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25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19 | 428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宣讲

第二十五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首先还是看到经文,上次讲到「顶礼佛足」。

这个「顶」字,当然依字面去解释就是叩首,首叩为顶。首叩为顶,在性中的作用,就是念念之间你都要以如是心中所崇尚的,为你的根本初发,根本初心,那叫做首。你念念向他机发,机关的机,机发,叫做叩。所以叩也有击,叩击的意思。但是那个就是只能在这个上面,念念在上面至诚恳切,念念不失如是机发,那叫做叩首,也叫做顶礼。

「礼」,当然就是躬亲,就是身体力行,叫躬亲为礼。表示念念之间,你绝对不能够失去如是法,失去如是向佛的心中的方向,那才叫做顶礼;顶礼佛足。

「足」,当然是讲的足迹想,但世尊在涅槃时,在金棺处为所有一切众生出示双足,双足透出金棺。这个意思,就是告诉后面所有一切弟子,佛不可以相见,但可以足迹,可以以足迹。以足迹就是你可以循着圣人的脚步,你可以知道圣人的形相,但绝对不是在圣人形相之中,想要去追寻形相,所以叫金棺之中是透出双足。

当然佛告诉你双足是以表权,告诉你法中的权相,所以左右二足一切迹相,你必须要历历清楚、历历明白。祖师示现的只履,就像达摩祖师示现的只履,就告诉你从无二步。所以祖智(01-02:30)之中的表法,跟诸佛所说的表法是全然不同的角度。佛说的表法,那当然是一切佛足,就是一切圣人的迹相,你左右行持,你要念念清晰。但是你正在下手处,唯此一事实,余二都不是真,所以只有只履,就是一只鞋子。你只能在上面,如实只履,履就是履行、实践,你只能在上面实践,绝无二步,所以达摩表法也。法在体上如是叩首时,如是顶礼时,只此一步,从无二步,所以达摩就是如是示现。所以示现之中,绝对不是世间知见之中,以为的狂妄。

你在这里能够知道佛足,所以才能够在心底深处,才能够「右遶三匝」。「右遶」叫做正趣,反正不管是佛法,或者是所有一切世间,讲到右,都叫做「正转」。你看世间都是,一定是向右而转,世间法则都是向右而转,所以也叫做正转。「遶」者,从一个尧舜禹汤的尧,再一个走字旁,本来这个遶就叫做转形德义,转他的形跟德。德行的德,义理的义,一个羊一个我,义理,转形德义。尧哩?尧是我们过去皇帝的圣贤,尧就叫做善行德义,就叫做尧。你在如是善行德义,最初入世间的,心中的统领,那个王德上面,那一念心中,你能够转成世间的一切德行、一切形相,你能够如是转,就叫做如是「遶」,那是正遶。

当然在佛经上所用的一切世间文字,世间上所说的一切文字,都是在正向上说。当然这个文字用到世间,他就有反负面的一些意思。那既然是经,当然不跟你论其众生所堕的负面形相,全部都在字中,念念之间都要让你达到,根本字相之中的,本来的初义,他根本的光明,根本的作相。所以那叫做正遶,那叫做右遶,你要正转,然后要转形德义。

「三匝」,平常我们知道三匝,三匝事实上就是叫做初、中、后匝。你念念之间在哪里转?心中在如是道理上转时,都是在初中后。初中后方便说,就是体相用。但是站在佛体上,站在根本体上说的初中后,那当然就是最初诸佛示现,就是如是佛体,叫做佛。然后在大觉心中这个体中,能够现出种种智慧的现量,那是法,那是本来的行度,那是本来的法则,本来的轨范。觉心一定会现觉,镜子一定能现照。照即是镜,觉就是觉,那是本来的轨范。觉既然就是觉,所以你敢担当一切觉起,那叫大觉应世,也叫如来,所以也叫世尊。因为一切法中都是他出,如同悉达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哪个不是悉达多中之所流处,入到世间的童真,就是悉达多。

但是你在这个达多上,你若是提婆达多,那就叫做害佛。提婆,这次讲到婆伽婆已经讲到那个婆。你捉持如是婆相以为达多,那就叫做害佛,就害你佛心,那就断灭你佛心。所以站在这个提婆之中,一样有他的行仪,一样有他的作持,行仪、作持都比僧团之中,更来的严谨。但是如是的严谨,如是的作持,都是败坏佛性,全然败坏佛性!

什么叫「作持」?提婆就是你抓着世间的行持,抓着那个形相;因为你抓着,那当然严谨;因为你抓着,所以你就念念之间非常就是执着、谨慎。但是这种捉持叫做「提」,全部害佛,就是害灭你的佛性。所以但多一字,那都是将来流转处。但是这个提婆是在哪里?是一切诸佛亲缘所出,所以是他的堂兄弟,是他的兄弟,都是他的亲缘所出。在你觉心之中,就有能够入世的种种觉照,但是在觉照之中,你捉持如是觉照,就是提婆达多。你不知道正在觉照最初的那个童真,叫悉达多,那才叫悉达多,所以浴佛要浴在悉达多上。

这个佛经尤其讲到名字故事,你才知道原来真正在一切经典之中,过去的历史上上面的文献名字,他已经跟后人,已经告诉你一条,真正将来慢慢摸索,能够摸索到的一条道路了。所以在这里就叫体相用,佛现前时就是佛法僧,他的初中后就是佛法僧,就是他的体相用。他就能够现出一切,在一切轨范之中,能够现出一切净持。他一定能够入到世间的最末稍,然后在最末稍中,你才能够体会一切世间的净持相。不是没有法中能呈现,但呈现你不能以世间的知见来衡量于他。所以既然不能以世间知见衡量,那叫做僧。

但是有没有一切世间相?具足,那叫做僧。所以这个就是《楞严经》,等一下要讲,叫做「弘范三界」。他能够弘范,那是一切有中根本的净持,所以他才能弘范。但这一念心本来就能够入世间,镜子现出镜色时,他本来就能够现前,都是镜色之中的呈现、表现。但是一切世间的表现,哪个不是他根本镜性的表现,镜性清明的表现。镜性清明的表现,要托一切缘起的相状,你才能够明白。因为镜性自已无形无色,托诸缘起,你方知,才能够知道有镜性。但就在缘起之上,你却又执着缘相,而忘了性用,才叫可怜!才叫流转!

当你能够明白一切性用,性中作用时,你当然能够担当缘起,你当然一样在世间能够担当缘起,因为担当镜性他随缘所照,这是本来面目。所以诸佛示现是如是三转,如是初中后。行者回头呢?行者的初中后,是要先如是入如是净持为初心;再能够见如是根本的轨持,叫见法;然后证如是体。所以他是从什么?从用中、从相中入体,所以行者的初中后,是从底部初中后的。

但是这个三匝之中,遶这个三匝,虽然说行者跟根本之中的相状不同,但是行者是要知道根本,才能够从逆转而上,才能够逆流。你要连根本都不知,你根本连逆流的作用都没有。所以你能够逆流时,是你心中能够明白清楚的正转向,就是佛法僧。当你能够知道佛法僧时,就是行者逆流向上时,这一点要清清楚楚,这用心就要用在这里,这绝对绝对非二法,绝对不二。

但是不二之中,他能够显尽一切差别庄严。这个差别庄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菩提道渐次,就是讲到菩提道渐次。假如你不能够明白这些性起之中的差别庄严,你根本无法入菩提道渐次,所以你也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下士、中士、上士。但你说下士、中士、上士时,你已经着如是相。你着如是相,就堕如是法。

下士是为谁说的?下士是为行者,启发他能够入增上上士中说的。我跟你讲说你现在的处境,还属卑劣,是期望你将能够除去如是卑劣,能够更能增上的。行者的法门之中,从来没有告诉你是卑劣,你就永远在卑劣。我告诉你卑劣,是让你堕在卑劣,是戏论你在卑劣,是根本陷害你在卑劣,那这不叫做佛法,这叫做魔法,这叫做魔天。佛门之中的喝斥,说你是卑劣,卑劣的目的,就是告诉你自己现在在何处。当你知道现在在何处时,心中自然能够兴起向学。假如这个人连向学心都没有,你根本不能说他卑劣,因为为什么?你就障断于他!所以叫教外别传,你不能说。那你要是真正知道他是行者,你当然可以跟他讲,你现在处于卑劣,处于低下(02-01:07),处于下士。因为他知道下士故,所以他才能中士,这才是符合根性跟根器。

根无定性,一切世间万法,他最初种植之时,都是下根、初根,但是你只要灌溉,他就能中根。中根没有最初的初根,何来中根可言?然后在中根之中,你再如是保护,如是这样子精勤,如是精进,才能够茁壮成为大根。大根也是从初根中起,所以根绝对不是定根的。你不要跟别人说你是什么根、什么根,把人家定根想,光有定根想时,那你已经自堕什么?自堕世间的流转。佛门中讲的下根、中根,所指人家下根,都是什么?喝斥一切行者,已然令其回头,已然令其明白现在所在。所以这佛法之中才叫以觉应觉。他能善用世间一切文字,或许是善说,或许是瞋说,怒目之说,但那目的都是什么?都是要让众生如何正视此体!正视如是心!这个佛法中的发起相,所以这个叫做「三匝」。

所以这个三匝中,经文讲完,都是三匝,你也会讲,下次你也能够在台上讲,这样遶三匝,入初中后。但是到底怎么遶哩?这个佛性、这个佛足、这个迹相,到底要怎么循呢?你要如何在一切法中看到如是迹相,你能够这样子依循呢?所以我就姑且用两段经文,一段是《楞严经》的前半段,叫阿难示堕。再一段是《坛经》之中,我姑且命名叫做祖师初示(出世),叫做祖师初示(出世)。用这两段经文来跟法师研究,如何右遶三匝,如何真见佛足,那个念念之间在性相上面直下的担当。所以这里面我也分初中后,也分体相用。

我在整部《楞严经》取出的这段经文里面,从阿难示堕开始,这段经文完,到了婬舍,婬躬抚摩将毁戒体止,我把他当成体,就是,让你去认体。然后在《六祖坛经》的,从神秀大师讲的身如菩提树,一直到五祖弘忍大师付与法衣给慧能,慧能开始出城,叫他快走开始,就是。这是你心中的根本法相,你不懂时,看起来全是文字。到了六祖被慧明所追,所以以后到猎人队中,然后再逢法性寺印宗法师说《涅槃经》时出,出来开始弘化十方,这是,这个是真用。但是现在讲你可能会比较模糊,所以我试着在这些经文之中,为大家慢慢剖析。

我本来想说,不敢这样讲,因为这样讲的话是最吃力,不讨好的,很复杂,大家必须要很专心在听。但是一想说自己的责任,不能不讲,既然能够坐在这个,虽然客座,但也是教席,在这上面有我的责任在。而且我们是佛门释子、汉传释子,更须要为汉传的佛教、大乘佛教重正名,正正当当的正,从此之后更能够让大家知道,汉传佛教里面的意义宏深。

所有的一切文字,为什么古德都是,或者是经文都是以譬喻来解?你不要以为是譬喻,诸佛菩萨以大方便,祖师用大方便,你不直下在世间名相中担当,直下见性,再跟你说性,再跟你分相,那叫做什么?那搅遶根器,那是败坏你们的觉性!既然是大教,我只跟你说世间名字,你就在世间名字之中,你能够见其性否?你能够真正在文字之中,字字消文,消归性否?那才是真消文。因为你站在性中,你就能够知道一切世间相中的呈现,你在相中一定闇昧性中的性德。这是汉传佛教的下手处,全跟你说譬喻,全跟你说世间相,全跟你说世间名字。甚至于讲到尸罗善现、悦帝利,从来不跟你在性上面说,还有个性中性用可得。但是行者若是真正能够如是发心时,巡礼佛足时,在迹相上面,他不再以相来见,他不是捉持世间的种种心中那种沦落的,那种相末的那种业感,他念念在大觉的足迹上面体会时,你就算说尸罗善现、就算说悦帝利、就算说变卖家产,他当下都知道心性之中,是如何行持。因为你能够如何行持,所以你才能够看到世界庄严,你才能够看到你的行持中的庄严跟安布,那才是叫做直下见性,那才是真正在法中体会的法门。

那《楞严经》大家应该也读过很多。撷取的这段经文是从「唯有阿难」开始,但是之前的那段经文,因为我本来想为常住省纸,以为大家各人发一份,要是知道是这样子的投影,我就把这段经文全部节录下来。我本来是想为大家省纸,因为前面那个是重点,但并不是我现在字字要去解释陈述的这个当下。但是你要不知道前面那段经文,那你是根本不知道后面的陈述,全然就不知道后面的陈述。虽然这一段经文,我把他当作刚刚讲的三匝右遶之中的体中来说。

所以讲到从佛法中,先要认识那个体中的,从上至下的根本,那叫做佛。你要念念之间要知道觉心的作用是什么。但是这个里面体中还要分得很微细,体中还要分体体、体相、体用。所以古德在一段经文中,甚至于你随举于他一段文字,他都可以把你分出这段文字之中,就有他的体体、体相、体用,再跟你分体相用。所以你必须要在文字之中,深入在这个文字里面的一切道理。

文字之中若是你能够深入,其实这就是《楞严经》讲的,一根得解脱,根根得解脱。当你在文字之中都能够深入剖析,原来文字相中都是性用所呈现,将来你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就不会堕在相末。因为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哪个不是文字相,哪个不是文字当前!所以有的时候你行者习这个法时,你要眼睛见色、耳朵闻声,过去的惑着力太强,可能不是一般众生能力所及,所以要在经文之中,每个文字念念剖析。当你能够在经文之中的每个文字念念剖析时,举头再看世间,就满眼全是文字相,你随看都是文字相!所以那个才是真正的下手处,那才是真正下手处。

(楞严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实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所以先要把《楞严经》前面的经文,我用念出的方式跟大家稍微解释。前面是讲到佛最初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种种大阿罗汉的比丘到。那你要看这部经的最初,他要跟你讲在哪里?室罗筏城。室罗筏城是什么城?叫闻物城,闻,多闻的闻,闻物城,又叫丰德,也叫舍卫,就是舍卫,室罗筏城。处是在室罗筏城,闻物之所。在整部经的发端是谁?阿难。阿难是什么?多闻第一,也在论他的闻性。但是这个多闻你是堕在世间多闻,多闻无功,不全道力,全属流转。但不是告诉你多闻无用,因为法中就是从多闻中见的,因为从多闻中见,是反闻闻自性,最后再告诉你观音法门,又是落在「闻」上。

所以整部经虽然跟你七处征心、八还显见,但是最初下手,众生下手、行者下手,还是从一个「闻」字中得,所以才用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所以世间,娑婆世间耳根为利,也就是闻性为利,你不用闻字中得,你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在这个闻字之中,先讲他这个闻字那个体,所以一开宗就告诉你,所有来的与会大众,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就是你要思惟那个体,佛体之中他能够应世,佛体之中叫四圣。佛体,你不能够只是站在最初的佛上面去体会佛体,你要在佛体之中的根本功德圆满处,才能够去慢慢慢慢思惟佛体,你才能够圆满思惟佛体。

功德圆满处就是什么?就是应世之最初。应世之最初就是四圣之最末,所以他就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的根本就是佛体。大佛体中现出来就是菩萨功德,那菩萨的功德他是无相无形的,他就是能够大觉有情,大化有情。因为他能大化有情,所以他能够徧徧知道缘起;如果不是大化有情,你怎么知道缘起呢?所以在大化有情的这个性中,他无色无形,不能以形形、不能以相相这种菩萨,菩提萨埵的智慧里面,你才能够知一切缘起,才能够分一切智慧的缘起相,那叫辟支,开辟种种支,十二支,润种种缘支。就在缘支之中,你才能开始什么?真正在这个上面方便立性、立真。本来在菩萨中连真都不必立,那立真就是开始什么?过去我们讲到立真,就是回头叫立真。那性中开始立真呢?他就是应假开始时,不然干嘛说个真?他就能够对应假嘛。

应假就叫什么,你知道吗?应供,僧人才有应供的功德嘛!你要到阿罗汉才可以应供。所以这里叫做「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他是大觉心体上的,讲过那个「子」,就是子觉。阿罗汉也是佛子,在一切佛性之中的子觉,不是落在尘间的子觉,是根本觉性之中,现出种种觉性的德相来时,那个佛子。他是念念之间都依佛足而住,叫「佛子住持」。

「善超诸有」,念念你所看到都是什么?你要是体会这个德性时,这个德性在哪里见?这个德性在一切万有中见。你要看到镜性时,这个镜性在哪里见?这个镜性在一切镜色的万有安布中见。但是你说在万有安布中时,你还是守着万有吗?你当然不是嘛!你说的是什么?你是说的镜性的镜持嘛,镜性的住持相。你当然住在这个住持相时,你当然看的就是万有,善超诸有。所以假如说用到世间语言,在下面那句话你根本不能讲了,对不对?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那佛涅槃哦!不是佛还在讲话吗?怎么要妙堪遗嘱呢?经文应该还记得吧?他都是从佛转轮,就是从诸大觉心中转如是轮,妙堪遗嘱。为什么这边要讲妙堪遗嘱?佛尚且没有示灭,你为什么要讲妙堪遗嘱?所以你就知道这个经文用字之中,遣词用字,他这个真正的菩萨智慧的光明。大觉心体在万有之中,你能够担当万有,这个性德担当万有时,你还要再立个觉吗?不必立觉,你能担当时就不必立觉。但是你在这个不必立觉上面,你才是念念之间是什么?都从来不昧大觉的仪轨、大觉的作用。你在感受之中,就是什么?就是觉性隐处;在镜色显现处就是镜性隐处。隐处叫做什么?隐处在心中就叫佛灭,就叫觉灭,但不是一定要看到世尊灭,就是你念念之间,看到你那念心都是佛灭处,当你看到感受时就是佛灭处。但是你站在感受上,你从来不昧如是性德,那叫「妙堪遗嘱」。

所以念念之间是要你在哪里参?在每一个法中参嘛!念念是要你当下直下担当。所以前面在述说一切佛子,就是与会大众的性德时,这一念经文是很重要,你要一步一步这样子去体会,他的性德的作用。所以他才能够「严净毗尼」。毗尼就是什么?作持,当下作持。他能严净毗尼,那也叫做对治,也叫做治断,也是当下作持时,所以「严净毗尼,弘范三界」。你在严净作持时,既然是作持,就有作法、作相。但是有这个作法、作相不是让你堕在作法、作相的,是要你因为知道作法、作相,所以你才超越作法、作相的。

所以律宗讲的这个作持,是叫你这样如是作持的。你真正知道你现在所作是流转所作,你根本忘记了妙堪遗嘱啊!所以才告诉你现在的种种作法、作相,你能明白这作法、作相,就是你舍掉过去的所有一切流转,念念之间归向于觉。所以作法、作相虽然是方便,方便也是让你念念之间不住。既然不住,所以你才能够什么?担当三界!这种心中的作用,永远他不是偏空,他也不是着有,他永远就是在告诉你调,调你的心智。这个调你的心智就叫做「右遶」;你绝对不能偏,那叫「正转」。你念念之间要看到大觉心体的作用,学得一点一丝不能偏。所以一丝不能偏时,讲到如是大阿罗汉的功德,也是如是述说,所以他叫「严净毘尼,弘范三界」。

当然这一段经文,我不是一字一字拿下来,因为我没有拿经典,我只是抄了几句。所以后面叫「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所以他可以应身,这个应身无量。这种应身时呢,就是我刚刚讲,他能应供。你站在这一点上,你站在这个觉心的清明处,你站在觉心的这个入世的性真之上。觉心不是闇昧的,觉心不是一法一相的。你站在性真,你就可以看到镜色,一样看到镜色。但是这个时候的镜色,这个时候的一切感受是干什么?还供于性真。你过去不看到这一念真时,那就是流转于众生;当你看到这一念镜性时,所有一切都是什么?还供于众生!都是好像如同经典中讲的「钦风来朝」啊!那念念你看到这一点,所有感受都钦风来朝啊!

钦风来朝知道吗?广钦老和尚的钦,风气的风,回头来朝拜。感受钦风来朝啊!这句话经文常常用,尤其是《华严经》。你能感觉到这一个真性,就是钦风来朝;你感觉不到这个真性,全是流转,所以这一点才能叫应供,这才叫「应诸斋主」。你不站在这边怎么叫斋主!因为什么叫斋主?一切感受就变成斋主了。斋字是什么意思?洗心为斋嘛,洗心叫做斋啊。

过去儒家也用斋心,斋心就是洗心,念念之间不要落在种种造作上面。所以有人说要去游说什么君王,孔子问他的学生:「某某人,你现在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去哪里哪里游说。「时间未到,现在斋心」。斋,就打坐。再问他,他还是他有他的抱负,要跟哪个君王讲什么。「时间还不到,再来斋坐」。第三次再问他:「某某人,你欲何为?」 「我无所为!」「诶,起程。」洗心,你不知道儒家都是如此啊!你还有所做,你根本就是什么?那根本就是流转在种种感受上,那就是流转,所以儒家都是这样。

这才叫真正的他能够「度诸众生」。这时候度诸众生,是看到性真。我们先不要在众生知见之中讲的度众生,就看你性中的度众生。一切众生就是一切万念现前处,你认得这念性真,万念同归、同收。同收时,你不能站在真性说同收,你要站在感受上的同收怎么说哩?感受上的同收,就叫做「斋僧」,你站在这一点叫「应供」。站在感受上你也要明白,你觉心要处处明白,叫斋僧。所以这个行者在每一个念头之间,他才能够剖析心性。

所以这个大觉心体非一法、一相,一种行为可见。你要是真正知道觉时,你能入一切法、一切相,所以你站在性中,你知道那个性真,你马上换一个角度,在俗中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斋,念念回斋、斋供的这种诚心,这才叫《楞严经》。○○者目立四方03-9:30),念念先告诉你如是,所以他才能够「拔济未来」。你在这个性中已经看到众生都已经是回供时,都已经是念念回头处,那才能「拔济未来」。因为是未来什么?未来未现叫未来,但是虽然是未来,但已然如是,念念如是,才可以拔济未来。不然你现在要是不明时,下面那个未来处就是流转时,你还有来相,就是流转处。所以越诸尘累。这一个是经文,讲到这里,越诸尘累。

越诸这个上面没有了。这个还没有到正式文章,因为我当时为了常住省纸,下次我就知道了,不必省纸,你们是用投影。投影也好,投影在看影像时,他也能够看到文字。所以越诸尘累。

你把这个经全部读完,在前面这一些文字你全部深刻的理解,你才能知道下面那句话,叫「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中国经典他用字遣词这个巧妙啊,他不用嘱,嘱付的嘱,他用那个属,眷属的属。当然这个眷属的属也有嘱的发音,但为什么用属?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你能明白那一念心,才是一切五阴五蕴势力消亡时!

我上次已经跟大家讲,结夏的目的是什么?夏是五阴炽盛处,五色炽盛处。佛门中讲的五色,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行者作持开始,就在五阴下手的,叫三科之中入手。三科里面才说种种六根、十二入、十八界,那你全都要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之中下手的。色受想行识就是一切感受最浓厚处,那叫做「夏」。在你这么炽热浓厚处中,你心中都能够大明,大明时就是什么?就是这个炽热消歇处。这个炽热消歇处,在世间相中就叫做「秋」。在心底那一点上就是什么?就是热,这个阴跟阳,热跟这个暑气初消,初交04-01:45)跟那个清气相接之处,交接之处。所以在那个点上,才叫「盂兰盆」,你只能在那个点上叫盂兰盆。那当然之后你要是真正都已经越诸尘累,嘱付未来,那下面当然都叫做不再顚倒。可是要在那个点上看到顚倒全部消融,那个点上才叫盂兰盆。

所以七月十五那一天才能叫盂兰盆哪,过了七月十五你可以叫「斋僧」,因为你要说他性德,性德过了七月十五,离开那一点,那当然他还是如是行持,如是庄严,你是斋僧。但是你要看到那个救倒悬那一点上,明明白白看到,智慧初显,倒悬初消,那一点,七月十五,就是七月十五,就是站在那个点上,站在世间时间是七月十五,在那一个点上,所以那一天叫盂兰盆,过了以后,只能叫斋僧,就不叫盂兰盆,都不能叫盂兰盆,就在那一点上叫盂兰盆。

所以前面已经告诉你,就看一切阿罗汉的性德,一切弟子的性德,他当下就告诉你,这个才能够属。「属」是什么?正值或正适。适用的适,适当的适,正适也。这才是真正休夏自恣时,这个心中才是真正休夏,那个热恼初歇,清凉开显处。这是在性中讲的休夏,休夏自恣时。前面为什么不说在结夏?没说。后面到这边告诉你休夏自恣。

所以「十方菩萨咨决心疑」。因为在这个上面,虽然是在最后的性真上面,所体会的这种热恼初歇,清凉开始开显的时候,但事实上也就是一切根本大觉心体,觉心大明处,叫十方菩萨咨决心疑。你念念之间就看到你心中,过去在这个倒悬上是怎么流转的?因为你最初就认识倒悬时,就是现在这一点上看得到倒悬,但是你已经不是倒悬,所以叫「念念拔济,越诸尘累」。所以在这个点上不往后说,也不往前说,就在这一点上说那个性德,你看得到倒悬,但是念念已经拔济,那叫救倒悬。所以这个时候叫做咨决心疑,疑就是他还有惑,有惑就叫倒悬。你念念之间已经知道那个惑的来处、去处。

那你说惑的来处去处呢,在哪里见?就是等一下要讲的,阿难示堕。你就知道那个惑是怎么现前的,过去众生流转的那个惑,就是怎么样呈现的。你要在这边,念念之间叫做「将求密义」,你能够明白惑。所以这一天也叫自恣,这个自恣也叫佛欢喜。所以你明明白白知道,如是最先是如何流转的,念念之间在所有的行持之中,知道过去是怎么流转的。那也就是反过来说,就是什么?就是你心中觉体在性德上念念大明处。所以前面是自恣时,后面就是佛欢喜,这是觉心欢喜处,大觉欢喜处。这都在性上说,都在你的性上说,不在世间知见的相上见。

那你说:「法师,不在世间相上见,不是断灭吗?」「不是断灭!你要知道性,相就具足。你要只说相不说性,才是断灭,根本不明白性,那才叫断灭」。就好像在镜子,你只认镜色,就是断灭。因为你只认镜色,你只能随着镜色流转,就是断灭。你要是认镜性,镜色恒常在,千变万化都不断灭。你看到镜性,你不会随色去灭。因为这个就是一个行者,尤其是释门行者,尤其是,这个就要比较夸大一点,汉传佛教行者,直下担当,性就是相,在镜性之中就能够担当色相,我不必再跟自己搅遶,镜色后面有个镜性,镜性前面才是镜色。指色是性,既然指色是性,你见性时当然什么?当然他成就一切色嘛,他能够担当一切色嘛。他担当一切色,就是担当一切性。这心中还有什么疑难之有?心中已经明白,那根本就是不必再跟你在这边搅遶,文字搅遶,道理搅遶,直下担当;这就是汉传佛教不同于一般的下手处。

所以谁讲汉传佛教没有下手处?!讲到刚刚那个《楞严经》都是告诉你下手处。所以你要到这边时,刚刚跟你全部说的是什么?是你在性德之中的念念明了。知道那个性真,知道大阿罗汉的那个性真,也表示你念念知道,你大觉心体应世的那个根本的作相、作持。但是觉心不是如是而已,我刚刚不是讲觉心他不是一法一相,当你明白作持时,你就能知道入世怎么应对了,在世间怎么应对。

所以那个经文之巧,讲完如是之后,马上就看到什么?波斯匿王。他还讲个「时」,这里面就是经文的用度之巧,就用时,「 波斯匿王」,这个时要空一格。时,就是正尔之时,正当下时,你知道如是德时,你就看到在相中如是用。就像刚刚讲,你真正知道如是性时,你马上回头看,那在尘相中的感觉,他就是斋僧时,他就是斋僧,回头斋僧、斋供的当下。你站在这一念是应供,站在那一念中就是斋。但是这个斋时,刚刚讲他还是体,这个斋他不是一般的凡情,那是你心中最初懂得那个道理,心中的心王。但这个心王在哪里?在世间的心王。就好像一个人向善,最初我要向善时,你那个欢喜向善,你看,虽然众生凡夫的智慧薄弱,你体会不出来,但是你欢喜向善、好乐向善时,那一念是心王,王种耶。那一念赤诚在心中你看不到,然后你念念看到都什么?都是民相、众念。在众念之中,你才能够思惟我是不是向善。

那为什么你能够在众念这个民相,就是万民的民,民众的民。你能在这个民相之中,能体会出你是不是向善呢?因为你心中最初发的那一念王种的作用,在作用。所以回过头来,是先给你讲体中的体时,是你明白如是性德当下,你就可以看到你世间的王种,王种叫波斯匿,又叫胜光王,就是一切感受之间。但是他一定什么?他不是堕在世间感受,他是统领一切感受的,叫胜光王,他才叫王种。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这个胜光王,任何的感受的胜光,其实都来自哪里?来自大觉心体最初入世的根本清净。但是这个清净,你是看不到的。当你看到后面的感受,统领感受的那些王种现前时,你那个中间的过程,在前面的过程,入世的那个过程,你是看不到的。所以胜光王的父亲叫什么?所以这个读经,一定要把全部看清楚。胜光王的父亲叫梵授王,那是入世的梵授,就好像镜性本来他就能够如是清净授与一切色,但是你看到色的胜光时,梵授就隐。梵授隐,世间上就叫做「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讳日,叫隐蔽处。世间是以为他父王死掉,但是性中来讲,你就是这样子交替,胜光也是这样交替,你要站在根本交替之中,讳日,讳日就是我们过去就是避讳,避讳其实就是你大觉心体入世时,胜光显处,是梵授避讳处。梵,梵天的梵,授,教授的授,叫梵授王。梵,我以前讲过叫「林」「凡」,叫徧立一切凡情处。那是根本觉体入世的最初、大初,初心现前时,所以你在各个感受,既然能够凡情徧立,所以你在任何凡情之中,都能够感觉到觉心作用,那个叫做胜光,那叫波斯匿。所以名字取得多好!汉人译经哦!(波斯匿你承的如是梵授之波,念念之间还知道隐匿,承认如是波光,反而隐匿了你的本来的性德。但是不能如是匿,你也显不出如是胜光来。

那你要如何念念之间供佛?你要在胜光跟梵授讳日这个中间,你既不堕在胜光,从此以后逐尘、逐俗的造作上,你念念之间也不要闇昧了,你当初是从大觉心体能入世时的,那梵授的清明的等持相。你要在这个点上供佛斋僧,叫做「请佛宫掖」。宫者,中宫,掖者,佐持。要请佛入你中宫,为你佐持;请佛宫掖。这是在性上如是解释。刚刚讲说你要站在胜光的现前处,不要堕在感受上,但你也不要闇昧梵授现前的这一点,你那个叫供佛。所以那个供佛时呢,你念念还是什么?你念念还是看到根本在大觉心体,入尘的清楚庄严。这个清楚庄严是谁在清楚?胜光清楚,你那个心底的王种清楚。王种当时清楚梵授时,若以梵授讳日营斋,这表示什么?就是我们行者六念处最后的「念天」。不然你以为念天干嘛?念天就是认为说有天,我们要恭敬天德、天人;念天是告诉你不要忘记性中必然能够入世的一大性德,那叫梵授。你不敢担当世间的呈现,不敢担当念天,闇昧觉性!觉性一定入世,就是天德,就是三界。

镜性现前就是镜色,你不敢担当镜色,哪有镜性可得?那是六念的念天呢。所以要念佛、念法、念僧,体相用明白时,你真的能够体相用明白,所以什么?你自然而然在这个上面能够形成轨则,形成种种法度,形成种种行持。这种轨则、法度、行持,就是像如同刚刚讲的大阿罗汉,善超诸有,什么能度众生…,所有一切文字。然后在这个戒中,你才能够看到你心性的坦然流露,那叫施,那叫布施波罗蜜,开始那个施。你坦然流露当下,所以那处处都能够什么?处处能够随缘成就、随缘现前,叫做天,最初的现前,就是天,那叫一大。这是六念。你错解六念,念天、念天,所以最后,很多人念天,家里面又供那个什么…,我们叫北方天王,世间人叫什么?叫做什么玄天上帝,要供玄天上帝。就是一天到晚就以为…,错念!佛经上不是叫我们念天吗?我们在寺庙里面弄个玄天上帝啊,弄个什么啊,所以都来了!但不是叫你这样子念,着相就错,有相就错!

明白是性时,你普供一切天王,世间的天王。因为一切世间天王,都是依如是性故成立啊!着相即非。所以他念念之间告诉你,不得着相。所以这里面你才从这边到了波斯匿王设供,讳日营斋,所以这个才叫做什么?这个才叫做「真应供处」。为什么叫真应供处?在俗,你已经知道心中的王种,那个念念之间回供于体的斋法;在真、在性,你也知道他当下就是念念他能够应种种世间,所有现前的真性所立处。所以一真、一俗,当下叫做斋法,这才叫做营斋,这才真正叫做斋僧,所以这才叫做真知盂兰盆也!所以盆者,分明、清清楚楚,一切作用清清楚楚。

因为刚刚讲的,这个经文没拿下来,只是略说,让大家稍微体会一下。因为我知道再怎么说,大家可能越听越糊涂,这个要慢慢去体会深入的,不是老衲一两句。老衲一两句,我还都没太搞清楚哩!我都没搞清楚那一两句,阁下一下搞清楚了,您告诉我,您上来,我下面跟您顶礼,这是开玩笑!这不是贡高的意思,这是开玩笑哦!

所以下面你看到中国字用字,那个「唯」,下面就是入到什么?下面就是从体中的体中,入到体中的相。你要知道那个相,所以讲到一个唯字,就可以看到前面那个,上面那个经文。唯,中国人讲唯,是应之速,回应,回应之速度的速,快速的速;而无疑,没有疑惑,叫做唯。你反应之速没有疑惑,那是「唯」。所以看到古书上,圣人要是问弟子时,问你懂不懂,都回答一个字,「唯」,对不对?你看到古书上都是用一个字,唯。「你懂吗?」「唯。」「什么事什么事怎样?」「唯。」就是用这个唯。就是应答之速,那个速度表示心中无疑,站在体中你已经明明白白,所以反应之速,马上到了相中来,就是什么?就是这个唯。

唯有阿难」,经文是「先受别请,远游未还」,这个经文。但是假如用到世间知见呢?阿难根本叫破夏,律中不准如是,还有别请,还未还,还独请,还自恣没有回,根本叫破夏。但事实上阿难没有破夏事,根本没有破夏事。那既然没有破夏事,为什么写出这段文字呢?在相中你永远怎么说,都解释不清。这是性中的作用,性中你才能知道这段经文在哪里说。阿难表什么?刚刚已经讲,多闻,闻性嘛!你明白这些刚刚体中的作用,在僧、在俗,清清楚楚时,所以马上就会看到行者现在念念之间,那念念在侍佛,就念念在觉心上参,那一念心是不是念念还能达到末稍,他叫越诸尘累,他能够明白未来。那未来在哪里呢?闻性念念之间都是打散在一切缘起中。但是过去的闻性打散在缘起之中,你要是不知道侍佛,这个闻性叫做堕。你念念之间是要在侍佛,就是不离大觉心体,那个闻性也不歇,念念都在那边哪,念念都是在一切气氛现前处。所以他用了一个字,前面用一个「唯」,「唯有阿难」。

阿难叫做多闻第一,从闻性中,性以多闻,就是闻性中来称,你要看他的多闻,因为他能够多闻故,所以他闻,一定性在多。所以他后面那句话用「先」,所以中国古人译经没有一个字随便译的。「先」,先是什么?先跟你讲说性前为先,就是表率,性前。他不是先受别请,就是他用世间文字,他之前就去啦,之前佛让他去,他们在结夏,他不是那个意思。他就是性前,就是性中,就是如是作用,叫做先,也就是如此表率,叫做先,就是如是法、如是表,叫做先。

先受别请」,为什么是别请?既然是闻性,闻性现前处都是什么?都是应种种缘起处。在这闻性上,你要担当他就是应种种缘起处,应种种缘生当下,就在这个缘起当下,你才能够知道那个闻性,才能入那个种种多闻!不但你能够入那个多闻,你才能够闻多!你在这个闻多上面,念念之间都是在侍佛,侍你的大觉心体。所以在性中来看的话,阿难不犯;在相中来看,阿难都犯,就是破夏。可是在性中呢,这在性中表,我不是说在性中讲就不犯,就是相中就有这种事。这整部经是在性中说的,所以叫开智慧的《楞严》。所以阿难就不犯,他就是别请,先受别请,远游未还。

为什么叫「远游未还」?赴他,他能够随机,就应感,叫赴他,赴他曰远,就叫做远。赴他曰远,参方叫游,什么叫游学游学?参方,你这一念心一定是念念之间赴他,这个闻性念念赴他,念念在参方。为什么叫「未还」?性还未竟,所以未还,还没有圆满毕竟,所以未还。事实上你将来成佛,那还性也是念念之间,能够应种种缘。所以释迦牟尼他处处都在千华之上,现千释迦菩萨,他性中就是如此!所以这叫远游未还。所以讲到远游未还,你不是讲破戒想,一部大经讲到前面是这个弘范三界,下面马上阿难犯戒?!他就讲到觉性之中他这样流出嘛,所以才能够叫示堕。示堕就是告诉你,知道如是示堕,将来你才知道众生如何回头,你在念上如何回头!所以阿难示堕,不是告诉你真有如是堕落,是告诉你性中就如是相,他就是如是相,他远游未还。

但是后面一句话告诉你,「不遑僧次」不遑僧次是什么?遑者,叫做瑕,但是也可以叫做滥,不滥僧次。又别请、又远游未还,那就叫做败坏僧次,怎么又不滥僧次呢?应供一定要是依僧次,你要是不依僧次的话就是什么?就是败坏、破律,还破夏,在结夏叫破夏。那现在又跟你讲他远游未还,马上跟你押一句,「不遑僧次」,就是不滥僧次。为什么?因为就是你的闻性,能够随一切缘性,开始在这个佛性上参时,念念看的都是那些感觉。就像刚刚讲你知道性真,就知道波斯匿在俗的种种的斋僧、回摄、回供。所以你要用到用中来看,在体中的用中,就是体中的相中来看,那就是那个闻性处处流出时。因为那个闻性处处流出时,他才能够为你安立一切僧次,你才能够明白一切僧次。所以因为闻性,因为多闻,因为是依佛的多闻,念念如果在应缘时,你才知道这些觉性之中,应缘当下所有一切渐次,他叫做「不遑僧次」。你要不是在闻性中来看,全部都已乱僧次;你在闻性中看,他就是不遑僧次。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