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1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09 | 1145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堂教材: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补充教材:

《梵网经直解》卷2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魔说:大乘法中从来都不执着外表上的出家与在家,在大乘法中是一视同仁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二月八日 宣讲

第一一三 堂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请放掌。

再看到经文,今天讲到『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既然行者都是直下,全体都在大觉性体上面直下担当的,所以但看一切世间万法,哪一个万法之中的起灭、升沉,不是觉心之中根本的灵明的表现。过去在这个灵明之中,我们妄取以为是轮回,但是你真正在这个觉心体上,哪有虚妄的轮回可现?你但有说虚妄的轮回,但言妄字就表示你已经背离觉体,你已经堕在种种相状轮回之中。

所以讲到这个『无妄轮回代表行者在他自心底上,已经念念之间,已经不背离家山,都看到家山外的所有一切山光景色。那哪一个不是家山之中之所称现、之所称托而起,那都属于家山风貌。所以这还有虚妄吗?还有轮回吗?所以过去要是不知道觉体时,在眼前一看,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轮回流转的势力。现在再看到极大就算是极大的势力的种种过去的业感现前,你都知道都是本来面目。那种叫做直下担当,那是直破魔军,直破一切妄想之中的过去的流转势力。

所以告诉你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也没有不是轮回,你要心底之中「原来不是轮回」,连这句话都不可得,连「妄」字都不可得,何况有「非」字可得。反过来说,「非」都不可得,何况还有「妄」字可得。所以这些文字里面,就是念念训练行者念念之间当下归家,就站在觉体上看一切起心动念。再看到一切起心动念有轮回吗?有轮回的种种虚妄吗?没有。在这个没有上面,何况还立一个非轮回呢!所以再有非轮回、妄轮回,表示你就不是在觉体上直下担当的。你只要不是在觉体下直下担当的,随举一念你就将来有势必被他、受他流转的妄业现前。

这里面就叫做金刚藏,那是一个真正修心人念念作观已然已经到心底的深刻的微细处。那种微细不是说你在作观当下,你所作用上面、心中的作相上面,有多微细,而是真正能够审视到心中的本来的面目那个微细。当你能够清楚心中的本来面目相时,你是根本放下眼前的所有的一切,你感受到的一切作相,连自己在修时,自己念念之间像镜像如是出离法中这种作相,你都知道离。为什么?都是觉故,只是在觉中念念之间,再也不受过去背觉的势力之所流转,叫做「修行」。

所以既然不被背觉的势力再所流转,所以他念念之间在现在修行上面,也不会妄想安立种种名目跟作相。所以他会打破一切作相,不但是世间红尘的所有的一切过去的假想造作一切势力都能够全消;现前的所有的一切行者的念念之间的心头的安布,他也念念无住。因为行者的安布,是安布在哪里?安布在念念看清大觉体中,根本没有任何一法可以留住故。为什么绝无一法可以留住?因为都是大觉故。这句话一定要清楚,不是没有一法可以留住,你要是说没有一法可以留住,表示说还有法,只是你不留住。所以讲到没有一法可以留住,是因为都是大觉故,大觉现觉,你再说住就是二法,再说住都是二法。

所以真的心中清清楚楚知道没有一法可以留住故,心中明白如是就是一体大觉故,所以你才能够方便、你才能够在智慧之中,担当觉心随缘所现的一切觉。为什么他能担当?因为知道一体是觉故。那为什么正在担当时却能够法法不住,因为本来一体就是觉故。所以那个心里面的称性,那个心里面常住在心中一性的心中的清明,念念明白。所以他不但不会取非,也不会取妄;不但不会妄执于妄,他也不会在妄上说非。所以他叫做『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但是这不是一般世间众生心中之所能体会的,众生之所能体会的,都是要老是要抓在眼前知见上,必定可以攀缘到一点名相执受,那种感受,他要完全脱离。就类似于经中跟他讲,若跟他讲虚空,他心中会起恐惧,他会不知道如何让心能够呈现如同虚空,他会起恐惧。甚至于讲到虚空,他都还要抓到一个虚空的名相,他才会觉得心中有所依。因为有所依故,所以他才会感受到心好像不会落在种种虚无飘渺里。众生的造作就是如此,无始劫来那种思惟的那种造作,从来不在任何念头上面体会那个觉性的担当跟空灵。你觉得虚无飘渺还是觉嘛,谁会堕在虚无飘渺里!你要是背离了觉体,虚无飘渺就有所住。你要念念披剥,那虚无飘渺不是还是觉嘛?虚无飘渺不是还是意念吗!你念念都还没有离开过意念,也表示念念都没有离开过觉;就算是你认为是无念处,那都还是觉啊!那既然都还是觉,你为什么却随你所起的所觉上面,妄生种种恐惧与否,甚至于你觉得恐惧还是觉。可是众生就不是这样子,念念回头去参究的,就不肯念念这样子老实依圣教的言量修行,所以他都是想要攀缘,甚至于狂妄到有一些世间名字生。

讲这个「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讲到金刚藏菩萨这种内心中,所讲的金刚藏不是讲金刚藏菩萨,是讲你现在心中要的如是法身大士的德行,在这个智慧种子上的金刚藏菩萨所有的一切,依金刚藏菩萨所起的一切思惟。你才能够体会,世间人所有一切过去流转在世间的那些无明业力,真正叫做虚妄「妄上加妄」,虚妄到他所有的一切言论都是什么?自己所说的言论,自己都不能够什么?不能够建立说服自己的道理。

所以先讲《乖尊卑次序戒当然讲这个原因是不但是更能够加深大家对这个「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这里面所有的一切经文的体会也是因为这几天有「氏团体」不断的发e-mail到我的里面来告诉我,大乘法中从来都不执着外在的出家与在家氏团体就是苹果集团苹果集团apple叫削苹果氏团体。为了这个所以刚好那天是诵菩萨戒我本来想在在家菩萨面前讲的但是想说讲,大家不见得听得懂有很多东西可能就是要行者跟行者之间心里面才能够领会。

在菩萨戒中,既然叫菩萨戒那就不是一般我们凡夫所体会的只是一些民间的感受中的行为的束缚,叫菩萨戒也不是好像我们单想的,只是要你向道时懂得如何渐次增进发心,叫菩萨戒;这都不是。既然叫菩萨戒,菩萨戒就是要当下达本,才能叫菩萨戒。所以真正的菩萨戒叫做唯一方便。什么叫「当下达本」?那当然讲达本,一切行者凡夫最初行时,不可能当下了然见到这个本来面目。但是最初你下手处,最初你思惟的所有的方向、你的目的,不是当下达本的法门,也起成不了在现在所有一切最初行菩萨道的一切学者,他的渐次接引的方便。所以根本的教授上是要以本为根本,因为教授的所有的一切上面是以本来摄受。所以虽然在种种根器之中,他虽然还未及、未到,但是他念念之间所学的还是什么?达本的法门。

既然是达本的法门,他在这种菩萨戒中的所有一切经文戒条之中,就不是随世间语言称量的,都不是随世间语言称量的。他也不是随世间相状之中,在让行者或者世间人所不断在相中搅遶的。就拿一个杀戒,若自杀、若赞叹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虽然在相中,告诉你有那种自杀的相,可是他要披剥的是,你为什么在一切相中会现出如是残害生命的状态。

所以过去我们会堕在相中不断在解释戒条,在菩萨戒中是要站在心底的根本的本来面目上,再来看你现前你为什么呈现如是相的,那是反过来的。所以一般的世间的戒律只是在相上不断的约束,然后找到自性。菩萨戒是反过来的,是要你先明白自性之中的根本道理,然后再看你现在流转在什么相中的。这个时候相就不是我们过去众生所执受,真以为有如是相。这个时候的相,就是一个菩萨道人、菩萨行者,念念在自性本来面目中,看清你现在是流转在种种差别业力上所呈现的相。所以这个时候说相,就不是过去众生的刚强执受,那个时候学习心态已经不同了。

就好像我们常常说「我」,我们每天都有我,我在说我时,过去我念念之间说我之时,就捉持现在那个我的感觉、我的实想,以为是我。将来你受了菩萨戒时,你念念之间都要在根本心体上,那个心体之中,你念念已经知道要脱去现在种种我执。但是种种我执在哪里脱?就在当前的我执上脱。什么意思叫「当前的我执上脱」?你就是念念之间看着种种我。当你能够念念之间看着种种我时,你就能够解释这种种我,是什么因缘故现如是我;是什么因缘故变化如是我。当你能够明白什么因缘故现如是我时,什么因缘故变化如是我时,你虽然嘴巴上面都讲的是我,可是你是真正出离我的人,那是真出我执的人。

所以出我执不是不知道我,要是出我执不知道我,叫断灭。你不知道我吗?你就停在那边。你说:喂!打他一顿,他也不动,那是木头。他要动了,你不是有我吗?不是讲到这样子,世间讲到认为说这种心态。那「我」是清清楚楚明白一切我的。所以菩萨戒讲一切相也是,再也不是众生捉持现在的所有的一切幻相,一切现在的过失,以为那个相,然后再忏悔找到心体,再能够建立一些善心。还不要说找到心体,他找到的,既然着相在寻心,将来寻的那个心,还是依相而起,还不是究竟心。

所以菩萨戒大乘行者,为什么说「大」?因为他念念之间在根本本来面目上担当的。只要你能够在本来面目上担当,这一念本来面目,他本来就是一切万法的总源。因为没有如是的觉心,哪有你所感觉一切世间的万法。所以你只要根本担当的,他一定能担当一切,所以叫做「大」。就譬如你在镜体上,你都是在镜体上担当的,你只要担当一分镜体,你就能够包容一分镜色千变万化,所以叫做「大」。

但你要是在镜色上寻本的,你在镜色上寻本,你念念之间只是告诉自己镜体非种种色,所以我不要堕在色中的执着。因为你是这样子在镜色上寻本的,你断一分色中的执着,找到那一分镜体,这一分镜体不一定他还可以回头担当镜色的变化。因为你一直在放下镜色的执着,所以他不见得一定能够回头再敢去担当镜色的变化。所以那叫「二乘」,那就是二乘人。

所以菩萨戒中是直下担当的,既然是直下担当,那念念之间就在心性之中,叫做如法。为什么叫「如法」?如律故,叫如法。什么叫做「如律」?如根本心体之中本来面目的所有一切的行持作用故、德行故,叫如律。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你都不能够超越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的这种韵动,(韵,音韵的韵)他的动相跟律动,你都不能超越如是根本心体的律动。

【《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不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魔说:大乘法中从来都不执着外表上的出家与在家,在大乘法中是一视同仁的;不但在法上如此,单说每半月诵菩萨戒时就已经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了:先受戒的在前坐,后受戒的在后坐。先受戒者以在家身而搭缦衣参加诵戒,当然坐在前面;诵戒时都是已经如此了,何况是从法上来说,当然更不理会在家身或出家身了。所以大乘法的实证阶位怎么排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是初地到十地、等觉、妙觉。如果你的证德高,你就坐到前面来,说法听经时你都坐到前面来;证德较低,就坐后面去。在大乘法中从来都不管出家或在家身,一视同仁,都是菩萨;都只有一个身分,叫作菩萨,不管男女、老少、出家在家身分。

所以讲到《乖尊卑次序戒这个就是要考验你,是不是还堕在过去讲的「无妄轮回及非轮回」还在这妄与非上搅遶不清你那还有一个妄与非上搅遶不清那肯定你不是站在金刚藏的根本的直下担当的,本来的决定心的坚固上面受持的你是念念之间还在外面飘逸、犹疑不肯归家的所以既然如此,叫做『若佛子』。既然是佛子,你念念之间都在大觉体上担当才堪称佛子,才堪称菩萨戒人。你若是念念之间不在大觉体上担当,你就不能称为佛子。只有担当家业相,你念念之间要在根本本来面目上担当的,是佛子。

应如法次第坐如法就如心中的律仪、心中的律动,次第坐。「是什么意思?是法住法位是曰坐相就是是曰坐相然后谛观实相是曰坐相能够真正谛观实相是曰坐相。所以你一定要在根本心体的本来面目的渐次上面,知道那个次第大觉心体你本来不应该更说次第但是不应该更说次第之中你要明白次第才能够说本来不应该更说次第。「更说的意思是什么意思?不是在次第上流转在次第,叫更说,但你必定能够明白一切次第。为什么能够明白一切次第?因为从觉显一切觉故。

从镜子显色,你当然明白一切次第。镜子显色时,有镜性现,有镜照现,于是乎有镜色现,次第清楚。但是这个次第之中你有再更说次第吗?真的有如是镜性、镜照、镜色吗?你再说如是次第时,你是根本心体一体包容所说的次第,你在每讲一个名字当下,不论你说镜性、镜照、镜色,你从来没有离开过镜体称说过,那是智慧啊。我从来没有离开过镜体说镜性的,我也从来不觉得镜体、镜性是二说镜性的,这个人叫明白渐次。

假如渐次都叫渐次,镜性是镜性,镜照是镜照,各立所位,各别所住,那还有什么渐次、不渐次,各别所住连渐次都无,就没有渐次啦,他是他,你是你,那叫什么渐次!看见就觉心中有刺,那叫见刺,那彼此分别,那就不是这个渐次,那是彼此见面以后,心中都觉得刺刺的、毛毛的。为什么刺?对待故。这是开玩笑!所以真正渐次是根本心里面清清楚楚,那才渐次。所以你要知道『应如法次第坐』。

既然是如法次第坐,所以后面就告诉你,『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

什么叫「先受」?「先」字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根本达本才能叫先;祖先、祖先是知道本来,知道根本,才能叫先。第二个他能够领导大众,叫做先;叫领导群生,一切念念之间所起都是他所领导,才能叫先。大觉心体以什么为先?以自己根本本来清净为先,在这个清净当下,他能够领导所有的一切心念,当下流转在红尘之中的一切造作,所以他叫做先。所以这个先中一定有什么?要是你在心里面能够体会,这个心念之中的根本领导的清净的种子,那种道理,你自然就能够摄你所有的一切行为仪轨,那个是先。那一念心是一切菩萨行者的最前坐、最上坐,那叫「先坐」,是在心地之中你都要知道什么为你的先坐。

后受戒者在后坐,什么是「后」?因为相次,相次比较故,所有的一切叫后受,就渐次,次第而进者。因为我知道前面有个先,那是根本心中的本来面目为领导,所以我就要能够摄一切的念头之中都叫后进,所以每个念头当下,你是不是就能够体会在每个念头之中,你的念念之间要如何向进,念念之间要在每一个感受里面如何归家。所以不单只是平常诵戒,我们在一切大众现相之中要懂得这种次第而坐。

你为什么会懂得次第而坐?是你心里面已然如是领纳,已然如是至诚恳切礼敬如是而坐。所以有如是心,你就能够什么?你就能够担当一切境界,世间境界。因为一切世间境界都是如是心显的,你心中都对你现在心中所有的一切渐次都能够清晰,如是坐次你都明白,渐次不乱,那你怎么会在外面看到一切人时,一切德行人时,你会渐次有误?你怎么可能渐次有误!所以这个渐次里面就要分得非常清楚了。

所以他就告诉你,『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

不问」,不问,就是这一句话,老是造成一些在家,现在世间的所有一切外道邪魔,就用这一句话,就说大乘佛法不在意出家、在家,他的意思是不执着外表上的在家出家。其实你要会听话的人,懂得心法的,心里面微细一点,懂得心理学,你就可以听出,他这句话就是执着嘛。你说大乘佛法不执着在家出家,你就是把你自己安在在家人,我一天到晚跟出家比,你不是根本执着?这是心理学,而且最粗糙的。不执着?你执着!就是为你执着而立这个法的,不执着!

然后说为什么「不问」?不在这个相上问,我们不是因为名字故。老少,老少是世寿,世间的寿命,资深是寿,不是因为世间的名相是老是少。不是因为世间所有一切向道的净名,净中,清净中的名字比丘比丘尼,不是因为有这个名字,你坐在前面,都不是。那也当然就不是因为你在世间福德福慧高,叫贵人,你就可以坐在前面,别人就坐后面,不是因为称你的福气的,都不是。那也不是问你权势大,国王王子权势,有权势,你就安在前面的,都不是在世间这种假想的名相之中,为你说哪个先坐后坐的,都不是。那当然也就不是什么?也就不是那些低使下贱之人;黄门叫做不男、行残,就像阉人,叫黄门;奴婢就是下贱之人,他不是因为分到世间的形相。

为什么要讲到世间名字?就告诉你,我们一般的行者,虽然现出家剃头染衣相,可是就有大多的所有一切念头,念念还追逐世间名相。虽称我是比丘、比丘尼,但是你念念之间是看到这个形相的外表,跟你最初那个只是在世间的那一念的随世间感受的发心,以为自己就叫做比丘、比丘尼。所以不是在这个相上跟你说,谁应该在前坐的,不是在这个名字的捉持上,说谁在前坐。那是在什么?因为菩萨道中,你要看到那个心中,念念真的都能够与本来面目契应,舍俗向道的决定心,那一个决定心中在前坐,那个决定心在前坐。

所以刚刚把一切世间所执着的名相给你打破,最后再告诉你一切相从心建立的,应从心建立的。所以你看到世间最圆满的出离相最先受,先受就是念念达本。念念懂得达本的一定是谁?一定是剃头染衣念念向道的人嘛,一定是剃头染衣念念向道的嘛;以这个心最契于根本嘛。你虽然在家在受菩萨戒,可是你在凡中,你根本还没有那一念肯于舍离哩!你发的都不是决定心,纵然你讲说大觉体中根本无须要发舍俗的心,才能够印证,但这句话要讲得清楚啊,你不是发舍俗的心,你将来能够证得如是的大乘佛法的所有的一切的智慧,但也绝对不是什么?不是世间流于俗的业力嘛!所以他不是舍俗也不是流于俗。就有点像刚刚讲的,他不是在种种妄跟非上的,他名字都打破的,完全名字都打破。所以你也不要跟我说不是舍俗,你讲说不是舍俗,还捉着一个俗。

所以讲到「人间佛教」,你捉的是人间,你完全捉的是人间,你以人间感受为重。这是为什么?因为名字之中就有这种虚幻嘛,就有这种众生的过去,执受太深的过去的业感的造作。那你说:不要讲人间佛教。那讲什么?就讲佛教,你怕佛教不在人间吗?你怕觉心不现人间吗?你怕觉心不能够现一切法吗?你根本已经背离觉心。原来常在人间,你更说人间佛教,就多了那个人间。多了那个人间,我就肯定行者你心中的比重,重在人间。不是如此吗?多一个名字就是。所以多一个舍俗,多一个离俗,表示你就在俗上看的;那根本不是金刚藏直下担当,大乘行者念念忏悔,念念面对的这种作用。所以他告诉你不问这些名字,不问如是相。

但这些相都应什么?『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世间名相都应该先受戒者。什么先受?念念达本,念念与圣道契应的。所以这个时候再反过来,虽然经文上没有说,只是这个时候再反过来,那个时候呢,以心来立相,就是什么相?就是比丘出家相。但是这个时候的比丘、比丘尼就是真发决定心向道的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了,不是过去只是依循世间假相,剃头染衣建立一个虚妄的出离心的比丘、比丘尼相,不是在这个上面说的,他完全不是在这个上面说。所以在心中你还要知道,刚刚是在一切相中,为你泯一切相,达一切心,将来就在心里面告诉你,如何建立世间相。

为什么建立世间相?因为这一念心不能离开世间嘛,将来就算你证得如是成佛处,你念念之间也是照了一切众生时。什么叫照了众生?你眼睛不见色吗?你耳朵不知道声吗?眼不见色、不知声,能叫大觉吗?只是我们过去是捉着声说声,捉着色说色,是凡夫。将来你是在大觉体上,明了一切声,明了一切色,是智人;那是心中的担当,那完全不一样的,那是流转。

就像刚刚讲的那个譬喻「在我」,过去是执着我相故,是念念是凡夫;将来你在心体之中是明白一切我相故,所以他可以立相的。过去你捉持比丘、比丘尼,这些所有的一切老少、黄门,这些是世间相。将来你在根本向道处,你是超越这些世间相中,你是明白现前什么叫「先受戒」那一念决定心、那一念确定心;那个能堪称比丘,那个才是真正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向道时。所以这个要到后面讲,后面我会提到为什么诵戒时,要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各个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假如他说大乘佛法从来没有跟你在意在家出家,在家人有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吗?所以这里面还要讲到圆满处,这是后面再说。所以这叫做要「次第而坐」。

所以什么是「先」?根本达本那一个心中清净的受持,那个为先。什么是「后」?就是念念之间我还在依相、依心中的渐次,不断的只是在跟他相应登进,那种相,知道是后。什么是那种相?用到世间中,你就会发现多半都是什么?世间人受戒,世间人受戒就是我随学,其他东西还舍不掉,我慢慢再学,这都叫做后嘛。那什么叫先?当机立断叫先嘛。这种世间相中就是这种相啊,当机立断以这个心跟根本本来相应。用到世间,你找不到真正已经证得本,证得本你就不要受菩萨戒,那根本都已经是法身菩萨现前了。所以讲到法身菩萨的根本的戒律之时,谁跟他最先契应?当机立断者先。

什么当机立断?不在俗语舍俗上面说种种修行的,所以他能够舍一切俗。你说:不在俗语舍俗上面说一切修行的,法师,你后面有加一句,「所以能舍一切俗」;这个「俗」就是包含俗与不俗。但是这个相中要怎么说?这个相中是舍俗以后,我可以一起包含俗与不俗。你在俗的人,就用世间业力这样,在俗的人你尚且不知道出离,你就不要说,你将来不但不能包含,连舍你都还不太清楚怎么舍。因为这是世间相,在心底之中你当然都可以超越。世间相的渐次呢?你教一个人学习舍离过去的业感时呢?你一定要先慢慢看到他形相之中,都能够从过去的染着之中先走脱出来;形相之中从过去的染着中走脱出来,他才在根本不染的心中的智慧里面,回头再去利益这些过去流转的这些恶业,他才能够帮助啊,这时候才叫不舍。但是不舍绝对不是随他流转,那个不舍是念念之间懂得拔济,不舍。但你没有前面相中的出离,你后面哪有那个能入的不舍。

所以我们上次好像有讲过,「什么叫做出世间法、世间法」。有的人说,圣人就应该是要入世的功德,要有入世的作用。「入世」你都要讲清楚,入世,那就先说你不是世间人嘛,你是世间人怎么叫入世呢?你是世间人就是流转。入世就是从门口进来,那你就不是这个世里面的人,你才叫「入世」嘛,出入自在;你已经是世间人就不能叫入世。所以你要做入世的功德,你先有出世的资粮;你有出世的资粮,必有入世的功德。为什么?因为入世出世都是一个觉体故,你当你真出之时,就能真入;你当你真正照见根本镜体从来非色的清净时,他当下就担当一切万色。

只有那种心中智慧微弱的人,他从过去种种镜色变化,好不容易找到镜体非色的清净,他就抓着这个非色的清净,不再敢去担当镜色,叫做二乘。那个「不敢」不是说他心里造作不敢,是说他已经证得真性了,他不必要再去面对镜色,不必要再去天天看着镜色嘛,所以心里面还有这什么?还有这种取舍,潜在意识,我不是说真正有强烈的那种取舍,潜在意识那个取舍。那种取舍就是什么?虽然已经破妄了,但是就在这个取舍上面还没有发现微细无明的拣择相,所以这个还叫「法执」,这个就是法执。他念念之间还要回头,譬如说我在讲一句话,说「镜子本来非色」,大部分的凡夫,我们都是凡夫,声闻人的智慧就是镜子本来非色,所以你就感觉到从镜色之中跳出来看到镜体的非色,这就是声闻,这里面就是因声得闻,你就是自然而然心里面就有这个力量,就会回来住在镜子非色的清净。

谁有办法直下担当,镜子非色,动都不动,看到镜色就知道是镜子。镜子非色,所以色就是镜子,你能直下担当众生界,你是大乘根机,你动都不动。但是你有动也是什么?也是必然,因为是凡夫从修行时,那时候心中的渐次是必然,你回头会到这边。可是你回到镜体上来的时候,你还真正捉持有个镜子存在,法执,就是微细法执就在。你要打破这个法执就是什么?圆融一切镜色。

镜子非色,不是告诉你镜子他从来不是色;镜子非色,是告诉你镜子他是超越一切色的大包容,因为他超越一切色的包容,所以他才能够现尽一切色。所以当我知道镜子非色时,我就看尽一切色,就能够体会镜子非色的清净。为什么看尽一切色?因为能现一切色的一定非一切色,所以我何必一定要离开色,再找非色。我看尽一切色就是非色,能现一切色就是非色。听得懂吗?因为假如你已经是一色,你根本就不知道现色,你只能知道黑,连白都不知道,你如何现色。所以能知一切色就是非色,那个叫做大乘,那叫大乘根机,那个叫直下担当,那个是念念之间不舍离众生界的;众生界就是种种千变万化的众色,他从来不舍离。但他不舍离处才是真正什么?证得心中根本不堕不住的清明。为什么?因为这只有大乘佛法汉传佛教才能讲得清楚,你能够遍一切法处,就是超越一切法处;你要不能遍,就表示处处堕,处处堕故才不能遍。为什么?都是觉嘛。既然都是觉,你为什么不能遍?你就是堕在那个感受中。

你能遍,当你能够清清楚楚遍时,就像普贤菩萨讲遍吉,你能够普贤时,你能够遍一切处时,就表示你是什么?你是骑着大白象,能够应一切象感受时。那个大白象,白叫做白法,那绝对不会堕在种种感受的执着的黑法中去。你是骑着白象来的,念念还七支跓地,七支就是七识中踩的—七支跓地。当然现在画的都是四支,所以昨天还有菩萨问我:为什么只是四支?他画四支,他画不了七支,他不太会画,画不出法身的这种威严,他画错的话,就叫做画蛇添足,你反而把这个象画得不庄严,七支。所以那什么人才能画成七支,这个人要大修行人,不但能够把七支画在象体上,让你看到这个象时,不会觉得杂乱,不会觉得怪异,反而觉得非常有威严,那个要有德行的人才能画,六牙白象七支跓地。

这就是告诉你「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念念之间你都明白这个渐次了。所以『莫如外道痴人』。什么叫「外道」?心都在向心外攀缘所会,念念不是根本达心性的,总是在追逐名相,说是老说是少、说是比丘说是比丘尼。好,现在不说了,原来超越比丘比丘尼,那还是在搅遶!那原来根本不见得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那根本就在名相上面一直遶,那都是心外求法。在家出家都是如梦如幻,放下这个在家出家的相,你根本大觉心体还不是人间的什么相哩!连人间男女相都超越,何况在家出家!你连人间人相都超越,何况在家出家!那一念灵明,那一念根本的面目如同诸佛耶。但是你没有念念之间在凡的所有的一切发心,你也找不到你根本心里面本具的如是的宝藏啊。

在凡的发心表示你已经受凡情的势力了,所以既然受凡情的势力,法如是故,相如是故,所以就在凡情的势力之中,就有回头念念勤苦,念念发勤精进,如是勤苦恳切的办道相。为什么如是?心法如是。你可以将来证得这念心时,你说前面连办道的辛劳都虚妄,可以;但是你不能不知道在现在一切相处,他一定有回头时的至诚恳切跟勤劳。你要说没有,那世间善法都被你推翻囉!你说大乘,大乘都没有,那世间善法,世间人都不要行善了,都不要至诚恳切了,都不要辛苦勤劳了!那你不只是在谤断佛法,你还谤断世间善法!

那你说,大乘佛法中讲的这个心性本来是灵明本具。那你看世间人为什么要现出如是辛苦、勤劳?你的灵明本具是要包容一切世间,所以你就更能够明白为什么在世间时,就有如是法,就会现如是相。你要清楚,你不能诳妄说心里都不住,然后说其他都没有。你要因为不住,所以才知道入到世间时,一切法中明了安布。你在法中执着时,就有从执着之中回头时的那种辛苦、勤劳。你在法中清净处,就能够担当一切感受之中所有的一切势力作用;你都要能讲得出来。那这统一切心中的作用,才叫做大觉心体,你才是念念住在觉中,你才能够不碍诸相发挥,你才能够真正同时起成种种幻觉,明白一切觉心,那才叫大觉。

所以「大」字,你不能拿一心来表,不能拿一相来形容,才能叫大。既然不能拿一形一相来表,那就是包容一切,那叫大觉。那既然包容一切,哪一个不是大觉中显?哪一个觉离开过大觉?哪一个觉离开过觉?哪一个觉都没离开过觉,所以那个觉叫大觉,那叫大佛顶,所以叫大觉。

所以『莫如外道痴人』,「外道」就是心外一直在追逐名相,甚至于讲说,大乘佛法原来不太计较、不太在意出家,就是外道。你现在这一句都听得出来就是外道,你还一直在外面着相寻觅。「痴人」是什么?痴人就是你的精神跟思想不断的攀缘垢重,(垢,污垢的垢)不断的攀缘,神思好乐垢重,在上面垢重之中流转,流转于垢重,就叫做痴人,就是痴人。

所以在这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说这些老少之时,只是捉持那个名相的老少,心里面根本不知道在世间相中,以什么为前以什么为后,不清不楚,只是捉持是老是少。当然是老是少就包含什么?包含刚刚讲的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黄门奴婢若老若少…这些名相,都在这些名相之中。这些名相都是随业在变化的,他都不是在相中知道什么是大觉心体菩萨戒行之中的前后相,心中之所至重相。有的人年资再老、资历再老,可是他都是追逐在尘中最执受的末稍的感受里面,最执受之中最末稍的感受,那还叫做后。有的人虽然是先、年轻,就好像每个念头最初起处,念头的最初处,你要是念念之间都在大觉体上,你念念都没有离开过大佛顶,没有离开过根本佛顶流出,没有离开过觉的最初相流出,这个当然是前,因为为什么前?他领导一切后。

可是你忘记了心体,你是在世间假相上面捉持那些老少老后是老是少、是比丘比丘尼,叫无前无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前、什么是后、什么叫做无前无后。你不知道心中之所向进叫前,你也不能够统领所有的一切后进为后,你安立老少,这里面根本没有什么?没有彼此的长养增进,所以叫「无前无后」。没有心灵的成就,没有心灵的推动,没有根本智慧的增上,「无前无后」。只是安立名字而已在那边,你是比丘,你是比丘尼,你是黄门,你是国王往前坐,是安立这个?不是,是要看真正发心的才往前坐。

所以讲到说我是比丘,所以比丘尼一定要礼敬我,那这就是无前无后,这也无前无后。那当然比丘尼说,我是比丘尼,我干嘛要礼敬你!那你们都是在搅遶,全在搅遶,你就没事就在那边玩吧!就在那边神思着于垢重,真的就在这边。都是痴人,都叫外道,离于心背于心体。

所以坐无次第无前无后。坐在哪里?『无次第,兵奴之法,这种外道痴人常坐在根本没有次第,无次第就是亡灭次第,根本看不到心中长养的,亡灭次第。因为这个戒是从菩萨戒中来的,菩萨戒是念念发起觉照,念念发起大用,念念发起觉心,叫菩萨戒。所以叫做「坐无次第」,就是心中看不到任何渐次长养,「坐无次第」就是亡灭次第,根本不知道,只是捉持名相,只是世间的感受,谁在前坐谁在后坐,坐无次第。

兵奴之法」,兵奴是什么意思?兵奴就是逞己之强,然后做种种妄生凌灭,你比我弱嘛,你比我弱你就要在下面,我是比丘,你是比丘尼,就要在下面,这种心就是兵奴之法。那你说:法上不就这样规定吗?法上是讲心的,那个比丘是念念之间已经超越生死,还安立一个我是比丘,那你不是还在生死吗!你因为你能念念超越生死,又是这个相中又能够表达你是能够继如来家业的人,所以别人应该礼敬你。不是说你抓这个名字,所以别人应该礼敬我。你若说别人应该礼敬我,你是流浪生死外道痴人。因为你如法故,别人礼敬你,那心中你根本不着,那是叫如法如律如仪,心里面念念的心中清楚,明明白白的清楚。叫「坐无次第」。

所以『我佛法中』,我大觉法中,我根本菩萨的行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听懂吗?心中明白那个根本,心里面念念之间他契入根本,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定心,先坐,因为在世间法中就是这个决定心。世间法大家都会证,凡夫中我都会证,凡夫中讲的菩萨戒,先者,以如是心在你心中常坐,为上坐。但世间法也是如此,「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而菩萨不次第坐者』,就是你大觉行者,你念念之间你根本不知道心底的次第的,因为你不知道心底的次第,将来你在面对世间时,你也不知道以何为你的次第。所以菩萨道人、大觉心者,若不念念坐于根本的,就是坐在根本次第中的,你念念要坐在根本次第里。你为什么能够念念坐在根本次第里?因为你是菩萨道人,你是行者,你是行者的名字,就要坐在如是的根本的思惟的次第之中,叫做「是法住法位」,叫做「常坐相、坐相」,叫做「谛观实相」,你心中要常如是坐。

那个叫做『犯轻垢罪』,这「轻垢」不要解释错了,轻垢就是非常轻的垢秽,虽然轻垢对首忏悔就消,但是这里面轻垢,不是因为那个罪轻,是你心轻于如是垢;心轻如是垢故,将来就可能变成浊重,轻垢罪。所以为什么有的轻垢罪还骂他说:畜生无异。不是轻垢吗,骂那么重干嘛?就是轻垢,心轻如是垢故,你在心里面老是如是畜,老是如是不断的捉持,那个畜还不要插草字头,就是畜,畜久成畜,畜生无异,那是真畜生无异,这叫「」轻垢罪。

所以这里面才念念告诉你,我们现在先不要讲我的讲义,先看「魔说」,往下看:「大乘法中从来都不执着外表上的出家与在家,在大乘法中是一视同仁的。」

那「一视同仁」就表示在家出家都一视同仁囉,这叫大乘佛法?这连大乘都搞不清楚,再安立名相「一视同仁」,所以怪不得有九教合一嘛!老子都说了,你还有东西可合,你就念念都在什么?念念都在妄中。我合三说一,你天天看的是三耶,你有合吗?你哪能合!只要用世间语言说的合,根本不是在大道相应,不是在本来面目相应的,说合都叫妄做。你说合,好像嘴巴里讲我是合一了,但你天天望的是三,合一了、合一了。假如根本没有三,你干嘛说合一?合一如同龟毛兔角。你干嘛说合?你天天望三耶!所以根本不可能合的!

可能合的是什么?合的是根本你知道万法都是觉嘛,万法是心。你知道他的本来面目时,你不合自合,在你不合自合之中,你又清楚知道众生业感之中的种种三、种种九、种种差别,当你明白一切世间差别法处,就是你能够证得无差别清净智现前处,所以这个叫「合」。这个才是《金刚经》中讲的,叫做「一合相」,如是一合相不可说。你心中不合吗?当然合,都知道是觉嘛。可是在你这个合中一定要灭相说合吗?不灭一切相,诸相宛然;可是我都知道是觉心所出,所以我可以讲尽觉心所现时种种差别,我干嘛要合!所以他不在这个上面说合不合,所以他根本也不必在这个上面妄说「一视同仁」。

为什么不再妄说「一视同仁」?或许在这个文字上面大家就会比较模糊了。假如你还有同仁叫做一视的话,表示你真正立了种种相。我根本就知道都是觉心,方便说种种相,我根本不必再说一视同仁嘛。你的那个力量还是放在同仁上嘛。「同仁」表示什么?你还是坚固差别名字,你才要一视同仁啊!那还叫大乘吗?那个叫大是什么?只是我包容你,你包容我。事实上我们都是什么?都是各别的个体。那叫大吗?那就叫虚妄。那个不单是佛门中讲虚妄,老庄也喝斥如是的假仁假义,儒家也说这个都是虚伪。那个不是心里面根本的心体,本来一体的担当,你在里面再说我面对你时,我应对当下我包容你,你说包容时,你已经都是世间那种委曲相。所以哪有这个「一视同仁」哪!

这一节又讲不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