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於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於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於诸地,智净成正觉。此众无诸垢,志解悉』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於诸地,智净成正觉。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承事无量佛, 能知此地义。』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於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於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宣讲

第九十八堂

刚刚下去突然想到,还有一个公案没有提到喔。这个不是要讲得很长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下来,莲华色用神通把自己变成转轮圣王,她要第一个见佛;结果后来当然就是她现出莲华色的原形。佛就告诉她:你不是第一个见我,是须菩提善现第一个见我,解空无相第一个,才是真正见佛性。这里面就有个公案,也就是跟刚刚讲的莲华色本身的那个因缘,是一样的道理。

莲华色在过去,众生堕在一切所见、所知上,就是莲华色流转在世间的婬欲相,就是你这念心体中流转的婬欲相;可是将来你看到这个莲华色中,就是心中能够入世的,根本的那种欲望的现前处,守着这一念。你再说种种修行,拿着他的能见,以为说照见佛性,那都还叫不真实。你以为抓着这一个莲华色的这种本来的性体,在这边再捉持名相,说任何的修行,虽然方向已经不同过去世间的流转,好似已经回头;那还是什么?那还是不究竟处! 

所以就比于我们现在念念之间,行者念念之间也是把自己就装点成好像正在精进办道的样子,就好像装扮成转轮圣王;你以为念念之间就在参这念大觉根本的本来面目。但事实上你若捉持如是还是有为的习气,那都不是真正见佛都不是真正见佛!所以到这里是讲到最微细处。虽然下手时,我们都是有形有相,在上面不断的开始依循的。可是将来在依循处,真正真心里面得到道理时,你因为证的是觉,你体会的是大觉体,你体会的是佛性,所以纵然是过去于依有形有相开始依循,将来真正证得一分心中的清净时,你就舍一分形相才对,你还不会捉持现在的有为啊;你应该是舍掉一分形相。

为什么他能舍?因为过去觉得有依,还是觉。能觉得有依的觉,他从来非种种依,所以他才能够现种种依。所以「依」,你现在虽然不懂他根本非种种依的清净,虽然还在攀缘有依,在修这念觉;但是有依的现在的行为,将来还入「无依」的清净。这个道理上你要讲得清楚,在心底的架构上你要明明白白,那自然在一切现在的有相、有作的行持上,他将来不会是障碍,你不可能舍去形相的。所以将来就算你证得根本心中无相的清净处,他处处还是能够为一切众生现尽威仪,他是能现一切相。因为能现一切相的,他一定是不住一切相。这是汉传佛教的最深的哲理。不住一切相的,所以他一定能现尽一切相,现尽一切相。假如说不住一切相,我也不能现相,那你就住了一个不住相,不住一切相的这个相。这心里面你才能够圆透,你才能够圆透。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见佛?那是真正解空。于是虽然行者念念之间,在现前种种精进上,如同装点成转轮圣王;但是你捉持有作,那你骨子里还是莲华色,脱掉这个假装,还是莲华色。就如同那个公案,脱去以后就是莲华色。但是你却是装点成如是精进办道的,这种心中转法轮的这种清净;将来你却要念念之间要依什么?依无作、无为中,就是解空、无相的善现的智慧、般若智慧,念念你才能够真正见佛。你不能舍去那种有作—莲华色,但你不能忘记那个无为—善现。所以真正见佛时,是在性中解空中见,解空中见。

那你不是说解空中,所以我就学这个须菩提,佛来了我也不去见,所以我叫见;我现在开始就学我不去见佛,所以我叫做真见佛。你还是莲华色!你抓着这一念,你以为?!那个是心中的豁达,你抓着一念都堕莲华色,你抓着自己还:我就是这样子,就叫做无着,就叫做心中真正解空。那只要有这个声音在你心中,莲华色也!都是莲华色也!那个心性的豁达,是不落在一切名相、尘埃中的。

那时你说:法师,如何不落?你真正体会觉心时,你慢慢就知道不落。因为在你心中起一个落,你都会知道,「觉得落」的那个都清净。就好像镜子,虽能起成种种色,过去色都叫做落,可是任他起成种种色时,你只要稍微懂得镜性的人,还不是全证镜性的人,你居然会发现,那个落中的势力,已然不是那么强烈,那自然能够走出。

所以我才说:过去你要是不懂觉心,说放下、放下,绝无是处!那是跟谁讲的?跟一个行者讲的,跟一个学者讲的,跟一个发菩提心道人讲的。你不发如是念念回光的大觉的这念心,叫菩提心;你不发如是心,你根本都是在追逐世间名相而已!因为我们过去众生的业力,就是不断的逐相、分别。所以将来回头念念之间都不在这上面发菩提心人;「发菩提心」就是念念之间,发觉自己本来面目,叫发菩提心。因为你能发觉自己本来面目,将来你证得本来面目时,他是遍一切法的根本清明面目。

所以你现在不必急着要打算在一切法中去找本来面目;你在一切法中找本来面目,你的方向已然叫做什么?就叫做混乱,因为本来面目就是本来面目,所以你要念念之间不断的反观思惟自己本来面目,你还在过去流浪的种种那种相中,去向外追寻!所以向外追寻的,将来很难体会到真正心中解脱的清净;但你有一念回光,就连小乘人都懂得还要一念回光;不都讲内观吗?念念回光,你才能够最初体会到,解脱道中的本来的道理。

但必定是心嘛,你在心中念念回光处,事实上是什么?事实上还是法法都是呵护现在事(处700。你在哪里说回光?不就在现在起心动念回光吗?不是现在当下的缘起中回光吗?所以你正在回光时,有舍离现在吗?所以当他真正证得如是回光清净处,现前的一切法中,他不会坏一丝一毫,这才是心法嘛!这才是根本不必你去败坏!

善能亲近百千亿佛。成就无量功德善根。舍离痴惑。无有垢染。深心信解。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此众无诸垢,志解悉

所以这种心态,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做「善能亲近百千亿佛」。就是下面这一句经文。他在心中已经念念能够体会了,「善能亲近百千亿佛」。过去看的都是众生的种种流转,现前看的都是一切觉心之中,普入一切缘起变化的佛性显现。「百千」两个字可以直接讲、方便说「百界千如」,就「百千」「亿」呢?亿不必讲得太玄,就告诉你凡所起心动念,都是「亿」;所以「亿」者,从人从意。凡你意念所及都是那个「亿」,哪个不是你根本觉体之中之所呈现,觉体中现的一切觉,那叫做「百千亿佛」。

大觉心体所现的一切感觉,既然叫感觉、感觉,你只知追「感」,你忘记他是「觉」吗?他是觉,就是佛。但是在感上都还要告诉你,咸然是心啊!你不能在感中就忘记了那个根本的佛性的作用,所以叫做「善能亲近百千亿佛」。你能够这样子体会,你就不会觉得经中讲说,这个人过去供养百千亿佛,多少多少佛,阿僧衹多少佛,你会怀疑那根本不是我的境界,我连一佛都没供过,是哪年哪月你才有如是供养一佛呢?你现在生下来,释迦牟尼佛都不在了,你到哪一生才能供养一佛呢?!

你天天都能在每一个意念起处,都能够如实供养本来的觉性,本来的佛体,你就是供养百千亿佛的人;将来你就具足供养百千亿佛的功德,所以绝对不是跟你无缘的事情。你将来因为在念念之间,都能够体会是百千亿佛,终有一生,你生下来的报德庄严,你眼睛看去都是百千亿佛;你随便供养,都是供养一个法身现前的诸佛。那个法身怎么来?就是过去你念念之间,在一切众生的感受里面,你不逐相,你念念都是真正供养法身来的,所以将来才能够在世间之中,报相之中,也能见法身。

所以现在一样,也是这样子供养百千亿佛,所以你不知道如是供养时,你当然怀疑自己有没有如是份,对不对?有没有如是这种机缘?有,现在就是你供不供养而已!假如你还抓着那一些感受,我现在在修清净,我现在在修什么观?我现在在修什么?你供养的是莲华色,连目犍连你都没看到!目犍连为什么没看到?因为已经被你后面那个我供养什么的那种执着,被执杖打死了,打得骨烂肉糜,在你心中找不到,叫「骨烂肉糜」!

所以你会慢慢体会一个经中的故事,真的是贯穿,谁跟你讲假的?你将来若在经中的故事里面,都能够体会,真正当下每一个念头微细处的贯穿;将来你才有办法,真正眼睛看到你现前的世界,你都知道现前的世界,在你业感之中的种种缘起。你能看到一切眼前世界,不管是在有情无情的世界你能看到业感的缘起时,你根本不会把世间当着像众生知见是真实啊,你知道都是缘起变化来的。一个世间的术士算命的术士,他还可以看到山光水色的变化;一个修心的人怎么看不出这些变化!当你能够看出这些变化时,你还会认为哪一个法是真的有实在的,还捉持感受如是刚强,叫绝无是处!这叫「善能亲近百千亿佛」。

成就无量功德善根」。所以他自己在念头之中,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哪个不是让他当下照见自己本来面目的善根?哪个不是他的根本,直指他的本来面目的根本?叫做「成就无量功德善根」。

舍离痴惑」。念念在这个地方,因为你懂得金刚藏,看到解脱月了,你再也不是像过去一样,处处在任何起心动念处起成疑惑。那疑惑的「疑」就是病,疑什么?你忘记他的本来,所以你堕在他的最末的种种造作,就是疑;那疑久了,就成病,病,加个病,就叫「痴」,对吧!病叫做患,染患太深,就叫做痴,就在上面不断的造成这种以为是心,以为是心就是惑,惑者,或心,或然是心,你在上面不断的或然是心、或然是心,你就背离了根本的本心,所以那叫做「痴惑」。

所以跟你讲说中国字体会多,对你有帮助的有生幸为汉人,若不好好学佛,辜负哦、辜负!我们要是现在用那些什么拼音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讲,或在你在那边或然是心、或许是心,那都是迷惑,那都是疑,那都是疑,所以叫「痴惑」。

无有垢染」。你在任何起心动念之处,你还有垢染吗?所以这里面是每个文句之中,让行者慢慢披剥,就让心中你体会解脱月的作用,解脱月所说的「众会已集」的作用。解脱月云何说「众会已集」?是他念念知道金刚藏的作用。他为什么能够知道金刚藏的作用?是念念是在、根本都在佛华严上作用,都在佛华严。在大觉体中安布中作用,在大觉体中的开发之中,你体会金刚藏的在大觉体中开发中体会金刚藏时,就是体会解脱月处。当你体会解脱月处,就是看到现前一切「众会已集」处。看到众会已集处,就是念念之间在每一个相状上面,拔除痴惑时。

这里面已经帮行者安布了渐次,已经安布了渐次。所以没有垢染,那当然没有垢染,为什么?「垢」就是我讲过,积厚(积,积蓄的积,厚,厚重的厚),积厚为垢。你还有什么积厚吗?因为都是觉心显的,所以你不在上面有任何的屯,或者是注(),或者着。屯,就是屯积,你不会在上面啊!所以你也不会在上面,如何的心中还有所倾重,还有如是心中把力量都投住(投注)于他。因为你知道是觉,觉中没有任何力量说完全好像有个别投住啊,所以没有那种垢染,知道是觉就没垢染。你在任何镜色现前处,知道是镜性,镜色就没垢染,他没有任何的投注,没有任何的这个屯积。但是你忘记镜性呢?那每一个起心动念处,每一个镜色现前处,都叫做「垢染」,都是「垢染」。

忘记镜性,就是垢染。为什么?因为镜子一定要随色,才能显出镜色的种种的作用跟势力嘛,可是在势力之中你忘记镜子,那势力就会使你起成种种,随他不断向下深入积聚的那种感受,所以都叫「垢染」。但没有这种向下深入种种感受,也不叫镜子啊!镜子不能把一个色显现出这么样的完全,不叫做明镜啊!觉心不能把任何感觉显现出这么样的透彻,不叫做大觉。可是就在这么透彻时,众生却流转在众生的业感中,流转再也难以回头,那是凡夫。可是将来回头是怎么回头你知道吗就在这么厚重流转,这么样的刚强的势力里面,你只要一念知道是觉,一念全收,当下归家。所以既然一念全收、当下归家,当你将来证得如是觉体时,一切众生界的所有的一切感受的强烈,明明知、了了见。

这个时候再讲明明知、了了见,我相信大家法师已经不会像、不像,不能讲说过去啦,过去那法师应该也不是啦,就像以前在家,就是我们在家一样,以为那个明明知了了见,好像就是只要讲到明明知了了见,你就一定是随他攀缘、随他流转,现在能够体会觉心的明明知了了见,那个明知了见是绝无攀缘、绝无流转,才叫明知了见嘛!随他流转就不叫明知呢,那叫当局者迷,怎么叫明知呢?明知呢!所以遍知处,他一定不随他流转的。不随他流转处,所以他才能够微细深入种种万法处,他的种种变化你才能够微细深入。

所以「深心信解」。这时候的心中,那种心中的根本所立,在本中所立的那个信,然后所起的所有的一切心中的智慧,解脱的智慧,叫「深心信解」,你念念之间现前。这个就有点像六祖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像上次法师问的:为什么念念之间都有佛号?因为潜在意识深心信解故,所以自然而然这个愿力会涌现,愿力涌现。

所以「于佛法中不随他教」。这里面是在修行者,这句话是最深的。在大觉的根本的作用上面,你不是随他、依循他说种种佛的,你要随他说佛,都是莲华色。刚好讲到莲华色的譬喻,所以比较好讲。随他说种种,就是莲华色,所以就不,「不随他教」。大觉之中一定能够照他,但照他之时,就是大觉的根本本来的觉明,你不要依他说觉。依他说觉,就叫「他化」。他化已经在哪里?欲界,你依他说觉,「他化自在」就在欲界。明明就是大觉之中本来能化他的清净,所以到最后处都叫做「梵天」。那是根本清净能够立种种凡情处,所以「林凡」叫做梵,遍立种种凡情处。可是就在你能够立凡情处,你就全然那个力量就往下面跑那个力量一跑时,就以为都是感受之中给你的感觉。从感受之中给你的感觉,就是他化了,就叫「他化」。然后你就好乐这种感觉,然后在这个感觉里面,你能够体会到那个现前的依他所起的感觉之中那种变化,那叫「乐变化」,你就一步一步下界了,你就一步步往下走了,这叫乐变化了。然后在乐变化上面起成种种知见,起成种种知解,然后在感受之中越来越强烈,清清楚楚那享乐自在,就「兜率」,就兜率;越来越往下走了。然后在兜率中那种知见,知心圆满处,你就在每一个知中,你能够感觉到他的应缘,应缘的种种变化;能够知道他的应缘,应缘就知道他的「时」,然后他在他任何缘起当下,他有什么样的总总的行为,那叫做「分」,叫「善时分」—「夜摩天」;但是已经完全逐感了,都在逐感了,「善时分」。所以你明白「善时分」时,还是最初在感受之中能够统御的作用—「帝释」所以帝释才分王臣,有王有臣。同一个作用现前处,约四方现也—「四天王」;欲界六天,你就知道你怎么下来的。明明就是你化他的清净—梵天,还不要讲到大梵,讲到大自在,就讲到色界最末—梵天,是你入一切感受的清净,能够化他的清净,你一剎那之中变成他化的流转—欲界。

现在你可以体会欲界、色界在哪里吗?天天都在你心里啊!我们都在欲界啊,你能在感受他化里面,体会一个化他的根本觉心的作用吗?恭禧你,你将来就算不到西方,你也直奔梵天,那个才叫清净啊!那才叫真清净。虽然梵天不是毕竟,但你能够证得梵天的功德,必定能够助你将来成佛的道业。你说:我不取天界啊,我是要取西方。谁叫你取天界?我是要你取功德、取智慧,谁让你没事落个界中去享受呢?就好像小孩子读书;说我不能够取那个功名啊,我不要取功名啊,我干嘛要取个大学、高中的文凭;我不是为了初中文凭来,我不是为了高中文凭来,我不是为了大学文凭来,所以我都不要文凭。那你干脆都不要读!

你不是为文凭来,但你也会什么?你也会接受如是的作用—文凭嘛!你还是会要有这种的行为作用,你不能那么狂言,我不是为文凭来,所以我都不要上学;我不是为文凭来的,所以上学都是为文凭这解释错误啊!有一份文凭都不代表说你真正只是执着文凭嘛,只是不要你让你执着天界,就是不要让你执着在这名相之中,以为安乐,在每一个界中不要堕。不是告诉你将来不能证得如是的智慧,你不能证得如是智慧,你也出不了三界。阿罗汉在哪里出三界的?在色究竟处,色界顶上出三界,你将来一定要能够照见你的善现—善见天、色究竟天出去的。

那我现在讲这个你现在体会的不是天方夜谭吗?色究竟天,我们什么时候到色究竟天你在你的一切起心动念里面,你看到那个色究竟处,那个大觉的色究竟处,你就出三界了。你虽然现在形体威仪还是在人间,好似娑婆,可是你念念住的是出三界的清净。所以你不能用娑婆世间业力来论他,所以叫做「阿罗汉」。这真出三界啊,不是我们现在感受出三界一定要到那个天上,你看不到那个天;你要是真正心里面已经不是娑婆的业力,你在这个地方不要离开,当下不要离开,你看的就不是凡夫所见的娑婆世界,你居然就在这个点上看到都是天界的清净!

你怀疑吗?你说:释自然,你讲天方夜谭?谁讲天方夜谭!有的善心的人他还不是修解脱道的人,因为心善故,他活在世间天天感受到这处处如同天般的柔软,感受到都是天籁的清和,他随时感觉到就是天上的种种清凉。任何的衣服披在我身上,我穿这件袈裟都觉得重,因为我业力太深;他穿任何的衣服都觉得轻,对不对!天不见得一定要你换地方,那心中所成,一定心中所成。

所以「于佛法中不随他教」。「善哉佛子!」那金刚藏当然是佛子,那是大觉心中的佛子;只是在这个佛子之中,是讲他什么?讲他必定能够绍继如来,绍继这个佛种,叫做「佛子」。那过去我们讲的这个蒙山施食那个佛子,是忘记你的佛体,「舍父逃逝」叫佛子,所以先度佛子众,上次不是有讲嘛,叫「净法食」,上次还忘记什么食?就「净法食」。因为这现前的那个佛子的感受中,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本来清净的,入一切法的摄受,叫「净法食」。所以施净法食先度佛子,那个佛子是「舍父逃逝」,今天的佛子是「绍继佛种」,完全不一样的解释,所以叫佛子,「善哉佛子」。

要讲到不能名相解释。谁绍继佛种?我们啊!你念念之间不要跟大觉心体背离呀!叫「绍继」,你就堪称「佛子」啊!你就不是那个舍父逃逝,每天人家施食给我们的那种流浪,那个孤魂野鬼的佛子,你当下就是这个佛子,担当处啊。你要是念念之间,行者若是不在觉体上担当,那就是流浪的佛子啊,舍父逃逝的佛子啊!

所以「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所以念念之间要依大觉体中的本来的面目,能够演说,也就是在你心中能够体会,入世的感受解脱的清明时,你当然就能够深刻体会心中根本的金刚藏的,心中的根本的这种如金刚一般的坚定、坚固,跟能摧的这种力量。所以当你能够明白这个力量时,这个力量是什么?他是依大觉体中为你念念在心中,不断的流出为你解释,所以叫做「善哉佛子!当承佛神力而为演说」。

这段话就告诉你,心性之中就是依佛而现的。解脱月会这样子问金刚藏,也是依大觉体中才有如是名、才有如是用的,才有解脱月跟金刚藏的名字,才有如是回问金刚藏的作用的。所以现前的当然是希望所有的一切作用,还是依佛力、依根本觉体所现。我们行者在尘中参种种根本本来面目时,你是因为体会觉体你才能甘心,你才能够老实在尘中去回光的。当你老实在尘中回光,当你稍微得到一分根中的清净,能够体会一分根中的清净时,你当然是念念之间在根中的清净里面,你更明白根中所有的一切清净处,都是在为你讲说根本觉体的作用,叫「依佛演说」。

所以这里面一定要连贯,所以处处都不离佛性。所以哪怕是讲到根、讲到什么,他都不会离佛的。虽然名字不同,虽然下手处你给你的渐次时,立的名相有种种差别。先从尘,依尘然后知道根,见根。但是必定是觉啊,所以当你知道在依尘时,就因为知道觉故,你才能够依尘,所以将来在尘中体会是根时,那因地因为是觉故,所以你才能够知道现前的所有一切作用的根,所以念念不能离开觉啊。假如离开觉没有一法能成立,没有一法能成立!

所以「此诸菩萨于如是等甚深之处,皆能证知。」所以这里面的所有的一切,众会所集的一切感受,这也是告诉行者念念之间,在每一个感受当下,你既然已经知道念念回光了,那他所起的作用,就不应该是凡情,他所起的作用就叫做发菩萨心道人,发菩萨心的作用;你在每个起心动念,你看到每个动念上面,有菩萨的愿力吗?叫「此诸菩萨」。假如有,「此诸菩萨」,他慢慢只要有这种心,他慢慢都是回光处,就是「证知」处,就是「证知」处。

所以讲到这一段刚好就是在为《圆觉经》解释什么?解释第一个金刚藏菩萨所难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怎么样说在这句话是在帮他解释?金刚藏菩萨第一个问的是:「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所以你要是念念之间,不如解脱月菩萨讲的念念之间是依佛所见,那都是众生流转处,但是能现到一切众生流转处,哪个不是你根本大觉心体之中,本来遍明一切的大照。

众生为什么有无明?因为众生本来他自己根本不能够有所谓明,众生自己不能够明一切。就像刚刚讲在一切感受之中,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欲,能够给一切感受欲的,是你心中能够欲染一切世间法的那个莲华色的作用,那种荫覆滋生的那种作用。那一切众生他也不会有任何的所谓的明,因为他众生之中,他根本无所谓明故,你却在那上面立种种名,而忘记了本明,那是无明。那众生为什么会觉得起种种名呢?因为必定是觉嘛,觉在现众生时,他一定能够明白一切众生,因为能明白一切众生时,所以你就很容易以为有众生,很容易就会有众生,因为你现在是名众生,所以到了感受之中就有众生

用这样子讲,可能大家会比较搅遶那事实上就是我常常、曾经讲的那个譬喻嘛,镜子本来就能够知黑知白是明众生。可是在知黑知白上,马上那一剎那就变成了黑知、白知,那是众生名,他马上就堕在黑知、白知中。但你在那么强烈的黑知、白知中,你有体会过就是你根本镜体的知黑、知白的作用嘛?没有镜子知黑知白的作用,也没有后面黑知白知的所有的一切体会。黑自己不能够立种种知啊,白不能够立种种知啊;黑白若是能立种种知,干你什么事啊?是黑知跟白知,干你什么事?就不关你事啊!不关你事,你又怎么能够知,说种种知?所以真正能够讲到知时,你会发现在黑在白他不能立知,在众生相中他也无所谓知,你一切感受之中他没有所谓的知啊!

能知的是谁?能给他知的是谁?你能够体会能给他知的是谁,就打破无明,可是不能够现出种种明白众生的,也不是大觉啊。所以众生相中他本来就无所谓明,可是无所谓明中随着感觉中立种种名时,那叫大无明。可是大无明中当下,你也要知道众生本具无明,本来就具无明。但是这些大无明跟无明处,不就是你觉心显发的,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过觉啊,所以觉心现前处,就有什么?就有众生相现,因为觉心他一定要现种种众缘,才叫觉,没有任何众缘,哪有觉心可显?就好像没有镜色哪有镜子呢?所以一定有镜色,有种种感受现前处,也就是有众生现前处,你才知道有觉。可是觉心正在现众生时,就是觉,他还是觉。

可是现出众生时,他为了让觉心更能够体会明白,所以他能够深入一切众生。当他深入一切众生时,我们却把他判成无明。但你不知道就在这个大无明处,就是你心中根本能担当的,就是心中的根本菩萨道,真正叫做真正的大明,心中的彻明。所以你将来开悟在哪里开悟?将来开悟是在一切世间过去流转的无明里面,你能体会那个心体的根本的大明,体会那个大明处,你一样担当世间万法之中,他十如,如是法就有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你一切法根本不舍,清清楚楚,那叫「十如」你要避开吗?不用啊,什么法就是什么相。过去你在什么法、什么相时你不在这个大有明上面,大明上面,你当然变成无明嘛;你将来站在大明上面,现前过去流转的无明,你一法不必背离,你却能够知道他的一切因缘本末。那既然知道因缘本末,还叫无明吗?不是啊!

那你要怎么样能够体会那个根本心中的大明?就是解脱月讲的,众会已集处,就在任何念头起处,善净深心处,善洁思念处,善修诸行处,善集助道处,念念不离一切佛处,你就能够体会:「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你才能体会。你才能够真正如同金刚藏讲,他真正能够破极微细惑。所以这个何故根本就连无明都不必避开,何故复有?虽然提的问题好像是疑念、疑惑、疑问,但事实上就是要行者直下担当,无所谓复有,无所谓何故复有?直下担当,你是不是真的就在根本,本来成佛、本来是大觉体上,你能担当众生相中所起的一切无明。因为你能够担当众生相中所起的无明,我才能肯定你,你是念念之间不舍离觉体的大明。你何必一定要避开众生的无明?你要避开众生的无明,就表示你在这一心的大明之中,还一拆为二,你根本不知道就是一体的圆明!

那样听得懂吗?所以道理上面你要不断这样反观,道理上要不断这样思惟,将来你才会发现真正下手处,那种释子门中,那种下手处,真正在跟心中去慢慢体会时那种下手处,心中那个慢慢慢慢在世间那种欲望、感受之中那种解脱,你才真正体会到,过去说不解脱、纠缠,不过都是想念而已,想阴之所成就而已,就想阴,「想」得多好,一个相在心中,老是着相造作。

为什么着相?你不认心体就着相,不认心体就着相。所以你能够如是,所以在一切感受中,过去是流转的众生相,现在哪个众生相不是你根本念念之间,发生回光、发生大明的,根本菩萨道行者处,所以讲那叫菩萨「甚深之处皆能证知」。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菩萨无上行分别于诸地,智净成正觉。此众无诸垢 志解悉明洁 承事无量佛 能知此地义。』

尔时」。你能够在这样子体会时,解脱月在你心中能够发出如是声音、如是认知、如是心中念念的弃妄处,你在这个上面,你就能够体会到大觉心体之中在你自己根本心底深处,那一个时间,似乎金刚藏又在你心底深处在为你告示,为你告示。「尔时」,这个时候是解脱月,他再重复一遍。。

解脱月菩萨重宣其义,而说颂曰:愿说最安隐」。佛门之中常用安隐,「隐」有稳定相,那只写稳,没有隐相,没有隐相。为什么一定要说「隐」,隐还有深密相,深密一定稳定,一定稳定;所以多半都是「安隐」。我记得好像有一些人故意把那个安隐改成安稳,错字,你要那错字,古德早改了,不用我们现在改,好不好!古人都说不能够随便改经文一个字,我们现在拼命改!古人开悟的人,古德都不会随便改,现在不用随便改哦。「安隐」,等到你将来突然有一天慢慢体会时,才发现,咦!用这个字刚好!「隐」有平稳相,因为他能够深密一定平稳;但是「稳」却没有深密相,却没有深密相。所以「愿说最安隐,」什么是安?性真为「安」,深密为「隐」。所以愿在心底之中,念念看到根本的性真,根本的深密处,「菩萨的无上行」。表示行者念念要求的,就是你的大觉心体能够入世,能够入大有情的,根本最上智慧,叫「无上行」。

分别于诸地」。然后为这无上行中,你才能够起成种种分别,这中间的渐次的行持运载、运度。

智净成正觉」。你在这个运载上面,为什么你能够知道这十地之中的种种安布、运载,表示行者真正就在如是念中深入嘛。你要是根本没有念念之间入金刚藏的这种愿力,见金刚藏的愿力,你也看不到解脱月的种种清凉的发问,你连这两个心中,心中的影子、心中的作用,在你心中都看不到,你当然看不到心中如实的长养,那个「地相」。所以那种长养也不是有个相状可以看的,但是那个是智慧之中,你就自然觉得自己什么?安住深密。

所以下面的偈子就告诉你,他不是一般人是着相中说的十地,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方便在大智体中,才方便能够分辨的。所以「此众无诸垢」。你在念念之间,所有所云起的的一切念中,不再有任何世间的积垢,这个解释是对现前我们这些初机行者说的,已经下手的行者说。当然这里面有更深的意思,但更深的意思跟我们现在没关系,跟我们有关系是你要怎么解释,就是「此众无诸垢」,念念之间在一切缘起里面,每个起心动念处,你要看到你还在哪里积厚,你体会在哪里用心?叫「此众无诸垢」。

志解悉明洁」。「志解」,「志」当然用士心嘛,士心就是你现在所有的作用力量,智慧所造处,你当然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哪里用心?在哪里做种种作用?你的力量作用投在哪里?你不要投在过去的积垢中、积厚中,你应该投在自己根本从来没有那种积厚,他却能够遍遍,随一切能够遍一切法能够成就处,那才叫「士心悉明洁」。你明白那个积厚,你就看到那个作用,心中的担当作用,那叫士心,那也叫做「志」(志向的志)。

你能看到这个士心,看到那个志,你心中行者就有方向,你念念在起心动念处,就不会甘心再随积厚。为什么不甘心?因为你知道觉心就是你本来面目嘛!你怎么还会背离自己本来面目,甘心再流转在根本不是你的所有将来的种种惑浊中?甚至于那种险难中?所以「志解悉明洁」。

承事无量佛」。你念念之间要在一切作用上面体会,根本就是你的觉体。这样的人才能够,「能知此地义」。

你要这样解释的话,你会发现《华严经》讲的那个境界,不是我们不能及的嘛,绝对不是不能及的!不像某人说:那四十二法身大士不是我们现在的能力所及。法身大士不是你能力所及,诸佛说法不是有点想要戏弄众生?就好像我很有钱喔,跟穷人讲:你看,我有钱喔,我每天过得好好哦!就刺激别人嘛!就让众生感觉到我没有钱一天到晚挨饿,痛苦。诸佛会说如是刺激众生法吗?在戏弄吗?因为根本不是你的境界,跟你讲干什么?

所以法身大士,既然是法身,你不要以为你是凡夫耶!你凡夫也是过去堕在种种业感之中现的凡!你那一念心能堕在种种业感现凡的那念心,那个法身的作用,将来能在善法之中他一样能够呈现,那就是你的法身。所以谁,哪个人、哪个众生,不是常住法身中?要是不是常住法身中,你以为你真的有一个现在的我,真正有这个现在的世间在吗?只是你常住法身,不认法身,叫做可怜众生。既然常住法身,你体会法身时,你一念好乐,一念好乐大士,那个就是「法身功德」。所以他启发的就是让你照见自己法身的作用,从化身之中转动你的法身,叫做「法身大士」。

你要是不藉如是法身,凡夫还不知道如何为他过去的法身、这个法轮,如何开始激发呢!所以才要常念法身大士名,常怀法身大士愿,常作法身大士供养以法身大士为我依止;怎么会是不是我们的境界呢?所以讲错一句话,让众生从此背离佛道,从此背离发心,不敢面对,不相信有啊!那发心都不敢发了,叫做什么?叫做断灭众生佛种。

这个讲话要特别小心,不要随时断灭众生佛种,讲了太多断灭众生佛种的话,将来生生世世,就算释迦牟尼佛站在你眼前,我们注定都是城东老母,对不对?因为过去生中障断别人佛性故,自闭法缘,你让别人常常受害。

尔时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于甚深法。不随他教。然有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于长夜中。受诸衰恼。我愍此等是故默然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所以叫「能知此地义」。这边的「尔时」。就是我刚刚上面讲的,这个「尔时」是正逢此时,心底的金刚藏能够再为你再说、再答、应答。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虽此众集,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虽此大众已集,能够善净思念,舍离愚痴及以疑惑。

于甚深法,不随他教」。你在任何甚深法已然不随他教,已然知道不随他教。但是还有「其余劣解众生」。「劣」者,少力。你回头向圣,你还以为第一个见佛呢,那还是莲华色;你装点成转轮圣王,你还是莲华色的作用,还是执着。那种心中有所为的造作,虽然是向圣啊,那只要有一点有所为的造作,就叫「劣解众生」,叫劣解。所以这里面不是在说,众生是流转众生,是劣解众生,还堕造作。所以刚好有讲到莲华色,对不对,帮助我们讲这个题目;这也是因缘,刚好有人问,所以我突然想到说,这可以,刚好可以拿来讲一讲。

所以「其余劣解众生,闻此甚深难思议事,多生疑惑」。刚刚不是讲说「离诸痴惑」了吗?为什么还多生疑惑?这个疑惑,他是讲到还真有如是智可证,真有如是行可行,这个疑惑,所以还在这里「多生疑惑」。

于长夜中,受诸衰恼」。什么是衰?叫不振振奋的「振」),不振为衰。是念念之间不在觉体上振奋清楚,还在心底之中,还在种种造作上面,还用过去的名相,虽然已经不同于过去众生的流转,但是还是在众生的这种有为之中习气当下,还在牵扯、牵缠,那叫做「恼」。连你到了真正向道,已经入了道业这种清净心中,那种微细中的清净心中的执着,还叫「衰恼」,还叫做装点成转轮圣王,其实你还是莲华色比丘,但是那时候莲华色已经是比丘尼了,他不但是比丘尼了,他已经都是证果的人了。那意思就告诉你,你这个心中都已经最清净心中了,都还有这种微细的疑惑啊?微细的造作?何况还有现在一般的世间人,还在抓着感受以为叫做修行!还在抓着任何什么样的言论,以为叫做放下!以为叫做自在!

所以像网络上这种言词太多了,不但这种言词太多,会迷惑很多佛子,念念认为说:只有这种言论就自在嘛,当下你看,放下啊!心里不要去染着啊!那种自在啊!你听他的言论,过去可能我们不知道,现在你再听,每一个言论都是在造作,都在外面追寻,都在造作。你要放下什么?我要看你放得下、放不下,是拿你过去放不下的那个,让你天天抓着,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你要放下什么?你说:我天天吃肉。没关系,放下,不要在肉上执着,放下。真的放下?我天天叫你吃蔬菜,吃个五年、六年,你心里面一点恼怒都没有,我说你放下。不让你吃肉,你就放不下;吃肉,你就要放下;吃菜,你马上就不行,那叫什么放下?你要在这个感受之中,这种言论中,你以为是放下,其他的在任何的担当中,你不敢,那什么叫放下?怎么叫自在?

所以用种种过去众生心里面念念之间想要排斥、想要躲避的,他就是行门之中,在道场里面,念念让他磨练的。磨练不是让你在上面不断磨出委曲、磨出忍辱,不是这样磨的。你磨出忍辱那都是世间流浪,我要你磨出,你看到,你觉得不自在的是谁?那才叫解脱。

所以为什么女人名中入到佛门,叫大解脱?女人名中落在世间,你就算忍辱,还叫流浪;总有一天你会变成恶婆婆,对不对!因为你根本不是在觉心上担当的嘛!你在造作上面不断还在那边积厚、垢染。你以为清净,你以为自在,你以为的自在就是面对过去的种种心中的委曲,所以你在种种自在的感觉中,都以为我超越那个委曲。事实上你在觉得超越中,你在潜在意识里面,不断的积厚委曲,知道吗?这不是佛法,心理学。就是这样啊!

你以为你将来就能够证得自在?所以现在还也很多,对不对?还在介绍出家人该修什么法!出家人只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你千万不必,不劳大德再介绍出家人修什么,喔!还劝所有一切,当然是去讲给很多人听的,那些大德,早到僧团来吧!早点来吧!对今生才有希望!将来才有希望。所以在长夜之中,你才能够不受衰恼。

我愍此等,是故默然」。所以在这边为什么「愍此等,默然」,他不是跟那个真正粗劣众生嘛,最后的末稍众生讲的,他是跟那个真正还真的以为有如是行中,在解脱道中,在净持(清净的净),那个净持上面还有留碍的人说的嘛!当你在说这些名字,他就老是抓著名相以为有所行持。虽然你在解脱月中,心中的清凉都知道了,可是还是难舍过去众生的意识之中,不断的坚固的把持,坚固的捉持。所以常说世间所说的一切法,什么清净啦、感受啦、怎么样打坐参禅啦,现在所说的什么动中禅啦,马上就感到清净吗?那些都是什么?那些都是「易行道(到)」。因为什么易行道?因为那些都是众生只要抓着感觉,就能够感觉到的,非常简单。最难行的是让你放下感觉,你要在一切感觉中体会:谁在觉得?我所谓的放下,不是我们那种感觉,好像感觉放下,那还叫做造作,那才叫难行。那易行道都是什么?我说的易行道不是很容易就成道。我说易行道都是什么?那都是还在符合众生业力,很容易。

真正难行是你在任何感觉,甚至于你在觉得,我证得了这个自在,在这一念之中,你都能够清净放得下吗?你都能够不住在这一念中吗?所以当你真正能够体会清净时,你那一念之中还是住着,你以为清净啊?你甚至告诉别人:我不住,我真的不住啊;我清净了,我都不住,一念都不住。长爪梵志都住呢!你不住?长爪梵志跟佛说:我一法不住。佛就说:如是一句,汝住否?出家了!这长爪嘛!为什么长爪?你就是这样抓,你那个爪子从来没有剪干净,长爪!

下回再说。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