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二日 宣讲
第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早上说到「身心寂灭」。下面要讲这个「寂」字,过去讲那个「寂」,不单只是我们过去的体会,只是安静、寂止而已;事实上这个寂在心性之中讲, 叫做性安。性中的安,性安为寂。因为你自己完全已经知道,根本大觉心性的本来面目;于是乎你在一切万法起处,你就安于心性,他当下能够照见万法,但是你全然是在心性的,种种总持上面去量如是义。那个就叫做性安,那个叫做寂。
为什么那个叫做寂?这就是一直在讲的,佛法之中讲,心性之中虽然他能够,呈现种种的性德的流露;但是一切性德流露,哪一个不是根本的心性,一体呈现。这个一体呈现,你千万又不要堕在话末、语末之后。一体呈现你堕在语末;你就总是会觉得好像就随着后面所有的,所呈现处随他起伏、流转。那一体呈现就告诉你,所有的一切所呈现处、一切起伏处;其实就是一体啊!不管他现大、现小、现好、现坏,都是一体啊。所以那个叫做「寂」。
那个照见一切性中,本来的性德叫「性安」;所以他能够担当一切,万法的种种的呈现、万法的所有的一切的彰显。但是他心中永远常住寂静。镜子正在千变万化时,镜性从来不离寂静二字;因为他就是寂静,根本不动。所以这个是一个佛门的行者,要不管在物相上、还是在心性上;念念要回头去观察的地方。所以凡夫看到一切都是动,行者却看到动中都是静。
讲到这个就要讲到一个公案:我们常常听到一个公案,就是六祖大师的公案:风动?幡动?
所以风动 ?幡动?六祖跟他讲仁者心动。所以这一句话就流传至今。也有听到很多人解释,就是你心不动;风就不动了,幡也不动了!很多人都是这样解释:心不动了;风不动了,幡也不动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的?心不动了,幡不动了,风也不动了;那世界叫死寂!那没有世界了吗?所以只是这样子我们一般的曲解;心不动了,幡就不动了,风也就不动了!那还叫什么大智?那何必还要跑出来赶快礼祖,知道是祖师从黄梅来。为什么听到这一句,话就知道是祖师从黄梅来?表示这一句,话绝对不是用一般的凡夫,这种卑劣的解释,能够体会的嘛!为什么呢?
讲到根本世界性中的本来不动,什么叫本来不动?常恒安住他本性而已,叫性安。风,风性本来就是动嘛,动者为风,不动者叫虚空。但我们说那个动,风性是动。不是我们心中妄想的那种波动,那种起伏;是他的性中,常常呈现那个相叫做动。风既然常在动中,所以他根本也没动;因为风要是动了,就表示他什么?他变成虚空了,叫做性动。他常常就是如是性,他何曾性动 ?他从来不动!所以你看到风时,他也不动啊,幡他自己不动。幡若是自己会动,没风之时,他何不自己动一动;动者是风,幡根本也不动。所以你看到幡动时是风动,风在动时;风也是常住其性,所以根本也不动!所以万法,你看到风动、幡动时;事实上一片寂然。你妄认是心动。
所以法法都住在各安其位,诸法住法位,各安其性;各安其性就是不动处。这才叫六祖禅宗。这连我这样解释,都不见得解释的很清楚;但何况只是随便虚诳解释:心不动了,风就不动了,幡就不动了。那请问仁者,现在这句干嘛要动?你怎么还动这一句哩?所以你不知道言谈之间,过去众生却在言谈之间随着这个语气的语末,常常受这个语气的气氛波动。但事实上,将来你要是真正证得这个大觉心体时;你随缘所有的一切宣说,根本无动,也无说,无说、无示。因为他就是心性流露而已呀!你以为有什么说吗?所以世尊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
就好像镜子常常照色,仔细思惟,无量劫来镜子没有照过一个色;因为镜子就是色。你说他照色就是二,色就是镜子嘛。那你要说镜子照色,那就是二;你潜在意识里面,你的分别心性就是二。在镜、在色你不自在,你根本不肯直下担当啊!
所以要讲到寂静;也不是我们众生的知见,就完全静止、不动了 ,那种知解啊!一法不变,一法不改,你能看到根本世界的寂然吗?你会看到各安其位,本来的性安中的寂静吗?所以依然风动,依然幡动;你却住在法法不动的清净里。这是汉传佛教,这是我们禅宗宗门,直下担当的智慧;他不是一般的众生的妄解而已。所以这样子讲到寂,你才能够什么?起成担当嘛!这样子讲到寂,你才能够发愿行持菩萨道。因为你再也不会去妄取,心中过去的种种卑劣的知见;以为是胜解啊,以为是殊胜的解释啊。所以念念之间,你若是在这个理路上面,不断的思惟,念念这样反省;就是下手处啦。刚开始不懂,是因为你不习惯去这样子思惟;你念念这样子思惟,就是下手处啊!
早上才说过「数门」,事实上要在这个数门之中,再讲到一个「有寻有伺入三摩地」。都是最初从有寻、有伺;心中念念就在如是道理中,不断的思惟寻觅。然后你正在思惟寻觅时;你就有一念心就在如是照察、如是审视。你若是没有向外寻觅的心,没有在理路上寻觅的心;你也不会启发内心之中,不断的照察、审视,这个心中的作用。你慢慢在寻觅里面从生转熟,久而久之就能够入到无寻有伺。你不必寻啦,就好像寻牛的那个十牛里面,讲的那个最初的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你根本找不到的,那都在有寻有伺中啊。等到你突然,真正心中已经纯熟,你已经感觉到,心性的作用已经呈现时;你无寻了。
但无寻中,心中还是在这个观感中照察。你念念就在这个照察,你不必再去寻了!那叫「随门」现前,随心现前了。你感觉到任何念头之中,你不必再去寻什么叫觉体,觉体就在每个念头当下。但是念念之间,都知道如是的作用,念念都会审视如是的作用,叫「无寻有伺入三摩地」。所以这个作用就是觉啊!这个觉中,根本连伺都不必;你觉得有伺、有照察都是觉啊。所以心性更纯熟时,这个觉中的作用,都能够什么?寂静,性安寂静,叫「无寻无伺入三摩地」。所以叫「三三摩地」。
刚好有问,怎么样能够念念之间跟经义、跟觉性相应呢?就从寻伺开始。就从现在念念之间,懂得道理以后回光啊。过去不懂道理,不知道如何回光;那不能够算你的过错,非你咎耳,就不是你的过错!今天懂得道理,你再不肯去学,全然你罪,都是你的罪啊!
所以这里面你永远要知道,一个学生二字。学生、学生,就是念念在如是智慧之中担当成就,叫学;念念只在如是地方成就增长,叫做生。你念念不肯跟世间的知见再去相应嘛。过去的世间的知见只要浮现,你就告诉自己:绝对不是这样,绝对不是如是啊!你先打破你的一切知见。你打破一切知见,这是《四十二章经》讲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的念头先放下,全部放下,你说你每天放下,那放下的时候是很痛苦的!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也在想念头放下,自己要反对自己所起的任何知见,任何在经义上的道理。那心里面是很委屈的。凡是自己想,经文现前、或者是什么道理现前,心中会不断的浮现你自己的解释,浮现你自己的以为如何如何…,然后你就起个声音告诉自己:都不是!都不是!就要把这一念心看到,你觉得这一念还是觉,那你怎么会在觉上还妄起种种的解释?都不是!可是在那个时候心里面不是像后来,慢慢慢慢能入到那个气氛里面那么自在、那么踏实,总是觉得心很虚啊!
「都不是!都不是!」时,你不知道那个,每天活得好像没有灵魂。就在这没有灵魂中;把你的心意识整体打破,重新组合,重新灌!你要习惯,就从这里开始。这就叫做古德讲的:先要参到家破人亡。把你的感受,参到家破人亡啊!不是参到人亡!你的感受,那个家破人亡啊!等到你重新组合时,就不是过去的众生知见。但我说重新组合,也没有任何造作的,你是真正就完全放下;放下中你还是什么?甘心放下!可是就在甘心放下的清净中;突然会冒出一些,过去你从来没有看到的角度就有点类似我之前讲的:哈!哈!原来师姑是女人做的!你过去天天看女人,天天看师姑;你不知道他是女人吗?当然知道啊!可是那种感觉,是堕在尘中的执着、执受;跟你突然看到,觉心看到师姑是女人。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你知道吗?这个你可能没有体会。
你要在镜子中常常追逐色,追逐黑色。你过去追逐黑色的时候,以为这就是黑色,以为这就是黑的境界;你常常在这边流转。事实上他是黑,没错!但是你堕在黑中说黑,那种感受是闇昧的。有一天你真正找到镜子时,你才发现原来他才是黑色!那种清净,那种心中的豁达,哈!哈!原来他是黑!原来他是黑时不是说,你过去从来不见黑;而是你根本从来没有,站在清净的角度,好好的看过一次黑。你都是堕在黑中,自己的妄想之中、流转之中,以为是黑。而且你以为的那个黑,而是非常侷限的、局隘的;因为你觉得黑,跟他觉得黑都不尽相同。你要有这种担当,完全要有这种担当;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学生」二字。
你能知道是学生的话,我保证你就知道什么叫「总持」。我以前讲过,一个文字里面,他就有二义,所以也叫二部。一个是根本,一个是行持接引。所以在法中根本讲比丘,行持就讲比丘尼;心性上也是如此,在法性上也是如是。所以都要讲到根本二义。总持二字在根本之中,就是将来心性的根本豁达;他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万法的总源,元首,头首啊!所以那也是《楞严经》所讲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讲到「世稀有」,不是说只是跟你比较世间很少。他是你入世之时,你不是拿种种有中的感受去量的,叫稀有;你不能拿任何有中的那种执受去量的、去思惟的;但是他却能量一切有,那才是首楞严王。
所以总持就有根本义,还有行持义;行持就是你天天在这个上面嘛。总是不失,总是如是持,也是总持义。得如何总持?总是不失如是持,就是总持;总是如是持,就是总持。那你怎么样总是如是持呢?你知道自己是学生,你没事就告诉你自己;就好像出家人没事摸头,「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尼」、「我是出家人」。你不要以为摸头没有作用,你摸久了以后;你才会把你自己的灵知,用你自己的行动唤醒灵知耶!你将来才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有很多心中的作用,是需要靠自己的方便唤醒他的。所以你告诉自己是学生、学生;总有一天你就会被唤醒耶。
我在这就要讲一个历史故事:
过去那个叫阖闾吗,是不是?。他的儿子夫差要复仇,要报父仇;每天派一个兵士站在宫殿门口,只要夫差进殿,兵士就会跺那个戟,咚!然后告诉他「夫差!你忘了父仇吗?」夫差就在门口说:「儿臣不敢忘!」他把句践打败了!这种心中的这种逼迫、砥砺,念念励志;终于他还可以转他的运势,把句践打败了。结果句践比他更狠,卧薪尝胆;那二个人不可思议!
你就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嘛,告诉自己:「我是学生」;学生再苦你也尝。一切感受,就如现在你要面对的敌人;你总有一天把这魔军打败。把你的灵识,把你世间的作用,入世的作用都能够唤醒啊。所以在《楞严经》中,讲众生十二类生,这十二类生表示;众生心性之中都具足如是十二类生啊!所以讲到蒲卢跟那个什么?螟蛉,蒲卢是一种像蜜蜂一样,他断腰蜂。螟蛉就是那个飞蛾,是飞的那个昆虫,那个飞蛾。这个螟蛉他会生子,但是蒲卢不生子的,蒲卢不会产卵的。蒲卢都会到螟蛉的巢中,把卵抱回来,这是《楞严经》讲的。然后就告诉他:「类我,类我。」像我,久而久之就化成蒲卢。这样生下来。明明是螟蛉的卵,变化成了蒲卢的相,所以叫螟蛉子。所以你自己没有儿子,拿人家、抱人家的孩子,就叫螟蛉子,抱人家的孩子叫螟蛉子。
你心性中就是有这种作用,你看到佛像时;你只要念念告诉自己:「我要像他,我要像他,我就要像他。」你总有一天,心中能转成如是法。你不信,你拿周润发的照片放在那边,「我要像他,我要像他。」你虽然形状是不可能像他;人家就会发现,你很多动作就像他了。但念头能传法的,过去在学校,你看到哪个同学,你非常景仰,非常羡慕、爱慕;久而久之,你们都不是一个父母所生的,人家就觉得你们两个行为、动作很像。
念头能传法的,所以你要把自己的觉心唤醒!把自己学生二字唤醒啊!你知道心性他就是这样子,也叫做觉照;觉心就是如此,佛性就是如是嘛。所以讲这些道理,就是告诉你可以下手,你可以做啊!讲这些道理,不是告诉你只是听道理;你就这样开始下手去做啦。跟你讲经的目的,就是告诉你,觉心就是本来是怎么样子,他一定能够成就如何、如何;你明白以后你就开始下手啦。就帮助你、打破你的疑问啦;帮助你、打破你的不信啦。你就天天开始回光了。你总有一天会把你自己的心中,本具足的那个觉照,能够唤醒。
所以你懂得道理,自己不行,自己不做;那道理永远都是别人的,那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所以你自己要做。当你自己要做时,你真正学生二字,这种心中的责任跟义务,你心中已然明了之时;你居然发现食、衣、住、行,你都在总持一切佛法。因为觉如是故,性如是故。我为什么要常常讲这个?就告诉你佛性就是如此嘛。你不必怀疑,你不必怀疑,自己将来能不能成就;你只要肯做,就是嘛!所以连心性若是不了解,你当然会怀疑;现在你知道心性就是如此嘛,他一定能够传法的。过去我们会堕在凡情之中, 变成根本凡夫;不就是你每天眼耳见闻中来的吗?每天在上面薰习中来的吗?那你知道原来薰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性,所以换一个方向,换一个目标,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气氛薰习啊,他也能够替换心性。
所以过去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啊。孟母三迁就是告诉你,人没有一定的个性,一定的业障;换一个环境,居然他的行持、行为、发心、思想都会不一样。然后佛子听了以后呢?就能发欢喜心嘛;从此以后我知道,如何为自己拣择嘛。我也不要担心,我过去是怎样;你何必还要担心,我过去是凡夫,我过去造多少业障!你不必担心啊,你只要担心你现在,是不是肯于换一个方法薰习;那才是你要担心的!你现在所薰、所习的,就是你将来最熟的,将来最熟的就是业力最强的;那将来的世界就是业力强者牵。
那当然业力分恶业、善业,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当然就知道怎么下手啦。你要如何念念之间,充实自己的业力,充实这个善业。那你说佛门不是要知道超越这些业力吗?福祸二业吗?超越是明白一切福祸,当你真正知道原来这个业力,是可以随缘改变的,随你的薰习改变时;所以这就是我常讲的,一般众生只是在这边知道,原来可以藉环境改变,所以才有「人之初,性本善」,嘛。
所以我说孟子说性本善时,他绝对不是像一般众生知见说: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本来是善良的。不是这种解释啊,不是这种一般的众生的知见而已。为什么?因为知道孟母三迁的人,他怎么会跟你讲说心性是善良的?所以〈三字经〉中讲的,人之初,性本,那个「善」是能不能的能,性能。所以你会作饭,叫善于烹饪;你会裁缝,叫善于裁缝;你不知道那个性,天性就是能善于一切法的。所以你给他好的,他就善于好;你给他坏的,他就善于坏。用文言文一点:你给他善的,他就善善;你给他恶的,他就善于恶—善恶,善恶不是二法,是善于恶。所以他才说:「性相近,习相远」嘛。
所以儒家在性中,都能够如是鉴析、剖析;释门中人,当然更要向上一步啊。能这样子随环境变的,随任何的因缘;你薰习以后,性自然就能够变化的。你能够真正在这边懂得拣择的,叫做教授、教育。所以叫「苟不教,性乃迁」啊。你若是不知道如何拣择的;那性你就抓不到了,就随他这样子流转了,这是儒家的一般思想。
佛门弟子在上面要向上一念;既然他能够随环境变,那我这一念根本自性,到底是什么?从此以后,你知道他根本性空啊!你知道性空,跟一般的儒家,他的智慧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性空时,你才能够起成大包容。你知道性空时,你才能够深入一切因缘果报。你知道性空时,你绝不会把自己安置于,或陷落于哪一种业障、业感中嘛。你知道性空时,绝对不会活在过去,也不会沉迷于现在,也不会妄想于将来!那就心安寂静,但是那个心安寂静,他是知道一切法。
所以连儒家讲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都不是过去我们那种知见;那是直接照到性中的作用的。所以你能够清楚如是,你自然而然就在环境的拣择之中;你将来就能够起大总持。就从这一念发心,从数门念念计量开始,念念寻伺开始,念念为自己立一个名相开始。我是学生,我是学生,念念为自己呼召开始,“我要成佛”、“我要成佛”;你总有一天,就像螟蛉换蒲卢子,有一天你就看到,你的心性突然长养成!那是你的十二类生,你一定具足如是相、如是作,就有这种性用在众生心性之中啊。
所以这要讲到「寂」。那讲到「灭」呢?灭叫「妄尽为灭」。你要是真正知道寂时,你一定能起大担当的;所以后面就能够什么?才能够妄尽嘛,妄尽那就是灭。妄尽,事实上就有妄尽还原说。上次我讲妄尽还原,人家听成「忘记还原」,「法师为甚么会忘记还原呢?」那我差点忘记摔跤!「妄尽还原」听过吗?尽就是尽头的尽。妄尽还原,所以真正到了你知道是根本寂静中,你这种性安中;你还会逐妄吗?就像刚刚讲的「风动,幡动」;你还会逐世间的妄想吗?你不但世间妄想你都不逐;你连那个世间不动,你都知道是妄想,凡是多此一句,都叫做动心嘛!本来面目,何必你还要多费唇舌,说动与不动!所以你没有看到他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叫「灭」。这个灭字,是心中真正的坦荡、担当;那个灭字不是断灭,那个灭字真的叫做妄尽啊,那叫真寂灭。所以这叫做「身心寂灭」,这叫做诸佛如来婆伽婆入的「大光明藏」。他就在一切众生所现前处,根本的所有一切变化现前处;他就是根本他的清明的觉地呀,他当下就是寂灭的本性啊。
所以下面又要讲到他是「平等本际」。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够体会什么叫做「平等」,「根本无差」嘛。等是等于差嘛,平是平在哪里?平于曲,斜曲的曲。「无曲」就叫「平」,「无差」就叫「等」。所以这个时候讲无曲无差,你们跟过去的思惟就一定不会一样。过去讲无曲无差,你是真正分别一个无差;现在讲的无曲无差,你是担当一切差。你能担当一切差,才能讲无差啊;这还不要讲到佛法,这讲到世间的对待就是这样子。你不能担当差,你说什么无差呢?你那个无差,不就是摆在那里一个差吗?你跟那个担当一切差,那个差别吗?那不就是差别嘛!我说我不担当差,叫做无差。跟担当差,那不就是差别吗?你就有差别啊!那还是差啊!所以真正的无差,是连过去众生知见的无差,都清清楚楚,他都不可得,因为无差不可得,所以现前都是一切差别。但他因为他能够现一切差别故,所以我就肯定他不堕任何差别;所以他是无差!这种思想要反覆不断的这样子提携,这种思想就要念念这样子薰习。
所以感觉上,我好像怎么样讲的;就是那几句文字绕;事实上也就是如此啊!假如大家听腻了,我就可以结束了,《圆觉经》就结束了。事实上就是这几句在绕;但你要熟悉啊,你念念就要熟悉,每一个文字当下,每一个体会当下,都要熟悉啊。当你每一个文字熟悉时,他居然同样的一句话;站在不同的文字的角度上,你体会深入不同啊。所以那真的是无差。所以「平等本际」,这是一切大觉的根本的本际。你说既然是大觉,为什么还立本际呢?因为他能够担当一切差,方便立本际;因为从差别之中,你才知道他的本源,方便立本际。
所以本际之中也讲二部,一部是根本大觉心体,根本的觉明本际,是根本一切觉性的包容本际。但是讲到接引呢?讲到受用呢?讲到二部上呢?就是一切导引众生回家时候,第一个要建立的心中的决定心。所以世尊下菩提座,他本来是讲华严,华严就是讲到大觉心体的根本的境界。你讲完了根本的境界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开始接引众生、归家众生。就像现在我们知道,原来觉体的名目,觉体的道理;当你明白道理时,现在就要看到你起行。起行是从末而上,道理是从上要达末。当你从上知道达末时,你就能够从末而溯,从末中溯上,溯这个根本、溯这个源头而上。所以这里面自然形成二部,他能够起成接引。
所以讲到《华严经》中,道理已经讲尽,一切诸佛的本妙觉心、一切历劫的菩萨的发心,讲完,这是根本。但是开始起行呢?凡夫开始如何回家哩?那叫做下菩提座,方便说三乘。开始接引了,他第一个人度的是谁?了本际。所以就看到这张讲义。我这是在过去讲《金刚经》,开卷窥玄的时候写的讲义,今天节录下来;只是给大家做参考,我不能全部逐字讲完。经文的逐字,都讲到这个样子;一直没办法往下!这个字再讲完,可能讲到后年;所以不能逐字讲完。将来大家可以拿回去,自己再看一下;但我会在这里面,先把几个重要的地方讲出来。所以他为度众生,设大方便,下金刚座,宣说三乘。
这个三乘是什么?从一而三。之前跟大家讲过,三是什么?一切法成处,能成是在三嘛!所以体相用、佛法僧;都是在三中成就的。天地人也是在三中。三能生万物,不但佛法是如是;在中国的祖先、老庄的道里面也是讲如此。只要圣人看世间;定数都是如是啊。从三开始生万物,从三你才能够什么?才能够明辨一切法,才能够清晰一切法。
你讲那个一体,一体是根本的性德;但你如何圆具一体呢?你要建立于三嘛,在体相用中你都要清清楚楚。所以方便也有什么?就开始有接引。有根本道叫做佛乘;有菩萨道,那是根本的心性中的本来的面目,那是根本大觉心体入世的功德;然后再有接引,声闻嘛,在声闻就是念念之间,懂得如何回头还家。不然,没有这样子三乘,那如何说接引底下的下劣众生?所以三乘之中就有接引相。
所以方便说三乘,初度五人。这个五人,你看到过去讲,都是前面度五人,佛向鹿野苑度五人,五比丘;五比丘也在你心中啊,他也跟你心中的性德相应。所以第一度的,一定是了本际。所以一切行者回头时,你就要在根本的觉体上,念念之间,要了达根本大觉本际,叫了本际。了本际又叫什么?憍陈如。当你了本际的时候,在你哪里看?就在你现在陈列处。那个憍字,而且你看中国字,古德用字多好,那个「憍」是用憍心的憍,那个叫做恣心,一个忄一个乔,那个叫做恣心。恣心就是放恣,那个恣,一个次,一个心,放纵的意思。过去念念之间都是觉体放纵流布处,恣心陈列处嘛;可是这种恣心陈列处,你都要知道跟你的根本大觉相应,叫如,那叫了本际。你不能担当那个陈列,那也不叫了本际啊;你能够担当那个陈列,你才能够思惟,大觉的根本的本来面目,叫了本际。所以叫憍陈如。
他是诸佛最初度,一切诸佛最初度的声闻,都叫了本际;也就是在你心中最初,你要建立的回头的性德,就叫了本际。就在这个了本际中,你自然而然就能够什么?性德他是不断,他就会接引;念念之间从如是德中,他能够生起种种德。所以这五个人,虽然先度五人,这五个人叫五俱伦。五俱伦就是佛性入世间时。俱伦,一个人,一个具,表示是共通、同体的;伦就是都在一个脉络、血脉之中,所以也叫做五拘邻。五拘邻就是他邻邻相关、邻邻相摄。邻就是邻居的邻,拘是扌旁、一个句,五拘邻。也叫五拘邻,邻邻相摄,表示这五种性德是彼此之间互互相关的。
所以从你了本际以后,既然能了本际,所以你就能够担当了一切差,能够在一切差中看你的心性。所以声闻人过去明白时,念念之间也是,在过去流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念念观察自心的本来面目,不是吗?那前面所说的这些三科,不都是过去,你放纵自心陈列处吗?三科知道吗?三科就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不用了,这三科。《楞严经》讲三科、七大。这三科那都是你过去,自心陈列的地方;声闻不就是在这边下手的吗!都是在这边回光的,不是吗!所以你就有第二个就是甚么?仁贤。
那个智慧从了本际中,你就起成智慧,能处处深入、担当,起成观察,起成修行,起成回头;所以第二个叫仁贤,第二个度的是仁贤。表示你这个性德中第二个心性,第二个智慧显,那个叫仁贤;仁贤就叫跋陀罗。中国人,祖师译经,不是随便译的,过去有大智慧;你不能说他只是,很自然随便写个名字。都跟那个心性相应啊,不是!那也要有智慧,也要有那个福德,也要称那个德才能够随便写来;就是跟这个心性相应。「跋」是什么意思?跋涉的跋,所以跋者涉入也。「陀」是什么意思?陀是不平。总总差别中嘛。「罗」呢?罗是一切法清净义。上次不是讲,唱「罗」字时于一切法清净义。所以你能够涉入一切差别之中,令一切法清净,叫仁贤。
所以这个中国人,古德译经连名字都不是随便译的;所以你不能说凭你现在,这种卑劣的智慧就想要会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随便乱会,绝对不能!更何况会集拿来的目的是作什么?会集拿来的,目的,是作日本人侵华的时候;在北京在统战中国佛教用的。所以那时候就是北京同愿会,同愿会就是日本人的汉奸组织,他统战佛教的。所以有的人说,同愿会当时在北京,就在北京那时候都日本侵华已经占领了。在北京的同愿会中,他还在举辨什么法会,祈求国运昌隆,就是祈求国运。
那时候同愿会的会长叫王揖唐。王揖唐是大汉奸,谁要抗日他就把谁杀了。他杀的抗日份子,杀了有好几万人。打这个网络上找「王揖唐」,打拱作揖的揖,唐朝的唐。王揖唐就是中国最无耻的汉奸,他就是北京佛教同愿会的会长。所以这时候你怎么可能,在那边祈求国运昌隆,祈求国民政府打回北京呢?不是嘛!你祈求的国运昌隆是谁?日本政府跟他的伪政权嘛!王揖唐就是那个汪精卫那个伪政权的嘛。所以他们在教育一大堆僧众,就是要统战这些僧众的。然后他们用什么样的借口?用大日本东亚共荣圈底下,唯一佛国净土,这个口号。你看过去的东瀛佛教、跟南瀛佛教,南瀛就是台湾佛教;在日本侵华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底下的唯一佛国净土;所以要排除障碍。所以那个时候说,某某人去讲这本会集本时,所有出家人列队欢迎;你敢不列队吗?晚上就被枪毙了!
你要看到后面的组织是谁吗?组织是王揖唐。他后面的二版、三版是谁给钱的?这历史都有登,在百度都会搜得到,都是日本兴亚社给钱的;兴亚就是复兴亚洲,亚洲社给钱的。所以这王揖唐是大汉奸,后面讲的那个人,大概都知道是谁了。我也不随便举名;其实举也没关系啦,不然就说我很暧昧。夏莲居。那时有二个都是大居士,都是汉奸,夏莲居跟周佛海。一个莲居,一个佛海。只是夏莲居后来没有被判上汉奸,为什么他没判上汉奸,因为他汉奸太多了。所以王揖唐被枪毙的时候,你现在在百度或什么都能看得到,王揖唐被枪毙的时候,审他的法官要判他。王揖唐在下面很高傲告诉他:你凭什么判我?你当时也是我底下的一个官,也是一个小汉奸!你凭什么判我?那个法官就觉得很羞愧,又换了一个法官上来;马上就判他,枪毙了!
这个意思是什么?看故事要看那个情节。意思就是汉奸太多啦;只要不危害太大的,他还是法官啊!夏莲居就是如是啊!夏莲居最后写了几句话,说好像是就要告诉别人,怎么样不要忘国魂!就要在喝斥那些人无耻,怎么帮着日本人在那边起伏,不要忘记国魂!你看他讲的这个诗啊,是什么时候写的?他写完这个诗两个月后,日本就投降了!他之前怎么不写?他的同僚王揖唐,在杀那么多中国人的时候,他怎么不骂?偏题!回来!我的意思就是,你没有那个资格去会集啊!你怎么有资格?你有资格会集,你不会会到最后你居然去参加敌营组织啊!你怎不像过去那个什么?在东北的一个大师,我们的僧服都是…,那叫什么大师?他就是抗日的,他是在敌后抗日的。一下忘记所以你教出来才是乱象啊!都是乱象啊!所以你的乱象就是韩馆长可以收出家比丘吗?我的徒弟「悟」字辈,都是韩馆长收的。这不是讲一次啊,这从年轻讲到老。连这个伦理都不知道了,你还要讲什么净土!
所以他才会讲,王总长跟夏莲居过去在北京时候,发菩萨愿建立了北京佛教同愿会。王揖唐还菩萨愿喔!你打王揖唐看看,他残害了多少中国人!但王揖唐是当时时代的国学家、文学家,是很有名的,他过去在军阀是很有名的。王揖唐就在等着汪精卫到北京来,可是汪精卫没来;所以王总长是当时北京的第一把椅。所以他在那个时候,在华北杀了很多抗日份子。谁说抗日就杀了!甚至把一个村都活埋了!所以他是列举于中华民国,最无耻的汉奸,但却在同愿会啊!却在佛教同愿会!他当时就教人《弟子规》,以上讲解完毕,看讲义。至于其他的不必去了解了。我只是告诉你,大家只要是佛门弟子,不要在外面流传这个,这会集本赶快拿回来,赶快都收回来,你们不好处理,交给我!我专门处理会集本。
尊者跋陀罗。就是知道这个名字,都不可思议啊,都有这种解释。第三个叫大号。因为你能够入一切仁贤时,所以处处你敢立名。过去你在一切法中,你不敢立名。在黑你不敢立黑,我说过去,不是在众生流转处;是在最初你开始回头时。看到黑时你不敢认了,他还是黑吗?过去我不是在黑中就流转了吗?我怎么还认这种感受呢!所以你不敢认了。你不敢认,你根本不知道,给他什么样的名号。可是你真正知道「了本际」时,你能够担当一切变化处;在一切三科,在一切心性流出当下,你当然敢认啦!你知道这就是色、这就是受、这就是想、这就是行、这就是识、你能够明明白白确定他的名目;这叫摩诃男,叫大号是。心性中就是这样子陈列,就是这样子流出,叫大号是。所以你站在这个大号,既然法法你都能够分明,法法都敢担当他的名字,因为你担当他的名字时;就是破除他的祸乱时,就是破除他的过去流转时。所以你看到祸乱,你真的能照见他的流转时,就是什么?你念念之间回归原心处。念念之间回归原心处,从此以后你在这种作用之中,才能够知道什么?行为仪轨,叫行仪嘛。所以第四叫正愿,马胜比丘是。
马胜比丘也是什么?威仪是吧!讲到他的威仪,就是马胜。马胜就讲到他那个勇猛、奋进,那个不可思议啊!那你为什么能够勇猛、奋进?你已经照到根本原心了。你已经从了本际开始,你已经能够敢担当一切—仁贤嘛。跋陀罗在不平之中,你都能够入一切,使一切法能够使他清净。然后一切名相你都敢担当—大号。所以你才能够起成行仪,所以你才能够起成庄严,所以你才能够起成精进啊,叫马胜。
然后呢?然后再第四个叫正语。正语,就是念念从心中开始不断的,不单是为自己说法,也为他人宣出,那叫十力迦叶。十力迦叶就是依佛十力,迦叶叫饮光。饮在哪里饮?饮在口中饮。所以饮者,饮漱意。 饮漱,漱口。他是在口中,口中就是宣出处,叫正语。那你在饮漱什么?饮漱一切诸佛智光嘛,叫十力迦叶。
所以这是五俱伦,你只要一达本际,你心中五俱伦就显。你一定看得到,你一旦念念之间在佛体上、在大觉心体上参;你念念第一个得度,就是你心中「了本际」的德种、智种。然后从了本际之中,能够开布「仁贤」,起成「大号」,起成「正愿」,发声「正语」。五俱伦。所以你的心中也如是度,也如是呈现,将来成佛时你也是如是度。所以一切诸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都是了本际。
这样大概能听得懂吗?这才是你能够在一切。过去在佛经之中,讲到十大弟子,甚至于讲到释迦牟尼佛下菩提座说法;你能看到他入世间,种种的方便设化,你也能够看到你心中,念念、一步一步的行持。这你才能体会到佛法中,那微妙不可思议呀!当你能看到心性中,一步一步行持,这个行者绝对没有什么?绝对不生疑惑,绝对不会自己再生种种障难。这心性是如此啊!你能够体会这个心性如此;你才会慢慢、慢慢已经在帮你心底中,架构圆觉的轮廓了。所以圆觉再也不是个名相了!圆觉再也不是个题目!圆觉是一个行者心中,已然圆圆满满、浑然了知的根本的觉体。所以你能够在末,你不失根本的性德;你在根本,你绝对不闇昧于达末,所有的一切的智慧。
所以摄众生,他当下就是佛;何来流转?在诸佛,现前就是众生;什么时候沉沦。这才能够达如来藏。所以举一切法,都是你的戒定慧;那都不是心中流出的根本的仪轨吗?当然都是戒啊。他在流出之时,根本就是心中本来的智慧。就像刚才风动、幡动;都没有动啊,何况心中有动!他就是根本的大定。他能够随缘就这样普照,就是智慧呀;众生不认时,都成婬怒痴。婬字写得多好,也从女,你看佛经中讲的婬,不是三点水,是从女;上面一个爪子的爪。就从这个阴覆开始,就是开始不断,在感受之中开始阴覆,就阴盖、遮覆开始。有这种爪子抓着;然后放任,下面就放任,就叫婬,那就是婬字。从女、从爪,爪子的爪、从一个壬。壬嘛,放纵自心开始,那叫婬。然后呢?你的心中就被这种感受被他绑缚住,被他奴隶,叫做怒;奴心现前就是怒。所以奴心,写的也是个女,就奴心现前被他束缚住了,就是奴。但你不知道这个婬怒痴,根本都是你的大觉的本来的面目吗?你看错了,都是婬怒痴啊!我们还不要到最后面相末之中,众生这种粗欲上说。你知道粗欲他都起自于哪里?起自于最初的心中的那一念,根本妄认本体,堕在最初的婬怒痴的流转上,才会堕在相末的最粗糙的那个欲念。
所以你要断,不是断那个最粗糙的;你要断,是断在最微细处啊。你微细处若是断,就好像你在镜色之前最微细处,镜色初之时,都不迷惑了;你会堕在色末的种种深厚的执受中吗?再说什么叫做欲吗?绝无可能!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