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100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虽此众净,广智慧。甚深明利,能决择。其心不动,如山王。不可倾覆,犹大海。』

『有行未久,解未得。 随识而行,不随智。 闻此生疑,堕恶道。我愍是等,故不说。』

『尔时,解脱月菩萨重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愿承佛神力,分别说此不思议法,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何以故?说十地时,一切菩萨法应如是,得佛护念。』

『得护念故。於此智地。能生勇猛,何以故。此是菩萨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诸佛法故。』『譬如书字、数说,一切皆以字母为本。字母究竟,无有少分离字母者。』『佛子!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於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唯愿闻善说,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只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宣讲

第一OO

『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 

所以后面说,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所以反过来说佛子,愿为一切世间人行者演说,那当然能够听闻那如是名字,都有修行的因缘种子。而且听闻之中,念念之间在心中能够真正如实达闻,那当然都是行者的愿力,都是行者的愿力。一般人就算看过这个文字,他根本不会留下心中任何半点影像;一般根本没有如是因缘,没有这种修行的过去的这种发愿的人,根本心中连这种因地都没的人,他根本甚至于有的人还看不到这些文字。所以能够念到这些文字,都有宿世的一些法上的因缘,在求法、修法上的因缘。所以「是故,佛子!愿为演说!」所以站在金刚藏体上,虽然这不是一般之所,这个一般的众生的业感之中之所能够说授(055的,但是必定他为了留下文字、语言,为了接引众生向道故,所以有一些名字他既然是取自于大觉体,他留在世间,只要跟他有缘的众生,但闻一字、但闻如是一句、但闻如是名相,他都能够摄他必定还能够入如是智海之中。所以是在这个上面,再回头再说种种的救济相。前面你要知道他的根本,后面你才能够明白他的救济。

就类似今天早上讲的那个「莲华色」也是一样。你能够知道「莲华色」的根本,那你当然就知道,现前所有的一切心中,流转在种种欲望之中的救济。当你在救济处你都知道,现前你是从哪里流转的,你要知道他的本末。你能够知道他的本末流转处,你才能够体会他性中根本智慧的德。所以那不断的、不但是心中根本智慧的德,在他性中那种渐次的德号,他都能够清楚。所以他一定是依什么?依目犍连依佛,心性就是如此。

你能看到那个根本大觉体中的根本的神通的迅、迅速,所以叫「目犍连」。目犍连现前处,他所有的一切感受的染造,还不要说执杖,执杖是已经讲他的业感最后的末梢,我讲他在一切迅当下,你看他随缘的染造处,在那个染造的造作上面,他能够成就一切变化的那个造作上面,就是「莲华色」,就是「莲华色」,就叫「青莲华色」,或有的地方叫「青莲华色」,最清明处、最清新处,你就是一切法中,生机最初冒出时、最初现前时。所以这里面你要知道根本处,你才知道末中的拔济,末梢的拔济。你要根本都不知道,本来的面目都不清楚,你再说任何的救度、救济,是绝无是处;任何道理中都是如此。

所以行者为自己心中建立方向时,也要如是。所以你根本不达本,你再妄说种种名相,对你今生没有帮助,绝对没有帮助。所以绝对不能够背于什么?背于教理,不能离开教下。那有的时候在通达这个教下,他当然不是一定有一定的形象,一定只是文字上、语言上的灌输,不一定的。有的人一句阿弥陀佛,他就称一句佛故,他能够明白教理;有的人一见大山,他心中体会大山故,他能够明白山中所摄的一切道理。那毕竟我们不是这种利根人!所以你还是要学最下根众生那个念念的至诚恳切,不断在心里面不断的累聚跟薰习。

但累聚跟薰习处,也是要你现在什么?你要明白自己的一个主修,自己的一个方向。所以那个主修,或者是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就拿这句佛号,作我念念之间,观照、止观于觉心的根本方向、目的。或者是在一根一尘,那一根一尘之中,因为念念之间,我再也不受、不愿意再受红尘之中流转,要照见自己本来面目的发心嘛。你没有行为,你也没有办法奠定,你念念之间想要归家的赤诚;你踏不出去那一步,也没有办法激起一个行者,念念之间踏上归途的那种决定心。

所以现前当然在一切法中,他不是究竟,念佛也不是究竟;在一切尘中,观那个根,在根中看到根本的能所,也都不是究竟。虽然都不是究竟,你却要假借种种行为里面,你才能够体会觉心的种种的,心里面根本的种种道理,那种道理都还要假借行为之中,然后起成变化。因为起成变化故,你才会体会到,原来你过去所执着的任何的一法、一相,都不究竟。为什么?他都能变故。在尘中,你突然感觉到是根;在根中,你慢慢体会到什么是性;在性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叫觉明。因为连名字都不会能住,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住,你所以才知道过去流转在执着上的不究竟。

当你能够放下你过去,有一点妄想攀缘的不究竟时,你才是明白一切过去,所有一切你过去所感觉的妄想、攀缘,现在却感觉到,原来都是觉心所必定能现的一切大明处,那个时候你虽然不着一法、不着一相,那时候叫「究竟处」。所以你抓着究竟,反而失去究竟;你根本不必立究竟处,才是你的根本圆明究竟。回头要这样观,回头要在心性之中,要这样子不断的剖析。

所以一定要达本,你才能够入一切究竟法,才能够真正心中发生好乐,那这一生中就没有白来,真的就没有白来。这一生中就算你不能够开悟,我们不能够开悟,但心里面已经方向明确了,信心已然建立了,将来你一定还得生人,还在这边圆满菩提,一定还在这圆满菩提。更何况我们又能够现种种相,在家菩萨现一个依止的近事男、近事女相,出家人现了这个相,修行人的剃头染衣相。虽然我们常常讲,相不是究竟处,但是相不是究竟处,他就会报在不究竟的六道的现前方便里啊!六道也不究竟啊!

我说六道不究竟,是站在众生业感上,说六道不究竟。将来你证得这个佛体时,那当然一切万法都是真,都是究竟处。你站在镜体上看镜色,哪个不是究竟处?可是你过去站在镜色之中,那镜色都是不究竟处啊!那镜色的不究竟处,就好像世间的不究竟。那不究竟处,为了要达止究竟,所以要立种种在不究竟之中,念念之间立的那种要还归究竟的发愿跟发心。虽然是在不究竟的根本的业感之中发的这个相,所以相还属于不究竟业感中摄,那你永远要清楚,觉之中,究竟、不究竟都是一个觉体啊。你在不究竟中,你已经种下一个因,是要念念之间照见究竟的因,所以他就能够转不究竟的业,全归究竟因,证的是究竟果。所以这个道理上面,行者不能够起任何疑惑的。

过去你看到镜色都是不究竟处,都是流转处,可是你就在这个流转处中,你立一个要出离的因,要找到自己本来面目的这种心中的愿力,你就在过去的所有的一切流转处,你看到是从来不流转的镜性。他用你不究竟的因,过去流转的不究竟的种种的作用,但你给他一个究竟的因,不是不究竟的因,给他一个究竟的因,他就在你不究竟的造作上面,你体会将来是根本究竟的大明。为什么?因为本来一如故嘛!究竟、不究竟都是觉故嘛!所以究竟、不究竟,贵在何处?贵在因地心中,在因地心中,就是贵,就因地心中。

你立一个行者相,你现那个相中,虽然现在还没证得究竟体,但是已经现了那个相,表示你念念之间,心中的发趣。你将来,我保证你生生世世都在人间,而且在人间绝对不是那种中、下品类,一定是念念修行,那种心中慢慢积聚愿力的行者。因为三途之中没有出家相,三途之中没有道场相,三途没有道场。所以现在跟你说不必道场,在家就可以了,不必到僧团去;那一念中,败坏道场,跟三途摄。真正好乐一个世间学问的人,他也不会妄说:「你不必上学,不必学校,在家自修就行。」虽然现在上学的人,不见得都是懂得用功的人,但是真正世间上,没有学校、没有学府,这个相现在世间时,也表示世间人真正这个学识、这个学习心,早就闇昧、沦灭处了。你还有一个相在世间,表示这个学心跟世间的知识还在,根还在、种子还在。何以故?法相如是故,怎可以妄说不要呢?这是根本不懂法相道理,根本不知道法性道理的!

所以相在,就表示种子在。所以只是告诉你,过去不能着相,但你不能不知道种子的意思啊!你不能着相,也不是告诉你一定要灭掉一切相,你灭掉一切相,我也说你就是着相,不然你干嘛要灭相呢?叫你不着,不是叫你灭相;灭相不就是着吗?所以这里面啊,要非常清楚,清清楚楚。所以要剃头染衣,将来我保证都在人间,不用说天上,天上没有比丘相、僧团相,就是人间,发愿都要到人间来,就圆满菩提,圆满菩提行。虽在人间,行种种诸天功德;虽行诸天功德,念念之间是证阿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话,你没有违背。你说:我不是要到天啊?我要直取菩提啊?你在心中,就好像十地跟佛,你还在搅遶,天跟根本大觉,你还在这边混淆,还在搅。十地菩萨都现种种诸天天王,十地是摩酰首罗天王,你再往下推,九地一直到初地梵天,都是天王。觉心现前就是一切世间的,所有的一切智德妙行,就是一切本来的根本一切众生相中的统御,所以叫「天王」。所以这要发愿,将来要在人间修行菩提,修集菩提,但是要显现诸天所有的一切智慧功德。那因为为什么能显现诸天?因为那个天叫一大,起(1140一大,就照见自己阿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才是正确发心,那表示你念念之间那个法中,你心中都不疑闷,在任何名相中怎么讲,你就永远不失念念归家,找到觉体的心念。你还有疑闷,还有觉得我不是要到天,我要到佛!你也找不到佛了,你也找不到佛!佛在哪里找?佛不就在现前找吗?

所以这里面,你就能够体会,为什么讲到性用德相时,讲出那么多的名号,讲出那么多的庄严,讲到一个《大悲咒》,居然讲的都是诸天所有的一切名字。为什么《大悲咒》是诸天所有的一切名字?你只要跟里面的一个名号相应,你的业力就销。你只要能够把你自己心中如同这个名号的智德,呼唤出来,咒就是运心成力,能够把他呼唤出来,你现前一切世间的过去假想业力就全销。你说:释自然,你讲得太玄了,这怪力乱神!谁讲怪力乱神了?你只要走进大山,你一念跟大山相应,你所有刚刚在入山之前,所有一切烦恼就不见了。不但不见,你纵然有恶业,你都会用大山的气度,回头去偿还一切恶业的。我说你是真认识大山的人,将来生生世世都不离大山的气度。一个世间有形有相的行为尚且是如此转化人心,何况那个是根本你的性德的名字!那个随便一个天人的名字,他的势力胜过大山。

所以你才知道持咒的意思啊,你不要怀疑;只是我们用心用不到,所以你老是觉得:持咒,真的吗?会走到我心里吗?假如持咒走不到你心里,我们又怎么样随便被环境所变化的?环境不都是名相吗?假如你要知道,我们原来过去堕在凡夫之中,都是被眼睛所见、耳朵闻声,声色二字环境所变化;我当然相信,我只要赤诚恳切念圣人的名字,那也是声、那也是名啊!怎么能不会变化我?当你有这一念信心时,你持的咒中的作用—咒力,跟别人不一样,心中就有完全不同,你那心中不起疑惑故。所以这里面,就是「此人必为如来所护,令其信受。」这里念念之间就看到心中的作用,就是如是护念,令其信受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善哉佛子愿演说,趣入菩提诸地行!十方一切自在尊,莫不护念智根本。 

尔时,解脱月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再重宣,就是一直不断的、心中不断的演述。

善哉佛子愿演说」。念念之间在大觉体中,绍的根本佛种的智慧之中,愿演说。

趣入菩提诸地行!」念念可以看到大觉心体,能入一切菩提的诸地行。所以这个时候讲菩提时,你不要只想到回光;这个时候的菩提,就是能够担当。因为过去不熟识觉体故,才说回光。将来什么是回光?就是担当处,就是回光处,你能担当处,就是回光处。就好像镜子现色处,就是镜性回光处,不必更说回光,根本连这个手,潜在意识之中,连这个作都没有,作的这种形式都没有,那是直下的担当,那种坦荡,能遍一切色处,就是回光处。那个回光处,你都不能拿形象作用去体会他的,那是智中的智慧,智,一个智人的智慧,那是心体上直下担当的智慧,所以连「回」,都没有作相。这可以体会出来嘛,喔,慢慢可以体会,回都没有作相。

镜子现色时,他就是镜子啊!他需要回吗?他就是不回,他就是镜性,就叫做「回」。就有点像上次讲到那个「六妙」中的「还门」,清楚那个心中所作,所以「趣入菩提」。所以你要担当一切现前的,所有一切大觉心体现前处,那所有的一切菩提,就是大觉现前处。在哪里现前?在有情身上,所以叫「菩萨道」;方便说菩提,就讲到这个觉。这个觉在哪里看?这在有情上看。你看不到有情,你还不知道觉。镜子要在哪里见?有情上见,镜色上见。你不敢担当镜色,你就找不到镜子。所以回头的人,连镜色都不敢担当,你在哪里找镜子啊?你只要认得过去为什么见到镜色时,你却起成无明流转,这就应该惭愧的!所以将来要回头时,不是要你舍去镜子;舍去有情,你能够找到你自己的根本,绝无是处!所以「趣入菩提诸地行」,所以不但是能够趣入菩提,甚至于这里面的渐次,所有的一切行持,清清楚楚。

十方一切自在尊所以能够现出十方一切根本的佛性之中的本尊,那心中念念之间,就在大觉体中,念念照见觉体那心中的至诚。因为在那个至诚之中,所以你看到十方的作用,都有其所尊。你念念若是要向圣的人,在潜在心中,你就念念向圣。因为念念向圣的关系,所以行持在一切十方,碰到现在一切的因缘,缘起的行为,你都会发现,每一个行为上面,都立所尊。不然「尊」字在哪里立?尊字在你心底深处,念念之间懂得归家中立;尊字在你心底深处,念念之间还本中立。所以你就会看到每一个法中,都有所尊;每一个法中,都有你的目的,都有你的长养,所尊。所以这里面用字遣词,经文之中都会把你安布得很好,叫做「自在尊」。

莫不护念智根本」。所以既然这都是所尊,每个念头的所尊,那所尊处都是在什么?护念根本智。因为你是从根本智中,所以让你起心动念处,都有所尊。所以所尊处,是不是就看到他回光,在护念根本智中,就是如此,觉心就是如是啊。只是这样子解释的目的,是让大家更懂得心中的作用,你能够体会那个作用。你真的能够体会那个作用,你都不要、就不会,行者不会再起疑嘛!我出家那么久,到底干嘛?我出家那么久,怎么样用心?这一生中就这样子过去了吗?你就不会起疑!

你就算不知道用心,你活在大众之中,你念念之间耳濡目染的薰习,都不可思议!只是自己不能察觉而已,对吧!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过来,多少生历劫来的,我们就是常常在大众中薰习啊!所以今天一生下来,我们就敢担当这一身袈裟。纵然颠颠倒倒、跌跌撞撞,但怎么样我们还是不能舍离这一袈裟,叫我脱这一捻袈裟,我也不愿意啊,对不对?心里面他自然就形成这心中所尊。那这种尊中,就念念之间在达他的智中的根本,这总有一生,你能够在这个行为之中,为自己奠定这个相中,或这个方向中,你慢慢体会就是心中的根本。觉心就是这样建立的。

所以能够待在大众中一生,都能够种下你将来生中,还种如是法缘的功德,不离开如是缘。你每天都在大众中体会那个僧人的功德,做梦梦到都是穿袈裟的;那将来往生,业力强者牵嘛,那善业最强的,一出生,隔壁就是庙。开玩笑!不然一出生,和尚就到你家,抠、抠、抠:「员外!你家生一个贵子。」叫做修缘,那就变济颠了!变济颠。没有啦,只是讲说,他一定不离开这种因缘,不离开因缘,所以他「莫不护念智根本」。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

此安住智亦究竟」。所以安住智中,就从智根本中来的,安住智中亦究竟

一切佛法所从生」。因为为什么能够安住?是念念之间,潜在意识根本的发心愿力的安住。所以他现在虽然现前只是世间,行者念念之间想要求得圣法,心中那种发愿赤诚,那种安住。虽然还在有为的行为中,在有形之中、有法之中,但是他也是究竟,他必定还是究竟。

那为什么究竟?一切有为、无为都是大觉,都是佛法;有形、无形,都是佛法。你证得这个涅槃时,虽然方便说是在无形中,证得那个涅槃。无形是不住一切形,叫「无形」。无形,是不住一切形,叫无形,那无形亦不住;无形亦不住,所以他一样可以什么?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都不住,那叫「无形」。无形之中,他一样可以起心动念,才能够堪称「无形」,你能堪称「无形」。

镜子的无形,就是起一切镜色处,他能够起一切有形的镜色处时,就是能够显出镜性,根本不落在一法中的、一个有上的,种种无形。可是他在根本不落一有的无形里面,他处处现有。因为处处现有,所以你才能够法法达无。因为你懂得法法达无,所以你必定处处现有。所以这心底之中,你要不断这样子思惟。

你不敢这样子担当,你将来根本不能够把你根本心中的那种清明,就像磨镜子一样,你磨不出来,你磨不出来!因为你磨不出来,在那个起心动念里面,我们都会有什么?都还会想要逃避、回避,你磨不出来。你只要有一念还想要回避,表示你心中还受如是迷惑,还是受如是迷惑!你只要有一法还受如是迷惑,那你就受三迷惑。所以这才像维摩诘,过去跟那个声闻人讲的,讲释迦所说的都是非法,六师外道讲的才是法;他一听就慌了,听我讲话你就慌了!对不对。说正、说非,不过就破众生在声尘上的执着,你要是捉持真有正法可听,那都是非法。佛从来没告诉你,真有如是法可闻;佛都还告诉你,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更无法可说。那无法可说,你要说:那我就抓个佛根本没说法,根本无法可说!因为他就是告诉你,如何放下现在心中,对法中的染造,过去一起心动念,不断的攀缘、造作意识上的染造,他的就是这个「无法」。

但「(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所以法法何曾法,叫「无法可说」。那无法可说处,说尽一切,让众生体会无法。所以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做「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你能看到都是法,但你心中却不落一有中。为什么不落?你能看到都是法时,你就不是哪一法嘛!这是汉传的逻辑,永远要这样子思惟,所以你绝对不落。所以你越是敢担当,发心担当处,就是将来心中,法法清明无浊时。你根本敢担当一切救度众生处,就是你根本跳出众生业感清净处!

所以上次才说,古人讲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根本知道,原来连慈悲心中,根本都不住如是慈悲心的造作,可是你却能够运起慈悲心的种种想念,入种种法中,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因为要让众生走出自己意识中的纠缠。但是既然都是走出意识中的纠缠,你还有真正如是愿可发吗?无愿。那无愿之中,你没有行为真正想要立吗?有,愿。那有愿你怎么又说无愿哪?有愿亦无愿,无愿他还能够成就一切有愿。所以「有愿」中是「正法眼藏」,「无愿」是「涅槃妙心」。为什么「有愿亦无愿」?这不是讲玄,不是讲文字,那是明白大觉体,大觉体的现的有,就是大觉体能入一切有的无,所以我心中知道是无,但心中能够大觉体能够入一切有的无时,我就常住如是无处,就是处处能够随缘现尽一切有时;所以有愿亦无愿,这有讲错吗?

你用文字解释,当然都错,你怎么样掰,都错;可你在觉体上解释,就不会错啊!就表示行者对觉体明明白白,心性明白、清楚啊!所以有时候听到古德,过去我们听到古德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想到,古德这叫辩才无碍?我听了,都觉得心里碍碍的,什么有愿亦无愿,无愿亦有愿,那我也可以到外面去骗人。怪不得那一些什么莲生活佛、什么活佛都能骗,还好我业力没那么重,对不对?到处…,不然我早就变成活佛了,现在一天到晚讲,活佛到处敛财。这不是骂人,我是讲实在的,没有骂人,我讲实际的东西,实际敛财。

此安住智亦究竟,一切佛法所从生」。你将来明明体会时,你才知道那一些佛法,根本那种心中大觉体的清明,所以你才能够入到如是佛法中,所从生中。

譬如书数字母摄,如是佛法依于地」。所以譬如书数是依字母,所以大觉体中所有的一切,法界之中所显现时,一些书数好像都要藉字母来摄;但字母事实上他从来没有一法,他除了毕竟没有离字母者,所以你不能拿字母相中说字母,所以字母也无相。所以佛法依于地,依于地中,你也不能拿地中的相中说于地。所以「依于地」,地在哪里讲?万物是依地起的,知道是万物依地起。那是要告诉行者,一切万法你要看到心中的根本的运载跟担当。但是大地是依虚空,你怎么能担当的?是你法法不住才能担当。假如你要是真的以为大地能够万法依大地,你还有这一念,你就着于一法;你着于一法,你就不能担当。那一念之中着相,就不能够成就一切担当处。你不能成就一切担当处,所以也就不能够长养万法处。

那事实上,世间就是这样子。世间为什么大地能够长养万法,你知道吗?因为大地虚通嘛!地性都虚通嘛!他不是砂、石、瓦、砾,不是那一些土尘,不是啊!是众生业力重故,我们这些娑婆众生业力重故,要假藉这些土尘、砂石,以为是地呀!事实上地心都是,他都是大火、熔岩,根本连一个石、坚硬都没有,整个地心、整个地球还浮在虚空咧!因为就是因为地心虚通,因为他就是随一切众生业缘所现故,循业发现故,所以随众生的业力,在现前之中,你感觉到有砂土,有这个大地;但也能够在现前之中,尽众生的业力,就在砂土的有限的大地里,为你长养一切同样业力能够感召的一切万法。而且感召如是一切万法时,他绝对不会破碍,彼此不相触恼,他彼此不会相坏。

为什么?觉心所现,一切万法统统都虚通,所以立一个众生中,他能感受的业感世间,感招来时,你会发现,他能够成就他的世间法法,你感觉到他这一生中好像讲尽、道来,好像真正历经多少这种苦难。可是仔细思惟,假如真正那些苦难都留着的话,这个人早就不能活了。所以甚至他感受到的环境都在变化中,所以他能够兴起万法,因为一切法虚通故,他就是不断的为业感呈现,所以他能够呈现万法。所以佛法中也要依于地。

这就是告诉你,众生业力也是如此。众生业力就依在业感的大地之中,将来你认得那个心地时,那你是依在智慧的根本的运载、承载中,那个大地。当你明白那佛法依于地时,你不要以为佛法是依于地,佛法大觉体中现出的大地、心地,那一切法中在大地中显,这叫「佛法依于地」。佛,他不是一体一相的,大觉体中能够现出种种行持运载,于是乎在运载上面,你才可以看到一切佛法的遍立,所以站在后面说佛法依于地。那站在后面说佛法依于地时,是让你清楚根本的念念之间回归的大觉体。

这样子来讲回归大觉体时,你将来证得如是觉心,在现前的种种智慧德相,你绝对没有一法散失,你才不会有一法背离。不是像一般我们众生的知见,都是要背离中找到,你越是想要跳离中找到,你将来真的,那是不可能你有你所证得,就算你狂想,以为有所证时,你会发现,你同时也不能够担当一切念。

譬如讲清净,我跳出染污,觉得清净处。你在觉得清净时,其实那个清净是假想,你堕在那个假想时,你根本不敢担当任何一切起心动念。你眼睛不敢随便见色,耳朵不敢随便闻声,对不对。那他是不小心,要是心乱起来,他还马上赶快入定,不乱;你就直坐那边好了,别乱了;你下座就乱!对不对。但是坐久了,你也要放放腿啊,不然会麻痺,那将来还会残废,变残疾人。这是开玩笑;但是事实上没有这种修法的。所以「佛法依于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尔时,诸大菩萨众一时同声向金刚藏菩萨而说颂言」。这个时候就换成,解脱月菩萨问完,诸大菩萨问。就是心性之中,解脱月的智德问完以后,所有的一切心中所流演的一切作用,同时发声。前面你真的要看得到,你心中所立的方向目标,那叫金刚藏跟解脱月。清楚时,你能看到众会已集,当你明白众会已集处,也明白这中间的问答,相对、对待、对应处,那也就是什么?众会发声处,你一切的心念都在这边发声。所有的一个行者的起心动念,都会念念之间,向金刚藏菩萨发声,提领,去契领,不叫提领,契领,去跟他相契,发声言。

上妙无垢智」。所以在任何心态、任何念头中,这就要讲到、体会到,每一个起心动念,叫「众会」,那你就要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都要知道那个无垢智。那你说行者,我们在行者我们就是凡夫,那我们要怎么样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就在现前这一念,就叫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觉得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每一个念头处?那你就要知道,连这个你都不住,叫没有在这上面积厚,叫「无垢」。你为什么能够在这一念,连这一个问句都能够不住,因为念念看到是觉。但过去毕竟我们是凡夫,这些心中的不断的这种翻腾、搅遶,一定会现起,很多的疑惑一定会起成声音,不断的自己在心底深处一定不断的浮现。可是这个浮现处,就是行者要如同金刚藏那种发心,念念之间在这边坚固、披剥。

披剥,刚好上次也有菩萨问。披剥,为什么是一个提手旁、一个皮?剥,剥开的剥。因为佛门为什么讲那个「披」?就是你不要离开他的现前嘛,他的铺设,叫做「披」;但你这心中,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做「剥」。你一定要跳开,那就不叫做「披剥」,那是真正的担当。因为为什么要提一个提手旁、一个皮?那任何感受不都是你现在捉持的吗?是提手嘛。为什么是「皮」?哪一个感受现前处,不是大觉随缘所现的表相而已呢?以表为皮,所以他都是叫做「肤」(皮肤的肤),都是「肤」相而已;皮肤的「肤」,「肤」相而已,都是表相而已,所以叫做「皮」。你要在这个上面,你要能够清楚体会,念念之间连现在所起的一个疑惑,我真的、我是凡夫,怎么样能够念念知道无垢呢?就这一句无垢嘛!这一句,你要知道,你现在在哪里说,你要是堕在前面的声音的种种尘相的造作中,就是「垢」;你要在这一句中能够体会,觉心根本不作,无作的清净,那叫「离垢」。你念念都在这边参,总有一天,你自心所起的那一个念,你就能够披开,能够在那种感受之中,能够看到,离。总是下手处啊!怎么会没有下手处呢?你现在念念看到,你自心起来你都不起疑惑。所以在他的所有一切现前处,你都能够剥离,清清楚楚。那个剥离不是跳越感觉,就在任他起,可是我感觉到就是,我能够证得、行者证的是心中的清明。

只是讲到这个,我本来不太愿意一定要用能所,但还是讲能所,大家能够体会一点。最初就能感觉能所就是这个,所现都是所觉,但你却在所中,知道是明了。所以絶对没有一个没有所的能,所以将来你看的还是所,可是你体会的是能。过去你却在本来就是具足能中的所,可你堕在所中,你一念都不知道那个能。所以那是根本凡夫就流转。你不但不知道那个根本的性能,你还在所中妄立所能,所以就流转。将来你要是在任何现前处,那叫做所觉,任何念头现前处,你都能够体会能觉的清净时?你能够体会能觉的清净,我告诉你,那一念心,念念还在所觉。可是念念在所觉上,你体会的是能。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无所的能,也没有一个无能的所。站在所中就是能,绝对没有一个能,因为能是没有相的,根本没有相。这个道理就是告诉你,每一个念头之中,你都要知道无积垢,没有垢染。

上妙无垢智,无边分别辩」。清清楚楚,念念披剥。

宣畅深美言,第一义相应。」你能够念念披剥,你才能够体会到心性之中的,念念次第的承载,那个次第相。

念持清净行」。这里面是不必多加解释,就是告诉现在我们应该有的发心。

念持清净行,十力集功德」。什么十力?观想诸佛十力,即思惟诸佛十力。所以诸佛十力不必再去…,你们自己去查名相,佛门字典,再讲的话,就离题太远了。我先讲,我这没有离题,我是拿这些经文解释「金刚藏菩萨三难」,不然那个太难解释了。我根本要照那个解释,解释不出来,自己就会先被「难」进去了,要是无明众生本有,何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这怎么解释?我告诉你,念念不站在觉体上,就这一句你大概也听不懂,反覆用文字让大家熟悉而已。然后再这中间,我可以找到一些,突然可以感觉到,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加深一点印象的地方,对不对。这个叫做「使诈」、「使诈」。

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你心中念念之间在这边分别,念念心中在那边析,清清楚楚,于体、于用那个分别。所以在体、在用上面,那个体会那个分别,就是你能够明白明辩十地的作用。说此最胜地。

『定戒集正心,离我慢邪见,此众无疑念,唯愿闻善说,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

定戒集正心」。念念如是持为定,就是定。行者念念之间,心不舍离,就在这上面,叫做定,叫大定现前。因为不舍离故,所以你起心动念,所有的一切语观瞻,都在这如是的氛围里,叫做「戒」。所以你都能够看到你心中还在流转在哪里,你怎么还流转在尘相的?在尘相望流转处,你都没有体会到觉心的作用吗?觉心的作用一定知道尘,但是觉心作用知道尘时,他一定叫做什么?「应量」,他绝对不会过量;过量就是凡夫,他一定应量。所以讲到那个托钵受食时,就是应量。

所以离我慢邪见」。他就不会堕在任何我执之中,那我执就是还有一念「我执」的所有的一切体会,那都叫「我慢」;不堕在我想之中的妄想攀缘,那是我慢。所以也就不会起成种种邪曲,种种差别的念。所以念念就是归家,念念就在归家中,念念披剥;连你认为说,我已经体会到那种清净了,这一念都要告诉自己,觉体会的是谁?念念不住。所以有的人会问,过去也有人问:那法师,你怎么知道,在心中体会时,这一念是真呢?有人就会问这个啊!你说念念披剥,那好,那我在念念披剥,当我觉得念念披剥时,我怎么知道我这样子念念披剥,就是对呢?很多人有这个疑问。是不是对,还在剥,离到没有东西可离处,自心大明,你为什么又堕在这一句咧?又咧?就不习惯披剥嘛!你这一句一念还在剥,觉得这一句话是谁?你根本不住,所以念念不住那一念心,绝对没有一法让你流转。念念不住那一念心,将来离到无所谓离处,心中根本大明。因为法中,在其他的经典已经告诉你,心中的本来面目,你怎么会在披剥上面还在起疑呢?

就像这段时间一直在跟大家讨论,心中的本来的道理,你怎么会在下手处,还在起疑呢?下手处还在起疑,怎么办?再把经典重新再读一遍吧!再多薰习一下。你一定是没有读懂,读懂就不会起疑,要念念披剥,念念侍佛,念念供养佛心,就发这一念心,绝对无疑。那侍佛的心,就念念在觉心上,侍佛的心无疑。所以起出任何一念,什么叫无疑?起出任何一念,我都知道他是觉。你只要告诉他是觉时,这个疑念的势力全销,就根本不住在那一念上,他就念念看到那一念觉体。所以那叫做「离我慢邪见」。

此众无疑念」。刚好就是下一句,刚好「无疑念」。

唯愿闻善说」。心中只有一相、一道,就是「闻善说」。什么叫「善说」?因为念念在这边参,刚刚讲所有的文字,就告诉你行者的发心,念念都如是发心了,所以精诚所至,大智为开,智慧为开,真正就是大智为开。你精诚所至,只有一道,只有这一趣、一道。所以在这一道之中,你当然愿意闻是什么?心中的不断的体会清明,那叫「大智为开」。你能够体会这个清明大智时,是谁在说?当然是金刚藏在说。那是念念行者如是坚定,当下心中照见根本心中,从来不疑乱、不迷惑的,本来的坚固,本来的面目;金刚藏为你说。

如渴思冷水,如飢念美食」。这讲行者的发心中,好像思冷水一样。

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这就不必多去解释。

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我等就是念念之间,只愿闻甘露法;念念之间告诉自己,我只是在法身之上那种飢渴,那种心中的妄求,那种渴望,其他世间法中,絶然没有一法,能够牵引我;就是那种渴望。「愿闻甘露法!」。

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所以善哉广大智,愿说入诸地,这个时候大众同声发时,在你心中,大众的声音同在你心中,念念之间求如是,解答处,也表示什么?也表示这个行者所摄所有一切念,念念赤诚处。刚刚我讲到,你懂得是觉体时,你每一次现前处,就叫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是你现在要懂得他是佛时,是念念之间要如是在心中,不断的求问;你要先认得佛在何处啊,先要体会佛在何处啊。什么叫体会佛在何处?你在任何用度上面,你要明白那就是大觉心体啊!因为要明白那是大觉心体,所以在心底深中,不断在自己心中深处反问处,也表示现在一切众念,因为这叫众菩萨问,那也叫大菩萨,因为那是不同于一般过去发的小心、小愿。那是真正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已然回头的时候,那心中的赤诚的大愿,所以那大菩萨。所以那个大菩萨已然有在心中有这种声音处,在你潜在意识有这种声音时,也是你心底的深处的道理,与他法水相接时。你能够起出这种声音,你就能够听到你心底深处的法水相接处。

成十力无碍,善逝一切行」所以能够成十力,一切无碍。善逝,为什么讲「善逝」?这里一切法中,都是大觉心体本来的妙善,就是他的妙善。所以在一切法中,就是在妙善之中,根本无作的清明,叫做「善逝」;他根本不落在任何痕迹之中的本来的智慧,叫做「善逝」。善逝一切行!

所以那个《华严经》最后讲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哪里讲的?记得吗?逝多林中,逝多林。你要看他那个善逝相,在逝多林中。那现前的都是万行,但是你能够看到万行之中,本来的根本的心中的本来的寂然吗?但是在个本来寂然之中,你不要忘记法法的渐次、法法的清明。所以这个叫做「善逝一切行」。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菩萨力焰明,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 ...

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菩萨力焰」。这个时候,刚刚大众起时,大众既然起问,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诸佛在发声处,佛性发声处。只是有的时候我要讲这个喔,因为毕竟还是凡夫,有时想把这个经文之中,把那个心中的图腾,一点一点清清楚楚勾勒出来。但毕竟这种勾勒的手法,太过粗糙,有时候讲可能不会很清楚。就好像一个画家,每一点、每一个线中,他都能够帮你勾勒得清清楚楚。那有的时候会太粗糙,因为讲的人粗糙,那听的有时候会觉得闷,就会觉得闷。事实上行持就是这样子的。当你真正从心中体会那个根本的那种觉明那一点上时,清清楚楚那一点处,那一点不断的,开始不断在你心中,不断的发光,不断的为你起成种种的这种回,然后能够激荡你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都能够起成共鸣,就是众念现前处。当你一切起心动念都起成共鸣处,就是能够看到你一心向佛,在你心底深处,真正的世尊演说处。

所以你能体会他那个心性之中,马上举体呈现的就是你心中,大众所要那一个根本的体相、体德。但那个体德现前,再说的金刚藏,再叫金刚藏讲的十地,那才是真正如体而出、如法现前。你要是没有经过这种心境之中,你念念看到心中这种塑造,心体中的智慧的不断这种迹演,你也体会不出那个金刚藏在你心中发生时,那个赤诚。你要是能够看到心中这样子不断的自己在这边变化积累,将来但闻金刚藏一句,你在心中里面,你心中体会那一句,在你心性里面,是起成共鸣,起成回响。

所以经中甚至于把这个过程,事实上他那个图像,所以为什么问说,为什么过去古德能够把经文都画成变相图,可以把那个图像真在你心中谱出来的。那个图像谱出来,这个叫汉传在这里,虽然没有太多的名字,在藏传这叫做曼荼罗,能谱出那种图腾。所以作用,周遭所有的一切行为,你都要清楚,那些相法、表法都能清楚。

所以这个时候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眉间,为什么?眉者,目上毛也,就是所有一切法眼所目,一切微细,在这个上面出种种光明。所以阿弥陀佛叫「眉间白毫」,那就是微细处,那目上,在法眼之上,所有一切入世的一切微细处,那个叫做清净光明。

名: 菩萨力焰明」。这种清净微细处,那就是菩萨念念之间的种种作持力量,那个光芒所遍布处,所以叫「力焰」,所以「力焰明」中讲的那个「力」,就叫力无虚废,念念之间,那个力,根本没有虚废,所以念念之间,能够入一切微细。

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在这个力焰明中,你能体会「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这一句话里面,就算不必刻意去细讲,但是目的是要告诉你,刚刚我不是讲那个图腾相吗?当你众念起成共鸣时,你就感觉到众念合成、合起来就变成一个你念念之间,在心中要塑造那个体相。你感觉那个体相时,似乎感觉到那个体相,在你心头深处为你发声,为你自己做种种智慧的接引。当你能够体会到那种智慧接引,那种发声处,他就要告诉你,就在这个上面,你能够体会到,现在所有一切从法眼中,微细一切法门之中,所起一切百千眷属,这一切百千眷属就摄一切功德。所以从大众的共鸣中,能够还归一体。当大众的共鸣能塑造一体时,这一体之中,马上又成就种种功德。

心相就是如此。行者念念之间向善时,从向善的赤诚,念念之间不断的起成所有的念头的共鸣。所有起成念头共鸣时,在你心中就塑造一个你真正知道至善的那个体相、体德。当你清楚那个体德时,他在你心中就为你发,你能够看到,现前能够看到一切的行为的微细。叫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

我已经讲过,我讲的不是很好,我不是一个画家。你能体会吗?你不能体会的话,回头放录音带,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慢慢体会,用世间人法来讲,一个向善的人,他是要激发多少心中的至诚恳切的声音,然后才内心之中集中那一点点向善的那种体相,那种自己的方向、目标,那叫体相。所以当然他之前也是听到圣人讲法,可是圣人说法时,对他来讲,心中的自我的圣性,那种轮廓,还没有勾勒出来。当他念念之间赤诚恳切时,发愿处,从他开始,从种种共鸣、种种智慧现前处,然后产生大众共鸣时,全部都能够起成如是回处,那个就是你心中已经落实,你将来要去的方向,那个体德现前。当那个体德现前时,他马上回过来告诉你,一切行为的百千光明微细处。心境就是如此,这叫「变相」,心境。你要是,不是这样子参,你将来也看不到微细;你要是,不是这样子发愿,你将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下手,建立如是的至诚、精诚,就是如此。所以经叫「贯穿」。

我们当然体会也只是皮毛,但能够体会到一点皮毛,你就不太会怀疑经讲的是天方夜谭嘛!那真的是贯穿义啊!所以那再讲的,就不是那种神话,那当然叫「百千阿僧祇光明以为眷属」啊!那是神话吗?不是啊!你当然看到一切行为那种光明,知道清清楚楚啊!一切行为我都知道啊!那都是什么?都是在这一念体德现前处,也就是大众起成共鸣时,也就是金刚藏跟解脱月的智慧念念清楚时,你能够入一切万行、一切智慧。

这样能体会我讲的吗?我知道大家昨天晚上十二点钟休息,很累。我虽然很早休息,但是我讲这个也很累。我今天还是要早点休息,不然明天还是讲不出来。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