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22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pmoe0bc1a | 发布时间: 2020-08-10 | 3938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九日宣讲

第二十二堂

接着这个题目,所以你自然而然就能在心中看到那个威德自在的安布,那种慑服摄受的种种心中智慧的流露。所以不单在体上、理上,能够念念明确,而在现前的行持之中,你都能够知道,如何这样子为自己接引,为自己这样不断的砥砺、承袭;所以叫做威德自在,叫证三观以全德。

当你在威德自在,虽然讲到三观,那是心性之中、本性之中本具的三观。因为性中、大觉心体中,他根本就是止,他常处一切缘起之中,从来不动。所谓不动就是之前讲过,那个动叫重力,你从来不倾重、偏重于个感受上面。因为你不倾重、偏重于个感受上面,所以你才能够等持、等运。所以如是止故,才能够有如是等持,才能够有如是三摩钵提。因为有如是止,才能有如是等持,在这个等持之中,念念看的就是止。所以你当下看到,就是你心中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心中的清明智慧,那叫禅那ㄋㄚˋ,那也叫禅那ㄋㄨㄛˊ。然后从禅那之中,你在不二之中,你能天天圆照于止,在不二之中,圆照于慧,这就是在辩音菩萨中,念念之间为你心中剖析如是三观。

你千万不要听到三观以后,就会堕在三观的名字之上,只是在名字上沉没而已。三观然是一心所显的三观,所以三观,念念三法之中,他是念念呼召、念念交光。所以他才能够在起成行者最初回光时,虽然你在止中入,或者你在慧中做成你最初下手处,你自然而然,只要心性不闇昧,你从来不用妄念遮蔽自己,你会发现就在你随取的一法里面,他能够通达其他的二法。所以他在止中能够再变成了,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或者止中,他突然感到根本不二的作用,所以在不二作用里面担当变化,叫做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心性就是如此,所以那叫辩音。

辩音是让你真正心中清清楚楚;你为什么能够清清楚楚如是辩音?是因为你根本最初本立故,还是要讲到本立。所以念念之,你在行持之上,才不漏失,才不会妄堕,才不会偏颇,自然而然在你心中,他就能够圆会,所以叫辩音菩萨。这个时候也告诉你,在行门之中,若是你心中没有如是好解,没有如是辩音的智慧现前,你叫因地心中,一定不真,发心不真。你不但能够看到性德之中自然为你安布,一切行门清清楚楚,当下就在如是根本三观中进。然后在三观之中,你能够圆会一切三观的交光,这叫辩音菩萨。你不去如是行门中的这个智慧,这叫因地不真,发心不对!

所以在这个行门中,所举的一切菩萨,不是行门,这部经中所举的一切菩萨,他就是告诉一个行者,你要看到你心性之中的,圆觉心性中的排列,那叫智德、威德的呈现。少一位你都不叫做因地叫做至真,你都不叫做真发如是菩提心。所以拿菩萨的功行、菩萨的名字、菩萨的威德,他也可以当成行者念念之间,现在回光、现在反观,自己当前的行持,所以自然能够辩音。

你用到世间上,也是如此。你用到世间上,一个真正好学的人,他立了一个学习心,他自然就在所学之中,虽然你给他的科目有种种,有国文、有数学、有种种科目,他居然能够在科目之中,能够融会贯通。你以为念国文就念国文,国文之中他也要种种、各种文化的底蕴,他才能把国文发挥淋漓尽致,他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你要学什么自然、历史,你也要通达一切中国话,你才能够将来能够宣达时,用你现在的语言,才真正能够把他表达清晰。

所以一心只是列举种种科目;科目的目的,是科究一个行者,他念念已经甘心向学的发心。所以这个科,是什么意思?科究的意思。科究是什么意思?(研究的究)科究是什么意思?科究就是让一个学者念念之间,在这个心体上不断的建立,叫科究。所以现在的世间语言,你一听就知道他就是闇昧,连世间语言这个道理都不成就什么样的话!就好像有的人常说,「现代科学来看佛教,佛教并不科学」。常常听到吧?所以有很多人就在辩,「那怎么不科学?你看个地方是符合现代什么天文学、和什么学。」其实这遶太远了,你讲完,他也不见得信,他就认为不科学。你要告诉他,科学是什么意思?科学是科究的心。科究的心就是什么?就是过去所有的学者,他在他所学上面,身心投入的赤诚,他念念之间,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这种精神。一切世间的文明都在如是科究的精神之中成就的,没有如是科究的心,根本没有世间的文明,没有世间的智慧!

那你说佛法不科学?请问仁者,你科究过吗?你来随我出家十年,好好学一学,你再说不科学。你用个不科学的心,不科究其学的心,来说我不科学,你不是很草率嘛!这才叫做不科学。你想要科学,你就要深入其门嘛!你好好研究一下科学、科学啊,然后你才能够发现心中的变化,才能知道里面的道理。因为有很多心性上的东西,不是用文词能够传达的,他不是用世间语言能够明白的。就像昨天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怎么样用世间语言告诉你?没办法!用世间语言告诉你,你都是堕在:「怎么会是见山是山呢」?

但是真正修心的人,他才能知道嘛!当你完全再看到山时,你完全知道是觉心时,你全部的所有的智慧、身心力量,不在过去的尘相上面搅遶;那根本都是觉体。你突然觉得,都在觉体清明中看到山时,已经不是过去山中的重嘛!已然好像离山很远,叫「见山不是山」。这是一个心灵之中,你能够真正在心体上参究,念念披剥时,你照见心中的作用,你才能够明白那个文字。那个后面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种坦荡担当,那又不是像过去,你所知见,世间语言知见,那种流转、那种厚重、那种沉闷;那种是根本的担当!就好像你站在镜体,就是担当那是黑、那是白。站在镜体,担当是黑是白,没有过咎;你背离镜体,说黑、说白,全成流转。当然能担当,为什么能担当?因为在大觉体中,「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不知道世间相,你还不知道觉。

所以念念之间,历劫的呈现,你要清清楚楚。历劫就是那个去力。每一个大觉心体,随缘呈现,你要清清楚楚,那才是佛门讲的心法的担当。你从来不到这个心里面,你根本都是堕在心中最末梢,那种厚重流转相的知见之中,以为是真,拿这个东西来判定佛法不科学,不是愚痴至极吗?你根本从来没有在心性上参过!

所以有很多东西,他不是用世语言能够传达的,能够跟大家沟通的。那个一定要是什么?行者行者说的,那个是一定要在心性上参的人说的。他才能够什么?起成回响嘛!他才能够真正达成种种传达的作用。所以才叫做「教外别传」,你讲完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过去还有一个在家的菩萨,在讲经时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后面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以最后终于「见山是山,又不是山;见水是水,又不是水」。多余呢!自己都糊涂了,这真有这样子讲的。因为他发现,最后好像见山是山还没有完全讲完,见山是山,但又不是山?见水是水,又不是水?你自己还在怀疑什么,那是担当,何况你还要多一句,那不是山,那是直下担当。担当之中,你还怀疑见山是山,还要不是山。多此一句,我就知道,仁者,原来你现在心里还多诸怀疑、疑闷嘛!你连疑闷都还在,你当然不要说,你证得了,道理你都不通!将来理都不通,你如何归家?你如何下手?所以叫做不是世间的知见能够清楚的。

所以这辩音菩萨,就是要看到一个行者念念之间,你心中若是赤诚时,他在你心里面,能够为你辨析,能够自然为你架构。若是没有如是辩音菩萨,那就是在圆觉发心之中,你因地不真。所以辩音我用几个字来解释,叫「辩交光而周密」。辩,就是辩音菩萨的辩。辩交光而周密。周,就是周圆的周;密,就是密宗的密。所以让你念念之间,互相在一切法中,念念之间互相呼应。这不是讲玄,心境就是如此。你若是用心用到赤诚时,你若是真心发心,若是因地心中若是至真时,你会发现智慧自然呈现。你才始知古德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啊!那不是安一个名目来学,安一个名目,你学不到的,你不在大道,不在根本之中建立,你安个名目,要再找个辩音,你里找辩音?那是绝无可能!但你要是真正在本中,若是真已建立时,自然心中他就能够为你真正明白辨析,清清楚楚。

所以世间人立一切科目时,他自然就在科目之中,他是学科目而科目吗?不是,他在科目融会之中,他建立的是他将来这一生中,念念之间,明明白白的学者之心,那完全都不同啊!但你过去没有以科目来科究于他,他根本发不起那个能够遍入一切法中,诚恳参学的心中的担当嘛!所以将来他成就时,不是死在科目,他会发现过去科目不过都是方便;将来圆会时,他能够在这个学心当中,他能够学尽天下一切学、一切法。性中就是如此啊!你就要在这边建立。所以法法之间就要拉回,拉在你自己本来面目上面,不断的建立。

所以这本来面目上的建立,就是一切经中,最初告诉你,一时佛在、一时婆伽婆。你念念就要在这边,你为什么知道一时婆伽婆、一时佛在。因为前面有四个字,佛特别阿难,最后经首一定要冠上「如是我闻」,赤诚心中如是领纳,一个佛人心中如是的担当!以这叫做六成就,这六成就,你不要小看六成就,不是讲经讲六成就,就过去了,只告诉你怎么成就。你会发现,讲经人真无聊,大概没有东西讲,没事安排这些名相,六成就:有处成就、信成就、闻成就…,不是啊!古德讲这个的时候,讲到这个成就时,是念念告诉行者,你当下心要在里,要看到你心中的建立,叫成就;要看到一个行者明确的发心,那叫成就。

所以到了辩音菩萨,下面就是「净诸业障菩萨」。你在三观之中,都已经辨析明细,都已经周密了,自然在一切法中流露处,就能够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就在三观流露处,在止、在变化中、在禅那之中,他就不会堕在世间最初的什么?那种感受的浓厚里!还有感受的浓厚。因为感受浓厚中就起对待,因为起对待故,所以他在这个对待中,念念滋生嘛!感受,就是我相;对待,就是人相;滋生,众生相;于是持如是的作用以为寿命,念念之间不能舍离。所以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离,因为那个作用已经在在意识里面,他就随时就是我、人、众生,我、人、众生。所以这叫「一切业所不自知」。他就以此为命,那寿者相,就抓持这个业感,持这个业感!

所以最初讲我相,我刚刚讲说,刚从感受起,经文就告诉你,你以为在一切感觉,因为常常都在感觉,你以为没有我吗?拿针来刺,你才知道有我。这意思就是你都活在感觉里啦,一刺就知道有我了。当你当下知道原来有我时,你说:啊,原来有个我!抱歉!你已经在人了,你已经堕在「人相」人相中了。于是乎你在觉得有我,念念之中感受中的我,跟觉得有这个我,这种不断的这样子交错变化,那就是「众生」哪,能够滋生种种幻想,然后你就在这种业感之中,一直这样流浪,以为是自己的性命,以为是自己的「命相」,难舍!

但三观你都清楚,你当然不会堕在那里,你止都明白,你怎么会堕在我相、人相,四相之中呢?你在感受当下,不知道感受吗?知道啊。不是讲说十方世界有一众生,若是有一心念,他都能知吗?但是能知那个心是他吗?不是啊!才叫「奢摩他」。所以将来断四相时,不是不知道四相千万不要以为过去讲说要断四相、破四相,破四相不是不知道四相,破四相是要不像一般众生流转在这上面。所以这一切感受明白知,他还是我相?他还是那种深沉那种感受?他在这个感受之中,还起成种种对待嘛?没有啊!因为你能知对待的,就不是对待,他早就在这个止上,而且他已经能够担当心性的变化;能现一切变化的,他早就超越一切变化。所以在这个变化中,在三摩钵提里面,他能够担当变化时,他当下就不舍奢摩他,因为他当下就是止,他绝对不会堕在变化上。心性就是这样子,你若仔细要去参时,只在心性这样子思惟,仔细每次这样反观,打坐、参禅的时候反观,你会发现心中就是这样子。不单是打坐、参禅才能反观,在你平常的行持上,在平常的应量上,在平常的一些作法上面,都能反观。你会发现心性就是如此,所以他当然叫做破四相,那叫「净诸业障」。

所以他三观能够坦荡呈现时,不但观观能够周密,而且观观名字都不立,他能够坦荡回家。名字都不立,不像一般的外道是真有如是法的名字可立。真有如是法的名字可立,还堕在法执之中。这有时候讲起来,大家或许是不懂。本来是出梦,你是在梦中,方便你出梦时,才有教你出梦的法。你只要是出梦了,当然这些法是因为在梦中来,所以你根本不会再执着于法。这个譬喻可能你还是不懂。就好像有的人,不要说梦好了。有的突然的时候,因为精神涣散,眼睛突然看到种种幻化种种相,幻相现前,他突然感觉那边有个人,突然感觉那边有些什么东西啦。这个人知道,那是因为精神涣散故,所以这个人抖一抖头、捏一捏鼻子,然后精神就回来了;然后看到,他知道是幻。你能够说,你现在的知道、清净,是因为抖头来的、捏鼻子来的吗?不是吧我现在不会幻原来这个法是抖头来的?那你将来随时保持抖头要清醒是捏鼻子来的?当然不是嘛所以明明是因为入幻故,方便说抖头、捏鼻子那幻醒时你就知道这个本来常住嘛根本是方便借用名字让你破除,出幻而已方便那些动作让你除幻而已。所以他连名字、连法名都不立,所以法执都不立。

所以行者要在最初担当时、出梦之时还要这种知见。所以他才不会妄堕在种种法相上面。因为不妄堕在种种法相上面自然不会堕在什么?法执之中起成种种不必要的一些心态现前。这才叫做「净诸业障」,这才是真正在法中,在行门之中行门就是一切法一样,坦然示现,因为三观周密,觉心就如是故;但是你絶对没有一切众生,过去的一切业障沉沦叫「净诸业障」。

那你要说:「法师,这个净诸业障,在心性上要怎么观呢」刚刚已经讲,你若是没有辩音表示因地不真辩音现前处在交密之处你就一样看到,一切感觉如是呈现,他还有过去这种众生无明的沉沦吗四相的沉沦吗没有这表示一切法不失啊他看到根本没有沉沦叫「净诸业障」。假如你没有这种担当你也叫做发心因地不真。就好像在镜子中你真正知道镜性的作用时你不敢担当镜色变化吗你当然敢担当嘛千变万化你当然敢担当嘛那正在担当镜色千变万化时你还会随着镜色变化处随时堕在我、人、众生、寿者吗?当然不会。所以叫「净诸业障」。

所以你会看到心性中,就这样子排列的,一步一步排列,一步一步为你的排列,审视清楚你的发心。你连这个菩萨的名字排列,若是清楚时,将来在整部经的架构,你会更清楚,你会更明白。

所以讲到经题的「众成就中,很重要的,你根本不知道讲到这部经时,这个法会现前处,所聚集的这些,不管是菩萨众、声闻众,或者是护法众,或者是优婆夷、优婆塞众,他们代表什么?因为过去我们堕在人相中执着太深了,你只看到是人来了。你要看到每一个不同的行者,每一个不同的菩萨,他代表什么性德,你要知道这所有的性德现前处你才知道这个法会的缘由。

所以絶对不是说像《大般若经》一下子念了,可能第一卷都是菩萨的名字,「哎呀那个可以不用念哪!」那个才要念你老是拿众生心,就是你懂得的,才叫懂得啦那个大山,那个山你懂得吗你要是刻意用文字、用声音去解释他这个人叫做傲慢就背离大山。大山你走进大山里面你是拿根本清净的心、坦荡的心,面对他,山才能活在你心中啊不是用你自己现在的感受说,要用我懂得的文字去解释他。你用你懂得的文字解释他都是活在你的业感中;你从来没有一分一念,真正放下心思去体会山你怎么能够解释山所以我们都是拿我们能懂的那个,以为是懂错了不懂的那个,才是将来启发你能懂的智慧。知道吗?

山,你也不懂啊!山,是什么相?山是累聚相,山是石头、山是泥巴、山是树木、山是草皮、山是堆积。你拆开来说,没有一法是山;所以你怎么解释他?合在一起,他不能离开石头、不能离开草皮、不能离开泥巴、不能离开树木、不能离开累聚;他却传达的是高相。所以你刻意在中找一个文字的意思,都叫拆解,这样拆解大山一样,你找到吗?!

当你真心中融会一篇经文时,你在一切法中,你真的愿意去深入,愿意担当,愿意在心中念念至诚恳切,去向他至诚顶礼,自己降伏自心时,那个经文之中,在你心中所起的每一个意念,才是你将来念念之间贯穿的道理。所以那是至诚恳切。既然是至诚恳切,怎么会来一念说,前面那一卷就可以不用念了?你可能是在赶时间,你不是在念经!

要念,那个菩萨众成就才是最重要的!你开念是不知道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你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到你念久了,你突然才发现,原来他不单只是一个菩萨名,他是念念之间告诉你,你应该具什么德,才能够听如是经。你念大山,大山也是个名字,念久了你才会发现,原来山传达的,永远不是那个山的名字,他传达是山的意境。何故能够如此?因为心性就是如此,觉心就是如是。

那现在讲这个心性如此,古德讲这个心性,诸佛讲这个心性,帮一切我们我们这个末法众生讲这个心性,就是告诉你心性就是如此,所以你就不必起怀疑,叫断疑深信嘛你不必起怀疑自然而然在这个上面,就能够老实去参因为你老实去参,你不会起怀疑;不会起怀疑,我知道这个人是修心的人;你老是起怀疑,我就知道你一定是着相的人,就差这一点。是心、是相马上分判,马上就可以给你断案,原来是相。

因为参心的人一定明白一切相,站在相中的人,一定闇昧一切心,他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入手那既然不知道怎么入手不是障碍,我讲这句话说,不知道怎么入手不是在取笑、轻蔑。我只是在提醒你你不知道怎么入手时你要反观一定平常不在性上体会你还在相上捉摸那你参三大阿僧祇劫你也不知道怎么下手为什么你不熟嘛你参久了熟了就下手处啦!相中永远不熟为什么相中是刹那变化。性中你一参就熟为什么他永远常住,从来不失所以你不取其易,你却攀缘那个困难,所以才叫可怜、可怜!真正在性上参,才叫易行道,因为那根本就是你念念之间从来不舍离的,那才叫易行道。但是古人讲,「知易行难」,行难。千万不要听我讲话以后,「哎哟,好好,很快能学」。错了!有的人学这一生,像我们学完这一生,只是学一个鹦鹉而已,哇!哇!哇!鹦鹉学人语而已。那这一生中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够开悟呢?还不知道呢!

所以这叫「净诸业障菩萨」,所以这在行分中讲完。证分,行分完,就是证分。证分也是从三菩萨表,三也就是乘数的三,三菩萨表。所以现前叫「普觉」,所以你在一切法中都已经净诸业障,那就是什么?大觉普现处,念念都是觉心现前处,那就是证分了,直登如是。所以你看到觉心,讲到觉心所有的一作用时你还要担当什么担当一切众生担当一切觉心在所有一切变化的最后稍虽然叫「最后身不受后有」,但是你不能忘记最后身,所以为什么佛都在人间成佛。所以你要担当那些变化,你不能不知道变化。所以在担当变化中,是叫「净诸业障」。就在「净诸业障」,因为为什么要讲「净诸业障」就是你担当变化,你再也不是过去的业感。讲到不是过去的业感那当然当下就是看到你还能担当过去,一法不增、一法不减。所以这是佛门中的行者,念念要参的时候念念下手的时候这种心中的对应、对照。你不要说净诸业障就没有感觉了。不是的,净诸业障是一法不增、一法不减,但是他没有过去的业力流转,再也不是凡情的造作。

当你能够知道再也不是凡情造作时,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普觉现前处,一切觉现前处。所以这叫做一步一步剖析,一步一步进,信解行证,一步一步看到觉心中,一步一步为你透析,觉心中就是如是的渐次。这普觉现前处,因为普觉现前处,他一定什么?他既然觉已经周遍了,这个我用八个字来表「觉已周遍,施无作病」,能够施的时候,就无作病。所以既然都是普觉了,刚刚讲说我、人四相都破了,所以普觉现前处,他自然就是什么?他就不堕在众生的作态中说的嘛,那个普觉是根本大觉心体中的,一体亨通,他不是作成的、不是止成的、不是任成的、不是灭成的。他只是让你过去在这个作上,能够达到如是觉,我作持什么什么样的法,达到如是觉,我只念如是如是念,达到如是觉啊!就像刚刚讲的,他止的目的、作的目的,只是你除妄,这个觉绝对不是因为作止任灭来的,他本来就具足的,他不是要你摇头、捏鼻子来的。但是你要没有作止任灭,当然你将来也不可能证如是觉。

那前面讲的,从开始知道觉时,都是开始作持时,都在作持当下,都是在开始止息时,因为作止任灭他不是四法。虽然讲起来那四法要法法分明,但你会发现他就是一心之中,就具足这四相。你明白道理,你念念开始就在如是观,如是行持「作」。因为如是观、如是行持时,过去的业感跟现在就不一样,过去的业感就「止」。因为过去的业感止,所以你一样清清楚楚。业感止,刚刚讲的,业感,你不要像一般凡夫众生的那种知见,业感止,就是任何感觉都断灭了,不是!只业感止了。所以他才能担当一切变化现前「任」,但是在这个任中,你还是像过去凡夫妄有作吗?不是!你在任中你发现自性就是如是,自性那种坦荡,那个叫做「灭」。镜子,你要真正知道镜性时,他随时都在千变万化,他随时都在千变万化处,就是镜性的寂灭处,那叫「灭」,所以叫「是法住法位」。

上次讲过风动旛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清楚?风性本动,所以你就不能更说风动,你更说风动已经不认风性了。所以你常在种种风吹之时,你知道大地万法寂然啊!所以一切法本自寂灭相,因为他根本守住他的性,有动?所以你看到世间法也是一样,你能够知道一切感受处,这是觉的本来,他也从来不动。所以佛门中讲的不动,不是断灭,所以《圆觉经》一直告诉你,不是都不动,或是止,都不是断灭相,或是除妄,不是断灭相,那是他的本性如是。所以现在还没有达到本性时,我们会以为是在动,我们再回头,都以为在动,都是一种不同的变化。但将来你真正达到本性时,真的证得这一念性时,随时流出不就是他的性德吗?他正在性中有动过呢?他的现相之时就是镜性,镜色全然是镜性。镜子现境有动吗?镜子现境根本不动,就在这个不动之中,他却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泼,所以众生才觉有动。但你一觉得有动,你后面那个动,叫做妄动,叫做妄动。

说世间人,在佛门中知道这个道理,世间人知道吗?知道耶!儒家都知道耶!儒家在《礼记》怎么样讲?《礼记》都说,所以你看儒家说的,他不是世间那一套,儒家都还在性中讲的,所以世间圣人都是在心性中建立的,只是在这个里面,毕竟不毕竟而已。儒家只是讲到礼数,心性中的礼数这些;老庄只能讲到心性中根本无为的清净。所以你要证得大道时,那个礼就是从大道来,一个中若是真正和善时,他行住坐卧种种威仪,自然流露出的就是祥和的气氛。那是因为从他心中的根本至善之中,流露出来的祥和,一切如法如仪嘛。你不懂的人说,「哎呀,他的行为好如法!好如仪呀!是乎我要学他这样。你不学他的心,你学他样子,样板而已嘛!所以那叫「礼者,乱之始也」。这佛门中大道,这个华人汉人的祖宗都告诉你,在性上之下建立的。

所以在《礼记》怎么讲?「人生而静」,人生下来是安静的,安静的静。「天之性也」,天性,儒家讲那个天,就是一大为天,不是佛门讲一大,你看《说文解字》,就是一大为天。你要入那个一,担当一切变化,那叫一大。所以大者不可以,不可以拿相来量。所以这个本来就是中国人的智慧,那是天之性也。他在这个性中,他马上就「感物而动」,他能感物,你才会感觉有动。这个性本来是纯和之性,但是他能够感物,所以你才感觉有动。镜子因为感物,所以你才会感觉到镜面上有变化,其实那个变化就是他的清净,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性中的欲,欲也。这个欲是什么?情欲,情欲就是他入到一切感情情境中,这个欲是情欲。但是你要是在一切情中,感觉现前时,你拿性性为情,你要知道那就是性中的性用,叫性性为情;那情都是至静,你看到一切感时,你还是安静的,不动。但是你拿情情为性,拿感受之中的作用叫情情,拿情情以为是自性,性成乱动,《礼记》,儒家讲的。

所以怎么会释门之中,还在动上、不动上,还搞不清楚?!根本性中不动,你知道吗?因为他常守自性嘛,性中不动,所以他一样,能够不碍诸相发挥。不碍诸相发挥这是在后面这个真的叫做什么这个真的叫做拔济众生时那方便用语,就怕众生还堕在后面。但是这个方便用语有祖师的智慧在里面,他用到这个语时虽然是方便用语他絶对不成赘语不会在后面加一个「见山是山,又不是山」这叫赘语、多语。所以那叫方便用语,所以不碍诸相发挥这也不是祖师说的,是诸佛说的,是让你担当的。所以这叫做普觉叫施无作病叫施无作没有作止任灭,不是说都不知道作止任灭是在一切作止任灭之上你一样等持等运,你清清楚楚。但是你在这个上面还会留碍吗?还会这些作相所妄认真有吗就像刚刚讲的刚刚讲的可能譬喻会比较了解一点,刚刚讲的摇头捏鼻子,你还会被他所迷惑吗?我后面的觉是抖擞来的,捏着鼻子来的?不是!是因为你精神涣散故,所以才要你抖擞,才要你振奋一下精神。当你回来时,你才会发现,这个觉本来在,刚刚不过就是妄,全然都是妄。所以一切作止任灭,都是因破妄而建立。所以这个叫做普觉。

在这里面排列,这里面排列到了证分时,你是能够担当一切作用当下,但是你明白作用这才叫普觉,才叫证分。所以证分,你不要以为到了证分,就是一切圆满,什么都不必讲。到了证分,一切圆满的时候,才能法法通宣。这法法通宣,就是如同好像教下常常讲的,宗通与说通,都要清清楚楚,都要明明白白。所以到了普觉菩萨,你真正看到了这个觉性现前,这个智慧现前,他能够明白一切;谈破妄,但明白一切作相。他还会堕吗?不堕,你不会妄说我是作中来,不会妄说我是止中来的修德。但是这一切相中你都清楚,都是下手处,他都是在作止任灭中,那是根本的寂灭。

所以下面你就会看到「圆觉菩萨」现,圆觉之中,在最后的圆觉菩萨,当然后来还有一个贤善首,但是最后第二位代表,就是圆觉。圆觉既然现,为什么他要告诉你如何安居?如何立期限?有上中下期,有百二十日、百日、八十日。那这个要将来去讲,但是告诉你圆觉菩萨的意思就是,当你一切大觉时、明白时,你当然知道现在心性应该常住何处;你明白自己的心性常住何处,你当然也就知道如何接引众生,如何立期归家。立种种期限,为自己设尽方向,立下方向,叫「立期归家」。在这个常住之中,你才能念念什么?念念依止,那叫做「安居」。你念念心性不是啊!

所以圆觉不单只是告诉你,全然已然就是圆证,这叫结束。圆觉菩萨的圆证,他才是世间开始的真正行者接引相。你前面所有的这一些行为都已经知道了,一切菩萨的作用都知道了,你自然就会老老实实、清清净净静默而住,就住在如是中了。那静默而住,就是念念之间为你长养如是智慧了,叫圆觉。所以前面的所有菩萨名字为你贯穿完毕,后面你自然就能够依止,能够成为善依止,那也就是你将来证的圆觉;他也是为你阐明根本,那个圆觉,所以叫「圆觉菩萨」。所以我在这里又是八个字,叫「圆光已证更演周期」。圆光已经通晓了,你就更演周期,这个周期中,你是念念之间,会看到心性之中的种种作用,那才叫圆觉。

所以圆觉之中,不失一切接引众生的安布、方便。那这个安布已经不从前面的菩萨,这个安布已经是前面的菩萨作用已然大明,所以现在的不失,就是心中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接受,那叫安居,那已经叫安居了。你前面菩萨不懂,你根本下面不能老实,那个叫圆觉。这个相中、因地心中已经看到,已经在圆满、圆会如是觉。本名叫圆觉,行者叫圆会,开始圆会了,圆会开始了。

然后,既然圆会开始,所以你念念之间还要达上首,依什么为名嘛。圆觉开始了,你念念之间还要回光,所以后面的「贤善首」,就一切成就,还要从头何为名,叫立名相。最初是从名,告诉你显实,到最后实还要还归于名,叫名实双运,这个才叫做不失名相。所以现在我们的持名念佛也是这样子,我自己期许都是净土中人,我也是念佛,念阿弥陀佛。所以你要在这名号之中,你要天天在佛号当下,要能够发大愿,我要显实啊!我不单只是,「弟子此身不单只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祈求阿弥陀佛、十方诸佛慈光加被,让弟子持如是六字洪名时,能够开一切诸佛智慧,入一切诸佛知见;若不入如是诸佛知见,弟子绝对不取西方」。要发这个大愿,你念念之间要在佛前忏,「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这是《法华经》中的偈子。

你不要小看发那个愿力,你天天天天念念,天天发愿,就像蒲卢在呼召螟蛉,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就变体而出,再也不是凡胎。你不这样子来,你怎么下手?这就是开始,念念从名中开始立,念念从心中的声音开始建立。这都是下手处,你要绝对相信,绝对相信。那不可思议,不要说我们自己念,不可思议啊!就算别人帮你念回向,这里面都不可思议,这不是讲假的。

我过去根本不学佛,我什么时候学佛了!我们家五个小孩里面,我大概行为最不太好,我妈一天到晚,尤其我舅舅是学佛的,他在美国。我妈妈在美国的时候一天到晚为我念《地藏经》一部,什么孩子他都不回向,就回向给我,「希望地藏菩萨保佑他,早点改邪归正」。结果接触佛法一个月,出家了。我妈在地藏王菩萨前说:我叫他改邪归正,没叫他出家啊!把我的回向还一半给我吧!这是真事。我当时学佛,突然就感觉到:诶,好像不好乐世间了,人家以为我发疯了。我开始学佛,就跑到象山,台北松山的象山上面,这个精神好像涣散一样,因为现前的生活已经不好乐了,将来不知道如何安置,所以疯子一样。就在象山上面,看到十方大法禅寺,我永远记得这个名字。他那个地藏王菩萨相是一个亭子在外面我看到地藏王菩萨相的时候,就被那个相摄住了。我就跪在前面,第一次诵了一部《地藏经》,二个半小时。诵完以后,根本站不起来,跪在那个蒲团上面我妈就诵《地藏经》我看到地藏,一个月出家,一个月出家。那个不是发大善愿,那个是懵懵懂懂出家被我妈持咒出家的不是我发愿所以那个母亲帮你回向都不可思议啊何况你自己为自己呼!你絶对要相信,愿力不可思议。这是心法,这不是讲邪了,这也不是讲到怪力乱神,以心应(印?心,他就是如此。

所以你才发现整个世间就是一个「觉」字,觉在呼应,没有一法离开过觉。既然是觉在呼应,所以你周遭的人,若是为一个人安布什么样的气氛那那个人会突然在你给他那个气氛里面他会发起如是力量,那叫「觉起」。所以都是以觉在安布气氛,让他、令他觉起。所以都是「从觉入觉」,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觉字。所以古德开悟通体是觉啊一个选手,田径选手跑步,跑到最后他没有力量了,冲不到最后,大家为他加油加油、加油他突然发生力量,冲回来了,还得第一名你不能不相信啊

过去那些古人都有智慧的他走到那个国家里面,看到这个国家里面虽然现在好像这个王朝很盛,很霸道、霸气但是仔细听民间老百姓都是怨声载道念念之间诅呪君王他知道国家将灭。他走到一个国家里面,这个国家才新兴的国家小国,虽然好像还很软弱没有力量军事、什么样财力都不够;可是却听到所有的老百姓,念念之间赞叹他的君王,他知道此国当兴。你不知道那个念力的可怕,我们念念念2012有灾难,你小心,真来!不告诉你还好,告诉你,大家都有灾难了、有灾难了,总有一天被你唤出来了。灾难里来的?唤出来的,害人,那是真害人。

所以真正的菩萨遇到灾难时,真正菩萨知道灾,他也不会对众生说啊!因为本来都是如梦嘛,众生根本没有这个智慧能力,能够面对这个灾难,你告诉他灾难,不是在败坏众生心吗?菩萨知道灾难不会跟你说的,他只会用尽方便,现在如何教化你,再用尽自己力量为大众回向。他给你说时,反而大家心中惶乱失守,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别的事了!那这一慌乱才叫做大军全溃败,那灾难一定来!灾难还没来,就有很多人开始拿枪杀人了对不对先起成别的灾难所以真的菩萨不会这样说的,真的有灾难,你真的知道,都不会这样说的何况菩萨知道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你如何拿梦幻之中,过去众生业感的梦幻的灾难还拿如是梦幻恐怖现前众生

你不必讲灾难来,我告诉你,灾难,人人生下来都会在就好像癌症一样癌症,大家都知道癌症是絶症,可是你知道不知道生下来,从有这个皮囊开始,就是絶症了,因为他将来必定坏死。从你的念头之中,就是一念生、一念那就是灾难你看不到那个灾难吗你还要再求别种感觉的灾难吗假如你能看到念念的灾难,你能看到自身下面根本这样的一个絶症,这个人发心疗治众生絶症时、大病时,絶对不是在现前你看到这些业感、业相中,说你的下手,你是在最毕竟中说下手。你知道真正念念之间灾难时你絶对不是在众生感觉到一些幻相现前时你在这边用世间语言诳乱众生心思的你是在平常时,念念之间在每一个法中,已经为一切众生导引他将来必定脱去一切苦难的业报这才是菩萨。

所以那念力很可怕的我妈一念我出家了。将来我们一念搞不好灾难来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懂得回向,念念之间回向,絶对相信念力的不可思议那种以觉应觉的不可思议。讲到这个时,就不是怪力了因为你是知道用觉。你知道用觉,所以你才能够帮助一切人所以我要如何在自己身上,成就什么样的气氛将来我身上的气氛,就如同大山,我站到众生面前,根本不必说话不必讲道理,他就听你的你为了度众生,你也要怎么样?不断的要建立自己啊所以你看广钦老和尚那些有德的祖师过去的大德广钦老和尚大流氓在他面前,马上看到他痛哭流涕,跪在地上广钦老和尚什么话都不用说,「你好好念佛回去就念佛啊现在你不要说大流氓一个好人在我面前看到我他也不会跪你跟他讲尽道理,「法师,我很忙!你讲完没?」他根本不听这没有德的这种作用所以你要建立以觉应觉的发心你才知道那个觉心的不可思议那才是真正,那不是怪力乱神中的你懂得当下用心那才是一个行者真正发心

我们回向。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