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89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於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宣讲

第八十九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上一堂课讲到:「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今天从「其能证者,他这个经文是写无住无止,无作无灭,好像这个应该是CBETA他写错的,应该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应该是作、止、任、灭,因为从后面的偈子他也是作、止、任、灭,看到其他的古德的注疏都是无作、无止,无任、无灭,只有这个《圆觉经》他这里面能够简索出来,只有他在这个CBETA的是「无住无止,无作无灭」。

这里面讲到,「其能证者」。就是在大觉体上其所证者都不可得,何况还有其能证者可得!所以在所证、能证其实都是一个觉体而已。你要是真的堕在所证、能证上面说证,表示行者对这个觉体心里面的智慧必定还有留住,还不是真正圆明。在一些作用上面似乎法法都有证明,但是证明的目的是根本证明就是觉体觉心的根本清明的作用。既然是清明的作用,就不会留住在一切的,作持的所有一切行迹上面;因为任何的一切行迹,行为的迹相那都是根本大觉的作持而已。所以相中虽然有所证、能证,但是体上你在所证、能证当下,都是什么?都是离一切证相的,那都是离一切证相。

所以法中自然你能够在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中,你都能够清清楚楚,在一切法中的作持相中,你能够明明白白、明明了了。然后在心里面的透析,心里面的这个心中的225),那是「见分」,清清楚楚明白。然后心中在见中就能够知道一切相,在相中就明白一切心里面的根本的道理,那就是相分跟见分的「自证分」。但是在自证分体上,那一个大觉心体能够明白这些自证分,能够清楚一切所有作用的,那是「证自证分」。但是在行为中、相中好像就能流出如是四分的种种作用,但是仔细思惟,你真正如是证时,四分都了无可得。但是在了无可得上,不是过去凡夫的知见,了无可得是全然没有作用,而是作用恒常,但是法法不住;名相虽有,但是同体都是归一个圆明,同归圆明。

所以那里面讲说,「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作」是在心发,在这种种大愿之中行持上,行者在面对种种行持上的心发,就叫「作」。「止」就是把心收起来,全部都收起来以为收心,任何念头都把他收下来,以为能证,那叫做「止」,就是收下来叫做「止」。什么叫做「任」?「任」就是听许,任其变化,心里面的思想,所有的一切念头任其变化,心中再也不随他流转,这个「任」。「灭」就是能够灭一切恶,灭一切烦恼,念念之间让烦恼不生,叫做「灭」。

行者最初在修行时,似乎好像都要如是的作、止、任、灭上面做为下手,但是每一个作、止、任、灭的所有的一切作持上面,是要你念念之间体会觉性的,让你能够心发是要你看到大觉心体的本来具足的一切万行、一切德行。所以你正在发心时,你是念念之间观察觉心的本来面目。既然是在观察自心本来面目,所以行者最后也不会落在真有如是心可发上。所以这里面叫做因地心中,若是你已然明白你所有的去向,虽然在现前的行持上面,你还有一些世间的所有的一切行仪,但是这一些行仪他将来却什么?他却一样同你归在菩提性海之中,同归性海。

所以虽然是名字,但名字他在你将来心中的智慧里面,他不会做任何的障碍,不会有任何的还有留住、留执。因为本来一切法中就是大觉心性所现,大觉心性所现的一切名相现前处,本来他就没有什么障碍,也就无所谓留执。觉心所现的一切名字,就是觉体之中所有的一切作用,觉心现的觉体的作用,觉心的作用绝对不会障碍觉,所以觉心所现的名字一定不会障碍觉。觉心所现的名字,不过就是在彰显觉心的所有一切德行,所以正在彰显所有觉心的德行时,你不会堕在名字相上的,不是真有如是名字。

而且觉心又不是一名一相,可以让你随缘指陈的,只是在种种缘份当下,种种因缘下面,你似乎好像能够为其立名,是种种行,是种种德,是种种名,但是事实上觉心从来不落一切名故。就像太阳,太阳现前处,你可以说他有光,你可以说他有明,你可以说他能够射遍万物,你能够说他照,能够照起世界,但是你说尽他所有的一切功德名字,就是一个太阳根本的性德。他不是念念之间留住在哪个光相上,他也不是念念之间留住在哪个名相上,是因为你有太阳故,你才能够知道有光相,才立光的名字。

所以虽然是种种名相深入的,在种种名字下面,行者这样子不断去担当行持的,但是因为你的因地心发得赤诚,你念念之间看的是根本的大圆觉体故,你将来在这个行相上,在种种作持上面,就不会随名相流浪,所以到最后叫做「无作、无止、无任、无灭」。所以假如你还捉持真的是有如是作、止、任、灭,那叫「四病」,那都是病,那还叫做四病。但是以为没有作、止、任、灭,你以为说不要作、止、任、灭,那众生也没有办法得以下手;行者最初没有办法得以下手,那不就变成狂妄,那种狂妄也叫做病。

所以为什么后面讲说,「无作、无止、无任、无灭」,甚至于讲说此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就是告诉你,你所有的一切行者的所有的发心处,所有一切行持处,念念要在根本的大觉体上作观。因为你已经知道是在觉体上的根本面目上作观,所以他可以方便,行者为自己建立种种名相、种种作持,或者曰作,或者曰止,或者曰任,或者曰灭。

「作」就是在根本菩提心上面,能够看到自己心中的本来觉性之中,种种殊胜的功德庄严。「止」就是在这些功德上面,再也不再随种种意念流转;既然是根本觉体的功德,那当然就不可能再随其种种意念流转;不但是恶的意念不流转,连善的意念都不随他流转,因为都知道都是大觉心体的根本作用故。所以既然是作用现前处,所以当你过去你在看到种种烦恼处,你就以为觉心沉沦在烦恼中;将来你在烦恼现前处,你当然就知道那就是觉体的布施处、行布处,所以你根本不必断烦恼,你就看的是觉体的行布处,那叫「任」。所以当下你不是在烦恼中断的,你也不是在任何行为上面去捉持的,那个叫做「灭」。

你念念都在这边修,念念都在这边下手,可是因为行者的因地心中,他念念之间都是在大觉心体看的,知道作、止、任、灭不过都是什么?不过都是现前行者随缘的种种方便立名而已。因为他知道是方便立名,所以他在将来证得如是觉心时,他也不会真正捉持有如是名;因为他知道是方便立名,所以他在一切方便立名当下,他天天看的是大觉心体的作用。所以当你真正真认得那个大觉心体时,那个大觉心体不是因为你作相才有的,也不是因为你止相才有的;是因为你知道大觉心体所以你才「作」的,是因为你知道大觉心体,所以你才甘心能「止」的。所以大觉心体不是作、止、任、灭,他不是因为你止才能够得的,不是你作能够证的。

所以这里面要仔细,要帮行者不断的在心里面仔细思惟。所以当你在这个法中若是真能够不断为自己反省,不断的为自己回光,在每一个行为下面都能够这样子清楚,那就是行者最初的下手处。所以在这个上面,经文中讲,「于此证中,无能、无所」,在这个证中无能、无所,不是说你将来证得这个圆觉心体故无能无所,证中无能无所。行者最初下手时,虽然他遍用一切能所,但是最初的因地心中遍用一切能所时,他的心中早就知道他根本不住能所

就好像你在找镜子时,你是要依镜色才能够寻到镜子,你找不到镜色你当然也找不到镜子;但是你已经知道你的目的是在找镜子,你也知道镜色就是镜子,虽然你要依现前的镜色找镜子时,你是没有一点留住在镜色上的。在一点都不留住在镜色上,都不会妄执镜色的行者发心里面,他却念念之间依循镜色找到镜子。所以行者的发心,不同一般的凡夫知见,不同凡夫知见,不是现在的一些世间的这些外道语言,总是以为现在有些什么行为可得,现在行为可证,甚至于什么清净可得,种种静修啊,或种种灵修啊,然后让你感觉到一种心中的放空,心中的寂然,心中的祥和,全部都是「造作」之相。

大觉心体之中本来面目之上,这些名字都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大觉心体时,他入到世间时,他自然祥和,因为在不可得中,行者就不可能,世人就不可能在世间法中还有妄执。因为有妄执、有可得故,世间才有种种烦恼,恼触人身,恼触法身。那这些烦恼跟这些恼触都从哪里来?就是从最初根本背离大觉体故来。你要是真知道大觉体时,你入世间时自然祥和,你入世间时自然如理如律,他绝对不会越度。所以这才是真正行者念念之间归家的下手处、

所以唯此一事实,就是照见自己根本本来面目。你能够证得自己本来面目时,那才是入世的一切智慧的根本,一切智慧的源头。你找不到根本本来面目,你再说什么祥和,再说什么如仪,再说什么如律,那其实都还是什么?都还是现在世间人,一步一步在归家时,或者是一般的根本不修学人,他根本不想归家时,捉持着如是的语言。不想归家的就在这个语言之中不断的流浪;想要归家只是在这个声音上面,还再不断的艰苦,还在这边遶远路而已,就在绕远路而已!

那你说「既然是只要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其他都不行持。」千万不要把心哦,讲得这么样的侷限!这么样的侷碍!你真正知道找到本来面目时,其他的善法就一样能够生,能够清楚。我真的要找到自己本来的善心根本时,你自然就能看到现前应该有的善行。可是你刻意只是看到善行,看不到心中的本来面目时,你有行不见得有心;但是你要照见善心时,那一定能够具足善行。尤其是行者最初归家,虽然未证得如是心中的根本,但是多多少少都能够在心里面,都多少都能够有所体会有所解释;所以在他根本在体会的大圆,这个本来的大圆满觉中,他能够体会他本来不犯,所以他当然能够不断的检视自己现前的行为,是不是还在任何的行为起心动念上面,还在向外不断流溢(留意)!他也能够体会到大觉心体,他本来就能够遍一切法,所以他也能够看到现在所有的一切发心,是不是还有一些潜在意识非常微细的自我的执着,而不肯去面对;他才能够察觉嘛!

所以真正是在觉体上参的,在根本面目上参的,那世间一切善法得以成就。而不是在根本面目上参的,不是在本来面目,在自己的自家心头上面去体会的;你再说世间善法,那不过都还是什么?都还是人天福报,都是人天福报!因为你捉持的就是感受之中的所有的行持的清净,那将来报得也是报在感受之中。感受在哪里?三界,就在三界。行者若是念念之间都在觉性上参,觉得感受都是觉。我在参这一念觉时,我不是因为感受故,才参这一念觉,才行持一切善法。我是知道这一念觉中超越一切感受故,所以他在面对一切感受时,他必有的清净,必有的行仪。所以他将来证得如是清净时,是根本不随一切感受流转的,他自然叫做「超越三界」,那叫做「直证菩提」。

所以行持的方法都一样,每一个人行持当下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过去声闻怎么持,现在声闻就怎种持,但是唯一关键关键就在发心,关键就是关键在「发菩提心」否?发了根本大觉心否?所以你要是不是在这个上面去念念体会的,那当然在这个中间你老是还有感受的攀缘、捉持,所以才会有能证所证,事实上能证所证不就是这一念大觉心体吗?所以你在所证当下,一切行仪当下,目的就是照见如是觉体呀!所以以照见如是觉体为行者的根本目的。

所以你真正证到如是觉体时,觉体是超越一切作相的,所以所证你自然就什么?自然证得如是觉时,你自然就能够在证得如是觉处,分分消减,一分一分消减;你体会一分觉体,你现在的作持的那种感受,就能够消减一分;连自己在善法之中的行持的感受都不住,何况还在种种恶法的念头上面执持!这就是行者慢慢慢慢不断的在汰换心中的智慧的作用。所以所证尚且都无,何况还能证能有!所以在能在所,似乎就好像能够看到这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但是这四分其实都是在表现什么?这个大觉体,根本一个觉体的作用。

觉体不知道「相」吗?清清楚楚;觉体不能够明辨一切法吗—「见分」,清清楚楚!在明辨一切法中,所以能够清楚一切相,相中就能够清楚一切法,这就是「自证分」,明明白白。性中就有如是的根本的清明的作持作用—「自证分」。那你仔细思惟大觉体中,你知道自证分时,大觉体中都超越自证分,谁知道自证分?谁能够明明白白清楚知道心性之中的本来的智慧的作用?那是「证自证分」。

所以这一步一步,在相中作持上一步一步清清楚楚,可是却在每一个作持、每一个相中,他却一步一步的超越,这你才能够体会那个觉体的作用,觉体就是如此;而且这个讲觉体不是讲玄,不是讲到好像只是文字中的解释,是一个我们现在根本凡夫智慧能力之所不能及的一种概念?不是啊,你天天在用!你在见相之时,你是相吗?你心中就明白一切见,你心中自然就明白一切见,所以你自然见中就能够知道有相,有相中就知道有见。那谁在这边知道有见、有相?就是你心中那个清明—自证。在相在见他根本不知的,谁知相跟见的?那心中的清明。当你知道这个清明时,你会发现你知道清明,假如你是清明,你根本连清明都不知道。谁能够明明了了,能够清楚一切清明?那是根本大觉心体。

所以觉体之中连清明都不必立,他是一切法的清明处,但是你可以立一个清明,那也就是已经什么?离开觉体在种种作用上向前一步在解释他了,已经是离开觉体向前一步了。所以那已经是,假如说你没有背离觉体,但已经不是全体的全貌,整体的全貌;所以那叫「证自证分」。多讲一个证自证分时,事实上还留在文字中的作相,还留在文字中的作相。但行者必定叫觉醒者,所以连到最后「证自证分」都知道了然不可得,是一体大觉心中所呈现故,所以你明白证自证分时,就不会在自证分、见分、相分上面还在作有所得想。既然不在上面作有所得想,「证自证分」就无所得,那是真的叫「证自证分」。

所以叫所证能证你都能够清楚,他就能够圆会一个觉体嘛!你天天都在这个上面用,你天天都在这个上面表现的,你天天感觉到世间的庄严一切处,你不都是在这个上面起行的吗?行者,不要说行者,众生念念之间都没有离开如是「四分」。不要说四分哪,我们讲「四土」也是一样,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所以有的时候讲这些名相,不是告诉你们讲了一堆名相,讲完以后不知道到底在哪里?到底在何方、何处?

「凡圣同居土」啊,就是我讲的,声闻人开始行者念念之间在一切感受根尘上面,他能够懂得回家,念念之间但观根尘之中,在根尘当下找到自己本来面目时,他渐渐就能够体会凡圣同居了。你哪一个心念现前处不是一切凡情现前处?可是过去在一切凡情现前处,喜怒哀乐当下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圣,可是事实上没有根本心中的清明,你那儿能够起成这么多凡情的感受?所以谁能够体会「凡圣同居」?行者能体会,回头的人能体会。所以不管是你在念阿弥陀佛时,或是在每个根尘下手处,你念念之间还是看到尘中的作用啊!可你慢慢体会就是觉心的根本的性德,根本的清明啊!当你越来越清楚时,你会发现觉心的清明现前就是尘中的动作、作用;尘中的作用就是现在觉心的清明,这个人始知「凡圣同居土」,始住「凡圣同居土」。你才会知道原来这四土,过去根本念念之间根本跟你不相违背,没有舍离过,因为你念念之间都能看到凡圣同居了。

既然是看到凡圣同居,那凡中的势力就渐渐销灭。过去凡中的势力一重,你是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圣的;你为什么能够知道凡圣同居,是因为凡情销减圣性彰显故,所以念念看的就是凡圣同居;哪一个不是?你感受现前都是凡,但是能现前处不都是圣,都是你的根本清明。所以久而久之清明心中念念行持,清明中愈住,久熏成性,所以常住在都是一个大觉心体的清明,这个时候的圣性大显。可是圣性大显时呢?似乎你还会看到种种的念头起处,觉心起处都还是念,可是那不是过去那个念头的势力,还在流转的势力啦!但不是说你不知道有种种念,可是却在念头起处时,虽然都不是过去流转那么样刚强的势力,但你就感觉到就在这一念清净心现前处,一切感觉起处,你就好像念头都是回光处,你已经完完全全都回光。他不会避开念头,他也知道还有感受,还有念头,但是圣性已经彰显。所以每个念头现前处,都感受到他当下就被你摄受回光,都知道是觉体的清净,这叫「方便有余」。

所以你还有少分的种种过去尘中的知见现前,为什么叫「少分」?少分不是说现前的东西少,而是你随他流转的势力轻微,叫「少分」。你已完全看到就是你清明的觉体,所以叫少分;可是看到他时,就是他拔济他处,所以有余的余字,「余」字还有一个解释,余是什么意思?饶益,方便有中饶益,叫「方便有余」,有饶益相,还能看到饶益。

所以你行者更加精进,念念之间在如是觉性上面真正如实体会时,你再看到那个凡还是凡吗?凡的名字跟圣的名字都在,可是事实上你就知道那是一体的呈现嘛!镜子现前时,似乎就有镜性跟镜色;镜色在凡,镜性在真,可是镜色、镜性他们是互相彰显的。当你明白镜子时,你能看到这个互相镜性镜色时,就是你根本体会镜体的大明处嘛!所以镜体的大明处现前的时候,何妨让你知道镜性镜色,因为那是根本大明之中的本来的什么?本来的应达(答)报相,叫「实报庄严」。

你没有这念心,你也不会能够现出如是感受来,所以我们都是堕在凡情的感受里面。事实上你要仔细思惟,那四土念念之间都在你的大觉心体中作用,没有如是的铺陈,没有如是的铺演,你根本不到凡圣同居上。所以念念看到,不管在真、在俗、在性、在用,全然都是一体的根本的本来的报相,本来庄严的随缘的达(答)报,叫「实报庄严」。

那哪一个在俗?你根本不必再说回头,不必再说有余了,那根本当下就是你本来面目了—实报庄严。但在这个实报庄严上,你能够体会大觉心体的根本作用时,你在实报庄严上,更能够慢慢慢慢在智慧再来入深,连实报庄严四字都不可得,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常寂光」嘛!现前就是实报庄严相,实报庄严现前处就是方便有余跟凡圣同居相。所以常寂光土不可说、不可说,你不可用文字说,你不可用意念体会,你能感受到他时,他就是实报庄严相现前处了。可是他只是实报庄严吗?他当然是常寂光,连报都多余,你说报都多余!为什么说报都多余?因为觉心现觉嘛!

在这个觉心现觉你好似以为有报相,但是觉心现觉连报都多余,那叫「常寂光」;他都在众生根本心底深处,你没有根本的常寂光土,你没有办法显现出随缘的实报庄严相,这是缘起当下;我说的「缘起」是根本自心之中的本来智慧的缘起庄严相,不是从外面应缘缘起,是智慧的缘起;因为觉心必定入觉嘛,那叫「缘起」,那缘起的「实报庄严」相;因为有如是实报庄严相,所以你能够在实报庄严叫「方便有余」;所以这个在饶益当下,你就感觉到他就能够摄一切凡;因为你能摄凡,所以你就能够入到圣凡同居、「凡圣同居」;所以你就能够在觉心中感受一切感受,感受中又有觉心,能够凡圣同居;四土都在。

所以现在你仔细体会一下,我们到底流转在哪一土中?虽然方便说凡圣同居,完全凡夫,没有圣,看不到!只是我们要心里面潜在意识还要承认,如是的凡情,这么厚重凡情下,根本不离圣性,这是最初行者下手处啊!你要不相信有这个圣性,你将来还受流转呢!你就还再将来受流转,你根本找不到如何回头啊!你在哪里下手回头?

所以讲到这个突然想到,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这个像,譬如说在台北有一个学会,我比较不太喜欢跟在家菩萨们说法的原因,因为当然是有常随的那是最好了,跟出家师父们说法,心里面会比较有自信。因为讲了,台北一些常随的菩萨,那么久了,最后还是问我,上个礼拜还问我说:「那师父,那大家都出家了,那这个世间怎么办?」还问我这种问题耶!我都懵了,那个听法听到最后问我,问到居然是这种问题,那心里面这叫凄凉啊!那种凄凉!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大家都出家怎么办?」所以我们永远都是什么?不肯放舍现在堕在世间的种种众生知见耶!还抓着众生知见来量全世界,量一切众生的业感,这就是众生茫然处啊!你能够活着就是活在你一心世界,你感受的虽然是好像有共业的这整体世界,但是你都是活在你的根本一心世界里啊!你怕说大家出家那怎么办?你现在念念之间怕大家出家怎么办?你这一念都在凡,你的念头都没有一念出家,那哪有会大家出家呢?你都在凡圣同居土,你连圣都看不到,都看到凡,你还怕大家出家怎么办?你这个因缘都在凡,你放心,不会有大家出家,你也不会出家!

所以行者要发大家都要出家的心嘛;就是念念之间告诉自己:「要度尽一切众生都能够回头,都能够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你发了这个心,你将来这期果报亡灭时,你将来在这个心中所看到的,那可能就是什么?你超越凡情中的圣性耶!你再看到一切感受当下,不要说你周遭的人为,你看到一切感受当下,都有回头的感觉了!那个时候才始知「凡圣同居」,你在那个时候你才相信:「欸,大家可能出家。」因为那个时候是你的世界,你的业感世界不同啦!你现在待在这个凡情世界这种业力上,你怎么能够看到大家都能出家?绝无是处嘛!但随你的业力不同,将来所投往的世界,你就感到任何凡情都有向往意了,那不但是外面的任何人我对待有向往意,是你心中念念之间起心动念你都知道回头,那叫做始知「凡圣同居」耶!

将来若是在你智慧里面真的能达到「方便有余」,你站在根本圣性上,一看到都是一切感受回头处啊,那种拔济处啊!那个时候你再投往的世界都是什么?都是你看到任何的众生都念念之间好乐出家,好乐出离了,所以那个环境就会有,在你看到那个世界就会有出离,大家出离相。那你说大家出离相,怎么办?这没有人供养怎么办?想得多余,你知道吗!你到了方便有余,就已经看到西方化土了;西方化土需要你供养吗?想衣衣来,想食食来,需要你供养吗?根本不需要供养,那时候凡情反而需要圣性供养,不然你听过什么时候西方行者一天到晚还在外面托钵?那个已经是「化土」了,还不是实报土呢!

当你真正是念念之间,过去的凡情业力尽销,你到了将来「实报庄严」土中,你再看的娑婆、再看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个娑婆当下就是你的根本面目耶!你再看到过去在娑婆就是流转处耶!你现在看尽一切就是根本面目,连有余饶益都是多余耶!那个时候大家都叫做什么?所见都是诸善上圣人,诸上圣人就是什么?没有一个是凡情。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诸上善人,哪个不是根本的面目?清明的面目?所以在那个时候,你再看到娑婆就是心中明明白白的,根本知道心中的根本智慧的庄严嘛,哪有娑婆可言!那叫登到西方「报土」耶!那个时候根本你也不要讲说大家出不出家,不用讲出家名字,大家已经不是在家,就根本不是在家,你根本不必看!所以何况还要讲到常寂光土。

讲到众生因为抓持现代的业感,以现前的业感的世界量所有的一切法性世界,这叫众生愚痴处诶!你还担心你出家了怎么办?没有人护持?!你现在出家,你能够让你的所有的一切,你的愿心在心里面不断的赤诚告诉自己:将来必定度尽一切众生都能够向菩提道,这种愿心你首先得利益是在你一切的内心中的众生—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面,一切众生能够先懂得出离,你能够让自己内心中的众生都能够懂得出离时,你也才能够将来才能够真正方便拔济一切众生,他们知道什么叫出家嘛,什么叫出离相嘛!

所以你这个业还没有清净时,你放心,你永远还是在世间,你只是发愿而已,愿力未成就,你永远还看到一堆俗人;不但你会看到一堆俗人,他还要供养你,你也一天到晚要假藉你的根尘,不断的供养你回头。你放心在这个业感上,不会全部出家的,业力如是啊!都是如此!但是每一个人都要发大心啊,都要度尽一切众生嘛,都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你发了这个大心以后,你才能够踏上行者应该走的归途,才开始真正面对归途嘛!不然有的时候在这个上面,在心境上,不要说在心境上,有时候我们拿捏都是用众生的知见,不断的琐在这边,在这边不断的搅遶,以为世界就是这样子,我眼睛看到。这在法界中来讲,比绿豆、绿豆还小,这绿豆点大的世界以为是真,这种业感之中,你以为就是这样子,法界就是如此。

所以有的时候,这个凡夫用的心思,你要跟他讲佛法,很累!那永远就在这边遶!听完了以后觉得:「师父,我觉得你讲得不错,但是我又怕出家了,将来怎么办?都没有人供养师父也不行,我还是留在家里供养师父吧!」我宁愿饿死,我都不要你供养,你留下来为了供养我?我害你哦!下次再供养我,我就把嘴巴闭起来,打死不吃,宁愿饿死!讲这种话心里难过,心里难过;这要劝他出家,劝了那么久,最后告诉我说:还是留做在家人来供养我。搞了半天,我身体变得这么肥胖,都是他们害的,他们不出家害的,老是供养我。所以你感觉到在凡夫的知见之中的搅遶。

请把这一张陀那微细识打出来,顺便可以带到这一张来讲,还没有开始,我们现在把他打开。

所以真正要是在觉性上面去体会的,现在连所证跟能证都无所,所以讲到下面这一句叫,「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所以在这个体会上面,念念之间你就知道那个觉体,行者对觉体直下的那个担当。觉体在现觉时,觉体在现证时,他连这个证相行迹都不可得,何况还有个证者可得,还有个证者可得!

既然出来了,先讲这个,讲这个是因为,先不要讲吕澄后面所写的,先把这个经文先跟大家稍微略解,解释一下。因为刚刚讲的众生在世间感受中那种执着,那种永远抓持自己现前对世间的那种业感,那种观感,那种局部的这种感受,却想要来量原来世界就是如此,原来法界就是如此,不但不要说量法界,他还量说大家原来感受的世界就是如此。其实每一个人感受的世界都不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随业感之中所体会的世界,都是他自己业感之中所呈现的。你不能知道他的业感,他也不能够知道你的业感;我在知道你的业感时,是因为我有如是业感,我知道是从我的业感之中的你的业感;你能够知道我的业感时,你是站在你的业感中,你是用你的业感之中再来思惟我的业感的。

众生的智慧就是如此,只能是如此而已,他根本跳不出这些业感的造作的!你捉持着业感来解释世间的,你捉持着业感以为你在了解别人的;只是在这个假相之中好像真的有个人痛苦,我想我了解你痛苦,好像做什么了解法,他也认为他被你了解。其实这些都是什么?都是错觉!你从来也不会了解他,因为你都是抓着自己的业感之中在说他的感觉的,他也从来不会真正觉得被你了解,他是抓着现在的委曲心念之中,他以为你在了解他啊,得到一点心中的慰藉、安慰而已!其实彼此之间,这就叫做「共业」。彼此之间就是什么?彼此之间就是在迷惑,互相迷惑。因为这样子互相迷惑,所以大家老是觉得什么?就是一切世间以为是都是真嘛,都叫做真实!

他所谓的一切世间都叫做真实,是根本就是背心所见嘛,都以前外在的世间以为是真实。他从来没有想到心性之中的微细,根本的微细!那你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能够明白一切法?那是你跳出现在的业感处,那是你站在根本大觉体上你能够明白一切业感。所以你能够在一切业感中知道,你站在这种业感之中说的了解他,是属于哪一种的了解,什么样层面的了解;你在不同业感中说了解他,是什么样不同层面的了解,你都能够清楚的。连这些我们都还搞不清楚,我们还狂想说我了解任何人,我还甚至于说我了解世界,以为世界就是如此!你根本跳不出你那个窠臼!

所以先讲这个经文,然后后面再告诉你,吕澄他们一样,这些世间的这些,你说他们是文人嘛,我连觉得文人都不能够讲,都不能够算,因为如果真正是文人,真正是一个学者,他不会起这么多的心中那种诽谤,那种心中的那种败坏,而且根本所学不精,他却在这边不断的用狂妄心,不断的破坏佛法,这连文人、学人都不能算!

所以先讲经文,经文讲:「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出自于《楞严》,出自于《楞严》。《宗镜》云,《宗镜录》说,「梵语阿陀那者,此云执持识,此识体净」。「阿陀那」很多是讲八识,也说七识。那讲八识、七识要在哪里上面去体会?其实你要永远知道,不管讲八识、七识,或讲到前六识,事实上他就是一个觉体之中的作用,根本就是觉体的作用,只是在分一个觉体之中的识心的作用差别中,方便为行者、为后人立种种八识的名字。既然是一个觉体的作用方便所立的名字,所以在每一个作用之中你都能够看到,所有一切识用中的一切德相,作用性用在其间,为什么?他就是一体作用嘛!只是在作用差别之中立名而已。

既然差别中立名,那这些作用都是什么?像刚刚讲的,一脉成就的。所以一脉成就,所以到了最后超处(4020、到最末梢处,他都应该具足最原始的出处的性德,他都要具足的,所以讲这个意思就告诉你,那有的人会在这边一直不断的分辨:到底是八识?七识?你忘记他根本就是一个觉体吗?所以你刻意在分到底在八识、七识时,你是在拆解心体,你是在拆解心体,你以为真的可以拆解出七、八二识来 

所以讲到世间作用时,你真正知道一个觉体时,「阿陀那」讲执持识,那是什么?那是讲到八识的染分,八识有净分、染分,八识的染分就是开始什么?转换成种种感受现前嘛!因为八识的染分能转换种种现前,所以转换成七识时,七识也是八识转换出来的,所以那个时候方便说七识习气,习气如瀑流,也叫执持。那你说「八识也有执持相?」那八识的执持相是根本一个识心的根本的执持相,那是执持一切种子相,但是因为执持故,所以他才能够什么?不断的交互作用现前,那也是执持相。

七识能够成八识,他能够交互,然后起成相续,那是不是也是执持相?所以光讲一个「执持」,你要是在一心之中去解释,那所有八识中都有执持相。为什么所有八识的名字下都有执持相?因为所有的识都没有离开过八识根本一体。只是在每个执持相中解释的不同而已。八识的执持是一切种子的执持,七识的执持就是开始能够执持如是种子,能够形成种种相续,形成种种作用,所以这个叫「阿陀那」,所以叫「执持识」。「此识体净」,就连七识最初,虽然他是八识的染分所现,但这个染分,我们不要一听到染分以后,马上就被染分这个意思所迷惑了,这个染分还是什么?还是净识,清净识。

为什么这个染分还是清净识?镜子在现色时,到了色分上来讲,他是属于镜性的染分所现,对不对!那个染是什么?随缘能染成色,随缘能染成色,不然他随缘不能染成色,你怎么能看到镜色呢?所以那是染分所现,但是讲这个染分,你不要认为就是将来后面的流转、后面的烦恼处。因为他是染分所现,所以色分现出最初的镜色来时,还是清净色,还是清净色;因为镜子最初现色时,他根本是什么?他根本是虽然是染分所现,但是他没有那种染中的势力的,最初现前时。

你第一眼看到色时,那个色是不带任何势力的,可是因为他也是染分所现,虽然这个染分是净分,但是他已经成就染分中的作用,所以众生在看到色,虽然是净色,最初的净色,可是你随这个染中的作用,你就会妄想一直执着,开始有情感生,有种种作用势力现,这才开始染。但是这个染中也是什么?这个能够让你起种种染的也是根本什么?根本八识之中阿陀那的净识,清净识,所以你才能够在下面不断的执持,以为是染。这句话要讲清楚,我虽然说你在下面一直开始不断的染造了,你每一个染造处都是净识中的染分,只不过我们抓着那个染造的相现前处,你就以为不断的相续以为都在里面流浪。其实你在流浪时,他都是一个一个的相,剎那显现,都是净分。只是在剎那显现的净分染分当下,你误以为真的有那个染中的势力,你误以为那个势力,所以叫「妄想」。这个听得清楚吗?这个听得可能会比较模糊。

既然是染分,他就一定能够遍布一切色,所以染分现前处,假如用那个车轮来表示,用法轮来表示,所以他那个染分就是一个染分的法轮,所以他在这个转时,其实他都是染分中的净识,他这样子转动时,众生随着染分转动以为深入种种感受中的力量,但是你不知道深入都是这个轮中的势力而已,只是你仔细思惟这个轮中的势力,每一步势力都是净分染识在成就的,只不过这样动快了,呜~你就以为流浪了,就是这样子流浪的。

将来你要知道这个流浪处染分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净识啊!清净识,不是近视,不是老花近视,都是清净识。所以叫执持识。「此识体净,被无明熏习」,被无明所熏、所习,所以他能够起成习气,被无明熏。觉心中就有什么?就有觉跟不觉;什么是觉?大觉心体的本来的面目是觉;什么叫不觉?随缘故,是不觉;所以缘起故,不觉,在一切缘起当下,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觉的。

今天你感觉到一切感受时,仔细思惟那些感受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觉,能觉的都不是现前的这个感受,你能够在一切感受中你以为你在觉一切世界,我怎么没有觉呢?我感觉很多啊!但你仔细思惟,你所指的那个感觉之中从来没有一念能觉,他不能够自己觉啊,喜、怒、哀、乐他自己不能觉。你能够指出来那个感觉之中,你认为感觉中却没有一念能觉,所以你在能觉体中他从来不是那些感觉;可是我们却抓着这个不是那些感觉,抓着后面那感觉以为是觉,所以那叫做「不觉」,那叫做「不觉」。

什么叫「无明熏习」?因为觉心就能够现出种种随缘处,你在随缘当下能够现出随缘处,你就感觉到觉心异位,明明是大觉心体的根本的觉体,你却异位在种种无明上,在种种无明上捉持,因为他能够随缘现嘛!所以你随缘现时,你就被所有的次心之中的所有的感受捉持,叫「无明熏习」,你就在种种感受中造作,叫「无明熏习」,叫水乳难分。但你没有这些感觉,虽然他自己不能起成种种觉的感觉中这种缘起,你也找不到觉心在哪里。所以法不自生,他要仗境而生,所以你也感受不到。但你仔细思惟那些感觉,他自己又不能够成觉啊!他根本都是不觉,他完全都是不觉。所以你在觉中能够觉一切时,你捉着那些感受上面,那都叫做无明熏习,你只要抓着感受就是「无明熏习」。因为你抓着感受你就忘记了根本能觉的清净,大觉体中的觉性。

所以你只是抓着感受,你被那无明熏习,但是这个熏习中,因为觉心要寄托感觉你才觉得有觉,可是感觉现前处,你就抓着感觉以为是觉,所以在这里面上如水乳一般,你很难分出!觉心现前就是感觉,但你能不能,只有智者能够在这样的感受当下,这么样刚强的作用当下,他能分得出来,什么是觉,什么是不觉。那你也能够体会到,我们现在众生的心中的作用力量,都是随逐于不觉,都随逐于不觉中,因为你只要抓着不觉,抓着后面有感受的那个才说是觉,所以你已经抓着不觉,完全抓着不觉,叫「水乳难分」。

这里面唯佛能了,为什么唯佛能了?唯有真正证到如是大圆觉体,真正体会到根本本来面目,你才能够清楚分别。你站在觉体之中看到一切感觉时,你不会抓着感觉说觉嘛;你也不会离开感觉说觉,所以就如同水乳一般。但你会在一切感觉之中,你明明白白那个觉体的作用,那叫大觉。你不会背离了大觉中抓着那个感觉,在感觉上面明明也是觉中赋予他的觉感,你却抓着这个赋予他的觉感,这个局部的觉感之中,妄说有觉;那叫可怜,所以那叫可怜!就类似太阳照到万物,万物上都是阳光,你应该站在阳光体上看他的阳光的遍照,能遍照万物。你不是抓着一个物器上的阳光,你以为阳光就是如此,拿一片树叶的阳光的光芒,你以为阳光就是如是,那当然叫可怜!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