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於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遶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补充教材:

《华严经》

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刹,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宣讲

第九十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今天要开始讲到金刚藏菩萨章。从前分,就是性分,从文殊、菩贤、到普眼菩萨三章,讲的是性分,也就是行者在念念之间,在自己心头,建立的根本的方向,根本的目标。若是行者最初下手处时,根本不知道归家的方向,纵你这一生的苦都成茫然、都成枉然。所以一定要在最初入门时,初地发心中,初心发心的时候,因地心必须要圆明、必须要清晰。

因地心若是圆明时,自然在你心中,就能够集结种种的智慧跟力量;那种智慧力量,就是最初的金刚,最初的心中行者下手的金刚。那个金刚不是在其他的种种行为上面所立的金刚,那是念念之间已经回头,照见自己本来的富藏,本来根本具足的心中的智慧宝藏,所以那个叫「金刚」,所以也叫做「金刚藏」。站在金刚藏上,也属于解分,所以解有心里面,行者最初回头时,心里最豁达处;当然也叫解分。也是从圣性开始流布处,那个心里面智慧的根本坦荡的流出,那也是解分,也是解分。

所以从普眼菩萨章之后,入到金刚藏菩萨章,就讲到这个「藏性圆明」,就讲到藏性的根本无疑。金刚藏菩萨,在《华严经》中,讲到十地菩萨的品时,是由金刚藏菩萨为当机,来说菩萨十地的名字。所以也表示,就在这个金刚藏也是入世的十圣的根本,十圣的根本。十圣之中,必定能够摄一切三贤的品位,摄三贤的品位。所以若是最初下手处的因地心中,若是不圆具时,你根本不知道你本来的圣性的流露处。你不明白圣性的流露处,也不是行者能够回头的方向,所以这里面称解分。那也是圣性最初能够接济一切众生时,他所有的一切安布处,所以也称解分。

所以这个解分都有什么?他自然就具足出入相,一出一入相。所以在这个出入中,讲到金刚藏时,有的时候我们会怀疑,金刚藏菩萨是不是讲到虽然是菩萨的名字,菩萨的智慧德相,是不是离我们现前的行者太过遥远?事实上不然。我们纵然在心里,不能够真正圆证,就是刚刚讲的,过去因地心中发心的本来面目的道理,但是行者下手时,在心中已经坚定发如是信心了,虽然还未证,可是在你潜在意识里面,就有如是的种子,已然在你心中为你萌芽,在为你不断的推动,那就是金刚藏藏性之中的种种摧破的力量。

那种摧破的力量,可能因为我们智慧微薄故,所以心里面不能够体会,但事实上,他已经在行者的心底深处,已然为你开始起行,已然为你建立。直到有一天,你真正能够感受到,你所有的一切行为举止、智慧流露,都是金刚藏菩萨的威德跟威仪。

当你能够看到金刚藏菩萨的威德跟威仪处,那当然就是什么?就是能够见到诸佛智慧的所有一切智地的立次,种种见明处。所以那个立次就是立位见明处,就是十地品位见明处。所以讲到这个十地品位,当然就从一个佛的智慧地,智地之中所说。但是这一个智地,他必定能够处处流露出十方的威德,十方的所有一切性用。所以能够看到性用时,你要明明白白,立位清明。所有的立信位种种品类,你要清清楚楚,渐次你要非常清楚。

可是为什么叫「诸佛智地」?那所有的一切清明处,一切位次的清明处,其实就是你一个智体根本的本来面目处。所以你要在本来面目处上,你看不出根本智地之中的所有的安布,那也不叫做什么?也不叫做一个真正证到觉体,真正能够懂得开悟明明白白智慧的人。当你正在一切行持之中,在一切智地的品位、立位渐次,都能够清晰处,那也是真正能够通达「一际」之时,这才是真正能够明白一际之时。

所以讲到十圣的十地,古德也解释说,他已见如来普光明地,就是见如来普光明地。所以融前四位,融前面所有的四位,什么四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融前四位通达一际、全通一际,然后那个才叫做开佛智地,开佛智地。所以那在通达一际之中,那当然这在里面,再说种种十种功德、十种名号。因为在这里面,毕竟要把心性、要把佛智慧地讲得圆融故,所以说十种名号。

为什么要这样子说?表示在「金刚藏」三个字,这个金刚藏菩萨这个名字当下,他已经就是在根本心性之中,智性无疑,在藏性之中,就讲到这个智体根本无疑。虽然在此章之中,金刚藏菩萨问佛,说:诸佛什么时候流转在众生?众生又什么时候成佛再受流转?虽然有似如是的发问难佛,事实上他就是什么?破众生潜在心中最微细心中根本的闇昧。因为于佛性、于众生,到最后心里面,就是还差一点闇昧中,还是捉持名相,所以在这边微细的迷惑难解,所以微细迷惑难解。

所以前面虽然都已经知道普眼的智行,但是行者在解分时,念念之间你面对都是一切众生相;行者在行持在一切解分处,你眼睛前看,都是一切众生的所有一切变化;所谓「众生」就是起心动念处。你念念之间要在这个觉体上参。所以在这个觉体上参,在参这个众生当下,于这个一性、一际,毕竟是凡夫行者,在这个上面还不能够圆融故,所以总是在这边会起成种种疑惑、起成种种疑闷。

那最深厚,就是最微细,也是最深厚的迷闷就是,那佛性怎么会到众生?怎么会现出众生相?众生相中,又什么时候在佛性中,又受如是流转?所以这个就有金刚藏菩萨的三难。但你要先体会金刚藏菩萨问这个三难时,你一定要先知道,金刚藏菩萨在这一个金刚藏藏性之中,他代表具足的是什么样的智慧?所以我才把《华严经》中讲到十地菩萨品的这一些文字,稍微先节录出来。假藉这些文字,略解这些文字,让你先了解,在十地、十圣这金刚藏菩萨,他应具的什么样的心中的智体。因为你明白金刚藏菩萨应具的什么样智体,也表示在行者心中,你站在如是智体上,你就应该、你就会懂得将来怎么样面对你所有的一切众生现相,你能够面对一切现在感受到的一切流转现相。

什么叫「众生现相」?什么叫「流转现相」?因为你眼前看的都是一切起心动念,那是「众生现相」。什么叫流转现相?就在大觉心体,你虽然知道是觉,可是你老是感觉到觉心就不断在感受之中,就受如是流转,就是「流转现相」。于是乎你在这个流转之中,虽然念念之间告诉自己是觉,可是这个觉中,又常常就是看到现前的流转。你在这边,有时候自己都会生起种种疑闷:难道我证到是觉时,这些流转相中,就应该销歇吗?消灭吧?或是你会说,在觉中既然同体是觉,为什么现前处处现出都是流转相?所以永远在最初行者下手时,心里面永远在这个地方,起成种种疑闇,起成种种疑闷,心里面难以去前进,不能够找到一个方向,真正懂得心中能够破他的疑心,心中能够安住。

将来纵然就是你证到最后,破最后那一分微细、迷惑的时候,那就还是在这个众生相中。最后的名相还是没破的时候,那是最后一品,最微细的名相未破。虽然在这个上面,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智慧能说的,但是我们毕竟要现在能说的是什么?就是现在最末的末梢的行者,你应该怎么样开始下手,怎么样体会「金刚藏」;这应该是我们现在要能够讲的。

所以这个经文上是告诉你,「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个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也表示上面行者已然听了性分中的种种菩萨的威德。你若是真正纳受在心,在你心中就能够结如是种种威德在你心中,能够成就一种智行,那就叫「金刚藏」。现在就在你心中,能够结集一种心底深处的潜在的力量,那就是「金刚藏」。

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因为毕竟是凡夫,智慧微薄,不知道他到底是属于什么名字故,事实上,他就是你现在念念之间,懂得归家时,众生所发的、行者所发的那个向佛的愿力之中,结念念之间照见你本来面目时,那个心中的不断为你摧破过去恶业的法轮金刚。所以金刚之中,不但只是说不坏相,他还要知道一种摧破相、能摧相。所以他在心里面,在行者心中,你一定要看到有一个法轮在你心中,不断的为你念念之间,为你前行,为你能摧。

假如你找不到如是的这种,每天二六时中,找不到心中如是的种子,如是的动力,那表示你在因地心中,可能你的归趣,你所谓的认知,还是不明。可能是在你的归趣的本体上的认知不明,或是在你的发心,根本想要归家的发心的这种愿力上,还是不明。假如你真正能明时,这金刚藏在你心中,一定能够看到,他在你潜在意识中的能摧跟推动。

所以讲到他的本来的智体时,是名「金刚」;讲他在你心底深处的种种的力量守护时,那就是「韦陀」,那就是根本韦陀。所以韦陀为你守护、为你镇守行者种种的护持他的发心处;发心要发在哪里?就是发心念念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处,那个本来归家的坚实心上处,所以那也是金刚藏。

所以这个叫做「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就是结集前面所有的认知,已然赤诚行者一定的发愿。能够在这个愿力成就处,你心中如是的智慧,就能够在一切起心动念里面,你能看到他,就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所以我上次已经讲过,什么叫「座起」?法住法位,曰「座」。他应如是法缘故,现如是威德故,说「起」,现如是威德故说起。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前面都已经讲过了,念念之间,任何的所有一切功行,任何的一切智慧,现前之处,当然是诸一切大觉的行迹现前,所以一定是顶礼佛足。为什么叫「顶」?那是顶戴之意。那是什么叫顶?念念之间,就是顶着所有一切佛的智慧的行迹流露故,所以叫顶;他从来不会踰越一切根本佛性之中,大觉心体的种种律仪、律动故,所以叫「礼」。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说顶礼诸佛,你看我们是不是起心动念,你是不是起心动念当下你这个念头就是顶着佛的念头出,叫「顶礼」。你是不是就在每一个起心动念,看看是不是你违越了种种诸佛应该有的大觉心体的种种律仪、律动,那个叫做「礼」。

什么叫做违越了他的律动?你在感受上,只知道感受,就是忘记大觉。你在一切感受上,你要体会那个觉体的作用,那叫做「礼敬诸佛」,那就叫做礼敬诸佛。你念念之间,在一切感受上面,你在不随过去凡情的种种众生之间的势力,你念念追的佛的种种大觉体的种种作用,那就叫做顶,那就叫做顶。所以叫顶礼佛足。

那你在哪里顶礼?就在一切大觉的迹象中顶礼。「右绕」,正转,右绕就是正绕。正绕「三匝」,三匝就是在数中,就叫「三」,是成就一切法的法数。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先讲到这里。那为什么讲到这里要说「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是告诉你,你的心体之中,一定能看到金刚藏菩萨的威德现前处,也是解分开始。这个解分也就是,这个解字,既然叫解分,解就是讲到释门的释,解者,释也。就是释迦牟尼,我们叫释子的释,释也。为什么刻意要讲这个?因为要讲到解分,大家不要把这个解分当成一个名相想,名相讲解分,那就跟我们心中现在的行者没有多大的关系。假如你要是当成自己现在应该有的身分,心底深处的担当想,那个解分,那你就知道,那每一个字中,他就是要牵动行者当下的你要看得到你的发心。

所以既然叫解分,那就跟释子的释字相应,所以叫释门,也叫释门。释门念念之间,就是在大觉心体,能够常做如是善解,能够常做如是智慧的作用,那才叫解分。所以这个叫做「释」。释,在中国字上解释,释迦,就叫瞿昙,释门,释迦简称释门,就叫瞿昙。这个解释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瞿昙。瞿昙释,知道吧?释迦叫瞿昙。瞿昙呢,瞿这个字,上面一个双目,两个目,下面是一个隹,是吧?那个瞿字就表示,如鹰,老鹰,鹰隼那种眼目,鹰隼的眼目;隼也是一个隹,下面一个十。鹰隼那个眼目,就是他非常准,他的视睛眼目,他要抓动物时,那个犀利,鹰隼的眼目。昙,上面从日、从云,表示大照于一切云布。

为什么要这样子解释?这解释那个解分。行者要念念之间,那两个眼目,两个眼目是什么?就在体、在用中;就在理跟事中;就在现在的真跟俗中;在一切二谛之中,那个眼睛如同犀利,能够看破一切世间法,那是瞿相。然后在这个眼目当下,能够照破一切现前的所有一切大觉的云布,那就是瞿昙,那才叫做释门,那才叫做释门。你懂得这个释门中的种子,释子应该有的这种心性,那你也懂得什么叫解分。你懂得这个解分,你当然最初就能够体会到,什么叫金刚藏?你应该用的是什么样金刚藏?能摧、能破的心中应该有的行者的坚持,应该有的坚持。

所以在这个里面,先要让大家先清楚一下,金刚藏菩萨在《华严经》中讲到十地时,金刚藏菩萨在他的智德、智体上面,应该有的一些认识。

好,看到这个上面打的这个讲义。上面,因为有些文字我稍微把他截断,因为不是从《华严经》中整篇拿下来、整句拿下来讲的话,就根本讲不完。

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诸佛子!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剎,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诸佛所护,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我亦如是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地,二者离垢地,三者发光地,四者焰慧地,五者难胜地,六者现前地,七者远行地,八者不动地,九者善慧地,十者法云地。佛子!此菩萨十地,三世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土,其中如来不说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萨摩诃萨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净法光明门,所谓:分别演说菩萨诸地。佛子!此处不可思议,所谓诸菩萨随证智。

所以「金刚藏菩萨从三昧起,普告一切菩萨众言」,你从这如是三昧起,表示就是刚刚讲,行者能在心中能够看到金刚藏菩萨从座而起时,叫从三昧起。因为金刚藏菩萨,尤其是讲到法身大士,常在大定之中,常在定中,常常在定中。什么叫「常在定中」?就是在根本一切众生心水之中,他就是这样子作用而已。

过去我们在凡情之中,你不认如是的所有一切智行德相。事实上,你没有如是智行德相,你根本没有一切众生念头、众生感受,你也感受不到一切世间种种庄严。就如大觉心体,众生都堕在感受之中,以为找不到觉体中的清净,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这么样的过去感受到的生灭变幻的这一些众生的世界里面,其实大觉心体都在如是众生的世界之中常在大定之中。常常的常,常在定中。那大觉心体尚且常在定中,何况大觉所摄的一切威德智慧,不是常在定中!

所以他也一样为一切众生,能够脱显出众生所有现在的一切业感世间。但是正在现出一切业感世间时,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大觉心体的根本能摧的金刚藏的力量。因为你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显现时,也就是你觉心中,本来覆藏的觉明中所现。纵然觉心,众生觉得在现前的世界,饱受流转、饱受苦恼;但是为什么他在苦恼当下,他马上就能够即刻回头、实时归家,放下屠刀立地都能成佛?因为没有一处,现在众生所感受的流转,不是他本来面目的金刚藏故,只是他虽然起成幻心,感觉上都在上面不断的流浪;但是这个流浪之处,没有一处真实有如是的烦恼,能够障碍你的金刚根本本体的觉心清明故!你要认他,一切幻觉就;你旦要不认他时,虽然都是金刚体上所现的种种幻觉,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幻觉就成如是金刚体,让众生感觉到有如是坚实相。这个如是的坚实相,虽然是幻觉,众生的一时的错误、错觉而已,但是这个错觉的体性,就是金刚。

为什么就是金刚?第一个,他必定不能坏你的本来面目故;第二个,他让众生虽然在流转的世间,但流转的世间,也必定不能永远障碍一切众生故。虽然你起的是幻念,虽然你起的是迷闷,你误了金刚性,但是金刚性中,必定不能坏处,必定不能坏性,他能保护众生,不是究竟受其流转,不会究竟受其流转。

为什么叫做不会究竟受其流转?因为假如真正究竟受其流转,那你就是地狱众生,我们要是地狱众生,就永远地狱众生了,回不了头了;你是一个恶业众生,就永远回不了头了!你会发现业力虚妄,所以在众生过去流转处,这一些根本的智德,也是常在定中;常在根本性中,叫常在定中。

所以将来你要在一切起心动念里面,你要体会到觉心作用时,你要体会到大觉心体所摄的一切智慧的德相作用当下,你才会发现,喔,原来无量劫中从来不失!这就是常在大定,这意思就是告诉你「常在大定」;这种作用从来不失。你在镜色的感受里面,你突然感觉到他是镜性的作用时,你才会发现,原来在镜色过去的种种生灭虚妄的势力当下,镜性也常在如是大定里,也根本不失。所以这个叫「从三昧起」,这个叫三昧起,因为发起种种因缘,就要从三昧起。

普告一切菩萨众言。当你这一念心中智慧起处,你全摄的所有的一切行者每一个心头之中所发的种种念头、所发的种种愿力,就叫做「众菩萨言」。为什么叫做从所有一切念头?过去在一切念头时,那就是凡夫、根本凡夫的业力。一个行者要回家时,那才发了一个要归家的这种愿力赤诚故,你所有一切凡夫过去的起心动念,都变成你现在念念让你回头的什么?「菩萨众」,诸菩萨众。

过去让你一直不断流转在世间的起心动念,那是世间有情。当你发心,发的因地心中不同时,世间的一切有情就叫做「大有情」。你站在一切有情中,感受就是念念之间,让你回家的方便。假如不是这样子让你回家的方便,小乘佛法也没办法当下,就在根尘之中,念念归家。因为哪个尘相不是过去的一切有情境界?可是在这任何尘相的有情境界,你据此一尘,你念念之间,还能参到根中的清净。过去你看到尘时,看到色声香味触法处,那都是流转相。可是行者发了一念要回家的愿力时,色声香味触法,居然他都有什么?他都有回家的接引!

所以你发生了这个愿力,一切世间的用度不变,过去你怎么用,现在还怎么用。但是愿力不同,起心不同、发心不同故,那所有的一切现在的用度之中,他将来让你直下证得将来的果地的智慧,是不同的,因为那个因地不同,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你能够在一切有情当下,过去流转的一切有情当下,其实将来回头摄时,你看到金刚藏菩萨,在你心中的这种力量现前处,那一切都叫做「菩萨众言」,那都叫做菩萨众,全摄菩萨众。因为你看到哪里是菩萨众,你就看到一切感受当前,哪个不是你大觉的本来面目,所以摄菩萨众。所以就如同你潜在意识,心底深处,不是潜在意识,心底深处有一个金刚藏菩萨的威德,在告诫种种念头,「诸佛子」,你就可以看到心中他就是如是摄受,就是如此。

为什么是「诸佛子」?本来是大觉,大觉入觉,从觉入觉,就是子觉。从来子觉之中没离开觉,所以叫佛子。但过去我们在子觉之中,常常就背离了本觉,背离了母觉,所以流浪在种种感受,所以流浪在种种感受。所以过去众生流转,最初的因缘就是什么?就是在子觉之中,不认觉体故,不认你本来面目故,不认你的父觉,或是讲母觉故,「舍父逃」故,所以叫做佛子相。

所以蒙山施食,先度的是佛子,施食佛子,就是让大家在现前的种种子觉之中,任何一个感受当下,你要认得他是子觉;你要知道他就是大觉心体,从觉入觉的子觉,你知道他是子觉时,佛子的业力就,全归一体大觉。佛子的业力,有情的业力就,因为你站在佛子上面、子觉上面,不认是觉体,那子觉就处处建立有情。所以在子觉上面,你若是都知道他都是大觉体,有情的业力就收。

有情是过去在觉体上的根本一切法遍布处、一切法遍施处,叫做「有情」。可是你不认觉体,那遍施就是流浪处。将来你认得是子觉时,认得是父觉,认得子觉,就是认得就是觉体;过去在子觉上你都不认子觉,叫流转。所以现在安立子觉的名字,叫「度佛子众」,叫度佛子众。你子觉清楚时,一切有情他就能够回收,所以过去本来是法中的遍施处,现在就变成大觉心体的什么?「法施食」,食物的食。

所以为什么法施食?就是拔济有情众,对不对?这没错吧?这大蒙山,法施。过去不认这个有情,不认觉体时,现在在觉体看到有情,是觉性的担当。你过去不认觉体时,在一切有情就是追逐种种差别的感受。因为有情在哪里?众生要是忘记背离大觉体时,你在说的有情,就是堕在种种差别的感受中而已。你要是堕在差别的感受,你连有情的真正的作用,你都不是全部能够直下担当的。你不过是堕在差别,各安种种差别的感受而已,所以那叫「孤魂」,那就是孤魂;所以你别安种种作用,就是孤魂众。

所以为什么叫施食,从佛子众中先度佛子?你要先认根本的子觉相,那你就能够担当一切有情相。你在担当一切有情相时,你纵然现在堕在孤魂相中,这个孤魂相,其实一个一个的感受,就是你大觉心体能够入世的感受。大觉心体入世的时候,他不见得说是一定要遍知,马上遍知。大觉心体入世的时候,他一个一个知也叫遍知。在黑知黑,在白知白,他也叫遍知。就是譬如我常常讲的譬喻,拿照相机照相,照一张、照两张、照一百张,叫一百张。你不是把一百个人挤在这边照一张叫一百张,那也叫一张;你照一百个人,别照一百个人,也是一百张,你集中一百个人照,那还叫一张;所以不用遍知。

真正遍知就是什么?从一而知。但是过去明明觉心现处,在黑知黑,在白知白,你却堕在孤魂。将来你要真正知道这个大有情处,就是孤魂相处,就是你普入一切世间的种种有情的遍知处。你现在知黑,将来知白;因为知黑你不堕黑,所以在知白时也不堕白。所以在知黑时,将来你也能够知道什么缘故能现白。所以在这个不堕之中能遍知一切,就是遍知,那不叫孤魂。

什么叫做魂?魂就是在这边不断的攀缘、迁流,就是「魂相」;坚固难舍,就是「魄相」;魂魄二字。所以你看到一个人什么样的业力,他在感情上面,不断在这边牵缠,不断的在那边难舍,你就看那个魂相就纠纠缠缠。当兵有英魂,觉得雄赳赳气昂昂。一个沮丧的人,你就感觉到他那个魂销坏散那种感觉。所以魂魄就看到你现在心体之中,你在哪里流浪,在哪里纠缠,不断的牵缠,那就是魂相;然后魄就是在那边坚固守持,就是魄相。

所以连这个施食,大蒙山也是这样。你为什么要这样作观?所以你这样子作观,你才能够真正拔济饿鬼,作观才能够真正拔济三途。因为三途就是不知道如是佛子、有情、孤魂众,所以流浪三途。所以直下施食,施什么食?就是施这些法食,让一切三途众生,得如是一切法食时,他不是只是现在的感受中得以饱足,他是在心性的智慧上得以饱足。

所以能够担当现在任何感受,哪怕是我堕在地狱,哪怕我是堕在饿鬼,哪怕我是堕在畜生,这一念中,哪个不是孤魂众?但哪个孤魂众现前处,哪个不是大觉心体的有情的根本的担当!每一个有情的根本担当,就是我是谁,我是什么感受,都是有情相。每一个有情担当,哪个不是根本大觉入世的子觉?哪一个子觉不是你根本的大觉?所以就渐次还家!所以那个施食,不但是在饱足他们种种众生现前堕在业中的种种的飢渴,也是能够饱足他们将来必定超越三途的种种的福德,那心中的富足、富庶。

所以这里面讲「诸佛子」,连真正到了菩萨道,也跟你讲佛子;为什么?就是让你念念之间,你要绝对敢担当是佛子相。为什么敢担当佛子相?因为没有一念现前处,不是大觉心从觉入觉故,不是大觉心所起故。要大觉心所起的每一个念头,都称佛子,都叫佛子;所以叫诸佛子。既然称名叫佛子,那你当然就要在什么?佛性上面去思惟,你就不能够超越一切诸佛的脚步,你不能超越一切诸佛的用度、他的律仪。

所以「诸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你既然都知道诸佛子,当然这个愿中,愿讲「」原心,也讲头。「善决定大智无疑,毕竟成就,你还有怀疑吗?你都知道是佛子相,你还怀疑吗?所以这个时候的佛子,十地中讲的佛子,是一个智者、一个行者的根本担当,已然了然、全然了然自己本来面目。虽然未大证大悟,但是已经在证悟之中已经完全无疑,叫大智无疑诸佛子,叫「菩萨愿善决定」。所以大智无疑,毕竟成就,叫「善决定」。

「无杂不可见」,心中如是念念之间根本不二,不二就是无杂,从来不二,不二就是无杂。但不可见,你不能说再看到有什么心是…不是有哪个心是无杂心,他能够遍入一切法中,心性之中从来不,心中也从来不乱,那就是根本的「不二智」。所以你不能找一个不二心,你要看他的用度之中,本来就是不二,普施不二,那才是他的不二智。所以要到用度中,但是心体上你是不可以见,你不可以拿名见,也不可以拿相见,但是你可以在智用之中能够深入体会。

所以叫「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他广大能够入一切法界,能够遍一切法界。所以这个「如」不是比量义,这个如是当下告诉你究竟义,就「如法界」。这一念心,就是一切法界心起处;这一念心,就是一切你能够想得到的众生,一切念头、一切感受,都是这一念心起的,从来不二,都是这一念大觉、大智慧起的。这一念什么大智慧?佛子智慧。这一念为什么是佛子智慧?他已经念念归家,对自己的佛智、佛体,念念无疑。你在每一个念头上,对自己的觉体念念无疑时,这一个念性、这一个念头的作用,他起成的一切念就无疑,普施无二。

将来也会体会到,大觉你找不到的;大觉现前处都是什么?都是你现在这一念,这一念就是菩萨行。觉心是无相无形,不可说、不可说的,可是现前处就是这种感觉。你过去起的这种感觉时,就是凡情的种种束缚,将来你在能够觉有一切念的那个念性当下,他就是什么?就是你念念之间知道是觉体处,那个叫做「诸佛子处」。所以你站在这个诸佛子的发心,大愿、善决定中,你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知道都是佛子相,都是佛子威仪。当你都知道是佛子威仪,表示什么,表示这个人已证大觉体。

镜子,你是看不到的。再讲比喻,镜子你是看不到的,他无形无色,可是现前处就感觉到,好似有个镜体、好似有个镜性、好似有个镜色,其实这都是佛子;在觉心上来讲,都是子相而已。因为那个体你根本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见,现前处都是子相、子德,所以都是菩萨道。要在现前处,在最初的子相之中,站在这个镜体镜性上,你都知道是根本的镜子的作用,所以往下所摄一切镜照、镜色,他都回光。你在这个体上面,你已经明白,他就是根本不可说不可说那个镜体。虽然现在现了一个体相,但是那个体相,其实就是那个根本不可说不可说,甚至于不可指陈的镜体。但在这个体上善决定时,在所起的一切性用,你当下你就能够回头。那所起的一切性用是什么?就是镜子的整体的法,整体的所有一切作用,所以叫「广大如法界」,他就当然摄一切法界。

究竟虚空」,为什么究竟虚空?大觉心体本来,刚刚讲说连镜体都不可得,心体本来就不可得。心体不可得时,所现的一切法中,一切法他也自性空不可得。但是却在这些不可得中,如虚空之中,他能够包容涵量一切种种万物的庄严,一切万法的庄严,所以才叫如虚空。

所以讲虚空时,不但讲到这个觉性之中的广含包容相,也告诉你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相。所以法中,法性之中就如是相,我们今天活在这世界也是这样相。所以我们永远活在虚空中,你跳不出虚空。

所以就好像你永远活在大觉的种种虚空的,根本的灵明中,你跳不出那个灵明。甚至于我们现在所现的这些身体、山川、土木、金石等等物器、器类,他也如虚空。你看似乎是有,可是剎那剎那在坏;你看,似乎好像在你面前,好像非常实在,事实上是随众生的依报现前。你依报时,他现出就是你如是依报中福德的满足之状;你依报败坏之时,他就现出你在依报之中种种不足之态,不能满足的姿态。所以他在那边,都是随着众生的心之中所呈现。

所以一切世间的万物、器物,他也不能够障坏虚空。假如真实有这个器物的话,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这样子不断的变化,早就不能容受。但为什么三千大千世界能够容受,一切众生所起的一切依报的庄严?都是从根本如虚的、如幻的业报,跟本来面目中现故。所以他现的器用也是如虚如幻,也是如虚空。所以正在如虚空的器物现处,也是现在虚空之中。

所以讲到这个虚空时,你要体会到那个觉体的作用;你甚至要将来要真正体会到一切世间的作用。你能感受到世间的虚空的作用,你就不会怀疑心底深处智慧的虚空的作用。当你不怀疑心底深处智慧的虚空作用,你当然将来就能够在心里面,你真正能够直下担当你大觉心体如虚空的种种的用度。因为你心中都无疑故,叫善决定。

当你无疑时,你才能够知道:原来眼见一切世界,都是如是大觉心体如虚空性中之所显发。这个人喔,再也不受世间所有一切业力束缚;他不但不受世间业力束缚,他甚至于还有什么?还有意生身的智慧。意识所及之处,就马上能够现出种种作用来,意念所到之处。你说:是不是太玄?意生身?这个好像讲的是天方夜谭。其实哪有玄啊?我们现在也意生身,只是你做不了主。你不信啊?你发一个烦恼念,等一下你都变了;你发恶业,现前的世界都变。我们也是意生身,没有离开过意生身,只是意不自在故,变业报身,你是受意束缚故,变业报身!

哪个不是意生身?你今天快乐,山都明亮,大地都变成堂皇;你今天马上心里面不高兴,你看到那个堂皇面子,马上变成闇昧,所有的人,你看到每一个人怎么样都变成那么可恶。你不知道你都意生身!你每天都活在这里,在那边流转!只是你不自在,我们不自在,都变成业报,你随那个意,在不断的造作而已。虽然随那个意的业感造作,都是意生身。你将来根本不随业感时,当然就看到,称意就现,才起心,世界都变,甚至于入一切世间,都是意生身能入。所以「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剎,救护一切众生」。所以他能够尽未来际,为什么讲「尽未来际」?为什么不讲?因为过去,假如讲过去,我们讲本来具足,是你本来具足不必说;现在念念在发,念念在发时,现在现前处,你念念在起,所以不必说。那现在起心就是什么?摄一切未来。所以讲到摄一切未来处,行者一定能够清楚,现前的根本的本来具足的过去,跟现前的行者念念坚持的现在,念念在心中这个精进的现在,念念这样把持的现在,所以叫「尽未来际」。

「遍一切佛剎」,遍一切佛剎是什么意思?遍一切佛剎就是在一切起心动念处,你还看到都是众生世间吗?在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当下,你还只知道都是尘中势力吗?假如你能够在一切用度上面,连手中触这个桌子,这种冷热你都能够感觉,其实都是觉心显现,纵然你现在还未证,但心中于此已经不疑,都叫见迹咧,清楚咧!这个你看到的,你处处感觉,随手捻来,都是佛剎,你知道吗?都是佛国剎土!

所以佛国剎土不是等到今生闭上眼睛以后,两眼一闭、两腿一蹬,你才能看到佛剎!这样子讲佛剎就没有意义了。是要行者在眼睛未闭时,这一期果报未到尽头处,行者念念之间要感受到根本觉体,念念之间的对佛剎的供养,对十方诸佛的供养。不然经文讲说过去他供养十万亿佛,这一会多少佛,从哪里来的?你那天方夜谭不可能嘛!今生我们连一个佛都没碰到,怎么供养什么十万亿佛,多少佛?你念念之间,眼耳鼻舌身意,念念如是供养,你就是供养十万亿佛。如是能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念念之间都如是供养佛体,如同供养一切十方法界诸佛,因为你供养的那个佛体,就是法界诸佛。

所以过去生中,若是懂得如是供养故;将来生中,再听闻种种大法,心中马上就能体会,就是因为过去念念之间,他没有背离过「供养诸佛故」。所以你能够这样子体会,你就知道,你不会觉得:怎么下手?你能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够知道,现在是下手处,你不会起怀疑嘛!你不会觉得说,到哪一生、哪一劫,我才能够得度?才能够得救?才能够找到希望?所以这个就是真供养佛剎。

「救护一切众生」。正在供养佛剎时,为什么叫做救护?护者,助也,帮助的助。助者,一个且、一个力,且力为助。上次讲过,且是什么意思?超荐的荐,荐明。荐明一切力量,所以叫救护。当你真正知道是一切佛剎处,你真正都在供养一切佛剎处,现前看的一切起心动念,当下叫「众生」,你马上就能够在这个当下,就能什么?起成救护想,为什么?因为你荐的力量就不同。你那个力量,再也不是流转在三途众生世界的种种流转的力量,你在荐众生力量时,就能帮任何感受荐明他的力量处,你给他的力量是念念回光的力量。

前面已然知道供养佛剎,后面荐一切众生力量处,就是回光的力量;就好像你前面已然知道是佛子,下面的有情全部回头。这个,我突然想到,要问一下,这有时候不记事,从来不记事。佛子众施的是什么?有情众施法施食,是吧?记不得,汝等佛子众,我今施汝供,佛子众是施什么?大众跟我一样,我以前就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呵~有情众,是吧?佛子是净法食,对,有情众一定是法施食、遍布处,法施食。神咒加持(净法食法施食甘露水) 普施河沙众(佛子有情孤魂)) 为什么一定要讲,因为我记得那个名字,一下讲不出来,「净法食」。

所以你真正知道能够念念之间供养佛剎处,就是一切众生力量处,那就是「净法食」处。那个法食,食字是摄受相,就是摄取相,摄取的力量就不一样。所以方便说在「救护」,另外一个面就在什么?摄食,就是摄食。所以有很多名字,我们要这样圆融去用,有的时候是在救护一切众生相中,讲「救护相」,有的时候就叫「摄食相」,有的时候叫做「施食相」。施,有行者念念之间,懂得如何在一切起心动念、一切众生相中,如是运度了,是施。因为你懂得如是运度了,所以你当下,就在一切感受上面,你就要这样子摄食,你看到就是看到最末的感受,你就要这样子如食,如法摄食;然后在这个如法摄食上,就是行者念念之间发的什么?供养一切佛剎,救护一切众生,就是这些处。

所以你才会感觉到,原来汉传佛教很多行仪,用尽种种差别相,用尽种种不同的以文字、言辞,只是让一个行者习惯在不同的文句当下,你能不能体会,你同样发心之中的,种种智慧德相,种种的力量作用,所以你是真正在一个根本的发心之中,你能够体会到种种不同的表现处,不同的力量作用处,所以他就有不同的文字跟语言的表达处,你当然也相信,就在这个大觉心体,为什么能够讲出「十地」的名字。

为什么能说出十地的名字?根本就是在一个诸佛智地之中,如何能够被你安布出一切十地的名目。你能够在一个行者发心救度众生,这一个心态之中,你都还能够安布种种名相,救度、摄食、施食,还离一些众生相,向。所以你当然就能够明白,这种心就是什么?这种心就是慢慢要入「金刚藏」,就是入你的金刚藏,就能看到心里面念念的体会。

所以「为一切诸佛所护」,前面你懂得救护一切众生,后面叫做为一切诸佛所护,为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前面帮他建那个力量。为什么会为一切诸佛所护?救护一切众生的目的,就是让他入到佛大觉心体的作用。所以救护处,就是入一切诸佛本来面目处,叫做「诸佛所护」。

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智地」。入过、现、未,种种诸佛智地,所以你觉得过去、未来、现在,哪个不是大觉的根本心体?哪个不是大觉入世的种种知见中的,种种清明现前处?叫做「诸佛智地」。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智地?你能入诸佛智地,就能起成菩萨智地;你要是不知道诸佛智地,你根本就不能讲菩萨智地。这个叫做文字之间的微细。你要真正懂得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智地,你是看到诸佛本体的大觉根本的性智,所以你才能够安布一个行者,现在念念归家的种种渐次智地的增上。觉心就是如此。你没有一个毕竟方向的导引,就是诸佛智地,你也根本起成不了你现在行者念念回家时,所行的一切菩萨道行中的,菩提道渐次次第。

所以那为什么要刻意讲这句话?就是告诉你,汉传佛教这才能够叫做圆教,这才能叫大圆满。你根本不知道,从头到尾教育就不教如是心,不讲如是根本的本来面目,你要怎么圆满?你不能说,我只是修一个法,就叫大圆满,你心中智慧都不明,如何圆满?你下手都不知道从何下手,你怎么圆满?所以那个大圆满变成什么?变成不过只是拿在心中,拿我如是法跟别的如是法,如是比量而已。在这一个比量当下,就已经叫做什么?叫做贡高,叫做破法。所以他圆满之中,如何拿圆满之中做种种比量?

既然是圆满的法中,你就要必需,就要看你根本启蒙教育当下,一切行者最初接触时,是不是念念之间,就在念念供养诸佛处参?是不是就在入一切诸佛智地中去思惟?是不是念念之间,已然甘心离开一切过去世间所有的一切众生业感,这种思惟模式的束缚?

你能这样子参,随你捻来,随你下手处,随一个行者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处,叫大圆满,都能叫大圆满。所以哪怕你念一句佛号,持一声呪语,都是圆满相,都叫大圆满。所以为什么刻意说?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一直在说大圆满、大圆满,然后就说汉传佛教不圆满,他们那个大圆满。我说那圆满是怎么解释啦?喔,持十万声什么呪,那叫圆满。那根本解释不出来,心性之中也解释不出来,那种大圆满,只能感觉到,佛教本来是大智慧的一个根本的心性之中本来的智慧,他讲成变成好像大家在追逐有一些名相之中怪力这种委;所以那个不叫圆满。

心中念念之间,能够像刚刚讲那几句话中,你念念能够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念念都能够尽未来际,遍一切佛剎,在一切感受现前,还未来现前,你都能够知道都是大觉心体所现,都能够如是供养一切诸佛,这才能够念念之间叫圆满,才能够成为大圆满。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