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1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16 | 1243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鑛,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鑛。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二月九日宣讲

第一一八堂

好,再看经文。

「未曾有」如是的根本心性之中的本来的寂灭,大觉的寂灭性,从来没有终始。终者,叫穷尽;始者,叫初出。前面上面那个初,就是最初的初;后面那个出,是出现的出,也无。他没有穷尽处,也没有初出处,所以,从来没有始,也没有终,从来没有始。为什么从来无始无终?一切法中,根本就是觉心现故,所以这里面念念提携,就是要让行者直下明明白白,每个念头都要念念还家,都是觉心现故。

你不要小看这样的念念还家,因为这样子念念还家,在你以前的所有的一切感受当前,刚好也有法师问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也是觉所现的,不过就事实而言,天圆教菩萨须断四十二品,无明,然后等觉、妙觉,破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而成佛,所以??的无明和明和诸菩萨的无明,内容质地是不同的,忍不住要动念,除了观照念念在觉以外,还可以做什么加行?请问,业净情空如何解释?

观照,不怕动念,就怕你在动念之中不知道是觉,因为觉心现前一定是动,所以你让他不动,那还是背于觉,还是不肯认于觉。所以念念之间为什么要行者一直不断的体会都是大觉体故,都是大觉体故,你都知道万法是觉故,万法心故,所以你在现在所想的,我是不是还在动?我是不是还是不动?那都是觉。因为都是觉,你就不会追逐这一句话的前尘影像。你认内心所起的一切声音,你自然在、因为明白是觉故,自心所起的一切的声音、音尘,音中的尘性,你都不堕。那,你不会什么?你不会妨碍现在的音尘现前。为什么?因为那是过去习气故,那是众生随缘必然所现故。什么叫众生随缘必然所现故?大觉随缘时,就是众生,缘气现前时,就有如是问,就有如是的心中的疑。

你看到、看到天明,你都要知道心中都还清楚如是天明,所以你在如是天明之中,潜在意识也可以起何故是明相,什么是明相?都可以起问。为什么会有如是的感受,心中的明相,或心中起的那个疑问,什么是明相?是因为你、我们心性随缘故,在随缘上面,他可以起成种种心念,起成一切法。为什么能起成一切法?因为觉心作用故。所以他可以在你当前的缘气当下,能够起成种种感受,所以你觉得动与不动,其实都是觉。因为你念念之间,都在心中不断的告诉自己,行者念念之间,就在心里面告诉自己:万法心!万法心!你自然就有回光的作用。

当你有回光作用时,过去你看到那个尘相,就譬如我们常常讲,在根中当下、根尘上下手,你在尘中那个下手处,明明过去就是你感觉动与不动的尘中的作用、造作,可将来就在这个尘相现前处,就是你明心现前时,明白的明,还不要讲到说你觉体现前,最初你会照见明白的心现前。明白的心现前,不是在感受之外,有个明心脱出,不是耶!全部感受变成明心。

你在镜色之上,你突然感觉到有镜照现前,明白那个心现前处,不是在镜色以外、以后,后面还有一个明白的心;是全部镜色,你突然觉得,就不是过去流转的动与不动,那全然都是镜明性。眼睛看的还是镜色,但你体会的是镜明性,就在这同一点上,你根本没有分开,可是你现在却体会的是,明心现前。完全作用不同,当你明心现前时,虽然还不能讲说是业净情空,因为你还有一个明心,还有能所,还不能叫业净情空,可是,你还是随逐过去在种种感受上的业力吗?不会啊!所以你已经知道,那个其实觉的任何业力,觉的任何造作,因为明心现前,明心现前处,他可以道你这个念头上面,有多少的业感,有多少的势力,可是明心现前那明心,他都全非,全然不是。你只是明白,都不是。这个时候不能讲说是毕竟的业净情空,但是最初你已经知道业净相了,你不是他啦!为什么叫情空?你站在一切感受时,你还是过去追逐感受、情感的那种造作吗?不是。你是找觉照在一个空觉之中,空灵上面,体会那个情感的。就空觉体会那个情感,就情空,你再也不是那个情啦。那是最初的业净情空相。你到最后的根本,自心之中大明,明明白白,你,就是法师问的,要破最后一品,这生相无明,明明白白的,业净情空在哪里?

我们先讲一个公案,虚云老和尚的虚空粉碎了。好像不知道有没有讲过?可能有讲过,没有吗?

在《楞严经》经中讲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听过吗?这段话,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最初你在闻中的时候,你念念在初于闻中,你慢慢看到,你因为都是在根中的闻性上面去体会,体会的是什么?就是声尘。声尘都是过去流转在外的势力,可是你知道是一心一性了,所以你在听到声尘的时候,突然最初体会那个闻性现前处,那个闻性不是离开声尘有个闻性,是在一切声尘上面知道是闻时,你全然感觉到,他就不是向外奔浪、奔逸的种种作用,他是完全回头的入流。在入流当下,你全部体会到都是闻性之中的能闻,所以就亡所,没有所闻,无所谓闻,无所谓所。但是,亡所的时候,你不能够解释错,你站在能中看的都是所,可是站在能中看到都是所时,你已经不是过去只堕在所中的业力,叫亡所,因为没有一个无所的能;但,今天看到能时,你看到都是所,当你看到所时,你还堕在所中吗?不是!我看到的是能。这能体会吗?你看的都是所,但你体会都是能,叫亡所。

「所入既寂」那亡所之中,那你还有一个能,还有一个能啊,所以他自然在能中知道所,所以他就有所入。所入慢慢因为在能中也既寂,这才能最初知道动静二相。这「动静二相」也是我刚刚讲的,明心稍微现前了,明白的心现前而已。你还是动吗?那是心中的那种、那种心中的灵明而已。你还随他流转吗?不是嘛!如是见真渐增,「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然后你在这边,既然已经「所入既寂」,就是能所就打破了,所入既寂处,能也销歇时。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那个闻性之中,能够遍闻,但是,还在闻性之中,立种种能所吗?没有,他都是遍闻,叫闻所闻尽,没有所闻,全然一体,浑然。但是在这闻所闻尽的时候,尽闻不住,他遍陈一切闻,但不住在哪个闻中,因为一体是觉故。他不住,所以在不住之中,你就会慢慢、慢慢体会,那个觉心的空明。所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所以你站在那个觉中,天天都能够感受那个感觉,可是你还是那个感觉吗?已然不是,那是真证到觉体而已,已经超越动静,我们连动静还不知道。所以,讲到明心还是动静,都超越,在觉中,天天体会那个觉,那个觉是根本一性的虚灵,包融,他天天常住在这里。可是连这个觉都还是、都还是未证,都还是七地以下,还在自利中。

你在这个空灵之中,感受的一切感觉,连这个空灵都要弱,所以虚云老和尚啪趿一声:虚空,打碎了!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就这一句话,可以说虚云老和尚,八地菩萨。就这一句话,虚空打碎,那根本不在空觉中,()根本打成一片,还有什么空觉?体会了吗?业净情空,哈哼,你现在这个过程之中,都有渐次,如是的作用,你体会到明心时,就知道业净情空的相了。明心现前处,你就知道有业净情空的相,这是行者参不参而已。所以讲到那么多的行为,是告诉你,本来就有,你本来具足,你不肯参嘛!这叫观音菩萨圆通章。这才生灭既灭,生灭为什么?你连个空还有个对待,那个潜在微细的对待都破啦,寂灭现前。所以这你本来面目,这是过程之中,渐次之中,都有如是的感受,所有讲到明心之中,都有那种虚空的感觉,当你有点虚空的感觉,虽然还不到空觉极圆,但你有点虚空的感觉处,你已经知道,业已经不是过去如是刚强肯定的业了,那都有销尽之相了。已经虽然还没有完全清净,但已然感到近黄昏,那个唱晚的声音了,已然近黄昏了,已经在唱晚了,心中知道要销歇了。

这个,所以,你再看到古德为什么用那么多的诗词,讲的是很清楚的。你虽然未证,那已然近黄昏了,那种势力已然近黄昏了。就好像那个十牛图讲到寻牛,不是第一个初叫做寻牛中就讲的吗?「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然后,后面是什么?「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你虽然无处觅,但你已经感受到那个势力渐渐在销歇了,你体会是枫树,枫是在秋天,已经万象弱时。虽然枫是鲜艳的,最艷丽的地方,但是,最艷丽的是行者念念归家的觉心艷丽,那,这个枫叶艷丽处,是一切万象销歇处。那你在听到晚蝉的晚唱,听到晚蝉时最嘹亮处,也是什么?也是唱晚近黄昏时。

你能看到你心中如是唱吗?所以,古人用字,那不是我们随随便便的,我们只能随便写个什么青蛙鸣啊!什么的,哈~青蛙鸣,呱呱呱。

这个就是,这个叫做明心现前,真正照见,这里面的过程,所以讲到为什么说虚云老和尚八地以上,就是这一句:虚空粉碎了。你就知道,平常虚云老和尚都在什么样的空觉极圆中,连这个虚空都粉碎,打成一片,那叫寂灭现前

所以,还有问,课堂上提到,无明就是空华,何妨任空华布列?何必障断他?这也认为,求生极乐世界,理解其实是城,如同做一个好梦,未开圆解前,何妨求生,这两种见解,为同为异,老话就是这样,为同为异。刚开始,你要知道他根本,就是刚刚讲的,念念之间,都要在本来面目上,行者做他的圆照。因为你有在根本相中的本来的方向,所以,在现前的所有一切行为的布列之中,就有接引跟方便。

心性就是如此,你,行者在立本当下,你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现在还是凡夫啊,你还未证啊,所以在这凡夫的过程之中,就有种种全巧方便。全巧不是别人给你的,是因为你知道本义后,自然就有种种全巧。所以,你在里面,你在念念之间,求要往生。念念求要往生的,这个,虽然是念头,现在还在发的是,现在凡情中的念头,可是你为什么有这个凡情的念头?是因为你在根本心底深处,已然知道,向本的归去。所以,就算有这个求愿往生这种梦境,虽然还是用凡情的念头,如同梦境,但这个梦境,还是念念之间,契入你根本向本的?定心。不怕有梦,你要知道梦是因为什么?背觉而来,只是背觉而来,他从来也没离开过觉,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觉。

所以觉心在你真正酝酿在觉心的气氛时,他随时就会为你呈现一切影像、光华,那,这也如梦啊!他本来就如梦。如梦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你自己摸摸皮囊,就如梦啊!就是随你的觉心,现在业感呈现的光华而已。现在都能够如梦为你展示现在的感受,何妨你在心中不能够起成种种如梦的、为自己的呼唤呼招。为什么你知道如梦的呼唤呼招?因为我知道,根本觉体了嘛!为什么能够知道如梦?是我因为知道根本的本来面目。既然知道根本的本来面目,所以用尽自己的方便,用梦中的呼招,用现见凡情的种种意念,为自己导引,都是全巧。因为,你目的心中,因地心中,已然大明。所以你用的全巧,方便,都叫毕竟。这就是我一直要讲的,你根本没有那个因地,你再说全巧方便、渐次,都叫做胡说。你根本不立如是相,真正念念之间要归家的人,你没有立如是因,出家人剃头染衣,在家人做竟是近事竟是近事女,念念心中发愿,虽然相中不能出家,我念念心中如同出家,叫近好乐出家,出家什么意思?出家就是,念念之间已经发起如是赤诚的学习心,就好像孩子上学一样,发起一个学者的心。念念已然知道要弃、要出离现在种种世间的所有一切染照心,是出家。你不给自己心中立一个出的相,你根本就很难在你心中察觉,你不断染浊的业。再提一个声音,他就能够呼唤你现在心中的流转

所以,最初佛门就告诉你,善用音声做佛事。善用音声就连出家,或者是好乐出家,这个在心中的音声,他居然动起你心里面的作用,决然不同。因地,因为因地不同,你再起成种种方便,起成种种梦中的、类似梦中的呼唤,他都是将来的正因,都是正因。可你没有那个因地咧,你再呼唤没有用,你根本不是在大觉体上担当,根本不是真正想要在这一生中,在自己的生命之中,要真正明明白白,了然超脱,了然出脱的人,他只是追逐世间的感受,只一味的依赖,一味的沉迷的那种感受,他念尽梦中的势力,只能在梦上逐梦而已。

造作于梦,所以幻觉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来接啦,什么观世音也现前啦,三也来了,后来还告诉他,弟子的愿力还没有完,我现在留下来了,那阿弥陀就说,好,莎哟娜拉,再见!再来接你。讲天方夜谭!你讲的就是故事,弥陀来接了,你跟他说我还没有完,就、就走啦?这一听就知道不是心,心是圣人时,念念看到就是圣相,那叫三?,那是真接引。所以,心若是入?时,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哪个没有圣人的光影在其间?这个时候接引,还有分说,我还不去,去与不去吗?你就算没有真正舍报,你现在就在西方,那叫真接引啊!你向圣的人,向善的人,你念念学其善,突然善人的感觉来了,你还跟他讲说,我现在不要完全入善喔!你等一会儿,我待会儿再入善。你在心中可以这样子妄说分别吗?所以他把这到西方圣人来接,就是相嘛!听如是法就知道着相,着世间故事。

既然是着相,怎么叫接引法门?既然是着相,怎么叫以觉印觉?以心印心的法门?什么叫大法呢?所以,你真要在世间上,你还没舍报时,看到诸佛的光影处,处处看到圣人的光影,向善的人,念念之间感到圣人的光采就活在他的周遭,就好像昨天讲的,哪个不是十方如来、诸如来心啊?这个人不去,已然叫西方,不去是众生妄见,拿现在的果报,这期的果报认为他不去。你拿这期果报的假象,以为他不去,事实上,真正的果报是心中的根本的性德,他早在西方。虽然这个形体,好像还在世间,但你不要以为他没去,因为,去也不是形体去,这个形体去不得嘛,形体一定要死了、坏烂,他去,去也不是形体去,你为什么要看到形体说,他没去?哪个是形体去的?往生西方的人,放到棺材里,突然一听,不见了,走了!那形体去就完了,他要是年轻去还好,到了西方还年轻,年老去,那,到西方,到底变不变?要变的话就不是老的去。这叫搅遶,就跟着你遶,我就跟着你遶,看你遶得出来遶不出来?

所以你怎么会说他有去没去?都是心去。既然是心去,那,何妨一定要看到形体去才说是去?既然是心去,那你不知道现在心也就能去吗?你现在天天看到西方三来接引你,你相不相信?你还在妄说,我愿力没到,我先不去。所以,那个都是什么?那个就不是真正心见,那是相见,那是相中见的。

所以这个假如做一个梦,在未开圆解前,何妨求往生?未开圆解前,念念求往生,念念求往生。生者,大德相。所以古人曰,何者曰生?生者,大德也。什么叫大德?大中的德,不是那个人叫称谓的那个大德。那个大讲过,那个大是无形无相的,不可量的,大相是无形的,那个德,那是什么?那是性德。你念念之间要向性德,向叫往也,向都是性德,往生矣。如何向?你自心没有,天天思忆前人的性德,因为,前人的性德,就是发你本来具足的性德,那叫念佛持名往生。

所以,在一切作用之中,你都会念念之间,在自心之中承担,再也不像一般凡夫,老是在外面寻觅。光讲一个求名往生,都还在向外寻觅,你在向外寻觅,你将来心中就没有一点感受。所以,将来你每天念佛,为什么念佛当下你却没有任何改变?这在佛经之中,还要讲一个受与不受。你天天虽然在善法之中,可是潜在意识里不受,你不受,就没有任何的潜移默化。这里还有很微细的受与不受。那为什么众生会成就他的不受咧?因为还在用世间语言,做世间的妄想分别嘛!用虚妄浮心,多出巧见,以为能辨根本的圆觉。所以那就不能受,那心中就不能够影响,只要放下这一念心,心中就自然能够潜移默化。

你自己不刻意做障,本来潜移默化,看到大山,大山就会活在你心中;看到大水,大水就能发你。这是心中本来具足的清明的接引法门,要是没有这个接引的法门,世间就叫做闇障。彼此之间,不能够彼此接引,互相的提携,那闇障,你看到模范生就是接引你。连世间都有接引相,那为什么出世,那当然你就知道具足接引法。你为什么知道具足接引法?因为你是看到心中的接引;你看到心中的接引,你就不会沉沦在现在,不断潜在意识的自我造作,跟自我坚持。

就类似于像孟子、孟母三迁,你真正知道,要是换一个环境,这个人个性就会变的,你就不会随便妄想,我就是这个个性。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就是这个个性,我个性就是这样。那,你完了你!凡夫。这是妄执嘛!所以,真正知道孟母三迁,他也不会说,就是这个个性嘛!所以他才会跟你讲,性本善。所以这个善不是善良的善,这个善就是妙能,性能之中,他能善于一切:你给他好的,他就善于善;你给他坏的,他就善于恶。这个性中,非善非恶,你给他什么,他就现善现恶,这是性本善。

那,既然性本善,你怎么会说,你是到底是什么个性?所以你看你现在处在什么环境,这是凡夫,看你处在环境,你就堕在哪个个性中,潜移默化。为什么会讲到潜移默化?就是告诉你,世间就具足这些接引,觉心之中,就具足如是接引法。

所以你念念之间当然要好乐往生,天天念念之间好乐往生时,就是心中念念()向如是接引,向如是身德。你能看到觉心的种种妙性,种种连接引之中,都是身德所现,那种身德,你将来念念之间看到是性中的所有的成就,你再也不是随逐现在业感尘相中的、种种丝毫的任何的沉闷、堕落,你就是无量光,你必定能看到三来接。处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之,你不相信吗?那,还有跟佛说,我等会儿,再晚几年来接我,这都是天方夜谭,都是天方夜谭。

你说,好像古德有些公案,大师有些公案,好像类似此语,大师所说的公案不是现人的造作这些,他是告诉大家,愿力,他已然证得的愿力,他没舍报。只是说他没舍报,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么委屈,你根本没有那个愿力,也没有那种清净,也没那种智慧,你说我只是不去,你留在这世间干什么?我不知道!哼哈~多吃三餐,哈~你留在这干嘛?起不了大用,留在这边干嘛?但是是我旁边的同侪的话,我们同侪,我就一脚踹他,帮着他走。哼哈~快去!给他一脚!还好啦,我们那儿都没有碰到,不然的话,他会恨死我。哼哈~我还不想走嘛!还不想走就是留、留在、留,执着于世间。

所以,担当此清净的体,是否为信解行证解篇的主旨,可否请解释于此担当,担当这个字的意思?那,不但是信解行证,从篇就要开始有担当相。刚刚法师问的担当,要直接说担当太难解释了,用字面解释,担者,提手旁,一个詹();提手者,掌持,主掌义。主掌在哪里?心中的清明,担也。当者,尚田也,心中崇尚如是勤奋耕耘,担当。听清楚了吗?中国字多好,所以说跟你讲说活在中国,不好好学佛,担当,提手旁的担啊,旁边一个清澹的澹,念念掌持,念念在心中,主掌如是心中的清明的清澹。什么是清澹?大觉心体的根本的清澹。哪一个感受现前时,不是大觉心体的最初照?那叫清澹,清,清明的清,天天掌持,然后在你心底上,念念提携,念念心中好乐,如是在每一个念头之中,如是耕耘,如是照了,如是坐观,叫做当,尚田也。

中国字讲完,讲完,这叫担当。能够把这个字相体会,大概你自己就会能够解释很多担当的意思,解释很多担当的意思。

所以「未曾有,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假如你还是用轮回心,你还是站在觉上入觉时随着种种感受的那个心,那个随缘所起成的种种旋复的那种心,你在上面以为是心,虽然他从未离心,但是你却把他持以为是心,那个叫做思惟就是旋复。所以,轮回者,动转为轮,反复为回,居然能就在那边不断的动转为轮,反复为回。那,当然就在这个动转上面,什么叫动转为轮,反复为回?你要站在觉体上,看到一切随缘的所立的觉,就是动转相,他就开始随缘动转起了,那就是轮相。

可是在这样子轮相之中,不断在这种习气之中,不断的回头反复,在习气上面,增长习气这种作用,哪个不是觉体?所以,明明是觉体,你不站在觉体上去解释他,你却站在根本动转的这一个觉中,所现的区块之中,以为是觉,绝无是处嘛!这里面你就能分清楚觉心的作用,你一分你都不会舍离,一分,分分你都能清楚,你才能够剖析业力,是从哪里来?所以,为什么讲业力叫虚妄?妄到这种程度,业叫作相,作业、作业,你在上面造作故,就起成种种习气,种种闇障,作业。那,作业有多虚妄?因为他还是觉,你不认识觉,就全堕业相;你认识觉,业相都虚。

所以讲业力虚妄,你再也不会不信,就是这么虚妄!你是知道能回头,虽然恶鬼都是这么虚妄,你就知道一定能回头,你这心中一定能够起成正()性,你再也不会怀疑今生到底修行有没有用?你再起这一念,就看这一句话,你还认不认识觉嘛!你要不认识觉,到底修行有没有用?这一句话叫业力,你一直抓着这句话,这句话会起成幻觉,幻力、势力,你造业啊你?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呀,你在造业啊你?你念念不肯回头啊。

自己起的那一念,我今生修行到底有没有用啊?这一念都要知道,觉得的是谁?你念念不被这一念迷,纵然今生没有大彻大悟,我保证你将来不堕三。三就是持前尘的势力,就是三嘛!你只要在前尘感受中,你不追逐他的势力,他就不是嗔,他就不是畜,他就不是追逐那个我相,使我的恶鬼,他就不是一直沉沦在最末梢的里面(泯灭)。那,他在哪里?最基础就是,明白一切作用的情量现前处,人间。所以你将来一定到人间来成佛,一定到人间来修行。

你还念念之间在今生都还不去参,你每个念头起处,到底是什么时,你小心啊!你自己就能够分辨将来你可能在哪里?你追逐那个念头的敕圣炽盛,修;你追逐那念头,不断在心中的积聚,畜牲;你追逐那心中,不断那种追逐,那种感觉到永远难以饱足的,那种心里面那种妄想奔逸,恶鬼;然后你觉得在追逐之中,好相追逐不到的那种沉闷痛苦,地狱。

你就可以为自己算了,不用那个地藏十轮。哼~你自己头转一转你就知道将来报在何处,就知道在哪里,每天转都知道你到底是哪里?可是你却在这一些感受之中,都能够清清楚楚,知道一切感受。但你能发现在这一切感受现前处,你只是明白,你不是随着那上面,再去种种造作。为什么明白?因为行者有惭愧心故。所以你在造作上面,不管你在这边以为是真,不管再积蓄,你都起成惭愧,你那个惭愧的心,保证你人间。你就算没去西方,将来还是人间,而且你是在行者的面目上多做的惭愧,在优婆塞、优婆夷发愿的子的心上所修的惭愧,将来就到人间都还有道场,还有佛法,还能看得到道场。你就是在这个心中的道场,建立将来的人间的相。

所以,你都可以分出三在哪里来的,你怎么流转呢?你现在是不是天天还在积聚三的业?那个业力多虚妄?可这么虚妄我们却甘心沉闷,甘心沉沦,那才叫可怜。

所以在这个上面,只要是有轮回心,思惟就旋复,就在这上面不断的周旋,不断的流转。

(所以)「但至轮回际你只要站在感受,大觉心体现前处,你不认觉体,你是堕在轮回际。际者,叫交际,际虽然有界相,可是你是要拿心在不断的跟他交际,不断在上面攀缘,交际,叫「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你再也找不到根本大觉的性海,根本那个、本来一体称量的海中的本来的清明,大海之中的性量,你体会不到。可你要是,念念之间都在一切感觉之中,你不在轮回际上,不断在种种所觉之中跟他攀缘时,当下就是什么?海量的根本的清明,那叫入海门。你再看到那些种种相,那叫听海潮音,一切感受都是海潮音,你在入海门,起观大海的法门,那你就是什么?法身大士海云比丘。

要不这样参,你当然不能入佛海,你念念之间就随堕,你念念之间,这个危险,险难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念不知道是觉,那一念就叫轮回际。那,你说,我要怎么样念念知道是觉?现在是凡夫,你当然是要起心作意告诉自己,那是觉,那是觉!谁知道?知道的是谁?那是觉。久而久之,就是我这堂课讲的,你总有一天,就在这么样过去让你流转浓厚的种种所觉上面,你突然感受到,就是你能明的明心现前,你就知道过去怎们轮回的。

所以,外道到这里都还讲说,跳开滚滚红尘。跳开,不是说真的没有感觉,感觉都在眼前,这种滚滚红尘,表示势力都在,起伏都清楚,但我居然已经不是他了,就是明心现前,居然已经不是他了,叫跳开。你不是他,但你还看得到他,所以叫跳开,那是最初明心现前。所以跳开滚滚红尘,不算什么,小心将来又轮转在滚滚红尘,因为你常常看嘛,还在能所担当,假如你要是根本不再往下增进,你还堕在这边以为跳开,很多外道就以为就是我跳出三界。你跳出啊?你就明明分别三界,你或许会有一时心中那种超越的清净,可你念念在那边分别,还是滚滚红尘上看的,你现在以为跳开滚滚红尘,将来你就有可能被红尘滚滚,又回去了。

所以,外道五百世,又回头,又回头。他不认觉心故,他只是还是在这个上面,体会以为超越了。以为超越都要知道,那觉得超越的是谁?所以,你要是有一念还在轮回际中,你就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销,销融也,也就是鍊,好像在销金矿。这金矿之中本来就是金矿,但金矿一定是杂于什么?杂于,金要杂于、在杂质中叫做矿,所以从石从广,在杂质中叫矿。大觉心体,念念之间,就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杂念当下,其实哪一个不是觉矿?大觉的根本的觉矿。那,为什么要销咧?虽然是金矿,你虽然明白是金矿,你已经懂得如是贵重这个金矿了,就是,人看到金矿,虽然是矿,还没把金提出来,这个人也懂得贵重了。虽然行者已经知道都是觉矿了,但在这觉矿中,他已经懂得贵重了。当你懂得贵重时,在觉心中的销,就是念念贵重如是金,你就在剥离大智杂质了,就叫销。在相上那当然就是融解,销融,把杂质提取,金性提出来,可是觉心的提取就不是像一般相中的这个过程。因为你贵重这个矿故,贵重觉矿故,为什么贵重?就在杂念当下,你都知道都是觉矿,都是觉嘛!当你都知道杂念当下,这个矿体上面都是觉,名字叫觉矿时,你的心中的作用已经在做销融相了,你念念是提携金性了。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这样解释是告诉你,你是不是能在现前起心动念,你能念念知道万法心啊!你就是在销金矿了。金子是需要用冶鍊、火炼,鍊出来,觉心的鍊,就是心中的光明行者炽盛觉地的、觉定的心火。虽然,譬如销金矿,金不是销才出现的,金不是把、因为是销,把矿砸掉以后金才出现,觉心也是一样,不是把杂念去掉以后金才出现,所以「金非销故有」。

但是「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虽复本来都是大觉心体,虽复本来是金,可是你必须要除去杂质,你才能够知道那个金;觉心之中虽然本来都是觉,可是你要放下那个杂念。为什么说放下杂念?所以这里面跟世间法中还是有不同的。世间法中的金,是真的有杂质;觉性中所谓的杂,是你不认他是觉,就是杂,你不认他是觉就是杂。你念念在这边,你体会是觉,就叫销金矿,就叫销觉心。但是都要从销成就,你念念提携啊,念念在过去杂上面,体会他根本的性中的本来的真性,那叫销,那终要有销成就,所以一定要有行为、行持成就。

当你这「一成真金体」,就是真正你在一切感受之中,都知道都是觉体了。

「不复重为矿」,你再也不会觉得杂啦!不会觉得杂,不是不能够起成杂。他可以遍布,可以遍行,但那不叫做杂,因为那都是永远叫做一心,一性,他不叫杂。一心一性之中,可以起成种种千差,从来无杂,但你不能够说他不能够现出千差,那你叫做杂。你不但叫做、这一念就叫杂,那分别还叫杂,你甚至还叫砸破的砸,你把你觉心都砸了,砸不见了。

所以那个叫做「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所以,解读这一句文字的时候,你就要体会那个行者担当,你是不是敢在一切现在所谓的过去的起心动念,流转的业缘的种种感受上面,你先要明白,他就是你的大觉心矿。你能体会吗?你能体会,你就已经在做销金矿的作用。因为你念念就要这样子体会,念念这样子销,所以也是从念念体会中,这样子销中,将来体会必定能得见大觉现前。

觉心现见,这你就不会怀疑了吧?你就不怀疑今生修行干什么嘛!你不但不会怀疑,你还知道,你要是有一念还在红尘,你心里会紧张的,明明觉心中具足,我却甘心做凡夫,你就会紧张了。甘心做凡夫,将来连生死你都做不了主,明明可以做主的,你却刻意起一个,觉心都在做主,可是你在觉心上面,立一个不做主的影像,觉心做主的功德,就帮你造出了不做主的影像,你就在做主的觉心上面,误以为你做不了主。听懂吗?可怜!可怜!这可怜人嘛!你还甘心吗?当然不甘心啊。所以,当然念念之间不愿意成为矿,所以那样的时候的行者的心,更坚定啊!更坚持啊!那就叫金刚藏。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所以生死与涅槃,生死我们或许把他当成杂矿,当成矿想,涅槃就如同在销,但是,那个销是从哪里来的?销是因为有杂才起成那个销,销是在销那个杂,提那个纯。所以,既然是提纯、销那个杂,所以销字如什么?他的势力是跟杂相应,同样是幻,都是在这些造作上说的。本来的根本的金性,他根本不必销成就的,但是为了销杂故才能提升金性的,觉心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销中方便就是一切什么?菩提涅槃,种种名字,那叫销。

所以他都是什么?甚至于连凡夫跟诸佛这名字,就是提携一些凡夫,你为什么会堕在凡情中?你为什么堕在种种一切感受的种种差别相中?但你不知道常觉相中就是觉吗?讲到这个觉再讲到凡,其实都是方便为你分别,方便为一切众生导引而已,所以,那都叫空华相,这些名字里面都是空华相。他本来根本大觉心体不必立如是种种的造作的,可是为接引一切过去根本流转的、在妄想之中流转,或者是根本不知道道理,或者是要把如是大觉心体的道理,安布于世间故,所以,才会在根本非种种法的性空之中,立种种的庄严布列,就是空华相。立种种的接引布列,都是空华相,说众生,说佛,都是啊!都是啊!

所以讲到凡夫与()诸佛同为空华相,就表示,这个人念念之间所说的那个觉体,已然叫做什么?已然叫坚定不移啊!所以,有佛无佛,心不疑惑,心不起恐惧;有佛法无佛法,心中不会起恐惧,因为知道这一念觉,从来不会堕在或有或无中。说有说无,全属空华,你照了空华,在有在无,就是你根本从来不生不灭的本来的觉明。那是真佛法,他()不是随一切明相,你才有所识得,辨识的识,有所觉得。叫做空华相,所以这个叫做坚定。

「思惟犹幻化」但有一点点思惟,就是幻化,你还堕在种种起心动念里面,就是幻化。那你说不起心动念,那行者怎么样回头?这就是凡夫在这个上面永远厘不清楚,就像金刚藏讲的,诸佛什么时候堕在众生?众生为什么有无明?为什么又变、又说他本来成佛?就在这里。思惟就幻化,那我怎么,不要思惟?怎么回头?这就是过去在心中,念念因为不熟故,心里面还有这种疑惑。就像这样讲,觉心现前叫思惟,你堕在思惟中,你堕在轮回际中,就是幻化,可是你能够知道轮回际中,你是不在一切思惟之中去沉沦思惟的,你是明白那些思惟的。所以,你明白那些思惟,思惟你就知道他是幻化相,可是你明白那个体,觉得不是幻化。

这里在讲的时候,你刚开始时候可能因为不熟故,体会不出来,将来你慢慢熟,都能体会得出来。慢慢熟体会出来,甚至于我刚刚讲,还明心现前,你当然体会得出来。明心现前处,都是一切幻化处,但是在幻化处,你却根本不堕任何一点幻化的业感。不是这个幻化外面有个明心,就是幻化当体就是明心,这个才有如同经文中讲的嘛,磨砺、磨镜子,磨去尘执(),镜光直现,磨镜的意思就告诉你,就在如是过去幻化体上,磨,打磨,你根本不离幻化体,你打磨出来居然发现,就是你的根本清明的心镜,心中的镜子。

你能打磨吗?不能打磨借常住车子来打打蜡看看,每天观想,打磨、打磨、打心镜。哼哈哈,总有一天开悟了,在开玩笑。那思惟犹幻化,所以何况你在这边不断的「诘虚妄」,什么叫诘虚妄?追究到底什么是虚?什么是妄?还在这边诘虚妄。你在这边诘虚妄,就是你念念之间不肯回家,你还是浪费你的光阴啊!虚度你的生命而已。虚妄又起,是让你在这边不断用思惟之中在那边不断的追究,去、想要去求了,当下念念体会那个觉心时,你就能照见过去一切虚妄;你能明白现在就是虚妄时,就能明白觉心的作用。所以那个不是在追究虚妄中找到真实,是他直下担当根本觉体行者叫觉行者,念念懂得归家,念念就是此一实,念念都在大觉体上,开成()?种种诸佛知见,这种发心上做的,念念做佛侍者,念念做阿难。只有念念()佛,绝无二志,这种人才能体会什么叫虚妄。

「若能了此心」你能够在这个上面,虽然道理已经清楚了,目的已然明确,但是,现在行者可以看到念念之间的修行嘛,所以就好像刚刚法师问的,是不是还可以随缘起成种种求生相?这是未开圆觉以前,是不是何妨求生?道理都清楚了,那叫毕竟,在毕竟之中他就会接引现前,所以现前之中,他就能够明白现在的行者应该有的发心、行持。

所以,若能了此心,你才能够真正在心里面,如实行持,如实照了本来觉性,叫做「然后求圆觉」。说求何妨?虽然是梦,但已经目的明确;虽然是梦,但觉心了然,梦已无妨。这叫因地心中明明白白,如求何妨?刚好最后这一句,又把法师问的,何妨求生,又回答了一遍。何妨?就怕你不知道建立如是根本行者的真正立的志向,那个真正的行者的正因。正因不现,一切就叫流转;正因若现,本来的流转,他念念都能回光。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一法是二故,从来没有一法背离觉故,当然能回光。

大众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