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28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24 | 3782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宣讲

第二十八堂

所以如果看到心中所依持处,说在行持的话,那叫做「命如悬丝」,那正命就开始倒悬,起成倒悬。虽然你不能离开现在行者念念之间的赤诚、恳切跟行仪,但你念念行仪都不要落在迹上,不要落在过去的还是在红尘之中造作的行迹之上。为什么他会不落在行迹上?因为他知道觉体嘛,觉体能现一切迹,但是你不能拿一种迹相来衡量觉体。所以现在要找到这个觉体时,你就不能还堕在现前的所有一切迹之中,迹的迹,足迹的迹。所以明明白白知道发心,但是法法之中,你要能看到你现在还落下什么。

所以「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这句话是这里面在相中的用中这个最深的,在用中来讲,他就速去。为什么速去?在这能是看不到的,你看到的都是那些威仪。「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你看到的都是那个威仪,所以那个是隐处,那就是隐处。你要不知道那个隐,就被情所害。假如你还有个能可以站在那一边,有一个能心,有一个心中的根本的能心现,就是在所中,你有个能心可以立在那一边,那都是什么?那都是所害处,那都是所心,那都是妄想处。所以能心现前处,就是现在所有一切行迹流露处,所以那个根本不能够显的。你若是还在这个上面说种种显的话,那就是众生的败坏。

所以你看现在的大部分的,尤其出家人,都是念念之间要抓一个性空,抓一个什么叫做空性,抓一个性空。假如你把性空当成显来表的话,那都是败坏!显要显在有中,你只敢讲空,你不能担当有吗?你永远不知道有是全空之有吗?你能担当有时,就是入空时!

所以过去在有中,那不叫担当,那叫流转;现在叫担当,那绝对不是流转。因为担当的行持之中,是绝对法法不闇昧的,因为不闇昧你才能担当,这个已经不必再重复说了。性中就是如此,你若是闇昧,就根本不能担当,你堕在一法中,就不能担当其他的。所以能担当处。所以「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向什么处去?这个就是《坛经》里面最深的地方。祖师告诉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是讲性能,在能中就是如此。「逢怀则止」,那一切缘起,哪个不是你根本本怀!逢者,迎也,迎,逢迎、迎也。迎是什么?一切缘起。在这个能中你看到一切法中,就是你的本怀,就是大觉本怀。所以这个「止」是安住义。你看到一切缘起当下,你当下安住,不必更动心思,「逢怀则止」。

「遇会」呢?遇者,叫做合,合乎的合,是一个人、一个口,合乎的合,叫做合,叫合遇、合遇,叫遇合、遇合,那叫合。会,是心中的融通。你心中融通的时候,法就不立,你心中融通的时候,连性都不可以立,「遇会则藏」。所以在《金刚经》中才有四融通三昧印,四句融通时,他才能够在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中有,他才能够融通,那融通之中连这一句法都不立。「遇会则藏」,能中、性中就是这样子,你真能够在融会时,你这个性中自然什么?自然不立,不能立,不可以立。

前面你要知道担当一切缘起,逢迎,逢到任何缘起当下,你就是念念如是止。所以也叫一切行者,你念念看到一切缘起,起心动念处,你就安住在起心动念处,看的就是觉心,你看到就是觉心,就是供养惠能,供养六祖。你在这样子看时,有没有作用?有啊!但这种作用在融通时,根本作用都不立,你不必刻意让他立不立,他自然就「遇会则藏」,这是能心所至之处,「遇会则藏」。

所以讲到性能,所以他跟惠明法师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惠明法师是告诉他的。所以照这个上面,在这句话完处、截止处,就是我要讲的相完了。那相体、相相、相用都讲完,这个叫做带大家已遶第二匝,礼佛遶第二匝。第二匝是什么?你已经在一切刚刚讲到的《楞严经》中,是在大觉体中的那种担当,已然担当那个摩登伽,连摩登伽你都知道面目,就表示你担当体。现在你当然在每一个行迹之中,如何对治当下,那个法则、轨则当下,你全权(010528清楚,明明白白。所以什么该隐,什么该显,清清楚楚,那就是相,那就是轨则,那就是明白。

上一节课的时候,我有讲说,神秀(神光010620)是过去在俗。我刚刚下去以后,我怕大家突然讲说:神秀(神光?)那时候已经出家人,怎么能说在俗呢?这里面就要讲,讲到祖师在俗,不遇达摩,通称俗汉,都叫俗汉;意思就是你不见法,都是俗汉。所以那个神光在俗,正看到达摩才能叫慧可,从此神光叫慧可。慧可,为什么?他印可如是法,印可如是法。所以这里面要讲清楚,因为下面讲到「陈惠明」。

第三匝 用体:『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麤,极意参寻,为众人先,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

你看,那个《坛经》之中,马上就讲陈惠明,从「一俗姓陈」开始,就入到我第三匝—用。用中的体,我也把他判了一下。用中的体,是从惠明追衣,到了无踪迹,就是惠明跟大家讲,根本无踪迹,从来没有踪迹,这里面是用中的体。

但现在开始跟大家稍微略述。所以讲说「一俗姓陈」。就是根本不遇达摩时,那都是俗汉。所以为什么在经典之中讲,还要刻意说他俗姓陈呢?你虽说六祖(惠明?)那时候可能还不能够称名叫释,是不是这个历史我忘记了,但是为什么刻意说他俗姓陈?凡夫刚开始想要回家时,那个念念之间想要归家时,那都是在现在的起心动念铺陈之所,陈列处,那叫俗姓,在俗都是铺陈,都是陈。

但是「名惠明」,惠者,思也,在所行所思当下,一切思惟之中,已经是念念什么?转明,已念念在这个上面,念念清楚了。一个行者在一切过去的情缘铺陈当下,你已经知道你现在的行为,清清楚楚你在什么,那是惠明。可是这一念惠明,是最初行者的发心,那是你心刚开始向道的那个追寻,有寻有伺,那叫有寻有伺,那就叫惠明。我是要跟大家讲,你不要一直堕在历史上,你先看到性中,来说这个历史。

性行麤慥,他本来还讲他是四品将军,四品将军。但是这个前面可能我也剪断几句,因为我怕(大家省纸,现在才发现,剪掉那几句实在不应该。「四品将军」,曾经是四品将军,就是这一念心,念念都在什么?都在四摄、四念处、四圣谛,所有一法中开始参学的;最初行者在这个上面,都是在这边开始勇猛精进的,所以叫「将军相」。你说刻意讲这个将军,你说:法师,是不是太过分?因为在性中就是这个相,那就是武相,就是将军相。可就在四圣谛、四正勤、四念处,所有的一切最初摄受上面开始下手,是那个勇猛,那个威猛。但是那个威猛,虽然念已然在行持上面,已然慢慢慢慢要破暗转明,可是这个明相,就是刚刚讲的,还有衣,还有衣可追,还有心中微细有个衣在追持,有个法在追持,所以惠明追法衣。所以后面他讲到,「性行麤慥」,这一念心还是麤慥,还不微细,因为行者最初发心时,有寻有伺还不微细,性行麤慥

但是呢,「极意参寻」,念念参寻,念念寻究、念念寻究。所以「为众人先」,为一切法之先,为一切最初行者刚开始入门的时候,那是一切行者念之最先。因为念念之间都是什么?在道中参寻。但是那个道中参寻,是还有寻有伺,还在追寻,还在有追。

趁及惠能」,就是骑马追,追到惠能。就念念之间,我要抓到这个根本性中的本来面目,方便就叫惠能,因为惠能也叫思处(010940。但是要看到那个根本的性能,就已经想要去追那个惠能。但是反正你有所追处,就是什么?就是智还不及处,智慧还不及处。

所以讲到他的衣,就是公案里面讲,六祖就把衣放在石头上面,惠明去拿,拿不得,一直拿不动。表示你用有寻有伺的心,你要取这个信体,要是世间凡俗之物,要是真的是衣相,你提了就走,提了便去。但是那根本是表信体也,你还在有寻之中找到你根本的信,就是立一个人、一个言。祖师立这个信,表信体,你怎么能提得动!在信()中,信(自性)之中,你提不动那个的;因为你是在有为之中,有作之中,你是根本找不到你的觉体的。虽然过去需要有为的作用,来开始让你寻觅,可是寻觅的过程之中,是让你念念之间,慢慢慢慢不断的降伏有为的这种寻伺、追寻,是要开始这样回头的,所以他这样提不动。

那提不动,惠明就讲一句话:「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假如真说故事的话,惠明大妄语,你明明抓衣,不为法来。我要出来才怪!你一定骗我,对不对!这个叫做骗子。信()中就是如此,你念念之间,你是想要依循那个法,所以把个法,误以为衣,误以为依循。但是你真正动他时,你提不动时,才心中然大动,原来有寻是错!那讲这个《坛经》讲到性中作用,就是如此啊!所以讲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中间又减了几句了。

惠能云:「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你在真正触到这个衣时,过去我们凡夫开始回家,那个行者回家,你连衣,虽然心中有衣,想要向道,你连那个衣都碰不到,还没碰到!我们还在有寻有伺之中,还寻伺上,那个衣都碰不到。你在寻伺之中,要是真正碰到你心中所及处,你心中所妄想的能及之处,才发现根本不可及时,那才叫接触到衣,那才叫接触到衣;不然的话,你连衣都不懂!什么叫做衣?不懂!所以他才可以真正讲,我是为法来,不是为衣来;我真正是为法来的嘛,妄以为是衣嘛,是真正是为法!这没有妄语。所以在这个心思上,这个触动上面,你才能够告诉他,你在心中自然就有个声音,就说:你屏息诸缘。你在你求法上,你要是屏息诸缘,在感受之中任何缘起、那个缘念屏息,你念念看到是觉心。就好像上面讲的,阿难看到摩登伽,你要念念看到那个阿难的闻性,那种守持,那同来佛所,念念看到都在大觉体上参。摩登伽,才叫顶光神呪,就念念看到佛顶、顶光。

「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勿生一念不是让你念头不要生、念头不要生,就是一念。所以这个话只有汉传佛教才会帮你剖析得很清楚,你不会再堕歧途。哦!不生一念,我就开始一念不生,那就是念。不生一念是叫你照见本来,本来之中觉心现前都叫做念,觉在现念时都叫做觉,觉在现觉时可曾有生?!镜子你知道他现前就是色,镜子正在千变万化时,镜子可曾有生?!所以那个心里面智慧的微细,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么粗糙,马上看到镜子就以为他东生、西生!你那遍生之处,你居然可看到无生,叫「不生一念」。因为你这是求法,因为你叫惠明,因为你是俗姓陈,你在一切过去念头的铺陈处,你在边照了惠明的。既然照了惠明,你当然能够屏息万缘,你可以看到根本不生一念,那个能明的心,从来非种种生,那叫惠明。对不对!

所以叫做「吾为汝说」。这里面还有最重要叫「明良久」,惠明良久,于是真正屏息万缘。意思就是一个行者,就在这个惠明这一点上,心里面念念参法这个惠明这一点上。所以古德这个名字你都不能舍去耶!你要看到你心中就有这个惠明,这一点上要清清楚楚,你还不能忘记他;你不能说他有寻有伺,他有寻伺相,你还把他去了!当然有寻有伺到最后,无寻无伺都是寻伺起的,那还是寻伺中所摄。所以在这个上面你都要知道,那「良久」连无寻无伺都能够照破、看破,那才叫做「明良久」。

这种良久时候,惠能才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也可以在自己心中,在那个惠明之中;不思恶、不思善。恶就是什么?我讲过,恶叫亚心;他根本没有二念,他根本没有流转,叫不思恶。不思善,善叫能心,这都是本来面目,何必再赋予什么能,不必更说其能!

当然这个善恶,今天早上我讲到说,刚刚有讲了吧?比丘有善、有恶,可能讲的不对,我说善恶就是,比丘有喜、有怒、有恶,有自己的好恶,阿罗汉、比丘都不能讲有他的喜恶,那类似于善恶!我就自己回解一下。比丘你都不能讲有喜有怒,何况阿罗汉有喜有恶!还有自己的种种偏好,那绝对不可能的!那就是谤阿罗汉。所以叫「什么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一念惠明的心,什么是他本来面目?你不要看惠明,看你自己,当下你就能够参!《坛经》当下就叫你回家!当下归家,就好像当下你就担当摩登伽啊!在当下担当摩登伽,你才看到明上座,所以你不必什么?踢倒少室山,掀翻曹溪水!多余!对不对?那就是多余,你就造作!所以我就说,你根本没见性,胡扯八道的!你还要踢倒干什么?

所以这个当下,什么是你本来面目?你不要说,「惠明言下大悟」,你要能够体会,你都能够言下大悟。所以叫「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意思说:就在这个密语密意外,就是刚刚讲到如来密因,还更有密意否?所以祖师告诉他说:「与汝说者,就非密也!」告诉你就不是嘛,就是明显的嘛!但是你能明白的都是密嘛,你不是在种种所明上嘛,所以「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就是在你这里,你若返照;假如说,你要是在种种感受上,那已经不是密了;返照就是密,密就是什么?密就是不漏、无漏。密者,无漏。你绝对不会还漏在种种意念中,你绝对不会还漏在种种感想里,你绝对不会漏在种种造作的幻想上。哪个造作、哪个感想不是你本来面目!那叫无漏。你证得这个面目才能够知道叫「无漏大阿罗汉」。所以那是一体担当,那是一体担当。所以叫做「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明告诉他说,你行者,就是我的师。我为什么要把这段节录下来?你看古德在心中的安步,讲的多明白。在惠明上是依止惠能为师,可是在惠能,站在能中来看呢?「惠明与我,同师黄梅」。就是你没有弘忍,根本看不到惠明,你不知道那个根本法中的弘忍,东山法门中的大照,你根本看不到神秀、看不到惠能、看不到惠明。只是在看到弘忍时,下面所有的一切性德行为开始铺陈时,才彷彿好像有说,惠明追惠能,再惠能又开示于惠明,惠明又告诉,你是我师啊!可最后同收,就是黄梅,就是东山法门!你在心底也要这样参啊,你才能够明白,你不能够妄立。但是法法之中渐次清楚,但是同归一体,收处你要知道在何处啊!

所以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意思就是同在这个大化弘忍当下,「善自护持」,但是念念之间你不要忘记,能心所示。就是你在心底,在所有一切行者作持上面,不要忘记你根本性能所示,性中的、能中的真正的作用,能心所示,就是能心的开示,惠能的开示。

明又问:「惠明今后甚处去?」惠能曰,因为这个时候是告诉一个行者的行持,他不是在五祖告诉一个根本性能之中的依止处,他是一个现在行者回头的依止处,所以告诉你:「逢袁则止」,袁者,长衣,衣服的衣,袁就是长衣,衣服的衣,还是讲到那个衣相,他就是追衣来的,这个「袁」。「袁」就是长衫,长衣、长挂就叫做「袁」,不信你回去查字典,很多人怀疑!长衣。你看到任何只要觉得有的,那个「止」就不是安住了,即刻停息,就在念头上,你觉得还有,停止、止断,「逢袁则止」。然后呢,「遇蒙则居。」「蒙」是什么?这边「蒙」讲到是何期天真,我们讲童蒙、童蒙,童蒙童蒙不是说这小孩很背、很笨,是天真,那叫天真叫童蒙,自性天真,叫童蒙。所以合蒙就说你要合天真,刚刚讲「遇」是合,你要合天真本性,你要居在如此处。这是跟惠明讲的。

所以惠明大悟,「明礼辞」以后,「回到岭下」,回到了黄梅,众人曰,向陟崔嵬,这个是嵬字吧!「向陟崔嵬竟无踪迹」。这就告诉你,你过去念念之间发心念念回家,那一念发心上,你将来还要知道,虽然你在发心之中,所有一切你向陟崔嵬,就是表示你念念历经坎坷、历经不平,但是你将来在心中要了无痕迹,你才是真正礼敬六祖,礼敬惠能。

所以到这个了无痕迹,竟无踪迹下,我是用的是用中的体,用中的体,我把他判成用中的体,了无痕迹。这句话也很重要,就你知道在任何向陟崔嵬中,行者现在是不是念念之间都在苦行上,每个意念的苦修上面;但是你苦修,你不要落在将来苦字上面,你要了无踪迹!你才能够照见你自性之中的本来的惠能!那个真正「就改成什么?智慧的慧,那才是本来的慧能。

(用相:『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喫肉边菜。」)

所以下面,「当别道寻之」下面,我就把他当成用的相,这句话开始就是用的相。别道寻之,什么叫「别道」?别道你不要以为在其他的方法中寻之,当然故事是这样子讲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落在任何有为处寻之,别道,别落在有任何有为处,别道寻之。所以当你清楚时,你要念念之间在这个惠明,在这个所思上面你都知道,甚至于根本还不能立那个行持,所以追寻叫别道寻之。

从此以后才能改成道明耶,改名字叫道明,从此大道所明!道明。当然这里面后面加四个字,叫「避师上字」,不对!这是后人写的,六祖不会说避师上字,六祖怎么可能讲的经中有这四个字呢?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后人赘语,这个叫赘语,这个才是真赘语,叫「避师上字」,这句话不必写,因为六祖说的这个《坛经》,他不必说避我,我叫师,避师上字,他已经跟讲,同师黄梅了。所以这里面才能改成叫道明,道明,你在慧字才能够见道,过去的铺舒处才能叫见道,这里叫做在用的相开始了,用的相开始。

然后六祖就到曹溪,这边刚刚讲的那个体中中,惠明开始就算一段落了。你知道这个开始,念念已经别道寻之了,那你怎么修呢?这要讲到看你怎么样供养六祖了。你性中的供养六祖,就是你念念之间要在曹溪,就是什么,任何种种不同的,曹者,叫类、类别,种种不同的心性之中随缘流出处,叫做「曹溪」。你已经知道惠明都要改成道明了,那你要在哪里?所以这时候再收惠明的故事,再回到六祖身上来,再到一个行者来。因为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现出家相?这个时候还叫卢行者,行者来,还要在你的行者相上来。他就没现出家,没现出家不是在俗哦,你千万不要以为他在俗;他是现这个相,他已然不是在俗,所以千万不要误会卢行者是在俗,他那个时候已然不是在俗,衣都得了,法都得了,何况他还能在俗!所以现的那个相,那个相念念之间都在种种别类之中。所以就好像早上讲的,「阿难别请」,就在别类之中,所以那叫曹溪,对不对!

又「乃于四会」,所以叫「遇会则藏」,所以真的就到四会,四会真正就是刚好合五祖跟他讲的那句话。所以你看到造化的不可思议,后来六祖惠能真的就到「四会」啊!到四会在参什么?在融通,就在融通。他的融通在哪里融通?在猎人队中。我们这一念之中,在种种差别相中的流润处,那都是你过去凡情的猎处,都是网捕处、畋猎处。你这念心要在你的猎人队中,你不要六祖在,我们也是念念要在猎人对中,都是你畋猎种种感受时。畋猎知道吗?就是捕猎,畋猎处,你都在捕猎种种感受,都在畋猎处!所以六祖是这样子示现,这个能心,这个根本的性能是在猎人队中参,将来你要证得这一念性德,也是念念在你感觉的猎人的那种造作中参。

所以叫「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这一十五载要在性上讲,是什么一十五载?一十五智断,十五智断,智德跟断德。地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智断,就智德跟断德三智断;十地,每一地一智断,十三智断;然后等觉、妙觉,再加两个智断,就智德跟断德。你在得一分智,断一分过去的流转,你要断一切过去的流转,在断中你就能够增一分智慧,叫智德断德,叫十五智断,所以凡经十五载。

那这十五载都在干什么?「时与猎人随宜说法」,你就在畋猎心性之中,到处畋猎的那个造作上面,你念念知道法性在何处,就叫「与猎人说法」。故事是如此,历史是如此,行者回家也是如是,你要真的在心中见性也是如此,猎人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故事叫猎人常令其守网,为什么?你这个心中虽然常常跟猎人说法时,你都是看在过去那张猎人的大网,你天天都在看到那张网。你看到那张网,就看到猎人;你看到猎人,就看到那张网,就叫跟猎人说法。你都要看到猎人那张网,你看你心里那个畋猎的那张网吗?你要看得到,你叫供养六祖,供养惠能。

每见生命,尽放之」。只要有任何的捉持,那叫生命,都放,那叫无住。那那个网中任何的感受现前处,你都放,尽放之。所以六祖也就在猎人队中,看到生命都放。你现在看到,什么叫生命相?生命相就是在所觉中,从觉生觉你才有生命相,觉觉互生有生字,但是有生当下都是觉,你何必还要立生呢?虽然不必立生,你要明白那个生命的现前处,所以尽放之,那叫不住。尽放之。

然后呢。「每至饭时」,饭时就是摄受时,「以菜寄煮肉锅」,以菜,菜叫蔬也,蔬菜,一个艹、一个疏,就是你心性之中道理的疏通,你要看在一切感受的种种质相、肉质之上,肉质就是质相之中的纠缠,那种色相之中的种种搅绕。所以六祖是看到那锅,说拿菜寄煮锅中,那说:这个功德有多大呢?!吃肉边菜,功德大,就能当六祖?我过去也吃肉边菜,我怎么还是凡夫?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六祖告诉你只是吃锅边菜。他是告诉你,念念之间行为是如是,心性也如此!你念念看到所有的一切感受之中,就是众生流转的肉质、形态,但是你念念都要疏离,念念都要清新,那个疏就是根本不堕在质感之中,但也能够滋养慧命,所以「以菜寄煮肉锅」。

或问,则对曰:但肉边菜。」你这一念心天天看那张网时,你天天所摄取是什么?就是那个感受旁边的清疏,清、疏叫蔬菜,清叫大明,疏叫通达、疏通,看的是清疏。

所以你读得懂时,哪是跟你讲故事吗?对不对!你现在就要用,天天都要用,所以这叫用中的相,就到吃肉边菜为止,是用中的相。

(用用:『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衆骇然。』)

后面叫用中的用,用中的用是:「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你念念之间,猎人网中都能够这样看,而且历经一十五载,一十五载就是什么?十五智断,那已经登地以上,虽然不能够叫做一定到妙觉,但是已经是什么?在六祖来讲,古德判六祖,最少他已经是在六即里面的相似即,相似即佛,在观行即都已经上,都是相似即;分证?已到分证还没有圆,但都相似已圆。分分,为什么不能分证?因为你说他不到妙,不能说他已经成佛,分证未满,但是相似一定已圆,他是即佛。

所以才讲,「岭南有佛出」,他就是佛,他的出现就是佛,所以他这个佛中一定有十五智断,所以妙觉。妙觉虽然未圆,但是已然知道,已经清楚了,所以叫做佛出、所以当出来弘法。「不可终遯」,就不可能都隐遁下来。这里面,我把这段文字拿来当成用中的用,就是告诉你,其实这段文字里,根本不必去讲解,这文字你要是清楚时,你就知道后人的愚痴。

祖师下来的时候在哪里?「遂至广州」,广,这叫应什么?应大方广的广,这个广就是一切方广,州叫九州,所以那个地名刚好也叫广州。这一念心中就应大方广,那个广字徧应九州,就是一切九有情类,一切九法界中,当然也摄九有情,那九有情周徧九州。「遂至广州」,慢慢读下面的文字根本不要讲,叫「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你会看到这一念心中,你不要看到相,看到性哦!你这念性要到广州,然后到法性寺,就是你根本法性的种种的治理处、修持处,法性寺。念念之间,里面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是要念念印宗,叫「印宗法师」。祖师那个体,是看到每个起心动念,那每个起心动念都叫一个印宗,叫印宗法师。讲什么?讲《大般涅槃》。所以讲《大般涅槃》,后面再讲风动、旛动,大家怎么还会堕在那边,一直搅绕不清?!根本已经到法性寺,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你还在风动、旛动上面一直不断搅绕?用用讲完。

听得懂吗?你还在搅就听不懂,你还在搅绕听不懂!所以叫做「仁者心动」。你这里心下的担当,你怎么不是那个思惟!那是根本心体的担当,那才是出来弘法处,那才是六祖出现大化时,那个时候叫做剃落,那个现出那个行仪,现出威仪,所以连六祖现出这个威仪,在俗情上面都还有一表。表什么?表一切祖师,纵然他在得法时,他没有现出剃头染衣相,但是为将来末法众生故,因为末法众生一定慢心高嘛,为将来末法众生故,他还要现剃头染衣相。因为他要不现的话,末法众生我慢心高,他认为说不必立相,他就能够得法;我不必上学,我不必出家,我就能够开悟,胡说八道的!所以你不要忘记还有一句,「身如菩提树」,神秀讲的话,「心如明镜台」啊!所以六祖还要示现,都已经开悟的人!你不能说他是俗人,那何必又多此一举,还要剃落呢?这个剃落就是为一切天下末法众生,给他一个正确的依循,明白的依循相。这祖师示现就是如此啊!

所以怎么后面还会给你讲说,不见要出家,在家就可以修了?那叫做混滥!在家可修,听起来会摇荡人心,就是摩登,叫做婬室,婬室叫做元摇蘯处,叫婬室,摇荡人心。但仔细思惟「在家可修」?在家不就是在污染处?在执着处才叫在家,不然什么名字叫在家?在家直接在法性上,你要知道那个法性,在家就是你现在意识都还在执着中,叫在家,你念念不能舍嘛!所以《华严经》才会告诉你一些行者要观家法,要知家性空。家在何处?家你找不到的,你仔细思惟,找不到!他不是砖瓦,不是墙壁,他不是桌椅板凳,他不是那种人我之间那个亲密的感觉,你要是只有那个亲密的感觉,你带着你先生、太太到了大马路上,你也很亲密啊,那是你家吗?你不能在那边就开始开饭了吧?对不对?生火、炒菜?不可能!家是那些砖瓦水泥吗?都不是,你仔细思惟,那都不是家。家在何处?你才始知这个家法根本都是虚妄的,那是一个众生堕在感受里面,因为他在感受之中念念执着,他念念之间因为执着怕种种失去,所以他要筑成墙壁,摆设桌椅,抓取那些亲缘感受,然后感觉到心有所得,他念念之间难以失去,那就是家嘛!那不是家吗?家就在这里!你不知道知家性空吗?原来都是这样虚妄,整个拆开来,你发现根本家都不在了。

所以我拿如是家法,来诱惑亲缘,就堕如是家中的妄想之中,那个叫做什么?那个叫冤亲债主!那叫破坏亲缘,那个彼彼在败坏,彼此之间相牵入火坑!所以那不是真报恩,真报恩是不让自己的亲人,再堕任何亲缘的流转之中!因为你知道那个觉性绝对不是流转,你只要有丝毫的流转,将来就有可能是三涂!你知道三涂都是虚妄,但为什么沉陷(呈现了?就是流转沉陷(呈现的,那你怎么还忍心让自己的亲人堕在上面呢!真报恩人是让自己六亲眷属走出这种执着,走出现在任何的重中,然后让看到,那怕是看到一点本来面目,看到一点本来的光明,都是无上的报恩,那才是真正的尽孝!所以那是家法。

所以后面跟你讲说,你还仁者心动,风动、旛动,你还是在妄想中吗?还是在流转中吗?你不知道正到广州法印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这句话多读几遍,你就在下面再看风动、旛动,或许你心中体会会比较深一点,体会会比较深。这讲到用用。

这「三匝」带大家已经绕佛完毕,右绕完毕。你说这就叫右绕吗?过去讲三匝,讲体相用,你敢担当吗?你在哪里担当?今天只是随举几段经文,是让你知道你那个心体是怎么样遶的,他念念之间就要在这个上面遶的;不管一切名字、一切法中,你都要在这个觉性上面遶,那叫「顶礼佛足」。所以你只要在这个佛性上面遶,所有一切道理上面遶,你自然就能够分出初中后。以什么为初、以什么为中、以什么为后,清清楚楚,初中后善。这叫「绕佛三匝」。不然的话,我讲绕佛三匝,三匝就是绕佛三圈,对不对,讲完了,你们大家每个人都能说,绕佛三匝;但行者如何在心中,真正能够直下担当绕佛呢?虽然不是说这三匝就是这两段经文、两个故事、两个历史,就能够把他盖取,全部道理都讲清楚了;但最少你已经知道在经文之中,你知道开始怎么绕佛了,一个行者已经怎么样在这边不断这样子右绕了,你念念不失了。所以那才叫做绕佛完毕,那叫绕佛完毕。你真正这样子能够这样绕佛,才能够再往下讲。

长跪叉手」,这才是真正长跪。你念念之间,心里面念念,长者,叫做志,志向已明,志远为长,不是智慧的智,就是志向,一个士、一个心,志向已明,所以志远,弘远为长。跪,跪就是所有的一切五体,就是屈身,已经伏住,已经全然明白,叫做跪。你念念之间就在如是的回光之中,我又在这样子带了,不好意思!回光之中就这样子念念之间心中心服口服,叫「长跪」。叉手呢?手是掌持之相,但左右交叉,掌持左右交叉,叫叉手。那真正掌是这样子,合掌,左右叉手。以什么?以左右二法,彼此知道已经懂得如掌持,叫做合掌叉手所以长跪,他不讲合掌,叫叉手,表示一切掌持之中彼此交叉,于左、于右,右者叫正,左者不叫做邪,他不叫做邪,他只是入尘中的所有一切缘起。你要先懂得右边的正,你才能够入一切尘中的缘起。所以左右二字,右者从口,左者从工。右者看到宣出()处,所以是理,左是从工,看到是事。理事二法交叉,叫做「双手交叉」,叫做「长跪叉手」。

而白佛言」,这个时候才叫文殊,你这个才叫念念之间清清楚楚,你才能文殊白佛,你要是连智慧都不清楚在哪里绕佛,你怎么样白佛呢?你现在在智慧之中已然知道绕佛,将来你看到普贤、看到普眼,你都知道他都是如是遶。但是都是如是遶时呢,方便称性所显之中,可以立种种不同的德号。在某一个角度上或者曰智,或曰为贤;或者讲智,或者说行;可以称为不同的德号。所以那一法之中能够兴起万德,那叫「万德庄严」。你知道真正在如何遶时,能够兴起万德,但是你念念之间,都是要这样子如是正遶,如是清楚。甚至于在体上能够直下担当的那种心中的闻性,直接感于根本面然的最后的那种赤你要等心施食,然后在每一个象(法之中祖师的布列,清清楚楚,那种取舍、隐显,明明白白。然后在行持之上,那种怎么追持,怎么样开示,怎么样回光,怎么样在猎人堆里,念念参究,怎么样在肉边你放一点菜吃;教你回家,就是教你回家。

这是讲性,你不要回去以后,从此有时候说:我现在没有关系,你煮一锅肉来!你是好吃,是好吃!所以现人有的说:我不执着啊,我吃肉,不执着!不执着才怪呢,你就不给吃肉,看他生不生气!怎么会不执着?不执着这根本就不需要,连需都不需要,还需要就是执着;心里面还有执着那个肉食,表示你跟这个肉的业缘没断,没有断你才会想到他嘛,那不叫不执着。小偷偷东西他也说:我不执着啊!我不执着就偷了,你能(050125)判他无罪吗?这个人好清净哦,不执着就偷人啦,就偷东西啦!不执着就害人啦!这不是清净啊,这是业感;业感到最深层处,他根本连念头都没有,随手牵羊,那根本不必起念头。他:我根本没有偷心啊,我就偷了。谁讲没有偷心?偷心甚重!你看不到了!什么叫不执着?那胡扯!那还叫执着呢!所以你还有需要,都叫执着。

你要是没有需要,一个人心中已经没有需要,你根本不会想他。所以《楞严经》中讲,你要在世间上的,甚至是一毛、一那都是什么?堕在…,还吃地上五谷,都是还跟这个地上的因缘还未清啊!那你说那完了,我们不吃五谷,我们现在辟谷,你这个就是外道。他只是说你站在地上,能够再吃地上所食的食物,表示因缘还在,还在这里。那说因缘,那要怎么办呢?你要认清一切因缘大觉嘛。你堕在缘起之中,还妄想执不执着。那我就告诉你,你的业性还在。因为你已经不认大觉体了,你还妄想在觉体之外,分执着不执着。既然是觉体,你就知道,那你因为什么需要他,你要知道因为什么因缘觉故,所以才要如是的感觉,满足你啊!这些道理,这些过程你都要清楚啊!所以一定是你什么?跟他的业力还在相吸,怎么会不执着呢?!对不对?所以千万不要说,那现在我也可以吃肉边菜,你就是肉,你就是好肉;你不用吃肉边菜,你去买点那个强冠的油就行了,那直接喝油,那就是劣质猪油,不是吗?那叫馊水油,什么都有,里面什么都有,不必再去买肉来了,将来还是消业点。开玩笑!

所以这个时候才能够讲,「而白佛言」,才能够对佛而言,所以一切菩萨他念念之间是对佛而言。对佛而言当然是这样启问于佛,启,开启的启,启问于佛。但是菩萨起心动念,哪个不是在佛中启问的,所以念念右绕都不能离佛性,都不能离开这个佛足!所以早上才讲为什么释迦示现在金棺涅槃时,能露出双足,那为什么用大神力露出双足?那个金太坏了吗?不是真金?那一定是弟子贪污,明明金棺那个底盘后面用锡箔!那是表法,在金棺之中,表示一切金形处,金,就表示一切世间最贵重处。金还有一个相,金是什么相?金是他可以随一切万物,能够符合物相,你怎么溶他,他就变成什么。金无相,但可以合万相,这是金性;但是金永远不坏,金性永远不坏。这觉性就是如此啊!

觉性现前处不就是种种感觉吗!但觉性在种种感觉中,觉性有可能被坏过吗?你说:有啊,可能被坏!你觉得可能被坏的那个觉,不是还是觉吗?觉可以现「我被坏了」那个觉的觉,但我被坏了那个觉还是觉。觉相之中有被坏的相,觉体之中根本无坏。这个念念批剥,大家应该是慢慢能够体会了,觉就是如此啊!所以你不要担心什么找不到觉,「找不到」这句话不就是觉吗?不肯回家,那当然找不到!你只要回家念念参,过去生,你当然会觉得找不到茫然嘛;你熟了以后,你慢慢就看清楚了,你就要念念在底上参。只是说教人的时候呢,要用尽方便,用尽方便所以末法众生,那当然就教你念阿弥陀佛。

你念阿弥陀佛,不但是你在念头之中,你念念接触是圣人的智慧。你在圣人智慧,就不会堕在那种过去凡情卑微的,那种惑浊跟那种痛苦里,我怎么找不到呢!你自然这念心因为气氛不一样故,你心中能担当的也不同嘛,叫「香光庄严」。再一个你正在念佛时,祖师就要告诉你:你要念念清楚看到那一句佛号!当你能够清清楚楚看到那句佛号时,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能清楚的那个心,就不是你所念的那句阿弥陀佛,能所就分开。所以始知有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

但你要是不念阿弥陀佛,你还很难这样分,为什么?因为你的气氛底处,你的身心底处就是众生的障碍!所以你要不先在你的本质上面解脱这个障碍,你根本不能性中能够参出能所。你本来都是污染,那怎么样要先解除那个障碍?你就是常亲近圣贤的名字,你常亲近圣贤的名字,你就不是凡夫的执着。因为你不是凡夫的执着,所以弹指你就能出。

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有一个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你才看到能所,还不是西方哦,但是你已经看到能所的人,他已经不会堕在所觉的痛苦感受烦恼上了,因为烦恼都是所觉嘛!你已经看到能了,你还要断什么烦恼?这个还是最初、最初,到家到此,叫做跳开滚滚红尘。跳开滚滚红尘,是看到滚滚红尘,不是说没有滚滚红尘,那干嘛说跳开,多余!还看到滚滚红尘,你还是他吗?不是,所以叫跳开。所以那叫能所最初剥离时,清清楚楚耶,那叫大明处。过去是这样子流转的,在能立所流转,将来回头是要在所中找到能呢!所中找到能是找谁?供养六祖嘛,惠能!从哪那里找?从惠明开始追,但是惠明追时,你还要知道崔嵬,但是不能任何痕迹,你要有这种发心,这种担当!那叫《坛经》。

这个你知道汉传佛教不是虚妄的吧!不是跟你讲故事吧!重振汉家身,汉家儿郎!对不对?真正重振!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