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024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19 | 409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九日宣讲

第二十四堂

刚刚已经讲完「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里顺便个问头的回答。所以刚刚讲到中观跟唯识,中观是在一切识心所流布处,你念念清晰大明时,你会发现你根本不住,因为不住才能够大明,所以那叫中观。所以为什么在中中,他能够想观,那是他因为圆照故,才能够说观,所以那叫中观,因为念念不失故。中观不是说他不住有或是不住空,或是不住真或是不住假,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只是讲这个不住,他是在真全假,在假全真,所以才说他不住真不住假。但这里面你要知道,他在真都知道是假;在真,他看到都是假缘所起;在假,他都知道是根本大觉的根本心中的真化。因为假根本不知道假,若是都是假时,根本他已经不能够变化了,所以他不过都是缘起才能够说假。所以这个时候你在那个智慧上面,那个心性之中的,根本心中的灵明,叫做「中」,他不住一法;不单不住一法,他通一切,通达一切,那个叫做「中」。

所以这个中中,一定要在哪里看,就是现前的唯识相中。唯识就是给你安布,在一切法中的相应、对应当下,给你安布;你能够坦荡安布时,你就不住在如何布列中。这是这几堂课来,一直跟大家不断的反覆在研究的这个心中、心境0150。所以有的时候要接引众生入门,有的时候讲唯识,有人根机,他能够担当一切识心的陈列;当他能够担当识心陈列时,他会发现能够陈列那一念心,从来不堕任何识心中。因为过去就是因为不知道识心的陈列故,所以法法都堕,都随他沉沦。将来明白这个识心的作用陈列相时,居然他会发现他根本超越一切识心。所以那叫「知足」,所以弥勒在知足天,兜率叫知足。知足就是知心圆满处,所以圆满处他一定是什么,法法通明。

所以你能够明辨唯识时,我不跟你再说中观,其实当下就是中观。当我跟你讲中观时,我念念就让你看到现前的,识心中的种种的安布。所以你不能够在这一切世间的真俗、空有中,你不能离开这一些心性中的,世界成就之中所有一切性德的变化里面,离开他去参,你当下就是在这个上面,去体会那个中。所以你要容纳这一些,所有的一切性德之中,他随缘变化之中安立的名字。曰名假,曰名真,曰叫有,空,你才能够知道他性德之中的变化。所以中观、唯识,你能够清清楚楚时,你才能够方知如来藏,那才能够知道如来藏。所以那个如来藏中本来的种种角度的名字,只是因为众生不同故。

就像刚刚讲的,每个人因缘不同故,他来处的因缘不同,所立、所设的,让他入门的方便,有所不一样而已。所以给他建立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已。他只是站在任何不同角度上,不断的一直在为你论述。不同的角度为你论述,只是让你更不什么,更不会对任何其他的方所起疑,从此以后,你知道长驱直入是要到哪里。

就好像刚刚讲那个四门,所以那个四门的譬喻,我还不能算讲得很圆满。从西门来的我跟你讲西门的风光,所以处处告诉你,不要走错门。所以我的时候也会跟你讲一些东门、北门,大概是什么样子,意思就是你不是到那些门。跟你讲说不是到北门,你要是往北门的路上,他可能是什么样子,那就是沿路,这个路途是什么样风光,不是已经到了门口,你不要走错路。我虽然跟你讲西门的风光,有西门的路径,所以跟你讲清楚了。然后也跟你讲,往北的风光路径,你不要走错路了,往东门的这个风光跟路径,意思你不要绕道远途。目的是让你通达一切门中的,你要去的那一切门中的那些路径,所以你才能够在行走之中,在前进当下,你才能够察觉,现在有没有走错,有没有远路啊!那不是告诉你说其他的门都不能入,只是告诉其他门都是入,但你现下当下直下随你的因缘,当下你要是在面下手,是随顺你现在的因缘。所以不同的风光里面,告诉你都是什么,入城的方便。是就你现在的因缘,告诉你不要走错路,走错叫绕远路。可是东门的人走东门,就不叫远路;西门的走东门,就叫绕路。

所以心性就是、01-05:31)如来藏就是如此,所以他现前的时候,有的时候说唯识,有的时候说中观。所以过去古德,古德,不是后面那些狂徒;古德彼此在中观在破唯识、唯识在破中观,古德所破就是我讲的,过去祖师在破的时候,更加深你、增上你。我们譬如用譬喻来说好了,空有二法,他本来就是如来藏中现前时的本来的妙性—真空、妙有,这空有二法,这一句话我们这一段时间,一直常在,等于就在研究。你要不是真空,你根本不知道妙有,你根本不能显出有。有不自有,有不自己知道有;有他已经在有中,他怎么知道有?!所以你根本不住中,你才知道有,所以空才能够知有。空不空,你容多少有,你才能够知道空,你要容有,你才能够知空。所以有是什么?有是全空之有,所以有是全空之有。那可以啊,你是学有的,我就跟你一直破有,一直帮你破有。我破有的目的,是要你达空;既然是全空之有,你达空时,你不是就能够圆通一切有吗!空是全有之空,你学空宗的,我一直给你破空,破空叫你认有,你一直认有时,你更增上你的空性嘛!不是吗?古德是这样的,互相增上的,他不是彼此在那边谤来谤去。你要看不透古德中观、唯识两种论师的辩论,你根本不知道他在为众生破析些什么。

所以后人不懂,一天到晚讲中观或讲唯识时,只讲过去古德怎么样在那边破来破去、破来破去,你怎么自己的一点见解都没有,你研究古德怎么破啊!研究怎么破,破到最后,你到底要讲中观?还是要讲唯识?讲唯识,你又讲中观在破;讲中观,又讲唯识来破。那心性根本抓不到一块儿,抓不到一,只有后面的人不知道,那才是叫做真谤!

前面的人说破,是帮你,你看个祖师不是破!因为不是这样破,你根本不能显真。因为众生总是在归家时,我们都是薄地凡夫,最初归家当下,念念之间都还有留碍。那留碍之中,他念念之间如同当头棒喝,给你犍槌,让你看看,是不是心中还留住些什么,执着在何处。你讲有,你要是不认空,那哪是有呢?所以你讲有,一直破你的有;破你有,你怎么还再说:为什么还要跟我破有?你一直跟我讲空?破你的有,就是让你真正清楚空时,不是更能够明白有?!有根本不自有,你不要在有上说有,有上寻有,根本找不到有。古德是如是的悲心,是用如是的智慧,个才叫做相长,互相之…,相长不是镇长那个乡长,彼此之间相长,智慧相长。那个你不知道那个发心的不同,那个绝对的不同。所以那个就是根本如来藏。

所以你如来藏,先不要举其他的所有一切的八宗的名字,就光一个中观,光一个唯识,他当下就知道,就是如来藏的性德安布,那个是一个性德之中的「同住如来平等法会」;那个是一个性德之中所摄、所属的一切「与诸眷属皆入三昧」。那个眷属之中,他可以呈现不同的种种性德作用,但是你都要知道他就是大觉心体中所流出,一个如来藏中所流出。不然你根本析不出来,所以只能抓有说有,只能着空说空,那是后来末法人的心境。末法人的…,不是说心境啦,因为他根本不达心,末法人的业障,因为末法人都在相上说的。你要但思惟一点心体,你就不可能在空有上面妄生执着。那个是知道心性之中的豁达,所以那叫「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讲到说我常常讲的一个比喻,说有画家或一个音乐家,若是这个身心投入,真正达到极,气质身心都达到极时、投入时,那气质已然纯熟时、纯和时,他走到任何地方;音乐家就会看到,任何文化都成种种音符;这个画家看到种种的国土,不同的国土、不同的感受,他都能够变成他心中的图腾、图画。所以有法师问:那会不会堕在音声魔跟色魔中?(我已经老花,下次字要写大一点。)这魔与佛就在那一点、一念上面。我们先不要说到大觉心体,将来你开悟证真之后的那个佛,我们就用到世间人所谓的那个觉性。世间人正当的觉性,入世间的正当的觉性,那是心中的豁达,所以他自然在音乐,他在他音乐的气质里面,他能够感受到所有的一切;这个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风动成音、宝树成行、林木池沼,都跟他相应,都能够成音符。但是他那个音符之中,他是真正能够深入那个音律耶!因为他能够深入那个音律,所以他在个音律之中,不但能够发现世间所有的,一切美妙的音律变化,根本音律里面的深义,就很深的含义,他还什么,还拿这个音律滋养自心呢!因为他就是心性纯熟故、纯和故,能够感受外界;外界纯和故,他反馈于自心,还滋于心啊!

所以这个人你要怎么看他不是堕在魔中呢?你看他平常的言行举止,一切的行为作态。所以真正是音乐家时,他要真正受到音乐的长养,音乐的启发,他在那个音乐中,他这个人一定是谦和的、祥和的。一个画家你会发现他,他那个觉照之中,他那个清明的觉照中,他在图画里面感受那个图腾的变化,他一定不住在任何相中,因为他知道图腾的变化了,他怎么还会随便堕在一个色彩,堕在一个相中呢!你会发现这个人是非常谦卑的、礼貌的。但你要看到音乐家,我们现在讲音乐家、艺术家,那种高傲,那种一幅画要卖你个两亿,那都是魔,那都是魔。保证(台语魔来,都是魔。那就着在什么?着在我能,那一念之中有着,都是魔了!我不是刻意说他是魔,那就是有着。

事实上你仔细思惟,他平常,你说他是音乐家,事实上,在他心底深处,你感受不出他被种种音符、种种乐律,这个音韵所长养的那种气质。只是好像随你那种贡高我慢,谱出那个乐曲,刚好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声音。过去有一个一天到晚都是琼瑶的歌,写那个歌,不好意思讲那个名字,不是很会写歌嘛,但都是糜糜之音。大概知道我讲谁?就不讲名字好了。都是糜糜之音,讲琼瑶的那个电影的歌、什么小城故事多啦、还有什么什么…,反正都是唱那些歌,都是糜糜之音。那你感觉到,他不是也就是很高傲吗?但是他所写的那个曲目,感受上面,那个不是真正走入那个音律,走入那个真正叫做音感乐章之中的那种大家,他不是,那种气势都不是。那不过只是一般的哼唱之中的,这种迷惑众生的小曲而已,那绝对不是,因为他绝对不会是那个。那众生以为是什么大音乐家,说是来现在末法。众生喜欢的音律,搞不好孔子来听,就是糜糜之音。

本来你心中一定有乐章啊,哪个人心中没有乐章呢?所以出家一定有什么,有梵呗。军中就有军中的军乐,你听到军乐你自然就雄纠纠、气昂昂啊。你不要小看个音律,音律可以当下变化人心啊。我常想放一个,我们是凡夫嘛,因为凡夫随境界动的。你当下放一个革命歌曲,你就觉得你好像要上战场了;当下放个什么小城故事多,你就开始缠绵了;当下放个什么,我没醉、没醉(台语),那你就感觉到放逸了。十分钟之内我让你心境不要动,怎么会不动呢?!那都是糜糜之音啊,都是让你心思浮动的!但是孔子讲到那个乐章,就周公治礼乐,那个大乐是让什么?让人入圣智的。所以周公治礼乐之后,到了孔子,就已经说礼崩乐坏了,大家都取糜糜之音。所以为什么说,除了梵呗,大家不要听哪些声音?你不要小看,你以为那只是音乐而已,你不知道被那个音符跟那个律动,所带起你将来心中的那种思惟,居然你才已经知道,你已经中毒甚深,那可怕!所以要拣择音律, 拣择那个!

所以这里也讲完什么叫「音魔」。这个你要看他现在的心中的表现,用到世间,你能看到真正是入到他所学中,入到任何他现在的心中,他念念之间他立的那个名目里面的,这个人心中一定慢慢慢慢能入祥和的,慢慢慢慢是有学者的姿态的,学者的心态跟气质,这个人他用到的是什么?是学心,是觉心。他假如在所学之中,突然觉得好像他胜过于人的,这鼻子才这样子,鼻孔都会一边比人还大一点的,我们不要说他是魔啦,心里一定已经着魔,已然着魔,心中已经就堕在种种分别上的;他就不是「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他根本心中不平等的;这叫做魔。这个在世间上可以这样去思惟。

所以再看到经文,因为不赶快往下讲,可能一年也讲不完了!所以「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所以十二菩萨为你,就是众成就中已经让行者知道那种排列,那种陈列的庄严,布列的庄严,已经知道那个按部就班的菩提道的渐次,那个觉心之中的他的智德的渐次,已经明白了,所以那就要在这个德行之中,一项一项的为你开始开解,自己心中,你就能够有这种智慧之中那种开解。这种开解就叫做即从座起,就叫做即从座起。

什么叫做「座」?法住法位,叫做座,法住法位就叫做座。什么叫「起」?应感机发就叫做起,应这个感,感受的感;机发,机关的机,发生的发;应感机发就叫做「起」。所以应什么感机发?现前十二菩萨都已经开始已经布列知道了,所以现前就在大致上,先为大家铺陈,先为大家解释,先在你心中通达,叫做机发,这个就叫做「座起」,或当指到现在根本第一个性德之中的智德时,你就可以看到你心中彰显的就是智德的种种形态。

刚才来讲心性之中的这种布列清楚了,现在一项一项为你再解释,为自己再解释时,你就感觉到一个一个突显。就好像舞台上面,所有的一切的演员、道具都具足了,然后开始情节,灯光「啪」打在哪里,情节开始了。你心中也是这样子,一幕一幕这样子,为你自己这样的剥,开始剥。这个一幕一幕剥时,还不能够什么?败坏那个渐次。你心中还要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为什么要让你这样子剥?是让你更能够深入,更能够明了。所以这个叫做文殊菩萨最初从大众中,即从座起。

文殊也叫妙吉祥,也就是根本大觉法身的根本智,大觉法身的根本智。上次已讲过文殊师利那个智,智中你还不能够在众生的知见之中,你讲到智时,已经堕在末梢说智。那个是大觉最初的觉照的初心现前处,那个现前处,你还不能用任何量来去量他的。就好像上次我们讲「浴佛」,讲到入世那个最初那个童真,我们只能用悉达多的那个童真相,最初出生那个相,用相来表。为什么用相来表?是为了让方便末法众生能够灌沐,你相来表,是方便末法众生回头时能够灌沐。因为他在相中灌沐故,所以他就能够看到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现前处,那个最初现前,那个初心现前的,根本童真的悉达多,那叫灌沐诸如来。如来现前处就是入世,入世最初就是世间的童真处,那个悉达多;就是那个悉达多,将来才是释迦牟尼;所以那叫灌沐。

所以在浴佛之中,才立那个相,才方便接引。但事实上那个悉达多,你还不能用什么相来表达,只是因为入世,要能够为一切众生,演出如是法轮故,所以世尊、一切圣人出现世间,示现种种相。所以才有悉达多相,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脚踏七朵莲华,九龙吐水。上次已经讲过,这个浴佛的整个情节。他事实上就是要你行者当下,你灌沐那一勺水时,行者已然知道现在念念之间在哪里,在心境的何处洗涤,真正灌沐你的、洗浴你的如来。那是一个行法,就是行为中的法,这个接引相。

所以站在根本相上来讲,你是不能够立相的;所以大觉智体最初现前时,你是根本不能立相。所以文殊跟普贤不是一般凡情能见的,凡夫能见的;因为他是根本大觉心体之中的本来面目,不是你在凡情上见的。在凡情上已经闇昧此面目了,你拿了凡情在能够见,那就是二法。你不知道凡情当下的,根本最初心那个光明,就是文殊,所以那不是凡情中能见的。所以在《华严经》中才有讲:大众声闻欲见普贤,却不能见,所以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用种种方便告诉大众,心中至诚称念普贤。于是大众称念普贤故,突然发现普贤菩萨就坐在释迦牟尼佛旁边。这个不是讲天方夜谭,也不是跟你讲故事。这里就是表法,你念念之间,你要看普贤、看文殊,看不到的。你到哪里看到他的法身?你就在当下,而且是声闻。

声闻就是念念之间已经净持相的人,回头的人,那叫大声闻;念念在现前的感受之中,分分感受里面,因为声闻呢,叫做大众僧。大众僧就是在每一个感受,立一个德相,所以有几百罗汉、几百罗汉,那为什么?他就是表每一个作用之中,都能够证真。最初是十八罗汉,十八罗汉就在十八界中说,那哪个不是你的根本真性、真名?所以在一切法中,每一个在上面立真,那叫做僧。因为每一法中都清清楚楚,叫大众僧,所以才会像《楞严经》中讲,你随取一根,随取一尘,都是你的下手处!所以每一个声闻人,每一个最初的尊者,都是在这根尘中,他的方便下手。迦叶尊者在意根成就,也有在眼根成就,也有在色尘上成就的。那意思就告诉你,一切世间的万法—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哪个不是你当下成就的地方!哪个不是你分分得证的地方!分分得证就是什么人?就是阿罗汉。

你要知道分分得证就表示什么?表示这个人已经知道供养大众僧,供养大众僧。也因为他供养大众僧,所以他所有的起心动念里面,他在任何角度上都不迷惑,他都不会迷惑,那叫供养种种罗汉,那叫真供罗汉。所以在这个声闻上面,你要在这个认真上面,念念观想,你根本自性之中的,本来的智德的最初相,你能够至诚恳切中,你在心体之中,才能够浮现那个德相。所以那个叫做至诚恳切念普贤菩萨。所以那样见时,是心中的灵明,心中的那种体会,那样见,就不是二法。

我们凡夫回头想要这个真性时,不要说普贤,要讲到阿罗汉,虽然未证阿罗汉,但你念念之间已经观想什么是心中的相,你晚上作梦都有罗汉的庄严,或者你会感觉到有罗汉的那种形相。那个不是觉心之中另外得见,那个是在你赤诚恳切的,心中的礼敬之中,在心中的,心水中的智慧的浮现,那个就没有过咎。所以在《华严经》中讲这样见普贤,是要这样见的,不是普贤菩萨一直赖着不出来,你们大家求我,我才出来,没这么贡高。他是就是在,整部《华严经》都在心性中说的,他甚至教你怎么样求见普贤,你如何才能真见普贤。所以那个相中是告诉你,他不是一般的世间,用世间知见所执着的形体的。

所以大觉智身妙,文殊师利也是,妙吉祥,他是根本智,你不是用任何形相能见的。但是虽然不能用形相来见,可是他却是在一切形相当下,你要知道他是根本就是你的觉体的初心。所以一切法中,一切起心动念,你都要明白就是你根本觉体,本来大智的初心觉照,最初照,最初的那个大照,所以才能够化文殊,叫士男相。士男他能够担当一切俗,入俗,不是他是俗,是担当一切俗。现前就是在一切起心动念中,但你千万不能说他在家!这个是再回来跟大家再去体会,千万你不能马上认为他是在家,他只是能现相是俗,所以方便称大士,你千万不要以为他现相是在家,但他不是在家。

其实要现这个人相,你不管剃不剃头,染不染衣,都是人间那个形相而已啊!剃头染衣不过是在人间形相之中,更立心中的志向而已!你立了人间的志向,你不是已经离开人间!所以是在这个志向之中,方便分僧俗,僧俗而已,是僧是俗。不是要你看到没有剃头的,全部都叫在家,不是那个意思。那出家人他虽然立了这个剃头染衣以后,立了要认真的这个清净相,但他念念之间在哪里参?在过去在家流转的时候,一切起心动念上参。参什么?参他的本来面目。他要看什么?看的就是过去在家的流转相,他明白一切家法,这叫做出家。因为你明白一切家法时,就是出家时。所以你虽然出家,回过头来,还是要你在一切过去的流转中,开始这样子下手的。所以不是说,只是在在家僧俗之中,再立一个在家人,其他的菩萨都叫在家人,不是这个意思;只要是你堕在人相中去体会的话,那人相之中,你要脱离那个感受、受,就是什么?现出你的志向而已,那叫僧人,僧相。那僧相,都还是要在家法中,念念这样剥的。

所以既然如此,所以大士什么?声闻还要在在家法中剥,大士当下就是担当,全然是担当;那就是一切世间的最光明处,就不再跟你分什么僧俗。所以维摩诘也不是跟你分僧俗的,所以人家误会维摩诘示现是在家人,他已经告诉你,他不受家法。所以有的说,那维摩诘在家人,他不是跟出家人讲法吗?是大士,他不是在家人跟出家人讲法,你一堕在在家,就还执着那个流转末梢—在家,在家就不能讲法。那个大士,那个是担当,他已经告诉你不受家法,你不受家法,再来跟我讲法。因为我还脱家法,我虽然剃头染衣,我还脱离家法。你真的是不受家法的人,不管你现什么相,我当然礼敬你来跟我讲法,但先问你是不是脱离家法,不可能嘛!跟我讲完,有时候说:抱歉,我先回家。你不可能不回家啊!那你不回家,你跟我讲说,你可能你太太会骂你。不可能的!所以那都不是现在人的知见,老是抓着感受的最末梢的,那个在家相,那个流转相、执着相,以为是大士。根本就在世间法中的那种庄严的担当,那种一切法中的根本入俗的担当。因为他能入俗时,就是什么?就是刚刚不是讲中观了,不是讲唯识了,只是名字上讲了。你能够入俗就是什么?真化,就是大觉真化。不然你怎么敢担当入俗?所以他是大士相,那就是根本大士相。

所以那个相中也是什么?方便为众生建立的,能够方便为末法众生,因为在修行上有一个什么?有一个依处,有一个所依处;有一个在念头上,念念回观时的所依处,那种庄严,那种礼敬处。但事实上你要明白,那个文殊师利大智,你是不能用任何量来他的,来去他,来去思量他的。但是这种性德在你心中「即从座起」,也就是他在当下随机赴感,他应种种机发,然后起。应机发,就是当下你指名大智之时,你要知道这个大士的性德的,种种的流露、种种的作用时,你就看到文殊就在你心中能够觉起。你念念之间要知道、要体会觉心的最初照时,你慢慢发现,你虽然还是凡夫,可你也能够慢慢体会,觉心最初照的那个清明,那个是叫做机发而起,那个也叫做「即从座起」。你不去参他,你就不知道;你不去认他,你不去在上面去礼敬,你也体会不出什么叫「即从座起」。你要真在上面礼敬,你就慢慢感觉到,你那个心之中慢慢体会出那种智德,他就会在你心水之中浮起、浮现,那叫「即从座起」。

为什么那叫「即从座起」?因为他从来是法住法位,法住法位从来不失,根本具足。应行者现在心中的启发故,他能够现前为你宣说。所以文殊菩萨现前时,也是为一切众生宣说。

所以「顶礼佛足」,这里面叫做求法的仪式—顶礼佛足。也表示你所有的,虽然参你所有的性德,因为你在大觉体上,大觉无形无相你怎么参?性德上参嘛!这个就是佛门中要讲的最微细的地方。

觉,你不是说我一天到晚要参这个佛,我这样天天在觉上,觉在哪里?我跟你讲这一法都不能立,你指到见就是色;你指到觉的时候,就要看到现前的所有一切作用性德。但现前不是现在众生流转的现前,是你真正在觉体之中能够现前的性德,他能够随缘应机现前的那个性德。就好像参圣人一样,圣贤的关系,圣人你是以什么法为圣?他徧通一切贤能就叫圣。所以圣人本身无相,你会举一切法时,那一些法都不能够立相,法法都是如此啊。你举在圣时,你指在圣时,圣不能立相。那你要在哪里找到圣呢?你能够统收贤能时,你能够圆具一切贤能时,就是登圣时。所以圣人是知道了,假如你真正心中大明时,圣人知道时,你一定什么?你一定当下看的是贤,照的是贤,没有离开贤能才有圣。圣不自立,要举贤,你才知道是圣。

所以释迦如来化现都是释迦菩萨,他现种种菩萨性德,你要能够认得那些性德,这个在戒上就告诉你,就是千释迦。那千释迦就随缘都,那不同就是文殊、普贤,再举性德,再立名相。就是觉心之中,就是要这样子念念之间为自己剥,因为你能够这样剥,将来回头的时候,你才不会什么?不会找不到下手处。你要是学佛,念念之间在佛上看,你要在哪里看?当然在这个现前种种的,一切能现前的本来大觉心体的性德上面参。在大觉性德上面参,你当然会先礼敬文殊、普贤、一切菩萨。所以礼敬菩萨时,你不是只是礼敬菩萨,你是为了要全如是大觉,为了要证如是大觉。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彼此之间的关系之中互相的接引,那个时候心中明明白白。所以既然是如此,所以你在参这个贤能时,参这个性德时,那个性德现前处什么?他从来没有离开佛足,佛足就是大觉机相,不是行者你礼敬而已,是你在观想你那个性德时,你那个性德天天都是如是礼。什么叫做礼?我不是讲过吗,中国字示如是体,就是礼;能够显现如是体,开示的示,那个叫做体,好像一个丰富的丰,那事实上是体,示如是体,就叫礼,所以「顶礼佛足」。

所以这个德行念念现前处,他念念之间,顶上就表示什么?他的最初发、发的最初,都是佛足,都是大觉的流出的机象,都是大觉的机能,叫做顶;念念能够开示如是体,叫做礼;叫顶礼佛足。他不是只是告诉你,菩萨现前时,那个请法的仪轨。古德告诉你菩萨现前时请法的仪轨,是要一个行者,你念念参这念性德时,你还不要忘记那个性德,念念之间不能离开大觉行仪。那你这样参才不能什么?才不会像一般的众生,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啊,在枝末的众生开始不断的回家,不断的反观。所以在末梢的众生,《法华经》中讲说:众生处处着啊!你不把那个法中的法相讲的清楚,你甚至于礼文殊时,你就只是礼文殊啊。你说不会有嘛!怎么不会有?现在很多人说:我只要念观音,不要念弥陀,可以吗?不就是着相吗!这完全是着相啊!你要是通达一心的人,你念阿弥陀佛时,你就能够体会观音菩萨的同体就在弥陀的无量光嘛,所以你念阿弥陀时,你但想到观音都供养观音啊,你根本不用改变名称,阿弥陀佛就是观音嘛。甚至还跟你讲,将来西方观音,不是吗?什么叫将来…,上次有讲过吧?什么叫将来西方是观音

所以一切众生你要如何证得如是的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像刚刚讲的那个圣性,圣性你根本无形无相,你在哪里参?当下你要在一切大觉的同体相上参;因为你明白一切感受,都是大觉同体相,所以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无量光;因为你知道一切念头起处,都是大觉同体流出相,所以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无量寿。所以你将来真正能够照见无量光无量寿,是谁让你照见的?观音让你照见的,观音叫同体,参那个大悲。所以你将来看到的西方,都是观音,知道吗?观音将来教主观音座。不是讲天方夜谭、封神榜,将来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观世音菩萨就登座了。那曲解经义啊!这个是谁讲,大家都知道,我常常骂的那一个。这是曲解经义,都不在心上参!所以你讲来就变成封神榜、天方夜谭啊!那既然观音座,那我现在当然可以念观音菩萨的名称,我早点念,储备资粮,对不对!观音菩萨一当了阿弥陀佛,到了西方以后,你看,从头开始我就念他,他一定最先悲悯我。不有人在还打这种妄想吗!

事实上一切佛经讲的都是这个性德,你要是不在观音上面参,不在同体大悲上参,你连文殊都找不到啊!大智你在哪里找?众生能够体会的就是现在念头现前处,我在现在念头现前处,你说要马上回光,证到他的初心大照,最初照,太难!不是一般众生智力可及,因为后面的感受这么强烈,你要马上把那个强烈的感受,拔到大照中来,太难!因为前面都是幻觉,那种幻觉一直牵引你。就好像镜色,镜色若是现前,你不知道镜体时,镜色现前处,你所有的身心力量都投在镜色那个气氛里。我要你从那个感受之中拔出来,你要知道是镜子啊,太难!我虽然嘴巴里想说知道是镜子,可你眼前还是喜欢,欢喜和浊于流浪在色中嘛!这是众生业力

那这么强大的业力要怎么下手呢?怎么能参呢?不怕你流浪在色中,我就让你流浪,就看着色,但你只要多一句:我知道他是镜子现的就好了,我知道他就是镜体同体流出的。一法我都不减,我还是看到你,你怎么变,我都不减,但是我就是要知道,你是镜子同体流出,居然能破你千年暗,能找到你的最初照。所以观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所以《楞严经》才讲,文殊菩萨才讲:我亦如是证,非观世音。什么叫「我亦如是证」,你不要解释错了,文殊也是证同体耶,你是不认同体,不证,不知道文殊。不是文殊告诉你说:我亦如是证,同体中证的,同大悲心中证的。他告诉你,你不认同体,你根本不能够照见文殊,我亦如是证,非观世音。所以哪个不是在观音上下手的,所以你现在念念之间,你都要在什么?在同体大悲上下手啊!

什么叫同体大悲?不要再被这个名相所迷惑了,行者要在名相之中找到你的下手处,就念念看到他就是一个觉体中所现的嘛!你天天要把这个声音提起来,提久了以后,你自己心量现前的感受现前处,你都知道是觉心所现时,居然你能够最初稍微剥开能所,才是《楞严经》讲的,最初脱黏。脱黏而已哦,那还没有真正明心见性,那明心见性是能所都破,你还是脱黏而已!所以法门之中已经告诉你,心性是可以这样参的;而且为什么你知道脱黏?你当然知道,因为行者已经剖析心性了嘛,能知道的心,从来不是感受嘛!所以我在怀疑,既然不是感受,我怎么会堕在感受一直流转呢!你只要开始起疑心,突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真的就能脱黏;疑情现前了,就能脱黏。脱黏不是说真的有二法,但是你会站在一切感觉之中,再也不是过去的所觉中的厚重。那就如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你要是没有这层功夫,那当然就,这一生我们就白努力了嘛!剃头染衣,穿这个衣服,我们的世间享受也不要了,对不对!虽然现在出家人也很享受啦,但是我们还是在这个上面,我们忍尽心中的种种苦恼。虽然享受,但是我们应量,也不能太多,对不对!那我们享受是因为别人供养,那没有办法。虽然很享受,但是我们已经在出家,那么辛苦、劳苦自己,愿意在这个红尘之中,我们不愿意再用世间人的放逸,那你就不要白费一生!你就不要白来!所以就要发愿:今生若是不能够照见心性,不能够剥心性,就要常常告诉自己,就是愧对己灵!就要产生这种惭愧啊!那你就会在念念下手,在任何境之中,你都会回光,连吃饭的时候,你都会用心!

所以这个叫做「五观若金易化」。金的密度最高,就是你的感受最浓时,那个最高。但是你要知道是觉呢,密度再高的感受,都能够化解,对吧!「三心未了水难消」,水是无味的,没有味道;没有味道的人,你要是根本不知道那个心体,过现未的心体,体相用的心体,你都不知道,连那个无味的骷颅舌,你都执着,你都成闇昧!所以才跟你讲说,僧团佛寺门中,吃饭是一门功课。因为吃饭你知道是一门功课,于是乎将来你在眼食色、耳食声,都在吃饭,你知道吗?都在受食,不能讲吃饭,讲得太过抽象,都在受食。你既然要吃饭时,你在受食时,你能够这样子念念回观,你在一切六根面对六尘的食色,色食当下,你既然都能够成如是智,所以一根得解脱,根根得解脱;一根成如是作,根根都能够知道怎么样反观。所以你要现在开始回头,开始回头。

我出家以前是,可能绍法师比较清楚,以前我跟他师父比较熟,常常在跟他师父研究,就是听声音。我们在听声音,就是听声音,因为以前读《楞严经》,那个时候还有分别,就是喜欢观音法门—听声音。后来再摸这个冷热,在触境上,你一定要天天感觉,这个觉,能知冷、能知热,你同时抓冷、抓热,都能同时知道冷热,那这个觉到底是冷?是热?要每天这样辨析,辨得每天一个头两个大,一天到晚胡说八道,跟法师就在那边一天到晚辨来辨去,那个时候若没有事在就在谈这个。但是不太用功啦,所以今天才是这种德行,这种德行(ㄒ一ㄥˋ),这个德行,这是贬义,不是褒义,所以不太用功。但是不太用功,心里面还会知道一点东西。

那你根本不,你根本在佛法中看不到他在讲什么?看不懂他在讲什么?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为什么知道,为什么叫「教外别传」,你根本不去下手,你根本不清楚啊!假如你下手时,你根本要是发心不正,就像现在说在触境上面,你根本不知道觉起的;你发心不正,触境,我在触境上感受,突然感觉到我脚踩的石头,突然觉得软绵绵的,如同棉花,唉呀!那一念高兴,我证果了,初果、二果…,你会魔道了!那现在很多人不是吗?参加什么禅、什么什么法会,一下出来好多人证果,为什么?都有好多人得力?胡说!那都是胡说!

这个就是要提携大众,那要在觉体上参,念念之间要在大觉体上参,因为在大觉体上参,你自然就不会堕嘛,我觉得我证果的是谁?这要念念剥,每一个都是凡夫,他就会在任何的变化里面,突然都会有那个惊耀()、欢喜!可是因为你过去都在觉体上参,所以那欢喜现前的时候,你一样还是那一念剥,对待他,觉得他的是谁?本来那一念是过去众生的习气,一觉得好像参到不一样的东西时,你马上那个欢喜心由衷而发,那种欢喜马上涌现,可是你一念告诉他,觉得时候又是谁?他就好像气馁一样,嘘~,又下来!你自己一天到晚跟自己这种心气在玩。所以有的时候玩一玩,你会觉得人跟发疯一样的,自己要每天要观,每天观你的心气,每天这样下手。但是一定要很用功,我们都还不是非常用功的人,所以有的时候还会被…,尤其是过去在家的时候造业太深,所以这一生还业、还债,还得是真的已经是非常辛苦!所以现在跟大众法师讲这个时,也是告诉大众法师,用我们过去怎么样下手的方法,告诉你怎么样不要怀疑,你怎么样去面对,不要怀疑。

因为这个觉心中,你已经清楚了,所以你念念之间在哪里参?就在现前的种种作用上参!但是作用在哪里参?在每一个性德起处上参。什么叫性德起处?或许这个文字是不是太抽象了,是在经文中这样的解释,是不是太抽象?不是啊,只要你要是念念开始懂得,念念在大觉体上参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什么是智,什么是行。虽然你还不见得一定明白什么叫大智、大行,但是你最初一定能够,最初体会一个最初相的,雏相中的一个智、一个行相。就好像你念念面对太阳,太阳他不是一相一法,因为你敢担当去观想太阳,所以你就能够慢慢体会最初的什么?太阳的名相、光相、照相、射相,一切相你就会懂了。你只要面对太阳,那一切相你自然清楚;假如你不面对太阳,你当然不清楚,你把那个明相、光相,你把他照成以为都是太阳,那你搞不好你看到是灯光,看到是其他的光。但是你要面对太阳的时候,太阳的光相、明相,你会比谁都清楚;而且你也能够分别出来,他不是一般的器光,器物上的光。为什么会如此?心境心性06:30就是如此,法性如是故,觉性如是故。所以你在那边念念之间,只要是真正在大觉体上参,第一个在你心海深处,即从座起的,虽然你还不叫做圆证,那一定也是文殊。在你心海深处,能够帮你念念能够体会的,就是文殊最初起啊!不然行者那个觉心怎么变化的呢?过去都堕在世间的那种闇障里,你怎么会在观想之中起变化?那个最初起变化,念念回光的那个,虽然你不见,你不认,他在你心中一样叫文殊,叫「即从座起」。

这种法会的安排,所以那经中的安排,你将来看经,你才知道诸佛菩萨的智慧悲心,所以立的文字,还有古德的智慧跟悲心,那都不是我们现在用世间人的知见,所能够思惟的!

今天因为等一下还有一小时的特别课程。

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