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018讲(字幕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8-03 | 4495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九月八日 宣讲

第十八堂课

既然是法法都不能够离根本,念念之间都要在这个觉体上会,所以这个法中才会有什么?才会有根本跟接引的二相。在这个中间,才能够、方能够堪称圆觉。所以圆觉不但是给你溯本,给你溯本;他也当下能够利一切行,利行。所以在利行之中,就是四摄。你要先知道本体种种的庄严,那就是施;所以你就能够起成种种向往的种种归、种种的行仪、种种的行持,那叫做利行。所以心性都是如此。

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一定有什么?上合十方如来本妙觉心要合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个心性之间自然就能够成就如此心性是如此,你看到世间一切法性亦是如是。所以你看到一切法性之中,每一个诸法住法位,都各具其德,各显其相但是每一个其德其相之中,他就是在接引世间万物同会到如是法中。

所以大山能够摄一切万物同入高远大水能够摄万物同入浩瀚,所以彼此之间互相辉映这个世间上才能够活泼,才能够生动,才能够具足万象,才能够具足万法。他不是各各发表各各发表的话,根本融会不在一起,你根本感觉不到任何的这种世间的庄严的异相。只是在这个所有的圆中,这个圆满之中你能够细细分得出来、细细清楚每一个每一个相中作用。但是在每一个相中每一个相中细细明白当下,你是什么?你是根本心中是圆会的,那是整体的圆会

所以佛门弟子要在这个上面开始下手的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一直不断的去参。不但你是看世间、看心性,当下观心其实看的就是世间的变化,看到世间的变化就是在守着心性,他的性德之中所有一切庄严。什么叫他性德之中的一切庄严?哪一个世间的感受不就是你当下心性之中所体会的、所流出的、所流露的、所明白的。所以指着世间万相看的是心指着心他是担当世间万相的,本来就是如此。所以这中间就有什么?所以有上下和谐、内外咸一,那才能称圆,那才能称圆;叫一法不偏,那才能叫中道。

所以老庄到这边都告诉你要守中,何况释子!何况释门中人你不知道那个中!中不是有一个东西对待叫所以《楞严经》讲说,假如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南观成北,北观成南;你站在南方看中就是北,站在北方看中就是南,没有一个定向,没有一个定法叫做中。事实上在一切法中,在南你要知北,在北要知南没有南下,你怎么知道北上;没有北上,你当然就不知道南下。北不自知,因南分别故说才有北;南也不自知,因北分别故,所以你能够知南。

所以这个时候,行者他入一切法中他所行持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波罗蜜,叫达彼岸。在这个波罗蜜中,他才能够什么?他才能够入智慧。他在一切法中就不会被一切法相,或者一切音声所碍、所障,那叫无遮。看到色时,他知道是见所以色中所有一切势力不受他流转。看到见时,就知道是色所以在见中,所有的一切感受不被他留碍,所以一切执着不被他所断灭。你慢慢体会那个心,那当然就是圆觉。

所以这个心性之中,不但刚刚讲到「处成就」,讲到下面,你在心中能够担当那所有一切智慧流露时就叫做诸菩萨摩诃萨,所以叫入到「众成就」。这个众成就,你不要只是看到只是菩萨的名号;整部《圆觉经》,不管讲到山、讲水,讲到世间器相,讲到种种菩萨的圣号都是直指行者你当前这一念根本觉心。你念念就要在当前这一念觉心之中,去慢慢披剥。

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起心动念可能都是烦恼可是释子门中就要比一般凡夫,他多有一个心,什么心?难行能行,不是吗?你知道什么东西最难行?不是你开天辟地难行,不是学愚公移山难行是在你的根本的意念,众生过去流转这么刚强的业力里面,这么样强大的势力里面你居然不能避开他,不能离开他,你要看透他,证到你的本来面目,那才叫难行,那是真难行。那不是一般世间众生智力之所能及,这才是释门释子当下念念之间下手处。

假如你念念之间在这边下手,你就不会再问:法师,那烦恼怎么放下?对不?我告诉你烦恼怎么放下,每个人都是凡夫嘛,我们假如心疲惫时、羸弱时烦恼就起来了,我们都是凡夫嘛。所以你看到你疲惫有烦恼时,就是什么?就是告诉自己:行者,我自不庄严,自不精进!对不对?

不要说烦恼三毒,一个爱迪生在发明,一个发明家在发明东西的时候那念念都投入他发明的思想里面他根本都不会想到什么睡觉啦,也不知道要吃什么了,对不对?他自然就不会回家,还有那些什么,世间的什么情爱的流转,都不会!大禹治水的时候,几次过家门都不入。不要说世间的粗欲,他连那个情执都不会问因为他念念之间在他的学习上。我们不要讲最后你心性的豁达现在看你行者,你是不是念念在你的学习上?你在你的学习上,三毒都断不是断,三毒都能够伏住,还不能讲断。你怎么还说烦恼怎么断呢?

什么时候就有烦恼你知道吗?你今天心不在用功上,心不在那个参究上面突然就会感觉到:唉,三毒又起来了!或者缘贪,或者缘瞋,或者缘痴,起来了!他一起来,你就知道原来今天没有用心,没有在作观,你没有念念之间为生死这样子下手。只要有一念不在道上你就会发现过去红尘之中那种气氛,那种蚩尤放雾,那个气氛又现前了,就会涌聚。

所以世间的人用世间法中的用功,他的专心专精世间的这种粗的一些情欲、瞋心啊,他都还能伏住啊他根本没有念头在这个上面,他也不愿意念头在这个上面,为什么?因为他一直在想怎么样突破、怎么样发明、怎么样用功。世间人尚且都如此,何况修出世间法。你不但要知道原来行为之中,他可以断这种恶浊,你将来证的就是根本断恶浊的法门所以你心中才会起欢喜,才会真正知道三毒能断。

所以要照《楞严经》讲的,连无贪、无瞋、无痴都不可得何况还来何来贪瞋痴法?你觉得无贪无瞋无痴都不可得,何况还来贪瞋痴法!那是心性中的大明。可是最初你要参无贪无瞋无痴都不可得时,你是不是要用尽心力。你在用到这个心力时,先能够保障你虽然还未证得心性,还在世间但是在世间时,已然知道行持,已然就跟过去的凡夫的业感,已然就有距离。然后你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告诉你,这边你才能够写出《弟子规》,懂吗?所以你要学《弟子规》,不知道的人用《弟子规》入门懂得的人是要你当下发心,就能够知道什么叫《弟子规》。那大法留在世间,你到底要学哪一个?学《弟子规》入门的,他将来不知道《弟子规》,也不知道他的根本,他搞不好就流浪在《弟子规》中。为什么?我所谓的为什么不知道《弟子规》?因为他以为真正就有这种约束、这种法条。约束久了以后,他心里面都会觉得什么?困惑;约束久了,心中都有很多的难忍。

假如你是真正知道是学生,因为我看到我过去的业感,所以有很多的贪瞋痴的业力,很强烈。但是我已然知道我是学生,我只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就不应该做,就不应该再这样子下去。所以再难忍,你都愿意忍因为你要做一个学生,这没有人逼你忍,那是良知良能啊!

那逼你忍的《弟子规》,你想他能守得住吗?守得再好,不要说《弟子规》了;持戒,你要是不知道那个觉心,你要不知道那个觉心原来从来非种种法我怎么还堕在种种法中,在受他什么:我烦恼、我痛苦!还在受这种念头之中,自己不断的欺蒙自己呢!你心生惭愧,所以在感受之中你能放得下。那当然不是马上放下因为有惭愧,你就能慢慢放下。你又说,大觉心体之中本来他就遍一切法我怎么还在一切担当中,一切行持之中,我却裹步不前呢?不敢担当呢?一切大愿我却不敢发呢?心生惭愧,于是修种种法。

修的戒条都一样,但是发心不同,你知道吗?你这个人出三界你只是修《弟子规》的那个方法持戒,将来人天福报。就好像镜色之前,你根本不是认镜体的你是在镜色之中「我再也不受镜色的迷惑」就算你不被他迷惑了,你将来的福德还是报在镜色。报在镜色不就是三界吗?你根本不认镜体啊,就是如此。怎么又《弟子规》了咧?对不起!

所以叫「大菩萨摩诃萨」,你看到心性之中,他自然的称量,自然的名字现前所以叫大菩萨摩诃萨。所以这个「大」字要在哪里说大?这就是我常常讲的,在经文之中讲到大菩萨时马上不要被意象之中,众生过去的知见,又被这些文字的字相套牢。这个大字就要在心性中的大。所以讲到这个大,佛门之中,只要在佛经里的任何一切字你都要思惟心性。这个大就是心性的大,他是什么大?他能够容一切小的大,他是无相的大。所以古德造字也讲了,说文也说,大象无形大的那个象是无形的,你不能拿那个形量去量他,那才叫大。你假如说我可以感觉到有多大,你能够比量出来的,那都叫小,那完全都叫小你不能拿形量来量,那叫大,他能容一切量那才叫做大。所以这个大字你要在觉心上参的。所以这个大字你就要知道是大菩萨。

那个菩萨就是什么?大觉有情。所以他不能拿形量来量,所以你的智慧之中就能够照见一切感受在一切感受之中,都知道原来就是你智体之中所发生。你既不堕在感受之中也不会闇钝于智慧、智体上,这法法都不立。虽然讲出来好像有二相,有菩萨、有有情但是你会发现大觉有情之中,这觉有情当下,没有有情哪有觉?没有觉哪有有情?

就好像没有镜子哪有镜色?没有镜色哪有镜子?你到哪里找镜子?你找到那是玻璃,不是镜子。所以镜子你要分清楚,镜子不是器物。当玻璃、铜片,他还没有倒映物相时他不是镜子,他是器物,你指的是玻璃,指的是铜片。你千万不要指器为镜,因为他能够倒映物相才叫做玻璃镜、铜镜。所以任何物体上面,只要他能够有他的光明,能够倒映物相,所以才可以立「镜」的名字所以他绝对不是玻璃,不是铜片,不是水面,水也有水镜,琉璃也有琉璃镜。

所以你不能指器为镜,要指那个根本能够现种种物相的那个「性」,才叫做镜子。所以你指器为镜,所以你找不到镜子。所以又有时候会迷在色中,不但迷在最后的色尘当下,回头还要指器为镜你根本找不到镜子

你不知道当下色现前就是那个光明相吗?就是光明体吗?色相不避开,镜色不动直下证得镜体,那叫难行能行,那叫难行。感觉不避开,你当下参到他就是你的觉,本来面目叫打破漆桶漆底,那个桶底,千年漆桶那个底。这佛门的道理,不同一般知见,全然不同一般知见所以那才叫大菩萨。

十万人俱」,「十」是什么?十是「数之具」也,数目的数,数学的数,数的最完具处。所以上次讲说在三,圆满在十一切法数中都是如此,圆满在十,成就在三所以他叫做数之具也。这个数就要告诉你就是什么?就是一切法数现前的十方称量。所以「十」字,横、竖,经纬二相,经纬二相他能贯穿一切了,他能够包容万法了所以那「数之具」也。「万」呢,叫「德之备也」,备就是完备的备,德之备也。那为甚么在这个上面说万是德?因为你就是入万德庄严。

所以「大菩萨十万人俱」,不是真有十万个人头在那边闪动,是因为有十万种性德,所以你才看到有十万种庄严在这边。你要是堕在物相说十万个人头,这个人头就没有意义啊!假如你要知道有十万种性德现前,你当然就能知道十万种差别的种种庄严在其间。不但我们看性德,看世界是如此,看现前众生尤其是释子看世间也是如此。你走到世间,你看虽然是人头钻动,凡夫看都是充满了人头,以那个人头为数、为名;智者是在这些人头之中,看到种种芸芸众生种种业感差别。你看到是人头钻动,我看的是不断感中差别的流露。你能够在众生的业感之中,每一个人头钻动中,你看到的是业感的流露这个人他一定什么?他一定不堕在厚重的相末,那种妄执中。他在任何相中,他不是不明白相,不是要避开那个相:但是他都能够清清楚楚知道相的来由。所以这种人他还慢慢、慢慢叫离相。

所以离相、离相,离字不是像一般的凡夫知见离就是从此以后不是不知道相。你知道离字在佛门之中,尤其在中国字上,离还有个意思你知道吗?叫明明白白。所以离者属火,火者叫明,离是属火,火者明也,明明白白的明。所以离字里面还有一个意思叫分别,众生在分别之中就是从此以后分开了、茫然。智慧的分别叫什么?妙观察,分别清楚,叫大明。五行里面就是这个卦象里面,离是属火,叫明。所以离相离相,是因为你明白一切相,你自然就不堕一切相,那才真离相。你不必避开他,你避开那个相,我还说什么?我还说你受相法的束缚,你还于相不自在,你才要离,你才要避开。那真正的离是明白,你是明白时,你还是他吗?当然不是他,那才叫做真离现前,那叫离心现前。

所以这才是像普贤菩萨在《圆觉经》中讲的「知妄即离,离妄即觉」。所以这里面就不能再拆解文字离妄就避开妄是觉直下担当那才叫普贤。所以《圆觉经》不是用一般语言讲的离妄真有一个东西、一个相,还可以跳开!不能跳开那个叫做离妄。你知道妄了,你还会住在妄上吗?你知道是妄,你还要跳出那个妄吗?你知道是梦,你还说有一个梦境可以出来吗?你知道梦你就不是梦中人了你再说:唉呀,我知道是梦,所以我要赶快从梦中出来。那你还是梦中人!

这佛门,尤其是汉传佛教在这上面的剖析,清清楚楚的。所以我常说汉传佛教若是世间上没有了,没有人去学了世界佛教就要走进末法,都要走进末法!这是现代释子的责任啊!不要将来我们都是成就末法人哪!千万不做末法断种人哪!千万不要做这个断种人,所以要多参古德所说的东西。

所以这里面讲到「十万人」,「人」是什么?性之最贵也。性,所以古人讲,说文讲这个「人」字,是天地之德,神鬼之会,阴阳之交。阴阳相交,神鬼相会,五阴之秀气也五行啦,不是五阴,五行之秀气也金木水火土的秀气,没有人你根本没办法表。这所有说文里面的,所有的解,说文解字里面讲人讲这些意思就是告诉你人是一切万法的最极显现处。

所以到了人,他能成佛,到了人,就像上次讲的婆须蜜多的门槛,你看你要是在人法之中,有一丝着重就堕三途在人法之中你要清清楚楚,这就是什么? 成佛处。你少一点,不过就是天,还是三界,你不具足那个,还是三界。所以人成才能佛成所以一切诸佛人间成佛,表示那是觉心最圆满处,那是一切在觉在情都清清楚楚时。

尤其在情感当下,在黑知黑,在白知白,他还不堕在情感最后的厚重跟无明中那才叫具足人法。那你说:法师,你讲说具足人法,为什么《金刚经》中要讲,顿忘人法解真空呢?这就是反反覆覆,不断让行者心中,慢慢去体会那觉心,深刻的体会。你具足人法时,明白人法时你是执着相吗?你是真正堕在人法中吗?那当然不是,所以叫顿忘。因为你念念不住,所以才叫顿忘。忘字如何写?亡、心,不在上面立心。

根立于心了,那叫什么?那就叫做妄,变成一个女人那个妄,那流转。以心立心,在心外再立心,那就是根本无明以觉立觉,在外面再立觉,那是根本无明。虽然觉一定能够觉觉相交,从觉入觉但是从觉入觉,讲这句话时,就像刚刚讲的,以金做器这已经是告诉一个行者,他那个立足点,立论点的不同的担当。从觉入觉,他绝对不是让你在末梢里讲从觉入觉所以你还是守着最后的末梢那种业感,那是堕落。完全的立论、立点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是行者立论,一个是凡夫流转老是在那边知见的迁流,那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为甚么讲有些法教外别传因为不是入如是法的人,他那个心思啊,永远就站在那一点上。同样是心,可是却站在最末梢那种感受流转上他就不肯调一个角度,所以叫教外别传,所以这里面的发心不可思议。

所以这里叫「十万人俱」,讲到这十万人俱,刚刚讲的数之具也、德之备也、性之最贵者也。你说:法师,你是在讲国文吗?解释文字嘛,不是啊!就是叫你体会,你在大菩萨摩诃萨这种性德现前时他是一切法中称量,一切法数之中根本心性之中的称量担当。而且在这个称量担当,既然能称量,那就是他本来的性德、良知跟良能,所以叫德。他能够显出种种性德来,交光能够显出性德来。他在性德当下,他绝对不失什么?不失现前入世的庄严,叫人。这三个字「十万人」你都还在心性上这样子慢慢体会。

所以常常讲佛经上没有一个字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个字你若看懂时,他都是图腾,他都是家的图腾。那都是你要看那个藏宝图去寻宝时,每一个图中每一个标记都很重要你弄错了你就掉到悬崖深坑。你要看对了每一个标记,居然你会在每一个标记之中你又会什么?你又会心中突然感受到下一个标记所在,叫做发明心性就是如此。

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一样,像上次讲《地藏经》,你看的是故事啊!「婆罗门女…,左右扶持,良久方甦。」为甚么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忽于空中声曰:「我是汝所瞻礼…」,你过去看都是故事啊!那上次已经讲过,你就知道他不是故事你心中就是这样子,法界量就是如此。那你说:为甚么过去诸佛不直接就这样子讲咧?你这样子讲,不是教内的人他还是用一般神鬼众生流转的思想,来解释你的意思,反而败坏道理。我们这样子讲是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我们是行者。所以在行者摸索之中,有一丝心中的体会大家互相研究互相研究的目的是彼此刺激发心,刺激学习。所以那才叫真正诸佛佛法经文之中的慈悲处,那叫处处成为接引。所以念念之间你才能够得到,原来看到心性之中的那种法喜。

而且诸佛示教,他一定什么?他一定是个大圆满中,像刚刚讲十万人,最后还要押在人上,押在人上就是告诉你不离世间哪。所以诸佛设圆满教育当下,他就是用世间最平常的文字但是用最平常的文字,你能看出来就是你根本觉心中的智慧吗?当你在最平常的文字,都能看出来是你觉心中的根本智慧时你证得如是智慧时,你也不离平常文字。所以你证到这念觉心时,你也不离世间。

不离世间不是还堕在世间,所以我们讲到现在很多人那种无明中的文:哎呀,要入世啊,我们要入世啊!这是心性还搞不清楚嘛!真有入世吗?真有入世的话,假如说你真正讲有入世那我先告诉你,入是什么意思?入就是从门外进来,那他就不是室内的人嘛,从外进来叫「入」。你说我待在房间里面,我入室从人家会说您小子有毛病,对不?你明明都在房间里面,你一天到晚跟我说:「我刚进门」你有毛病吗?入室,他这个人一定不是…,假如我们讲的「室」,屋室的室的话那就不是这间屋里面的人何况是他根本不是世间人,才叫入世。

因为心性本来就圆满的,你根本不可能背离的你根本不堕世间的流转执着时,那叫出世。你不被他流转,你才能入世吗。你不被镜色流转,你才能够明白镜色,道理你懂吗?你还背离镜色流转,那你还怎么入世呢?你还怎么清楚世间法?你要先学会不被镜色流转,所以方便叫出世。世,世界的世,叫交替。你不被这个法中的交替,这种变化流转,所以你才叫出世出世当下就是能担当一切时,那叫入世。

所以每个人都讲:「哎呀,我们要先学入世法门。」你没出世,你懂什么入世啊?你出了世你才发现你从来不离世间。所以讲入世、讲出世,多余!释门中人不讲这两个字,就知道就是圆觉,就是一心。多一个字你不知道多迷闷吗?多一个字你不知道就是蚩尤放雾吗?多一个名相你就不知道你就在流转了!入世。所以那都是痴人言语啊,世间言词。你不相信心性故,你以为说出世不在世间嘛。

所以众生的知见就是这样子,愚钝、愚鲁。「出家了,哎呀,出家了!」好像我不在世间了我还是世间人啊,我一样享受世间的见闻觉知啊!我不过出家现那个形象,只是要立一个相要跟过去众生流转的业感不同嘛。立相是明白志向的,这个志就是一个士、一个心,立相是显志的因为众生的心中太麻木了,太软弱了。我不假借种种立相,相中相法来提携自己我有的时候就还会永远甘心随他流转、堕落。为了要提携自己,用尽种种方便你能够拔济自己都懂得用尽方便的人你才能够懂得用尽方便拔济帮助别人。所以要立相,干甚么立相?那你不是世间人吗?谁说不是!我就是立了相以后,我还在世间但是我从此以后,入世间的角度迥然与凡夫不同,那叫出家人。

但是你知道世间人都会觉得:你出家哦!我们现在出家人,假如我们要是不小心没有出家,要是当人家父母也会:哎,你出家好像就不是在家了,就离开世间了!有这种无明的痛苦。事实上在家才是真正,在家人才是真正背离父母的人。在家人都结婚了;结婚他有福德,他要有福德他没有孝心,他也不会顾及父母;他没有福德,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哪有时间想到父母啊?只有出家人每天早晚都在帮父母、观想父母在回向所以真正出家人才是生生世世不离父母人啊!那在家,一天到晚想要说他在家,其实那是什么?念念之间根本不在父母身上的。甚至于娶了老婆,嫁了人以后,父母那点财产,父母要死之时他一天到晚想说怎么样给我夫家,怎么样给我太太,对不对?抢吧!你就知道世间那个知见的愚痴,所以总是在这个上面妄分以为是出家就是出世间,所以在这个出跟入中,永远解释不清楚。

佛门之中就直下担当,不出如何能够知道入?你要知道入,要先知道出。出入同时,那根本就是一心的境界你不要怕出去以后,你就不能入。出去以后你不能入,就表示说你没有见闻觉知了,你就变木头了,白痴了。你怀疑?你不是还在见闻觉知吗?见闻觉知在哪里?就是世间。为什么叫世间?世叫交替相。眼睛见色,不是剎那剎那在交替吗?耳朵闻声,不是剎那剎那在交替吗?过去是因为堕在凡情在交替之中,你从此以后被他那种交替的势力,迅故、奋迅故所以茫然了,失去所守,失去所由。将来你出世间是在一切变化交替时你能够担当他的交替,永远不能忘本,那就是出家人的智慧,你知道吗?所以他可以担当一切世间法,所以那叫做「十万人」啊。

那这样讲大家听得懂吗?希望听不懂的话再提问题好了这样下去的话,十年也讲不完《圆觉经》了。

要是知道这个道理,「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所以一步一步明白道理以后名相就在你心中开始建立了。所以文殊表大智,他是一切诸佛,尤其在菩萨界中,他就是十大弟子,一切诸佛弟子之首。弟子之首,弟子就是甚么?徒,徒众。这个经文里面有很多讲到「不系徒众」,有吧?读《圆觉经》有读到吧,不系徒众。譬如说怎么样结夏安居时,心中不系徒众。你们要说:我还没办法收徒啊,就不系徒众,好像跟我没有关系。错了!你天天都在徒众中徒是甚么?徒就是你的心迹,每一个步骤,那才是徒。在相中才有收种种弟子相事实上你在根本最初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心迹的种种变化,那一步一步迹的流露你不要死在这个心境之中,变化的渐次里面那叫不系徒众。

可是你要明白那个徒相,所以哪一个哪一个都是大觉心体现前时是哪一个智慧先起,一定是大智先起。那你说为什么是大智先起?觉心现前一定是甚么?立知嘛。觉要没有知,那怎么叫觉咧?觉要立知。但是这个知上,永远不能离开那个觉日;所以知要立在日上,叫大智知要是忘记那个觉日所照,知就不见得是智,知就可能流转。

在知见上立知,就是无明本。那知见上怎么不立知?你一切知中不要忘记那个慧日,那个觉日在照没有那个觉,哪有知,那个觉像日一样,在照那些知你只要不要忘记觉日在照,一切知中都叫智。所以你可以看见一切知啊,但是行者的智慧马上就回到觉体上,来看他的作用、性德但是你忘记这个性德,你立知,那是无明本。

就好像你离开了镜体再说镜色,镜色就在知中,那都叫无明了。从此以后,在黑起成黑的势力、黑的幻觉、黑的种种作用。你不但在黑的势力之中流转,你还在这边受如是幻觉故,还在这边罗织势力,那才叫可怕!你知道你怎么会在上面罗织势力吗?因为受他迷惑故。罗织都是因为迷惑中起,自己在那边不断地酝酿感受。这酝酿感受是哪里来的?迷失,沉迷时,感受酝酿就在其间。连酝酿这两个字,这个法,这个力量都虚妄,你知道吗?你当初只要不迷,酝酿那个力量都破,完全都破。所以你说众生虚妄到这种程度啊!业感虚妄到这种程度!

虽然讲虚妄,但是势力太强了,因为众生念念之间现前都是种种知啊在现前都是种种知中,他就完全完全忘记了根本觉照。因为为什么会忘记?因为觉心立知之时呢,他就举体作知了他不会在知的后面还有一个觉在那边那就变二法了。

就好像镜子现色之时,举体作色他为什么能如此?觉心就是如此,性就是如此。站在举体作色之时,你不要忘记镜就好了但你不能不让他举体作色啊!不让他举体呈现色的话,他也不是镜子。觉心也是一样,举体作感觉。可是就在举体作感觉时,就在感觉现前处,这种感受现前这种强烈你就容易堕在感受难以回头。所以这中间,这种过程叫甚么?叫险难国,这么险难!看错了就流转你看对了,就好像回到山门,你就看到弥勒在笑。你看对,就是识心三昧,就是知心三昧,都是觉照三昧。所以向外都是名色,名相所流转处所以弥勒要是在外时,他叫甚么?好求世名。知心在外,向外时,都是好求世名因为每一个知心都是世间名相。可是知道世间名相处就是你根本的甚么?大觉识心流出处,那才叫证得弥勒三昧。

这个内外你要清楚的,所以你才能知道怎么流转的;你知道怎么流转的,你就能够跳出流转。而你能跳出流转时,你才会发现本来都是性嘛,他能够举体作色,举体作知,性如是故。可是在觉体作知之时你忘记那个日,那才是妄心之最初。

所以在经典之中才会看到种种这些差别的故事。讲摩酰首罗,十地菩萨可是讲到摩酰首罗是最初的入世大魔王。你说这二个怎么圆会?就在这一点上,你看对了,他就是十地菩萨觉心现前处,摩酰首罗就是他显现色界一切庄严处,入色的一切庄严处。你看对了,入色的庄严处是你根本觉心中的流露处。就在这个流露处,这一点上,你突然看错他就是魔天最初时,从此以后遮蔽你觉心时。你看对是菩萨,你看错就是大魔。

所以有的时候,你就要在这个大魔上—摩酰首罗,你天天之间,念念之间你还要知道你要供养他,供养他甚么?我不是供养他的魔心,供养他,我是要认清他。所以密宗学的密法时,才会把这些甚么大黑天、摩酰首罗、什么攘臂瞋目,都是菩萨那个相中才能表法。把他当成菩萨,叫做你认清楚他是谁你认错了他就是魔。

就像那个焦面大士,你认错了,他是饿鬼;你认对了,他就是观音。因为观音就是同体流出时嘛,同体流出就是甚么?感受流出。感受流出处你认错了,就在每一个流出处表面上从此以后你烂坏你的觉体叫焦面感受的表面上烂坏觉体叫焦面,烧燃觉体叫焦面从此以后在感受上追逐感受叫饿鬼。

可是你知道原来觉心他就是这样子入他就是能够现种种知,从知入知你要知道觉心的作用就是如此时,在最后让你觉得烂坏觉体,在觉上、在感受上,追逐的那种感受你突然全收,你知道原来都是觉心同体。因为觉心同体故,所以后面才有这样子呈现,才有从觉入觉的感觉,才有觉心到了感觉中那种强烈的作用。但再怎么样强烈的作用,我都知道都是从觉心中出,同体中流露嘛那再强烈的那个焦面、饿鬼一下全收。

所以你能够看尽众生业感,你那个叫做甚么?菩提萨埵。为什么能够看尽众生业感?因为哪一个众生业感不是大觉心性所现前的,不是你菩萨成就处,那叫众生,那叫业感,叫变化。过去在业感中,变化之中,你忘记了觉体,那叫做堕落,那叫沉沦。将来你看到这个觉照时,你不明白业感吗?就好像你明白镜体时,他不知道入色种种差别吗?他不能担当一切变化吗?你真正证到镜体时,你才能担当变化所以他叫做明了一切色、缘的业感这镜子就如此,觉心也是如是,那叫大担当。

所以那个大担当中就是菩萨入世时那是最初你看到那个知心的圆明处。所以每个人都是从哪里开始建立?一个人最初发心要归家时在你心底深处,已经有一念那种诚恳,那个念念之间,慢慢都在察觉、照察你心中的本来面目。虽然你看不到他,虽然可能现在那种作用还小,深密在你心底深处那已然叫做文殊前身。心性都是有如此的,一个人向善,心中也是有如是作用。

所以讲到文殊时,所以才会,我这边用四个字表示叫「本智」;本智你明白了,他才叫「了因」,明白一切因。所以这里也是在果地上说,果地上能说的目的是要接引所有一切众生从因地上下手的。所以刚刚讲说他就有这种接引相,法中都一定具足。

所以既然知道具足,将来我们在听任何经时你要念念之间在果地之中圆满他的解释。你不要问:「怎么接引我?我怎么下手?」你果地不觉,因地当然就不真嘛。现在发心你不搞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下手处。

你要向善也是一样,你要明白甚么叫善人,清楚甚么叫善法你就会发现在你心中就有一个动力,他已然为你推动。假如你说:我听到善人的名字了,我已经知道我要向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下手,那怎么解决?聪明的人、智者就告诉他:「你根本不知道善,好好再去体会一下善。」觉心就是如此,就是这样子,所以叫本智,叫了因。了因,因,我讲过他是从一个囗(ㄨㄟˊ),那个不叫口(ㄎㄡˇ),那个叫做囗(ㄨㄟˊ),那个大。

所以佛门弟子看因果,这个因字时就要念念之间看你现在心气所,以何为大?你就知道你的因在哪里了,以何为因。你念念之间都会观察,你现在心中的气氛所的,你以甚么为大?为你所重的?你就告诉自己将来果就在那里了。你念念之间没有看到以自己的修行气氛为大,因为还在世间种种言词气氛中搅绕那就是你最大的,将来业力强者牵,你还是凡夫。

所以那叫因,所以那叫「本智了因」本智了因里面,他就直接告诉你,所以文殊最初起问世尊时,他就告诉他:「一切诸佛本起因地」,他的最初的因地发心是什么。所以释迦才会告诉他:「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所以开宗明义,你不要在上面再搅绕,说要得到什么道理先懂得觉相。

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讲的,有的人怀疑:「我只要懂得觉相,我不要明白道理吗?」这是不通心性人的愚痴语言,自心之中自己作障的愚痴的声音你根本都已经背离觉体了,你在上面再说懂得道理你还是拿现前的业感之中卑劣的智慧在说:「我要懂得道理吗?」就算用尽你的方便,让你懂得道理不过就是符合你现在的业力而已。你跳得出你的业力吗?你跳得出你现在卑劣的业感吗?所以那叫虚心,放下一切!

所以让你念念之间先认那个觉所以这要是懂得心的人,你认得那个觉,你当然回头因为觉心绝对不是断灭,绝对不会闇昧的。当你认得觉时,觉他就能让你入一切觉所以你就能明白道理,那叫旁观者清。你过去根本不认那个觉体,你一直堕在感受中流转,你抓着感受说要懂得道理,哪怕是你抓着感受说我要懂得出世间的道理,你还是拿现前卑劣的感受想要解释出世间的道理,还叫卑劣!

听得懂吗?听得懂那叫虚心,虚心之中就有求教的心。就好像我上次讲的,武则天的那个偈,为什么古德把他放在前面不是拍女皇的马屁耶。所以你看他还是个女字,所以还讲到女,女皇!中国就有这个女皇,尤其在唐朝时有个女皇不觉得法数上面,法相就这样安排的吗?所以女字多重要!你不在女相中下手你不在现在的感受润生处下手,你根本找不到」你的觉体!

所以女皇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因为你赤诚恳切,愿解如来真实义时你自然而然在你心中,就不肯马虎想要解释任何经义就不可能随便想要去,在心中想要去不断故意去串习任何经义所以你就会放下种种的造作,那叫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这句话若是发心赤诚时,一定虚心求教。但是虚心中一定有什么?求教的相,你刻意一定要懂得道理,是狂妄

你说但是有的人说:那你读经好了,不要去懂得他的道理,你不要去想他的道理这叫愚痴!你发这种心,你三大阿僧衹劫读经,你都不懂!谁要你多此一句的干什么?你不知道万法就在一念之间吗?你干麻没事多生这一句呢?多生这一句就造成你将来的流转。「我现在读经,不要懂得道理。」谁要你多此一句?

我现在读经就是要懂得诸佛如来道理因为我要懂,所以我绝对不会马虎狂加解释。这样听懂吗?这叫虚心,这叫虚心之中愿力成就。愿力成就中,一定什么?虚心求教。所以你会发现众生的语言之中多少迷闷!可怕!念念作障!

所以就在这个「本智」上面,你才能够知道诸佛最初发心都是圆照清净觉相这是一个行者直下的担当。我不认识这个觉体,我根本不能够清楚现在起来的任何念头都是业感而已,都堕在差别的业相之中我在我的业感所体会道理,都还跟他的都不能相及!何况我却拿我这样子个人的曲解,然后就想说就是根本佛经中根本的原貌,不是卑劣至极吗!

但是你说那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法师,我以后怎么敢讲经?」破相是行者最初讲的建立,你根本没有在上面曲解什么?你就是要破相,就是破相。你只是告诉他心在哪里破相因为你曾经这样子参过,你这样子学过,所以你知道怎么破。那将来虽然你没有常住到这个真心上来,还没有真正证得如是心但你已经什么?你已经念念之间知道怎么样归家了。

就好像在镜色之中,过去受镜色迷惑甚深的人,最初人家告诉他:「你干麻受镜色迷惑呢?镜色是镜子所虚妄显现的,你怎么还会愚痴被他迷惑呢?」虽然听到这样的声音,可是因为过去受他迷惑太大了,虽然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镜色还是什么?还是觉得流转。可是这个人心里面已然听信这个声音这么强烈的流转还是在笼罩他,可他愿意忍着大汗,忍着心中的那种恐惧,那种颤抖还是要告诉自己,提携自己是镜子,那是镜子,我为什么还要受他欺骗?

这样久而久之,虽然你还没有证得镜体可是你能够放下镜色执着的感受一定有嘛,那个觉心一定明白嘛。你能够放下一分,你就能够清楚一分,镜性的作用你就能教。那绝对不是只是在世间文字上搅绕的,他不是在曲解文字的。

所以释子他是要在这上面下手用你现在的行为,念念之间,披剥的功德你可以告诉别人如何披剥因为你能够披剥了,久而久之…。刚刚有一个地方没讲到,在镜子里虽然你没有住到镜性可是你已经能够离开镜色的迷惑了所以你至心深处,你更坚定相信镜色虚妄,更坚定相信镜体的真实那个才能叫虽然未到家,但是你才能够有什么?有归家之说嘛,才有浪子回头的这种言论嘛。

不然你家山都不知道在何处,你说你浪子归家!家山都不知道在何处时,你每踏一步还叫流浪;你以为是归途吗?都叫流浪。你已然知道家山所在时开始回头第一步,都叫归途。世间相是如此,佛门心法亦复如是。

好,大众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弟子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