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宣讲

第九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早上讲到「如是开悟」,开悟就讲到是「智行豁通,总摄一心」。行者在智、在行,智就是行者在最初因地心中发心时,念念如是观照,念念在心中,在因地心中,所立的志趣志向,就是那个「智」。所以那个智中表示,行者念念之间在一切起心动念,知心所建立当下,都如大日一样,照见自己根本的觉照。不但回头的心要发如大日,那所观的法、所观的体,也是大日,就是大日。所以念念体会那个觉心的大日相,所以平常我们也讲说大日如来,大日如来。

那大日如来就是你自己根本的这一念大圆觉体。那你要如何,行者要念念之间跟他契入?就是从最初的行者起心动念里面,你要念念如是归家。只能在这一个方向中念念如是,其他的都叫做搅遶,其他的都叫搅遶。所以「智行豁通」所以在行为里面在一切现前的所有作用当前,你都明白就是觉日之所照现。在觉日照现当下,你都能够担当现前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这就是行者念念之间不断的反观、不断的趣入的地方。连最初的行者,最初机的行者也是在这里下手,就要在这里下手,就念念都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这叫「总摄一心」。永不在一切过去的世间知见上面再做流转,再做牵缠;不要让自己的知见,还是留在世间的种种过去的业感运度上面;也不让自己的业运,永远都被世间所有的一切感受之所束缚。那才是真正发要超越世间的人,那才是真正发将来要面对一切世间的人,那才叫做「大智」,那才叫「大智」。

所以在这里叫「开悟」,所以「开悟」不是将来的果地的名字,开悟也是因地心中行者念念如是为自己开步,念念如是反思、反省当下的行持,那也是「开悟」。所以过去行者若是不种的是开悟的因,你将来想要证得开悟的果,也无有是处。所以念念之间知道一切心都是什么?都是吾心,所以悟字在心,立心所建立处,一切心所建立处,都知道皆是吾心,都知道是吾心。那当然不必再细讲,有的人说我太喜欢拆字了那个悟还有五口,那五口,前面那个立心还可以当「意」讲,五口当「前五识」讲,总摄六识、总摄六根,那就才叫做「开悟」,这才能叫「开悟」。所以这个就不必再去搅遶。

但是既然都是总摄一心,所以刚好今天早上讲到的是「四分」里面,有法师问:「可否用镜子的譬喻来解释?」法师的见解是:「相分是譬如种种客尘,是在法;见分是了别诸法的差别;自证分是呈现见分等于相分;证自证分是无住于一切法?」但是这里面,后面他说:「是差别,譬如说镜中与镜体,镜照、镜性,镜相、镜性?」

这里面我大概稍微解释一下,从证自证分到相分其实就是大觉心体的作用,根本大觉心体之中他就明白一切现前的觉性之所证。证就是什么?他能够验明一切法,他必定能够随缘现见,从觉必定能够证知一切觉。为什么觉能够证知一切觉?因为觉觉本来就是觉故,所以起处他一定是最什么?最清楚时,最清新时,所以那叫「证明」,证明的明,证字也如相印的印字(就印章的印)。他必定如是证,也必定是如是印,所以那叫「证自证分」。所以他现前的一切觉就叫「自证分」,在觉心上面是觉心中必定能够呈现的觉照,所以觉照中起处就是什么?就是心中能够入世的大照。所以从觉中又讲到大照,能够入世的大照,所以叫做「见分」。见分也是我们过去讲的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里面的见大,那是必定能够入到一切感受之中的见大,所以在见当下就是「相分」的陈列;既然见,所以必定有所见,所以有所见处就是「相分」,就是「相分」。

只是众生在这个觉性之中,他从一体中流出是如是,可是流出到最末梢时,凡夫却在末梢就从此以后搅乱心性,就难以回头,永远就抓在那个相分之中。因为相分当下他还具足什么?具足觉性。所以你站在任何相分当下,你都能感觉到相中的种种觉;因为从觉出的一切觉,从觉出的一切作用,纵然名字不同叫做相分但是相分上面你似乎感觉到相就有相的种种觉。好像镜子现黑,在黑你就感觉到有黑觉,从此以后你就抓着黑觉,事实上他是相分抓着相中的如是的黑觉,你就难以回头。因为你总是认为相分之中的种种的觉中的作用,你永远没有办法在相分你感受到觉中的作用,能够深刻体会、深刻回光,那其实一切觉中的作用,都是大觉心性本来的作用。若是没有大觉心性的本来的作用,这一切你所指的一切作用中,他不能起成任何作用。

所以一切法本来也是无作,觉在现觉也是无作;一切法没有觉,他不能成为所作。觉在现觉本来是觉,所以他根本不必更说于作。就在这些都无作中能够呈现一切世间庄严,呈现一切有作。所以堕在末梢时,再为众生从末梢归家人再说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时,是要你在相分当下,你能明白一切相分之中,觉性必定能随缘呈现的最末梢的作用,是相分,所以那当然是尘。

这个法师讲的没错如同镜中的影你可以看到你已经影尘,可以知道影尘。但你知道影尘处,就是你明白见分处。你能够看到影尘处,你就不是堕在尘中的人;你能够看到影尘处,你就不是堕在尘中过去的势力,你已经在见分。所以那个「见分」,其实真正讲那就是镜子最初你能感觉的大照,镜照现前,因为照必定能现所照,所以就有「相分」。当你明白所照时,事实上你就已经站在镜照上面看一切法。所以你站在镜照之中镜照又不可以立,镜照现前处就是「相分」;相分自己他不知道相分,相分现前处就是「见分」,从此以后你在见知相,在相明白一切见,所以见相都不立,你那时候就能体会你住的就是根本觉体的「自证分」。

大觉心体他必定能够入一切法中的自证分,你已经不是有一个见可得,见要相你才知道有「见」,相是需要见才知道有「相」,所以你在见、在相之中,明明白白知道如是照,如是能照、所照,但是你却能所都无住,能所都不可得,那就是「自证分」,那就是「自证分」。所以那个「自证分」如同镜性你已经明白坦荡知道镜性。但是在这个自证分中,那谁知道能呈现如是觉体?谁又能够明白如是一切法?你就能慢慢体会,那就是根本镜体的本来的性德,连「性」字都多余,连这个性都多余;那是根本镜体之中本来的作用,所以再说性都多余,所以再说个自证都多余。但是在说自证都多余时,是心中明白一切自证所起的一切世界庄严,所以那叫「证自证分」。

所以到了「证自证分」时,他已经超越一切世间造作的妄想分别—证自证分,所以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你已经慢慢得到证得觉体、证得镜体,这是体。那为什么说他是体?体这个字在中国字上他有一个骨络、脉络可以见,脉络可以述。你旦要说脉络相时,就像今天早上讲的四土,你旦要讲到大觉心体的脉络相时,那讲的就是「实报庄严」。实报庄严你全收在一心,这只有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中自然体会的,那叫做「常寂光土」。连这一骨络、脉络都不必说,那就是「常寂光土」。所以你还说到有体时,那个体不是真正能够用世间的言语,或是形态之所(述论的述)述见的,不可以用他来述见的,述论就是评论,来述见。那这个才叫什么?这个叫无体之体,体而无体,那叫做真见镜人,真见镜人。

但是我们要说到一个镜体时,正说到那个镜体时,就已经要依循他的种种言词脉络,你才能够诠表,才能够诠述,那都已经叫「证自证分」。你刻意要讲出那个性德之中所有一切的庄严处那都已经叫做实报庄严。但既然是实报庄严,实报庄严处就是什么就是本来心性之中的本来面目。那个本来面目之中能现一切时,你也不能说他有什么作;但是就是因为本来面目是大觉时你不能说他不知道一切作,所以这叫「常寂光」,常寂常照,常照常寂。就是因为有如是「常寂常照,常照常寂」,所以现前的一切寂照,在照中就知道寂,在寂中就知道照。寂而能照所以一切世界庄严宛然;照而知道寂,所以一切庄严全归寂净,这叫「实报庄严」。但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时,你已经不住实报庄严了,你已经是常在常寂光中,就常在常寂光中。

所以常说常寂光不可说、不可说,旦有言表,你都落实报的迹象,这个都在实报庄严中的迹象。只是你为了要让众生明白,所以方便用尽一些文字,体会那个常寂光土。但是只要讲到常寂光土时,你又似乎感觉到这些文字事实上跟实报庄严没有什么多大差别,没有什么多大差别,那就是如此。

所以这里面讲的离证自证分,就是你真正超越一切作用当下,真正明白镜体时,那个照见的就是完整的镜性;那个时候你说体、说性、说照都没有妨碍。所以那时候自证的是什么?镜性也、镜照也、镜体也,都可以说,但法法不住,也就是前面圆觉经讲的,他无有作者,无作止任灭,无所证者,亦无能证者;那你那个才是真正见到镜子的人,先不要再加一个体,加一个体大家就混绕了,就见到镜子的人。

(学僧问:)「所以华严经中的内容阐述诸佛国土,是否是在诠释诸佛开悟时的镜性及镜相的义理,在悟时?而地藏经是阐述众生在迷时的相分与见分?」

(师答:)任何经中他所诠述,不管是华严经当然是讲的毕竟的经典,讲到根本性中的本来面目。但是讲在性中本来面目时,虽然是在根本大觉心体的这一个点上说种种世出的,世出种种道理,但他一样涉及一切众生世界,他一样涉及一切众生世界;因为讲到你的觉心当下,你没有离开过一切所觉。讲到觉心当下,你从来没有离开现前的一切感受,观感的感受。只是过去我们堕在观感的感受当下,从来不肯回头认那个觉,所以叫判为凡夫、判为流转、判为六道众生。将来你能够在一切观感的感受里面,都能够明白那个觉体时,你虽然都能够随种种因缘现种种身、立种种相,但你不会是凡夫,你不能够名为凡夫。你能够现种种凡,但你不能够称为凡夫,因为圣凡本来就在一点上。

为什么说「一点上」?因为圣性显出的都是一切凡情,能够担当凡情处,那才是什么?见到圣性时,才能够见到圣性时。所以好像过去也讲过,那个梵文的「梵」,清净义,梵就是什么?林凡,能够遍立一切凡处才是梵;所以遍立一切凡处,才叫清净。所以「梵」的最基本的意思,就叫「清净」,你能如何在心中担当一切凡,那就是根本心中从来不流转的圣性,那是真正的圣性。尤其中国人写圣,是耳口王;耳能闻,口能宣在能闻能宣之中他是一切万法的主宰,叫耳口王,所以那是圣性,那是真正的圣性。

所以你说:「华严经中是讲到诸佛在悟理的时候吗?」

华严经中讲的是根本一真,根本一真,他就超越一切迷悟,超越一切迷悟的境界。地藏经虽然感觉上是在跟一切现前迷失的众生,再回头告诉他,你看到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现相,或者是见分,或者是相分;但是告诉他这些相分、见分时,也是告诉他你最初流转的因缘。所以感觉上你在地藏经中修世间十善的人,好像地藏经叫他劝善;修声闻法的好像地藏经就告诉他最初是怎么流转的,流转在尘相中的;修大乘菩萨道的他就能够知道原来种下什么样的菩提心故,他必定能度如是流转,不但能够超越如是流转,而且生生世世还能度如是流转;能够修一佛乘的,就在一个地藏经中就能感觉到大觉体中现前时,他必定能够做一切世间庄严救度,他必定能够深入一切世间闇障业海。

所以一部地藏经他不但只是讲的众生在迷时的相分见分,他只是随举众生业感的差别业中为启发众生在一切业感的最末梢,能够念念之间回头为自己披剥,那叫「地藏」。所以回头披剥,就是披剥什么?披剥你心底的根本本来面目,所以叫「地藏」,心地的本来面目。所以有的时候讲似好似依众生的业感所说的一切的譬喻,有的时候好像就直下在这一真法界之中,论述一切法界的种种国土世界庄严;但将来你慢慢能体会时,就是我们已经慢慢慢慢不是在凡情的最末梢,而是已经到达了一个行者的发心那个渐次当下时,你会体会,事实上他们虽然讲的缘起,所述论的缘起不一,好像不同,但是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启发,诸佛所说的一切教理每一个启发,都是毕竟法,都是毕竟道。

所以方便在摄一切众生业力时,这个中间他也什么?也隐藏着毕竟《华严》之中的一真法界的真理。你在看到一真法界的真理的文字当下,你居然还可以感觉到他必定流转在世间时,要如何找到自己心地中本来面目的无上大法,就是马上当下回家的无上大法;所以他都能摄,他都能摄。

所以为什么要这样子解释,我要这样子解释意思就是,法师们不要在经中再分别是在哪个业感中说的;你要先学会,虽然是依照众生的业感讲这部经但你如何在这样的业感里面,体会根本觉心的毕竟道理。虽然是在诸佛的种种的圣(胜)境上面讲如是的经,你却要在圣(胜)境上面你直下担当,他必定将来能够达末的种种众生业力。你在经文都能这样子参,将来你在任何根尘下手时,你也就会如是证。因为根尘上下手时,尘中就是一切众生流转的业力;可是你就马上在流转的业力上面,你能体会根本佛性中的清明。你站在佛性中的清明当下,你念念之间包容的就是最末梢的业力。从最初因地心中,哪怕是读一卷经,你都是这样的发心,将来你起心动念、一切行门都是如是的因地,那就完全不同,那完全不同。

所以你说「地藏经为什么能够教众生从业力之中从相分见分里面能够拔济出来?」因为就是这样告诉你,现在世间业感所呈现的一切恶相恶行,要让所有一切受苦难的众生能够心中明明知、了了见,心中明知了见就是见分从这个见分当下能起惭愧。能起惭愧故,这个惭愧就要摄什么?摄三根普被。小根人惭愧,人天福德,修些人间善行,不是小乘,小心人惭愧,就摄一些人间福德、人间善行;中心人惭愧,就是声闻人的发心,永断生死;大心人的发心,他不但永断生死,还照见生死虚妄,他回头再来做任何种种众生的救济;都在地藏经中,都在地藏经中。

所以到最后付嘱地藏的时候,「地藏!地藏!汝之威德不可思议!」你以为在叫谁?呼唤诸位而已,看到你自己根本心性!假如你真正能够体会「地藏,地藏,汝之威德不可思议!」时,你才知道最后就是要教你发如是大心!更何况在这一卷经前面讲的是什么?观世音菩萨问地藏。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再讲说观世音菩萨问地藏经、问地藏名?那是要站在大觉同体相中说地藏的。觉心现前就是同体啊!觉心现黑、现白、现一切感受,哪个不是同体?但你堕黑、堕白,那就成地狱。那你要如何在堕黑、堕白种种地狱的业感里面,你能够证得就在当下这么样浓厚的业感里面,其实就是你的清净心中的根本心地的担当跟智慧呢?你要如何能够体会?先明大觉同体相。所以一切法中都从大觉同体相,你要供养地藏,你都要先参觉心现前处都是平等啊!觉黑也是觉,觉白也是觉,觉现在业感的强烈,还是觉啊!觉现在堕在地狱之中感受,还是觉啊!他本来就是平等流布啊!那叫做「同体相」。

所以当你能够在这个同体相中明白时,你自然就会在现前的种种恶业最末梢,心生惭愧嘛!那一念惭愧就是什么相?就是净行人相,所以地藏现比丘相,那一念惭愧就是在当下,这个恶念当下,你就看到你心中应该有的担当,心中应该有的面目,那就是「地藏」,你居然在感受当下,你体会的是你根本心地之中的本来面目,那叫「地藏」。所以那地藏一定现相,现声闻人相,现比丘相。但是虽现比丘相,但拿的是夜明珠,就照破你现在一切夜暗。你夜暗处就是你的根本大明处,戴五方毗卢帽。虽然是比丘那个净持心中不是以净持为净持,是根本在一切佛性中说净持的。

那你要怎么体会他?行者下手先参大觉同体相。所以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这里面有很多,尤其是汉传佛教在讲这些教义,有很多的法门是要行者慢慢直接不断为自己这样子架构的。就像讲到西方,为什么先去西方,你都要知道,一切行中一切心中清净,先要看到你的业力消歇处—净业三福;你业力尚未歇息处,你根本看不到种种四方的本妙功德,所以一定先取西方。

为什么说「观世音」?你要是根本不能参大觉的同体,你根本参不出任何的智慧来,所以叫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

你讲大智,「大智」你怎么思惟?你在哪里思惟大智你根本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之中体会那个大智啊,你能体会的就是在任何感受都是觉体的同体流出,那还是「观音」。

你要大行,你怎么参「大行」?你怎么观想大行?你在大行之中不是有一个心念、有个智慧,那个叫大行,从此以后你就会默默这样子运行啊!假如讲到这个的话,那众生行者就根本没有渐次啦!没有渐次,他怎么样能够一步能够跳到如是的智慧上来?絶无可能!所以要如何体会「大行」,要体会那一切行为哪个不是大觉必定能够平等流出的根本行持,那就是大行。

你要怎么供养「地藏」?你要怎么样在一切感受当下看到,就是在一切闇障当下看到就是你根本处在闇障之中本来的性明,叫「夜明珠」。怎么能看得到?你就要在一切感受当下最黑暗处、最深沉处,你要知道那是同体的大觉同体相,所以都是供养「观音」。

所以唯有观音现女相,就是让你真正这样润生,现女相,都是供养「观音」。所以讲观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不是讲虚话,不是只是讲故事譬喻而已,是让你行持的。你要明白道理时,汉传佛教里面立个相都是下手处啊!谁说汉传佛教里面没有下手处啊!一定要在那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才是下手处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都不知道心,也下手不了啊!你下手到最后,突然有一天心情不愉快,数到十时,突然吸不到气,就紧张了,那到底是十还是二下,你算不出来,这是开玩笑;为什么要这样开玩笑,不是我释自然喜欢这样子去开人家玩笑,是他老开大乘玩笑,那我开他一两句有什么关系,那偶尔讲一两句嘛,总是不能让我们太憋,他们老是开大乘玩笑!拿南传一直在谤破大乘,拿这些小法一直不断的亵渎根本本来面目。

你不要说观世音,在地藏之中你还要知道观音,你到西方也要知道观音相耶;你要怎么证得阿弥陀佛?不是你念佛念佛你就能证得阿弥陀佛耶!念佛,众生在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也就是我讲的,因为你常常念佛故,所以你就自然而然在现在的起心动念里面,你都能够体会那个无量光、无量寿,你正在体会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什么?就是体会「大觉同体」嘛,所以叫「右脇」。阿弥陀佛你怎么证?你在心中念念知道「大觉同体」时,也念念如是「勇猛精进」时,就是「大势至」,你这两个功德将来会聚的那个庄严德相,就是「阿弥陀佛」。

但是你不能离开阿弥陀佛说两位脇士、大士的功德,你要念着阿弥陀佛时,在你心中他自然成就,就是这两尊菩萨的威德。心中就是如此,不信你好好念念看,就是这样的威德不是吗?你的方向总的目标—阿弥陀佛确立了;你看到那个目标时,他在你心中长养就是两种智慧威德:一个是念念知道大觉同体,第二个就是念念你都在法中如同势至这种力量为你坚固。所以势至顶上是军持,就是净瓶,顶上就是念念之间都是在这个军持,行军时那种喝水的器,就是滋润,军持。观音头上是化佛,就是化佛,就是表示同体;哪里说的同体?就是佛性之中所化现的同体,就是大觉一体性中所流出的同体,叫化佛。

所以才有净土经中告诉你,将来西方教主观世音菩萨,有听过这段经文吗?我上次好像也讲过,就照这句话答答看,是不是能够出来。将来西方教主观世音菩萨作,是在经文里讲的,但有的人就误会了,将来阿弥陀佛要退位的,阿弥陀佛退位以后没有说他去哪里哦,我说那个法师没讲他去哪里,退位以后观世音菩萨上来了,观世音上来也叫阿弥陀佛,那讲的都是封神榜的故事,用这种声音讲经文都是封神榜的故事。

将来西方教主观世音菩萨,也就是告诉你,你将来能够证得西方教主,你证得西方的智慧,就是大觉同体相中参的,就是在觉心中同体中参的;觉性中同体中他还有一个德行、德相叫做无量光,你能够明白大觉同体时,就是明白无量光时。所以当你在大觉同体的无量光中参时,你将来必证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证得时,将来一样西方教主还是阿弥陀。

但你要怎么证得如是教主,观世音菩萨,就在这个觉心上面开始行持的。这才叫做讲经,这才叫做贯穿,那行者听到如是他才有信心知道如何下手嘛。不然你告诉我阿弥陀佛退位了,观世音菩萨上来了,这退位中间还有没有交接期,我念佛念得那么辛苦,我到要去,他们交接,五月二十号才交接,无聊!我所讲的就是,所以这叫好玩,这个都不是真正在心性中看一切经文。不知道这样子讲法师懂吗?

所以这叫做「求如是法,亦不迷闷」。真正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当然不迷闷。就像刚刚讲的西方教主一样,你也不会迷闷。你要清楚都是心法时,你看到每一句经文之中的文字,你都知道是在启扬你当下行者用度,你怎么会迷闷呢?那根本都不是着相的东西,那也不是着于名字的东西,那根本不是众生知见!

所以等一下讲到金刚藏菩萨的时候,我会用到华严经中的一些经文,虽然不会很仔细的去说他,但就是让大家知道普眼菩萨这一章讲完,就是性分讲完。当然到解分时,性分就是行者已然在心中对自己所有的宗目、宗趣已然明了,叫做「性分」,全然心中照了。所以自然能够入到一切现在的行持,能成就一切智慧的流布,能成为一个行者当下,念念之间心中无惑的依持,没有疑惑的依持,那叫「解分」。所以在那个心中才叫「金刚藏」。

所以在那个金刚藏文字里面才告诉你,有很多文字就是告诉你,他不是跟一般还留在世间解人说的,不是还在跟一般世间知见还在那边搅遶人,在那边诠释的。是跟什么人说的跟行者说的嘛,跟学者说的嘛。行者、学者一定要有个相,你念念已经投入在如是功课里,在这一门学问之中了,你就要念念什么?你要长养如是的气氛,念念长养如是的气质;你念念要随如是学中的,所有的一切架构、行仪、律动学习嘛。你不能不学这科学问中的律动,你用你自己过去的种种思惟律动,那都叫什么?那就是佛经常讲的「我慢」,那就是「慢」。你不肯打破现前的心意识,都叫慢心,全属于慢!你还捉持,不但属于慢,那还捉持过去我的感觉,一定有个我深藏在其间。那个我,又是什么我就是现在捉持世间感受,那种卑劣感受的我。

我讲过那个我都不可得,你现在每天在觉我时我都不可得,所以大我都还无种种我。大我都无种种我时,你怎么会抓着有一个我的感觉起我慢呢所以那个我中根本就一定是卑劣的感受,执持,坚固执持、捉持。所以你能够在这样子去体会,你才知道「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是根本心中不会迷闷,不会迷闷就是在一切出入相中,所以「闷」字从门从心,你不会在出入相中而怠堕了如是心,你不会堕在出入相中。门是出入相,你不会在一切行者的出入相中,你捉持此出入相,你捉持这个门相,以他为立心。以他立心,就叫做「闷」。

那既然是出入,出入不过是现在行者应该有的担当跟作用,但是作用的目的不是要你死在出入上的,作用的目的是拿你出入的作用,是还得照见你本来面目的。虽然方便说在出入上还立种种学习的心态,但事实上根本心态不是安立在出入上的,是安立在根本面目上的,所以你才会出入。因为安立在根本面目上,所以我才会看你出入时精进不精进、精勤不精勤。

所以有的时候在精进不精进,精勤不精勤上,你会妄想是出入比较重要,错了!是因为他根本达本那个心重要不重要。他要是根本不知道本时,出入根本没有作用,他也起不了出入相。所以有的时候众生就会在这些造作上面形成种种妄解,形成种种曲见,总是抓错力量,抓错方向。所以虽然有作,但是将来还堕流浪;虽然苦行,但是将来却堕在委曲,还是堕在心中的委曲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普眼者,就是告诉你大觉本来面目,称一切法眼之中之所照瞩,叫做「普眼」。所以不但是跟普眼菩萨说,就算你解释跟普眼菩萨说,你也不能指他是第三人称,那是要指你心中的根本普眼菩萨的智慧威德上说。那你说:怎么指我心中,我是凡夫,我心中哪有普眼菩萨?我虽然堕在现前的感受之中,执着这个感受是凡情,但你已经在这个凡情之中,能够体会你的大觉心体中的本来的面目,就具足「普眼」。

假如你都没有这种体会的话,要多忏悔,多拜水忏,多拜三昧水忏洗干净一点,一定是发心,在念念之间面对自己的发心心中不精诚故。所以就要算是你解释是普眼菩萨,跟普眼菩萨说,普眼汝当知,那也是要看到心中的普眼作用。所以普眼菩萨再也不是第三人称,普眼菩萨就是什么?法身的名字,法身大士的名字。所以法身大士不是他人,法身大士就是一切觉体之中的根本性德与作用,你认不认他?你向他认,他就能够起成如是作用,能够转变成如是的智慧,就是大士;你认他,他就能够起成种种跟你过去意识上完全不同的智慧行持,这叫法身。

我们现在堕在凡中就是错解法身,就抓着凡中的感受,所以流浪在凡情。那个凡情之中的感受叫做委曲、懦弱、无能、闇昧,所以现出来就是委曲、懦弱、无能、闇昧啊!所以觉心没有亏负我们,我们给他什么因,就帮我们现出什么;但你不知道大觉体中,你给他一个大士的因,他就会帮你照出将来如同大士的种种行仪,大士的威仪。

所以那个因要怎么发,你说因当然本具啊,但是本具我看不到怎么发啊,本具你说刻意要去造作也不是那个因啊,刻意造作也不是那个觉的因啊。所以佛门中在讲这个行者立志、立愿讲了很多,你虽然看起来都是行者最初回家时,刻意造作发一个愿心;所以有的人就在这边争论那个愿心也是妄啊!也都是妄心中建立的愿心啊!你要是用世间知见的话,当然妄心中建立的愿心他将来一定不能够达根本,绝对不可能!但是你要在佛体上解释,哪个妄非真?那个妄都没有离开过真啊!只是在妄心之中再去剖析,那个妄心之中的赤诚与否。有的人虽然都是妄心,可是他拿的这个妄心所发的愿,根本都是什么?戏论,根本都是世间众生在这边搅遶。那既然是搅遶,那个妄心之中他还是真心帮你显现,就是搅遶相,就是流转相。

虽然都是妄,但是在这个妄心当下,我念念之间已经知道返璞归真,因为念念之间知道返璞归真,所以觉心他就能够帮助你,在突然有一天在一切妄念当下你看到能够起妄的那个根本的清明真性,能够建立一切妄的清明。虽然都在妄心中建立,可是心发得赤诚故,你将来居然照见是你根本的清明,因为你根本的清明从来没有离开过妄,只是你如何要在妄中照见清明而已。所以这里面讲尽一切行者的赤诚跟发心发愿,他是不同于一般众生过去的流转跟用度,所以不是那个狂妄,只要求自在就好,只要求什么都好。

所以讲到「普眼汝当知」要站在如是大觉心体本来遍一切处的法眼的照瞩当下体会,叫「当知」。所以当知这个「当」字,他不是跟普眼菩萨说的,是跟一切行者说的。所以「当」字应该要在心中如同什么?如同楗捶打在心里一样。什么叫「当」?毕竟荷担,叫当。你要体会那个「毕竟荷担」,虽然是凡夫行者,但你已经知道那个念念之间毕竟荷担。

你说:「自然法师,你这样讲毕竟荷担,怎么可能毕竟荷担?」毕竟有两种相,有最初学习相,当然有最后的根本的圆满相;但你没有最初的学习毕竟荷担,你哪有最后的圆满毕竟荷担?所以你最初要学习,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毕竟可是念念之间已然发愿我就是要求得毕竟,光这种愿心你会慢慢体会什么叫毕竟。一个小孩子最初上学时,他要知道知惭知愧,他念念之间知道我就是要求得毕竟的学问;虽然现在才开始读书,才是小学,才是一个幼儿班的根基,可是在他知惭知愧心中的愿力之中他已经知道什么叫做毕竟,什么叫做不毕竟,所以他不会死在渐次,他绝对不会死在渐次啊。所以觉心他就有这种作用,你不要怀疑。所以你一定有个学习相,学习那个毕竟,叫荷担。

所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一切诸众生,行者要现见一切的起心动念当下,所以一切诸众生。现在因为我们毕竟都是凡夫行者开始行持,诸众生你不用讲的太遥远,就是你当下起心动念,一切诸众生。那哪一个你眼睛见到的众生,他为什么名字叫众生,因为他永远流浪在起心动念里面,所以他的名字叫「众生」。假如他根本不流浪在他的一切起心动念,种种妄想造作、妄想分别上,他叫圣人。你也看不到,我们现在也看不到。我们看到众生,为什么他会让我们看到他是众生相?他跟我一样,流浪在起心动念的种种众生相中。

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在这个众生相中提升自己,能够超越一切过去的流转,你将来才能够拔济一切众生走出众生的业力,这是必然。所以「一切诸众生」就是一切起心动念当下。「身心皆如幻」,一切起心动念上面,在一切感受之中有形有状,在一切感受上面似乎有种种知、有种种解。形状是身,知解为心,都是幻,全体是幻,为什么是幻?因为他都是从你随缘之中大觉心体赋予他的种种幻觉而已,都是从觉体之中,为你建立随缘的种种相状而已。所以他都是变化相、变化意,所以叫做「幻」。

所以这个幻中,「身相是属四大在这种感受中任何感受里面,你仔细思惟那个形体、形状就是四大,地水火风之所建立。地水火风上次已经讲过,地水火风最初就是觉心,你念念之间攀缘坚实,地也;你念念之间在坚实之中又再上面不断流润,水也;然后流润,在感受流润当下一直不断在这边加温持受,火也;然后在持受之中,随起飘鼓、飘动,风也;地水火风,最基本的解释。你能体会他就是四大在造作,你要是没有这四大,心中连最初你根本不随缘的那种坚固的捉持那种感觉,那现在现出的那个形,你也知道是幻了。

你为什么以为感受之中那么真实?不但感受是真实,有的时候要讲到,更大家更能够去体会一点就是,「你知道这皮囊都是感受中来,只是我们现在心粗,你觉得「没有啊!怎么从感受中来?不是一直跟着我的吗?」他随你的感受天天在变,剎那剎那变,儒家都讲交臂非易(交臂非故),就是这个新新变化,我们两个擦臂一过就已经不是了,然在交臂已经不是时,你还在随你的感受在变,怎么不是随感受来?!只是我们现在心太粗,但是事实上没有一个细胞他跟过我们一个小时,很可能都没有,他剎那剎那,说这微细细胞都在变,都在变化。所以那尤其是一个身体上的色泽,也都在随着我们不断变化。色泽要是不变,那就跟死尸差不多了,那死尸事实上都还在变,只是僵直而已。那所以说色泽都在变化,所以连我们现在身根的感受都是如此啊。所以讲到身相属四大

「心性」,任何觉知那个心中在一切感受之中,你能够立的那种感觉灵知,你甚至在灵知上在为一切感受,在为一切众生安立的种种他的种种体性,那都是「归六尘」而已,归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归六尘。那六尘之中,都属于六尘之中,你以为他的心性如此,都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你能够体会到他的所有的一切流转相,所以归六尘也。

所以四大体各离。这里面先讲归,归叫做总趣,也叫合。心性总趣就是合,都是六尘中出,全然都是六尘中起。你能够觉得六尘,你能觉得心性都是六尘。我们先不要在文字上解释,先在就是每个人体会中解释,我们能够觉得的那个心性不都是在六尘中解释的吗?不然你还在哪里解释?你能超越六尘解释心性吗?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你现前的现量中解释的,不是吗?你将来开悟时,你的心性在哪里解释?还在色声香味触法,但是你再看到色声香味触法时,你看的那个性,不是随着色声香味触法流转的那个性,但是他必定明白一切法中那个性,才是你能够最初懂得什么叫做心性。可是这个心性就在那个一剎那中就在那个同样的一点上,啪~,马上就变成了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性。但是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性,哪有你现在能明的心性?

所以过去流转,就是这样流转的,明明是心性但他必定能够呈现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性故,所以到了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性用现前处众生他就心中没有智慧就随他势力牵流。所以在流转,再深厚的众生,在业感再深厚的众生,都只是最初那一念不守自心而已。

所以怎么样回头,就在那么如此这么样深厚的业力里面,你只要知道原来都是心性所成,哪一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上的所有一切心性,不是根本一心一性之所成就。所以你看的还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中的心性,可是你心中体会的,你心中常住的,你心中站的那个智慧,是一心一性的智慧;这个人叫做超越尘相,这个人叫做照见心性。所以这个人照见心性时,不离过去的一切,你不是离开过去还有一个心性可得,那这样子讲的还是外道,这样子说的还是不知道心性的人。你能看到一切处就是根本心性现见处,就好像镜子现前处就是镜性,就是色性显现处,色性显现处就是镜性显现处,离开色性你找不到镜性。但是你要如何在色性上面,全然体会这是镜性,这个人叫做照见镜子,找到镜子;你要站在镜性上面完全追逐的是色性,这个人叫迷失镜性。这已经慢慢体会了吗?觉心也是如此!

所以你这样慢慢体会时,你会发现你将来归家下手参究你的用度就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你完全打破心意识了。还有任何感受不能包容吗?那不叫用包容来包容,就在行者念念之间参他是心性时,就自然包容。你过去之所以为什么不包容?是随着种种感受被他的气势所流转,所以不能包容。现在任何感受现前时,我都在找,「你到底是谁?」你还会被他流转吗?你连他都不太才…,最初发现我根本不太认识他,你还会随他流转吗?所以自己的感受现前时,你都还在追「他是谁?他的本来面目是谁?」你当然就不随他流转那不随他流转就是包容相了。

所以行者旦说包不包容时,先看你在哪里用心。你要是真的能够用到这一念心,用到这一念心时,将来不必告诉你怎么包容,你就会包容;不用到这一念心时,告诉你怎么包容,你也包容不了。所以就是不用讲了,反正就自己忏悔,拜水忏,别人也告诉不了你如何包容。

所以这要到四大体各离,四大体本来就各离。各离,离者,在哪里说各离?在不可得故,说离;在根本都是一体一性故,说离;在明明白白故,说离;就叫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都是觉心,你看到那个四大之中,其实都是觉心随缘所现化的,那谁在跟谁和合?你要刻意说有个谁在跟谁和合,那你就是坚固四大。那四大其性都是虚通,根本不可得,谁在和合者?所以和者上面那个是叫做顺,从顺,顺应的顺,孝顺的顺;下面的合是已融,容融的融,孔融让梨的融。上面是已顺,下面是已融。所以谁在你上面不断的去顺应它,顺应感受,顺应这个四大?没有啊!谁在让你觉得你还要融会于四大?没有啊!谁为和合者?那根本就是一体,那根本就是不可得的东西。那根本都是众生在随种种感受现前时,你彷彿好像就有四大的呈现。当你抓着这个四大时,就是闇昧觉体时,似乎就有什么四大的造作。可是仔细思惟、仔细剖析时,那四大根本就一法都不可得,其性虚通。就像上次讲地性,是一样的,其性虚通根本不可得。你在不可得中,尤其是行者在不可得中更明白觉心的作用。所以既然是觉心,谁在这里面说和合,谁在说和合?还要合什么四大

所以古人才会说,「心如工」(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众伎。)。心啊,我们现在所起的那一念的心好像工技儿,工巧的工,技,技巧的技,工技儿。「意如和者」,意好像就在合这些技,立意,从心起的种种作用时,就是叫做意。所以意字从音从心,就是传响,随缘传响,再立种种心,就是意。所以心好像工技儿,好像起处你就感觉到四大好像就能显出四大的种种工艺、作用,他一意就在这边攀缘就有如是作用,在那边不断的合如是作用。所以仔细思惟就是这样的心意识中的妄想造作,所以众生流浪在种种感受之中难以回头。

那怎么样回头?那当然就是不断在什么?在心性大觉体上剖析。在哪里剖析?在根本普眼现照,照瞩上面剖析,在普眼说如何照瞩,在现在行者对一切起心动念那个用大觉心性去看他,去正视于他,叫做普眼照瞩。那如何正视于他?你念念参大觉同体嘛,就是大觉同体相,叫做普眼;所以叫做谁为和合者

你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上面已经讲完道理。如是渐修行,所以这样子如是,渐,就是按部就班,这不是讲的渐行人,是讲的按部就班,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所以你能够这样子如是渐渐能够按部就班,你才能够在一切现前处,「清净」是什么?是智慧照了处,就是普眼现照处。你不以智慧照,都叫染污,你起心动念都成染污,那起心动念都是染污。所以说你真的堕在众生界中,那就是众生的业力,你想要超脱都是众生的业力;你用众生的业力想要超脱众生的业力,那绝无是处!所以佛门才叫做毕竟法门,我虽然看的还是众生的业力,眼前看的是众生的业力,但我面对他是什么,是根本面目,我要照见的是根本面目。我不是拿根本面目跟众生业力抗衡,我要直下告诉一切过去感受的众生业力,当体上面他是我的根本面目。

所以将来在过去众生业力中,你能体会那根本面目当下,不但业力他永远不能够再染污你,叫「清净」。于是乎你才能够明白一切众生业力,那叫做「清净」。清净中还有一种相,无染清净;还有一个相叫大明。你说水很清净无染,但是我一点都看不到水底,那叫清净吗?那不叫清净嘛,这样子讲的话叫搅遶。所以无染清净处,就是能够眼目就能够彻通水底处,能看通水底处,看出一切处,所以这才叫一切悉清净一切悉清净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