白那個眾的呢?假如你不是墮在眾生相上,眾字上面去解釋的時候,你知道那個眾嗎?你知道那個眾的,他又非種種眾。你覺得眾的那個覺,從來不是眾,因為在那個覺中,你不是墮在眾生相中說的,你墮在眾生相中說眾生都不能安立,你在那個覺中說眾生的,那個覺中也不能夠立眾生名。卻在這個根本眾生二字虛妄處,處處顯盡一切眾生。所以《金剛經》才告訴你「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隨緣立名而已,所以你才能知道眾生哪。因為眾生之中你根本不能拿一相立他是眾生,他也不是哪個眾,也不是哪個一啊。你要是哪個一哪個眾,你把他定相了,定相他也不叫眾。我是黑的永遠不知道白,也不叫眾啊。你這黑不知道白,你也就不知道黑也不叫眾。你有青黃赤白一起現,那叫雜色,那也不叫眾,那根本不叫眾,所以「眾生非眾生,是名眾生。」。所以一天到晚講我們是眾生,根本找不到眾在哪裡,我們眾在哪裡?你要是真正能夠擔當眾在哪裡時,你是真正能夠直下回光擔當這個覺心,從此以後始知眾相,你能夠入眾數。所以僧團為什麼要叫大眾師父一定要入眾?因為你那個覺心念念之間就入眾,你要是不入眾,你不明白那個眾,說你是眾生,你就是那個委曲眾生,你連眾都不知道的那個眾生可憐人。

將來你能入眾故,你才能夠始知眾生,當你明白眾生時,你就是超越一切眾生業力處。覺心現見就在眾中,耳朵現見就在眾中。你不能不知道眾數,數數學的數,不是樹木的樹,眾數不是種樹。不能不知道眾數,你回家就墾地種樹去了,你要知道那個眾,大眾的那個,你要念念知道入那個流,入那個數,數中,又叫僧數。而且這個眾一定要僧,僧者眾也,但是這個眾清淨義。為什麼這個眾是清淨義?因為你明白那個眾時,那就是超越一切眾中的清淨,所以叫做僧。你要墮在眾中說眾,你不但違背於眾,你根本不知道眾,你反而失去於眾,還在妄說眾生,那叫可憐眾生。不過就是隨那個業力流轉而已,連眾都不知道。所以這裡面就是要告訴你,念念之間就是在思惟什麼?覺心的作用,連每一個名字上面都要思惟覺心作用。

若是你都能思惟覺心的作用,就是後面那句話「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正者不偏不倚,正者是也,當下義,當下義,正者守於一,守於根本本來的一,守於一而為心之所止也,,就心中念念,所以上面一個一,一個止,正。守什麼一?本一,什麼叫本一?根本大覺心體從來不二的根本性一,體中本來的面目,那個一。

這講到宗門,剛剛臨濟宗有講到三玄,三玄三要。先講三玄,三玄是體中玄,句中玄,玄中玄,這是臨濟的獨門說法。那個玄字就告訴你玄在何處,玄,古人講玄的就是玄在那個一處,那個體中根本的一,那個一是什麼?深妙,深者玄也,你要先體會那個體,那個體中的深妙。那個妙是妙在哪裡?那個妙字妙在他能夠遍及一切故為妙。但他遍及一切處,就是我常講你能遍處,你反而不能什麼?你不能用一相一形去指他,所以他又非種種相,但必定能遍一切相,這種深玄,這種玄妙。

但是這種從來非種種相才能入一切相。他既然能夠入一切相,所以你才能夠明白他一定超越一切相,因為他明白一切相時,你就知道他根本超越一切相,心中這種恆常是一,為什麼恆常是一?因為不變故一,因為能隨緣故一。你要念念體會這個覺心的一,那叫做正修行路。你念念在這個上面,念念讓心中體…,這樣不斷的深入不斷的去思惟。而且這個思惟不是講玄不是講妙,這個思惟不是講到根本與我們現在一切行者眾生無干的事情,那不是我們能力智慧所及的,不是啊,是你現在天天你都能夠馬上回光就能夠參得到的參得得的。

你每天的念頭每天的生活裡面,不都覺得多采多姿嗎?你的多彩多姿不就是能夠深入一切感受嗎?假如你的覺心不能深入一切感受,你還覺得有生命的感覺嗎?你還覺得活著有什麼意思?那種生氣的盎然就是活嘛,那生氣的盎然是什麼?就是多采多姿嘛。那多采多姿就是什麼?多采多姿就是剎那生滅,剎那。你有一種感覺停留在那邊都叫木頭,不要停留太久,一個小時就好,那叫痴呆,那完全叫痴呆。一笑一小時,前面人家說你笑,後面人家說「嘿,法師有問題耶?要送醫院了。」你有辦法呆一小時?那叫痴呆。那剎那生滅,念念中生滅你才能夠知道那個生氣的盎然。

那剎那的生滅就是什麼?就是變化。但在這個變化之中,能現出如是生滅,剎那之中那個心性之中本來的恆一,從來不變的那個一,那才是讓你起成世間感受最盎然生氣處,你天天在用嘛。你為什麼能夠知道那個剎那生滅?因為現前所有的一切感覺從來都是什麼?都是隨緣故,你沒有一個感覺上面你能抓得到故,所以你就不會在任何感覺上攀緣以為是實。但你既然在一切感覺中不會去攀緣他以為實有時,你就能夠體會到你那個心性之中有清明的覺性,他念念之間他非種種形非種種相,他念念之間就能為你呈現現在的一切感受。但是現在的感受你念念知道他非實,知道他不是實有時,所以你會住在現前的生氣盎然的感受裡,你當下那一念的智慧就常住在根本不住在虛的實性中。你會住在根本不在虛的實性中,天天看著你眼前的所有一切隨緣的種種變化。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知道你天天在用嘛,心不都是天天都在用嘛,你沒有這種種種變化,你怎麼會知道有生命的感覺?

可是你卻在每天生命的感覺裡面,你從來不肯回頭,這樣子不斷的思惟自己根本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不認那個本來面目,所以剛剛講那個覺心的可怕,你只要一樣不認就成眾生背覺的業力。明明是覺,在你背覺之時都還不離覺,可是覺心卻幫你顯出背覺的造作。你因為有背覺的造作,將來墮到惡道之時,你墮到惡道都是覺心在顯。假如不是覺心在顯,誰知道我墮在惡道,誰在覺得我受中的痛苦,因為都是覺。

可是覺心本來非種種惡道時,他卻隨著眾生的緣起幻成那個影像就是惡道的沉淪,你不知道這一切都是什麼?一場大夢而已,你但是你不知道夢時,你卻受盡夢中勢力,這叫做可憐啊,這就是可憐。你天天在用你不認啊,不是說講了以後,你好像真的搞不清楚啊,好,我們要發菩提心,我們人人本具發菩提心,過去真的搞不清楚菩提心怎麼發,不知道怎麼發,怎麼發菩提心?「哦,菩提心就是常常幫助人,菩提心就是我們要慈悲對人。」你講的都對,也都不對。怎麼慈悲?你所謂的慈悲都是心中攀緣種種名字作用說的慈悲,那都叫做虛,那都叫做,這不是我講的,這是老子、古人聖人講的,那都是虛。你不見大道故,你再說怎麼樣仁義德,都是虛妄。

你看到本來的心境,他本來就是什麼?他本來就對一切眾生,本來不犯,不但不犯,他還能夠隨緣利益一切,黑來就現盡一切黑,白來他就能夠坦蕩融合於一切白,曉了一切眾生,那是本來的慈悲。你不認時,再說慈悲,再說那個菩提心,那都不叫菩提心。所以什麼叫發菩提心?唯有真正念念向道的道人才知道如何發菩提心。不但是出家的釋子,在家的釋子也要念念之間學一切三世,十方三世一切過去諸佛菩薩聖人最初向道時,念念所發的菩提心願。那個菩提心他是別於一切世間善行,雖然他能夠統合世間一切善,因為心善自然一切法善,所以你不要站在法,還在妄想攀緣。你站在法善上面想要妄想攀緣,就叫漸行人。看到心中本來的善,你當下雖然未證,還未說完全證得,你當下就能夠用到心中本來的善面對一切。因為你在面對一切時,若是還有任何的念頭中辜負一個眾生,你都覺得心中慚愧。不但愧對於眾生,也愧對於己靈。那種愧對己靈跟過去所講的不一樣。這個時候愧對己靈是念念必定將來證得覺體,過去所說愧對己靈,還是在外面的感受追尋,所以那叫發菩提心。

所以光講發菩提心,大乘佛法之中就講發菩提心,就念念之間你要與大覺心體相應,念念之間你要在你根本面目上參就,你念念之間就是反璞歸真,就在這個自性上去體會。你甚至在這個字句上體會時,他是融合一切世間善行,他是不斷滅的,絕對不斷滅,因為心善故,一切法善,法中就是如此。假如在心上你體會時,在行為上若是有斷滅,這是過去行者因地心中發心不真。

所以這樣子思惟這樣子「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遇者是什麼意思?入遇者叫做合也。合,若合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也就是在這合中也可以在這句話中講,如期而慧演,如什麼期?如行者心中所期而慧演,為什麼行者心中所期?剛剛講因地法行,雖然因中雖然有顯深漸次有頓漸的差別,但是所期都是什麼?都是為了了脫生死,證到本來。所以不論是頓不論是漸,只要在這個因地心中,雖然因地心中,但在因地法相上面是頓漸,可是將來在心中所期上面必定會遇到什麼?如來正修行路。

什麼叫遇?就慢慢體會嘛。就像我講的雖然是漸行人,你慢慢體會的時候才發現,「啊,過去我捉持那一念還是不對。」你會慢慢的為自己剖析。你一直慢慢不斷的剖析,將來總會找到根本的面目。你那一剎那之中明白根本面目時,從頭開始起行,從頭開始思惟,所以那叫遇。但是為什麼前面要講到「如期」?你要是沒有那個因地,你根本不是行者的發心,你根本不會遇。為什麼不會遇?你說釋自然講話恐怖眾生,這已經跟你講覺心,覺心現前叫眾生,你要不是那個發心,那個因地中就不是他,因地中不是他,眾生就叫做背覺。這沒有在跟你攪遶的,不是「哎呀,你怎麼對眾生不慈悲!」覺心就是眾生,你知道嗎?你背離他就不是覺,我沒跟你講不慈悲。

真的因地心中不是你那個感受上,在一切感受上就要眾生相中就找不到覺的跡相,大覺的跡相。你因中不同,都是眾生相中,你卻在一切眾生感受現前處,你都能感受到覺心的跡相,水邊林下跡遍多。這個就不是在眾生相中、在佛性上面再去攪,直下擔當眾生就是覺,但所以你才能夠體會,行者我現在這一念是不是背覺。我在每一個念頭之中都不知道覺心,都叫背覺,就是這個念,你不能離開那個念,這個念起處。你要站在覺心看念,這個念念是覺;你要站在念中忘了覺,那念念叫迷,就此一實,二則非真。

你說释自然就講這個,那其他念頭上的一些道理,都不用分別嗎?你在迷中你又怎麼能分別?你根本忘記了根本覺體,你在迷中當局者迷,你在迷中想要找到不迷的分別,你告訴我怎麼找?你全是迷的因,你卻在迷的因中,找到不迷的果,絕無是處!你要是真正都站在覺體上,你念念之間在念頭中都在覺體上,你將來在覺體上,念中自然大明,你當然都能夠知道一切念頭之中的眾生緣起嘛,本末因緣,你才能夠明白一切道理,懂嗎?我沒叫你不要去懂得念頭中的道理,但不是叫你現在捉著迷因,一直不斷的在上面尋覓。根本未證,你在說尋什麼道理,那都叫做妄,你從迷執迷而已。你才能夠把自己念頭打死,你知道?那找什麼道理?就是覺,還在裡面分什麼道理?你不認覺心,你不要講道理。能夠把自己的念頭打死,你的法身才能活得了,慢慢才能體會哦,所以這叫「若遇如來正修行路」,這叫正修行路。

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根無大小,前面不是跟你講頓漸嗎?前面不是跟你講因地法行嗎?相中法相上因地法行上有頓漸,你要遇到如來正修行路,那就根沒有大小根。因為根無定根,假如根有定根,那就不能叫根,小根永遠就叫小根,你怎麼灌溉他都是小根。什麼叫做根你知道嗎?既然叫做根,小根灌溉他能變中根,再灌溉他能變大根,這有點類似《法華經》講的三草二木,你要懂得如何灌溉啊,那根沒有一定的根器啊。根器是什麼?根器就是你灌溉他,他就能長養就叫根器,不是死在那邊叫根器。要是死在那邊叫根,是要是看到這個根你就生氣,那叫根氣,那不是那個根器,那解釋完全不一樣了,看到根就生氣,跟那個根器是完全不一樣。

那看到那個根更生氣,那我不是開玩笑,講真的啊。很多人不是都講「法師,我就是這個根器,行了,就這樣子,就一生就這樣子吧!」聽他講話聽了根本就生氣啊,這種人還有救嗎?一點覺心都沒有!他不知道講這句話,他的覺放在哪裡嗎?他念念抓著這句話以為是覺,他將來生生世世就在這一句中照現於前,生生世世都沒有希望,你知道嗎?他不知道這句話就在成就他世界嗎?根本生氣。

但你要真正知道根器咧?那當然知道嘛,小根灌溉就成中根,哪有根器可言,所以根哪有大小?根哪有分大小?法中哪有頓漸?這發心不同才有頓漸故,根本如來藏中哪有頓漸?漸也是因為漸行,你不懂根本如來藏故,等你將來真正從漸能夠真正證得時,也是什麼?也是突然知道原來本來面目叫做頓。可你最初知道本來面目,念念所作對治,那個也叫頓。但是最初知道本來面目,念念對治時,他是理上雖然是頓,事上是漸,都是頓漸,都是在心中這樣子體會的。你將來理事都能成頓,那是你真正發心念念回光,在覺體之中念念不移耶,不移到什麼程度?不要講不移而就不移兩個字帶過了,好像知道我心裡不移。你能在一切眾生相中這樣子流轉,你都不移嗎?心中都不動。講眾生相,心中都不動。講婬怒痴及戒定慧同屬於梵行,心中都不動。

你不要講婬怒痴跟戒定慧,怎麼可能呢?你又墮在世間名相解釋,你又老是攪遶在世間造作上不斷的攀緣。因為你會墮在世間名相造作攀緣,所以你就必定會墮世間怒痴,你不但在婬怒痴中,你還找不到戒定慧。你在怒痴太重時,你想要追戒定慧,所以老是因為我惡業重,剛開始出家都這樣,因為我惡業重,所以要學戒嘛。學戒目的是消業,我們惡業太重所以一定要好好修,控制一下,愈控制那個惡業就愈顯,一直顯,所以你那個時候再說戒定慧,都是因為惡業重。這是剛開始學習時,那對待啊,那對待中。所以那戒定慧從哪裡來的?從怒痴中對待來的,念念懂得慚愧時,回頭反觀戒定慧。

但是這樣的戒定慧之中,他根本不是大覺心體清明的梵行。我們過去講梵行你是站在抓著世間的梵去解釋大覺,現在是要在大覺體上解釋那個梵。那個梵叫清淨,你在過去世間名字上解釋大覺,那個梵叫清淨,所以念念之間好像從不清淨的行為趨向清淨叫做梵行。將來你要在如來藏中,如來大覺體上從上而下故解釋梵行,那是大覺必定能夠入世的種種清明覺照,所以那叫林凡。你明明就是覺心之中林凡的梵,你卻變成了從尾向上溯的梵,那是完全不同的作用。

所以林凡的時候你會看到那種感受裡面必定有什麼?必定有那個勢力向下流轉的三毒的勢力。但是三毒的勢力,你要知道都是原來都是大覺隨緣時,彷彿有這種虛妄相現,但是事實上彷彿的虛妄相現都是大覺清明的作用使然而已。那當下就在這怒痴之中就看到覺體之中的戒定慧,那就不是在凡夫的那個心態之中是抓著怒痴的那個惡業,在想要找到一個戒定慧。那是真正看到覺心之中,能夠在根本心中入世的戒定慧中,他怎麼樣幻覺好像就有什麼?就有世間那些威猛,勢力的威猛,三毒的威猛。當你能夠體會那三毒的威猛時,你念念也能體會到覺心入世的戒定慧。因為正在如是威猛,正在種種感受浸處,也是心中從來不二的心中的律儀。他就是隨緣入種種緣,這個律儀而已。可是我們卻在這個律儀裡面,你捉持感受不斷浸,那就成婬。

所以你在大覺體上說梵行,跟你從凡夫立場說梵行,不一樣。所以清淨慧是要你從覺體上在看,那隨順如來覺性。但你要是隨順如來覺性前面的彌勒菩薩章,那阿逸多你要是不能夠念念去反觀,給你一個名字你都還在心中起矇,起蒙昧,將來隨便給你起個名字,你就叫流轉。為什麼?你馬上就在這個名相上面,你忘記是覺。你不要小看一個名相上面忘記是覺哦,你一個名相上面,馬上忘記是覺,就表示你不能在覺心中去體會思惟,我敢保證眼睛色,耳朵聞聲,任何六塵起處,你都有可能忘記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