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27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24 | 4293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宣讲

第二十七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早上讲的这个《楞严经》的那个片段,这个体相用之中的这个判别,当然是我自己这样判的,但是也是跟诸位法师沟通,将来在任何经文之中,你可以自己设哪段经文为体,然后在这个体中,你就可以看到下面所有一切相用的种种一切的衍生,那个义理的衍生,所以你都可以随取一段为体。这一段为体时,可能这一段为体的下面,会变成法,也会变成体相用中的相,所以你随举一段,他就会互相为体相用,互相为体相用。

只是早上我讲的那一段,就是从经文开始,直到一切弟子都是大阿罗汉,无漏大阿罗汉开始一直到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然后伫释迦牟尼佛,敕文殊分领阿罗汉应诸斋主,这都是体,在体中的体。然后从唯有阿难开始,就是体中的相;所以看到唯有阿难,你就看到那个闻性之中的流,那个清楚的铺舒,那可以叫体中的相。一直到阿难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一直到我最后讲的那个将毁戒体,这是我列出来的体相用中体中的用,体中的用。

所以你一定要能够知道将毁戒体处才是你将来就是堕处,才是你将来明白能够心,七处征心时才是你八还时。就好像在镜子现色之时,在镜色的种种染处,过去在染处是流浪,将来你证得这一念心时,你不能不知道那个染是怎么起的。你不知道那个镜色怎么起的,他会起多少势力,你不知道还不叫大觉。将来证得如是心中的根本清净时,证得自己本来面目当下,你是一切法遍知啊!只是过去在一切法遍知,本来是性中流入处,你却堕在种种虚妄的幻想,那叫做妄。连镜色的那种势力,镜色随缘势力的云集云涌,其实都是觉心。没有觉心哪有这些云涌呢?那你将来证得这一念觉心的时候,怎么能够避开这一些云涌呢!

过去你看到他时,那是摩登伽,那是婬女,那是大幻术。早上有时候口快,娑迦罗讲成娑婆迦罗,自己回去听过一遍,有时候嘴巴太快,这个没有办法的事!有很多人也叫我要慢一点,那事实上没有办法;慢一点我也不知道怎么讲,慢了讲了,也不见得听的懂,快的讲了,听得懂,就好了对不对,那无所谓。事实上大家在听法时候一定要慢,事实上要是在家人回去看那八点档连续剧、土剧的时候,没有一句是慢的,快得很,那都还很快。可是听法都会要求:法师,你讲慢一点。我从来慢不下来,没有办法!

所以那个才是真正娑迦罗先梵天呪,什么先梵天呪?法中就是如是势力,法中就是如是表现。你不能够担当过去流转的最后的这种染处,将来也不能够证得你根本大觉本来面目,所以叫做「如来密」,那是真正如来密。所以那直下担当,尤其在这个多闻法中。因为讲到觉性的回头,他不是讲到一法一相,你就能够明明白白知道了。

所以在很多经典中,当然律藏就不必说了,在经藏之中,很多经典多半都以阿难为当机,就是在这个多闻体上,这个侍佛体上为当机。这个体上还讲到阿难林间入定、习定,然后有这个济饿鬼焰口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嘛,《焰口

那大家会觉得很奇怪,阿难是什么业力这么深重?别人林间习定都证阿罗汉,他林间习定要成饿鬼!当然不是在这粗糙的表现上说的。就是讲说大觉性体念念侍着这个大觉性体,那一念心,也是行者最初回家归家的时候,念念在侍佛的那个闻性。那个闻性你马上面对就是过去染处,就是过去染处。所以这个性,事实上你不必意去这个性常是什么?性常在根本本来面目中,所以叫「阿难林间习定」。这个性那个闻性是常住此性中、常住此心中。你见得他时,行者见到他时,虽然方便说为现在的力量跟作用,事实上你见他时,这个阿难的闻性,是根本就是你本来性中的定相,他就是如是流演的。所以他在这个流处,他面对的就是种种的虚妄,这种迷惑、幻惑。

所以如同《楞严经》讲的,阿难所到之处就是什么?就是婬室。前面讲得多好,阿难都已经知道要度诸疑谤,这都清楚,怎么马上又到婬室?所以你看到文章的排列,绝对不是前面只是打妄语,后面又被什么业感所迷惑,不是如此的!他是一歩一歩讲到性中的根本作用,你性中本来清净的这种闻性,那是根本心里面念念之间的一个行者的作持相,那叫「肃恭斋法,严整威仪」。你为什么能够严整威仪?因为你知道那个闻性就是如此,你知道那个侍佛的闻性就是如是,所以你才能严整威仪。可是严整威仪当下,眼前看的就是什么?就是过去你流转的世间的幻化、幻惑。幻惑换一个名字就是幻化,幻化就叫做「娑迦罗,先梵天呪」,都是这么样的幻化。

所以站到焰口上面,就是讲到度饿鬼上面,他一直告诉你,阿难林间习定时,他所看到的都是什么?都是将来的流转。这只是在性中告诉你,你在这个闻性之中所见,在习定定之中所见,都是流转相。那你要怎么破流转?正在流转的强势之中,你只要什么?你只要知道他就是大觉同体,等心设食,(设就是建设的设),等心设时。所以说这个然是观世音,观世音也讲闻性,但是观世音讲的是反闻闻自性。你那个多闻之中所看的,是那么大的迷惑,那这么大的迷惑,觉心又不是一法一相能够全部为你讲完,所以就在这么大的迷惑侍佛的这种决定心当下,你还要什么?你还要知道反闻闻自性。反闻闻自性是,既然叫设食,眼前这些幻惑你一法不能离开;假如你要离开,怎么叫施食呢?所以眼前这些幻惑都要在,这才叫「施饿鬼」,假如你要离开,还施什么饿鬼?离开就没饿鬼相,你还施什么?救济些什么?就是一法不能离开。

所以一法不能离开,所以到《楞严经》上,你才看到阿难与摩登伽同来佛所,你那个闻要清清楚楚才叫行者,所以你才能担当最后的那种迷惑,那种幻惑,那种娑迦罗先梵天的种种造作,也就是你性体的造作。你没有阿难前面所有讲的性中的铺陈,你根本后面不能讲摩登伽,到了摩登伽你已经流转了还能讲摩登伽吗?还将毁戒体?那已经是根本凡夫

所以你就要在这将毁戒体上,才是众生的回头处。所以你不知道最后的觉性流露出的那个,过去在凡夫那叫「将毁戒体」,事实在性德之中就是「直下担当」,就是直下担当。所以担当处,摩登伽不变,就是,所有的一切体质不变就是,但是什么?德大变,叫性比丘尼,三果罗汉,后来证阿罗汉。过去就是迷惑,回头就是阿罗汉。

你在感觉之中就像镜色一样,镜色显处都是迷惑,可是这么大的迷惑处,哪个不是你识心的圆明处啊!你的根本的觉性,不能够入种种的感受这种迷惑,还不叫大觉,都还不叫大觉!镜子不能现色能够叫做镜子吗?都不叫镜子。所以这才叫做「如来密,修证了义」。所以都在这个上面看,就是在这个觉体上看,绝对不能够有一步,你在这边只是说阿难在闻性闻性之中好像就走出觉性来,走出种种幻惑,你不敢担当那个幻惑,都还不是将来能够成佛时。那我说这个担当不是流转相,这个担当才是破流转相。

所以这里面才有什么阿难持应器,持应器叫应量器,这应量器才如同之前跟大家讲的,婆须蜜多那个门阃,高行如来入的那个门阃。你少一分不叫觉性圆满,你超过一分就叫做根本凡夫。就在这个上面,这么大的幻觉你不能舍离,但是你有办法在过去让你幻觉,堕落在红尘之中的种种势力,将来证得就是你本来面目吗?那叫「难行能行」,那是最难的下手处,那个不是一般世间众生智力可及

虽然讲到难行能,非一切众生智力可及,但是佛佛祖祖念念之间告诉你,你当下本来具足,你就是这样子现,你不这样子现你怎么会有知觉呢?你只要在一切知觉当下你知道是觉嘛。那知觉的力量再强,每一个知心之中所现的那些惑再强,哪个不是觉!所以因为他强故,因为你明白故,所以你才能够为一切苍生、一切众生讲尽一切法一切相。假如你不能够担当的话,你就一切法一切相都不能讲了,因为你不敢深入种种缘起,你不敢担当嘛!为什么?因为缘起之处,就是娑迦罗先梵天呪;就是这么惑浊,缘起当下就让你迷惑了!镜子在缘起当下你就已经流失了!觉心就是如此。所以这个才叫做汉传佛教,最深的下手处。

所以汉传佛教讲这个密时,他不是这样随便讲讲,所以你要回过头来,你要念念之间在整整文字里面才能够体会。当你真正知道这一念觉心时,你每一个文字里面,你就能够念念消归自性,在性上作观。你要是不依这个,尤其是传佛教的祖制,不依那个本来教下的祖制的话,你有时候很难回头啊!非常难回头!

所以说:那要怎么样依祖制?你念念要起疑心嘛,你念念就在这些祖师之间的所有文辞,他示、论义之中,你慢慢去批但你时一定要告诉自己一个声音:「绝对不是我现在想象的这样而已!」你不要马上看了,你就认为你知道什么,不然你就怀疑什么。你告诉自己:绝对不是我这样子想象的而已,绝对不是我现在薄地凡夫,如是只是这样子认为而已!那这样子,你自然而然慢慢将来你就是什么?妄心就歇。那叫「虚心」虚心。

妄心歇,那很多道理你才突然发现,从文字之间,在古德的传递之间、传达之间,你才能发现每一句话都有他的悟境,每一句话都有他直下直指人心的表法,虽然指的指处可能方向不同。就像早上讲的进城的四门,指处虽然不同,但要你进城是同,他来没有要你耽着在门外风光,耽着在那个门上。

所以凡夫是在那个门上才说:你看每个祖师讲都不一样!谁讲不一样?你要能讲得一样就不叫如来藏。如来藏不是一法一相,随手拈来都是如来藏,既然随手拈来都是如来藏那怎么能够讲一法!那你说:就不讲一法我讲一切法。一切法你讲讲看,我不相信你讲得出来,一切法怎么讲?你随便讲出就是一法一相。你不要怕那一法一相,一法一相之中都清楚时就是一切法一切相。所以我常常比喻那个照相,你怎么照都是一张,照一个人是一张,照两个人是一张,照一百个人都是一张,都是一张一张;但是你明白这一张一张呢?叫做众,叫做入众,叫做多张。这么多张也是一张一张知道的,一张一张成的,所以一切法中都起源于一,根本不离于一!数也要以一成。所以绝对没有那种妄心没有那种妄想,没有那种妄想。

所以前面是跟大家用《楞严经》,讲的是这个体,讲的是要数,那个什么体?数,「顶礼佛足,三匝」,那个三匝的初中后的体;这已经带你在佛体上了一遍,最初遶,就是最初心。所以你在遶这个佛体时,遶这个体时,连什么?连最后的摩登伽都要担当,你要知道他是体,最后的性中的作用,你都要直下担当。你为什么能直下担当?这就是心理学嘛,你能直下担当,我就知道你现在的念头就是念念参体。

你为什么能在镜色前面,能够所有一切变化能担当,那我当然能够肯定,你念念就是在镜体上面去思惟的嘛。虽然不见得一定已证,但是我却能够分别得出来你已经在思惟镜体。你要不思惟镜体,你怎么担当?不思惟镜体法中就是如此,不思惟镜体就是镜色。觉心上也是一样,你不思惟觉体就是感觉。你说我可以跳开感觉,我坐在中间,我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不是感觉?没有感觉不是感觉谁感觉没有感觉?那没有感觉就变成《楞严经》讲,如同龟毛兔角,你哪来没有感觉?所以都是觉啊,你怎么会没有觉哩?!所以你怎么样都离不开这一些,你跳也跳不出这个如来佛手掌。

但你只要在如来佛的手掌,就是在这个觉上面,念念看到所指之处全然是觉,你自然就不被那个五指之所迷惑,五只指头迷惑。所以就像《圆觉经》讲,譬如说这个宝珠之中能放五色光芒,众生迷惑,为这个珠中就真有如是五色,你就不被这五指所迷惑,那你念念就能归家。

所以这个是在教右遶之中跟体上,跟大家跟诸位法师共同研究。那后面再拿《经》讲到三匝的后面的相跟用,第二匝跟第三匝。为什么要拿《经》?因为这个…,你说:法师有没有故意?当然有故意。随举出来你就会知道,过去古德祖师所讲的不是现在今人所这样迷惑的,为什么东西都没有。因为不,所以误会什么都没有。

那拿了这些经文之中,你才要看现在这个经文是《六祖经》。《六祖是真有如是,真有如是相,而且朝代虽然是唐可是也比较近,你看得到,而且六祖到现在还留下全身舍利,你看得到。但你在看到这些人时,这些历史时你是不是能够担当,在这些你能够见到的,所见所闻当下这些历史过程里面,你全然还在性中解释?你要全然还在性中解释,你才知道祖师的,尤其是宗门汉传佛教宗门所留下的,那一些真正叫做宝藏,那是直指人性的宝藏。

先说这个祖脉,祖脉当然从古德,从这个达摩祖师西来,然后有二祖神光,先略说祖脉,祖脉相。刚刚讲过,你要超越现在历史的人像、形态,来看性中的根本,这种智慧的德相。因为你有这个世间智慧的德相,你才能现出世间的如是作用来。

初祖达摩,不管他是西天二十八祖,但是能到东土来,他就是达摩。西天是隐处,看不到的,讲到二十八祖,他就是隐处,就是讲的根本性德、性体。到了东来,东来就是大照处,大照处就是一切事相能显出形象迹象来,显出形象、迹象才开始说法,才有法,达摩叫法

那你说过去在印度,「法师,你说的都是在隐处都是在西天,所以都不论法?」我是用东方的因缘来说的。那西方,是体,是隐。就好像刚刚跟你讲在每一段文字里面,你把这段文字当作体,下面的文字你就可以显出相跟用;你把下面文字当体,他就更能衍生其他的相用。你处处为体处处能够成就相用,所以体相用不是那么死的。有的时候我们在参的时候参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今天是以他为体,你看到他相用的变化。下一段文字的时候,你可能再以立他为体,你再看到心中的变化,是要这样子,不断的在体相用中参;所以他不是给你一个定法,定在那里。

所以在西天可是二十八祖就是法,可是到了东方来,就是西天表示什么?表示你过去的隐,性德之中,你不应该以行来行不应该以相来相的根本的性德,那是西天二十八祖。到了东方就是大照现前处,就是法日出生时,那是「达摩」。所以来的,连名字都你安排好,就是达摩,就叫达摩,法也。

当你见到这个法时,你在里见到这个法?就是在一切众生的,这种向道的那个心念,过去念念之间过去流转在红尘的所有的一切作用上面,但是这个作用上面因为你已然知道法了,所以他中间就有道心安在中间。本来过去都是妄念,但你知道是根本心中,根本的本来面目时,你知道那个法时,那一切过去的妄念中间就看到道心就在中间。

所以过去道心在俗,叫「神光」;哪个不是你大觉心体的安布相,在俗叫神光。可是当你看到祖师,看到达摩时哩?就叫慧可。那只有二祖断臂,为什么?过去神光都是向外攀缘执取,现在证得如是道心时,从此以后不再向外做种种执取受,那叫断臂。所以二祖断臂,二祖受如是形相中的,他是教于后人,念念之间不要再向外执取。所以我们不必再去断臂,二祖已然断臂给我们看,那个臂有受处、执取处,受,断臂求法,所以就授二祖。所以二祖就是你可以看到心中就有一个相、一个德,就是二祖,那个神光之中变成念念向根本法性之中可,叫「慧可」。那个慧可是,他就不像一般过去念头之中,念念向外执,那是慧可。

你明白这个慧可时,另外一个心底深处的智慧就现,就是你在这个所有一切感受上面,你能够明白如何受持,如何持,如何清清楚楚。所以就像理大明清清楚楚、纹路大明清清楚楚—「僧璨」,(璨是随一个玉),就是玉的纹路、脉络鲜明,僧璨。这心中的道理就能够入到种种净持相僧璨。当你纹路大明时,一切理路大明时,净持大明时,于是你能够起信用、起作用—「道信」,四祖。

那前还要讲一点历史,僧璨那个时候,虽然纹路大明,可是看的都是什么?都是念念之间还是红尘过去的意念。神光虽然可,可是面对的还是过去滚滚红尘的意念,可是在这个意念之中他已经印可本来的智慧。所以说初祖到僧璨,其实那段时间都是什么?都是末法灭佛时耶!僧璨那个时候也在灭佛时,北周,好像是北周帝。因为历史我是最不会的。那都在灭佛时,道信四祖出现的时候他还是隐不出,虽然讲一行三昧,隐不出耶。隐不出表示什么?你最初体会到那个心中的智慧时,他还是什么?在你现在所有一切过去的红尘念中,还没有大显,但是你已经知道这个作用了,只是还不能大显。

能大显的是谁?就是你当时真正要是这样念念修念念修突然一下智慧开显,能大显的是谁?「弘忍」。弘忍开东山法门,又叫黄梅,所以弘忍。所以讲弘化之中他知道为众生引度忍度些什么,什么该隐,什么该显,叫弘忍。没有弘忍,本没有后面两个六祖,永远知道六祖是两个,对不是一个,南能北秀。因为弘忍现前时,他就是要为一切众生显出,既然是弘法之中的,再一个法忍就是他会懂得为众生,隐忍些什么该显什么,该隐些什么,隐些什么。所以你会发现,就在能、在所,在现在的根本性德之中跟现在所流出的威仪上面,就两种功德、两种智慧、两种行仪。那是弘忍。

所以整部《坛经》你要看前面的那些公案史,这个《坛经》最初的前面,我把他当成体相用的用,你看那个用度的这个公案史,前面你要注意到,他不是只是讲六祖的那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精华在这里。他要从神秀写那个子开始五祖说:依神秀秀大师与大众勤恳修持,便能见道。从这里开始。这里面要五祖跟两位祖师的所有一切行为,你要清清楚楚,你才知道这部《坛经》最初的铺陈。所以看到那个文字,刚刚讲到弘忍,所以下面讲到六祖,这叫做最略的讲祖脉,很粗略的讲这个禅宗祖脉。

所以会发现,这个祖脉跟你的发心一模一样,连名字都一样,你要真正发心就是如此啊!从见法处从知道法时,你念念所摄就是过去的神光。神光当下他就念念可,你本来面目、本来的法则、本来的自,所以二祖有两个名字(神光、慧可)。你念念可时,神光一样不,所以他叫「僧璨」,所以懂得净持。所以第三个智慧现前,就是僧璨。你在僧璨中你不是说有僧璨可住,所以法法之中告诉你不可住,不可住就是他能够不断的衍生。所以僧璨看到时,这一念心就能够出种种性用,「道信」。所以四祖,我应该记得没错,道信祖师还有一个公案,是太宗皇帝,还是什么,派人请他,他不去。结果皇帝就恐吓他:你再不来,把头拿来!他还是不来,他还是不去。后来皇帝对他非常敬仰、崇敬他。看故事,故事到此就不去,就结束了。性德?他决不在红尘权威之中去啊!念不在红尘任何俗情、俗念的任何势力中去!那是道信。

你要是将来心中你也是这样子的!你一歩一歩还家时,你也能看到你那一念种,你念念不再随世间的势力流转。就像你在摩登伽处,你念念不被那些幻觉所迷惑。不是不知道幻,是你不被他迷惑;你要被他迷惑,才叫断了头,那才叫断头首,那才叫没有头,所以念念不被迷惑;所以你才能看到弘忍,弘忍开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才能够现什么?「神秀跟惠能」。所以北方叫神秀,南方叫惠能。

北神秀就表示,那个念念之中那个心中的赤诚,那个念念精进如北。所以北方都以武来称,就像这个武当,玄就是北,那就是精进勇猛相。这精进勇猛相他属阴、属水,开始流润。所以武当山的北方都讲武,我们讲的玄天上帝就是北方,讲到武当山就是讲到北方;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多闻,就讲到北方。所以那个闻中,既然在闻中他能够显出行仪,所以叫「神秀」。他能够在如是铺舒,行者在如是行为的铺舒上面,能够秀出庄严;那是你最初能够现世间的一切威仪。是谁现的?弘忍,知道如是弘、如是忍中,你才能够现出威仪的。我是讲性,性自性就是如此,你才能够秀出威仪。

可是秀出这个威仪时,是念念之间在哪里增上的?是在你根本弘忍的面目之中本来的性能之中担当的。性能,「在南方,叫「惠能」,所以北是神秀,南是惠能。那能是为什么叫南方?因为性能之中你不能拿一法来量,你不能拿种种法来量,他就是一切法的大照,他就是神秀的铺舒处、陈列处,所以能,叫做大照。过去还讲过故事,不是讲黄帝叫有熊,有熊就是能。能是干什么?就是念念指向南方,就是看到南方,他就是大照,所以南能北秀。

你心性之中也是南能北秀,在你念念之间行者的心性里面,他念念赤诚念念下心求的,就是如是的性能。你在下心求如是的性能当下,看到就是你在北方,从智慧之中流出的所有一切行为的这些仪轨,那叫秀,这个是在你心底看的南能北秀。

所以神秀最初先说偈时,那当然我把《坛经》当然是切割了,因为之前我想说怕常住浪费纸,不然我当然愿意这样列出来,但是列出来不能句讲,那个纸张就浪费,比较重点的就是列出来。所以那时候五祖叫大家写偈子,看是不是当下已经在这个法上已然见性,所以要交付法衣,就是把这个法脉托付给他。神秀就在南墙上墙上,他神秀北,可是写还是写在南墙,写在南廊上。我们发现那种赤诚属北,你念念之间要写在你的大照上,行者根本察觉上照觉上,叫南廊。所以这里面每一个细节都有表法,但不能讲太细讲太细大家都乱了,可能会乱,因为我也会乱,因为我还是凡夫。所以讲在南廊上,所以他在那边书偈的时候,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站在神秀就是如是话,站在你的威仪上,他就是如是,就是如此,你念念知道要身如菩提树。

但是在五祖弘忍上来讲,他一定什么呢?他能够分出现前的威仪,跟根本本来你要念念之间成就的性德,是二法,因为你不知道这二法的话,不叫弘忍,你能明白一切二。你能明白一切二时,你才能为一切苍生,你知道忍度些什么,行之中你才能自在。所以先还不要讲到六祖那个偈,所以五祖看到这个偈时,他就跟门人讲:「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你要是说神秀写这个根本不是见性,五祖却告诉你:念念礼敬即得见性。五祖叫大妄语;那五祖叫大妄语,这样子不叫辜负众生吗?!所以讲到弘忍处他也就是为一切行者立最初标竿时,你就是要从行仪中来,就从你最初发心向道时,你念念看到是什么?你最初发心向道时你看不到你那个性,看不到那个心啊!虽然是已经知道立这个心性,可是那个心性对你来讲还是模糊!那你要怎么样念念之间不断的薰习,使自己念念之间能够融入此心融入此性融入此法?先立威仪,从种种事之中威仪之中你慢慢慢慢才能够调息身心、调息心性,调适心性。所以祖师在这个上面说「留下此偈,没打妄语。

所以弘忍,就讲到忍字,弘字,弘化那个忍字上面,没有妄语。但是为什么后来又把神秀叫到里面来,跟他讲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那是破相的,那是破其有作,留下这些经典,是破一些行者有作的,有作相的。那是跟神秀讲说,依此偈修,虽然能见性,但念念之间不要忘记向上一句;向上一句就是什么?你不要落在行持的行仪上有作有为的行相上面,你还要向上一句。

所以跟他说「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跟神秀讲这句话,不是在轻蔑神秀,这是教示后人,教示后人在一切威仪当下,念念之间还要知道如何向上那一句。向上那句在哪里?那当然就是六祖后面写的那一句话。可是你不要忘记,五祖还是跟六祖讲,你「仍未见性」。这个到后面慢慢讲到,所以告诉他,「见(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不可得怎么是用形态,怎么样来修的哩?但讲这一句话是什么?为你增上的,古德讲这一句话是为你增上,绝对不是让你从此以后不要身如菩提树,不要心如明镜台,你还是要在这样磨莹的,只是在这个行为上面,你心中的智慧要登上一歩,向上一句,所以他叫做「得言下,识见自心(识自本心)」,你虽然讲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但是你要「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这个经文就不必一一句讲,一句一句讲的话,讲到明天,那今天《圆觉经》等于不用讲了,不用一句一句讲。

但是这里面有一段我忘了录出来,就是五祖要叫神秀,你回去再思惟,再上一偈,再书一偈,呈来我看,有没这个公案,记得吧?但是在《坛经》告诉你,神秀百思不能够再觅一偈。我告诉你,神秀若是再写一偈,那叫造作。神秀就这一偈,你那个心中的神秀就这一偈。所以你不要看六祖讲的《坛经》,你以为六祖是在轻蔑神秀吗?不是,他就是在性,神秀多一,回去再改一,那就叫造作,都叫造作。这真正的神秀就是真正懂得见自本性时。假如啦,我们不是说祖师,我是说假如现在我们来论,你真正在这个身如菩提树上,心如明镜台上,见自本性时,那再道一句,还是什么?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说你才是根本常守自,因为你就站在神秀上说的嘛,你不必易位你不必易到性能之中,那个空性之中,那个具足中说。

为什么不必易位?你意要易位,表示你跟觉性之中就是闇昧;觉性之中是你能大明时,法法明确。法法明确你站在不必易位上面,你才叫什么?你才是真正担当。你为什么能担当?因为我是在觉性上担当,何妨差别,因为在差别之中,我才能够知道法法的圆照、对照。所以神秀更有一句,就叫造作,神秀不能再有第二句,你知道吗?因为不能有第二句,神秀才是国师啊,他是一国之师啊,谁以他为师?武则天。

所以你看到,那个造化之巧妙不可思议!大唐上次我讲,大唐,一个朝代之中,你就看到好似(040550)心中一切法中大唐。所以在大唐那个朝代,就等于说是各国都有,黑白皮肤什么皮肤都有,他是融合一切文化的,那个觉心是融合一切文化的,那个叫做唐皇处。可是正唐皇处也是什么?也是阴之盛处,阴性最盛处,因为在唐皇是大照,看到大照时就是什么?就是阴嘛,在阴阳之中马上就变成阴,阴最盛处,所以只有唐朝有女皇。这样造化之不可思议啊!唐朝叫女皇,而且那个女皇就知道,他就是从大照中现的,所以他名字叫则天,轨则于天。这个本来现前就是识阴,就是你觉性流出来的识阴,可是已经变成阴了,变成女皇,就这个字。将来你在这个识阴上面,你要念念回头时,你证得时,就是弥勒。所以武则天笃信弥勒,武则天她虽然是弘佛教,但是她笃信弥勒,所以她在那个什么石窟造像,造弥勒像。

性中就是如此,造化就是如此,就是识阴,所以叫女皇。流转在世间上,识阴就是一切感受之中的王种,但是他不是阳相是女相阴相女皇;但是将来你认这个识阴时,就是弥勒下生时。造化之微妙,都跑不掉,所以周文王才能够算出八八六十四卦,在这个法上面,清清楚楚;只是你清楚时,你才知道大觉的不可思议嘛!过去在《易经》之中,你看清楚时你是堕在那些变化里。佛门告诉你明白变化时,你才知道觉心的不可思议,大觉的不可思议!

这个赶快把话题收回来,又偏太远了,讲到武则天去了,讲到武则天。但是还会想到一个,武则天写的那个开经偈,你就知道她是唐朝女皇,可是历朝历代就没有再改过他,那不是过去的皇帝气肚大,也不是过去的僧人那个祖师…,假使用现代的人来讲的话,他应该早就改啊,因为要逢迎现在的皇帝,怎么还可以拿唐朝女皇的偈子,在一切佛经的最初?不是亵渎现代的皇威吗?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你就知道过去古德,他念念之间是性而说的,祖师他都能够知道性起法界量。过去没有,女皇未出时他不会多添一句,女皇既然出时,女皇写的这句话,刚好就符合一切经首。因为一切经首,行者念念之间赤诚恳切要面对经典,要识解、要愿解如来真实义当下,是谁?是那个识阴,是你那一念,不管你是男众、女众,都是从那一念赤诚恳切的识阴开始,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他永远安布武则天那个偈子在前面,那一个在法中定数如此,所以自然而然,没有一个皇家、没有一个朝代会改他,去易动他,法数如是。刚刚说回来,又跑出去了!

所以神秀是再一偈,就叫造作,神秀不能一偈,所以《坛经》写到这里,那我移到下面。所以有个童子,去告诉这个六祖惠能祖师,童子告诉他:「神秀上座,在南廊壁上,书无相偈」。我刻意把这一话写下来,神秀写的是「无相偈」,你知道吗?从相破相,所以是无相偈。《坛经》早就告诉你,那是无相偈,不是六祖讲的、惠能讲的是无相偈,他是从相破相,所以那个时候已经告诉你,那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有大利益。所以这里面讲到,后来他就在南墙上面却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每一个行者、每一个学者都知道的,但是大家都忘记一件事,五祖看了以后,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留下空空的一南墙,这没有一个文字不重要。

五祖看到以后,恐人损害,什么叫恐人损害?这个偈子不是一般想之所能知的,不是一般凡情之所能知的,你用凡情去度量都被凡情所坏;恐人所害,就是不要被一切情量所坏,所以拿鞋擦了去。鞋是什么?鞋叫履,履啊,也就是履践、实践。你只能够这一句话是在实践之中的根本性中的隐没处的,他不是显义,他是你念念受持的隐义,所以擦去以后,剩下空白的一南墙。这里面就有一个表法,你看到墙上有书的、有文字的,是神秀的身如菩提树,但你念念看到的,就是要看到那一笔空白处,那个空白处不用文字表,但用文字表,就是菩提本无树。这是宗门的公案,这一下来,他就在心境之中,就告诉你心中的铺舒铺演但是掉以后他告诉你,亦未见性

为什要跟六祖讲「亦未见性」?你以为五祖开玩笑的,只是怕人损害所以告诉他,亦未见性,不是啊。你要是着空偏空没见性。前面告诉神秀是怕他着有,执有,现在又怕人偏空,所以才告诉你惠能还在舂米,虽然心中的那个觉照已经从过去的意识,脱那个而出,虽然已经脱壳而出,觉心已经不种种感受的那种覆盖上面,那种遮蔽上,已经脱壳而出,但是觉与壳还没有筛过,还没有筛出来,就是还没有去渍存菁,还没有去渍存菁,表示你容易什么?容易堕在偏空中,还容易堕在偏空中,所以祖叫他三更时候,三更当然就是子时,这就不必多说。

然后「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这里面每一句话,因为我只能录,不能多讲,多讲就讲《坛经》了。袈裟遮围,为什么讲袈裟遮围?为六祖讲金刚经。袈裟,叫坏色衣;遮围,是遮围在窗上。窗是透光处,你拿坏色遮一切色,不是让你没有色,而是要知道坏色,坏其色。那你要在哪里坏其色?在根本性中坏其色。坏不是败坏义,坏是根本不住义,你要站在根本觉性上面,才能够坏一切色;但是反过来说,你在觉性上说,坏一切色,你可能又会堕在六祖讲的,菩提本无树中;所以他讲到坏色时,其实另一个面相就是你担当一切色。就如同刚刚讲要担当摩登伽,你要看到摩登伽时,你要担当他,就变成比丘尼,证阿罗汉,那种就叫大担当。所以叫不令人见,不令什么人见?他不令情想,绝诸情想,叫不令人见。所以拿袈裟坏色,为六祖讲金刚经时,他是绝诸情想,但既然绝诸情想连空都不能偏空,不能偏

所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重点在而生其心,所以六祖一下能够把神秀大师那几句话一体圆融,这才叫做「言下大悟」,那个一体圆融就没有二法了,那才叫言下大悟。

所以「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最重要的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那当然知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这个时候的时时勤拂拭,不是还执着有一行一法时时勤拂拭,这个时候的时时勤拂拭,都要拂拭在哪里?拂拭在根本大觉心体不堕一切、不堕在一切法想之中的根本性空中。根本性空中,还要你现在的威仪时时勤拂拭,因为现在的威仪,在现在的妙有当下,哪个不是性空所显!所以性空不能担当妙有,一切行为不叫性空;妙有之所以能够妙有,他必定不堕在有中,堕在有中就不能自由。所以他叫做「能生万法」,所以才能够明明白白知道万法。

我知道这里讲到那个相,就刚刚讲到那个三匝,讲到体相用,这个相,这个相中要分相体、相相、相用。相体,相的体是到五祖开始为隐显,擦了去,那个就是相的体,那就是相的体。擦了去以后,就是相的体,因为你根本不落一相。但是那擦了去中,知道那根本留下的是神秀的偈子,所以在法中那个相,在你心体的那个相里面,念念之间你看不到种种道理?看得到。但你是在种道理上面,持种种道理吗?不是。那你在不持中,你又堕在偏空吗?没有。你念念之间还看到行仪,那叫相。你要不通那个相,你就堕在众生着相中,那个相要清清楚楚,隐显要自在。所以五祖将鞋擦了去,这是我判的,就是相中的体。

从「以衣遮开始,一直到能生万法」,这是相的,相中的,他在相中已经知道,已然知道法中的作用,能生万法,这是我来判的。将来你们可以更深入,自己再去思惟。这是相中的作用。所以他知道能生万法,祖师就知道他悟自性。

从这句话开始,刚刚是相中的相,从这句话开始就是相中的用,对不起,我常常口误,你们大家要提醒我一下,从体,从相,相中的相。然后「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就是相中的用。所以相中用告诉你,你要不达本心,本学法无益,你不识到本心的话,你就处处偏堕;你在偏堕之中,那就是背离觉体。学法的目的是要你证得如是本来面目。叫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能见自本性。

祖复曰:师传此衣,以为信体。一切祖师传这个衣,是以为信体,让大家立个信体,但是大家却是什么?追这个衣。我讲这句话时,不要堕在故事的情节中,你看到故事好像追衣。追衣,就是本来你明此心时,他是一切法所依,所以叫做相相。那是一切法所依,但是你不能真有依处,你真有依处,因为行者刚开始虽然懂得要归家,可是知道心中的本来的性空,你说本来性空时,你心里面潜在意识里面,还是追着一个相,在那边依持、依寻()哪,还有真有依处啊!你真有那个依处,就是那个法衣;真有那个依处,你就背离性体!

所以法衣只是要传法,只是传法而已,可是众生却在衣上,从此以后心中都着那个衣,那个衣就变成了一个人字旁的依,有依赖、有所!你说没有所吗?有啊,下面就是明追惠能,那也是公案,那也是你心中的作用。当你明白时,念念之间你知道在这个性体之中在这个作用上面,你不能够堕在有所依中的。你不能堕在有所依,所以你那个用中,你才能够现前,相用才能够现前。

所以「自古佛佛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衣是一个行者刚开始面对时,念念之间心中所向、所往,但是就在所向、所往上面,从此以后变成你心里面的一直攀缘难舍的业端,那是最初的争端,你没有那个向往,你不能成为道行,不能成为大道;但是你堕在那个向往,你却处处成。所以你没有身如菩提树,你本不知道怎么行持,可你堕在身如菩提树,不知道菩提本无树,你念念就堕在尘埃,堕在有处,就堕在处。

所以整个《坛经》前面跟你流的,那是非常微密的东西,很细密的东西,那不是一个故事过。所以到这里,「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就到你勿传,为什么到他,他是谁?他是惠能。你只要念念之间看到如是的性能,你只要念念参你根本心中的本来的妙能,那叫惠能,你就不会着那个衣。你要是不参如是能,仔细思惟,行者,我们都是行者,你念念的还是什么?心理是不是还有个法追?还有一个形相在追?追一个什么叫做菩提,追一个什么叫做大道,都有所依!

你要不在性上参呢?都是你所依,都是争端。你要是性上在能中参呢?衣自然,就等于是到他,不是看到那个衣叫自然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假如你要是传此衣的话,你只是在衣上看的话,这个命就倒过来了,叫倒悬了!你应该是在根本的性能中见,不是在这个衣中依寻(上找。所以后面讲这个相用时,你要把每一个文字,你还要在神秀的偈子里面,跟六祖的偈子,再一遍,要再一遍。

因为时间快到了,本来要讲到遇会则藏,下一节再讲,今天可能,我这样讲会不会太乱?还好吧!重新跟你讲一下故事,或许大家重新了解一下,然后帮助大家下次看经的时候,怎么样去看法,什么样角度去看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