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19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17 | 1271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解释「弥勒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二月九日宣讲

第一一九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再看经文,是因为前面金刚藏菩萨章已然讲完,所以下面要到弥勒菩萨章。也是要让你清楚,知道根本大觉体上的根本藏性无疑,根本大觉体的藏性坚实坚密,所以你才能够担当一切知心的遍布。前在觉体上根本的无疑,所以你马上下去能够担当识心三昧的流布。所以我讲说金刚藏菩萨章你要是搞不清楚时,你再说识心,再说弥勒菩萨章,你根本不知道如何断尽轮回的种种根本。你就在识心现前处,你永远就已经是什么?已经是在感受之前的所有一切最强烈处、炽盛处。因为觉心现出种种觉时,就是一切感受的最炽盛处、最鲜明处。

但你要是不敢担当如是炽盛鲜明,那还不是大觉体。假如你在心底深处,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觉体的根本的坚密,就是行者不能够守住这个如是的智慧的坚实,就是金刚藏。你下一念就根本不能担当一切世间的流布,所以那叫做弥勒菩萨章。所以这里面的《圆觉经》中一个菩萨一个菩萨的渐次,他就是你大觉圆觉心体之中的根本渐次。你要明白如是渐次,你也知道现前所用的觉心的流布的渐次。

所以讲到弥勒,光讲弥勒二字,弥勒菩萨他当然讲弥勒菩萨是多…,都是直指他的识心圆明,就是讲到识心三昧,识心圆明。但「弥」者就在…,先讲字,「弥」者其实就是广布相,就是大觉广布相。你为什么能够广布?就是前已经知道金刚藏菩萨那个觉心根本的无疑,你再也不会随一切起心动念时的种种妄觉的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你就在一切随缘的鼓动当下,你都能够清楚那都是大觉根本不动的清明。所以这里才能够向下担当现前的所有一切知见,觉心就是这样的安布,所以他就是广布相。

「勒」者就是制力、制令也行,制力也行,制,控制的制,制力或者制令。所以勒者从革,他从一个革,从一个力,所以革力者,革者叫做治用功深,治三点水那个治,治理的治,治用功深叫做革。然后那个显出如是的力量,就是那个勒。所以在遍布当下,在一切知心流出的所有一切感受现前处,他能够用什么?都是用大觉心体如是制令。所以勒字有从马的勒,就是啣马,马的那个驾的辔勒,你可以控于马的。那也是在识心,意识所有的一切流出处,识心流出处,你能够驾驭的。为什么能够驾驭?是你根本明白大觉心体的根本坚密故,所以你能驾驭。

所以弥勒菩萨又叫识心三昧,在这个识心流出时,当然平常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都是知道兜率天,兜率天其实就叫知足天,一切知心圆满处叫知足天,所以知心现前处就是识心流出处。兜率二字,先不是讲国文,但是先用这个文字,先大概让你先稍微体会一下为什么会用到兜率。所以在冥冥之间在文字立名当下,在用到这个世间这个国土众生的语言中,你会发现冥冥之中就已经为你指引,有所指引。兜者总包相,率者统领相,总包、统领是在哪里讲?在一切知足上讲,知足在哪里说?在根本大觉心体上说的。所以你不入到大觉心体的知足,你还根本不能够明白觉心的妙用。

所以弥勒菩萨为什么会是在欲界第四兜率天?为什么会在如是兜率天中?第三兜率天中?那回头是第四。事实上从上往下,从他化自在,乐变化、兜率、焰摩…,再来忉利天、四天王天,从上往下为什么是第三?那就是你根本心中必定能够入欲界,欲界当起就是知心最圆满处。你在一切知心还不知道一切感情的势力,那还不叫大觉,都不能叫大觉。你就在知心圆满处,你才能够感受到一切感觉中的势力,那才是觉心最圆满处。可是你在这个势力之中,你又不是向势力往下沉沦的。就往下沉沦就到了什么?善十分。在善十分已经在势力分别势力了。这个当然在兜率当起,他一定能够知道善十分,在上位一定知道下位事,明白下位事。

所以在下位,为什么讲到下位?下位就是讲到作用已然不同的种种现相、智德现前处,所以他当然知道善十分。所以他明辨一切十分处,他也就表示大觉心体从此到了兜率时,觉心到了兜率,刚刚虽然讲上位一定知道下位事,那你不能讲说「那兜率上面还有乐变化天,那难道他还这个兜率不超,就是智慧还超不了乐变化?」从上不是如是说,从上就是一体的上,从一体现出觉心来,现出无色、色界然后到欲界的兜率,那都是一体。从大觉心体能够无色现色,就从无色界现到了色界,所以色界也就是一切最初的见闻觉知最清明处。所以到色界顶叫什么?善现天善见天色界顶,最顶叫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色究竟天,就表示一切见性最清明处。在这个见性上面还不立种种知,但已经是什么?已经就是大觉现知处,不立种种知是不在知上的作用立名。

到了欲界就是现出种种知了,从根本大觉心体能化他的种种清明,那种本来色中的清净,然后变成完全变成他化的感觉。明明是化他的作用,却在这一剎那之中,变成他化的感觉。觉心都是一样,必定是从你觉中能够体会种种感觉,这是化他的作用。可是在种种感觉,你完全感觉到整个感觉都是他,叫做他化,全部都是他化,一到他化就是欲界了。我们现在觉心天天在用就是啊,你怎么样从色界堕到欲界的,你都能够分辨得出来。你在这个感受之中最浓烈处,你都还能够分歧分得出来三界都在你那一念之中,念念不失,清楚体会。

所以就在他化底下,然后渐渐从乐变化之中开始立知,因为乐变化以后随处立知,所以知心现前。所以乐变化就是他能够担当一切变化处,虽然从他化,他化开始,于是乎他担当一切变化,在黑说黑,在白说白,担当一切变化时。那就这个变化上面,黑就立黑知,白就立白知,最初讲的黑知白知,一切知是众生最初流转处,其实到此就是觉心之中的圆明处,最圆明地,那叫识心三昧。那是你敢担当一切作用,你为什么从这个上面你开始可以敢担当?因为前面已经有金刚藏菩萨章,你已经明白觉体了,所以你当然敢担当。

所以这个里面,光这个识心,不要说佛门中讲,就老子都说识心是什么?道之华,大道之华,就是中华的华,开华的华。本来根本自性之中的本来的开发庄严,道之华也。可是他却是什么?愚之始也,一切愚昧开始。因为你看到那个道之华彰显处,就是一切开始向外攀缘流转处,这还是老子讲的。所以你就知道中国古人,所谓的一切中国留下来祖先的道理,那都是在心性上面体会的。

所以在这个意识的上面他就是什么?从言从音从戈,言音交戈,为什么在识上说言音交戈?言者言以观色,用言来观色,也可以观象,用言以观象,也可以观色,象就是那个大象的象,就不是那个相。音以传律,还是言以观象比较对,言以观象起成种种相,就相法现前处,明白一切道理,言以观象。音以传律,音是传律的,律动。那律又是什么?行仪,又是律动,就是行仪。那个戈咧?戈就是短兵,短兵为戈。什么叫短兵?交发现前。先用言语能够显一切相,能够观一切相,然后音以传律,然后交发现前,就是意识就是明了,就是明了相。

所以这里面就能够讲到他是慈氏,为什么是慈氏?又曰慈氏,慈者从兹从心,从兹,兹是什么意思?兹就是慈也,是也,是如是心,兹就是是,是不是的是,是也。又说兹,在中国字上解释,兹是草木多益,草木多利益,多益处就是兹。在心底上说什么草木?草是如大觉心体必定能随缘开敷处如草,就如草。然后这种如草般的随缘开敷当下,如是的盛德,盛德似木,所以木字本来就是盛德曰木。盛一个成、一个皿,盛,成皿刚好用这个盛,为什么用这个盛?成一切器用故,皿者器用意。他能够随缘成一切器用这个盛德,他就如同木。草木多益,就在一切开敷,一切盛德现前处,那一个兹中,念念立心,心者就是总包万虑。那万虑在哪里?万虑就在随缘开敷处,万虑就在心体的本来能成种种器用的盛德现前处,慈氏,就是慈氏。

那就是识心现前,这个用识来表示,识只是个别贵功建德,因为尊贵他的功,建他的德,所以立识。过去讲到识性、识性,是因为贵他的功,尊贵他的功行,建他的德,叫立识,又叫做别而称之又叫谓之识。什么叫别而称之?叫讲到姓氏之中,好像别而称之。那在大觉体上为什么讲慈氏?就弥勒菩萨曰慈氏,就是曰大觉别而称之叫识心,叫慈氏。他是依觉别而称之啊,他是个别显现他贵功建他的德所以叫慈氏,用如是名字,就叫慈氏。所以这里面就在告诉你,就念念之间在哪里说这个名字?识心三昧,念念之间在你根本圆满的作用上担当的,那叫慈氏菩萨。

那为什么能够体会这个识心?因为你刚刚已经在大觉体中一直不断的已经到金刚藏心中的坚定,心中入的深密了。所以有无缘大慈,为什么讲无缘大慈?因为这就是根本心中总包万虑的本来的成就一切盛德的总相。他本来就是如同草木,开敷了心中的一切清明的担当,他是哪个缘?他属于哪个缘?他根本就是无缘之缘,所以他才能够缘尽天下一切缘,缘尽法界一切缘。因为他能够遍一切缘故,所以你不能说他是缘何缘而现,那是无缘,那叫大无缘。所以古人讲在止观上面说「常境无相」常,平常的境是无相的,「常智是无缘」你念念之间心中的那个大明处,心中念念那个智光现前处,他是无缘的,为什么无缘?因为一切你认为所缘的都是智光现前的,那智光是什么缘?你要说他是所缘,他要是缘黑而有,缘明而有,缘暗而有,就好像《楞严经》讲的他缘什么?他假如是缘明而有,他就不知道暗;他缘黑而有,他就不知道白,他缘什么?他从来无缘。你不能说他有什么缘,可是他却什么?能起成种种一切缘起,那叫识心,那叫无缘,那叫大慈。

因为无缘故,所以他才是真正什么?真正草木多益,根本心中灵明的本来的妙明心地。所以本来妙明心地就兹心是也,那无缘大慈啊。你心里面体会那个无缘大慈,心中能够起成一切缘的心中识心流出处,不都是你那个无缘大慈所现量的吗?因为他是无缘大慈故,所以他是平等智等运现前。在黑能够现如是现黑,在白如是觉白,在大如是觉大,在小如是觉小,不但能够在如实觉,在大中还能够分辨阿,大中自然在大你就知道什么叫小,在小你就潜在意识知道什么叫大。假如真正是你因为大而知,因为小而知,在大你就不可能潜在意识还能分辨小。你为什么现在看到大时,你却在心中已然明白什么叫小,那是你根本无缘的识心成就处。假如真的是你依大而知,依小而知,大就只是大,他绝对不会知道小,大自己不知道小,小也自己不知道

所以你能够遍观世间一切法,你只有在一切对待当下,随着我们现在所感受的一切对待,意念现前处,我们都以为「哎呀,这我就是现在这个念,这个念头就是如此。」你仔细思惟你就是这个念吗?你在这个念中,你没有任何的反观反照吗?假如你能够在这个念头,凸显的这个念头,你在心底深处都能够反观,都能起成其他的反照,你怎么肯定说你只是这个念?所以那叫妄想捉持。在大中你就能分辨小,那你说我只是感的感觉,大的感觉,你不过就是捉持妄想吧。所以你在一切对待法中,在一切感受现前处,都是对待中,对待是不知道对待的,明白对待的那是觉对待的,对待在大是不知道小的,小的是不知道大的,黑不知道白,白不知道黑,对待不可能知道对待,能知对待的是觉对待。那是你根本的妙明心地,那是你无缘大慈的根本识心的流布,那觉体的清明,所以那叫平等智等愿,大慈悲?,真的大慈现前。

所以解释这个名字时,先解释名字时,就像你在重新回温一下金刚藏,你要是念念之间在听讲弥勒名字时,不把前面金刚藏拿来总汇,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后面大慈的那种担当。所以讲到名字用解释,你永远担当不上,可是你真正明白作用时,光在名字中解释时,你心中自然就能够么?就融会贯通。所以为什么此章一章一章这样如是排列,这样排列。

所以又名阿逸多,也叫无能胜。所以上次常常讲到阿逸多,阿者是一切法不生义,也就是一切法总持义,大总持义;逸是心性之中的根本的自在相,大觉自在相;然后能够多,就是广纳遍容处,所以也叫做弥,弥者广布相,这阿逸多,这识心就是阿逸多。所以也叫无能胜,为什么无能胜?你觉得有胜无胜都是如是识心流出故,为什么是识心流出故?识心就是大觉性体佛性的别名故,叫慈氏,就是别名。但是刚刚讲的老子讲,你识心本来是道之华,道显现处,可是变成愚之始,这里面的差别就是前面讲金刚藏你已经体会了。明明是识心能现前的一切,清净明了的大觉的作用、妙用,可是你却妙用当下,你随识说识,就是众生的流转。你明明白白知道那就是觉心的妙用时,根本不离开根本觉心的本来面目,那叫内院。你只要稍微已经越过内院的门阃,那都是外院,外院就是享福处。么享福?因为知心很欢乐,福报最大,这知心最圆满。

所以你要在那感受最强烈处,虽然纵然行者已经念念之间愿于在一切念头当前,已经舍离过去种种势力流转。可是就在舍离势力流转当下,你还要体会你还在外院否?么叫外院?你还是当下能否担当都是觉心所现。那这就用文句讲,就永远有障碍。就在感受当下,你是不是真的在觉心看到感受的?觉心看到感受不是说,觉心外面还有一个感受,你是不是真的能够担当那个那个感受现前就是觉体?那你念念叫做供养弥勒,你念念都在弥勒净土,你念念看到都是觉体,念念都在弥勒净土时,就是在供养弥陀净土,哪个不是无量光啊?

所以反过来再看到一切外时,过去在外就是流转处,现在知道内,再达外时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现前处啊。所以古德才说「你要不知道弥勒内院,到不了弥勒净土,你也看不到弥陀净土。」所以有的人就误会了,我先去弥勒净土,我先不去弥陀净土。你根本不发念念向佛的弥陀净土的大愿,你也念念之间不肯回光照见弥勒净土的觉心。你念念不立弥陀根本佛号的名字,你哪能够在一切感受之中,你还分得出内外?你还体会得了是觉非觉?就在这一念,都是这一念,这一念你看错了就是感觉,你看对了,感觉就是你的识心三昧。那个点不变,你不必在前在后,你不必变,不能变,那叫举体担当,那叫直下担当,那是大乘佛法讲的那种智慧的那种作用,智慧的作用。所以他当然无能胜,有胜无胜都是觉心中所现。

所以叫一生补处,就叫一生补处,这一生补处,我们过去就是说按照一生补处就是这一生完了就补佛就登佛了,就是世间解释。什么时候成佛?你要用世间人讲的世间故事,五十六亿多少年,是吗那一生也太长了吧!这一生多长!假如用这种想法的话,那弥勒菩萨一生多长啊。或许你讲说那一生没关系反正在他来讲,那一生再长也是一生,你就编吧,你就掰吧,没关系。反正你怎么掰,反正不是凡夫众生所能体会的,你用众生的语言都反而不是凡夫众生能体会的。你只要站在真正站在本来面目上,你当然知道能体会啊。

这一念的担当就是一生,从无二生,念念看到?德现前处,就是根本大觉一体、一相、一生。因为这样一生故,所以他能念念之间是什么?念念知,念念在觉心现前处就是这个识心,根本一生从来不二的一生之中,念念为你现前圆满佛性的作用。佛性就是一切觉心的作用,现在感觉的作用,那个不是识心一直不断的补上前,一直补前。所以在观音玄义里面讲说补处者什么意思?「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这个听得到?前佛既灭,这个听得懂。但是现在行者要怎么观?这一念灭处,前佛即灭,马上那个觉心识心马上补处,就是弥勒。这一念觉心灭处,前佛既灭啊,那你在感受到下一念觉心现前处,不就是弥勒现前吗?你要是真的能够这样子念念体会,那真供养弥勒,真供养阿逸多。所以那个时候你才真正知道为什么弥勒叫补处,为什么识心是补处,他就是如是补。要是没有识心,你哪里感觉到觉性?觉大觉无形无相。什么时候觉得觉性现前处?识心流露处。所以识心渐渐流露处,那识心他又是随缘不断在变化,所以不断的变化处就是不断的递补,使你觉得觉性圆满故。佛性常在,诸佛常在,他就是这样子补处。

所以释迦的能仁能寂,能仁能寂在哪里看?能仁能寂灭处就是在弥勒现前处。弥勒现前处不是在相上解释,就是能仁能寂他也是随缘一直现能仁能寂的。所以每一个能仁能寂灭处就是识心为你递补一切能仁能寂处。所以他能够遍布一切开发,能够显现一切庄严,所以庄严什么?庄严佛性的庄严,所以他叫龙华三会,龙就是开发处、遍布处,华就是种种的庄严处,就是庄严处。所以「即补其处,故云补处。」

所以到了《楞严经》讲「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我知道如是随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听懂吗?就是补处嘛,这就是《楞严经》的弥勒圆通章讲的。「今得授记次补佛处」念念你要知道就是如是识心,次补佛处。你念念就知道这每一个念头起处,就是十方如来本妙圆明,根本都是十方如来的本妙觉心现前处,所以那叫弥勒。所以从前面金刚藏你已经能够担当后面的弥勒。

所以「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他谛观十方唯识,他在哪里谛观十方唯识?你不要忘记前面有一句话「佛问圆通」,「佛问圆通」么意思?你在大觉体上在看圆通。那你要看所有一切十方,十方唯识,经是要这样子唸的。佛问圆通,不要老是就是他人问,在大觉体上念念自己审视圆通,你要怎么样审视?你站在弥勒识心上面,就要「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远离不是说没有依他,就是依他、遍计执都是圆成实,那都是识心的作用,识心的作用就有遍计、依他。但是你知道完全都是一个识心圆明处,你不会堕在遍计、依他说圆明。你会在圆明明了遍计、依他,这叫远离。远离不是没有,是清楚明白,远离依他、遍计执。「得无生忍」,为什么得无生忍?根本就是觉心所现的一切觉嘛,哪有生?根本无生中就叫一生。

「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楞严经圆通章》差不多《圆觉经》讲完,《楞严经》也差不多讲完了,这就是识心三昧,就你能看到那个补处,你能够体会了吗?你从现在开始一句弥陀,居然可以帮你供养弥勒,一句弥陀你必登弥勒净土。绝对不是别人讲的「哎呀,弥陀净土太难去了,我们先去弥勒净土,比较近,因为他在欲界。」欲界的才远你知道吗?为什么?感受之中你已经远离佛性啊,情欲当下更远佛性啊,欲界你以为跟你现在相应?你不知道更远佛性啊。你捉持欲界好像很近,你不知道欲界你感觉近处,你天天都在感受中很近,但是最远佛性处,近者远矣,远者近乎,不见的才是你真正天天不离的。那是一般众生的天方夜谭,瞎扯,还教人不要念弥陀。心中念念没有佛名时,你哪能照得了弥勒啊?弥勒也就是告诉你,你念念都能够开什么?开佛智慧嘛,称念佛名。你因为念念称念佛名,你才能够看到十方圆明所有一切谛观十方唯识嘛。你不在根本圆明之中说根本谛观十方唯识,你根本没有办法担当识,识心现前处就是虚妄的流转处,识心现前处就如寺庙,弥勒都在门口,你看错了就出去了寺外,寺外就叫红尘。你回来还要认他,你出去都叫他,所以他为什么在那边笑?真是笑尽天下可笑之人嘛,明明都是我,你怎么滚出去了?都是弥勒的识心,你怎么流浪在外?本来就是如此啊,就是你要知道识心的圆明处。

刚好讲到这里,刚好有法师问:「就通途教义来谈,声闻人的阶位,乃天台化法四教中,藏教所说,而法师说的圆觉义理属圆教所摄。藏教行者仅断见思惑,而圆教行者断的是无明惑。」先在这个上面解释,藏通别圆他事实上是讲一个根本的觉明心体,所以在这个觉明心体上,你所谓说到圆,圆教是已经担当他就是一体的根本大觉,行者念念之间已经不会背离如是觉心中,再说种种现前的作用,现前的所有一切的渐次,所以这叫做金刚藏好似弥勒你已经担当十方唯识。但是在现前的行为中,虽然你已经心中已经底定你的方向,可是现前的行为中,还是一样如藏通别圆,一步一步渐次登进的。

什么叫藏教?就名字来解释,藏教你突然发现宝藏,所以在觉宝藏,在觉,发觉宝藏,所以叫藏教,你在最初知藏,最初明白藏而已。通教呢?通就是你发觉宝藏以后,能够使钱了,所以那个钱不是都写个通宝?你可以花啦,你可以用啦,那叫通教。对不对那别教呢?是在钱上再生利息,别教。圆教呢?大富长者,那是真正性中的大富。所以别教是在任何的法中,任何的心识之中,他能够别立,他能够清清楚楚分别,过去你只是站在通教或是觉心上面明了一切。今明了是觉心,所以叫通,现在站在觉心之中能够担当一切感觉叫别,明明白白在黑说黑,在白说白,就是十方唯识。但在这个十方唯识就是补佛之处,补佛圆教。不是吗?

所以一切都是要在这根本上,虽然在南传属于好像断见思惑,那同样的,在断见思时,见思最初你虽然不知道觉体的圆明,但你毕竟已然是行者了,已然是行者了。你已经立了那个相,虽然还不见得能够明白根本圆教最初你应该发的大乘行者发的那个毕竟的道理。可是现在你已经发生念念向趣的决心了,虽然不明,但是行为上面已经跟大众,已经跟众生相接轨了,那这里面都还有接引相。虽然见思,但是因为你是依佛的佛制跟僧制,所谓佛法三宝的这种道理这种律仪在不断的断见思惑的,将来一样能够开发觉心。就好像镜子,我明白那个镜色现前遮蔽,种种暗障遮蔽了镜体,我是堕在镜色前面,一直不断的随镜色流浪,后来有一个智慧人告诉我,其实他是镜子,他根本就是镜性。虽然我还未证得镜性,可是我心中已然明白那就是镜子。所以我在镜子之前,不断的为心中擦去对色中的执着,在这个擦去之时,我心中已然知道是镜了,所以我在擦去之时没有疑惑。同样是擦,我擦罢就是看到镜性光明处,从头至尾虽然刚开始懂得道理,我虽然未证,可是心中无疑,那叫做大乘行者,明白道理。

都是镜子是色,我虽不懂道理,但我已经懂得在镜子前面擦,在擦。但你只是在擦时,因为不懂道理,所以你还怀疑擦对是不对?心中还会有多疑虑,但是你心里面恳切至诚,虽然不对,我已经是僧团的人,我只能这样子擦,那是声闻。擦掉以后也是发现「哦,原来那是镜子!」都一样。所以那见思惑中只是方便接引的不同,在接引不同上渐次中说你现在已然肯于到僧团之中,已入僧数,也是如是的行持,但毕竟心中不明了,约在现前不明了故,说小,现前不明了,说小。那将来你只要真正如法如,当然将来你有所证时,只要方便再有人告知,再有人为你破疑时,你马上就能够还他,这是必然的心境,所以方便说小。  

所以法师也讲说:「现于南传修行人尊者阿姜曼、阿姜查的所著作中,未见有圆觉的体悟,自力对其而言是实有的。所以法师所讲的声闻人,是否是指《楞严经》中证得圆通的大阿罗汉?然此声闻人是否还有种种理的还是有还有悟理的不同?」方现前时,体会归家之处,刚开始发决定心时有悟上的不同。可是决定心虽然现前的决定心有悟上的不同,可是他现在的理路,所趣的毕竟将来圆满的悟中的果报是同,他的毕竟的方向是同的,只是叫现前的这一切境界之中,你要分辨得出不同。所以阿姜查在现在的南传里面,为什么我们一直说他是小乘?是他真正还没有讲到圆觉这一块,他念念之间不在觉性上参。可是这种不在觉性上参,可是他念念之间已经至诚恳切,肯于听信佛语,听信一切前人的知见,他愿意在那边像断恶如杀贼的这般的决定心,也是不可思议的,也是心中懂得礼敬的。只是在理路上,你永远还不知道圆觉心故,你在这上面体会,你虽然已经懂得在四谛上去体会了,但是你不是在圆觉体上明白那个四谛的。假如你在圆觉体上明白那个四圣谛,你当然知道什么叫苦啊,你背离觉故当然就是妄执,苦嘛,这就很简单,你就大概能够体会了。可是你要不明白觉体,那苦就现前了,我要离苦,我要擦,就开始擦。可是那个苦一直生啊,一直起来,怎么擦?那就要用勇猛心才断得得。

所以你不知道大道理时,你不知道根本的义理时,你想要从渐次中入,我还说那个还要利根上器啊,你才有办法从小,从声闻人入。所以你说要断那个,要受五戒,不受菩萨戒,你能把五戒持好,你这是上根利器啊。从来不要方便,就是闷在那边我要断恶,你就断了,我佩服你,你是上根利器。但是有多少这种人?没有。多半的人是需要方便,我让我断恶时,你先带我去行行菩萨道,行行慈悲,不要讲菩萨道,世间慈悲,长养一些世间对别人的悲心,长养一些对别人的怜悯。然后因为对别人怜悯故,我慢慢发现我就不会愿意加害于人,恶就断了,方便啊,这叫权巧啊。你没有,你从来不接触,我就自己断恶,杀盗淫妄断了,我佩服你,你能断我当然佩服你。但不是一般凡夫之所能真的能成就的,都是声闻法你不要以为这么容易。

所以一定要明白道理才是真正容易下手处,虽然道理难明,但是你真的明白时,才是真正易行啊,你念念清楚再也不疑惑,才叫易行啊。譬如归家,虽然还未到家,你听到别人跟你讲你的家乡风貌(牙齿痛,没办法,动太快就痛。)到你的家乡风貌,可是你心中不起疑了。你在自己心中取证,种种考证中,你真正知道前人跟你讲的是对,所以你每踏一步归家之途的时候,你心中不再受其他的种种杂心的疑惑的煎熬。你虽然要归家,别人跟你讲说归家,你的家在哪里,你愿意信他可是心中不了,没有自己的智慧明了,所以你每踏一步都要怀疑别人有没有骗我。先不要说有那么悲惨,别人有没有,但是你心里面就是不是那么实在,就有这些沉闷之苦。就在这个沉闷上,你反而对自己的归途多生疑难,多生疑难。所以真的明白道理反而是易行,才是易行。所以站在四圣谛中,站在体上,四圣谛是清清楚楚,在圆觉之中明白四圣谛时,跟小乘人所体会的四圣谛的解释一模一样,从来没有不一样。只是懂得道理的人是在觉心在重读这段文字,什么叫妄执,什么叫苦,什么叫集。你不知道觉心时,你读的文字还是一模一样,可是这些文字之中,他在你心中的负累重量不一样,感受是不一样。

所以在声闻人在南传在北传,都叫声闻,我们也叫声闻,北传也叫声闻,当你明白道理时还是声闻,都是声闻。虽然都是音,种种前的音声,然后我们慢慢慢慢心中能够起成种种导引。那不单只是现前这种解释,像之前跟你讲在一切声尘之中,你能够在一切尘相当下,你能够体会根性也是声闻,因声得闻,都是声闻。我们现前所有下手处都是在声闻法中下手的,你不能离开声闻,你声闻都还没有厘清楚,你根本看不到觉心的清明。但在另外的一个解释就是:因种种诸佛音声,依诸佛音声,那心中慢慢慢慢心中能够如实体会,立一切闻。心里面清清楚楚,然后在那边体会是声闻。

所以光这个声闻之中,还有分不懂道理、明白道理。明白道理的人还是声闻,他在他念念之间是圆成菩萨道,不明白道理也叫声闻,他只不过是他可能时间上面,他慢慢慢慢将来还是会证,证得时他还是会回小向大趣菩萨道。为什么他会回小向大?因为这个回小向大再也不是过去我们体会,好像是有个东西你可以取,可以不取,叫回小向大,那都是你的心境嘛。你真正是修心的人,当你修到那一念处,那个清明处,你当然相信还有一种道理,那个心境是更灵明更圆融嘛,你怎么会不好乐?那不是物品,他是心境,修心人既然是心境,心中根本的境界你到那个时候你就相信,下面的境界如何安布嘛。所以在《法华经》中才讲「真是声闻人,没有不信此法者。」不相信什么?一佛圣者,根本都是一个大觉体中现的,真是修行人没有不现的,所以在这一佛圣中,在这个大觉体中,菩萨、声闻清清楚楚。

可是就在这个清楚中,在声闻之中,在清楚别立清清楚楚,什么叫别立?清楚他个别不同的业感。有的人虽然已然赤诚恳切,发勇猛心念念向道,但是勇猛虽在,不明道理,所以这个人虽然能够有将来必定能证,但是备受艰辛。一个人懂得道理,但他不好好用功勇猛,也是饱受流转,饱受流转,诸如我类,我是饱受流转。你既明道理,又加勇猛,上根嘛,就明白那是上根,所以都是声闻,都在声闻中摄,都在声闻中摄。

所以法师说的是断见思惑,他仅断见思惑。你断见思惑,你真的见思惑断时,你就能够明白尘沙、无明。因为见思不是有一个法叫见思,当你见思能断时,你就看到那见思都断都不在上面惑着了,现前的是什么?现前还有影像,但是影像之中我已经不在上面说见说思啦,那影像还在啊,为什么影像还在?觉心还在嘛,觉心作用还在,影像还在,你才知道原来过去这些影像,就是让我堕在尘沙的惑着中,以为种种有。就在这种尘沙之中,我就在每一个尘沙里面立种种见,立种种思。不是都在吗?那你能破尘沙的时候就知道,那为什么叫做无明呢?尘沙都在眼前啊,你怎么不知道是觉呢?过去为什么不知道是觉呢?所以你就知道无明惑在哪里。哪个不是觉呢?所以但能断见思惑,我保证你后面都慢慢各个击破,真发心人就必定各个击破。但是怕就说「我在断见思惑,我感觉我断见思惑了,我终于证得见思惑了。」这些都在见思惑中!你每起一个声音都是见思惑,还在有见有思。「我终于断了见思惑了!」你这一念就见思惑,那一念就是见思惑,你永远就在沉闷,那世间外道都是如此嘛,都是如此。

所以刚好把法师的问题讲完,也更能够加深大家对弥勒菩萨这种意境,这种念念之间。这个时候你要清楚了弥勒菩萨心里面,什么叫识心三昧圆通,那个是跟金刚藏菩萨念念之间在大觉心体上面的根本的无疑无惑,行者的智慧。所以行者的智慧念念现前在那里现前?就是一切识心流布处。当你明白一切识心流布时,你还像过去一样流转在众生相吗?还像过去金刚藏所问的,到底是众生是佛吗?还在这边起成疑惑吗?或者你还在多一句「其实原来众生就是佛」,多此一句都已经多疑了,多有思惟就多増迷闷。所以这个思惟那你就说不思惟,那这句话就是什么?就是众生语言。觉心现前他是入一切知的,你不是在知上面更说思惟的嘛。知现前处就是觉嘛,你觉心现前处不知道思惟吗?但是你不是堕在思惟而思惟的,你是明白一切思惟的。就在这个点上,我们因为毕竟是最初的初机声闻,还不能够了解心中的圆明,所以就在这个点上,这句话上,我们可能起成疑惑。什么叫做觉心现前?就是在思惟体上,你心中的根本清明,明白思惟的那个觉体,就是我今天早上讲的,你明心现前你就知道了。

你明心现前处你看的都是思惟,在黑知黑、在白知白,但你有那个明心曾经堕过哪一个所知或能知吗?那叫明心啊。早上还讲到空觉即圆,虚空打破了,他是哪一个思惟?他遍起都是一切世间的,所有一切作用,明明白白,但你说他是哪一个?不是。所以他明白一切思惟,叫做妙观察。但是你说他是哪一个?他是大圆镜。没有,他不是哪一个,这明心现前你才能够体会,那个心体的作用。在一切感受现前处,一切思维现前处。所以你不是,只要是凡夫众生只要一讲一句话「我不要思惟」或「我要思惟」,都堕尘相中,都堕前尘,这个语气的前尘中,你都堕。那告诉你都堕,不是告诉我们都没救了,告诉你都堕就是从今天开始,你念念之间学会每一个感受当下,我不能离开感受,感受要清清楚楚,明明知了了见,就在明明知了了见时,你因为清清楚楚、明明知了了见,将来久而久之你会站在明了的清明上面,看你的明明知了了见。

你知道最初《楞严经》讲的「脱黏而出」,这个脱黏才最初分开根尘分开能所耶,还不是到家哦。那我们现在连这点感觉都没有,那就是白来,就叫白来。那讲白来不是在刺激你,讲白来是鼓励的,就不要让自己白来嘛。我以前养一些动物都给他叫什么「后有」、「白来」…,那将来我也变成白来,呵呵,就是让自己别白来啊,要清清楚楚。所以黏着明心现前,如何在根本思惟上面,你根本不离开思惟的所谓思惟非思惟,上面的造作了,不在这个声尘上造作了,那种心中的清明,你要稍微体会。你有一点这种体会,你才能够从此这一生中,对如是的觉心坚信不移。为什么坚信不移?因为你觉得有疑,你都体会不深,你自己觉得起成种种疑闷,种种的搅遶,你都会知道明明白白都不是他,那个叫做不断烦恼,烦恼已经跟你舍离一半势力了,所以叫做不断烦恼,烦恼自断嘛,是真正心中的清明,是根本的清明。

所以这时候在这个根本的识心的圆明处,那个叫做「在大众中」,为什么在大众中?就在一切众念现前处,就在一切觉心所圆的一切万法流布处,就在刚刚讲到金刚藏如是在觉心之中的根本坚密心中的深密处,在大众中。可是这个时候,金刚藏的深密就在你心中转换,转换成能入一切识心流布担当的三昧,所以叫做「即从座起」。你看到这个心地的智慧的转换叫座起,即从座起。你会发现智慧就是这样现前的,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一定是顶礼佛足,为什么法上一定顶礼佛足?你念念之间所有的一切作用,不管是在现前的末世众生,就是感受上面,跟你念念之间懂得行持归家的现在发的菩萨大愿,或是声闻人的菩萨大愿,念念之间不能够偏离佛迹。你不能离开大觉迹,你在念念之中都要体会那就是大觉的迹象,哪个不是觉?「水边林下迹偏多」,在感觉上所有一切茂盛之处「芳草离披见也么?」下手处啊。你能够在水边林下迹偏多的行者,就在一切感受,水边就是识阴流处,林下就是念头总立之处,你都能够体会大觉,你就叫做「顶礼佛足」。你不但念念之间体会大觉叫做顶礼佛足,你在每一个感受之中都知道他是觉,叫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然佛经上讲说「过去此人供养过他方多少佛」你想跟我无缘,对不对?我哪有供多少佛啊,我现在看彼此的,没触恼我就不错了,还盼到佛咧。那你说跟你无缘,那我讲那个经没意思,讲到天方夜谭都可以供养好像多少亿佛,几万亿佛。现在天天你都在供养!你会不会做而已。你在念头之中都能够供养佛,你叫是供养十方法界法身佛,因诸佛同一此性啊,诸佛同一此方。所以不要失去今生供养十万亿佛的作用,天天供养。

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