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宣讲
第二十六堂
所以说不知道如是的性中的作用,那你当然就知道,他当然就会在相中,以为他就是一切法度的错乱。但你要明白一切法中,若是你能看到性中的作用时,你才能够清楚他一切的渐次的陈列。就好像你要是在镜色之前,你要忘记镜性的作用,色中就能够起成混浊,起成种种虚妄。假如你在色中能够明白镜性的作用,那一切色中,就在色当下,你能看到镜性渐次的安布,所以叫「不遑僧次」。所以在性中来讲,他就是不遑;所以不遑者,不滥也;所以遑,也叫等闲的那个闲,叫不闲,就是不等闲。他就不去败坏于僧次,他直接就告诉你,他就是一切僧次最初的清楚处。原来那就是什么?那就是多闻,那就是闻性,那叫做侍佛。所以这里要一直不断的告诉你,那是阿难。
阿难就是什么?阿难叫庆喜,是多闻,又侍佛。在这个上面所有的阿难的一切名号、一切称谓,你要把他合集在一处看。你能把他合集在一处看,所以在多闻之中不要忘记他侍佛;在侍佛之中,念念知道他就是多闻。多闻在哪里多闻?在一切法中多闻。因为你能够看到多闻时,那就是一切心中的一切智慧显现处。一切智慧显现处叫做什么?都叫「成阿罗汉」。但是一定要智慧显现圆满时,这一念心才歇,所以阿难一定最后度,阿难最后成阿罗汉。阿难什么时候成阿罗汉?结集经典时,成阿罗汉,就是所有一切公信语言,所以他能够留下一切佛迹,迹象就在多闻中,就在哪里?就在你大觉心性侍佛,念念之间如实用这个闻性,闻性就是觉性,就是最初,刚刚讲整部经典从闻性中开始的。室罗筏、阿难、到观音,都是闻性,就在这个闻字上下功夫的。
这一部经中,叫你念念之间怎么真心,都要让你立在闻字上面。这个闻字,你不要只是用众生知见,只是立一个名相,以为是闻,这个闻性就是觉性之最初,他不是属哪一个根,哪一个根都依多闻起,不是多闻起,要从最初的闻性中起,你才能立根。所以他要在最后,一切事情所作皆办,然后力开经典时,他才能够现证阿罗汉。
他经典跟谁集结的?跟迦叶。迦叶是什么?意根圆通,又是苦行,意根圆通念念苦行。意根是在哪里说意根?种种意念中说意根圆通。所以这里面你就要反覆这样思惟,意根圆通里面马上抓到意根说圆通,意根在哪里圆通?一切意中圆通嘛!一切意是哪里?最初流浪处,所以叫苦行。每一个众生都在念头之中流转的、执着的,叫做苦啊!所以迦叶性中就是什么?他是依苦而行,所以叫头陀第一。所以你要如何能够结集这个经典?你要在意根之中,头陀的苦行上,在一切众生现前处,你才知道那个来去嘛,所以他才能结经。那这个结经,不是苦行,以苦行为目的呀。在哪里?在多闻处,在侍佛上。
所以没有迦叶,阿难根本不能结经;单要迦叶,不可以集结经典。没有阿难、没有迦叶,也不能集;迦叶、阿难和合,才叫做结集经典。你心中的苦行,念念之间的意根圆通处,跟你念念侍佛处,你心中自然就能够明白经典的道理,叫做「结集」。所以那个时候的多闻,就不只是依佛、侍佛而闻。那时候的多闻,他就是什么?那完全在侍佛之中,能够显现出他的智慧,所以那个时候证阿罗汉,显出作用,显出他的根本的闻性。
所以过去的公案都有他心底的表法,没有一法离开心,将来真正知道时,没有一法离开心;有如是心,才有如是法。你怀疑吗?你看看自己就好了,仔细思惟一下自己就知道了。当你能够清楚思惟自己时,你就更明白经典。看到经典,然后明白时,你才知道原来自己念念之间,所有一切每一分、每一秒剎那、剎那变化里,原来虚假至如此啊!都随你现在的心中的气氛所呈现,在变化中!不都如此吗?所以他说「不遑僧次」。
(『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实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这不遑僧次中,古人译经,下面马上压一个字,叫做「既」。所以你看到经典之中,那不是随便乱会集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不是有智慧的人,根本没办法安排如是字。我们是要依如是字,慢慢体会、消文才得。随便人写,写不出来啊!更何况又谤祖又谤法的人,那绝对不可能够随便这样会集,随便安立字!
那个既是什么?前面知道不遑僧次,法既如此,法尔当然,叫做「既」。要知道法如此,法尔当然,就是既。所以「既」是什么? 「既无上座,及阿闍黎」。不然你要是不是这样讲的话,既无上座和阿闍黎,不是好像在帮阿难讲话吗?不就变成无耻,既然没有上座跟阿闍黎,怎么能够既然呢?这都是不正行为,怎么能够既然呢?所以这个「既」是在哪里说既?你知道法如是故,法尔就如此。所以明白如是故知所以,叫做既。
无上座跟阿闍黎。无,就是无有,无须更立,不必在这个闻性之中,根本不更再立上座或阿闍黎。上座,是心中所依持的德范。阿闍黎,是轨持,所以念念之间教你在教授中的轨持。行者,在最末梢的行者,那一念之间的向学之中,他自然就会在那一念中立二个相,一个是他心中念念所依,叫上座。密宗在这里就是什么?就是你的主尊。你主尊要清楚,但上座要人来弘,所以立一个上座的德相,耆旧的德相。
为什么叫上座人来弘?上座之法不是依他人,人叫上座,是因为他依持佛法,年长德高,叫上座。他不依持佛法,年长德高,叫俗人。他依持佛性故,年长德高,叫上座。所以我礼他为上座,是什么?礼他念念之间参究如是佛性的这一念发心,才能叫上座。既然如此,那上座就是什么?是不是就是心中念念还是回归在觉性上参,侍佛上参,就是在侍佛体上,不必再更立上座。
你只有在侍佛体上,才能够知道明白在最后那一念学习心态之中,才能够立种种上座跟轨范。在这侍佛的多闻上,最初那个闻性,刚开始念念侍佛时,那一念闻性能够遍入一切法,敢担当一切念头,那个当下那个是最初的那一念,是不立上座跟阿闍黎的。但是你明白那一念时,从这个明白之中,后面生起的那个学习相、行者相,最末梢的学习相,你才立上座跟阿闍黎的。这渐次能够分的清楚吗?你前面要担当你那个性中的作用,你后面才有渐次上座跟阿闍黎,这个叫经文,他就这样贯穿的。所以他叫做「既无上座,跟阿闍黎」。
「途中独归」。用的文字简单,但慢慢体会,你就什么?这一个闻性在道中,他就根本什么?自旋。你闻性所见之处,因为侍佛,念念还归于佛。你不必别人再告诉你:唉,我再告诉你,不能犯喔!才回来。不必,不必阿闍黎,闻性就是如此,你要先担当这个闻性是如此啊。你要担当闻性就是如此,你才能够在一切法中立轨范,叫阿闍黎。那个轨范就告诉你,什么叫做犯?连你说「认为还有一个回头」,都犯。所以祖师那个轨范,处处都破。你流浪,破,让你回头;回头,你还有一个回头处可得,破,那叫阿闍黎。
那个阿闍黎建立在哪里?知道觉性中才能建嘛,所以你最初就要明白如是觉,要体会如是觉。那现在是在体上看那个体,我刚刚不是讲要在那个体上看,在体中的那个相中看,你要先明白那个体,将来才能够在现在我们行者的心底深处,你才能够成就行为,成就渐次。所以那个体中你要这样明白,所以叫「途中独归」。就是道中,在如是道中,自旋也 。你要担当他就是自旋,你所见之处就是还归觉体之时。镜性所照,知色处就是看到镜性时,从来没有二归,从来没有二回,叫「途中独归」,那就是自旋也!
「其日无供」。所以经文的布列,你要慢慢把他串联在一起。刚刚不是别请吗?现在为什么讲无供?我告诉你这个闻性,别请之时也是无供。因为你在闻性中说有供时,就像刚刚讲的,你看到原来世间上的作用,像波斯匿他如何看到凡情,就知道凡情如何念念之间,回供于性真。这个上面已经在哪里讲?在德行上讲,德的名称上讲。我直接现在根本不跟你讲那个德,是讲那个性中最初流出处,所以他是受别请。但他根本不讲…,既然是别请,在这个性中讲,就不要再搅遶到说德行你能应供,不在这个德行上立名,是在这个性用上直下担当。
这个性用最初处,你刚开始流出时是别请,因为念念之间应种种缘故,别请。但是你不是马上看到就是回供时,看到回供时,事实上你已经离开这个闻性,你又看到德相上。我直下叫你看到闻性,先不要转移,就看到这个闻性,其实是「无供」。就是你念念之间闻性,在闻、所闻不都是根本一体吗?谁在供谁?只是你知道是一体时,彷彿才有供,才有在僧、在俗。那当下,你要在相中、法中下手时,你要知道他根本就无供,所以别请也无供,知道吗?这两句话要串在一起,「其日无供」。所以这其日无供怎么解释?叫做性自当照,性中自己当照,无缘机发,不必说种种缘再机发,无缘机发,叫性自无供。
就在这个念念之间觉性铺舒处,大觉的闻性铺舒处,那种侍佛的念念的赤诚处,那个念念之间能够应一切缘起现前处,那个叫「实时」,那个叫实时。实时就是法如是故,下面那一句叫实时。就在如是照,如是作用上,「实时阿难」,这个闻性才叫持…,你看到那个闻性的作用,你那个心中德性的作用,就是好似在持应器。持应器就是钵,持应器就是法法等量,你不能够超量,你法法等心面对,你这一念心就是这样等心在面对,这一念性德等心面对。所以这一念侍佛的心,实时你就可以看到这一念性,你要知道他根本无供,他又能受别请,你就能够体会他当下那个持应器。那你能体会经文吗?这一步、一步帮你披剥性体啊!念念为你披剥。
「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所有的一切方所,在你心中所游学的一切方所,不管是在种种感受之中,感受还有种种尘次,于见、于色,于种种这种,于从闻中你看到是觉性的大闻。所以觉性大闻之中,他可以立种种名,他在眼叫见、在见叫色、这叫尘次,种种尘次。但这种尘次,尘中就是土中,一切尘中的作用,这个尘就是尘埃的尘,尘中的作用是土,所以能够成就时是那个方城。每一个、每一个都有他什么?都有他所有的一切缘气所固,缘气所巩固。在见,就有见的缘气所巩固;在色,有色的缘气所巩固。这些你都要清清楚楚,但没有见,没有色;没有色,没有见。但是你要法法分明时,见有见的法则,色有色的种种轨度,你还不能混滥。觉心要到这样子披剥,要清清楚楚,这样子一次、一次为自己清清楚楚。
所以他叫做「于所游城,次第循乞」。这个次第,乞食之法,他不是一处就满足的,乞食之法。当然在字典中讲说,为福他故,(令至七家),为造福于他故,所以故令,要到七家,七家,福他,福他是什么?福就是造福的福。福他,说你要称量一切所作,那叫福。七家,就是根本七识所现处,法中就是七家,你不能越出如是七识。性中如是做作,他流出就是七识。你能明白七识,就是悉达多,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脚上踏着七朵莲花。那你在行持,找到悉达多处,就是什么?就要如同乞食,要如同乞食的这个食法,次第循乞,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这个经文之中,这一个闻性念念之间,都是心中初求,那念念之间都是初发,最初所发生,闻性念念之间都是初发,但是你能感到都是最后。觉心现前都是初,你感觉到了就是后。「最后檀越」,你不要以为是最后的那一个人,你念念都是最后。心中初求,就是你从来没有认为哪一个不是最后,这一念觉心中看都是最后,但是法中要循七家,但是哪一个不是最后。最后就是什么?就是大觉心体达末之时,随缘达末之时,都是最后。
檀越,是布施处,你在看到最后的布施处,就是从性中能够入缘时的最后的布施处,他才是斋主。就如同刚刚讲的,为什么知道波斯匿王能够斋僧。最初的闻性去乞食时也是,于最后檀越作种种斋主,「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所以这表示你法法之中不是在这个渐次分别,可是前面第一家不是,第二家不是,最后第七家才是,不是如是的。你念念都是,说要等心行乞,他法中虽然是七处,但是你要等心。也就是告诉你,在七识上面要等心体会七识,不要到了末那,讲到意识你就不等了,意识到了前五识,你就不等了,眼睛跟耳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不知道他都是最后檀越,那都是等心所施,那根本就是一性所起,那个叫做「循乞」。当然目的不是在讲那个,不是讲唯识,所以不能够遶太久,脱离太远。
所以「以为斋主」。斋主就是什么?刚刚讲的,就是洗心。求以最后檀越,念念之间看到所有的一切,达末之上,你都要知道就是什么。洗心还有一个字,中国人常讲的「革面」。你看到他时,他是什么?表法,表法叫做面,面相。清楚他的格调,改革他的面,叫革面。你懂得革面,就叫做度面然。你不懂得革面,在这个面上就烧然。烧什么?烧你的觉性,都叫恶鬼,面然。还好上次有讲过面然。洗心的目的叫革面,革面的意思就是不住在表相上,不住在任何的相中,叫做洗心。以他为斋主,所以念念之间能够回头。
「无问净秽」。这里面还有染,染净、净秽,心中没有染净。这你就不必太仔细去讲。
「剎利尊姓,及旃陀罗」。剎利就是王种;尊姓,就是所有的一切四姓之中;跟旃陀罗,就是贱民。那王种,刚刚就跟你讲,再仔细思惟,那个心性之中就这样分。你最初立一念时,那是王种。但是这个王种立在你身心深处你是看不到的,你在看到的时候就是民,这个民相还再分长者、居士,还要一步、一步这样过来的。因为最初他懂得道理、懂得德行,叫长者。然后念念之间常怀如是道理,常行如是的这个行持,叫居士。居,叫常怀意,常怀如是;士,叫力用,力量跟作用。常怀如是力量、作用,叫居士。所以现在称居士,回家看看,念念之间看有没有常怀,常居如是处,那叫居士。
所以你看到这个心中,在民相之中还有这种渐次。到了末梢呢,打散种种缘起,那叫贱民。你的心也是这样子,从最初的王种,不管是哪一个念,不管是善念、恶念、真念、俗念,你都有个种在那边,然后你就变成民。最初那个民现前时,还知道轨度、知道行持—长者、居士;然后慢慢、慢慢你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力量就散播在种种尘缘,那就叫做贱民,那叫旃陀罗,那就叫贱民。你发现你心中四姓都在,没有一姓不在,全都在,所以旃陀罗。
「方行等慈」。你要念念之间要,等慈就是什么?上次讲过慈者,兹、心也。念念知道他就是心,方行等慈。那为什么能够念念知道他就是心?因为闻性如是,你侍佛的闻性,阿难就是如此,所以叫多闻。假如说你不是在这个上面多闻,就叫无功,那就流转。你念念在这个上面多闻,那才能够摄一切法同归性海,那才是侍佛,叫佛侍者。
「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发意,是性之所至,事之所成;发意不是更说作意。你要知道那个性,性之所至,所到达的地方,意识他就一定能成,叫发意。你要不知道那个性,平常说我要发愿、发愿,最后你就会发现那是空愿。有的时候常常说:那怎么样不落在空愿呢?你要明白性用,你自己心中要明白你在做什么,明白你这一念之中,你懂不懂得心性中的转变。性用不要讲得太抽象,你懂不懂得看到当下,心性中是不是已经如是沉浮、如是转变,也念念之间看到将来那个心性的变化。你要是能看到,愿就不是虚的;你看不到,都是虚,不见性故,全是虚!见性就是念念省度,儒家讲的三省,三省就是念念观心、观性,观你现在的作为如何。你看不到,不知道佛门讲的性时,就现前看你每天的思惟。将来看久了,思惟哪个不是性,见性之时,所以那个叫做「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所以他能够在一切感受之中,能够担当。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这个一切众生,本来过去在感受之中各个有所表,那当然就失去所有功德。但是你要知道一切众生,原来都是大觉根本的清明闻性所起时,举一能够遍全。你举到色你就能看到见,你指到见我就看到色,那才叫无量功德。你指到一样众生,他是什么性,你可以看到一切性中的渐次,怎么样的流演。这不是讲玄,所以你要慢慢体会心性就是如此。
我相信讲到这里,诸位法师也不会觉得玄嘛,对不对?你心性就是如此。现在讲的还不是佛经,我讲佛经还不太会讲,我讲的是心理学。心理就是如此,只是世间心理学,就是如此啊。那佛经浩瀚,那不是我们能够窥及的,不要说看,连窥都看不到,窥都不能成就。
所以已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这一句话要讲清楚,在这个闻性之中,已然知道大觉心体。因为他念念之间是侍佛的,所以他知道这个大觉心体。觉心现前的时候有种种性德,一个是什么?解空,叫须菩提;ㄧ个是头陀,叫大迦叶。解空刚刚已经讲了,这个性中的解空,他就是什么?空是空超诸有,叫善现。所以你看,你要把须菩提,刚刚讲的阿难的名字,你要把他合在一起、一处看。解空须菩提,你要把他放在一起、一处看。
解空,你只知道空吧?他名字叫善现,你能善现才知道空,所以叫须菩提。须是什么?须,是毛端,处处清楚,胡须的那个须。你在任何须中,都要知道他就是大觉,叫「须菩提」。你在任何念头所现之处,你能明白都是觉起,所以你自然不住有,那叫「菩提」。能够菩提表现善现当下,你才能够叫解空。所以你要是这样子解释经文,这样子解释任何尊者的名字,念念不会偏堕,你才不会偏堕!不然讲到善现就是解空,所以他就堕空。名字叫善现,怎么会堕空呢?他一定能够善现一切嘛,怎么叫堕空呢!
因为善现故,就讲到汉传佛教的哲理,因为你能遍现故,所以我就知道你一法不住,是空啊。你要是住,就不能善现;因为你善现故,所以一法不住;因为一法不住故,所以我说你善现。那要反覆思惟 。这是佛教心理学,不是佛教心理学,不好意思,刚才说佛教还看不懂,这就是根本最初入佛门的心理学。你要抓着,知道这心理中的作用,所以他知道如来诃他,须菩提。他知道解空,解空是超诸有的,性超诸有。虽然能够善现,可是他念念之间超越诸有。超越诸有就叫什么?均富,他根本不堕在苦中,均富。所以须菩提性中就是什么?老是拔度富人,根本就不堕苦中。那个空,叫做解空,根本不堕在苦中,当然叫做均富,从来念念之间不缘苦。
头陀缘苦,他念念在苦上修行,意根要在苦上行持,叫头陀。大迦叶念念在苦上,所以你看到他可以在苦人之中,喝一碗人家供养腐败的一碗斋食。你不知道你每个念头,意根所现之处,都是你心中极度腐败的斋处,应斋处。你不敢担当那个腐败,最后的腐败,就是最后斋主。你不敢担当最后的腐败,你也不敢成就性中的大圆,意根圆通。所以性中迦叶就是什么?缘苦。
所以你在闻性之中,知道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就是你在这个闻性之中,你不要只是知道空中,然后不着于苦;你不要只是堕在意根的头陀行中,你念念知苦,这就是闻性。表示你达到阿难这个闻性时,事实上你在侍佛时,这个心中的理路是清新的、明白的。你要先知道那个性德的明白,你才能够知道他如何在你心中布列的,他的铺舒相,所以叫做「心不均平」。
这个心不均平,不均平,就性而论,他不是真正讲这个人。要讲这个人的话,你就要谤阿罗汉。阿罗汉根本,若说不受后有,那后有早就根本不在有字上说了,你还要再谤他什么心不均平,认为他不均平,对不对?就好像不知道的人,说大迦叶是绝对的女性厌恶者,这是谤阿罗汉,这是谤阿罗汉!
就好像说比丘有善、有恶。我上次已经讲过比丘没有善没有恶,你看到善恶是凡夫。你看到这个皮相,这个比丘相中后面那个皮囊,那个最浊恶处,是凡夫,是在家意念有善有恶,所以错都是错在在家。你好不容易立个相,那个叫出家,那个相已然立相。所以我才说在这么样浊恶的业感之中,你已经已然立了一个相,那个相还没有落在实中,没有落在心中,只是在外表、皮表,但是我已经知道,你将来已然念念之间能够拨去恶道。所以那个比丘相,性中清净无上,这你要分清楚。你不要分不清楚,到了地狱,地藏王菩萨现比丘相出来,你也不能得救。地藏王一定现比丘相,所以你也不能得救,为什么?过去生中错解比丘相故。你要念念之间能分得清楚,纵然我们是凡夫堕在恶道,才一看如是圣相,马上得解脱,所以相法不能混滥。
所以比丘尚且无善无恶,你说大迦叶?阿罗汉心中还有偏颇?!迦叶根本没有偏颇,!为应众生缘,故说:阿难有错,许女人出家。许女人出家是阿难,他只是在怕过凡夫的因缘中,因为凡夫是,《法华经》讲处处着。真正的行者出了家以后,真正的行者他不分男女的,就算女相出家,他也知道他就是大丈夫。但是有多少人会发如是心!所以有的人虽然出了家,可是还夹杂着女人的那种心态,就夹杂:我是女人,我是女相。你说:不会!不会?那怎么会说大迦叶是女性的厌恶者?你还执着那个相嘛!还执着那个相,所以他就是什么?坏佛,使佛教早灭五百年。就分成二啦,就分成男女,就败坏了!这分成阴阳,就败坏了!
你要真正知道原来你根本不是女相,你根本就是大丈夫相,不但要脱去现在女相中的执着,还要脱去人相之中,男女二相的妄想,那是大丈夫。佛法回头就是一千年,那就圆满阴阳二德都现,那是千年的性德。所以持八敬啊,能够令佛法千年,正法千年。就是如此,就像现在上面讲的。
所以讲到大迦叶,他是在性德上说,说阿难。可是你不觉得他只是在什么?只是在示现嘛!他讲:阿难,你让女众出家,怎样、怎样…。对不对?不让他结集。阿难还是什么?还是忏悔,然后证阿罗汉。表示在这个阿罗汉的德中,根本不落在男女二相的有中。我过去未证之时,说什么男女时,是着相说男女,愿意让大爱道出家,这个是在阿难未成阿罗汉时的心中的性中智慧不明,所以迦叶斥之,你这样子灭五百年!那讲阿难若是证得阿罗汉时,正法一样千年,就表示那一念多闻,根本不在种种差别相中多闻的话,就是正法。那也表示一切行者也都是在多闻之中,屏除一切世间的相想,那就是正法。所以那也就是结集经时,对不对?所以那个就是就性而论。他不是在相上,不断用世间知见在错解圣贤,在错解圣人。
所以他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刚刚讲钦风来朝就是这个钦,钦风来朝。钦仰如来,开阐无遮。钦仰,就是念念之间,既然侍佛,所以你就看到这个根本大觉心体,如是法,如是现的,最初的清净,那叫如来,所以叫钦仰。阿难虽然讲闻性,在这个性中,你念念还是钦仰如来,所以才叫侍佛。所以这个文字之中一直在帮你贯穿,帮你连系,念念告诉你这个性中的不退,念念还要告诉你性中的根本。在性中的根本还不要忘记,当下的担当跟行持。你没有如是的根本,根本不能有当下的担当跟行持。你在讲当下的担当跟行持时,还要再跟你回溯、回顾根本,这「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一切法都是觉嘛,觉生、觉灭都是觉,有生觉、灭觉都是觉。觉可以现生觉、灭觉,但生觉、灭觉绝对不会坏了觉!谁能遮?这才是无遮法会,慈悲道场。谁能遮?你看到觉得遮处,你觉得烦恼,我不能自拔处,你只要观想「不能自拔」是谁?不是觉吗?你念念这样子,从此以后,久而久之,不能自拔过去的尘中惑浊的势力就消。你就在这句话,这句话还不要离,「不能自拔」这上面看到就是觉性现前处。当你看到觉性现前处,你要舍掉这句「不能自拔」吗?不必嘛!叫做不断烦恼。你不必舍他,烦恼自断!你看到是觉啊!这是汉传佛教的下手处啊,那才是根本到家。你不是根本到家,你还有个烦恼可断,你下次等到烦恼再回来;他就有去就有来,叫轮回,那永远不是根本处啊!所以这个才是汉传佛教的基础,才是他的基础。
所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心中所疑、所惑,叫做疑。谤就是什么?不明,叫做疑。谤就是还在拿种种比量在对照,就是谤,还在心中有比量的,就是谤。不要讲说后面什么骂…,那个还早,那个是最粗的,太粗糙了。心里面最微细的,就是心中还有比对,就是谤。所以谤字,你看中国字写得多好,那个言,再旁,旁、言就是谤。言入旁,他不是正视那个体,旁就有比对,那就是谤。你心中还在比对,不敢担当闻性的直下担当,那全是疑谤。所以「度诸疑谤」。
在这个法中,在这个心中,可以看到他的行为、行径,「经彼城隍」。城隍就是念念之间心中所持,内守为城,心中所持。道理清楚了,所以这个智慧底下,念念之间心中所持,叫做城。内守为城,内心在守,为城。外池,池水的池。外池就像水一样,开始这样子流演、流润。外池为隍。城隍,就是外面那个池,围着那个城的池,围城的池。当然也有人说无水,叫做隍。事实上隍字也是讲有水,就是护城河,就是有水。为什么有的地方讲无水,有的地方讲有水?这古书上面就有很多,就是有的古书讲那个隍字,他讲流沧浪而为隍,沧浪不是水吗?流沧浪叫做隍。所以有的人说是那个护城河没水,叫做隍;有水,叫做池。不一定,那流沧浪,那个叫做隍。所以你可以看到,他旁边立的那个叫做什么?白,那个王,明白那个王。所以能明白那个王种,念念滋润,念念滋发,叫做「经彼城隍」。你要在这个心中,念念在内守之中的那个城,跟你外面所接触那个缘起当下的,那个闻性的那个隍中,流润那个隍中,清清楚楚,叫「经彼城隍」。
然后「徐步郭门」。你看,把这个心境中讲的这么微细。你是细细的庠序,慢慢的就在,郭门是外门。就在这个外门的出入之中,你念念清楚,「徐步」。这是阿难,你要能够看到闻性,他就是念念之间在你心城外面,徐步郭门。这是阿难,徐步郭门。这里面就开始,然后再讲到…,因为刚刚讲说,这是体中的相。
下面这个文字马上开始,就是体中的用。「严整威仪」。你不知道如是法,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威仪,真正可以走入世间。「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你才能开始真正担当阿难的闻性,入世心中无疑的作用。你在这个心底深处,能够担当这个无疑的作用,你才有现在行者念念归家时,所有的一切法度、法则、戒条、戒规,你才能够立得出来。所以先到你体中来认,所以《楞严》是叫你先回到体中来认,所以他就能够肃恭斋法,斋法就是刚刚讲的洗心。那也叫齐,平等,齐,等齐的齐;叫齐心于万物,就叫做斋。所以念念之间如是恭敬斋法。所以这一句开始就已经叫做体用,在体中的用。不是那个体相用,这分开,是体中再分,体体、体相、体用。所以叫体用。所以这个时,你心中已然知道这一念,可是你发现这一念一定是什么?
这一念「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你这个闻性,就在这个当下,肃恭斋法,因乞食次,就是明明白白那个乞食的道理时,你念念看的是哪里?这个闻性看的是哪里?是感受的最惑浊处嘛,最浓密处嘛。所以为什么说这边上句开始叫做用,这句用中才能够为安布一切末法行者的行持了。你能闻性念念之间,刚刚讲的闻性本体中的体中,他应该先具的内守的庄严,内守的道理;但你面对哪,都是一切世间感受的最迷惑处,那叫「婬室」。所以摇荡,元气摇荡为婬,所以那个婬字是从个女,元气摇荡为婬,知见还立所知,叫做室。所以那个室怎么写?一个宀,一个至。你知见以为有所知,有所知就有所至,才叫做室。已经被种种感觉闷在感觉之中,那叫室,那都叫婬室。
你这个阿难,闻性的阿难,念念之间事实上都担当,所有的一切最惑浊的感觉,都要担当,所以叫示堕。示堕的意思要听清楚,示堕,你不能说阿难已堕!阿难叫示堕,告诉你闻性,因为他知道如是的守持,如是的内守,于是乎,你就能够敢入室,担当一切最惑浊的力量。正在这个最惑浊的力量,才能为末法众生讲出行仪,所以讲说经历婬室,遭大幻术。这种感受就是一切变化时,那种大幻术就是变化。你虽然是从大觉心体的闻性去面对,但你一样要清楚他那个变化。
清楚那个种种的变化,那种惑浊如同蚩尤放雾。你能够清楚担当,那叫大变化。摩登伽,摩登伽是叫什么?叫族姓女。族,民族的族,族姓女。姓,一个女字旁一个生,族姓女。因为摩登伽,就是你感受,堕在种种感受,那叫族姓,已经分成种种感受,那叫族姓。你堕在种种感受,那种阴覆、阴昧、阴暗润身之处,那叫女。那闻性现前,就是能够接受这种种大幻术、种种感受,那种族姓女中,那种婬室族姓女中。
但族姓女要是开悟以后叫做什么?族姓女啊,性比丘尼!所以那就变成心性的性啦,就不是族姓的姓了!所以族姓女跟阿难一听到顶光神呪,族姓女就是什么?三果!你过去看到族姓女就是迷惑处啊!其实顶光神呪,就是你念念知道那根本的大觉顶,那个根本的作用时,你过去所认为的流转处,其实就是什么?他根本不来不去,就是如实现前,所以叫三果。三果叫不来,是吧?不来果。他根本不来,他证到根本缘起,根本不来。你毕竟知道那个人,这是以后,按住不表,以后再说。所以你看看那个闻性,他就能够这样担当摩登伽女。
「以娑毘迦罗」。娑毘迦罗就是什么?就是黄发外道。释迦摩尼佛叫黄面仙人。黄发就是虚,黄者中道,黄有中道义。但你在那边追逐就是外道,所以这个就不表,就是外道娑毘迦罗。
「先梵天呪」。刚刚我记得讲到波斯匿王,讲他的父亲叫梵授。梵授在体上看,他是正,就是心中根本的行持,从立凡开始的流演。可是就在这个流演处,也就是众生流转时,所以叫先梵天。先梵天如能现出种种色相时,也是什么?惑浊现前时。所以过去要讲他的正相时,他是梵授王,要讲他流转时,那梵天就是什么?就是天魔。所以摩酰首罗是最初,天之首也。你看对时,他是十地菩萨,那根本就是能呈现一切种种世界、种种色相、种种众生,众缘的根本的性中的清净。可是就在这个清净,能够现出种种万象这种势力时,就是什么?就是大自在天迷惑佛性时,就向佛射箭时。看错,他就是什么?魔啊!大自在天魔;看对,他是十地菩萨。你那一念就在这里,所以佛、魔就在那一念。你就在每一个念头中,每一个感受中,所以那叫先梵天呪。他就是梵天入一切世时,那「先」就是根本,根本梵天入一切世时,那种变化,那种惑浊;你看对了,这种惑浊都是十地,本来的智慧;你看错了,就是凡夫的惑浊。「先梵天呪」。
「摄入婬席」。闻性在看的时候,你看到都是这个惑浊。感觉就是把你的闻性,已经就是整个拖在种种惑浊里。就是我常讲的镜性本来是清净的,看到镜色时,镜色的渲染,马上让镜性隐没了。这个隐没,换一个感觉来讲,这个镜性就被摄入在种种渲染中了,叫「摄入婬席」。
「婬躬抚摩,将毁戒体」。将毁,没有毁。到这里,我把文句断掉,意思告诉你,你现在每一个念头都在这里,婬躬抚摩,任何感受,就叫做婬室。每一个人都已经像阿难一样,发了要向道的那个决心,可是遍在每一个感受里面,你又感觉不到决心何在?都是感受啊!所以很多人就说:烦恼怎么断?我也是出家人啦,那我不知道怎么断!怎么下手!你知道这一念叫什么,你知道吗?婬躬抚摩。你找不到方向了!将毁戒体,在这里说的。
所以我在这里说文曰将毁,这个文章到这里讲将毁。将毁之时就是什么?是诸行者能够开始回头参学了!所以就在这个将毁时,佛敕文殊用顶光呪接引阿难,提奖阿难与摩登伽同来佛所。就这二个迷惑,那么惑浊,跟一个你在闻性之中,能够入一切法的那个闻性,侍佛的闻性,跟在世间这么大的惑浊,同时要在大觉脚底下,同来佛所。你将来才能看到,才能够为你说七处征心啊!你要是行者,连这个入世的闻性,接触到那个世间的惑浊,你都还分不清楚时,将来如何为你七处征心,破种种妄见?!
所以法中在这里,将毁戒体才是什么?才是为一切末法众生,开示大教之最初,才能够为你讲说七处征心,八还显真,八还显这个见,才能开始为你讲。意思就是你不敢担当前面这样的作用,根本不知道你在哪里流浪,所以叫示堕。你不知道你的大觉心体天天示堕吗?你那一念天天就是如是吗?示堕。当你示,开示的示,当你能够示堕之时,就是回头时!
所以婬躬抚摩,下一次不要想到那么一般的知见,是这样只是比一种相,叫婬躬抚摩。你天天看到你的念头,我们每天甘心堕在那种气氛里面,你就自己会惭愧嘛,你就叫做以「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你常常把这句话告诉自己,摄入婬席,婬躬抚摩,将毁戒体。那怎么破?真迷,心在何处嘛?谁觉得婬躬抚摩时嘛?你才知道中国祖师的慈悲啊!祖师的慈悲!
讲到祖师,才讲到我要为祖师讲话。现在很多人说如来禅、祖师禅,我不要学祖师禅,我要学如来禅。如来禅是如来藏,如来藏不是一形、一法、一相,你怎么参?你怎么参?你说参时,是不是要缘一法、一形、一相,才能参!因 如来藏非一法一相,所以你将来要参时,都可以缘一法、一相。你能够说我不缘一法、不缘一相吗?你不缘,那还是一法。你不缘法,以不缘为法,这就好像长爪梵志一样,我一法不受,那此见受否?心中不明嘛!
那你说如来藏,你要(若)祖师禅都不对,祖师都是缘他当下入如来藏时,缘他现在所习、所熟的法中,教示于人,那目的就叫你归家。就好像上次讲的,入城的四个门,没叫你流浪在门外,在那边不断的享受门外风光!我要你归家的,所以哪个不是祖师,祖师的祖字,一个开示的示,一个且。你看那个中国字怎么写这个字,示就是开显,且者叫做荐,超荐的荐。为一切众生开显荐明一切方向,这叫祖;超荐的荐。
那你说我现在就要学如来禅,我不要祖师禅,那谁来教?没人教嘛!你说:我教。你教,那你是什么?你不是还立一个师相吗?!祖师都不能立师,你就师了!德性?!我的意思是赞叹,赞他有德。你哪个祖师不是讲的就是如来禅?就是讲的如来藏?你不知道故,这样的谤祖师!但你现在正要教授大家时,要认识如来藏时,哪个不是立什么?立种种导引时,就叫做祖师啊。但这种导引不是以个人建立,是要见如来藏,所以才能称祖;你不是荐明如来藏,不能称祖。所以哪个祖师,禅宗不是荐明如来藏的呢?你不认识而已,你老是被祖师讲的,他现前教你的那个缘起,那个门相风光,你堕在门中流浪,流连而已,门外流浪而已!所以现在没事,如来禅、如来禅,不要祖师禅。那你现在是什么?你就是祖师,哦!过去都不可以祖师,你现在立个师相?不然你敢说你是如来!
所以现在人对这个…,尤其对这个心性,不能披剥,老是在相中,不断在这边搅遶,障断众生!实为可愍!假如真的懂得心性的人,他会为一切众生披剥每个文字、名字。披剥的意思就是让你同归如是心,你不必起疑。不必起疑,他才能活到世间,活到世间都是文字啊。你要是文字之中都是差别,你这个人活在世间就是死于世间。你能够敢于在世间一切文字之中,都能够找到你所需的,你心中所长养的,你活在世间就没有一法能够障碍你,那才叫做大觉应世。
所以你就能够体会出来,什么叫做障断众生?什么叫做妨碍众生?讲到说譬如叫你亲近大山,我不要跟你讲其他道理,只要告诉你,放下妄心,赤诚面对。你只要走进大山,觉心中自然就会从觉入觉。然后久而久之,因为如是赤诚故,将来大山就能活在心中。所以这里面,前面的接引,我只告诉你如何赤诚,如何发心,如何面对就好了,不能再多文字。你教人入大山了,就在旁边告诉他:大山很灵哦,大山会来接引你,大山在晚上会现个形相,大山会有怎么样、怎么样…。你败坏大山,败坏觉性!多说的那些感应都是败坏正法。这个人天天面对大山,被你的影响所错乱,从此以后他变成怪力乱神。古人讲的那种感应,是直下跟行者讲的。你真正面对大山时,你当然可以看到你心思中的变化,那叫大山接引。不是你面对大山时,听到那些狂惑的文字,你一直等着期待大山来接啊,那个叫做委屈堕落,看不到性中的作用。
所以古德讲的种种的瑞相,是讲一个行者性中应该有的作用。现代人讲的瑞相,你直下分析,用最粗的心理学讲,这个人已经闇昧自性,都是期待怪力。所以你不要以为他也在赞美大山,你不要以为他在供养大山,「大山好灵哦!大山好棒哦!你念十声大山,大山就来囉!」 你不要以为他在赞美大山,他在败坏大山,慎止!慎止!
这个体,不知道后面结尾可能结尾的不好,但你可以看的出来,《楞严经》中的文字,念念披剥的担当,他绝对不是跟你用世间的名相在那边搅遶,你要体会不出那个性中的作用,你看到都还是阿难破戒。你要看到真的性中的作用,你不知道你念念之间也是如是示堕吗?你知道示堕就是什么?就是明白体时。你不明白体,你怎么知道堕在何处?体中就是如是现,他就是能够面对迷惑,就是能够面对婬躬抚摩。过去的婬躬抚摩是不知道觉体,将来知道觉体时,他就是性比丘尼,根本不来,再闻顶光,就成罗汉。性比丘尼,又证罗汉,不是吗?又证大阿罗汉。这个迷惑都证罗汉,何况阿难!阿难为什么不证?是因为他要等到最后证,他要等到最后证,不是说楞严会上为什么阿难不证,法中就是最后证,结集经典的时候才证。那个才叫性中就是如此。
我们合掌: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