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90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於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宣讲

第九十堂

所以一般人听到「被无明熏习」四个字,那感觉到好像有无比的压力在后面牵扯,释子行者在「被无明熏习」的每一个文字上面,他当下就要体会觉心的作用,刚好就圆觉经讲的根本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你妄认觉体,你不认觉体,你就感觉到好像无明之中就有个力量,一直不断的把你往下牵引你真正知道觉体时,无明不过就是一个相耳()就好像镜子现出镜色来时,整个镜体都是全部都变成镜色,这举体做色,所以你感觉到好像被他熏习,被熏的感觉。镜子无色,镜子非种种相,但当他现出色的时候,是不是整个镜体的表面都是色的感觉?那好像就被他熏。你要是不认镜体,那个熏中就带引你不断的在色中造作,你要认他是镜体咧?不过就是性中作用的相耳(),叫无明熏习

所以行者释子破妄,不跟一般众生一样,不同一般凡夫。释子破妄念念之间在觉心上面担当的,所以这叫做必定归家,这叫做解脱道。你要是随顺一般凡夫,真的以为有妄要破,有妄在这边作障,那你再去破妄当下,你不知道现前的起心动念,还是随妄生妄,你永难离妄。假如你要是不知道原来的无明熏习,他不过都是心中作用之中本来的面目,只是现一个缘起之相而已不知道这个道理,不但归不了家,连行者也没有下手处。那怎么样下手都是世间的那些委委曲曲的唉呦,我只要知道错了!我只要断恶了!我只要怎样回头啦,我不应该怎么做啦!都是这些世间好似向善的语言。

不是说佛门的修行人不需要世间如是向善的语言,而是告诉你佛门释子的解脱道中,菩提道的智慧里面,他不仅是如是语言。你虽然知道错,你也要知道当初为什么错从何来啊?甚()么时候流转?为什么会被流转?假如我们只是知道错,在心中都有一个力量不断的为自己的错误不断在对峙,在抗衡纵然你能够生生都能够对峙,都能够抗衡,你不觉得那还是委曲吗?你不觉得是不是潜在意识之中,在反省(凡情)之中,就有一种无明的力量,他不小心他就会牵引你走到歧途吗?那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作用,那怎么能够叫做解脱道呢?怎么能够叫做自在呢?

所以一般的人,不是行者,就是妄认自在哎呀,只要在这些法中,心里面好像超越就叫自在,我再也不要去这个,不要去在意他,就叫做自在当你在说不要在意他时,事实上你所有的心中造作,所有的一切气氛还是流着在世间嘛,就是经(《楞严》)中讲的知见每欲留在世间业力都是恒转在如是业感国土中。你说的自在都是这样子的,潜在意识都是如此啊所以既然是如此,那将来你觉得的那个自在,也是一种执着、捉持。纵然你现在还有一点世间一般众生的福德,不要讲德,就福报,你感受不到种种恼处,或者一些不好的一些气氛,将来让你福报消()时,你所捉持那个自在的那种感受,那种力量,突然感受不到处,那种力量全然打散在你感受不到的那种心中的茫然里,那就是地狱,那完全就是地狱。所以那根本不是一个行者的下手处。

所以行者的下手处,连知道被无明熏,虽然「水乳难分」,但是你要站在觉体上,你体会到甚()么是觉,甚()么是不觉。所以你站在觉体上,你一定能够慢慢清楚,不是「唯佛能了」,就是成佛你才了。要是都是为()佛能了,那何必还要行者,还要修行你只要站在圣人的脚步上,你就能够多少渐次分分能够解,所以叫解脱道,所以住在觉体上能了。

「以不觉妄染故」,所以站在不觉的那种虚妄、染造故,你不觉的那个妄染故作为习气,随着不觉的那个虚妄成为习气。所以我讲的阿陀那的习气,好像之前就讲过,阿陀那的习气,他不是众生心中所解释,就是一般世间语言所解释的那种习气阿陀那的习气他是非一切习气的习气,他是能够随缘就现一切缘起习气的习气。所以这个习气你不能拿任何习气来量他,你也不能说他是哪个习气,听得懂吗?他就是能习一切法的习气。你给他黑他就能够成就黑的习气你给他白,他就成一切白的习气他能够习一切黑白,成为一切气氛的流露,这是阿陀那,末那习气

所以这种习气其实就是,为什么讲说如瀑流?因为这种习气就是觉嘛,觉你在看到感受时,在黑他马上套到黑中的感受,就是习气,能够帮他习成种种习()哦,而不是习气之中他自然有习气。是因为我能够为你诠释种种黑,我能够为你照显种种黑的习气,所以为你诠释种种黑时,在这个黑的感受中,你就感觉到习气好像又易位了,又往下堕一位了,你是站在黑中的习气看。但是你不知道黑中的习气是谁给他如是习气的是觉心之中本来有一个智慧,他能够赋予一切万法习气。所以这个觉心在现出时,他马上就是黑的感觉,所以多快!如瀑流,所以那个流势多强。

每一个缘起之中,缘分所带的一切染造的因缘不同,但谁能够现起他种种习气?就是阿陀那。所以连这最初的那个习气你都不能用,都不能用众生语言中讲的那个染说他是染。虽然他不离染,但是这个染中还算净分,还是净分。这染中都还是净分,因为你不能拿任何染说他嘛,你不能拿任何习气说他,所以他是净分。但他自然就在八识之中,因为执持的关系,八识最末的执持就是到了七识,最头最先的执持之中的执一切缘,持一切缘的习气相,那个执持就变成执一切缘起了,那个习气相,所以成为习气。

「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变起了前之七识,在前面的七识,你想说既然前之七识,那怎么讲他就是七识呢?现在(既然)这个叫做净分,这个净分是依八识之末,随染的作用,智慧现前的净分,七识现前处。所以现前感受到,众生感受到就是前面七识了,所以那习气流布,所以那习气流布。所以站在阿陀那,古德才在论述不同中,有的说他就是八识;在说到他根本就已经在七识之中能够随一切种子,现种种执持时,说他就是七识最初,叫阿陀那。所以到了后面,那就是末那,就()七识最末稍就是末那,所以他就能达末,他就能够达末。所以那字,那字还有甚()么意思?为什么叫末那?那字还有叫做无得无依,无依无尚,叫做心里面智慧中无依无尚,也叫做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义,叫做那。那这个字,行者一定要,尤其是汉传佛教,我们有很多字要去知道他的字义,陀有陀字义,阿有阿字义,那有那字义,还有一个口一个罗,那个囉有囉字义,多有多字义,那个字义要去体会的,要去慢慢去研究的。

很多大经之中还有一些密教里面会有讲到这些字义,但是每一个人解释可能会不太一样,每个出处讲的解释可能不太一样。但是虽然不太一样,你仔细思维()他的精神跟讲他的体性,性德是完全相同的,完全都还是同的。所以(那字)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义

()么叫无依无尚?因为这一念能够知道一切法中,他不是依一切现的,他不是依止哪个现的,是他根本他能现有一切色,那叫无依。不是因为依止、依持哪个上面现的,而是因为他才能现,那叫无依。无尚,就是这里面,这个法中,在他来讲,在你看到一切色处,在末那那个上面,那个那字那个感受上面,你没有一法能超越,能超如是,没有一法能超越那个,就是行者意识之中的所有随缘的表现。所有的一切随缘的表现处也是觉心最圆满处,你能够超越一切觉心所圆满的表现处,绝无是处!因为你超越如是表现时,这一念超越不是还是表现?所以再也没有能够比他能够更能够现前的,更能够知道一切现前,入一切明色相的,所以那个叫那义,那个叫那义,所以到了后面的作用就是末那义,这个倒不是讲唯识,不必讲那么细。

所以「则为习气,变起前之七识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所以唤起种种生灭的感受。本来根本无生灭的觉体,随缘故都变成生灭镜子根本都无生无灭,可是他现出的镜色一定是灭。觉心根本在你现在心头,就在你当下,那个觉心从来也非生灭可是随你所现前的七识随缘以后,前之七识全成生灭,生死海。你觉起绝没有这种生灭觉好、觉坏生灭前一念、后一念生灭你没有那()个生灭,你还不知道甚()么叫做觉咧。你没有这一念生灭,人就是卡死在那里了。你只知道一个觉,小孩子生下来叫做呱呱落地,只会哇停了,生了一个殭尸,那是因为不断的要不断的生灭,你才能够觉得那个生气的盎然。

那为甚()么要不断的生灭能表他的生气盎然?因为你的根本觉体不生灭故。觉体的生气就是随缘表现的所有一切入一切觉的作用嘛,虽然他能够入一切觉,既然他能入一切觉的作用,所以他不会留住在哪一个觉中嘛。因为也没有一个觉被他留住,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觉都是觉所现的,觉所现的觉他怎么会被觉所留住呢?这个还是心理学呢,觉心所现的一切觉,怎么会被觉留住呢?他再要留住也是留住在觉啊,他不会留住在所现的觉啊。他念念根本不离开觉,就是留住了,不必再说留住。所以所现一切觉都()是觉心所现的,所以他不会被任何觉中留住。因为不会被任何觉中留住,有灭相。因为他必定能够起成一切觉故,有生相。所以生相现前处就是他根本不被一切觉所留住处,就是生灭同时处,你才会觉得世间盎然啊,生意盎然,才会觉得生命过程,你才能够体会世间哪,这就是大觉,所以「鼓()成生死海」。

可是你不看觉体时呢?都逐生死嘛,所以叫做可怜。其实这么样浩瀚的生死大海就是你根本大觉心体的性净明海,也就是《华严经》讲的根本就是诸佛本来面目的香水海,可你不认啊你在你心中现在都在用啊,所以假如讲的一法是你现在根本找不到你心中现在在用的,这就叫法中讲的就叫做狂惑众生,就不叫佛法。佛法讲出来就是要告诉行者或告诉一切人,你仔细这样回观,仔细反省,你就是这样子用的啊因为你能这样子反省,你才能起惭愧心,你才能够找得到你怎么回头嘛。你在回头时还是在现前的这些生死的妄相之中,那种业感的虚妄之中,在那边说断说不断吗?还在那边说断说不断。说断说不断都是流转,直下担当本来面目,不必你说断说不断,全然清净。

就好像镜子见色之时,你还在镜色上面说断与不断吗?我不要再被镜色所迷惑吗?你只要还在抓着镜色说不要被镜色所迷惑时,这句话你已然被镜色迷惑了。你只要知道是镜子嘛,谁在镜色上面说断说不断?所以那种叫做甚()么?那种叫做汉传佛教大乘佛法直下担当,捷之又捷,根本到家法门,那是捷径,那真的是大捷径。所以为什么讲捷径?你这一生不知道觉体,你这一生断不得,将来生中不知道这样子参,将来生中断不得。三大阿僧祇劫,你不发这份心,三大阿僧祇劫断不得。你但要这一生中知道有如是大觉体,知道如是这样子参,从今天起,你所有心中所组织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能知,所以叫做捷径。马上为你组合的方向不一样,在你心中组合的方法也不同,那就破坏你过去流转在一般众生以为修行那种意识,完全打破,根本不是那种还在不断在外面流浪那种卑劣的意识。

所以「鼓()成生死海,若大觉顿了故,则为无漏净识。」所以下面也讲,若是你真正知道大觉时,生死海都是无漏净识啊,根本都是清净面目,本来面目。

「则为无漏净识,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他本来就是为你执持不断,尽未来际作大佛事。所以这种执持包括一切执持,所以在执持上,你仔细思维(),他不但只是为你掌持,叫执持,他还为你呈现也叫执持,所以就在掌持之中跟呈现上,我们方便立八七二识名,都叫执持。这样能够慢慢体会了哦?都这样子体会,所以「作大佛事」。所以因为是这样子呈现故,所以才有佛事,觉心才能够圆明。不是你说只知道觉,觉就没有相,没相甚()么都不知道,是遍知处,才是觉体。不是只要回头找到觉体就叫做了事,就叫了办,是要你能够担当遍知耶,那才是真照,根本大觉性体。所以声闻的所作已办,只是照照真性,根本没有了办,没有圆满,他只知道真性,他根本不再随妄想流转,只知道一切感受现前处都是觉,他没有一个感受想要跳离,不必了,感受就是觉,这就是声闻所证的智慧,所以永脱生死啊,根本不受后有。他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外道说还有一个感受跳出来清净,还自己说我证果了。所以我说这种自己还在妄想自己证果的这种心里面,一点都不平实,所以像这种发心,到处证果,到处都不是平常心都不是实在心,所以叫不平实。

我看你们好像听不懂?所以说一点都不平实,所以这里面你会慢慢体会,那不是那种作,假如你真正证果了,你还会说我证了吗?你这一念你都不知道从哪里来吗?还在妄想攀缘中来吗?连所证跟能证都不可得,你还说我证了?证不证,不是拿去跟别人炫耀的,证不证,是心中真正的体会。没有一个人说要证与不证跟别人炫耀我证不证的,一切圣教一切佛法也不需要任何人出来告诉大家我证得甚()么,证得甚(),使别人好像发生欢喜心,都在这个名相上追逐。结果你根本不是在心境心中的智慧里面成就,你是都逐名相:证与不证。所以连老子都讲不尚贤尚,崇尚的尚,「使民不争」你不要提那个贤人的名字,大家都追这个名字啊,那你看的都是假贤,都是伪善。所以这叫执持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那就是智慧海,过去你看的是生死海,现在你就知道是智慧海。

「真非真恐迷者,佛意」就是在真非真恐迷者,上面已经讲了真跟非真,讲到这个性。所以「佛意,我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本来就是大智慧海,我要跟你讲说在一切感受当下,我跟你讲说一向说真,他本来就是你八识之中,执持现前本来清净的作用一向说真。但是大家就不要修了,因为一向说真,那我就开始,就好像现在就有人哪,都是真啊,本来面目啊,自在啊所以跳舞也跳,喝酒也喝,甚()么世间的一些出家人修行人,不要讲出家人,道人都不应该做,因为他不是出家人所以修道人都不应该做,他都做啊,叫做有证量,因为他敢做叫有证量,那现在关在监狱里面的证量都很多,他都敢做,那没事还给他一个活佛的名字,所以现在都是这种人,所以起大我慢。所以这里面「则不复进修,堕增上慢。」堕增上慢都是真嘛,就不必修了,本来就是真,何必修呢?所以跟你说真性,跟你说一切法是本来你真性,有的人他就误会就因为不必修了,一切感受都是大觉心体的本来的性真,那我还要在哪里修?就捉持如是曲解,在哪里修?堕增上慢

「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只是他在不染之中,讲到那个真性是因为他根本不染,可是他却能够随一切缘现种种染。不是没有客尘,是你要明白一切客尘,当你明白一切客尘的时候,你才知道真性。可是你在真性之中,你却轻蔑如是客尘,你将来就必定随客尘转,还在随客尘流转。告诉你真实是你明白一切客尘,明白一切感受。当你明白一切感受时,你是不随感受流转的,你才能够明白,叫做真嘛。你不随一切感受流转,这里面就有修嘛;你不随一切感受流转,这里面就有惭愧心嘛,才叫有修。不是告诉你一切是真,一向说真,你就说既然是真,我就不用修了。所以这里面是肯定有这种人,现在看到就是有这种人,叫曲解佛意。

「又外道执此识为我」因为外道执这个,执持识以为是他,以为是立的那个性我。

「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假如在这个世上,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常说那就是佛性真我,有的时候讲是根本就是佛性真我,大觉心体的八识七识就是佛性真我,那是跟谁讲的?跟行者讲的那是跟谁讲的?跟具足惭愧心人讲的那是跟谁讲的?跟懂得念念之间归家的人讲的。他为什么要讲佛性真我?就是我常讲的你在这一念执持识中,看到所有一切生死大海里面有种种我,有喜我怒我哀我乐我,但是这些我中,却都随你现前的意念不断的生灭,对不对?但是在这个不断的生灭种种我中,能知道那个生灭不就是你根本觉体的大我吗?大我无我,你不能说他是哪个我现境(尽?)一切生灭的小我处就是大我,你不知道吗?假如你是小我,你是小我断时你就应该断灭,你这小我剎那生灭处,你却不断啊这个我断时,下个我又生,所以你就自己能够肯定,有一个我是非一切小我生,随他生生灭灭的那个真我。但那个真我,你又不能拿种种相说他是我,你又不能拿种种感受执持以为是我,那这个人才叫做心里面最初稍微体会甚()么叫真我。

所以外道还执持一个相为我,执持一个相,他还一个相,一个轮廓。因为外道执持一个相为我,所以才有吕澂过去讲的本来无体啊,还有体可住吗?原来他心底深处就是还是着相,上次不是讲了()第十三点我为什么刻意讲十三点?就让大家记住。既然大觉心性本来就是无体啊,无体中怎么还可以说有体可住呢?搞了半天,你潜在意识就是捉持相,你一定要牵到有体你才能够住。所以就是有这一分,不是真正用心人,在心性上面不肯念念之间,不断为自己这样披剥,这样子仔细思维()的人,永远在这个上面,他就在自以为得,还在这边搅绕()不清,还拿如是语言诳惑世间诳惑世间

所以「外道执此识为我,我若直言佛性真我」假如我们都一味,都是言佛性真我,就帮助他建立,外道说的就是这个真我。就「扶其邪执」。所以有的时候不能够跟一般人说「佛性真我」,你反而扶其外道的邪执。

「有滥真修」有滥真修这个就是他会滥坏真修所以说这个白话文中,意思就很深,这叫白话,叫滥真修,滥坏真修。但也有说他的行为有滥,败坏他的修行,真修。分开来,有滥一句,真修一句。有,滥真修一句,就是滥真修,就是一天到晚破坏真性,叫滥真修。所以这种白话才有意思,你要去听到太白话,你要刻意把他解释清了,就没有意义了,就把你锁死了,就把你锁死了

所以,「我若一向说不真」假如一向说他不真,一向感受之中就不是真性,一向都是随缘随假

那「众生又于自身拨无」,自身拨无,没有啊,等我看到众生相中,我众生看的就是这众生相嘛,一切感受现前就是众生相,那你都不是真,那我在哪里开始下手去认真?去证如是真呢?所以一向拨无

生断见,他不知道怎么下手也就是刚刚讲说你不知道原来大觉性体,连那个无明现相处,都是你觉体的现相耳()。假如你不知道的话,你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因为为什么?因为都是无明嘛,你所起的都是无明,你有办法在无明的这一个阵仗里面,起一个明白的念头吗?不可能嘛,无明的这一个气氛里面,就起的都是无明。无明业感起的都是无明,既然无明里面起的都是无明,那我在哪里说起行?行者如何敢立心不都还是无明吗?都无明法所摄的啊所以他就根本不敢下手,不能下手了。所以告诉你无明,虽然是在无明业里()之中,你要随顺这个业力就是无明;你要在无明的业力里面,一念回光体会那个大觉心体,就是破无明。他不是离开无明中说超越那个无明,有一个大明,而是全部证原来无明体就是你的根本真实的佛性。所以无明真性即佛性,那个你当然才有下手处。所以你直下在无明之中,你就敢担当了,敢立,行者会为自己立心立志所以反而生()断见

故无成佛之期」我到哪里还起我将来成佛?

「是以对凡夫二乘前,不定开演。」不能够随便开演的,有的时候在执真或执非真上面,都会起成众生行者在修行上面种种内心中的曲解,有一念若是解释错误,就会起成歧途啊,有一念妄想就会起成歧途。

「不达如来密旨」就没有办法念念在觉体上体会那个根本深密的道理。

「以此根本识,微细难知故。」因为这个根本识是微细难知的,不是一般人能够知的,不是修行人根本不能够体会的,不是自()惭自()愧人他不可能放下现在的执着体会的。

这就是宗镜录讲的为什么拿宗镜录来讲呢?因为宗镜录是永明延寿禅师所做的,我就不相信吕澂敢讲他是伪!他甚()么都说是伪,都是伪,那看他敢不敢讲那看吕澂的谬意,所以我说我这个现在讲吕澂,我几乎都是甚()么?那个牛皮袋子里面都有他的摆位(百伪),我每想讲的时候随便抽一张,然后闭着眼睛点一条,点到就来说。你不能挑啊,你挑的话浪费时间,闭着眼睛就点一个,点到就来骂一下,点到就来骂一下,你就可以看到他的粗造,他的不负责任。

他说经说陀那微细识,就是前面这四句。他说窃取《深密》经文,亦加臆改,《深密》经本云,恐彼凡愚分别执为我。事实上《深密》有这一句,但仔细去看《楞严经》的很多解释,古德在解释《楞严经》这一句话「陀那微细识」时,有很多的古德在《楞严》甚()么注疏,还是《楞严》甚()么脉中(正脉疏),很多古德解释《楞严》时,都用到《深密经》这一句。所以古德是拿《深密经》这一句话,来解释《楞严》这句话的。可是吕澂他故意把提出来,这是《深密经》中有的这句话,表示甚()么?表示他故意表现我读了很多经。但事实上你可以马上抓得出来,他就是看过别人解释《楞严》,他在看《深密经》时,他根本不知道这句话在讲甚()么,他因为有古德在拿这句话解释「陀那微细识」,所以他就可以把他兜在一起,他不过看过古德解释《楞严经》你既然看过古德拿《深密经》这句话来解释《楞严》,你却抓着古德解释《楞严经》的这句话来谤说《楞严经》是臆想,这种人的用心可议啊可恶!

明明人家古人是拿这句话来解释《楞严》这句话的,可是你看了以后,你就抓着《深密经》中的,自己在()曲解,然后刻意还说,好像是说你看了这么多经,《深密》你都看。我敢保证他看《深密经》时,这句话根本兜不到一块。为什么?因为他所有的这种意念,这么样粗糙嘛粗糙到甚()么程度?他只是告诉你,他这叫做窃取,那为什么讲说粗糙?有很多的经文都有类似的文句嘛为什么窃取?只要讲到末那,讲到陀那,难道都是窃取吗?那别的经中若是讲到如是同样的音声时,是不是都说窃取《深密》?

所以同样的一个音声,你可以出现在种种不同的经文之中,因为诸佛所说法时,他讲到任何不同的经名处,他都是讲这念觉心嘛,都是讲这念佛性。有的时候在不同的因缘中讲陀那时,他讲不同因缘的这种表法,在不同的种种经文当下,他在()讲到末那识,或讲到陀那八识时,他有不同的表述、诠述。但是感觉上文字中好像用的多半都是相同,可是你要知道当时法会的因缘不同,解释你就可能就要再更深入,会有不同。所以都有相同的文字啊,你能说都是窃取《深密》吗?所以这个是第一,粗糙、不负责任的说法第二,你是根本偷看了古德解释《楞严》的经文,然后你把这个兜上去,却拿古德解释经文的这些文字,来谤破《楞严》,叫可恶,这叫可恶。

所以,他讲说今经改为真非真恐迷,你看下面,上面我已经把经文「真非真恐迷」大概都已经讲完了,照永明延寿禅师的讲法讲完了。那你看吕澂,他们这些一般的现在在佛门这些,就是依赖佛门败坏佛门的这些人,所谓的大善知识吕澂口中,他就是下面这么粗糙一句话「既识为真,何迷之有」,识既然是真,何迷之有?那后面还有一个非真你怎么没讲到?他讲「真非真恐迷」啊,你只要「既识为真,何迷之有。」那真你讲了,那非真呢?原来你只是在假藉,讲这个文字,你讲文字的时候又不把这句话的文字全部诠释清楚。所以我不但怀疑他佛法懂得多少,他连就像我讲的国语文,他都,我都怀疑他乱套。

有的人说他懂六国语言耶,懂六国语言,不代表他一定能够甚()么?他一定开智慧。我看过一只鹦鹉他会八国语言,你不能说他会开智慧,你不能这样子讲,他会六国语言,六国语言不代表甚()么。但是你会看到他这种非常粗糙的「既识为真,何迷之有。」,那还有非真呢?所以前面是告诉你真跟非真,只是在讲法时众生不懂时,在真在非真上面,永远心里面不明白道理时,恐怕他会流转。因为他()会在哪里讲?就在陀那微细识讲这个真,真性,恐怕会流转。可是他(吕澂)却这么武断「既识为真,何迷之有。」,你要是真正知道真,你就马上不迷,你就是连行者的渐次这个过程,你、他都根本不清楚

你真正知道真时,还要再不断的()么?不断的在心里面,能够慢慢行者还要在真这个字上面,慢慢削弱过去的曲解啊,你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个真啊。不是你真正知道真时,既识为真,何况还有什么?何迷之有。那就是你知道真时,你马上就变成,就无迷囉,这中间没有过程了?有这种狂妄,有这种狂妄!识本来是真,当然没迷,我讲的是行者会迷,是人会迷,不知道吗?识本来不迷,人会迷。哪里肯定人会迷?吕澂现在不就迷吗?吕澂在讲这句话不就是迷吗?狂妄到这种程度,还释伪四十六。所以这个百伪随便取一条,大家看你就知道这种狂妄,这种粗糙,根本一点意思都没有,这里面不知道行者的过程,不知道讲法,跟谁讲的对象是谁,不知道心中这种不断的渐次的历练,他甚至于根本不知道经义在讲甚()么。不但不知道经义在讲甚()么,还拿古德解释《楞严经》这句话的经文,拿来变成他认为是《楞严经》伪造的证据,叫可恶,这叫可恶,这叫吕澂,这叫吕澂,这没有办法,这没有办法的事。

当然也要讲到甚么?讲到看到吕澂这种心态,你就能够体会众生只要堕在众生知见之中,看一切法几乎都是如此耶,就是如此。所以假如不是真正入到佛门中来,念念之间在大觉心体担当,你会发现,过去我们有很多时间都流转在那种意识造作,都是用世间的感受之中在解释的,甚至于解释到狂妄时,你就那么武断,那么不负责任的你甚至还可以批判任何道理,就如同刚刚讲的,都出家了这个世间怎么办?那谁供养出家人?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留在这个世间,知见都永远留在这个业感之中,都是在这边留在这边业感上面。

你现在全国下令出家,都不太可能啊出家还有分真出家、假出家,你剃了头染了衣,他一样回去卖东西,有啊怎么没有剃头染衣现在到外面卖东西做生意的很多啊,对不对?我上次去一个餐厅叫漏水轩吃饭,漏水轩居然是出家人端盘子漏水轩去过吗?没有?在将来你们会去到,漏就是在滴嘛,还不讲名字,很多,类似的很多。还有去别的餐厅也是啊,很多还有很多出家人在佛教文物在座谈(坐台),做住持,看卖甚()对不对?你说那是寺庙办的,寺庙那也就不对了,寺庙卖文物干甚()么?你()本来就不能贸易,你贸易干甚()那时间,时间,人生时间多短暂啊,你在那边,一个师父在那边每天记今天进多少酥油灯,明天进多少香,浪费光阴,浪费光阴。这个事实上做久了之后,你会发现他心里面不但一点念头不跟大道相应,他念念之间他的会计会愈来愈精专,马上可以看到今天亏多少,这都是不应该的。有哇我目的不是讲这个,怎么会被套进来了?

目的讲说真的要是出家的,完全都出家发心也不可能,还有一部份的人就算剃头了,他也是在这边从事自己的事业,有的依道场还这样做,有的是根本回家还在做事业的,还有很多外面的出家师父做直销,我都差点被变成下线了,还好我有自知之明,没有下陷,没有下陷,不然的话,很多啊,很多会在这边。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会慢慢发现,就是会这样子,不会没有人供养的,你放心,大家剃头以后都还会有人供养的,绝对会有人供养的。

所以再看经文「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所以你在明白这个大觉心体时,你真的在觉体上去体会,你也不随众生知见上面流转,你会知道这个大觉体中,连证跟证者都不可得。所以证跟证者都不可得,是告诉你已经圆满那个觉体的作用,行者已经在这个觉体上面,已经直下担当觉体的本来面目,所以叫做「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但是你永远要清楚,上面有两个字叫「毕竟」,一切毕竟中是无证跟证者的。为什么要知道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一切法不失处叫毕竟,所以你体会都是证处,都是大觉所证处,能证处但这个大觉能证所证其实都是一体的觉明,所以那叫毕竟所以毕竟法中是一切法不断灭,但是在不断灭中,你也不能够在一切法中,留住在任何造作的行为之中、行为但有一分的造作,那就是流转,那就是对觉体还有一分的迷惑,一分的未明。

所以后面马上就告诉你「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所以在一切法性之中,你能看到,他虽然是无证跟证者,但是一切法性根本平等不坏。所以一切法一性非二故,叫一切法性,一切法一性非二故一切法性,所以他叫一切法性,因为他能一切。为什么叫一切法一性非二叫做一切法性?一切法一性非二他才能一切,一切法是二他就不能一切。这是汉传佛教,尤其是释子你现在要体会,慢慢去思维()这个逻辑。一切法一性故,他才能够一切,一切法若是二就不能一切,在二就不能一切。因为他是一性,一切法都是一性,所以他叫一切法性。所以一性故,所以在黑在白你都能够清楚,在黑在白都是如是现,叫一切法性。所以一性故,一切法一性故叫做一切法性,就非二故,叫一切法性。所以既然是非二,一切法性,所以一性故,能遍,一性故能遍,是故「平等不坏」,在这一性故才能遍。假如说不是这个一性,就不能遍,就不能够随缘显现。所以一性故就能遍,是故叫平等不坏。

为什么平等?都是一性嘛,当然平等,都是从此性中所流出嘛,当然平等。既然都是性中所流出,不但是性能如是流出,所流出处也是这一性,所以现()在显性,谁能坏性?当然不坏。这样清楚吗?一切法都是这一性之中所流出,不单是他能流出,他所流出处也是这一性啊。所以不要讲说流出时,我们就感觉到好像后面还有个东西被流出,流出也是他一性流出啊。既然性在流出都是性,所以性性当然不相坏。在性性不相坏处,那不相坏处,过去我怎么流转的?本来不坏处,因为显出种种性用,性的相不同故,所以你以为有坏。

就好像镜子现出境()色来时,现出了黑,整个镜体变成黑,事实上整个现黑都是镜性,可是你站在黑的感受上面,你以为黑遮蔽了镜性,你以为有坏。他其实哪有遮?现遮都是性,都是镜性,所以就像刚刚讲的无明不过相耳(),现遮也都不过都是相耳()。所以,凡夫断这个相,他是三大阿僧祇劫释子破如是障,就念念之间,念念归家,一念能破。那一念能破,你说那我现在怎么用了这一念还不破?你那个一念,就是永远都是那一念,没有二念。你说上面我已经用了那一念,为什么后面不破?这就是二念。你后面怎么还有一个为什么不破你还被后面这一念所迷惑,就是二念,就是流转这个听得懂哦?所以下次你在任何的烦恼中来说,我怎么样断烦恼?用甚()么能断?你就告诉自己:就这句话,不能断完了,断不了了!」。我怎么样超越,我怎么样原谅他,这句话里面,你没原谅他,你一定没原谅他所以行者千万不能够再自己欺骗自己的己灵。

所以刚刚讲到阿陀那,还有我已经写了那个字,所以把他讲完好了。阿陀那字,还要把字义讲一讲。阿字那当然就是一切法大总持印,印,大总持印。陀字陀字意义是一切法门的差别藏,一切的法门差别藏,也叫做法轮出生藏,也是法轮出生藏是一切法的差别藏也叫法轮出生藏。为什么要把这个重新讲一遍?因为刚才突然想到这句话要是没讲完,大家以后对阿陀那跟末那有时候解释不清,所以当你解释不清,名字上解释不清,当然在心底深处对他的作用,你可能就会不太清楚。所以阿字既然是一切法大总持印,也就是一切法不生义,所以他一定能够,这个觉心这个大总持中,这个阿字他能够流出一切法,所以他能够入一切法轮差别,那是陀。所以流出时,从一个阜,那是堆积相,从一个它,起成种种它的感觉,那叫做陀所以叫做法轮差别藏,也叫做一切法出生藏。然后在这个法出生藏中,然后你要知道,那就是无依无尚,为什么无依无尚?那不是依甚()么现,是一切法中你本来性中如是照的。你要依甚()么现,那依甚()么现处,那已经是堕在最后面的识中的作用了。那个心中根本的那个阿陀那识,他属于八识七识之中的净分,那个根本就是依他所现的。所以没有一切法能超过如是现,所以表示一切法了知明色义,清清楚楚。

所以你在这个名字上,每一个字若是解释清楚,你就可以解释八识七识,叫阿陀那的作用,甚至讲到末那你就知道,到末那时当然他有阿陀那的净分,但是末那处就是阿陀那的净分中,他一定能够称()如是的作用的智慧,能够马上现出种种感受中的末稍,能够达末因为能够达末故,所以他能够起成意识,起成前五识,马上就现起。所以这里面将来你可能字义,每一个字每一义,你要是真正清楚,可能对你将来去体会八识中的名字会比较清楚一点。所以「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维(),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这个,这么多个如是,先讲「如是修行」()么叫如是修行?生观实相,因为你念念之间生观实相,要明白自己的大觉心体本来面目,叫生观实相。要在一切感受当下,所有一切缘起当下,要明白那个实相,叫生观实相。不是抓着感受以为是实,坚实叫实相,是要知道为什么能够成就如是一切感受这样子的鲜明,这样的庄严是实相。所以从本到末,你要清清楚楚,他根本的本末因缘,就是实相。所以心地摄知,在心地之中明明白白摄知,俱得明了,一个人一个具缘具具,俱得明了,得无留碍,叫做修行。生观实相,心地摄知,俱得明了,得无留碍,叫做修行,这才叫做修行,所以念念之间都要在这个上面参。你要是真正能够念念之间在这边参,你怎么会说汉传没有下手处呢?怎么能够感受说汉传佛教法门(反而)没有直下担当处呢?当然有下手处啊,明白处啊。

所以「如是渐次」,渐次是由浅入深,理事圆明,就叫做渐次,由浅入深、理事圆明。那如何能由浅入深,能够明白渐次?是因为你真正能够生观实相心地摄知了所以这个渐次也不是造作的,这个渐次也是心地之中,不断的深入之中,自然成就的。那是根本心中的灵明的那种智慧的增上,他没有一法是可以让你随意造作的。

所以「如是思维()」,如是思维()叫做考证筹量,忆持不忘。所以念念之间在这边不断的考证筹量,使自己忆持不忘。

然后「如是住持」,一心守护,转正法轮,叫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方便,既然你能够念念这样一心守护,所以你就会自己都会为自己广集种种方便,那怕有一念若是漏失,你就会懂得如何用尽方便让他这一念能够回摄,所以你就会能广集方便。所以这方便也不是造作相,是行者因为已然深入如是氛围故,深入如是心中的如是发心故,他就会念念自己为自己设尽方便,所以叫做未达根本,多行善利,就是方便未达根本,多行善利,就是方便

「如是开悟」开悟就是智行豁通,总摄一心,在智在行,念念豁通,总摄一心,这样开悟。这几个就是下手处了。

所以不管现在大家师父是不是用念佛,当然我是鼓励大众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他都摄六根。将来你心中慢慢体会时,你真正知道他都摄六根。虽然讲到耳根圆通,但现在凡夫末法众生,在耳根圆通上面,有的时候常常逐尘,常常逐尘。所以虽然是在听,不断的在尘中去闻这个闻性,可是这个样子能够在尘中启发闻性,这个人要甚()么?要发坚定的决定心啊,大决定心的人。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常常就被声尘之中的迷惑又迁流走了。你在但观耳根但观声尘时,声尘他不做任何启发的,只是行者念念之中()要在尘中、声尘中照见闻性,他心中才有如是启发的,不同于念佛。念佛这句佛号,还是尘,但是这个尘中,他却有启发相,你多念多念,虽然念的是尘,那个念中还告诉你甚()么是阿弥陀?甚()么是阿弥陀?你反而更能够启发你,那叫香光庄严,那叫染香人。你没有那种决定心,你可以染尘啊,所以那是末法末世方便,唯一方便,所以当然要用到这念心。

所以用到这句佛号时,你念念是生观实相,既然念的都是阿弥陀了,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处,每一个佛号现前处,你都要知道都是无量光嘛,每一个在佛号当下,在随缘的,不是说有这个佛号你就没有生活了,有哇你在这个佛号中,一样知道酸甜苦辣,一样知道青黄赤白啊,你会不知道吗?只是你在酸甜苦辣青黄赤白时,你多了这句佛号而已啊。不是说要你念这句佛号,念得昏天暗地,酸甜苦辣也不知道,青黄赤白也不知道,你有这个办法我也佩服你。但是你不知道,不是说你只是处在昏天暗地,昏天暗地过后,打破那种()漆桶将来大明啊大明处还是明明白白知道酸甜苦辣,知道青黄赤白。所以当你知道青黄赤白时,知道酸甜苦辣时,你是站在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去解释他的,叫生观实相所以念念之间心地摄知啊。

所以不但一句佛号,所念的佛号,这个音尘,你都能够体会到他根本就是大觉心体,那个觉性之中,随缘所现的音相。他不但是随缘所现的音相,这个音相里还可以还你本来心中的根本音中的庄严,音就是声音的音,不是因果的因,音中的庄严。我怎么讲到音中的庄严?这个音中就是传响,大觉心体之中随缘传响处。所以音字中国人()讲立日,从大照之中立种种照,他就是传响,他就是传响开始。

所以就是要在这边不断的修行,然后在修行上你渐渐的深入心中不断的增进、渐次,然后因为有这样的渐次,渐次都能够感觉到增进了,当然你念念之间,你就不离开如是思维()的模式思维(),因为不离开如是思维()的气氛、氛围的模式,你就念念就在这边持受,守持,叫住持。这是讲到行者回头时的方便。然后你在这个上面,就随便你觉察有一念若是心中涣散,你就马上能摄回,有一念不是如是观察,马上就能够纠正,就是方便,然后你在这个上面才能够渐渐开悟啊

过程已经告诉你了,你不把自己投往如是的氛围里面,不投入这样的作法里面,你想要找甚()么时候我能够去西方啊?我告诉你我们永远都在兮方,不过那个兮是可怜兮兮的兮。

下午再说了

大众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