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14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10 | 1249 次浏览 | 分享到:

补充教材:

【魔说:大乘法中从来都不执着外表上的出家与在家,在大乘法中是一视同仁的;不但在法上如此,单说每半月诵菩萨戒时就已经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了:先受戒的在前坐,后受戒的在后坐。先受戒者以在家身而搭缦衣参加诵戒,当然坐在前面;诵戒时都是已经如此了,何况是从法上来说,当然更不理会在家身或出家身了。所以大乘法的实证阶位怎么排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是初地到十地、等觉、妙觉。如果你的证德高,你就坐到前面来,说法听经时你都坐到前面来;证德较低,就坐后面去。在大乘法中从来都不管出家或在家身,一视同仁,都是菩萨;都只有一个身分,叫作菩萨,不管男女、老少、出家在家身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一四年十二月八日宣讲

114堂    

所以到了修心人,对世间上的一切语言文字,名言文字他都能看出他的出处,体会出他是出自什么样的心性之中,或者是流转的造作,还是真正念念已然懂得归家的心中的赤诚,连这些名字你都要清楚。就像刚刚那节课讲的,那个心中的一合,他不是合五、合九或合三叫做一,你要合五、合九、合三,那你还是告诉别人真有如是九,我只是合嘛!

佛门中讲的那个不合,是告诉你,要让一切众生知道你怎么堕在种种虚妄中;大觉心体根本无所谓合与不合。你是为什么堕在种种虚妄,执着什么样的力量,然后攀缘依附,起成依赖,于是乎有如是宗教生嘛!于是乎有如是假相怪力乱神现嘛!所以我只要留下这个声音—根本不合,但是要照见自己心体的本来面目的声音;所以他才能够让一切,堕在差别相中的种种流转的其他在感受中的,那些宗教的众生,将来都有机会能够回头嘛。他还有一天出离,他知道原来现在是堕在种种执受里面的一种依赖攀缘;他能够发现,原来那个根本不用合的心中的本来的灵明,根本在不合之中,他能够统合于一切过去的流转。这才是真正圣人,要为世间人留下的那个一合相;那个一合之中,才是真正叫一切堕在差别相中,将来总有回头的地方。那叫「一合」。

你真的有九可合,有五可合,那是不是先肯定了那个九?然后你再说你那个一?所以站在那个一中,你念念之间肯定九。那搅乱!所以连这些文字之中的造作,都体会不出来,那如何又叫做大觉行者呢?又叫做觉行者呢?

所以讲到「一视同仁」也是一样。从前面的所有的一切文字造作,什么不执着、干什么;不执着就是龟毛兔角,你还抓着在家、出家说不执着?那就是执着!你就还在上,一直不断的搅遶,就不是修菩萨戒嘛,就不是菩萨道人。菩萨道人不但是念念之间,心中你都能够知道,你现在还流转在什么样的名言文句上面,或者你更能够体会,六道的种种假合的虚诳嘛,你将来才能够超越;这才叫菩萨道人。虽然现在还在人间,还没有出越,还没有超出;但是我已经知道,已经念念愿意,肯于在现前的业感上面,不断的审视了。那怎么会还在为自己安立种种名字呢?我是在家、我是出家、我是修行菩萨道人,我还要一视同仁!你就可以看到,他平常的时间,就在这些思想,神思都是搅遶在如是垢重,念念不肯归家!念念不想回家!就在这上面搅啊!念念不肯回光,就在这边搅。

所以不但他讲:「不但在法上如此,单说每半月诵菩萨戒时就已经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了。」

他说诵菩萨戒时就已经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了,就不管。既然不管的话,释迦牟尼佛现僧团干什么?他不用管了,在家就可以修了,他不用刻意要立一个僧团嘛。大觉体中本来是超越一切法的,可是在世间接引上面,都要懂得善以一切法接济众生嘛。你要是没有那个出离心,众生轮转在种种厚重之中、垢重之中,已经是,过去业感已经深厚了;你没有最初的想要出离,你知道吗,那种走出深厚,要多少的毅力跟决定!当你能够在那个毅力跟决定,走出过去的执着那个深厚;你走出来时才发现,原来你心中的本然具足,就在那个着那个势力之中,说四十九年佛法,种种行持的艰苦啊,现种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啊。你不能跳开这个区块,从厚重之中跳出来的这种接引,直下说你心中本来的具足啊。这种人叫做断灭法。

一切众生,你有办法在一切垢重之中跳出来吗?不要说众生,说你现在这一念。我说了,只要你手摸桌子,你就要看,你最重在哪里?我们不都重在感受吗?我说在这个感受上面,有一个清明的觉心,你就算嘴巴都能这样说了,我们嘴巴都能这样说了,还是难证!你还是用感受之中,所说的清明的觉心,说现前的感受,是你那个清明的觉心都在感受中,那不是真清明!你那一举手,一投足都堕在厚重中、垢重中,不但厚重,还是垢重!你不知道就在这个上面,你要有多少的决定心,就在这一处上面,行者要发多少的坚忍心,念念不断的披剥,念念参究诶!在这个根本分不出来到底什么是清净,到底什么是染污的这种困难之中,这种险难当下,你都要念念披剥,叫难行能行。为什么叫险难?因为你看到他时,他就帮你往下带到感受里;险难!可是就是这么样强烈带到感受的势力,你全然都要担当,他就是觉心,你有一天能够披剥出来。

镜色现出千变万化,种种势力的那种幻境。过去迷于镜色的人,他怎么样看都是随着镜色,随他波动。你要告诉他是镜子,他虽然嘴巴知道是镜子,可是心还难舍离现前波动。这里面要渐次,要不断的这样接引,你不能够随便就说后面,你心中本来的清净;你没有前面的所有的一切作用,你不能谈后面的清净。假如你真正知道后面的清净的人,他绝对不会什么?不会在法上妄说,前面的所有的一切的行持没有必要。

你真正是得到世间知识的人,你真正是一切世间知识学问都在你心中,都已经是博学的人,你绝对不会跟世间人说,你不要上学,你在家修就好。你真正是重视学问的人,你都会懂得要好好建立学校,接引学子,能够入到学门;为什么?那有的人是要念念之间,用大众的力量鞭策,他才能够激发起学习心的。学校之中或许有很多同学在一起,反而浪费了学习;可是你不能拿这种,是非之中,拿这种不是对的项,来完全抹煞了学校的作用。学校还有什么?还有他就能够凝聚所有想学习的人的心,凝聚在这边共同启发学习心嘛!因为世间上还有人想要激发学习心,所以这世间上法相、法性就有如是学校生,就大众共同研究的这种学校的名字建立,相状建立。不然你说为什么叫学校?拆开来看,根本都砖瓦、水泥,桌椅、板凳!为什么叫学校?因为他凝聚了多少学习的种子在这个其间;法性如是,称名学校。所以这些东西你都要清楚,你都会明白;你不会妄说:不用!都不可能妄说!

所以他不管你是在家、出家,先就要管你是在家出家,为什么要先管?因为是跟凡夫说法;你不是在跟法身大士说菩萨戒,那当然就管你在家、出家。什么叫在家?不是在名相中说了;刚刚都跟你讲说,不在老少、不在比丘、比丘尼,国王、贵人、王子,这些名相中说;在哪里说?心性上说。心性上说什么叫在家、出家,「在家」就是还在情执之中,不断的念念之间不知出离,还受如是纠缠嘛,在家;所以叫「家」,是妄想系缚处。事实上你只要找家,家也找不到;家在哪里?家在桌椅板凳上吗?家在砖瓦水泥上吗?家在门榻几檐上吗?家在亲友团聚时,那种心中感受中的,那种亲情凝聚和融上吗?还不见得和融,有的时候家是那种亲友,六亲眷属一天到晚打架、拆台上吗?你发现那都不是家!哪个是家?就是你潜在心中那种妄想攀缘,一定要抓持一些我在的「我的」感觉。所以团砖瓦以为家,然后门榻几檐以为这种感受,安排眷属以为亲厚;得不到时,你又开始起成怨恨。家在哪里?知家性空,免于逼迫。你回家找,家在何处啊?找不到一处是家!你找到家,告诉老衲一声,老衲也想回家!也想回家!

就是找不到,才回到自己根本西方,本来的家山嘛!那才是一切家;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建立一切本来的面目。所以在这个上面,你才要立出家、在家;出家就是出如是烦恼系缚,出家嘛。你前面都没有出离烦恼系缚的决心,你后面怎么可能有真正证得本来面目的智慧;绝无是处嘛!所以怎么会「不管在家出家」?

所以「先受戒的在前坐,后受戒的在后坐」。这是经文中讲的,他连这个偈子意思,他都不会体会,连文句都不会去解释。那你说,既然这样解释,为什么《梵网经》不直接解释?《梵网经》,圣人就算留下来直接解释,后人还是曲但是我说告诉你,什么人看懂这些解释?你真正是修菩萨道的人;你念念之间就在这些名字相上,一些文字相上,你已经永远离开世俗的纠缠,名字的纠缠,你就能够明白这个解释。就是训练你们,训练大家离开世间名相纠缠,这就如同前面讲的,「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你就要离开名相纠缠,我再给一大堆名相解释,要是用我这种方法解释,都还是名相。你就永远又是落在以为:「哇,我懂得了!」,你又有一个「我懂得了!」那个就不是你的,那就是流转相。所以那个叫做「梵网」,那如同入到世间;梵,叫林、凡,一个林、一个凡。入到世间的那个根本的心底的网络。但是讲到这个网之时,他的是抓在谁中?,是抓在帝释手上,你心中那个统御相上。所以梵网叫因陀罗网,也叫大梵天网。讲到梵天网,梵天网中不立谁在掌持,但是他自然心中就能够体会心性、觉性的铺舒,那是梵天网。可是就在梵天网铺舒时,所以你自然在这个上面,你能够感受到心里面就有一个觉照,会为你捉持如何纲领,那就是帝释。梵网现前,你不能在上面说有什么受持、掌持,可是不可以说的掌持的那个梵网现前处,就必定能现掌持相;就是帝释王。

你大觉心体入一切世间的时候,事实上就是觉,无所谓掌持不掌持;可是当你感觉现前时,就会发现这中间就有什么?就有良知良能在掌持,这就是你帝释相;觉心就是如此啊。所以那个梵网就是什么?就是能够遍撒出一切,能够明白一切世间名字;但是使得那么明白世间一切名字时,你能够提纲契领马上收回来吗?收什么?收归自性。你能够这样子,你就能够看懂《梵网经》。所以有很多人读不懂《梵网经》,以为《梵网经》讲的不是…,还以为是翻译错的,你没有一句看懂,你站的角度不对;现在不单是在家人,出家人也说,说要改《梵网经》。

《梵网》是十重四十八,所以有的人说受六重二十八就好。菩萨戒有一条,不管你受六重、十重,菩萨戒有一条: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是菩萨戒。你受了六重,就要学梵网;你要说:我不要学梵网,就六重。你就不是菩萨!真的,你受了戒,都不是菩萨戒!我给你个小法,你都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的心中虽然是从六重开始学的,可是你的心中已如同梵网,撒出去。所以有些菩萨戒是在瑜伽上,瑜伽就是当下对应上面;有些菩萨戒是看到你心中,在对应之中那张大网、心网出没有;当然菩萨戒最后,当然要读《梵网菩萨戒》;梵网之中没有离开你那些对应、对待。

所以这里面说,他不管「先受戒的在前坐,后受戒的在后坐」,已经不懂得这道理,然后「先受戒者以在家身而搭缦衣参加诵戒,当然坐在前面。

所以搭缦衣就可以坐在前面,他根本连缦衣都不懂什么意思。什么是缦衣你知道吗?没有割截。什么叫没有割截?叫做未识割,还不知道什么叫割截。那我们出家人搭的是,尤其是诵经、诵戒的时候,告诉你个身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这些衣的意思是什么?就表示菩萨行者念念之间,衣就是法,念念之间你心中不能够离开九条、七条、五条的法,所以你要披这个衣。

什么叫做五条的法?五条叫做安陀会。安陀会在哪里说五条?在五蕴之中,条条分明,条条理清,所以叫「安」;陀者,险阻。陀者从一个它,从一个阜字旁,山丘现旁堆积象,现个它;那个它就是什么?一切万法对待处。然后你在这个地方,安于如是现前种种五阴的造作之中,你念念之间跟什么?跟你本来面目相会,「安陀会」。所以五条者,五蕴。

七条者,七识。就在七识中条条分明,那叫割截;割截还有个意思,什么叫割?割叫割断;截叫裁了,裁,裁衣服的裁,裁了。割断就是念念不再受如是过去业感流转,割断;但是你明明白白,所有的一切作用裁了,割截。所以在七识,七又叫什么?郁多罗僧。郁者是什么?郁者是积聚、繁茂。七识就是一切万法积聚处。多罗,我讲过就要做什么?妙目精,法眼常照。常照在现前意识上的一切万法积聚,那种生气盎然处;但是念念之间,你要净心等持,叫「郁多罗僧」。那是那一件衣服,从七条以上都叫做僧。

九条,叫做僧伽梨。你能够在一切感受之中,这种盎然处,生气盎然处,你都能够等持,都能够面对,那是七条。然后九条就是面对说法时,说法就是回头倒驾说法处。那九是在哪里?九法界。体会九法界的一切性德、妙用。所以穿了九条衣叫僧伽梨;就在这个等持、净持上面,于是乎过去是在感受之中,念念能够归到净持;现在是在净持之间,然后铺舒担当一切法界。所以九条衣叫重复衣,重复一切法界,回头担当一切法界;回头担当时就是说法时。所以他在从一个人、从一个加;加字就是重,就是复,就是加持,就是再加诸力量,利益众生。梨者,这个梨字,你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写这个字,他用利、木,他不用其他的梨;僧伽梨的梨,是一个利,利益的利,下面是个木,梨子的梨,就利、木,利、木为梨。利什么木?利九法界的一切长养,一切生气。木者,生也;木者,清也。利木,这九法界。

善知割截,出家人、行者念念之间善知割截,菩萨道人。所以缦衣叫做未识割截,你还不懂得割截,你根本就不懂得割截。那「缦」这个字在中国意思上是什么?中国的字讲这个缦,要用杂声之和乐者也,用杂的声音来和这个音乐;所以过去讲缦乐、缦乐,就是杂乐。所以现在在家人还杂着过去在家的习气,还没有发决定心时,只是穿这个根本还不懂割截,和如是向道的种种乐声而已,叫缦衣。所以缦者又叫做什么?没有文采,没有文饰,叫缦。你还不懂得如何在心中点文采的,那叫缦;但是你已然发了如是向学的心,所以最初先做缦想,叫缦衣。光是这个衣都解释不清楚,还穿着缦衣往前坐!当然是明白割截的往前坐;为什么往前坐?不是那个权位,不是兵奴之法往前坐;是心中根本就自然在前,明白前后;不是捉持名相说前说后。所以你要懂得心中作用时,他自然在前;这菩萨戒,菩萨的座次,你就清清楚楚。

所以他说:

当然坐在前面。诵戒时都是已经如此了,何况是从法上来说,当然更不理会在家或出家了。

 还更不理会,就是茫然。好,既然你不理会。他下面又讲:

「所以大乘法的实证阶位怎么排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是初地到十地、等觉、妙觉。如果你的证德高,你就坐到前面来,说法听经时你都坐到前面来;证德较低,就坐后面去」。  

光这句话,就叫。你刚刚不是说次第坐吗?那你是不是讲说,只要受戒,次第坐;先受的,就依他的说法,先受的就一定马上先证;你肯定吗?假如说先坐你又不能肯定先证,你又说后面证的又要坐到前面来,你就根本没有次第!你还是兵奴之法,你还是拿我现在德道的来跟你强压于你。

再一个,这些十信、十地、十回向,所谓的说到证,你是真正有所得,才说有所证吗?还是无所得,说有所证?什么意思?你是真正有这些名字,你才有所证的吗?假如有这些十地、十行、十回向、十信,这些有这个名字,就叫外道天魔;行者是念念之间超越众生的种种妄想、名相、执着,方便说你心如大地,叫登地。因为那个大地之中,能够担当一切名相,但是你却不堕在任何名相中,那个心中能担当,却从来非种种名相的清净,才叫登地嘛!那你怎么还有阶次证品位高呢?所以连世间修行人,说他善人;他都说:我无所谓是善!说他是证什么样的人,他都说:我无所谓证!说阿罗汉,你证阿罗汉果;阿罗汉都说:莫作是说。说释迦牟尼佛,你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若真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证得,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说释迦牟尼

你还品位高!谁在这排?我比你高,我到前面。光这一句话,不但你自于搅乱,你说的按坐次第,已经搅乱,还什么?还安立名目时,大家在这个妄想名目上,起成狂想,起成妄证。所以古人都讲,「不尚贤」,不要贤人的名字,「使民不争」。你这样子讲了,怪不得那个地方一天到晚都说我证果了,马上排到前面。你已经破坏次第了!连你说的,你说的那种次第,都被已经破坏光了!全文搅遶!全文搅遶! 在他们的网站上,打的是导师说,那个 字我不知道有没有写错,应该是摔倒的倒,「倒师说」!你会看文字,一看就知道全部搅乱;你有一个文字,在任何文字相上,有一点是修心的人,就会发现这前文,都乱七八糟!搅遶!所以你的证德高,你往前坐,那已经自己都破坏你所说的坐无次第,你所说的「先者先受」。那你要讲说「证德高」,那什么人证德高呢?发决定心的证德高。那要看心囉?不是哪一个人那个形象好,或是哪个资质好,证高的;一定是发决定心的,要发全部决定心,高。他讲了半天,搞了半天,他还是推出家人应该往前坐,出家人有决定心啊。那说:我在家人也有决定心啊,我也可以发出家人的心啊。你可以发,你要真发心人,你就会立相,法就是如此!

我说真想读书,我真发心人,我就会乖乖的上学,穿上校服,法就如此。我说我真想读书,母亲说:「你上学吧!」「不用!」「你现个学生相。」「何必!」 要是我是他妈妈,我就知道这孩子完了!我就会到祖先牌位上面烧香说:我对不起祖先啊!怎么生出这种逆子!

法性、法相清楚嘛,就是一定会立如是相,你心中自然能起如是相的,没有在那边拣择必要与不必要;还在拣择,那个就算你立那个,都不称性;你再说「不用」,就算你不用,也是闇昧于性。所以性、相二学,是行者下手的时候,清清楚楚的。我说有发这个心,我就看我每天的行持,每天的起心动念,有没有如是相。行者才有下手的依循,才有个自我的对照。

性、相都搞不清楚,在那边搅遶。所以说,这里面整个文句就是乱七八糟!

所以听法时,你都要坐到前面来,证德较低,就坐后面去。在大乘法中,从来都不管出家或在家,一视同仁,又重复,「都是菩萨只有一个身分叫做菩萨,不管男女、老少、出家在家身分。」

他说的不管,如讲到后面这些文字,他说的不管是真有如是名字,所以不管,那叫赖皮!一大堆这个名字,在那边把眼睛闭上,我不管,叫赖皮!那根本不是心中的,那种心中证出如是业感的担当、清明!

你要是真正心中能够了解,菩萨戒是要你走出一切世间名相、业感、名称,相状的清明,那个叫菩萨戒。那个你说管,多余;你说不管,表示你还在受惑。那个心性之中,他必定能够走出帮助众生走出一切名相、业感的束缚,那叫做「管」;但那个管,不是在造作的管上管;他怎么样走出那个束缚?因为一切感受名相虚妄故,所以那叫做「不管」;那为什么叫不管?他不是在名相之中说走出名相的,他是你根本知道名相虚妄故,走出名相;所以说不管。这叫什么?这叫做《梵网经菩萨戒》,你才能知道你受戒的目的;你才能看到你心中那张梵网,你念念之间,清清楚楚。

所以他为什么会跟你讲,下面讲说,白衣高座,广行非法,这里为什么,前面要是照他这样讲,后面干在菩萨戒告诉你:白衣高座,广行非法。又跟你讲说,我们菩萨比丘,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只是说法时。说法,你不要以为只是开口说法,你穿个袈裟都在说法;你就是留下这个说法,就是这个法相留在世间,都叫说法。所以这里面,经文没有搅遶的。只是你搞不清楚,你以为是搅遶。他前面告诉你离开这些名相,不是在这个名相上面,彼此捉持谁该在前面的。那是不是真的有众生?有这种业力?有啊!怎么没有呢?以前不懂时候,受了比丘戒,我就一天到晚就要走在比丘尼前面。「我是比丘!」不是吗?都很多啊!比丘尼走在比丘后面,虽然:「你请走」;然后走后面,嘴巴那嘟:「臭男生!」这不是我讲的,这是某法师说的,某法师说的;大家遶,就在那边遶!神思流转于垢重!流转于垢重。

所以我说他是魔说,就是魔说!你要真能体会这个道理时,你就知道什么是魔,什么是佛。而且你将来在面对任何大乘经典的文字,就不是这么样的草率、虚;你会在心性上,不断的去解释他;这时候的解释,你才能够真正知道什么叫做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你还在名相上面吗?你还在上面不断的流转吗?

我本来想往下讲经,可是我看到有法师问的问题,顺便回答。

法师():「声闻人仅破我执,法执未破;而圆觉是遍法界的,何以法师说(就我说),声闻人亦能住于真,体悟觉性,只是不敢承而已。」

(答)他是找到真正证到真性,声闻人本来就在真性;只是这个真性,就像我讲的,我在说真时,一般的凡夫最初的渐次归家,说真时,你一定是离假见真;就在这离假见真,在心底之中;这个要看肢体语言了,心底之中,这个动作,还未自在;你一定有个相,心里面有个力量是这样子回摄的,还未自在。过去流转在世间上的这些感受,其实就是觉体的作用。因为觉体在世间,从觉入到世间感觉时,因为太迅速了,迅故,ㄆㄤ!出去了!我们大家就很容易失手,忘记是觉,就流转成。所以在这上面,其实都是觉的作用,就在这个上面,势力上越来越强;所以为了要救度这个势力时,方便说,你根本的真性,从来非种种法。

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体会,对啊!我能够感觉到一切觉处,既然能知道一切觉,那我那个觉性,能觉那个性一定非种种觉啊!假如他是种种觉,是一觉,就不知道另外一个觉,所以他慢慢体会。所以他不是离开这些感觉之中,体会一个真性;他也是在感觉之中体会到,原来有个真心明性;可是他觉得真心明性时,他完全从感觉这种作用,跳到这个真心明性上来;他能不能看到一切烦恼?看得到!他能不能看到众生相?清楚。可是他对众生相中,直下担当的这种智慧,还是微弱的;因为什么?他虽然知道真性时,看到烦恼处,他已经知道心中,超越的心中的清明,已经知道清明。所以既然知道是心中超越的清明,也不是真有个烦恼,在心境之外有个烦恼;因为他已经真的证得真性;外道是在清净外面还有个烦恼在飘;他是真正在烦恼当下,就知道就是真性。

你看到镜色之前,你就知道是镜子了。你明白镜色之前就是镜子,那你怎么还心中,还会再说一个,心里面你自然想不到还有一个什么?倒驾慈航嘛!他也感觉不到,原来他在潜在的意识里面,还有一个力量,一直让他住在镜性,住在这里,还有个镜性可住;这种镜性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他还守着这个镜,只是很难察觉,非常微细,很难察觉!

什么时候才能够打破?完全担当,连这个都没有,镜体都没有,完全镜色千变万化处,就是倒驾慈航,回入娑婆时,你这个微细的守持、住持才破!所以阿罗汉那个微细的无明,虽然菩萨也要微细,那阿罗汉其实讲的那些烦恼中也是微细了;不是世间人认为说,净,清净外面还有个境界,不是啦!他已经知道境界就是觉体了;镜色就是镜子了!所以看到烦恼我就知道是镜体了,我已经看到镜体了,我还说什么度烦恼?我还说什么担当烦恼?不就多余吗!事实上,在菩萨道中说担当时,都不是堕在世间名相中说的,那是性体之中本来的回光。

所以有一种,心中有智慧的人,他虽然住在觉体上面,证得阿罗汉果,住在觉体上面;只要他潜在意识里面,念念之间,在潜在意识作用之中,没有刻意障碍,他自然而然,他就住久以后,心中明发,自然就回光;那叫做「回心大阿罗汉」。那也以为有所得、有所证,就是《楞严经》中讲的钝阿罗汉,闇钝;你只要有所得、有所证,那你就是潜在意识又在造作留住此间;就在造作。

当然现在讲,我只是依经文说了,都非我们境界;但是行者你都要能够解释得出来,将来你回家才会自己知道破障;那或许现在所知道的解释还不是全面的,但你最少最基础的明白,你一定要有,一定要有。所以声闻人当然能够住在真中,就是住在真。在真中,什么地方是真?一切假处就是真。因为就是一个觉体,一切假处就是真,全然是真。但是毕竟他还分一个真,毕竟他还有说一个真;所以真假都破,就是倒驾慈航时,就是倒驾慈航时!

所以说是不敢承担,不敢承担,可能我讲过不敢承担这一句话,但我只是说他不是不敢承担真性,他已经证得真性,是绝对承担的,他当下就是。我说不敢承担就是,他根本没有那个念头,再回头倒驾慈航。

你要在镜子上面,你要真正从镜色走出来时,你会住在镜色的清净中;当你住在镜色的清净里面,你突然有一天就会发现,你心中智慧就开始什么?开始慢慢就能担当一切镜色的变化。正在又担当镜色变化时,你还是过去流转?不是;那镜色变化当下是什么?就是你真性的清明嘛。所以你不必一定守着真性,没有东西可以守,现前就是;这个叫打破,全部打破!那叫觉心的融融

在镜子上面解释,大家都能够体会,何况觉心就是如此啊。所以这里面就方便说倒驾慈航,事实上这里连倒驾都是无所为的;只是方便,只是告诉你性中就会这样子,自然就如此啊,就有倒驾慈航。

你刻意要捉着那个镜性,!我找到镜体了!我真正从此以后再不受镜子的迷惑了。你就会发现你的智慧就不能够再往前担当!虽然你看到镜色,都还看到镜色,可是就没有那担当的作用,所以叫做不担当;就没有那种完全直下融入的,那种根本的清明,所以叫不担当。只是这种不担当跟这种融入,很难解释清楚,将来慢慢,惟有自己行者行持时,冷暖自知,那种担当。所以那个时候才说他的不担当。

(问)「法师结集,众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能彼此体会,即是镜中互现而已。既然如是,何以经文云: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及虽都是觉现的,然祖师开悟,周遭的人并未因此而开悟。」

(答)这彼彼互现,觉心之中所体会的,其实我觉心之中,知道你,是在我觉心中所说的觉,没有离开我的觉。你的觉心照现我,你在解读的那个我,是你觉心中的那个我。你从来不是你的觉光,跑到外面说我;你要跑到外面说我,那外面说我,你根本不觉,你怎么会知道有我?你的觉心永远都是在你自己觉体上,所以一身清净,多身清净;那个多身,那是不单是你所照现的一切法中清净,那因为你的觉心清净了,所以你照现的一切法中清净,也是你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种种身中清净;不管你是念身、名身、身,种种身中都清净;不管是你所感受到的一切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那些种种身形、相状,都必然清净;那是觉心清净故。所以既然清净时,就像昨天讲的,上堂课讲的,舟行岸移,云驶月运;你要背离了觉体,你就会发现众生相好像流转。将来你在知道是觉体时,众生相哪个不是你根本清净的本来面目,那叫「一身清净,多身清净」。

可是现在要是说真的要对待,你为什么我清净时,别的众生、别的个体不能得到清净?其实也不然,因为本来在法中,众生相中,你要真正知道这个觉体时,是你看到众生相都清净,你这个是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你心中的体,一身清净多身清净,这个道理知道了。但是在别人身上呢?别的人的镜中虽然照到你,虽然他还是堕在众生相,他还不能够证得他的众生相,其实本来也是清净,虽然不能证;是因为他的觉心照到你故,但因为照到你故,是入到他的觉心故,是他觉心解读故,所以在他这么样的多的众生相中,有一念是知道清净的,是因为看到你。就像我在种种念中看到大山,那一念是清净的。在这么样的多少众生里面的,多少众念之中,你都为他种下那一念,是多少众生的种种众念都同时清净。那体会吗?同时清净。

你说,那他们怎么没成佛呢?不是没成佛,因地心中已然种下,心中已然种了。所以诸佛才说:若是有因缘得度者,我已度讫;若因缘还没有现前时,我已经为他种下将来必定解脱的因缘。就在这个因从因看果,你也是从净入净,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你在告诉他多身清净时,就是告诉他一切众生相中清净。因为你是证得众生相中清净,就是一切起心动念,哪个不是清净;觉身,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哪个不是清净!所以你也是在传达一切众生,要他现在,在众生一切相中,他也要知道清净。众生相不是障碍,只是他不知道那个清净。但是你的这一念心中,传到他的觉心的那个镜光中,他只要有一念,曾经看过圣人的这一点星光,虽然是如同星火般的星光,你这个星光已然就在他的镜体里面,在他的觉体里面,已经慢慢在为他照破现在的众生;所以也可以说「一身清净,多身清净」。

所以我才说,为什么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只等神光。神光却说:和尚慈悲,为天下苍生广开甘露法门。你说你们师徒两个的事,你讲话,会不会太夸大了? 为天下苍生!就你们师徒个人!假如现在,过去中还有新闻记者、什么电视台,那可能会天下苍生,大家都知道;过去连新闻都没有,连媒体啊,跑新闻记者都没有,谁知道?只后人留下的那些文献。事实上,真的是为天下苍生,广开甘露法门!

那一点星火在,只要是众生疲惫之时,星光之中有一念,虽然还不懂道理,一念心中好乐,崇尚达摩跟二祖的故事,都种下你将来必定多身清净的功德!身身清净的功德!只是我们从因看果,你不能从时间量上来看,时间量上有时候看不出来;那个从心底深处的因地中看,都清净

经文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何以普贤菩萨章中,告修行渐次,先观四缘假合之身。又于弥勒菩萨章中,亦说要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请问此乃针对根机的差别,或是理须顿悟,不作方便;事须渐修的不同?

)理要顿悟,事要渐修的不同?不是!这个你要先要明明白白知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所以你才能够在事相之中,才能够念念之间在幻中,才照了什么叫做幻。你能够在每一念中,照了什么都叫做幻,是因为你心底之中已然坚定知道知幻即离,你已经知道幻,所以你才能够照幻,所以你才能够披剥;但是你在披剥之时,好像在事相之中有渐修的相,其实这个渐修的相,有这个修,表示事相之中,有回头的作用;这个渐修的相,是你心中从来不二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发心。

所以你用事相的种种的渐修,事实上就是在为一个行者,奠定他于理上的所有的一切坚持,就是当下坚定。所以不是说,只是理中要顿悟,事要渐修,只是这种体会而已。事要渐修,就是在为你建增上理中的顿悟;理中的顿悟,就是看到事上的渐修;所以理、事是不能分的,他是完全不能分的。只是在这不能分中,行者已经在智慧体上,心中的担当里面,他能够念念看到,事中的渐次的清净、脱缠。

可是为什么他能够清楚那个清净、脱缠?是因为他发现,心底深处那个理路之中的,根本一心的坚定不二、无疑。所以你当时说,你在修事?还是在修理?行者已经不在这边搅遶了;你是在理上?还是在事上?已经不在这边纠缠了。已经不在这边纠缠了,那叫圆融,那就是圆融!所以那都是一定要「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所以经文最初告诉你时,一切众生讲到,所以在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证转。转就告诉你一切虚妄,所以叫一些声闻人,先懂得六根、六尘的种种假造、幻化。我们先要知道原来这苦集灭道,为什么叫四圣谛?苦叫妄执。什么叫苦?你知道原来,那感受之中,你只要攀缘感受,就是妄执,就是苦嘛;就算里面你觉得快乐,还是苦!那快乐,那种委,捉持末梢的那种感受、欣慰,以为快乐,苦嘛!是苦。现在讲,你们大家可能体会不出来。假如有电视剧,演一个非常苦的人;战争,他连草根都没得吃,没有得吃;受尽世间的凌辱,受尽大家的压迫。突然有一天,他在地上看到了一粒玉米,好高兴!哈哈哈!你说他快乐?你看到他笑的时候,你会哭!

我们现在攀缘感受,就好像抓了一粒玉米,你以为快乐?天人看到你都掉眼泪了!捉持那个在快乐!我在开玩笑,天人不会管你掉不掉眼泪。那只是在捉持那个,那是那可怜相!可悲相!所以那叫「妄执为苦」。

你为什么能够知道妄执?因为你知道觉心嘛,觉心之中,本来非种种法,我怎么会堕在妄执上!因为知道为什么会堕在妄执上,所以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来过去明明是觉,我怎么在这边不断的酿、积聚呢?所以叫做「断」。

你能够看到原来在那个酝酿之中,原来都是觉嘛!所以你在觉中,在苦中,都知道是妄,都知道是虚妄。为什么知道是虚妄?因为他看到觉。明明是觉,为什么会堕在妄?因为是觉,所以你才会知道妄。因为知妄,所以你知道是觉。然后就「入灭」。

这叫「四圣谛」,所以叫圣谛,不是跟你随便乱讲苦集灭道,是要在觉心上参的。因为你灭,就是心中再不随任何的种种世间的名字假想造作,所以你才能够担当看尽一切世间,那叫「大道」。灭才能修道,你不是修道证灭;修道证灭,你最后就完蛋了!灭修道,那个心永远是什么?那个大觉心体永远常在,那才叫大道;那一切法中,根本不离大佛顶。所以道是从、从首;一切明明知,了了见,那叫修道,你不单只是证灭而已。证灭而已不肯修道,就好像刚刚讲的,声闻人不肯回头,不肯倒驾慈航;不肯倒驾慈航,就是不能够担当大道;大道就是根本心中的本来面目。所以那是真正叫做「理事圆融」。

(问)经中虽说无作止任灭,然性德本,修德方显。就以幻修幻的角度来说,可否称做有作;说无作者,除了无明的空华,本来无生,另外可否说是因为本性圆满故?

):明白这个有作时,是在哪里上面说有作?是行者既然在《圆觉经》上说有作处,是要你知道那都是一体圆觉。你在圆觉上面看有作时,心中知道那个「有」,是心中的空明、空灵,所以现有。就有一点像刚刚讲的,那个心中的担当处,他一定能够担当一切万法的大道。但是在担当一切万法大道,在担当一切镜色千变万化时,他会真正堕在上面说如实真有吗?不会;他一定要刻意让他没有嘛?不必吧。所以说有之时,是更能够体会本来的性空;说空之时,是更能够让行者念念之间,修担当一切万有的心中的量。

所以以幻修幻,经中无作止任灭;在这个以幻修幻的角度上来讲,就知道是幻;因为知道是幻,所以他超越有无,所以他不一切有为,不啊。假如说不能够一切有为,那行者就没有回家的依循;因为你已经知道有为,就是从根本大觉心体上来;因为你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有为将来也不会成碍;因为有为到最后,你也是入到根本无为的性空中。

除了根本不认识大道的人,根本不知道觉体的,有为就是有为,无为就是无为,所以那个叫做什么?那个叫做,就算刚开始想修行,那个只是叫披缦衣而已,连中间的文采,中间所有一切割截,中间种种的一切道理,都还不知道,那只能叫缦衣;还是用杂声在和乐而已,就用现在的杂声在和乐。那什么叫「一声」?一声就不是杂,一声,就是你看有作无作,全然是一;这里当然能够担当有。

「是否可称做有作?」可以!但是为什么能够称做有作?因为在觉体上面说有作时,有作又亦不堕有中的障碍。因为有作不堕有中的障碍,所以行者才能够方便,为自己建立现在的依循归家嘛。所以《圆觉经》前面告诉你性空圆融,一切大经都告诉你性空圆融;为什么回头又告诉你当下应该依循什么法?就是告诉你要圆融,性空圆融中,你不要想到一切法中,你又认为说是有作了,因为讲到名字上面,你又堕在名相中攀缘了。前面既然知道圆融,那后面在一切名字上面,你都能圆融。因为都能圆融,所以一切世间法中,行仪宛然,清清楚楚,条理分明。你为什么能条理分明?这也是大乘佛法之中的逻辑;因为你法法明白故,条理才能分明。你为什么能够法法明白?因为你法法不堕故;你堕就不能分明,分明就是分别明白;你要堕一个,你就不能分别明白。你为什么能够「分明」?分明就是法法不堕,你才能分明。

所以常常讲,这一念心,因为非种种法故,所以他才能照现种种法;回过头来,因为这一念心,明白一切法故,所以我当下知道,这一念心,绝对非种种法。这是大乘汉传佛教的最深的逻辑,这种逻辑叫大圆满,这种逻辑叫金刚藏。大圆满,你连理路上面,你都要入如是的这个体会。

所以可否说是因为本性圆满故?」对!就是本性。所以要知道无明是空华;既然是空华,是无明嘛,何妨任其空华布列,无明啊!那你说什么叫何妨任其空华布列?然后还放纵无明吗?不是!因为过去在无明之中,是在觉入到种种觉时,你忘记了觉体,所以那个叫「无明」。将来在任何觉中,现一切觉时,你何妨任他一切有明!他就算在那边无明,也是觉中现的嘛,任其是空华。所以过去是空华,只是告诉你虚妄,却受他流转。现在是空华,告诉你既然是虚妄,你何必一定要障断他。既然是虚妄无明,所以觉在现觉时,是不是都是下面一个觉显,前面的觉就了,无明嘛。

过去你不认时叫无明,叫做生死流转;现在你觉心现前处,你还是处处都现空华相时;觉一定入一切觉,觉在现一切觉时,不是说我证得如是大觉了,所以我在现一切感觉时,在感觉后面还有一个觉心在看着;你是二觉了!你真正证得大觉时,你天天用在哪里?天天就用在一切感觉上。所以你知道真正成佛时,你成在哪里?成在一切众生界中,觉心就是在上面啊!

镜体根本无色无形,你真正证得镜体时,在哪里看到?镜色上面,不是吗?那镜色上面,过去是无明;现在你既然证得镜体,为什么还在无明上呢?你已经知道,那个就是根本觉心中所现的种种作用!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你不会在这个无明上面,还在名字上面说,我要不要舍离?要不要择?所以一有舍离、择,又堕!就像刚刚讲的老少、比丘比丘尼,还讲要分出家、在家,都在名字上,再分是不是有妄轮回非妄轮回,还在这里,都还在这里!那是行者的思惟的担当。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