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21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05 | 4339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九日宣讲

第二十一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昨天我回去,有把最后一堂课听了一下,才知道中间有一段断掉的地方,再跟大家补述。当时我要讲的是钟声能破地狱,所以讲到地狱众生虽然他们常在苦中,连受苦之时,连那一念想要暂停苦的念头都不可得,所以恒常如是受。其实这样的业力在人间也看得到,你看那些造恶的,或是打毒品的,他知道已经很痛苦了,可是他还是要打,他绝对没有那一念说想要停掉,我要停息。你看那业力的逼迫!事实上他潜在意识知道是苦,可是前面的念头却告诉他,念念他不愿意断掉,不愿意舍离。到了这种业力刚强处就是地狱,所以他是无时无刻不在受苦,他都在受苦当中,没有一念说我想要歇一歇,想要停一停。只要他有一念能够让他歇一歇、停一停,那一念就能够出离地狱。

但是这个钟声,在法界之中,这个钟声,你不要看在中国,在其他西方世界都知道用钟。钟是可以警示的,所以只要有人类的地方,他们不用太多过去的文化交流,但是在有人类的地方,都知道用钟来警示于人,所以各个宗教都是用那个钟。真正听到那个钟声时,你听到“当”一声,事实上在你心中你就会有什么?就会有,心中会有镇静心,会有自己歇息那个业力的感觉,马上就有那些,感受那个精神回摄的这种作用。当再加上修行者的愿力跟悲愿,他能够把这个声音,传达到他心底最深层的业感深厚处,他心底的深层的业感深厚处,也就是法界之中的地狱法界,他能够破地狱法界。

这是我常讲的,就像昨天也讲,那不是自力,不是自己的力量,也不是只是自力或者是他力。有的人认为只是自力在修,不是,有很多东西是要行者在自身身上体会明白。所以这个时候的发心,绝对不是只知自利而不知利他,不是!因为要利他故,所以念念之间要在自体身上,要体会明白,在自体的身上,要找到法界的量处。所以你能够看到钟声,他不但能够回摄你的精神;你还能看到钟声,能震到你心底深处的最深厚的业感。那你就把这个深厚的业感,回向法界一样堕在如是深厚业感的众生,这样的一念能破地狱。

只要地狱众生,听到从你愿力之中,传来的那一念声音,他的耳根。因为娑婆众生耳根比较利,其他六根都闇钝,都是堕在种种现在的执迷之中。但是耳根它可以乘种种愿力,他要自己有福德,可以乘自己福德力量;若没有福德,乘一切菩萨的愿力。在这个愿力之中,若是能够穿透闇障,到达他的耳根,他耳根但听音声—“当”,他这一念就不在苦上。这一念不在苦上,他就出离地狱,就能出离地狱。这是真正能破地狱的,所以「闻钟声烦恼轻」,这个是真正的,这个钟声它就有警示作用。

鼓声就有振奋之意,它有振奋之意。所以每一个拔济众生的法门里面,行者都要知道,他念念之间的渐次的,这个行持之中布施的,这种拔济他的时候,布施的渐次,都要清楚。因为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如何拔济一切苦难众生,你还会真的以为有那个苦能拔济。所以你就算观想钟声能传播地狱,但你潜在意识还是执着真有如是苦。我在用钟声拔济你,让你那一念听到钟声就能回头,那这个还不是什么?还不是根本救度,也不是根本救济。

所以佛门之中,不单是在钟声之中能够破他的闇障,让他一下体会到那个声音,在那个声音里面,他能够马上就能够传法。因为传法,他自己也知道他现在堕在什么样的过去的执受的闇昧里,他才会沦在地狱。这才是真正佛门之中,叫做以觉印觉、以心印心的,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

所以行者在布施时,都是像我们过去在小蒙山、大蒙山里面,讲的那个佛子、有情、孤魂,你都要在自己心底之中,那个闇障之中,要分析、解析、剖析,如是众生的业感三性。那个业感三性就是佛子、有情、孤魂。事实上在以佛子、有情、孤魂,就是你根本本来的面目,那叫佛、法、僧。但是一般的凡夫众生已经在大觉体上,在这个佛体上,已经不认佛体,都已经念念之间追逐子觉。从觉出觉,就叫子觉。你忘记了母体的母觉,所以你在子觉上,随着子觉的造作,随他流浪。但是这些子觉虽然是凡情的意识流浪,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觉,所以都叫「佛子」。

所以你要先拔济如是堕在子觉之中,所有种种疑惑,因为他不认那个觉体,所以都堕在子觉之中,所以先度佛子。子觉现前都是世间的所有一切感受,其实那些感受都是大觉随缘应世的,根本的心中灵明的法则,他的轨度就是如此。就好像镜子,他一定,他的轨则、轨度,他就是能够呈现万色。

觉心之中他就能够呈现一切法,能够呈现所有一切缘起的,所有一切他的感情,他的所有一切变化。这本来就是他的法,本来就是觉体之中,他能够应缘的心中的根本清明的智明、智慧法则。但是众生却堕在这个智慧法则里面,就随逐情感,随逐末梢的种种的变化之中随他的意境,随他流浪,那叫「有情」。

但是那个有情不都是从心体、大觉心中应现吗?所以再度有情。因为你堕在佛子相中,随顺子觉,随顺子觉之中流浪,然后再度有情,再堕在有情相中。今天在叫一切有情相中,就直下在这个有情的感受当下,马上回光去体会,那根本就是你大觉心体能够应缘入世的,一切根本的轨度而已。那叫再度有情众。

凡夫堕在这个有情里面,所以个别逐情,因为既然是有情嘛,他就个别逐情。你会发现心性就是这样,你能够知道有情时,你追逐在有情相上,你会发现你又跳开有情了,你是个别逐情了,你又在别别妄立。所以在这别别妄立上,就称「孤魂」。所以你在一切感觉中,你在黑只能知黑,在白就堕在白中;在好就堕在好中,在喜就堕在喜中,全立孤魂相。

但佛法告诉你这个孤魂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你根本净持相,净持他也是能够别别安立。可是就在别别安立之中,他都知道是大觉的根本净持啊!所以我曾经讲过那个僧,僧叫分分分明,所以叫大众僧。大众僧就是各个,一个僧就代表一法,一个僧就代表一相。但是每个人在一法、一相不同的差别之中,他同样的是什么?用根本觉心等运。也就是上次我讲过,就好像照相一样,你照一张叫一张,照两张也是叫一张,他都叫一张。你照一百个人合在一起,所有的人集中在一起照,那也叫做一张。你照一个人叫一张相片,(刚才讲错了,譬喻讲错了)再照另外一个人,照两个人也叫一张照片,你照一百个人也叫一张相片。他不因为里面的人数多少,然后分照片有多少。不是啊!都是。

所以这个本来的孤魂,是你本来能够入世的时候,能够入一切法中的本来能够入世的作用,可是你却堕在种种安立上,个别立一张、一张、一张,这样子呈现。但是不管你怎样一张、一张,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这样现前时,其实都是你能入世的净持相,你只是不认而已。因为觉心入世时就是什么?就是随诸相发挥,他就随单一发挥。你觉心现在,你将来证得觉体时,你看到那个觉受,也是可以任凭诸相发挥。只是你不被所有诸相,堕在种种分别相中故,所以你可以在这个相中,能明白那个相,彼彼相知。因为将来你会知道彼彼相知时,不是相在相知相,仅能知相的那一个相知的那一个心,从来非相(ㄒ一ㄤˋ)。所以上次才讲那个对待,能对待的是不知道对待的就是,不是能对待,是在对待中是不知道对待的,能对待的是从来他不是对待。对待之中,黑不知道白,白不知道黑;但是你能对待的从来非黑、非白,所以那叫「僧」。

所以念念之间,都要拔济。一个钟声下去,你就要去观想,一切娑婆众生流转的本来的三性,娑婆之中的众生的一体三性,那就是佛子、有情、孤魂。他不是单独在说拔济,我先度个佛子,再度有情,再度孤魂。不是!你就知道众生怎么流浪的,他先逐于昧于觉体,逐于子觉,逐于外面的感受;然后堕在种种造作—有情;然后别别安立,所以沉沦在地狱,沉沦在饿鬼。

所以我首先拔济他,先提携他的根本在佛子觉中,才先要他归到觉体。因为他能够在佛子觉中,都能够知道觉体,所以我才能够跟他讲,你现在感觉到的一切有情现量,哪个不是你大觉的本来能够入世的面目?那叫做「法」。然后再告诉他,你过去能够现出种种感受,一个一个安住在种种感受流转里面,其实就是你当下回光,就路还家的方便;那是拔济孤魂。所以连施食都是拔济这三法则,这叫做众生一体三相,都是在拔济他。

所以连传达一个钟声,你都还要这样子,心中这样子仔细作观。只是你要作观以后,已经习惯了,作观他不需要你好像当时在法会时,你每天就要在那儿观想,在观想,反而好像在法会的过程中叫搅遶。不是的,你要是明白道理,你习惯以后,就在那一念间,你当持咒时,那个观想就蕴集了。

你要绝对相信一个明理,什么叫明理?一个人明理时,他随时酝酿那个气氛,所有道理就在其中。他不用一句话,一句话这样自己心中再过一遍,再剖析一遍,不用的,那个就叫明理。知道善法的人,他念念之间流露就是一切善法的原则,他不用在每一个行为之中,再为自己解释,这是什么善、这是什么善,我要怎么观;只是过去在理路不通故,所以你不能观。

这刚好也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说,「讲了那么多,还是不知道怎么下手?」好像事实上,我之前就已经讲过,一切法门之中,先以教理下手。你明白道理时,就是你现在下手处嘛!所以上次我才讲,有很多人是假借事相,现在有什么事相在这个行持,但是你现在行持的事相都是在什么?在贯通你的理路而已!所以那个理叫脉络相。有的人是以事,来明白他的道理;有的人是种种,用听闻或者是眼耳见闻,来明白他的道理。但是最初都是因为要懂得理路,先从教理下手。所以这个教理,理者,是纹路相、脉络相。你不知道脉络,你怎么下手?当你知道脉络时,你就是下手处啊!一个人知道善的道理时,他自然就能够起行,为什么如是?觉如是故,佛性就是如此嘛。所以才会教一切众生,你最初开始听闻,多闻,就是经。

但这个多闻,不是我们心中的杂闻。这个多闻是一个行者已然一心向学时,他念念之间的,心中的好乐、广纳,那叫「多闻」。跟根本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目的,那个叫杂闻;那个多闻,障道,你根本没有目的,那个障道!但你已经是真正学一心的人,学一个善法的人,你当然好乐听一切善。当你听到一切善时,你听到八万四千种种善,你都汇聚在一心向善的作用,那不叫杂,所以那叫多。所以有的时候佛经讲说,多闻是障碍;有的时候就告诉你,你没有多闻,根本不能入道,闻、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呀!

所以那个闻中,叫做「经」,经为什么?经是贯通意。意思就是告诉行者,你是用一心来担当的,所以你能贯通啊。为什么能贯通?因为心立的目标若是明确时,你听闻到的一切善理,听闻到的一切音声,全部再融会在你这一念发心中;你绝对要相信,心就是这种作用。这才像昨天讲的,净土经讲的,林木池沼皆演法音,风动成音,宝树成行,皆是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嘛!所以西方境界讲的这个不是虚,你平常、日常都在这样子用;觉心就是如此啊!只是过去在这样子用,你不认如是作用,不认如是性德。现在在用时,你当然相信,将来你处的世界,就是这一念心中的庄严。在心中的庄严里面,心性中的智慧里面,你听闻的当然都是什么?符合心性的声音,因为他本来就是心性中出。你活着就是西方极乐,那个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不然你到哪里去找西方极乐?所以就在这个经中,所以才告诉你。

然后从经再律。「律」就是用种种行为去开始实践。因为你懂得道理,一定有实践,但这个实践还是在帮助你什么?更明白道理。所以那个三学是要一体的,但是前面一定是什么?什么为首?经为首。你根本不知道经,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律哩!所以你在经中慢慢知道律。律中以后,你才会知道,你心里面才会广发好解,起成善「论」。这就是下手处!

你会发现心里面的目标,这三种法则、三种渐次已然呈现时,你念念都在下手处啊!怎么会找不到下手处呢?你要是不经过这种经、律、论,这种根本心中的本来的三层法则,你说找下手处,你当然找不到!你在道理之中听闻了,你也不能够贯通你现在的行为,在行为之中也不能够反思如是的道理,所以心中老是在这个上面迷闷,所以不能够起成智慧,也不能够起成好解、善论。你当然不知道在哪里下手啦!没有一个下手处你知道吗?真有下手处那叫做外道。心性豁通就是下手处,道理明白就是下手处。

所以反过来说,戒定慧,因为懂得经律论了,所以你自然而然你就有如是的行仪,如是的作持。作持就是经律论。你如是的行仪,如是的作持叫做戒,那个叫做真正入如是的规律中了。那个生活的规律都在经律论三学之中,那叫做「戒」。从这个戒中,你才能够慢慢深入其间的种种道理,你才能不但是深入其间的道理,他还会变化你的气质,变化你的威仪,变化你的心思,变化你的思惟;那叫「定」。所以你将来才能够真正开慧啊!所以你才能广用于世间,广用于当下;那叫「慧」。所以慧字写得多好,上面是个什么?彗星的彗。那个用都用在哪里?用都是随缘的时候,一道灵光“咻”出去了,一道灵光乍现,这就慧嘛!那你怎么会有这样一道灵光?就是心底已然是什么?已然深入如是律、深入如是仪、深入如是理,你才能随缘一道灵光。所以那叫戒定慧,怎么会没有下手处呢?

所以讲完这个,刚好就讲到威德自在。威德自在,昨天讲了,他己经到了信解行证到了行分上来,到了行分上来,自然而然你就能够,在上,你能念念之间思惟根本的本体之中,诸佛的本妙光明,你从来不闇昧如是根本的本性之中的向趣。但在这个向趣中,他不是单一的,觉心绝对不是单一落在那里,当你明白这个向上的向趣以后,你自然就能够什么?能够顾下,顾全你现在的当下,所以他就能起成接引。

所以古德讲「威德」二字,威者,是折服相,折服义;德者,是摄受义。叫威德。所以在这个折服、摄受,你自然而然就能够什么?就应用于现在、应用于当下,那叫自在。所以这个自在里面它就是二相,虽然我们末法,就是我们在末梢的行者,从末而开始慢慢、慢慢向上去寻时,那也是念念之间是什么?也是念念之间你最初懂得那个根本的源头,你才有现在的行持啊!你要是源头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够成就你现在的行持哩。你连行持都不知道目的,那都叫外道。拿一个你根本不知名的方法,来求得你将来心中的依止,这都是外道思想!

连行者在这个上面都还叫外道,何况现在的一般的民间信仰,都是拿一个根本将来不知所去,不知道到底是如何的这种念头,求一个将来可能有的安乐,不叫可悲吗?可能有的一些神明的保佑,不叫可怜吗?所以只有大道是心心念念之间,你自己能够扪心自问,能够证得的!你天天看到你就是活在那一念心啊。当你真正知道活在这一念心时,根本不必仰仗外力啊!因为心力强时,昨天讲的内外二法,心力强时,你根本不会昧于外。

你会昧于外的,我都可以说你是内心智慧,内明闇昧故,所以器世间才会有种种的怪力乱神。但器世间的怪力乱神,哪个不是你心中的根本的力量。你已经闇昧于内了,所以你才觉得好像是外面的力量,所以幻起神明、幻起种种感受。你不要小看那个感受,那感受会幻起形容、相貌。你现在开始思惟,什么叫祥和?祥和,祥和…思惟了三天几夜,你突然晚上梦到,就有一个祥和的容颜在你梦中。你思惟恶鬼、恶鬼,这个人要是业力重一点,当天晚上就梦到有个鬼像现前。我们这还叫业力浅,梦中见;业力深的人,大白天都见,大白天都可以看到幻相就现前,这业力重的人,所以你知道世间这些幻相都从这里来。

所以佛说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凡是有形、有相可以量的,都是化佛。那是因为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所以那是化佛。只是在这化佛上,你已经这样子念念相忆了,所以可以看你心中,已然如是趣向了。因为你有如是趣向,以觉印觉,在觉体上诸佛当然为你印可,将来在觉心之中,你念念不背离圣人的气氛,将来你必定证得如是法。这是从因看果,但没给你说化佛就是毕竟啊!从来没给你讲说化佛是毕竟。

所以这里面设接引法门。所以这里面你会感觉到他那个威德,他是念念之间向上、向下都能够。过去孟子里面叫上下交争征利,这个佛门就不是上下交征利,交征利是贪污,好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全世界的政府都是这样子。我们讲的是佛门之中的印心,那是上下交相利。念念之间在上能够顾下,你下念念及上,你能够这样子念念有上下交相利的种种作用,你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威德自在。

所以威德自在开三观,所以你以为他只是好像在行门之中,只是在法末之中教导行者如何归家。其实如何归家,他已经给你什么?已经给你明白的已经展述源头了,已经明白告诉你源头。但是源头现前处,你一定有什么?一定有归向的作用发生,这才叫威德自在。你就会发现觉心之中,他自然就成为拔济,自然能成就拔济。所以你不认觉体,不会有拔济相,你不认觉体,根本就不能有净持相。我不要讲别的,我不用再扯别的,不然大家都说我一天到晚不好好上课,老是扯那些。我们就讲说现在学戒好了。

你要不知道觉体,学戒学了以后,就像那个儒家的清流,久而久之你自己认为你学戒了,你看别人犯戒,你会嫌恶、痛恨,你控制不了啊!但你没发现这一念心已经完蛋了嘛!为什么当时学戒的时候,这一念心会沉沦于此?因为你根本没有立本嘛!本立而道生。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源头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在什么地上说学戒的嘛?你是在觉心根本本来面目说学戒的。所以本来面目本来非种种法,我怎么还堕在种种感受流转不止,所以不但是食、衣、住、行上的感受,一切起心动念我都惭愧!假如你都能惭愧时,你哪来一念说,看人犯戒你会痛恨!所以根本错了,后面学的都是障碍。

何况弟子规,又来了!对不起!嘿!…那完全不对!所以佛门叫大教,它直下教你本上建立啊!老庄都讲不知大道,不识大道,礼者,乱之始也。但没有说礼不好,我没有说那些不好,但你要从本建立,知道吗?所以佛门之中的佛门之人,他不从本中建立,却处处安立这些世间的言论,那破坏大教嘛!最初跟你讲说其他的佛经不要读了,就读一部经,最后大家都相信你的话,把你认为你是净土宗的代表人,结果最后你都拿弟子规什么东西这样子来搅乱。可恶嘛!又来了!回来。

威德自在,所以你这要知道本立,然后才有道生。所以一切法中是念念之间为你溯本的,所以这才能叫威德。所以你在行持之中,已经念念之间已经知道还家的明确,那你这样才叫威德自在。所以任你所有的行持都能够什么?都能够在本中建立。所以行者不但能够在行为之中,念念之间能够达本。也在现在虽然未证,但是在达本的念念心底之中,看到自己的行持。他念念对于本中、对于所行、对于他的本中的道理,念念不疑,他念念能够增上。所以叫威德自在。

所以威德自在是三观,所以我就用几个文字讲,叫「正三观」。正,正当的正。「正三观,以全德」,全部的全,正三观以全德。所以这个虽然是将来经中会讲到,但我这毕竟是凡夫,有时一冲动,就还想先讲出来。这三观有什么?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

过去在奢摩他,大家都知道是止;三摩鉢提是等至;禅那当然是入大智慧、三昧,那是念念不疑,那是心中法中,心中的坦荡,那是入不二法门。但是过去在这名相之中,我是比较会拆解文字的。因为突然感觉到拆解文字,你才能够真正知道古德译字啊,那种不可思议!那种真正是万法唯心,入到世间。古德拈来的字相,就好像世尊拈花;圣人所拈的任何字相,居然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用的字相,居然他能够在字里行间,能够真正让你体会,什么是这些法门的深意啊!

所以奢摩他,叫止。那一般外道认为奢摩他就是什么?无想,小乘人就是灭尽,都是在一切感受之中。外道是要断掉一切想,不要想,清净,一直在那边,叫做止;止,就是不要想,叫无想。小乘人就是念念之间要灭尽,因为小乘人不是无想,他在想中知道他就是觉,他根本不在想与不想上面说安定,他是在想与不想上面都知道是觉,所以他根本离于一切想,叫灭尽。这里面都没有担当。

这大乘奢摩他哩,就不是。那大乘奢摩他,怎么参呢?就看字相。奢者,大者。大,我不是讲过嘛,大,不可以形量,不可以数量,不可以量量,叫做大。大者,你拿这个大中,扪抹(摩)种种万法,叫奢摩他。你拿大众(中)在心中去扪抹(摩)一切感受,叫「奢摩他」。因为你不能入一切相啊,所以你连一切寂止,连念一止寂都不可得,不能得,因为那还是念头中的他,那是从任何念头现前处,都叫做他。但你要看到任何念头的浮动处,每一个的起心动念里面,你都要让他入什么?根本无相,根本心中的包容,那叫大者。所以在《圆觉经》中讲修奢摩他,十方世界有一众生起一心念,他都能知。这叫大乘奢摩他,他不是断灭,他不是灭尽,他不是无想,他是在一切想中,心中得止,叫得忍。那你没有这个中国文字,你还看不出大乘佛教的奢摩他。这叫大乘奢摩他。

所以你看得出文字时,你就知道怎么修止。不是让你无想,不是只是让你观灭尽。他是要你在种种感受里面,你不去闇昧感受,你不必避开。你在感受之中,你看到心体那个根本大象无形的包容,你自然得止,知道吗?所以你这个止静时,将来一样,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能够遍观一切法界,心中依然在寂静中。就如《法华经》中讲,「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你根本不要闇昧于一法,他能够让一切法中诸法住法位,「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叫大乘奢摩他。

三摩鉢提,「三摩」叫做定,大家都知道三摩地,就是定。「鉢」,昨天刚好讲到,是应量,就是应量。那个鉢,那个应量,他是在你六根、六尘,一切起心动念都讲应量。鉢,是食器。为什么讲食器?事实上每一个众生,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叫食性。眼,食色;耳,食声;都是食性。所以过去在眼食色时,太剎那了,眼睛看色,“啪”就已经摄取了,你看不到那个食中的作用。耳闻声,你感受不到食中的作用。唯有吃饭时,你能够明明白白,你有取相、取食,那叫化缘。你有拿来进食,在食中有取食跟入食二相,清清楚楚,你怎么取、怎么入,你清清楚楚。所以他就拿到吃饭的时候,拿来托鉢,托鉢就是化缘。化缘处,你眼睛随着见色,随时现色,哪个不是化缘处。正当化缘时,哪个不是入食时?但你都要应量,你过量就是凡夫。

你要是真正在觉体上看的人,他当然不愿意,他当然会发现原来过去怎么样沦转在凡夫的。明明是觉,怎么堕在凡夫上了呢?就好像在镜子,明明是镜子照色,你怎么会堕在镜色,忘了镜子哩?你仔细思惟,因为在镜色,你过去看镜色时,比量重故,不是吗?当你能够把镜色、镜体都平衡了,你看的就是镜子了!你只要把镜色的着重放轻一点,镜性自显。用世间的比喻,大家都会比较容易懂,就是如此啊。觉心也是如此啊。所以你当然愿意应量啊!你就在根本正定之中,大定等持当下,你能够随缘应量,念念。「提」,就是正持,念念正持。所以三摩鉢提叫变化。你没有如是这个应缘,怎么叫变化,他能入一切变化义嘛。

禅那(ㄋㄚˋ)叫禅那(ㄋㄨㄛˊ)。禅者一个开示的示,一个单。我上次已经讲过,刚好已经讲过这些历史故事。这个字在以前中国字叫禅(ㄕㄢˋ),禅位的禅。觉心之中本来就是法法就这样子禅位嘛,他不能禅位就不是觉啊,从觉他就禅位给见,在见就禅位给色,在色就禅位给感受。要是不是这样子禅位,那还是觉吗?不是觉。但是为什么要作禅呢?这明明就是一体一性之中,本来根本非亲缘,但是他就是什么?举贤而已。他不是亲缘,他举贤,所以禅位只是重在举贤。因为觉心交给见,见中是现在的能,叫做贤能。见交给色,色是现在当前的能,又叫贤能,是举贤。可是凡夫就在觉心交给见,是亲缘。感受就是你是我家人,见交给色,亲缘。你交给亲缘,叫做什么?叫世袭。世袭就是凡夫啊!你认错了!你只要举贤,你不是在世袭,不是在感受上认为那是我家人,用那种感受在执着的。所以那个叫做能够入一切二;所以因为能禅(ㄕㄢˋ)故,能够入二;因为能入二故,所以叫禅(ㄔㄢˊ)。

禅者,示、单。所以佛门弟子到道场去,入大众中,这就叫什么?挂单嘛,你要示单。单在哪里说单?单要在大众中说单,你不在大众中,你说单,那单什么?仙丹?他字不一样,所以这是瞎扯!在大众中你才明白单。因为入众你还要清楚一切单,单中你才能够明白一切众。这叫做于众、于单,清清楚楚,叫做不二法门,那才叫不二法门!所以这个示、单中的这个单,就是佛门禅宗常讲的纯和也。在定、在止、在慧,纯和也。慧现前处就是止,止现前处就是慧,根本不立相。所以他才会说:「如器中鍠,声出于外」。《圆觉经》都读了嘛?没读,听讲《圆觉经》,实在太辜负我了!器中鍠是什么?你击那个器的声音,你打的是他,声音是在外。你打的是见,你看的是色。我打的是止,我敲的是止,我看的是慧。我敲的是慧,我看的是止。你既不住慧,也不住止;你既明白慧,也明白止。这叫禅那。

那者,是无依相啊,唱那字时入无依、无上法门。无依就是你不偏颇,你不去依,你不去妄依。但是因为无依故,所以圆通一切法,圆通一切作用,那叫禅那。

三法圆修,叫做佛出世。所以你能够知道,原来你要明白你这个大觉体时,你从本中安立大道时,法法微细啊;念念之间,心性之中,就是这样子披剥;行持回家,也是这样子披剥。所以叫威德自在。这回过头来还是要告诉你,你要是不认这个觉,你根本入门时,你就根本不在你本中建立。

一个行者,一个佛门的行者,入到僧团来,入到佛门之中,你根本念念之间不参如是大觉心体,你想要在佛法之中,那个法中能够得利益,难!我不能说绝无是处,难!就算能得,你也是三大阿僧祇劫。什么时候才能得?你突然发现,你过去都追逐法相,不参道理,所以将来一念忏悔,还是从道理中入;还是回头再从道理中入。都是如此啊,因为心就是如此嘛!现在要是把心这样子打开来,跟大家去研究,你会发现心就是这样子,绝对不是妄说,也不是诳说。你的心性都是这样子的啊!不但用到佛门是如是,用到世间也是如此啊!

所以行者念念之间要在心上立本,不是逐末,用世间语言啊。你立本以后,你才能够参究一切规律。不是先有规律,再有本,这个叫搞错了,那就不是教育。教育家既然到了佛门来,我就要教育你先知道本,再讲规律啊。你要再先跟我说规律再说本的话,有的时候将来你要拔他那些恶心、妄心就已经很难了,他已经坚固执着了,已经自以为是了。事实上是如此啊!大部分就是这样子。当然就像我昨天讲的,祖师讲的「十人九错路」,有一个人会,我知道,但大部分都是凡夫嘛!但是那ㄧ个人为什么他会?为什么他能在修这些行持上面,他能够慢慢、慢慢,他也心中心性智慧也不失?是因为这个人过去福德,念念在他所学之处,已经立本,他过去生中的福德故。

就好像正法期,正法期的所有修行人,听到圣人讲法,他马上就能达性。他过去生中,念念之间他从来不在一切语言文字之中,违背自性故,所以他不会堕在文字之中,向外流浪。可是到了像法期,或是到了末法期,你就算是用种种道理跟他讲,他永远都流转在相上,这是末法众生的业力是如此。所以尤其是到了末法众生中,就像密宗也是一样,到了这个密教末法之中,重病要下重药,重病要下重药!所以到正法期,他可能像诸佛说法,不必要像现在这样,一直不断的提携,要念念之间,言下要见性啊,念念之间,言下要思惟心性的作用,不必这样讲!

孔子跟他的学生讲道,随便讲出来,大家都知道就是在性上参的。因为他们心中的智慧,跟他们的德相,连生在世间,眼睛、耳朵都能看到圣人出来,圣性不失。就表示他圣性不失,所以世间上圣人都能够明白劝谏。但是到了末法,圣人都不出时哩,不出是什么?不出不是世间上不出,不出也是心中这个智慧圣性不出了!你没有那个心,你就见不到世间有如是相嘛。所以这个时候的人,反而更要念念提携他,念念反观自心,念念要从本中下手,这个时候就要从这个上面教。

所以本来心法之中,它就是圆融的。所以这个「十人九错路」里面,有一个人他是有福慧的。所以你不能说一定是如此。绝对不是说,你要是从末中、从道理中、从规律上面去的话,可能后面你会执着有很多的,一些不当的一些知见,不见得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尤其在末法中,事实上是如是耶,事实上是如是!今天不要讲说僧团之中的所有的法师,我先讲说像外面我所碰到的。外面碰到的,他就在参这些,因为刚好提到这个,刚好和尚尼提到这个,我就来讲一下故事。本来是没有要说的。

因为大家都以为弟子规代表一切嘛,所以大家都研究弟子规,佛经难懂,弟子规多好懂啊!所以读一读以后,都认为自己懂了,那个居士就很贡高,尤其这个团体跟这个地方的人,我讲贡高是不好意思啦,不应该这样子骂人!有一次我到加拿大,到多伦多去,我本来到加拿大是开示的,我常常在国外开示或大陆开示,没有常在国外,就大陆,很少到国外,就去了加拿大。到多伦多那时候,是去跟人家开示,那居士就好心带我到多伦多去走一走。走一走的时候就带到他们居士家,但大家都知道,加拿大都是那个学会的人多。到了那个居士家,是那个地方大居士,他在表面上接待出家师父,但事实上我看过很多了。他当然很有礼貌:法师,请坐!事实上你能感觉到他心里面,他能够礼敬你是人之常情,他心里面根本不太重僧的!坐下来以后,在家泡茶,他就是希望他讲给我听。因为我到他家,所以我当然要很客气,所以我就让你讲给我听。他就跟我讲了一大堆,甚至于说蔡礼旭是菩萨再来,就讲这一些。他们就是研究弟子规的啊,可是研究以后,那种执着,那种心中的偏见!

你要真正研究弟子规,你是佛门弟子啊!你怎么研究弟子规?真正研究这个规律,你是佛门弟子,应该应在佛门,应该知道那个礼数,甚至知道那个道理!你不能抓着哪一个人是菩萨再来。蔡礼旭从来也没讲过佛经,他也没有出家,也没有现种种修行啊!他说他是菩萨再来,那我就不讲话了。我也不讲话,我就笑一笑,因为到人家家嘛,不能够太过于放肆。而且我已经知道,我已经身在什么窟?前面那个字我没讲,我已经身在什么窟中,我当然不能这个…,我自己不要命哪!在那边冲锋陷阵,这个是我自己的自知之明。

所以后来在多伦多中,又到了别的居士家,这对居士夫妻也到了别的居士家来,因为他们也是客气啦,因为他们都认识,其实都是那个地方的人。因为不是你家了,我就开始讲法啦,但我讲法,我知道我在这个大堆人中,我绝对不会讲那些他们不爱听的。我当然就如法说法,可是就是这对夫妻,这对夫妻就是这个群中为首的,他一下来以后,他本来要发言的,一听到我讲法,二个夫妻就说:法师,抱歉!我有事走了。很多是这样的啊,现在某某莲社不是也是以在家人为主吗?出家人还要跟在家老师顶礼吗?一切课堂上面有在家人领导僧众,是从同愿会跟北京净宗学会开始的。那你说他们在修弟子规的啊,他们在修这些善法的,为什么后面的知见扭曲了?就执着在后面的所有的一切规范中嘛!因为规范这些东西好学,它念念之间能知道如何制止,但制止以后,他不见得是大道。就是在这一点上,若是不能够厘清,很多人将来就会堕在这上面,以为有所得,以为我今生已经规范,以为我能力如何,已经守持了。所以我在我守持之中,我当然怀疑你呀!你出家人都不见得比我守持得清净啊!所以我心中自起高慢,在家人尚且是如此啊!

所以我讲的那ㄧ个是要鼓励现在的行者,念念要立本,先要立本,就在本中。所以立本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什么叫立本?就你念念之间要在觉性(心)上参嘛!不是说念念之间还要听很多的声音,那叫立本。你念念之间就已经懂得道理,就念念之间回光在觉心上参,每一个起心动念处你都要问:这个跟觉心相不相应?跟自己大觉心体相不相应?因为大觉心体本来能现一切法,他从来不堕一切法,他才能现一切法。我今如何还在种种感受上,随这种感受、这种气氛,随他一直不断的搅遶流转呢?心生惭愧!

所以你在心生惭愧中,你现前的搅遶流转这么样大的势力,你当下看的就是那一点根本心中的灵明!你能够看到那么一点灵明,那一点虽然如同星火般的微弱,将来也是你的金刚种子!他必定能破,他一定能破千年暗,将来你让他大明时,他一定能破千年暗!所以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发现,你在觉体上才知道现在什么的行持啊,你站在大觉体上才知道什么行持。

在行持之中是念念归于大觉体,叫法法他不相失,不会失去。法法他不是只是流浪在法相之中,他法法能够相互成就的。那个时候没有人不欢喜好乐学律,没有人不欢喜好乐规范自己的当下,没有人不欢喜看今天:诶,我用东西用多了一分囉,心生惭愧!你看的不是相上的惭愧,你知道你已经在放纵觉心了嘛!放纵觉心,你将来就甘心再做三途流浪的苦难众生!你有一念不守,你就是凡夫;你一念守,念念就是觉,将来你必定能够破尘埃!

你有一天念念都是觉时,当然你不要怀疑,我只是这样修,念念知道是觉吗?这样就好了吗?这是因为你还不能够熟识于觉体。当你能够这样子念念念念这样子参,你有一天突然在感受之中,你突然易位了,你会住在觉中看一切。你突然易位,虽然是这一点上,可是你看对了,突然易位,位子倒过来了。你位子倒过来,从来始知根本不失,那叫常住了,那叫真住了。那阿罗汉、声闻人叫做常住根中,大乘人叫常住如是根本大觉心体中。你能够常住根中,这一生都不失了。常住根中,你已经不随将来的后有了。不在一切感受之中,再只是追逐那些有相中的,那种虚幻执着了。

所以我是在这样子剖析的,所以这个时候,有的时候在心中要担当,可能会…,要是本不立,可能会要担当(?)。因为你要担当,本不立可能会,那行者在修一切法时,能生警惕,能生,心里面他能够汗毛直竖!他能生警惕,他才会怕走错,才会怕走错!

所以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每一个法中,哪个不是诸佛智慧的慈悲啊!你不能够知道故,众生愚痴故。所以有很多戒条里面讲说,明明是应该你发心,但今天你智慧不能,所以我今教你。诸佛就是用这种心,所以用种种戒条、戒律,他就是「你不能够知道什么原因,我今教你」。等你真正能够清净守持时,你真正在一切法中都能够知道什么叫应量时,你才能够发现,这种觉心,过去那种不知道应量的那种虚妄,那种险难!一失如是量,终生为凡夫啊!你一达如是量,从此叫圣贤!那完全不同,就算你没有到西方,将来生生世世,你是贤能,你是贤者。但是这里面你要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你已经念念反观了。

所以法中,都从经律论中下。所以经律论中,经是道理,律是行持,所以现前还是看到行持。经是无形无相的,那是心中的道理。行持才能够表达说一个行者,你不管在行为上、行仪上,跟心理上的建设,是不是已经通达,已经贯彻了。所以还是要看到僧团的庄严,还是要当下看到你的威仪的庄严。所以当下所见,是所有一切行者的威仪。就像上次讲的五俱伦,你要了本际以后,最后看到的是马胜的威仪。心中就这样现的,马胜看到了以后,你才能够普宣一切正语。你的威仪现前了,那才是一切形体、色相、言词,论述开始宣达时。所以这个五俱伦,你会发现心性也是这样的五俱伦,他这样子念念铺设的、陈列的。所以最初他要度谁?了本际嘛!还要立本嘛,了本际叫憍陈如。上一次已经讲过,大家有没有仔细听?现在大家再听一下,更能够贯通一下,这叫五俱伦。

所以你会发现,真的不可思议啊!万法唯心,居然现出的世间,诸佛示现,一切弟子的排列、行持、化度的种种的次第,居然跟你心性相应,一法不离开你心中的次第建立。这才叫不可思议,这才叫知道万法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