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5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宣讲

第九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请放掌

《华严经十地品》: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剎,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接着再讲第七地远行地。到了第七地也都是自利成就,到此地以后自利圆满(自己的自),自利圆满。八地以后,到不动地时,就是报得成就。前面都是行者在自利之中,不断的这样子如实的,如是自己这样子不断的静下心参究,叫自利成就,所以叫远行,到了第七地时叫远行。

什么叫「远行」?就远一切行故,因为他不被所有的一切行为的名相之所束缚,因为他能够远一切行故,所以他才能够智慧才能行远。所以这在心性上说,因为他已经不是在种种智慧行为的作用上面,在有作相中再被那个名相所束缚,所以叫远一切行。因为能够远一切行,所以他才能够在智慧之中,他才能够行远,才能够遍一切法,叫做「远行」。

以在远行地时,《楞严经》讲叫「尽真如际」,那就是一真,根本真如之中根本的妙用。但是妙用现前处,真如本来无际,但是现前处,他能够尽一切真如无际之际,就是能够显现一切功德妙行,叫做「远行地」。因为他能够显现一切功德时,显现一切妙行处,他不是属于哪一行哪一相,所以叫远行。因为他不属于哪一行哪一相,他是属于一切万相、一切万行,所以叫「远行」。这是远行地,这是自利成就,这是自利成就时。

所以在《华严经》中讲,在远行地就是「广大觉慧,善观察故」。广大的觉慧,觉心的这种智慧开显之时,叫广大;没有一法能够量他故,叫做广大;他必定能够遍及一切万法故,叫做广大。「善观察故」,这个善是心性之中本来的性能,是根本心性之中的本来的妙善。所以他能够起成大觉心体的根本的宏观,那是观。察呢?察这个字就是至,至高无上的至,必有所至,法法必能够圆满,必能够有所至,叫做「善观察」。必能够通达,必能够圆满显现,叫做善观察故。这是远行地。所以这里面虽然自利成就,但是自利这时候讲到远行时,那是自利最圆满处,所以自利也是最消歇处。到了第八不动地,那就是报得成就了。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修行上,因为过去行者自己不断的在鞭策自己,所以在某一些修行的法门里面,或许你会在无意间,或者平常没有起心动念,都会感觉到那个念头的回观,那个摄心的作用,念念就能够自利现前。譬如说念佛,可能觉得没有什么要刻意念佛的心,但是心里面那个佛号就自然会涌现。那这种涌现,他是属于过去平常念佛的时候的余韵,那种气吗?余韵现前吗?还是觉心现起?其实这两个都有。那个余韵是韵在何处?音韵的韵,那是韵在一个行者已经念念之间,在潜在的心底深处,对如是行,念念认可;对如是行,潜在意识里面,在潜在意识他念念好乐故。因为你念念认可,念念好乐,所以你在修如是法时,你才能够在你心中留下如是音韵。他不是过去只是在平常的时间里面,譬如大众念佛回去以后,你好像只有一些音尘,那些音尘,你或许能听到那些佛号声。但是他对那个行者,并没有办法看到行者当下在心中的那种马上心中的相接跟好乐处,所以那个只是音尘,那个只是余韵,还在遶他的意识之中而已。

那平常法师们平常要是在用功时,你会感觉到我并没有刻意要念佛,可是念头之中,佛号不断的会涌现,那个就是余韵。这个余韵就是你平常的用心,潜在意识的认可。他属不属于觉心?他当然属于觉心了。你没有心中的那种好乐,你觉心根本不会跟现在念佛的潜在意识里面,起成如是觉照。所以你能够不断的涌现,也是觉心令其涌现。

但为什么觉心能够令其涌现?是因为潜在有一念心至诚恳切故,令其涌现。纵然你说我没有发现我有至诚恳切的心,但是宿世以来你对如是法有如是相应故,宿世以来你发的如是心,念念之间你就是对如是法,潜在意识里面你信心十足故,所以自然而然他就能够涌现,自然就能涌现。

所以他属不属于余韵?属于。他属不属于觉心?属于。但是讲到余韵跟觉心时,要讲尽很多的道理,要讲尽很多现在行者的发心。要是没有那个发心,那个韵只是余韵,只不过几剎那一下而已,只不过你感受到时,可能再过一段时间就消灭了,就没有了。行者的这些发心,你会发现他处处就能提醒你。

所以不单是念佛,是任何一个行为,或者是忏悔,或者是在观根尘上面下手时,你真正潜在意识你就对如是自己所发的心,所修行的所有一切行为,念念赤诚恳切,念念重视时,你在任何的平常,只要有一念放逸时,你就感觉到潜在意识有一个心在提醒你,你不可以如是放逸,你马上就有什么?心中回摄的感觉。这都是觉心,这也是你用心时,产生的那种作用。那也是觉心在这种作用中,念念为你明的,念念为你发现的、发生的。

所以光讲一个佛性,佛性他不是讲到一法一相,是众生用到心时,你用到心处,就是我们常讲的「因地」,你在这个因地上面,你要至诚恳切时,觉心他整体就照现如是因地,让你在者个因地之中一切的行仪,一切的动作,一切的思惟,他就能够随时在你心中浮现。什么因都是什么相,觉心天天都在帮你成就。我们要是堕在凡夫的意识里面,你随时起心动念都是凡情,都是凡夫的意念,都是凡夫的业力。你只要换成一个行者的行为,行者的行仪;所以这一念行仪,不是说像我们讲的那么简单,随随便便说我要修行就可以了。你不知道为建立这一念心,一切行者有的时候要发大精进、大勇猛,在自己身形相状上面要刻露出如是的发心。所以剃头染衣,都是为自己刻立如是心中的向往而已。

所以用尽种种方便,就是在潜在意识里面,种下如是一念决定心。当你有这一念决定心至诚恳切时,那个大觉心性就照见如是决定心;那个决定心就是你现在的觉心,所以觉心跟决定心都是在一处。那个时候你再看到所有一切起心动念,就是行者的威仪,就是念念之间行者的发心。你要是刻意想要去用功,想要去投入,想要精进,都投入不来。但是没有先前的如是逼迫,没有先前如是的念念之间不断的鞭策,你将来也看不到如是心中的「决定相」。

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可能就只是不断的鞭策自己,逼迫自己,不管是在行仪上、形相上面,跟每天早上起来眼睛所见,晚上睡觉时候眼睛最后的那个闻,眼耳之间最后的听闻,我都要刻意拣择,都要活在道场的气氛里。你不知道有的时候,像我们博地凡夫只是在修集一念那种心中的决定相而已,有的人可能要三生、五生、十生,多生累劫来修习这一念心。将来这一念心成就故,一切世间圣人的法水才跟你相接。假如心还不成就,纵然剃头染衣,纵然出家身在道场,可是心里面还是在飘摇,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纵然是出家人,不知道在干什么!可是有大部份的时间还是在随学啊,眼睛看到的,耳朵闻到的,还在潜移默化,都在随学啊。他在随学学什么?就是随学这种气氛,随学一切大众师的「随学心」啊。他可能还没有办法随学到大众师的决定心,但是他必定能够平常看到,就是随学大众师的随学心。所以现在感觉到,我们都还是凡夫业力,还在飘摇,还是有的时候找不到方向,但你已经身居道场,身居在大道场内。

所以为什么古德说,在丛林里面睡觉,胜过你在茅蓬办道。你在这边每天的耳濡目染,你不知道而已啊。那个不是刻意用文字,刻意在心中,你能够体会得出来的,因为那种大众彼此提携。有的时候你刻意要在茅蓬中办道,你以为有为的习气,总有一天像拉橡皮筋一样,你绷到最后,心力疲乏时,你整个道业你都放下了。有的时候众生的恶业现前处,他整个再也不敢,这一生再也不敢去面对「向道」这两个字耶。

为什么?因为他缺乏于平常在大众之中,众缘底下的薰习。所以众缘薰习的重要,就是如此。因为我们觉心现前处,都在众缘和合处,你没有一念心离开过众缘,你所有的心现前处,每一个念头现前处,都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众缘处啊!你离开众缘根本找不到这一念心,你这一念心避开众缘,说参这一念心时,你将来只会在这一念心中,因为避开众缘故,你只会让心性更加封闭,更加找不到力量而已。所以有时候要善用其心,善用其心。既然善用其心,既然现了这个相,建立了如是相,就是发这念决定心,发这念决定心时,你会慢慢真正仔细思惟,就在这种行为当下,这种发心当下,你居然能够在平常的修行之中,都能够受得利益。

只是念佛号时,我好像没有真正发什么精进勇猛心,可是在潜在意识里面,你自然就起成惭愧,念念告诉你要念佛。我好像并没有说真正心里面有多好乐要念佛,要多发什么样大愿要往生西方,可是就在大众的薰习,每日的听闻之中,你念念之间只有一个地方,潜在意识知道只有一个地方能去,就是西方。因为你每天的薰习就在这里,所以在你潜意识里面自然默然纳受,默然纳受。

那有的时候的默然纳受,你可能感觉到最初的型态是被动的,但是有很多的行者就是在被动的状况之下,能够增进他将来自己发明自己应该发什么心的智慧。譬如说小孩子读书,有的是自己发愿我要好好读书,到学校来读书的;有的人根本不想读书,把他丢到学校以后,他发生欢喜好好读书的。所以有种种不同根机的,不同根性的,不同心性的。但是这里面不同心性的人怎么样去长养他、培养他?就是「道场」两个字,就是平常的「教育」两个字。所以道场多重要,所以出家那种形象多重要!

所以在家菩萨不能出家,都要心中发生好乐、欢喜出家相,就是赞叹《出家功德经》。虽然不能出家,但是我今天也要好乐自己做一个近事男、近事女。相中虽然不能圆满,但性中要如同出家人,因为只有念念之间你投入在众缘之中,你投入在大众数中,众数之中,(数目的数,数学的数)你将来才能够在你生生世世,生死的洪流里面,你才能够真正找到力量,使你不被生死的业感吞没、吞,这是方便。

(僧问)所以有法师问说:那念佛时到底是觉心,还是过去念佛的这种气氛?

师答)都是,都属于,都属于那个气氛。但是在这个都属于上面,有很多那是行者的发心,有行者的发心。

所以讲到远行地处,刚好也可以把法师问的这些问题稍微答一下。

(僧问)说过去在初学佛时,只是跟朋友去打个佛七,七天以后下山回家,与家人对话突然觉得不知道如何讲话,心中原很寂静,为了讲话反而要刻意的去思惟如何讲话。

师答)这个就是讲到法性的不可思议。你平常没有接近过大山的人,走进大山,你若是真正过去的善根跟山水的气氛相接触,你自然再回头处再看到红尘,你就不是过去的业力,你也不会有过去的好乐,用度都不同。所以这也肯定有些行者是宿世以来都发心的,宿世以来都有如是的行持,所以今生才去参加七天的佛七,那就感觉到心性之中,已经不太适应世间中那些繁杂、吵杂的一些应对了,或者是一些不必要的应对。所以那个时候一下不太适应的时候,你就感觉不知道怎么样应对,不知道怎么样回答,是必然的。

过去我们也是啊,我不是讲说我刚出家的时候,才现了这个相,我根本不知道跟人怎么讲话,所以我做了一年的哑巴,不讲话,不敢说话,看到人就躲起来。以前在家不是这个样子,以前在家可能里面最多话的就是我。可是出了家以后就不知道怎么讲话了,这是必然的。因为出了家换了一个身形,换了一个形态以后,换了一个面对的环境,在你刚投入时,你对这个环境,虽然心里面已经知道自己要走进这条路了,可是对这个环境潜在意识还是很陌生的。但是在这种陌生里面,你又不可能再去认前面过去流转的那个气氛了,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感觉到你处处都不适应了,感觉都不适应。心中的清净找不到,还找不到,不适应。在过去那些世间的感受,那些纠缠那种气氛,你也不相应了,所以你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应对。所以那个时候不要说家人,连要是说外面还是不认识的人跟我讲话,我都不知道怎么应对,在家人跟我讲话,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所以这个只是让你感觉到那个心性,有时候行者在这个上面能够体会到,那个心性是真的能改变的,人没有一定固定的个性,也没有固定的业力。当你真正知道拣择环境时,你在那个善环境之中,那个一念之中的好乐启发,或是过去善根支持那种启发,你都会把你过去所有一切,你认为的生活,认为的那个感受,认为的我是个在家人应该有的个性,举体打破,完全打破。所以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在心中真正重新组装、重组自己。你才能够明白原来过去所有的一切,我已认为的我,根本是虚妄的。所以我知道过去所认为的我是虚妄的,将来我看一切的我时,我就自己知道那还是虚妄,我根本不在任何我中,再在那边不断的执着种种我的感觉,那可能就是修行的开始了。

你要在一切我中,都不再敢去马上就捉持那个我的感觉,你在你心中就开始有距离了。所以你在你每一个起心动念处,每一个行为当下,你都可以感受到你流转在哪里。你才能够慢慢感受到那个大我的作用。因为你现前所有一切的我,你都不敢承认他是我,最初开始你是不敢承认他是我,最后你要是真正能够体会,因为你不敢承认他是我时,那个我天天在你眼前现前哪,那又是什么?所以将来你会慢慢体会,原来能现前的我根本非种种我,但是这种种我是必定随缘,每天二六时中,随种种缘气,随种种感受,必定能现的种种我。但是在这个必定能现的种种我中,你又不敢认了;当你不敢认时,你就慢慢会去认根本的大我。

那个大我怎么认?那个大我不是有个体、有个相可以认,那个大我就是你甘心在一切种种我中,你不随他流转了。你不随他流转处,你知道是大我非我,所以你就能够认那个大我。你能够慢慢、慢慢在一切感受里面,你会把自己我执跟过去那东西才能够厘清楚。

所以这有的时候会对出家人,对一个行者他是一种帮助。突然感觉到好像不适应了,就是帮助。就是说回头再看看,你过去的你在哪里?为什么不适应?因为不适应故,表示你不一定是一种个性,你就不是你真正想的好像真的就是这种生活。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不单只是要去体会「为什么不适应?」你应该要体会「原来过去我感觉的种种我的感觉,是根本虚妄的,是根本那么脆弱的」。所以你连在家中跟人对话时,你都感觉到不知道如何对应,还要刻意的去回答,刻意的去作为才能够回答。

所以这里面你才能够清楚,那过去流转时,你都在家中的那个气氛,你待一分钟啊,那就是凡夫,多待一分钟就是凡夫。你能够在圣人的法中的气氛,你多薰习一分钟,你就会相信你将来一定能够走出凡夫,能够成圣成贤。大觉心体没有一刻、没有一秒、没有一剎那停止学习薰习的作用,你不在圣言量中,你不在圣人的气氛中薰习,这一分钟、这一剎那你就要承认他就是在众生凡夫的习气上薰习。他中间没有间断的,你不会说有可能一剎那我根本不在,两头都不堕,那叫「无记」。无记的薰习,无记没有力量的,将来必堕红尘,他根本没有力量。所以你不是在圣人气氛地方薰习,你念念之间就在凡情中薰习。你当下不是在圣人的种种文字上面,去念念思惟,你每天起心动念,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都是在思惟世间的感受。

你说我没有刻意思惟啊,因为业力强故,你不用刻意思惟,他都帮你组织。就如同我说小偷偷东西,他不用想我有偷心,他就能偷;根本不用动心,根本不用动念,他就偷了。他不是没有偷心,是偷心坚固;我们不是没有思惟,是过去凡情坚固。所以你才能够体会那个七天念佛的不可思议,那个时候那个七天的过后,你会更渴望念念之间都深入在道场中,那种薰习。你当然也就会知道,将来真正心性纯熟时,那当然不是现在不适应,绝对不会只是现在的不适应。将来心性纯熟时,真正站在这种气氛上,那将来心性一定能适应;就如同我过去适应俗家的环境是一样的。

我现在为什么不适应?是我突然接触到不一样的气氛了,所以我站在这个不一样气氛,才会觉得对过去那个俗家的环境不适应。但是仔细思惟,过去你为什么那么适应俗家的环境?因为心性就是如此,所以在这个上面你就能够起大信心。我只要全心投入,将来我能够真正适应如是一个行者的气质时,我站在行者的气氛上面,再跟一切家人讲话时,那就不是跟家人了,那就变成完全都是救度相、拔度相;那就不是讲话,那都可以叫做说法,那都可以叫做说法。假如你没有那个气质,当然不能叫说法。你有那个气质回家,你不要小看这个开口出舌,讲种种话,你站在那边的威仪就是在讲法了。让家里面所有家人眷属、亲缘眷属、兄弟姊妹看到你说:唉呀,我的兄弟我的姊妹里面是师父耶。他那个行为举止、起心动念,那心里面那种好乐,那心中的向往,那一念心就种下那个善根了。不然,假如是不发这个大愿,你不但不能度家人亲人,连可能外面,你当然不要说我将来还能度众生,绝无可能。

所以我出家二十多年,我不敢在家中睡一个晚上,我到现在没有回家睡过一觉,因为我怕我妈妈看到躺在那边的师父是他儿子,败坏了出家人在她心中的形象。我只要回家,我一定要刻意这样子,我要让她知道她的儿子是师父,那种思惟完全不一样,完全感受不一样。所以回到家你反而刻意要这样子,不是回到家你就散漫,吃冰淇淋,弄些什么,回家你反而不能;为了什么?为了救度你的亲人,不能坏了这个相法,所以这里面千万要注意。

僧问)那法师也说:那为什么参加了寺内举办的很多户外教学,看到大山时他只有佛号,心里面并没有太去注意山水种种壮丽的情景?

师答)这个是用心,这个最初的用心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古德在用心时,他如痴如聋,这是必定的过程。假如法师有这种发心,那当然你在这种发心上面是值得赞叹的。但是你要非常谨慎,假如你只是在这个心中不断的只是沉闷,你只是锁在念佛,念念之间心中是真正不去管周遭的气氛,这可能也是一种禅病,也是一种修行的病。所以你要自己明白,你是真正心里面那种好乐念佛故,所以顾不及周遭的感觉,那这个是可以赞叹。或者只是心气羸弱故,你只是念佛,其他都不知道,那这个就要忏悔的,这个要忏悔的;这个只有自己慢慢去体会,自己慢慢体会。

所以有的时候要刻意让自己正在念佛时,你不要只是感觉到,不断只是心中的气氛羸弱,只想锁在一种行为上,其他的一些行为,好像没有能力去担当,也没有能力去顾及,那这个时候就要起忏悔心,告诉自己我念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为什么走进山水之间,我不能用这句佛号,看尽一切我眼前所看的一切景象?假如我在这句佛号,不敢担当眼前的一切景象,将来又如何在这句佛号之中,看到西方的种种殊胜的境界?不要怕看到任何景象,你只要看到你是不是心中真正对这句佛号赤诚恳切。当然这句佛号赤诚恳切时,就像我刚刚讲的那个佛性、那个觉心是一样的,你的因地心中就是这句佛号,你念念之间也知道就在这无量寿无量光,找见自己根本的觉心,那是一个行者的发心,那是一个学者唯一的目标。

所以当你在这个气氛上面,你的觉心就会从你这个目标里面,为你启发一切感觉;佛性就是如此。修行人是如是,世间的任何工巧技艺都是这样子发心来的。你没有至诚恳切的发心,你根本将来也没有真正毕竟的成就,毕竟的发明。那为什么发心以后,就有毕竟的发明?中间虽然会有过程,跌跌撞撞的过程,但是因为至诚故,所以你的觉心就在为你酝酿,在你至诚这个发心里面,他自然就一步一步为你破除障碍,为你念念之间一步一步增明智慧;佛性就是如此。

所以你真正知道佛性就是如此时,你根本不必怀疑,你只愁自己发心坚不坚定而已,你不必怀疑将来会不会成就,必定成就!将来必定成就。所以你将来真正成就时,站在根本大觉体上,你再看一切处,看到大山看到大水,哪个不是念念之间就是告诉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之中的殊胜的世间的庄严。所以大山的高远,有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之中的佛性的高远相;在大水之中这种流长,有阿弥陀佛这种悲心的种种愿力流长的种种庄严。所以你再看到山水时,再看到一切器世间的假相时,这些物相时,你体会的是阿弥陀,你体会的是你心中念念之间至诚恳切那个方向;觉心就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再看一切世间,哪个不是念佛、念法、念僧之声。

为什么这叫念佛、念法、念僧?念念之间根本不违背阿弥陀故—念佛;所以在阿弥陀中能够知道一切法庄严故—念法;于是乎于法、于我现在念念之间,至诚恳切念念净持故—念僧。因为当在看到这些法时,你就更能看到潜在意识的净持相,那就是念僧;可以看到自己的那种坚持相,就是念僧。所以处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之声,你要相信觉心时,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所以法师有那种天天都有佛号提醒你要念佛,多念,但是要告诉自己,这句佛号是将来开大智慧的根本;这句佛号是将来面对一切世间的,本源心地;将来这句佛号是你入一切众生世间的,根本大智。所以现在可能你正在至诚恳切念这句佛时,你要脱去过去俗情的种种业障,你现在融入圣胎处,可能有种种的不适应,可能有种种好像能力不能顾及的地方,这都是可以允可的。

但是假如说是你潜在意识里面还有捉持,我只要这样就好了,多此一句,就要大忏悔,就要大忏悔,那个就不一样了!千万潜在意识里面不能只是说,我只要这样;你要看到潜在意识里面处处都是宏愿,那才是;处处都是心中对自己的解释的心中的透明,那才对。但是在这种宏愿跟解释清楚处,你看到居然现在你是念念之间为了这句佛号,念得昏天暗地,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的。那个昏天暗地就表示你要脱胎换骨了,准备脱胎换骨,那是可以的。不然的话,其他都不是。

所以这就是告诉你,前面所有讲的刚好跟这十地中,也不离题,这就告诉你自利。当你自利成就时,你是超越这些作相的,完全超越这些作相的。那怎么能证明你超越这作相?因为你是能够圆满明白一切作相的,遍知一切作相的,所以叫远行。所以远行地有时候解释,什么叫远行?远一切行故。为什么叫远一切行?因为远一切行时,他才能够遍行如是远,他才能够遍行如是远。他要是被一行所束缚,他就不叫远行;虽然还是自利,但是已经尽真如际,所以有真如际故,还有真如名字故,所以还是在自利之中。在《华严经》中讲,善观察都讲过了。

所以讲到登不动地八地叫不动。这个既然刚刚叫远行了,现在叫不动。这不动中,我们常常已经解释这个动字了,所以就比较好解释。那心中没有丝毫的,就是没有丝毫的心中的偏重。在一切法中为什么没有丝毫的偏重?重力就是动,为什么没有任何丝毫的偏重?因为根本从当下都知道同等是觉故,等同是觉故。你明白那个觉心了,而且那叫报得成就。自利之前,还要念念之间如是回光,如是照。那为什么将来会有报得成就?因为你回光的就是你本来的面目,正当你回光处,他不过是念念之间为你消除过去在红尘之中,自己背离本来面目的错觉而已,他除你种种的幻觉而已。所以不是因为过去的自利中你修来的,是你在自利之中,你不断的剥开尘埃,剥开种种障碍,你照见根本本来的。

假如是你在自利之中念念之间这样子至诚恳切,辛苦勤劳修来的。过去没有,现在是修来的,是过去没有的,是现在因为修来才有的,这个将来的将来还会失去,那都是无常的。所以本来具足的,你只是不见,只是不见故,在你不断的剥开你现在过去,令你不见的种种尘埃,种种迷闷处,才说种种自利,才说种种修行苦行。所以你正在为你自己剥除自己的障碍时,你是剥除一分,就发现根本自己具足的一分。因为你能够证得是自己具足的一分,所以将来真正证到你的根本心态时,那当然叫不动嘛。

为什么叫不动?因为你完全找到自己本来面目。甚至于你在剥除障碍处,这里面当然用到文字,只要用到世间文字跟音声,多少都会夹杂一些迷惑,因为有讲到剥除障碍,所以你就感觉到有作,你就感觉到有作。事实上是有作,但是这个有作跟一般凡夫、外道有作是不同的。我叫你剥除障碍时,就告诉你觉得剥除障碍都是觉,你都还不能住在如是有作上面,才叫做剥除障碍。你最初下手时,每一个行为都要念念告诉自己,就像观尘埃一样,观六尘一样;你在观六尘时,任何六尘的感觉,你都要知道是觉。所以你在这个中间所起的一切心心数法,感觉到是不是我在观?是不是如是观?你都要知道任何声音都是觉,你不被任何声音所迷惑,任何声音都要告诉他,他都是大觉名字,叫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就早上讲的。

所以你虽然感觉到现前是有作的习气,但是每一次有作的习气,你是在破除什么?破除真正众生过去妄想有作的业障。你拿如是的作,去破除一切作的,所以这才能够符合经中常讲的「修无修修」。虽然有修,但是拿什么修?拿根本无修的惭愧,来修一切过去堕在有为里的习气,在修无修修。所以这里面将来慢慢体会,能剥除一切障碍时,也表示你连剥除这一些行为,这一些力量,你同时都消殒,因为你就是在念念之间剥除时,你连剥除都不住中,说种种剥除的。你在任何一切下心处、行持处,连行持都知道原来都是缘起而已,所以你也在断一切过去在缘起之中的幻觉的。所以你将来真正证得时,你会知道原来过去的一切所作,其实都是无作,都是大觉体故,因为你过去都是这样修的。

所以你既然知道无作是大觉体故,你当然心中所证的叫做不动。这个时候不动,能够看尽一切动;这个时候不动,能够看到觉心所现的所有一切世间所谓的一切动。因为世间人看到一切世间的呈现时,每一个念头起处,你都觉有动。就像现在我们在讲话,你怎么会怀疑不动?不都在动吗?但是因为我们永远不是在觉心去体会他的。觉心在现一切法时,根本不动。在不动相中,你才能够感受到种种六根上面的,五官上面的种种作用,根本作用。所以要从微细去披剥时,你的五官上面,本来他自性之中他不会动,大觉心体现前在心体之中,能称如是性故,才能够让你所有的一切随缘之时,才能够现尽种种的作用,那个动作,甚至于开口舌。

假如说不是觉心在作用的话,你把舌头放在这,看他会不会自己会动?他不会动。这些皮囊都不会动,人死了时候,觉心灵识若走的话,若是要是这些皮囊会动,灵识走时他应该还在动,他还在动你就会吓死,那就殭尸。那殭尸其实都是假的,没有真的会动的。这表示告诉你,人要是已死的话,假如还能动,那他应该都能够动,事实上他都不动,你能看到就是死尸,全是死尸。那谁让他动?觉心在动。那觉心在动时,你又知道觉心根本不动,因为不动他才能够现万动。他要真是种种动,他就不能现万动。所以在觉现觉时,他就根本不动,觉在现觉,似乎在这个文字上面好像有动,但是觉在现觉就是觉,根本也无所谓动。所以他在无所谓动,能够拖动你根本不会动的死尸,所以你看到现在释自然,就鼓动死尸开口出舌在讲话。事实上都是如此耶,世间法中你仔细思惟都是如是。

所以这里面才能够让行者念念之间,不被现在所有一切缘起的假相,你以为是真有如是事实。因为你以为真有如事实,你就不肯回光照见根本的源头。因为你不肯回光照见根本的源头,所以你就老是锁在现前的意识里面,一直想要攀缘抓附,什么叫做将来生命投往的地方,你心灵所寄托的地方。你愈是想要这样子心里所寄托,将来所投往的地方,那不过就是从你根本不会动的,本来根本不动的那些妄想之中,以为有动的那些幻觉里面,你不还在妄上增妄吗?从幻中不断在逐幻而已!那只会让你不断心中膨胀,膨胀到最后你自己都茫然,因为你那念心本来就不动,根本就不动。你那念心不动心中,你根本不需要任何外面所有的一切力量,为你做种种依,在你心中做种种佐助。

那现在的念佛干什么?只是因为假借圣人、前人的名号念念回光,照见我本来就有如同圣人的作用。你跟着圣人学习圣人法,是要在你自性之中,照见你本来具足圣人一切的行为德行的,不是叫你对圣人起依赖的。假如跟着圣人学圣人法,你只知道依赖圣人,那个古人都说那叫辜负圣人。所以圣人的教化他是要启发你根本的圣性的。圣人为什么能够在世间上做种种教化?因为每一个人都根本本具如是自性的,他才能教化。假如根本不具,你根本不是圣人的个性;你根本不具圣人的个性,那教化也没有用。所以这里面就要告诉你,你本来的面目,所以那是真不动,那是真正心中本来不需要任何妄想依之中的清净,他本来就是能够入一切法一切念头,甚至于看到你过去怎么流转时,心中的大明,所以连流转处都是大明处,都是清楚处啊。

那这边先不讲,事实上我要讲这十地,讲到《华严经》这篇文章,是我想讲金刚藏菩萨问的那个三难,就是想讲那个。但是讲到要用经文,在《圆觉经》中讲,那一语带过,你们根本也听不懂。所以要慢慢从《华严经》中先讲十地,要看看十地之中,他譬如说众生,「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所以这里本来就是《圆觉经》中的三难,但是假如说你不知道金刚藏菩萨在《华严经》中讲的,那个十地的根本金刚藏本来具足的智慧的德行,那你也不知道如何破这三难。

什么叫如何破这三难?你要是念念之间不在大觉体上去体会,那你当然就认为说众生就是无明。其实众生的无明在哪里现的?众生的无明不就是觉心所现的吗?觉心在随缘现时,所以他就托缘显现。托缘显现处,所以整个缘起的感受就完全呈现,叫举体都能够成为缘相。就好像镜子现色时,就举体成镜。你在举体成为缘的种种相时,我们方便说这个时候觉性隐,缘的感受现前,色的感受现前。觉心隐时,色的感受现前,众生在这里叫做「无明」。那种种感受现前,缘起的感受现前,也叫众生相;那也是众生看到这时,也叫无明,为什么?因为觉得觉隐嘛。但事实上你觉得觉隐处,觉还真的能够隐吗?觉心隐处也是觉啊,觉心显处也是觉,觉可以现显现隐,但觉从来没有真隐真显。觉不过整体托出那个感觉时,托出那个缘的感觉时,你以为觉心隐,因为让你看到都是缘的感受,你以为觉心隐;但你不知道缘的感受就是觉啊。

镜子托色现前时,你以为镜性隐,镜色显。镜色就是镜性,只是在镜色现前处,完全的镜性本来无色的清明,你突然感受到变成有色的,单一有色的这种感觉,所以你以为是镜性隐了,镜色了。其实能显镜色的还是什么?镜性嘛,都是镜性。所以讲到镜性,根本镜色上面的镜性,是本来镜色就是镜性。缘中的感觉就是佛性,就是觉性,叫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可是缘起当下,他就能够完全托显,完全感觉到有一隐一显,所以似有无明,就似有无明;所以众生就似有无明,在众生相中,在色上似有无明。

为什么?你在黑中就能够遮蔽镜性,你在感觉之中就好像能隐蔽觉性,似有无明,只是「似有」。但是这个无明谁显的?无明就是觉心现的,觉心本来非种种明故,所以现出种种缘时,他举体成就种种缘中的感受时,你就感觉到有无明。所以仔细思惟这个无明还是谁?还是觉,还是觉嘛。只是在这相中你要体会众生有这个无明性,因为他为什么?他托出这个众生感觉处时,你感觉到觉心隐,有这个无明的作用,有这种无明的假相。但是这个无明的假相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大觉所现。你要站在无明假相中,不认大觉,就是众生业力。你要站在过去一切堕在众生的无明业力之中,你都知道原来是觉,业力就回来,就本来是佛。

所以说,为何说是众生本来是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所以这里面尤其到了佛答金刚藏时,他根本不是在这个问题一个个破的;他只是告诉你,你根本不站在觉心上看,那当然都是,所以叫做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但是经文要是在《圆觉经》中,只是拿这些材料跟大家讲的话,我相信大家听不懂,你还搞不清楚如何云驶月运,所以就刻意在这个十地上。本来十地每一个地中我不是想要这样细解的,往下面把那个文章讲完;但是想到要是不解的话,心里面满憋的,还是稍微解释解释,稍微略带解释,也能够让人体会到心中的作用。

因为你心中的作用在解释当下,你才能知道那无明其实就是什么。所以祖师才讲「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就是法身」。你有没有这种担当?你有这种担当,就不是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所以你自然就会知道众生相中有没有无明性?有,具足;但无明性何处起?觉中起,觉在显无明处都是觉,觉从来非种种无明。所以在显无明处都是觉,所以我可以说无明当下是不是就是佛性。「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错吗?所以讲到众生本来成佛时,就是告诉行者,就在无明当下,你要证得你的佛性,你不能跳开无明找到觉性;这是真正直下归家的法门,那叫「金刚藏」,那叫「破一切疑」,那叫摧破一切众生疑惑。所以这里才能知道叫做「不动地」,不动地中要超越一切了。一切行中既然超越,所以都将有明无明,你都要知道能超越的。你已经体会那个,这样讲大家应该听得懂吧?

觉心就是一体觉嘛,觉在现无明时还是觉嘛,觉在现缘的气氛显处跟觉隐处,那都是觉在显的,你知道吗?觉在显的觉中的相状而已。因为没有一法离开过觉嘛,你能找到一法离开过觉吗?既然没有一法离开过觉,哪有真正什么无明显、觉隐?不都是觉吗!可是我们却堕在相中,在这边不断的流转,叫可怜嘛!你只要换一个相,换一件衣服,我就不认得你了。就有点像大陆人开玩笑一样,你穿个马甲,我就忘记你是谁了,就换一个背心;你不能说换一个名字,你就忘记是他了。

所以讲到无明处,也就是根本众生性处,众生性处,你要讲到众生性,他就有什么?会让众生,会让一般的平常人,看到这个感受现前时,你就忘记他的本源的觉照,是必然的。因为举体都成色嘛,举体都成感觉了嘛,整个觉体都成感觉的那种相状了,所以你就会活在感觉里,他自然就能起成这个。假如不能够完全托出感觉的种种气氛、气势,也不叫大觉

镜子现黑之时,他不能完全现出黑的作用,黑的气势,那也不叫镜子耶。他就是完全托出黑的气势、黑的作用。在黑的气势、黑的作用上面,你根本都不必让你去想说,还有一个镜性在后面,就是整体的托显。

你直下担当这个众生性处,你若是有智慧时,就在这么样强烈的众生感受里面,你不必跳开,说后面还有一个镜性,你直下担当就是他的镜体。当然当下众生本来就是成佛,他本来就是镜性,本来就是镜体。但是你在这边担当的时候,难道你不知道在这个镜色的感受里面,他就有什么?就有无明遮蔽的作用。那无明遮蔽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无明遮蔽的作用就是觉心的作用。觉心因为他能够随缘这样子不断的变换故,你才能够知道有觉。他能够随一切感受不断的这样子现前故,你才能够知道有觉。觉若是永远挺在后面,你只知道他叫清明,任何感觉他都不能现前,任何感觉都不能变化,那还叫觉吗?那不能叫觉!

所以明明是在众生相中最盎然处、最繁兴处,就是你根本清净处;在无明根本最强烈处,就是你佛性最清明处。所以你也肯定在佛性最清明处,你也当下就知道,也就是众生无明的闇障处。但只是这几句话不是让你在话中、在文字上,当下还在搅遶,这是不断的已经提携一个行者,念念已经打破无明跟觉心上过去无始劫来,众生对这句话跟这个文字的障碍了。你再讲无明、再讲佛性,他心里面都自在了,打破文字障碍,你才能够慢慢去体会;这叫做「不动」,心里面你这样不动。所以要是不讲十地,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讲那三难。

所以到不动地,叫做「示现广大,庄严事故」。为什么广大?这个广大是根本不能够用一法一相来量他,所以「广」。那个「大」字就讲过,那个大象()是无形的,你就不能够拿种种感受去说他,所以大。那一切法都是他显,所以叫「庄严」。所以这里面虽然讲到能现广大庄严事故,但是行者在解释这句话时,字字不能堕,这已经叫不动了。

善慧地,《楞严经》讲就四个字「发真如用」,前面是「一真如心」,现在是发真如用。刚刚是一真如心,现在发真如用。但是这个发真如用,跟过去前面七地以前,所说的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在真如之中,连文字语言都没有的根本真如用,「发真如用」。七地以前自利现前处,(自己的自),自利成就处,潜在意识虽然处处在除障,破除有为,但是他还是抓了一个破除这个字,他还是心里面有一个自利跟破除相。总是他在一步一步之中,虽然在微细当下是破除有为,但是在心智还没圆时,他都有所捉持,还有所捉持。

今天所说的发真如用,虽然说文字讲发真如用,是你要法法根本不能捉持,就是大觉心体的本来如如的现前,叫做「善慧地」。所以你证得这念心时,你看到都是大觉心体的变化。那你说你证到这念心才是啊!法师:你讲证到这念心时,你才能看到大觉心体的变化。那如何对我们凡情,现在堕在凡夫这种行者,如何当下在我心体上,能够作观?能够利益呢?

你现在这一念都是大觉心体变化。你现在说我找不到?都是你觉心体变化。你说我现在很疑闷?都是你觉心现的疑闷,都没有离开过觉。假如你知道都是觉心现的,那回过头来反问你,那你的觉心到底哪一个?是哪一句话?哪一个相?你仔细思惟,他又不属于哪一相,不属于哪一法。所以你才知道现在就算你堕在众生业感无明处,在你根本心深处,那一个根本觉体,他还在发真如用嘛,都发真如用啊!你现在不过只是习惯捉持而已,你现在捉持都还是真如心哪,你不认而已。假如你认为捉持都是真如心,你很快就可以就路还家了。

「捉持就是真如心」,不要听错了,所以有的人就误会,捉持就是真如心,所以我就可以造作了,可以去造孽了。真正知道捉持是真如心时,你当你体会真如心时,前面的作态,所一切作中的心中的这种狂想,就消歇,这才是叫真见真如。就好像在镜色的种种这种变化处,你突然知道是镜性时,镜色你不必去灭他,可是你还会随着镜色流转吗?绝无是处。你还会在镜色上面,再稍微施一点点作力吗?绝不可能。因为根本不必施作力,他就是本来面目,何必还要在镜色上流转,所以那叫大明。

所以站在这里有知惭知愧的行者,就是站在现在所有的无明处,现在认为的流转处,当下看到,也就是古德讲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就路就能还家,那个还家就是破除你过去种种的众生流转业障,他再也不是现前看到那些无惭无愧无耻的说法,都不是那种,那心中真正的跳出,那是觉心之中不断的、慢慢的剖析厘清。

还有一地,还有法云地,下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