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2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19 | 1269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宣讲

第一二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好,再看经文。

上次讲到「回入尘劳」。这里再讲到「回入尘劳」,他当然是站在根本大觉心体的根本识心三昧当下,更再说的尘劳,那,这个尘劳,就不是过去众生流转在众生业感上的种种的负累、沉重。所以,这个尘劳是识心之中,必定有的、随缘的担当,那叫做尘劳。所以,随缘望去,那都是大觉心体随缘感觉到鼓动之状,所以叫做尘,所以在这个尘中,他都能够随机、随缘赴感,所以在这赴感当下,似乎就有种种的思惟、()相,所以叫做劳,所以叫做劳。所以,这里说、在说尘劳时,就不是过去讲的尘劳当下,好像只是讲到众生的业感,如是的这样子的、这种的、这种笨重。那是真正讲到一个行者心中,他已经敢胆敢担当回路的时候心中的包容跟这个心中的大明。所以,在这个包里面,不单是尘劳如是,在一切世间名相之中,在一切法中名相里面,他都能够得到圆解,能够得以圆解。为什么能够明白一切道理?因为他都是在一心中所?彚的。

就像上一周讲到这个「一举洪名超二死」,叫「分段生死」、「变生死」,你都能够当下可以看到这二死清清楚楚的名相的现前。你一念当下,那个念头当下,随逐种种念相,那都叫分段生死,就是分段生死。站在那个念相的感受中,那所有的一切演变、变化,都叫分段生死。但就在这样演变、变化当下,有一个能变的心中的觉照,随缘都能够起成变的,他也在生灭法中,那是变生死。所以,有的行者,能够在现前的种种感受当下,能够断掉过去在种种执受之中的分段,不在分段上随即生灭,但他毕竟还能够明白生灭那个变生死,还没有圆了,还未圆了。那,你说,什么时候圆了?那是真正照见大觉心体的时候叫做圆了。怎么圆了?是明白觉心现前处,他一定能够变一切种种法故,他一定能够现前处处分段一切现()现前故,这叫圆了。

所以,觉心现前处,哪个不是一切感受之中的生生灭灭、种种生死?但你如何真正能够超越二死?超越二死不是就没有生死,超越二死是明白、明辨一切生死;当你明白明辨一切生死时,你就不堕如是生死的业感;你不堕如是生死的业感,不是不知道生死的、他的缘起的种种作用,生死的缘起作用,所以他那一下能够在一举洪名中,就是念念之间,在如是大觉体上,在根本的觉心中,如是的这种、这种智慧的担当上面,你当然超二死,你必定能超二死。所以你在那个超二死中,你那个心里面所体会的都是什么?都是真正极乐的方便,那是称性的方便,所见之处都是什么?世间所有一切虚妄生死。但是这时候讲虚妄生死,就像刚刚讲尘劳一样,这种虚妄生死就不是众生的业感、负累;这种虚妄生死是真正一个智者,面对世间时,心中的快意。那种心中智慧的担当,那()虚妄生死,那都是虚妄啊!感受之前就像镜体照色之前,你都知道是虚妄。为什么虚妄?因为根本不实故虚,那随缘鼓动故啊!

所以镜色现前时,都有种种生生灭灭,你不知道要生生灭灭吗?可是就在这生生灭灭当下,你正在明白如是生灭当下,你是常住在根本不生灭的镜性之中,看尽一切生灭。所以,当你正在看尽一切生灭当时,你是常住在不生灭之中的、心中的智慧的担当里。所以,照见生灭处,就是让增进不生灭处,你站在不生灭处,就是让行者增进担当一切生灭的智慧处。所以这里面就要讲到,这识心喔,尤其讲到觉性之中,最难讲的地方。

你看到都是一切生灭,但你有办法在这一切生生灭灭当下,你能够体会,就在这个当下,你能体会,他根本就是你从来不生不灭的清明吗?假如你能够在这一切生灭当下,你都能够体会这不生不灭的清明,将来证得这不生不灭的清明时,你常常看到,你一定不舍一切生生灭灭的作用,你当下还是不舍离。所以这种法叫什么?叫大乘。你在一切过去,就在一切众生相中,众生的生生灭灭当体之上,证得根本不生不灭的本来的清明,所以将来证得如是清明时,你还是现前还照的,都是一切众生,生生灭灭的种种的状态。

所以这证得清明处,不舍离一切世间生灭;在不舍离一切世间生灭处,你却常住()不生不灭的清净,这个叫做「回入尘劳」,这才叫做「回入尘劳」。你这才能够明白这个现象,这个心中,才真正的明白大觉体中,真正能够担当一切世间变化现象的根本。

所以,那个时候再说,方便说、这个上次法师问的,这个藏通别圆四教。可是那天好像还差一句,所以你这知道藏通别圆,事实上他是在一心一体中,所做的藏通别圆,从来不是离开这个心体之中个别立名的,虽然有的时候说藏教是小,但小的时候,斥小是为了告诉他整体的面目的。因为,没有一法是离开面目中所立的,所以斥小是不要他留住在小中,告诉他,小,其实他就是、小就是向自己本来面目的登进,最初的渐次而已。但你不能够停留在渐次,所以叫做「斥小?大」。

?大,大,不是真有个大可入,不是有个大法在那边等着他,不是有个大法在跟他做种种比较,在这边对待,而是真正找到、真正能证到如是根本一心,叫做大。所以斥小的目的不是说完全排斥于小,斥小的目的是告诉他在渐次之中,你在渐次法中,步步都不可以留住,目的就是照见这个根本明白的大觉心体。所以在大觉心体之中,方便在渐次上面立种种小,但是立小之时,目的就是从小中,你能够渐次能够证得如是大。所以在道理中为你立小时,在小中的目的就是为你渐次能够登进于大的,所以小不是离大而设的,大,你却要站在大中你要懂得如何、懂得设种种小中的接引,因为小就是从接引之中,渐次的登进而已。所以既然如此,在小他一定要有什么?要有大众的光影,要有大众的影中的智慧。虽然未证,可是在心里面,在小、在修时,你那个心里面,在智慧底上的那个影像,你要已然明白。

所以,在这个藏通别圆,上次好像讲,藏,就好像你在掘那个宝藏,你就在积蓄。不但是挖掘而已,当然还有储备,还有储积。储啊,一个信、者,信,自信的信,就是信心的信,再一个者,叫储,储蓄那个储,信者为储,就念念之间,你已经担当如是一个信心人的智慧,担当一个信心人的志心,志气的志,现前。让你在内心底处,你才能够不断的积聚,那才能叫储,那才能叫储。要是不信,信中都不能建立,你心中连一点积聚都不可能有。所以,最初你信心若建立时,你才是刚开始在心里面,点滴积聚处,开始点滴积聚处。所以不但你能够积聚如是藏,你还能够挖掘你根本性中的本来的宝藏,所以那叫藏教。所以宝藏还有一个,就是他还能够出于世人,他念念之间就能够应用在世间,叫藏教。既然能应用,所以下面就是通教。

通教就是什么?能够、能够任意流通、贸易,就是通,他流通能够贸易,为什么?他就能够站在根本的觉体上面,已经最初证到这个觉体以后,他随一切缘起变化,变化就叫贸易,然后处处心中都能够安布、流通,所以他不但能够知藏,也能够通别圆,也能够通别圆。

那,别教就是什么?别教就是你已经、已经懂得流通了,于是乎在这个觉体上面,就好像世间人再更立兹禅资产,更增兹禅资产。流通之中,你就在念念之间,你不会守着什么叫做宝藏,你不可能守着那个藏,因为那个藏是无尽相的,所以你不可能守着那个藏。不但你不守如是的藏,不守如是的觉体,你却能够任意在处处立觉,在喜你也知道是觉,在怒也是知道是觉,就好像更增兹禅资产。那,别教。

圆教,就叫大富长者,心中圆满,大富长者,心中财宝具足,不但能够积聚自己的宝藏,更能够安置一切兹禅资产,叫大富长者,叫富甲天下,那就圆教。那是真正看到信()中的作用,那圆教。

在这种比喻上面,就是告诉你,其实藏通别圆(其实)就是从一中起的,就是从根本成佛的法门,一佛乘之中所建立的。在这个成佛的法门之中,你要看什么?看到如是为世间接引的如是的清净明的天台上面,为你说种种渐次。所以你还要明白天台义,所以你才能够明白四教义,才能够明白这个四教,藏通别圆。

所以这里面要再去解释的意思,就是让你再去体会一次,什么叫「回入尘劳」?你能敢担当这样尘劳的名相,表示什么?表示行者已经念念之间,不舍如是觉心的角度了。你要是离开一点觉心的角度,你就会堕在名相之中,感觉上就在这个道理上,实在似乎就搅遶不清。分段就是分段,变就是变,藏通别圆就个别安立。但你要是角度抓对,念念之间不离如是大觉心体做解释时,虽然他们可以为你建立种种差别的名相,你却这个、能够在这个差别的名相之中,你不但能够安立、明了他的差别,你却能够、还能够在差别之中,你念念能够让他会归一?。你会归一?时,不见得一定要灭尽他的差别,因为你就知道这一?之中,就是显尽差别处;这个显尽差别中,就是圆满这一个一相,根本不能拿相来相他,拿种种法来量他的,种种无差别中、能包容一切差别的意,那个才叫做一?,那个心里面的一?。所以你能够尽、能够安立一切尘劳,也能够明白一切尘劳。

所以在这个上面,所以这个弥勒菩萨才问佛,「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当设,设就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当然这里面当然就是觉定渐次,你明明白白知道观机逗教,应病予药,你要明白他的渐次,要确明了他的渐次才能够叫做当设。因为你要是不是在这些根本,尤其什么叫观机?就是大觉心体种种机缘所现处,机关现前处,一切机关现前处。哪一个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不是大觉心体根本灵明妙觉之中的机关、机发之所?就应机,机发之所,当下就是机发之所。所以你在这个机发之所的时候,你能够应机,你能够清楚他一切就是觉心之中,所随机所示演的一切角?力,一切的根本的作用,所以叫逗教。心中那个逗教,逗,以前是灯具,明明白白,灯具,逗。就是你要照明,照明如是机缘,心中清清楚楚,明了一切,这个才能够应病予药。所以在渐次上面,你必须要先能够观机,然后、然后这个下面叫「教化方便」。

教化,那,当然是、在什么地方说教化?一定是念念之间让你契本、达本,叫教化。然后离一切过去,所有一切众生的无明的患着。这个患就是过患的患,就是患病的患,一个串,一个心,就是串心。根本本来是根本的一中之心,你却在中上立中,就变成串,然后串心就为患。本来在一切感受之中,本来是心中是根本不偏的,那是中心,那是本来的心中的清明,可是却你在这根本不偏的清明之中,你就感觉到堕在种种感受之中,所以从中入中,就成患。就是、中国字就是,他就是告诉你患是怎么来的,然后常就是如是心在如是上面,从此就起成种种妄想,就是患。

然后舍离,舍难,舍离一切难,舍难,见到立、立其易,易也就是变易,简易的易,立其易,叫做「教化方便」。舍其难,立其易,就是「教化方便」。舍些什么叫难?念念不见,过去叫做难,为什么念念不见?就是刚刚讲的那个识心的那种虚妄,识心的那种险难,你眼睛看的都是过去众生的知见,全部都是,那你将来证得时,眼前的所有一切中见,你一切知见,这个中间一法都不能离,你过去怎么用,现在还是怎么用,一法都不能离。

我说怎么用,不是说你去造作,不是说感受之中现前,不是说造作任何感受,我就去骂人了,就去伤害人了,不是这个,这个还要做,这个行为中当然是不可能,再去、再去、再去为,只是心性之中那个感受现前处,那种气氛现前处,那种烦恼的那种酝酿当下,一法都不能离。

就在这个不离中,你能够清清楚楚,将来明白,他就是你清明的觉体,那个叫担当。将来你证得这一念觉体时,你念念之间,也能够明白一切众生所有的一切心中烦恼的变化。你眼前还是那个明白一切烦恼中的变化,但是你已然不是烦恼,你是明白烦恼的人,这就是弥勒菩萨常讲的,不断烦恼,烦恼自断。

你就在当前,一切感受之中,你体会的是根本清明的觉心,可是在这个清明觉心现前处,就是过去众生流转的一切生死的势力,那都是一切众生,我们过去习惯的种种感受的变化造作,所以叫难(ㄋㄢˊ),这个也叫难(ㄋㄢˋ)。那你如何体、如果在心中能起一个真正能够舍其难的这种发心,舍其难的发心,那个是历劫为自己立名立相,立,我是修行人;立,我是出离人;立,我是行人;立,我是释子,释门中人,你才能够有那个舍离其难的那个舍字,才能现前。

所以,那个舍,不是平常我们那种内心之中的那种妄想、造作,那种气氛之中,刚刚讲到激愤气氛,好,我要放下,这种舍,假如有这种气氛说,好,我要放下,我决定放下,那这种气氛,事实上还是什么?就是这种念头,你觉得你能决定放下时,这种念头还是过去让你流转的最初那个生死因。

所以有的根本,最初还不知道如何在心中建立这个因地时,他只是用到世间的语言,世间的那种豪气,说,我现在开始修其因,我现在开始放下生死,结果最后他才知道,这种心器啊,虽然当时发时,好像很、很、很悲壮,但最后才会发现,真正可悲,到最后还是流转,你都还是流转,因为他永远在心器之中。

所以有一些真正心底上的东西,他不是、他不是现前我们凡夫看到一些世间那种豪迈的行为中建立的,那是真正历劫以来,行者内心之中的至诚恳切,内心为自己植种的因地,那种真正坚固的因地发心。那个因地怎么植种?就是念念之间,生生世世,为自己植名、植相。植,种植的植,植一切名,植一切相。你才能够在每一个念头起处,你才能够舍其难,舍其你根本不是凡夫智力之所能及的,因为眼前都是感受。你却在这么样困难,这么样险难当下,你却能够什么?你却能够立其易,你却能就在这么难,这么感受这么强烈中,你却能够发明、发现,就是觉体的作用。不但你就发现觉体的作用,而且你念念之间,为你立易,为你增加心中的方便。

这是行者的宿世发心,所以这里面要讲到,因地,这要真正讲到宿世以来的因地。那,宿世以来,你又说那我们现在已经今生了,那不能够、宿世我已经掌、掌握不到了。宿世以来,你不要问前生有没有种,宿世以来,又不是让你现在用众生的知见,分自己的知见能力所分别,前生或再前生分辨,那个宿世,无量劫,你能分辨吗?阿罗汉都不见得能看到那么远,你只要今天一念,若是能够发出如是的正愿,宿世以来,过去的根本的善根,就能现前。无量劫时,可能你就有如是的善根,为什么无量劫就有如是善根?

所以上次讲到这个,无着五浊,不讲到劫吗?劫是大觉心体必定必定能够应缘时,所以感觉到,觉在现觉当下,好像就有一个力量,向前去奔赴,叫去,向种种缘器中奔赴,然后就在缘器之中,产生种种力量,感觉中都有力量,所以从一个去,从一个力,叫做劫,去力为劫。但就在这个觉一定能现觉的这种去力的作用上面,你却堕在去力的感受的实量之中,就叫,劫。但,这么样大的去力,其实都是什么?都是大觉心体的根本的去力,他就是能够如是现圆,现如是去。觉在现如是去时,觉实无有去,但是觉实无有去当下,他可以现尽种种去中的作用。

这个已经知道那个觉体就是这样,他只是现个去的相,那你不说他真有去。所以他既然他能够现种种去的相,那我当然可以说你无量劫前,就有如是善根。因为你在任何去地,你认为,在任何去地当下,你都可能背离如是觉体,背离如是善根;但是,没有一个背离的觉体,背离的恶业,他有离开过根本觉体的善根。所以我也可以说你无量劫来就具足,你不认而已。你在差别业力之中,你可能怀疑我无量劫来没种,可是在这根本觉体上,你无量劫来,从来不失,你知道吗?所以那你怕什么过去有没有种?过去有没有种是虚妄的,你了解真正站在执受上面、执着上面,你过去有没有种?还不是你的能力能见的,阿罗汉都看不到这么久。所以你站在执受上面,都不能够否认你有入善根,站在根本上,你是根本具足,你怕你没种?

所以这一念反观,今生一念反观,今生会懂得为自己、一念为自己植种如是觉定心。你因为那个觉定心,心中的气氛不同故,心里面的所有的一切发心的那种、那种赤诚,不一样故,你再体会世间,居然你会发现,他不是你过去在业感当下,所体会的一切。那个时候你才发现,业力虚妄,因为,那些感受都是业感,全是业感,业力差别故。过去在恶业,今天在善业,业力差别故,居然世界不同。所以业力虚妄之中,你能够慢慢体会,觉心从来不变的清明。他在不同的业力之中,都为你现如是的种种觉照,觉心从来不变。所以当你在业力虚妄之中,你能体会到一点觉心从来不变的清明,你就能够站在觉心不变的清明中,你能够明辨现前的一切业力;因为你能够明辨现前的一切业力,那就是最初菩萨性中,菩萨行中的智慧。于是乎,他会择一切业,为恶人说尽一切恶业的过患,为善人讲尽一切善业之中的庄严,他能够明辨一切法。所以,他当他证得觉心从来不变时,不是说他就处在不变;他证得不变时,是因为他知道变,所以他才能够证得不变。所以他当他证得不变时,他常常知变。

这是觉体,这讲到大乘佛法中,讲到这个觉心之中的剖析,这就讲到剖析,所以你才能够形成、行起菩萨行。那个时候常常知变时,那就是什么?那是菩萨直下担当的设种种教化,他就开始能够教化方便,「当设几种教化方便」。

然后「度诸众生」,所以你才能够真正在一切众生体上,你不会、不单是你现前感觉的这对待的众生,你念念之中,每一个起心动念,是众生相;你能够在你的众生相中,都能够知道,他原来都是什么?大觉方便的教化。所以你也能够在你的众生相中,能够回设一切众生,当下他也能够念念回光,照见、照自己,根本一切众生的教化。他能够照根本自心之中的众生的教化,也就是,他随你的因缘,处处能够互相提携、接引成佛处,这叫互为因果。

这讲到这互为因果,突然想到,昨天我看到一个法师,写的一些心得,写得不错,听说年纪很轻,大概是蛮赞叹,老衲深深赞叹!在这里面讲到一个恩,报恩。报恩虽然是在心中大觉心体,念念之间已然懂得在因地心中,体会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那都是根本的大觉心体,所以在因地心中,已然断掉过去的众生的流转,那如何真正利益父母咧?如何真正利益父母?

讲到根本修行上,你不要忘记,因地在心,你要知道那个恩,心中的根本的作用,你先报佛恩,先报如是的大觉体中的。但你知道吗?你今生能够为其子,是跟他有因缘的,他能够成其母,也跟他,(也他也是、他)也是他的因缘。今天在他的子中,他的因缘中,有一个儿子能证到如是因,能够证到如是的法,就在他的因地之中,他的,他的,你母亲或你亲人的因地之中,就有那个因,是能证得如是出离的因。你今天会在哪一个母亲或哪一个家缘眷属中,你为什么会堕在这边是有那个因的,为什么会有那个父亲母亲的这种、这种气氛,这种血脉的这种、这种遗传,跟亲缘的那种一些习气的这种不断的相续,这种承接,是有因的,是过去因为种种业然。可在这个因中,你虽然跟父母亲缘这种因中,你却有一个人,他能够真正发愿出离,他当他发愿出离时,你心中所种的这个种子,就是你所有亲缘的现在因,不是吗?你拿这因中,反馈给你所有的一切亲缘的当下的发心,就叫报恩,因在心,就是报恩。

不然你怎么报恩?你可以用到世间假象,种种行为的造作之中,你想要报恩,用口头的造作,彼此行为之中的互相的触恼,只能够引起大家更多心里面的不悦而已。因为你自己在这个行为上面,你都还没有看到你自己心中的因地,你还念念起成一些一些现在你想要说我要帮助家里面这些妄想,动作、举动,都属于妄想的,你都没有看到,这些妄想当下是属于什么因?念念之间,是不是念念已经背离觉体?要是你念念都背离觉体,你拿你现在的感受的所要跟家人讲的这些说词,说到你讲给他们听时,他们因为这一句话你也背离觉体,所以他在听你这一句话时,他更背离觉体,更背离觉体时,他就是、什么事现前?烦恼现前处,就是烦恼现前处。

所以有的时候,不见得你一定要一句话或一个行为,能够帮助家里,你知道用如是因转如是因,是真报恩的人。你是家属的因,家属是你的因,你在家属之中,每一个人都具足有一个如是亲缘的因,他没有如是亲缘的因,不会合会在这里。所以在他来看,你看的是一个家族,可在他的性中,就是他每一个现在心性之中建立的种种因。这叫报恩哪!所以古德,离开父母,大彻大悟以后,可能父母都已经双亡了,他也没回到家乡,真恩人。你一天到晚抱着父母,像老莱子一样,这样,孝养父母,父母走了以后,你只能大哭,你也不知道怎么度他,走了就走了吧!那也不见得叫、虽然有世间尽孝的假象,但毕竟不知如何真报恩人,不是不知如何真报其恩。

好像我也讲过,(所以)佛门中也有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讲的无后,是每一个人都生小孩子去啦;佛门讲的无后,就是父母百年之后,谁还能为他尽其后孝?因为一般众生不知道怎样报啊!也不知道怎样真正利益啊!惟有行者,不单能尽其后孝,生生世世都能够圆满大孝。不但能够尽今生的后孝,他还能够生生世世尽无量劫以前,一切父母、双亲、六亲、眷属的后孝,这叫无后为大。这发心那就不一样了,不是回家就抱个小孩,无后为大,结果那个小孩是逆子,不把他家搞坏就不错了,叫无后为大。真的叫做无后了,没有东西了,家产都没有了,没有东西可大了,叫无后为大。所以这个叫做「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惟愿不舍,在佛上,(是他)是弥勒告诉佛,「惟愿不舍救世大悲」,这里讲到大悲,就是讲到根本现前的同体处,就是大悲。悲心就是同体,同体相处。谁问的?大慈菩萨问。(所以)大慈菩萨为什么能够不舍救世大悲?因为,他大慈中要看到觉体之中的释教示现,就是觉心随缘同体流布处。你看到另外一个角度,是同体流布处,可在当体同体流布当下,就是什么?根本无缘大慈处,就是无缘大慈。那个同体流布当下,他也不是应种种缘,大觉心体那个缘,你不能拿任何的缘器、缘相来量他的。那个缘是无缘缘,那个无字,不是讲到没有断灭,那个是包容一切,但你不能拿相,一法一相能够道尽于他,那个无缘,所以他现前处能够应一切缘。因为应一切缘时,你又不能说他是拿个缘,所以他永远超越一切所缘,那个是无缘。但是永远超越一切所缘处,就是什么?大悲同体处,这叫大悲同体处。

所以为什么这里先告诉你,他一定要先明白大悲,因为等一下有一个教材就会跟你讲,他就要有观音、弥勒,就要有观音、弥勒。你心里建立坛场心里都要知道,在坛场建立处,你都要心明明白白,在你心底中间,是你根本的什么?至性之中的本来报化的清明。他本来报化的清明,就是供仳如毗卢遮那,那是法身的庄严,但是报化现前处,你就要知道他就是什么?他就是能够随缘变化的种种悲心的同体流出。在随缘变化的悲心的同体流出里面,你才能够真体会到,那念念补佛的慈心的根本的大照现前,补处的现前。

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些?这些就是让所有的法师先习惯于什么?先习惯,既然知道是心能够设万物,能够入一切世间,能够现出万物,将来你要在一切万物之中,都能够明察自省。万物既然起自于心,所以每一个器物之上,都有什么?都有能表心()的所在,都是心()所在。所以,眼睛看的是物,都是世间的种种器物、人我对待,种种的感受,但哪个感受、人我对待,不()就是一个行者当下能够进入宝藏,挖掘宝藏的地方吗?就是看到你大觉心体宝藏的地方吗?不然我们说藏通别圆,藏教,我们虽然说他小,你知道藏教在哪里下手吗?藏教不就是在这个六根六尘,这个一切对待里面下手的吗?藏教不是就在四圣谛中,在根本的心中,本来的、清明的作用中下手的吗?所以,藏教下手也是如此啊!所以要是说,叫你将来真正在心中,若是真正如实体会时,那一切法中,一切世间,别人看的是世间的对待,别人看的都是世间的流转,别人看的就是世间念念之间,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造业的惑的地方。行者看呢?行者看,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场;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告诉他,就路还家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告诉他,就是明察自心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告诉他,是他在发他根本觉明性德的地方。

甚至于()连人我对待也是,都是啊。虽然小时候说,有时候碰到烦恼的声音,我现在可以不理他,知道他也是觉,不是他也是觉,是你也是觉,你觉得烦恼,觉得不理他,那一念还是觉。先莫管他是不是觉,先要看到自己都是觉。我说我不想管他了,还是觉,既然在觉,我就不会堕在、我不想管他这一个声音的音尘上。可能刚开始那个势力还是很大,你因为黏着太久,有时候分不开,可()你念念已经、自己已经明白道理,已经懂得有这个信心时,久而久之,你这样去参,慢慢、慢慢,你会分得开的。

为什么能够分得开?因为你根本觉心从来不是他,这个道理,你已经心中清清楚楚了,我在每天之中,二六时中,有种种感觉,你仔细思惟,这种种感觉都是随缘变化的,那我到底是哪种感觉?种种感觉是没有觉,根本不可能有感觉,没觉如何有感觉?那,觉,是感觉吗?觉,不是感觉,觉,感觉,再随缘变化,感觉都会随时就灭了,灭掉以后,觉应该不在了。所以,你慢慢都能够心里面能够起成信心,在这么样厚重,这么样强大的势力的痛苦烦恼或逼迫现前,能觉的那个原本根本不离,那个是清净,那我为什么还要舍离这个根本本来自我的面目,去追逐那个随时在剎那、剎生灭的那个心中的难忍?难忍都是觉,难忍都是觉。

只是,有时候难忍两个字,你可以看到,前面有一个形状,或者是一句话,或是一件事情,你觉得难,难忍,但那一句话、那一个事情,不是这个难忍,难忍是心中的气氛,你看不到那个气氛,但那个气氛就是过去的业习所成。你看不到那个气氛,所以你能够明白这一切、这一句话、这个事情,其实他就是觉,那我怎么知道是觉?甚至于你要明白,心中难忍还是觉。不但你要明白心中难忍是觉,你在身体之中,会随着种种因缘,会,会,你要知道是觉;会痒、会酸,还是觉。所以连这个,连看不到的气氛,你都要念念在觉体上参他,久而久之,你看得到那些事项,就好了,容易放下,因为看得到的那些事项,都是经过看不到的那个心中的那个过去的习气中的气氛,你好像一直抓持,一直好像放不下,心中好像一直在这边不断的翻腾。所以,你平常的时候,不但在事项之中,你要知道,其实是觉,你不要再去思惟他,你要告诉自己,都是觉。既然都是觉,我怎么还会转在种种声音、音尘上面,而闇昧了觉体?自知惭愧。然后再看到心里面那种难忍、逼迫、痛苦,那个血脉喷张,体会那都是觉,那都还是觉。

你不要小看,你要这样子慢慢、慢慢能够体会,先不要说将来你真正能够、真正心平气和,这还不要开悟,叫心平气和,才能够、最多才如同练气势一样,心平气和,你才能够真正知道,心中的宁静是可以让你调息血脉,一切气脉的。那你就知道,那就不是一般的现在的外道,那种练气势,用那个念头带动气,什么小周天、大周天,将来总有一天,气要控制不住,窜、窜、就到处乱窜,吐血而亡。那个心体,心体之中根本不必再动意念带动他的,心平之中,你自然能够感觉到全体的、种种脉络的舒畅,气脉的舒畅。那刻意在带动才觉得那个心里面,才觉得身体中的变化,那个都是造作,那将来必有伤,那伤你是看不到的,因为你毕竟还在带动,应该还在带动,那个伤,所以这才是救世,这是真正救世大悲处。

你念念之间在自己的烦恼上面,都还要这样子去体会,体会什么?就是大觉体,就是大觉同体所现。所以你在一切世间的种种交替当下,你就自然就不会随过去世间人的业力,世间人业力就是从感受之中,追逐感受。你现在没有离开世间,可是你却在世间人的业力当前,你能体会的是什么?你根本本来应该具足的本来面目。除非你不想见,除非你不想证,但不想见、不想证,()将来你必定做一个不能作主的可怜流转流浪众生,你愿意吗?愿意你可以说今生你不想见,愿意不是说将来你做一个流转可怜众生,就像下一步、下一念,你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你愿意吗?在下面一个病苦现前,你都不知道怎么样担当,都不知道怎么样承受,你愿意吗?没有一个人不受病苦,诸佛世界还现病,诸佛示现,都还现生病,幻相现前,然后入灭。我们是凡夫,你想说今生无病,我要修到根本没有病,狂想!你这个无病就是大病,真正大病,因为念念之间想说我没有病,我要修到没有病,将来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小感冒,你那心里面的痛苦,比人家的大感冒都重,你相不相信?那一定是病了,这个身体必定会坏,一定有病,但是在病当下,你还能够知道是觉吗?你要是知道是觉,你就不会在病上增病;你要不知道是觉,你在病上追病,那是真是病苦人哪!所以啊,那病苦不是病苦,才有苦,是抓着病,更苦,才是真病苦人哪!不断的妄止,所以那种感受会特别强烈,()你才能够懂得救世大悲,你念念之间你才会愿意回头。你已经知道觉心、都知道自己本来面目的道理,你怎么不愿意回头呢?你还愿意去流浪咧?

(所以)就如《法华经》讲的,你舍父逃逝,你还愿意去流浪,在外面不断只是在攀缘那些粗秽、痺秽之事,就算把你拉到家里面来,你还只是、只是想要做那些假见意识,就是不肯认你本来的家产,因为大富长者的家产就是你根本的家产,你却不认,那不是可怜人吗?那是真可怜人。

(所以)「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所以)让一切修行菩萨及末世众生,让当下你的发心里面,念念之间,就在大觉心体的担当处,是修行一切菩萨、修这个大觉的担当。「及末世众生」就是大觉担当处,念念令你增进担当,(担当,)增益担当的根本,那叫一切末世众生,所以当然让你去增益一切担当的根本处,你也是明明白白一切众生的差别处;你能够明白一切众生的差别处,那也就是回头能够慢慢体会根本心中的担当处。

就譬如像刚刚讲到二死,譬如讲到一切名字、名相,不单只是像现在感到一切这个、我们所有对待的感受,我们就连心里面的文字的名相,讲到二死,你能不能担当差别?清楚差别啊!你知道不知道觉体的分段?明明白白。你还要避开分段吗?你避开分段就不是觉。觉在黑,不能现黑吗?觉在白,不能现白吗?觉现黑时,黑有黑的生灭;觉现白时,白有白的寿量,不是分段吗?但是,觉现黑的生灭、觉现白的受量,哪个不是大觉的受量所现?所以那是无量寿啊!所以无量寿中是什么?他能够明白一切受用无量。他当然知道那个分段,清楚分段。他不知道变吗?当然清楚变啊!因为一切分段都是心中随缘变而来的,这变时咧?变的根本体上,本来连变字都无,可是随缘之时,在大觉体上,因为能从觉入觉故,彷彿有变,所以这个变字现前时,也是生灭啊!本来根本无变的,随缘现种种变,那不是还是生灭吗?所以灭处要什么?还归于根本不变,都是生灭啊!当你知道这个道理时,你是站在根本,不住在变、不住分段的清明之中,你能够直下,你就能够担当,眼前念念变、念念分段。那是不是反过来又说,你能担当眼前念念变、念念分段处,就是你念念证得如是觉体,你将来心中的大明处。

连一个名相你都能够这样子体会,那何况你看到世间名相,你当然就能这样具足。你要离开分段吗?不用嘛!你要跳开变吗?不用。你是分段吗?不是。你是变吗?不是。你不明白分段、变吗?清清楚楚。那是根本心里面的大觉心体,这才叫「慧目肃清照耀心镜」,这在慧目之中,根本的圆镜,圆镜叫肃清,照耀心镜,照耀,照,当然是、照,是因为他能够随缘普应,他随缘就能够?应,就是照。耀,就是能够光肤目标,就是耀。所以照,他一定能够随缘、能普应;耀就是光肤,能够肤在,肤,肤脸的那个肤,肤物的肤,光肤目标。所以,照耀、照耀这个心镜,你能够、才能够清清楚楚,念念感受之中,你不就清楚吗?清楚叫做随缘,他能够?应,也叫做普应。但是这个普应当前,所有的一切万法的根本的表、一切万法种种物表当下,哪个不是在表明心迹?表明你的根本大觉的作用,叫作心迹,大觉应缘的作用,叫做心迹。

所以,这才能够「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你才能够清清楚楚,明白,心里面才能够圆明,体会如来,觉体当下就是大觉。为什么讲如来?如是法,如是来故。那,如是法,如是来,那在哪里说如来?那在一切法的担当处。一切法的担当处,你知道是如来时,所以你不舍如是来,你念念是什么?也归如是体去。所以,现前处彷彿就有种种的现象现前,但是哪个现前处,不是你根本的面目?所以,来,他也不来。本来就是你根本面目,所以你是在本来根本面目时,他当下你就住在根本面目中去,去,也不去,所以不来不去。那个去也不去,来也不来,不是在文字上跟你们搅遶的,也不是在、这个只是、好像佛门只是老是讲这些东西,搅遶不清的,是讲你那个心地,你能体会了吗?你念念在像刚刚讲的分段变时,你有去来吗?你再说,哎呀,我根本也不是分段、也不是变时,你有去吗?那个是你真正的、应用到的不来不去,不是讲那个不来不去,跟你没关系。

这个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无代志(台语)。广钦老和尚常讲的,没来没去,无代志。以前我听到这一句话,只会后面多一句:无来无去,跟我没关系!哼哈哈~无代志,都是代志。在我来讲,都是代志,怎么没来没去?体会不出来,那是永远体会不出来,因为永远要在文字上面去抓那个文字的道理,永远抓不到的。要慢慢、慢慢,行者自己心中才能够慢慢体会的,那个心里面念念之间,你当下看到现在的虚妄生死,哪个不是你觉体之中根本的灵明?不来。你将来灭的也就是你现在感受的虚妄生死灭,虚妄生死过去你都知道是虚妄了,所以他灭时,你还真的以为有如是灭吗?所以根本不去。那种你根本住在那个从来非种种相的灵明之中,他一定要立种种相吗?他根本不必立。所以你不一定要抓着说,哪一个形相将来是我?哪一个国土将来是我要去的?那都还是妄着。将来有个行相是你,那现在行相就不是;将来那个行相若真的是你,那现在为什么你是这个行相?所以,没有一个国土、没有一个真的感受到我那个形体可得;因为没有那个形体可得,没有一个国土可得,那心中的灵明,因为没有故,所以念念之间也不住于现前;因为没有故,念念也不会冀望于未来;因为没有故,所以念念之间,他也不会承袭于过去。

永超三际,他将来就能够随缘现尽一切庄严,缘起之时,他就能够在人间随缘现。当他随缘现出人相时,那个、那个肉身,也不能束缚他,所以他随缘现相时,都是行菩萨道时。因为连肉身都不能束缚他,肉身还随着心在变,所以面目一定圆满;因为国土都不能够约束他,所以他所到的国土,因为国土都因为他故,所以国土庄严。你说不信,怎么不信?现在风水都是这样的嘛!因为有德的人到一个地方去,那地方风水都变。世间小闻小德尚且如此,你真正心性中的那种心中的智慧,你不能够变动世界?哪个世界不是你心中所变?所以你明白那个道理时,你常住那个觉心时,你看到现在都是一切感受中,有形有状的执受,可你明白道理处,你看到这些有形有状的执受时,你却常证那个根本超越一切形状心中的清明;你能够念念之间住在超越一切形状的清明,你连这个皮囊都放得下。你不要说证得啦,就是有一点,有一点就是稍微摸到一点四禅八定,有一点类似的定净,智慧现前,你连皮囊都放得下。这就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皮囊那么样的着重,那么着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