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讲法节录
《圆觉经》087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随堂教材:

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於此无修,亦无成就。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宣讲

第八十七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早上说到「觉成就故」。所以行者最初知道那个觉成就,是完全知道他的根本的道理;所以一句「觉成就故」,也是一个行者他本来的面目,本来诸佛的根本面目,也是一个行者最初下手的唯一的目标,要念念之间心中都要至诚恳切的,在心中呼唤自己、告诉自己:「那一切法哪个不是大觉之所成就」。你在最初因地发心时,若是都能够这样子念念作观,那将来当然在你现前的所行上面,所有一切行持上面,你念念才能够体会到那个是觉心的安布跟觉心的作相,你能够慢慢这样子深入微细,那才是行者最初的下手处,最初的下手处。

所以都说大乘佛法中没有下手处,这是真的就是曲解,真的就是曲解。可能有的很多经典,就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或者是《法华经》,里面述说多半都说是譬喻故事,所以一般人在这个譬喻之中,在文字之间,找不到好像直接告诉他如何下手的地方,那这些都是一般在家人智慧之所不能及,我说的在家不是里面的在家,是一般的人,一般人智慧不能及,所以找不到下手处,那情有可原。可是像《圆觉经》如是的这个大乘经典,直接已经告诉行者如何下手,在这里面却永远,也就是一直还心里面还执着,大乘佛法中根本没有讲到下手处,这叫做曲解,真的就是曲解。

所以大乘的直接下手,就是要你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在理上已然明辨,已然清清楚楚。因为理上能够清楚,那发心就能够调正;发心若能调正,起行他就能够什么?按步就班。这是根本心行之中,在大觉心体上,觉行当下一脉的成就。你要是不是这样子为自己启发,不是这样子为自己,步步这样子为自己安置,你就算找到一个方法,好似有下手处的感受,那不过都是什么?都是心中那种过去习气之中的攀缘、那种错觉、那种气氛而已。那种攀缘的气氛,将来你就会在这个上面,你会体会到,有的时候根本抓不到任何东西,因为只要是攀缘所得的东西,他将来必定还随现在心中的气氛,随他坏灭;只要有感受的东西,将来必定能够坏灭。

所以譬如说要怎么样在修行时,要改变什么概念;或者是在修行时,要让自己怎么样发心,让自己做个很快乐的修行人,这些都是曲解,全都是曲解,多用这种心而已;只有老实修行,没有让你说做一些什么快乐的事情,或者是改变什么样的概念,或怎么样设定自己做一个怎么样快乐都能放得下的人,这都是用到心中的意念,只用到现在的感受之中的东西;将来在感受之中的东西,你纵然现前你有一点福报,能够真正用你的感受,捏心所成,但将来这一些感受都还会坏灭的,毕竟会坏灭。

所以只要是不是在觉性上直下担当的,只要是还在心思之中、在意念当下,还在搅遶造作的,那个都不是行者当初下手的根本,不是他的根本,所以这都不是大乘佛法中所摄的。放下其他,放下所有的一切意念,放下你自己过去凡情之中的一切造作;什么是凡情造作?如何放下?就是凡你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是觉,你只要知道是觉就放下,你就不会在上面造作,什么快乐、不快乐,概念、不概念,全都不造作。当一切法中,你自心所起的一切声音,再也不能迷惑你时,在你心中再也不能够成为种种力量障碍你时,那你才是真正解脱人。自心所起的声音,没有一法能够障碍你,没有一声、一个音声能够为你作障,你才是真正解脱人。

能够不作障处大家要絶对相信觉心的圆满只要音声跟心中的念头不为自己作障那才是真正你能够明白一切念头处因为觉心絶对没有断灭的也没有一法能离开觉心的。但过去却在觉心所现的心念当下你却被种种心念的气氛所障碍所留滞所以就判成凡夫,就判成流转。但你就正在流转当下你的觉心也从来没有流转你过去最初追逐那个意念追逐那个感受所以形成流转。在那个意念流转处也是意念之中起成的幻觉所以你一直只能被那个意念的这种势力牵流一直牵流。纵你被那个意念一直牵流处流转处你都发现那个觉心也从来不变也从来不动。

所以行者最初就要在每一个意念上,你要起大信心,要起大担当;念念告诉自己那都是大觉之所成就的,不必假诸种种的意念、概念、幻想,再告诉自己怎么样修行安布自己;再有任何的意念,再有一切世间上的这种感受之中的这种自己那种偏见,或者是让自己怎么样才叫做放得下啦,怎么样才能够变成快乐,凡有这种期许,心中还有期许,那都要告诉自己,那还是什么?还是随顺过去众生业力而已!都是随顺过去众生业力!

因为你觉得概念当下,那个觉都不是概念;你觉得快乐那个当下,都不是快乐。当你能够觉得快乐时,那就能够起成对待,你将来就会知道不快乐;你刻意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将来你就会堕在不快乐中那是流转性他必定是流转性。何况还要处处证明自己快乐那反而就在这个歧行之中你就看到他已经着相根本着相。既然是着相的那都已经是什么?违背觉体;既然是着相的那絶对不是你现在的下手处。

所以念念之间就要提携自己「觉成就故」在大觉心体当下弟子絶对不会随自己的一切意念过去的凡情的知见再来不断的搅遶我现在的修行搅遶我现在的发心哪怕要把自己设定在一个「我要如何自在?」我要如何快乐?」「我要如何感受到我完全都能完全放下?都要告诉自己这一念就跟过去流转没有二样都是相同业力因为你还是在这个语意上面,在这个感受上面,还在捉持故,还在有所攀缘故。连那种微细的攀缘你都要知道是觉心所现,慢慢慢慢久而久之,久熏成性,你自然会发现,就在自心所起的一切音声,你居然自心都不会被他迷惑;「自心不迷自心」啊,一切幻法才能够真正销歇!叫「自心迷自心」,非幻都能够成种种幻。

所以真正要破幻的人,你要真正在哪里下手,不是在种种到处上周遭的种种感受上捉持,在现前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面,还在那边不断的攀缘,想要追寻、找寻些什么,这都不是行者最初的下手处。虽然不离现在的六根六尘,但你要在六根六尘上面,已然不同过去众生的用度。过去众生的用度都是流逸、放逸,行者最初要懂得回光,要懂得回光。所以回光当下,你念念之间都要在觉心上面去体会。你能够在觉心上面去体会时,你最初有这种心里面能够为自己立如是的方向,这就叫做最初的「出离心」现前,那已经叫出离心现前了。

出离心不是说你有个感受,有一个意念说我要念念之间舍离,那叫出离。因为只要是你起了一个意念,起了一个感受,在那个感受造作当下,你说我要念念之间舍离,你会发现,你越想舍离的,你越舍离不掉,因为你都是用意念带动的。既然是意念带动,还不用佛法之中,在心理上面去说,在一般的心理学上都可以告诉你,你正在想要舍离处,表示就是你最在意处。就是你最在意处,所以这种舍离当下,你想舍离的那个业障,根本他一直都在尾随你;就算你有点福报,感觉到你真的好像能够避开了,但是你觉得避开时,你觉得能避开的心中喜悦当下,其实你就已经准备下一次再被他纠缠的因缘了,心理学就是如此。所以念念不在大觉心体成就上面担当,将来必定还受流转,所以还受流转。

所以你能够这样明白,你当然知道菩萨不与法缚,所以「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你不会在任何的法上,任何的意念上,还捉持以为是修行,不会。所以这种修行,佛门中才叫做「难行」,他不是一切众生意念之所能得的,能够知道的。

你要一个众生行持时、下手时,他一定要在意念之中攀缘一种感受,他才感觉到有下手处,他心中才能够得到安止,心里面才能够得到安心。你叫他完全放下,念念之间在一切法中都不随逐他,一切心念之中都不能够随他去流转,都不能随他捉持,他心中会起大恐怖,会起大恐怖。所以在经文之中常有讲到如是的这种譬喻。所以你叫他完全放下时,让他心如虚空时,这有的人他心里面因为没有智慧故,心中会觉得恐慌,会恐怖,如何放下?如何让心中如同虚空!因为毕竟过去他不是念念之间在心上体会的人,过去都是在一般众生捉持的意念,那种感受浓厚的那种业感已经厚故,所以一时叫他放下,他当然会感觉到,放下的那个结果,就好像完全放空,完全都没有,所以他心中很难以接受。

那佛法、佛门之中的所谓的放下,是要跟一个觉行者讲的放下,是要跟懂得念念之间找见自己本来面目的人放下,所以他当然是在自己大觉心体上,在自己根本心性上说放下的。他只要能够放下一分,他甚至于还能够听懂一分的所有一切经文的解释。你前面都不做放下的这种决定心,你当然听不出来为什么大觉心体现前时,大觉中根本非种种法,你永远没有办法去接受如是的概念;那你也当然也没办法去接受,因为大觉能遍一切法时,能起种种觉时,正在起种种觉处,就是他离种种觉处;正在能现种种觉处就是他非种种觉处的清净;你当然不能体会你永远不能体会。

所以最初行者下手时还要有这种决定心你有这种决定心将来在听闻之中,你才能够慢慢慢慢才能够起成种种思惟才能够起成思惟。所以只要在道理上你能够明白了任何的起心动念你絶对不会再为自己的起心动念,再去为自己去幻想有一个形态有一个修行的一种状态都不会。你不会捉持只是改变些什么没有改变些什么什么都不用你改变;你什么都不用你在里面任意造作但要你在任何念头上面但知道都是「大觉成就故」。这就是觉行者的下手处唯一下手处,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就念念之间观察就是觉心,就是大觉成就故,所以你自然所起的一切的作持,你不会被他法缚,不会被他所束缚;哪怕是现在因为要念念之间印证如是大觉心故,所以假藉种种方便,或曰礼忏,或曰诵经,或曰持咒,或曰持戒,种种方法,目的就是让你照见自己这一念心中的根本清净。因为你知道是找见这一切根本清净时,自心的根本清净时,你在这一些方便的所有一切行持上面,你也不会被他法缚,你也不会被他所束缚。

不被他所束缚,就是你在心念头,你不会只是捉持他,以为他就是一种毕竟相。因为不被他所束缚,所以你才能够假藉种种行为,才能够使你心中的智慧能够开通,能够豁达,能够明白;甚至于是持戒,也是如此。因为要找到这一念心中的根本清净,所以你才能够知道现在心境念头当下,每一个意念如何的越度,在心中感受中不断的越度,因为只要越度了,就流转在感受的势力里面。

那这种越度要在哪里去参呢?哪里去治断呢?哪里去让自己心中,甘心念念看到心性之中跟心器跟世间感受不断的在上面流逸、放逸呢?那就在食衣住行上,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所以行者自然就会甘心在一切食衣住行上面检视自己,面对世间的所有一切器用当下,你还有任何稍微的过度的欲望否?假如你还有一些稍微的过度的欲望,就表示你那个心思就还是留在世间,多分都在世间;你只要有一分留在世间,你就难超越世间感受。

所以行者若是明白这个道理,他会比别人更欢喜持戒,他会比别人更去深入了解持戒,明白那个持戒的道理。所以哪一条、哪一条戒条,他会在戒条当下,他不是看到戒条只是在生活上的约束,他会看到戒条他约束生活的目的,是让你看到,你到底哪一点心中还在流转在世间感受的业障。所以你才能够把律,讲得非常清楚,才能够讲得清清楚楚;所以古德说律,能够说到心中心性的最源头处。

所以现在大家因为有戒律在行持,戒律道场也比较少。戒律行持,平常的生活一约束,就有一大堆声音,什么:我不需要诵经啦!也不需要什么受戒啦!只要转变概念就好啦!自在就行啦!快乐就行啦!只要天天快乐将来就能成佛啦!我没有听过天天快乐,怎么样天天快乐?天天怎么快乐?然后用仪器测快乐指数?没有意义!你自己怀疑你不快乐吗?还要仪器测?凡要是你测的,将来都会坏灭,都会坏灭。所以这种行为已经变成了造作,都是造作了,全是造作,那就不足以为学习,不足以为学习。我没有骂人喔,不是骂人,这是有人问我的。

所以这也叫「法缚」,在这个法缚上面,你念念之间不会被你现前所有一切所作、所持所束缚,那你当然也就「不求法脱」。为什么「不求法脱」?所以这句话里面,讲到这句话就是在什么?就是在帮助行者,在每一个文字当下,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意念当下,你还随那个意念所起的种种名相,还在心中没有办法豁通吗?所以不求法缚,难道你就马上就想到有一个法,我不求法脱,是因为法中我不求他那样跳脱,我不求在法中自在,不求解脱。假如你还是这样子解释,你还是堕在文字相中。「不求法脱」,是告诉你真正知道觉成就故,还有法可脱吗?叫不求法脱;不是真正你以为自在那些我不求,那个法脱,自在就好,这还有法可脱吗?因为连法脱都不可得,何况还要再求自在概念吗?

所以连那些都是因为心里面,还在执着世间的文字,世间的音声。所以不求法脱,法脱是要告诉你,前面你要永远知道是觉成就故。因为在大觉成就处,念念之间所现的那些作用、方便,你给他个名字叫做法,但是法就是告诉你,觉心必定能成就一切觉故,所以叫做「法」,只是给他的名字不同,那你说为什么要给他不同的名字?因为在不同的名字当下,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觉心的微细。

过去众生会死在种种名目,是过去众生流转在世间种种的障碍。将来行者菩萨道人,若是在一切名目之中,不能够使心豁通,不敢担当一切名目,那还叫障碍,因为觉心现前处就是一切名目。在镜子起处就是镜性、镜照、镜色,这是方便来说最基本就有四个名目;但是这个名目之中,你一定能够圆满自在,你才能够真正体会那是镜体。但是这个自在当下,不是我们刻意所捏造的自在,那个是真正直下担当镜体的自在。因为镜体现前处,你说镜性、说镜照、说镜色,他都知道浑然一体;就在这个根本一体上面,何妨本来镜子就能照,本来镜子就能够现一切色,所以在这个镜性的根本灵明上面,何妨你立镜性、镜照、镜色!

所以这是一个明白一切法时,那个智慧的融通。那个融通不是像我们现在还是感觉到是有觉有法,还再在名相上面不断的纠缠牵扯;那是要训练一个行者直下担当,就在觉体上面直下担当,念念之间,每一个念头的发心都是归家的法门,都是归家的毕竟。纵然你还没有开悟,还没有证得,但是你最初行持时,每一个因地发心都要有作归家的毕竟想。念念不在任何的种种念头之中再作纠缠,再作搅遶;如同归家的人,你念念之间不要再踏上其他的歧途,所以这叫做「知心」,这叫做「大直道」,这叫做「一直心」。所以那种直心,是直在何处?直在他行者面对的目标确切故,他知道念念之间想要回家的方向明确故,所以那个自然心中就能直,心中能直。

所以在这边他也就「不厌生死」。不厌生死既然知道都是觉成就故,所以所有一切的生死,先不要讲到说这一期果报的生死,就在一切念头当下的生生灭灭当下,一切感受的随缘生灭当下,他根本都不厌废,也不厌弃。为什么不厌废,也不厌弃?因为知道是「觉成就故」。因为你知道是觉成就故,觉成就不是有一个东西叫做觉,然后成就一切法,是你知道一切都是觉故。一切都是觉,你怎么还在厌废、厌弃种种觉呢?

过去在觉现觉时,你不知道都是觉故,所以你堕在是名、是色、是种种意念、是种种缘起,这种假相之中。将来你知道是觉时,眼前的是名、是色,所有一切的作用都还在啊,那都是觉心的作用。你但要知道都是觉,你根本不会厌废一法,你也不会厌废生灭;所以随他生,随他灭。大觉心体之中本来无生、无灭,但是觉心随缘现处,是有生、有灭,因为随缘现嘛,就有生有灭。但是在缘起当下,是有生灭相,是有生灭相;可是事实上在觉体当下从无生灭;为什么从无生灭?觉生之时是觉,觉灭还是觉;觉可以现生觉、灭觉,但觉从来不是生生灭灭。因为觉从来不是生生灭灭,所以一切世间众生才会在这边感受到有生觉、有灭觉。假如是真的是灭,那叫断灭,你怎么能感受?谁来知道灭?

所以纵你将来心清净,还不要讲说你真正是不是证得四禅八定,这个还不要讲到说世间禅定里,都还不用说。你只要心中清净,你都还能够感受到,在灭之处都是下一念的生,心中清净。当然心里面要是业感的人,业障重,就是恶业重的人,他当然感受不出生灭,他都是在每一个念生处,都感觉到灭,所以他就觉得生命茫然。事实生灭二字就是在一起,就在一处;为什么就在一处?因为觉是一处故,生灭就是一处;觉是一处故,万法都在一处。只是在这个一处之中,行者要有大担当,能够剖析一切法,能够真正分辨一切作用。所以这是反覆不断的提携行者心中的智慧跟担当的,所以「不厌生死」。

也「不爱涅槃」。这个爱就是清、好矣,就是清跟好,就是不好涅槃。因为自在大觉体上,你觉得那个寂静、涅槃都是多余。刚刚讲的生死当下,你看到是缘起的种种虚幻,可是正当你看到缘起虚幻时,你会看到大觉心体的根本不动的寂静;但是你会住在那个虚幻的生死上,产生种种厌舍吗?不会。你会堕在这种寂静上,然后不断在这边攀缘亲附吗?不会。为什么?都是觉故。因为你知道是觉,所以你在一切感受之中,你就能够体会到那个心中的清净。将来你慢慢参时,或是在一句佛号当下,你念久当下,你就会知道,就好像古德、古人说的,原来有一个所念的佛,跟一个能念的我。所以能所都能清楚时,你都会知道,在任何所念现前处,你马上体会到能觉的清净,你一定能够知道能觉的清净。但在能所当下你都有这种认知了,你看到眼前都是所觉,可是因为你已经明白能觉的清净了,你看到所时,你就马上住在能中的清净;因为能所就是一体,就在那一点上;所以这才有道家讲的跳开滚滚红尘。

什么叫「跳开滚滚红尘」?就是眼前滚滚的感受,还是在眼前吗?历历在目。但是他还是过去随他流转的业感吗?不是。既然完全,虽然看得到这些烦恼的滚滚红尘,都还在眼前,都在心目之前,可是他居然已经不是他了,那叫跳开了。可是看得到他?看不到他?清清楚楚的看得到他,明明白白看得到他。所以就有点类似上次我讲过,类似「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已经清清楚楚看到他。所以你清楚看到他时,你居然是看到能中的清净耶,你居然是看到能中的清净!所以你看到所中的那些烦恼,既然叫跳开滚滚红尘,你会要在那个滚滚红尘上,再做什么厌舍的念头吗?不必要了嘛!多余!

你既然看到那些滚滚红尘处,就已知道就是根本的清净,你还会在这边刻意要再亲附这种清净吗?这在能所中,假如说真正我们只是在能所中,或许你会刻意,我是那边经上讲的是大觉,觉心圆满处一定不会刻意还在爱涅槃、不爱涅槃。可是最初你照见能所时,行者最初照见跳开滚滚红尘时,多半还有一分人看到:咦!原来我心可以跳开,他还是真正捉持这个清净,还会捉持清净。所以我刚突然想到,不能那样讲,不是看到能所,你就不爱涅槃,你会真正住在这个涅槃中,有的时候住在这里难以舍离啊!有的时候声闻人阿罗汉也是啊,他当然不是在能所,他是在真性中;一样的道理,都还难以舍离!

所以这能知道,只能讲到圆觉体上你一定不爱涅槃。但是站在一般行持上,你真正照见能所处,你一定不厌生死是必然的,你都放得下,你不必刻意再厌舍任何生死,你能够看到心中的作用。将来你慢慢都能体会,在任何根尘上面对待处,你能够体会到对待当下,你能够看到根中的清净时,你根本念念之间,你不必去舍离那个尘中的,过去你以为的躁动;你反而还要多依赖尘中随时所现的种种浮动,才让你历鍊念念之间都能够返回根中,还要藉尘中的浮动。所以你根本也不会去厌生死,也不会去厌世间的这种浮动。所以这里面还讲到圆觉的觉成就,所以讲到「不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这里是讲大觉心体。过去持戒是为了证到这一念心,真正证到这一念觉体时,他当然知道不是因为种种束缚,种种戒中的所有的约束中证的。约束的目的,只是让你约束过去流转的业力,你现在所证的这个圆觉是本来常住的真心,所以这一念心不是在过去束缚中得的,但是你没有过去束缚,你过去流转的业力你今天也不能见。所以讲到「不敬持戒」,就有很多人就说那不用持戒,经文都说不用持戒,就不敬持戒。那是讲到真正知道「觉成就故」,你才不敬持戒;但是不敬持戒处,你更能够明白持戒的重要。但是你知道不是因为持戒得故,所以你不是只是捉持持戒,以为是毕竟,叫做「不敬持戒」,那叫「不敬持戒」。但你还是知道持戒的重要,所以你教导一切初学时,还是要叫他按步就班,从戒中、定中,然后发挥的,一定是如此的,一定是如此的。

所以「不憎毁禁」。在觉心看到毁禁,就是毁犯禁戒处,你不会心中嫌怨。因为你看到过去所有的一切毁禁流转,都是众生流转在妄业上;他正在流转妄业时,觉心都还在,他不认觉体啊;因为不认觉体才成就流转,只要清楚一点觉体,流转的业力就消一点。就像镜色跟镜子的比喻,已经多做比喻了,我本来想不用再说,其实还是说一下好了。你只要知道一点镜体的作用,镜色上你就少一分流转的那种业感,因为你知道是镜体。你知道是镜体时,知道镜体,那当然包含镜色,因为镜体一定不离镜色;可是你完全是镜色,就不一定知道是镜体。知道镜体一定在,一定包容镜色;你完全在镜色,就不见得知镜体。这种道理你要心中清清楚楚;你要都在感觉不见得知道是觉;你要是知道是觉,那一定明白一切感觉,所以一定能够清楚一切感觉。

所以过去都是流转在根本就是背离觉心故,才能够妄认尘缘,才流转的嘛!所以今天都知道,那根本都是什么?都是本来觉心都在,只是不认觉体嘛!那你怎么还会认为真有如是事,你起成什么?起成憎嫌,因为觉心都在嘛,你当然就不会在心中再更起憎嫌嘛!不但是在行者心中连憎嫌的心都没有,因为都是觉故,也因为你明白一切法他都是流转在种种妄觉之中,他根本觉心都在,你跟他憎嫌什么?他根本都在,所以你不会起成憎嫌,你不会起成憎恶。所以因为不起憎嫌故,所以才还有什么?利行,还能够利行,还能够帮助他能够回头。

假如说我们在最初你要是真正觉得他有破、有犯,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他原来觉体之中,从来不破,从来不犯。那你认为他有破、有犯,那众生就只能堕在现前的业感里了,因为真有破、真有犯。那你怎么样有破犯,跟破戒、犯戒或是造世间种种十恶的人,能够当下回头?再大奸大恶的人只要有一念回光肯于证到自己觉体马上全收所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过去一切那些奸恶,所有一切险途,都是幻觉故你只要证到这一念觉心一切恶行一切恶业全收。

但大家不要误会了恶业全收就不要受报了那太好了佛门比那个基督教更厉害基督教只要是相信主就没罪了佛门原来一证觉体就全部业力都收!业力是絶对全收你还是那个业吗?不是!因为证到觉心,就不是那个业。但是你过去所作的,他一定还会呈现,在呈现处你还在受那个业吗?也不受。但是在相上所造作的,过去因为背离觉心在相上所造作的,你将来的相上还得还;可是你还时,你已经不受那个业,所以你还时也不能说你受。

所以安世高祖师还人家两条命,你也不能说他在受;一切阿罗汉开悟时,他还一切过去的种种冤冤业业,你也不能说他有受;释迦牟尼佛木刺穿足,头痛三天,三个月的马麦,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受报,因为他心中早住觉体,他不受;但是因为过去所作,业力必定能现故,所有的业相一定能现。所以纵你成佛,过去所作的一切业相还是会现,都会显;但是在相中显处,你已经不受了,你已经早就超出那个业力了。为什么?那在觉中看嘛,觉在觉得业,跟觉中觉得无业,是清净平等的。你已经住在觉中了,根本不是堕在业跟无业上面看的,那个才真叫「灭定业」。可是你过去在相上所造作的,你相上的因缘,所以他还是会呈现;可是正在呈现时呢?你不能说你受,因为你已经不是那个业了,那叫灭定业。但你不能说他不报,必定报。因缘成熟时,果报还自受,但是后面「自受」可以拿掉,果报必定现前。

所以阿罗汉开悟,相也要现,冤家也来找,都来现。可是那个时候现,你还觉得有还吗?受都没有,还觉得有还吗?你还需要避开吗?根本都不需要避。所以很多的阿罗汉的公案,在他这样子被冤家来扰,或者是取他性命,或是受到破害时,阿罗汉都会为一切众生讲他的过去因缘因为他做了什么业所以今天冤家来讨。所以不但你能够告诫世间人不要再种世间上所有一切的恶业这些恶业假如是你不证到这一念觉心证到这念觉心那个业相都还会现;你不证到这念觉心业相现时,你必受如是大痛苦啊你必定要受如是大痛苦!所以絶对没有不受时。所以他也「不憎毁禁」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这就是在觉体上,觉成就故上担当的。久习、初学不过都是念念之间归家而已你真正明白那一念觉心时过去可能在我们还没有照见这一念觉心,可能在学习上你心里面会念念之间心中至重。至重的目的只是想要在世间的业感念念之间清净而已,可是最初下手,刚刚讲说行者最初下手时,你要念念都要在哪里上下手?都在大觉成就上下手。虽然发的是至重心,但是你居然投在何处?投在「无所得」故。知道那一念觉心之中,连「至重」二字都不可得。他连至重二字都不可得,所以弟子虽然现在心智还不是如如是法,所以弟子念念之间,至重求法求得这一念,至重都不可得。这样的话,只有行者能体会得出来。他念念至重,却至重发在不可得上,所以叫「难行」。

假如不是发在不可得上,随众生的这种种过去世间的知见那种业感,在所有的一切行持之中,都会起成有一些恶业众生,还起成执着,还起成贡高,以为有所得,以为有所证。十九天就开悟了?!十九天开悟了,然后几个月就可以帮你印证你是阿罗汉了,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讲的这些话,一点心中都不平实,一点心中都不平实。都以为开悟了,都以为开悟,十九天就开悟了!所以这里面都是什么?以为有所得

你要念念行者发心都要在那个「无所得」上发心的,所以那个叫做「修无修修」。你至不至重?至重。行者这个发心的至重,比一般人都至重,因为他念念之间已然知道归家。但是至重在哪里?投向何处?投在根本心中「念念不住」处。因为他投向心中念念不住处,念念不可得处,所以他才能够审视心中,还有没有任何的意念,还在流转在任何造作的留住,还流转在任何造作上面的以为所得。所以他才能够审视,才能够不断把心中过去的业感纠缠捞弄出来,把他露出来。所以他「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何以故?一切觉故」。就是在大觉体中,一切觉故,一切清楚故,就在觉故。所以现在我们假如还有在任何的心念中,当然我们是凡夫一定有的,我敢保证一定有,这个过程大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你说看到别人,自己不会贡高?谁说不会?那个心马上就贡高起来了,我是老参,你是初学,一定会贡高起来,那个念头一定会有。但是因为是行者,因为是释子,你当然这样告诉自己:不可以这样,觉得这一念是谁?马上反观。虽然那个气氛还会在,但是你心中的反观能力就很强,反观能力会很强。所以你要是没有那个反观的那个能力,你搞不好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他就会产生你的面目表情,他就变化你的面目表情,你想要克制那个行为都克制不了;因为情绪已经起来了,所以你的念头情绪就起来了,那贡高的相就现了,我慢的心就现了:「我是老参,你是初学!」就有那个架子就来了。

所以要随时要告诉自己,觉得这句话的是谁?所以慢慢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一念心,他就算现前也没有力量了,就算现前都没有力量,久而久之也就不现前了,因为他现前也没意思了。自己跟自己心中玩,有的时候会玩得非常好玩,你会发现他根本都不想现前了。他当然也是你啦,你连自己心中在那句话中都不想现前了,现前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那叫「一切觉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你要在眼光之中看到前境,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事实上在眼光中,就在这个眼光中看,那个眼光,「光」就是那个眼睛能够遍见的那个光芒,那都是圆满。「得」,什么叫做得?如时契会叫做「得」。站在眼光中看,他事实上看一切都是圆满,没有憎爱。站在见中,你看到那个能见的那个眼光中,他是没有任何憎爱的,大也是如是见,小也是如是见;好也是如是见,坏也是如是见;只是在见后心中随过去的业感,在意根之上再起成种种憎爱的,起成种种憎爱。但事实上在眼光、在眼睛上、眼根之中,他是不起任何憎爱,他不起任何憎爱的。所以就讲到譬如眼光,「其光圆满,得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所以光体无二。所以假藉眼光来告诉你,觉光的作用亦复如是。觉心现前处看一切法,他也没有憎爱;纵然你念头起一个憎爱的心,他在起觉在觉得这些憎爱,是喜、是恶,他也没有憎爱,他也是这样子平等现前。那你说:「法师,那平等现前,怎么会堕在喜恶之中哩?」他从来没堕,喜恶也从来没堕,只是这就叫做众生幻业、幻觉,只是觉心他本来他就是平等现见。就好像镜子他照黑照白,照黑照白就譬如喜恶,他从来也没堕,觉中的作用从来也没堕,可是就在这里面起成幻觉、妄觉。所以这个妄心喔,不可思议,于妄觉捉持上以为是黑、以为是白,你就妄心成就种种堕落。那个妄心成就的堕落,那也是觉心所起,所以那个叫做妄。既然叫做虚妄,他没有任何的原因,却在那个妄中,你却成就种种的妄业,成就种种的妄业。

众生的心思也是一样的,凡夫也是如此,觉心本来是平等,在你心中为你能够照现一切法的,可是你妄起了那种执着,在一切感受之中,譬如说我起了一个执着想,那妄起了执着能力,然后再一个喜恶当下,你妄起了种种感觉,你就拿这种觉心所起的执着,去攀附那种感觉,但事实上在觉心的成就处,他还是平等,他没有憎爱,在你根本的心底深处他还是平等。

那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察觉,原来过去流转的一切妄业,也是大觉心体的根本平等呢?就是你在最深层的业感当下,最深厚的烦恼当下,你想要回头时,你发现一切世间的方法都不能够真正帮助你解脱这些烦恼,跳出那些过去的这些深厚的意念,你念念之间懂得在觉体上观;你只要但观觉体,你就会突然发现,你真正就在眼前的势力就销歇。你才能够明白,原来过去觉心就是如是平等故,今天回头,但要知道是觉心,你只要知道他是觉心的平等,你根本不堕在现前的妄业中;你才知道现前再深厚的业力都是妄而已,因为是妄,所以他才在一念可以回家,一念才能破。因为都是妄故,所以一个极恶之人,他一念忏悔他就马上能够舍弃恶业。所以恶能成善,能够转成善,那都是妄故。假如要是不是妄业的话,地狱众生根本就只能在地狱,因为实有如是恶业,就是因为有虚妄故,地狱众生才能够堪以拔救,能得到拔救、拔济,因为虚妄故,因为虚妄故。所以叫做「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此菩萨,上次也讲过,此菩萨就是行者念念看到如是在大觉体上,念念参究的发心跟智慧,叫做「菩萨」。当然你可以说那应该是讲什么菩萨嘛,指的是什么菩萨?那任何菩萨都是在如是发心之中去印证,才能够堪名菩萨。所以讲到「此菩萨」时,你念念当下就要在行者的自己发心这种智慧上跟印证上面体会,那就是菩萨。那既然是在这发心的体会跟印证上,你看的当然就是现前的所有一切最末梢的种种意念,叫「末世众生」。所以「此菩萨及末世众生」。

修习此心」,那你说末世众生如何修习此心?菩萨,你心中的菩提萨埵这个菩萨心跟末世众生,其实就是一心。当你说在发菩萨愿时,你看到一切众生相处,就是最后末梢的种种起心动念处,你感受是在这里菩萨愿中发愿,可是你的行持却是在种种众生身上行持的。什么叫众生身上行持?就是在每一个起心动念上行持的。为什么明明发的是菩萨愿,你却行持在一切起心动念上处行持?因为根本就是一心,菩萨愿也是一心,一切起心动念也是一心。所以你真能发菩萨愿时,一切起心动念,他就是行持处,就是下手处。所以怎么能够说没有下手处哩?只能说你根本不明发心而已,心中发的因地心中不真故!所以你真正若是发了此心,现前的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这个「末世众生」就是行者下手处,就是找到你根本菩萨的印证跟智慧处,所以叫做「修习此心」。

上次也讲过,什么叫「修」?理正为修,道理正确,当然也是条理正确;理正为「修」,解行为「习」,解行为习。「习」这个字,从一个羽毛的羽,从一个白,不知道上次有没有说过?羽毛的羽在中国字上讲就是悟,悟也,契悟的悟,就是法;你要在悟中解释就是法,一切法。但是这个羽,他是属于水,属水,他有清物之象,就清澈的清,清物的那个象,(这个象就是大象的象,动物园那个大象的象)。这里面只要讲到象,我就要讲得清楚喔,不然搞不清楚是哪个象,有清物之象,所以他属水。所以羽毛有清清相,所以羽也是属水,是属北方,是有清物之象。意思你在修习,念念之间在一切法中,一切众生相上,你是念念习什么?念念澈清,那才叫习;你要是念念还在搅遶,都不是正法之中所说的修习。

所以过去你讲到习字,你都会怀疑习不是众生流转的业障吗?那为什么在修行上,还要不断的培养如是习呢?这个习是善习气,是根本的善习气。因为有如是善习气故,所以将来念念之间得以归家;因为有如是善习气故,将来归家之后,念念之间能够广发大用,能够利济世间。

所以觉心也是如此,因为有如是善习气故,所以你在任何的所有一切起心动念处,你念念之间都常住真心,因为你在有善习气故,你在每一个常住真心上面,你念念之间担当一切起心动念。所以这里面你看得到那个习,你能够体会出那个习。但是为什么能够如是?是因为真正知道「觉成就故」,就是在大觉心体上修。

所以「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所以念念之间在此心上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所以这也就刚刚也都讲到。所以行者最初因地心下手时,他念念之间也是在哪里修?在无修修上修一切修,他念念之间就是在这个心中本来的面目上,念念作他心中将来毕竟成就。因为是在本来面目上作他的将来毕竟成就,所以他证得如是心时,他才知道过去所有的一切觉得流转,都是过去背觉而成的;所以将来证得如是觉时,一切都觉故,他还有什么成就不成就吗?连世间的善行,一个人得到至善处,你说他你是善人,你在行持善法,他都会给你讲:「莫作是说,无所谓善」。世间上还堕在有为习气之中,他尚且都还有如是心中的智慧,心中的豁达,何况一个真正证得此心的人!世间的善行只有一分心中的本来的光影而已,他都能够有如是的豁达,何况你是圆满此心的人!

所以这哪有成就?就是证得如是觉故,何况哪有成就!所以你觉得成就处都是觉,所以你根本不会在成就上面还执着有所成就。这就是如同早上讲的,说莫作是说,世尊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是有法可得,假如说还有法可得,就不是正等正觉;若还有法可证,就不是正等正觉。过去在种种名目上,在种种法相上是为了提携、接引众生,方便提携的,所以立如是名目。但是在最初方便提携时,也早就告诉一切行者,如是名目之中是本来面目,所以你要照见这些面目当下,本来面目当下,你要知道根本面目之中是,一切法中不可得,一切法中无住。

那要怎么样体会不可得、无住?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切法中都是觉故,所以你自然就不会在一切其他的感受之中,还认为有可得。大觉心体他现前之处,就是一切觉故,所以连这个觉体都不可得。因为觉体他根本无形、无状,也无相,不可得;他是随一切感觉处,你才知道有觉心的光明作用,智慧的作用。但这一切感觉现前处,是因为觉体才能够现前,若没有觉体,一切感觉不可得。所以一切感觉不可得,觉体也不可得,所以你将来证的是什么?一切法中不可得的心中根本灵明清净,不是有一法可得。

所以我讲过那个譬喻,就像镜子,镜子也无形无状不可得,他不是玻璃,不是铜片,不是水面;任何的器物玻璃或铜片,在他的器物表面那个光芒,能倒映出种种物像、物状时,那是镜子,叫做玻璃镜,叫做铜镜,叫做水镜。所以正在现出镜色时,就是镜子处,就是镜子显现处。假如不能现色处,根本没有现出、倒映出种种物像时,你不能指他是镜,他只是玻璃铜片而已,他不是镜。

觉心也是一样,觉心也是无形无状,连体都不可得。所以觉心现出种种觉时,你会感觉到好像真有一个觉可得,你认为有一个觉可得,是你在一切「感觉」之中认为有一切觉可得;但仔细思惟这一切感觉,没有觉,连这一切感觉都不能成立,所以你也能知道这一切感觉也不可得。

所以慢慢、慢慢行者在这个上面不断的反覆思惟,反覆的观察,你现在都在一切觉啊一切觉能得吗他剎那剎那都在生灭。要是没有觉心,你慢慢就体会,一定有个能觉的清明在现一切觉,但那个根本心中那个大觉的清明,到底在何处?到底在何方?你可以用一法指陈吗?你可以能够找到他的形容吗?相状吗?你慢慢、慢慢行者心里面,他就能够把这些妄想全然放下。因为他放下故,所以他能够担当一切觉,因为大觉体中无形无状故,现出一切觉处就是他;所以他能担当一切觉,所以智慧不失。但是在一切觉中他就只认那个根本觉体,所以根本寂静。因为智慧不失故,叫「常照」,因为根本寂静故,叫「常寂」;常寂常照,你住的就是常寂光,你住的,你那个就是念念之间,就在常寂光中念念参究的。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