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前引2(字幕版)
来源: | 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06-25 | 56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宣讲 (文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刚刚那么快就一个小时了。奇怪!竟然一个字都没说到!所以下面要稍微赶一下。大家已经大概知道,我要讲的一个概念;所以再往下说的话,大家就在这觉体的作用上,会念念去习惯在觉体上,从此以后就是佛门之中讲的,念念观心。

唐就是根本的唐皇处,大相。虽然那个朝代、那个地方,时代是叫唐;可是在因缘中,祖师在那个朝代之中,为大家所写的文字,也符合那个时代的一些背景的意义。这个背景的意义,我不是要你们追逐尘相之中、世间相中的时代背景;是要你们去仔细思惟,你觉体之中,为什么能够现相,现相如是国土的那一个时代背景。

所以那个时代背景,就是我们常常在诵经时,所说的「一时」。所以这一时之中,是让你去应对一切时的。应对一切时,要在哪里看?要在觉体的根本缘起的作用中看。这缘起的作用,就是入世的唐皇处、大相处。

觉心现前处,一定是世间;镜子现前处,一定是镜色。没有镜色,就没有镜子。没有镜色的现前,你也根本不知道镜体的性空;没有世间所有这一切庄严,你也根本看不到你根本佛性之中,所有一切的灵明的彰显。

所以诸佛现前处,诸佛就是大觉;大觉现前处,哪一个不是世间?所以最初那个世间,就一定是在色界,叫「摩酰首罗」,现前就是色;因为现前是色,所以你才能够知道有个觉体的无色、非色;觉体非色故,才现色。但是能现色之时,你就能够分别一个非色;所以他就有无色。在这个无色当下,他是因为觉体能现色起的;因为觉体能现色起的,所以觉心中,最初现的那个作用,叫做空。所以古德常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在空啊!这空的感觉,空是为什么感觉的?因为觉心,一定能够照现一切觉故;所以在色中,能够起成种种万德庄严。

一切阿罗汉要出三界,色界顶上摩酰首罗,就能够出去三界。因为你能够出去三界,在色究竟处;你已然能够同时证得,无色界处的所有一切智慧作用。所以这无色界的,所有一切智慧作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假如你不是看到原来是,色究竟处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那你这叫堕在断灭、堕在妄想空中。那什么叫色究竟处,你才能够知道空的究竟,才知道识的究竟?就像刚刚讲的,因为能现色的,他一定非色;所以我念念之间,看的是一切色界的庄严;但是我心中所住的,是超越一切色的智慧。就好像真正知道镜子的人,他念念之间看的是镜色的变化;可是他在镜色变化里面,念念住的是镜体的,根本非色的清明。

所以你是在色中,明白无色的;你在无色之中,担当色的;这才是汉传佛教中所讲的波罗蜜,这叫达彼岸。你不能在色上修色。在色上修色,那都成为将来的妄想执着;在空中说空,那空中也会变成你将来,无尽的流转、无尽的沉闷。

觉体既然是在觉体佛性上说的,这觉体只要你不障碍他,当你真能够包容一切有处,你就是常住空时,不必更说于空。当你要知道真正心灵的空明之时,你就是包容万物当下。所以常常比喻,虚空能容万物,不碍诸相发挥;这才是真正在下手处,是在觉体上参的。

真正在镜体上参的人,他站在镜体处,就能够任其镜色千变万化。他在千变万化处,常住就是镜子,非种种色的清净。所以你要找到非色的清净,要在担当千变万化上修。你要找到能够千变万化,种种智慧的担当,你要常常思惟,他性中根本不住的灵明。大家这一生中在这个觉体上,就是用这个思惟,慢慢用止观入道。你将来能够在这个上面思惟清晰时,将来你就会发现,你就是住在如是的思惟处,看一切心头的念头起伏啊!

这个就已经有一点知道常住之法,那是真知「常住」二字了。那才知道,原来自始无量劫来,这一念心从来不变;所以不变要在一切担当中说不变。讲到这个又离题了。但是实在没办法,我总是希望大家能够更懂一点,因为第一次接触嘛!我想要一个字、一个字逐字唸的话,大家可能就是在听稿子了,就很难去体会。

我们常常讲,东方阿閦如来,「阿閦」又叫不动如来,「东方」是大照现前处;在大照现前处说不动的。所以阿閦,「阿」字是一切法不生义;阿字还有一个意思,叫做一切法总持义,大总持义。

所以你说:奇怪!为什么佛经之中,在讲一切法时,这样反覆不同的道理,就两种不同的意趣?是因为我们是凡夫,道理还不能融会故,你总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意趣;假如你将来慢慢能融会时,你就会发现,道理都是根本本来的一相而已。因为他是一切法不生,所以他才能够总持;因为他是总持,所以你才能说他不生。

所以在这种讲不生,不是断灭、不是世间知见;这种讲总持,不是执着、不是世间知见。所以这种总持,他没有那种怪力。世间人讲的总持,有什么能力都堕在世间知见,他根本不知道性空,都成怪力乱神。假如知道是性空的人,这个人从来绝对不会说:我真有如是能力。就好像一个善心的人,人家说:原来你是善人;他说:莫作是说,我无所谓善。也如《金刚经》中讲,我不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你真是阿罗汉,你哪来的念头说:我得阿罗汉?所以心性上就是如此!所以这个「阿」字,是一切法不生义,也是一切法总持义。

閦呢,閦是一个门,里面一个众,大众的众。门有出入相,众就是一切万法现前处;他是在大觉心体,随缘出入的中间现,随缘出入的里面现,现一切众的。所以不动是能够现众,是能够出入,才能叫不动。你不能现大众,不能够现一切念,不能够担当觉体的出入相,你那叫不动如来啊?你那叫死寂!那根本不是不动,是那大觉心体中的根本不动;所以你能够担当,这心中本来的繁兴处;那是大唐。

所以大唐中,我不是讲历史;但是你会发现历史之中,冥冥之间,就有这个名字在那边安排布列。大唐最初的开国皇帝,叫李世民。「世」者交替义,「民」者大众义;他可以随缘交替一切万众。你能够在觉体上面,担当一切大众的显现,就像阿閦一样,他站在不动中,能够在觉体的出入之中,担当一切大众,这叫你站在觉体看到一切众,叫贞观之治。你站在这里,一切万民为你所治;你站在觉体,一切变化都为你所治。你站在镜体千变万化,他都不会超越你的律仪,叫贞观之治。所以那叫大唐。

所以你要听圆觉,先要在觉体的大唐,如是能够交替万民万法的这一点上,起成正观、起成大照;然后念念之间,在终南山。「终」者是最毕竟处,毕竟为终;「南」者谦和,南方有谦和义。为什么会北上南下?全世界都知道是北上南下。可能没有什么过去的祖先,互相的中外沟通,彼此之间流通意识;不用。全世界不管是西方、东方,不管是古今、中外,都知道北为上,南为下。下者就是谦和处,谦就谦卑处。

所以下者也如火,火是赤诚相。为什么在火中,能够讲谦和?是讲赤诚的谦和,赤诚处。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路南行。一个行者想要真正证得心中的道理,虽然道理都已经清清楚楚了;那念念之间,至诚恳切在这个道理上面,不断的反覆思惟,就叫做南行。那念念下心,就是把身心投入下心研究;因为下心故,所以在一切法中能成谦和,叫终南。

终南山,「山」就是累聚相,你就在这根本毕竟的心中谦和处。但你要想清楚我说的南行,因为是一心所现的四方,东南西北都是一心所现,行者在下心处,谦和之中念念南行时,他得的是上智。我虽然下心求法,就是念念之间谦卑求法,你将来获得的是上智。上智在北,你往南行,将来证的是智。

所以才有文殊师利,伸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财顶。你到了一百一十由旬五十三参,是一路南行的,最后跟大智相接;所以自然在南下之处,自然就是求北上之智。在北上之智,当体你证的,就是东方的所有一切清明的大照。当你能够真的证得,如是东方的清明大照,你念念之间,都在你毕竟的归隐处成就;那叫西方啊!

所以一心的四方,随举一方,他能够咸具四方。但是行者要如何咸具四方;要他先取一方,先取哪一方?行者但都先取南方,南方者谦和义。我讲的是行者;你千万不要说错了:师父,外面都说先要投往西方、往生西方。我说的行者,发心先取南方,因为你想取南方是谦和义、是行为之中的谦下义;那你南方的念念成就。我发愿将来,南方中的谦和念念成就;将来让我证得,根本本来的面目—无量寿、无量光;那叫做往生西方。

这些东西不要搅乱了!因为搅乱我要去西方,南方我都不要了;这是世间痴人讲话,怎么是一心说话?一心四方,讲西方之时,你要知道他就具足东北南;讲南方之时,你就要知道,他将来必定成就东北西。所以你要去西方的人,要不要念念谦和下心求法?要去西方的,都在南方下心中成就;所以他在一念的趣向之中,他能够动到四方。全动四方的根本功德,这才叫做不闇昧一心。

不然,你会发现世间人,所执的那些方方面面,都叫做着相;更何况方无定方?你看到西方之处,太阳在西方落下去时,他方众生正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太阳西沉之处,正是太阳东升之时。这个大家没有意见吧!你们常常出国,这边已经到晚上,那边叫天亮,没有错误吧!

所以谁证到根本西方的寂静处时,他就是根本将来东方的大照现前处,那叫「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你要是根本不知道现前的寂静,本来心中,根本无作的清净是西方,你也就根本没有办法担当,将来大觉之中,随缘普照的琉璃光啊!

所以要念「琉璃光佛如来」名字时,八大菩萨先接引西方。为什么先接引西方?你要能够真正证得,东方大照之中的灵明不动;你要先修根本寂隐的无量光、无量寿。你现在三业都还不清净,你怎么能够知道大照呢?随照都堕,你根本不知道大照!

看到无量光时,就是证得消灾延寿琉璃光处。消灾者,破闇;破闇者,无量光。延寿者,是在一切法中如是心中之所成就,一切性命都是觉心之中所赋予;他所有的生命感,都是觉心在赋予他,生命时间的长短;所以叫无量寿。所以消灾延寿者,无量寿、无量光是。

这你才能够明白,一体中的圆明;在一体中的圆明中,你也不会混滥;所以你才会知道,先修西方的寂隐;但是你也不会执着,所以他将来必具四方的成就。

到了西方,真正《阿弥陀经》中讲,到了西方以后,「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什么意思?你只要到了根本寂心—心性的寂静处;每当清旦,清旦是觉心作用处。旦,太阳现前,在一;从来不是二。但是你从此又发现,那心中的觉照,再也不是过去的流转执着、染着了;那叫清明。每当清旦,每一个觉心、每一个念头的发现处,都是在供养一切觉体时;在见叫见觉,在闻叫闻觉。见觉、闻觉,都是种种佛名,都是觉体相。

你站在如是根本,心中寂隐的智慧里面,你每一个念头的起成之处,你都在供养所有一切诸佛,那叫做「各以衣裓,盛众鲜华」,为什么?你这一念心,从来心中所服的是衣,外现的律仪是裓。所以裓字,是一个衣,一个戒律的戒。心中所服为衣,外现律仪为裓。那念念都在如是觉体之中,看尽觉心的,所有一切庄严变化,叫做盛众鲜华;哪个不是你大觉的开发处啊!

供养他方,这寂隐,你现在住寂隐;他现前的就是种种作用,那叫他方。你为什么能够供养他方?因为你已经知道自他根本圆融,所以你才能方便立他。凡夫根本不知道自他圆融时;你但说有他,都叫流转。都要自他圆融,所以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处」。

你看到觉心的作用,都是在哪里看到的?就好像镜体,你是看不到的;寂隐相。在哪里看得到?就在每一个色,供养一切色现前处,就叫他方十万亿佛现前处;就是觉体。都是觉体!

但是,在这样种种变化的觉体,向外供养的作用中,你只要知道他原来就是,根本大觉的心性,所摄取相而已;在这一切作用之中,你要知道他其实就是,镜体根本镜性的摄取相,叫做「食时」。你只要思惟是「食时」时,这所有的作用,马上感觉就在一处,还归本位。

所以,哪一个经典是跟你讲天方夜谭?他就讲这心中的道理!你放,是千变万化种种功德向外流布;收,你知道原来就是,心性的作用全归一处。这个心性的作用,就是食时还归本处;不是跟你讲,听到吃饭打板,大家都回来了。你要是都回来,佛就跟你讲:仁者是求法来,还是为食来?所以你要真正懂得心性时,一切经典摊出文字,全都是心中的图腾。

所以讲到终南山,也是如此。草堂寺,「草」是一切万物始创,万法始创叫做草。起草、起草,万法最初始创时。为什么在这边要讲万法始创?就是你不要堕在法末,要在任何的感受之前,要在最初开始,初心上面去见。刚好我们刚刚讲到每当清旦,这就是初心、觉心,每个念头最初现前处,镜子最初照色处。

镜子最初照色处,现前了以后,众生就堕在色末,马上一剎那就到色末。聪明的人是在一切色的末梢,那种浓厚的业感之中,他体会的是镜初—镜子的初心。这就是行者的用心、用度、思惟不同,叫做《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叫做打破心意识;完全打破你过去的心意识,重新组合。

你们都会计算机,把你们所有以前的系统全部洗掉、重新灌、重新组合;佛说是人是真忏悔、是真精进。那不是用世间法中去体会,所以汉传佛教不同于一般的世间小法。大乘佛教!所以在这个草堂最初始创时,你要念念之间,能够站到一切万法最初始创处。

堂呢?「堂」是当阳之宇。在始创当下,你不能随感,随感叫做赴阴。感觉叫做阴,随识阴流转叫做阴。赴就是投赴、投往;随感是赴阴。你要在一切感觉中,站在谁觉的感觉。就像我刚刚讲的,在知中,你永远不要忘记谁在觉知;那就是智。在知中,你忘记了根本觉知的那个智日;你就一定落在知中的变化,被知所束缚。

就在这一念之间、一剎那中,本来就在一点上,你看错了就流转;你看对了 他就是菩提念头。每个念头当下都是你菩提,将来归家的种子;所以「堂」叫当阳,当阳就大照。

当阳之宇,为什么是「宇」?因为他随感当下,其实都是一个、一个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觉,就好像有不同的房子跟房室。不同的空间,叫做室。但是在这么样多的房室之中,你都是当阳照现,意思是你在当阳当下,你是可以任其差别的;但是在任何差别中,种种差别之中的种种器世间,就他在器界之中的差别,这种空间中的感受,你都要站在觉体上看他;叫「当阳之宇」,叫「草堂寺」。

寺,大家都知道,寺就是修行、治事的地方。过去寺就是政府机构,就是治理万民的地方;后来出家人用,就是治事,心中在治,治理一切事情;治事之所。

那在哪里治事呢?在根本心中的,净持上的这种杀贼。净持上的本来面目,叫沙门;他是念念要达本,叫做宗;他法法要跟本来心中的大藏相应。为什么讲大藏?刚刚讲那个大,叫做无形。觉心能够现一切觉;但是在一切觉中,你会发现,原来都是大觉心体之中的大藏。

那大藏,并不是还要找到一个东西叫做大藏;你会知道,原来这就是觉心中的大象,大的象。刚刚讲大象是无形的。你在看到一切觉时,你都知道是觉,就不会堕在一切觉中;当你不堕在一切觉中的时候,你不知道一切觉吗?你清楚知道!为什么清楚知道?这就是古人讲的旁观者清。

过去你以为你知道吗?你说:过去我的感觉很浓厚、很强烈啊,我应该是知道;其实你早就闇昧,那叫当局者迷。所以你既然能够清楚知道,你到底是哪一个?哪一个都不是!因为哪一个都不是,所以才能够明白知、 了了见;所以这叫「大」。

所以你都要在哪里,说这个根本心中的富藏?在大藏中。大藏叫做根本性中的大藏,就叫宗密。你要站在如是作用上,在如是大觉心体入世的唐皇之中,在根本念念之间,毕竟谦和的发心底下,在一切最初万法念头现前,最初的所照当阳的体上,念念看的是你本来的大藏;你才能够去讲如是序。祖师要在这里讲如是序,你也要在这里听如是序。这样听得懂吗?

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一个译经祖师的名字没有作用;其作用甚深啊!每一个祖师什么名字,他居然能够译出该名字之中,所摄的一切圣人经典。所以下面讲,既然是知道在大藏中讲,所以「元亨利贞干之德也」,「干」就要用到中国的这些文句了。

元亨利贞,「干」者就是天,天德。古人讲:干者天也。天就是刚刚讲的,一大现前是天。过去我们讲的天时,可能动到世间知见,总是在这六道的假想上面,用世间的语言去解释于天;将来要说天时,你要先习惯一切名字、六道的名字,在你心中,你要找到他在你心中,根本作用的名字。因为他就是有这样的作用;你要是闇昧了如是作用,你就随着你根本自心中,本来作用的性德;你却变成处处住着,变成了幻想的器界。

那不是说将来我要超出六道,就没有六道的呈现;你超出六道时,你才能够明白,一切六道原来都是大觉中,随缘必定能够知见的,种种智慧的流演。就好像你能超出镜色,你不要以为镜子就不能照色;将来你超越镜色时,你才知道过去照黑、照白、照好、照坏,那都是镜体能够随缘之中,他在世间的呈现。

所以都一法不断灭,你不用说超出六道,说六道就不见了。你过去因为执着,六道他才叫六道;你将来不执着六道时,六道哪个地方不是大觉心体,根本觉明、灵明表现出的十法界!大觉心体现前之处,他一定是世间,那一念世间最初那一念心;他包容一切、包含一切,但他非于一切。所以那叫一大—天也。所以你当时感觉到,世间最初的那个就是最清净处,天,那叫天。

当你既然能够明白一切;那一切之中,他不是堕在种种执受上的;但是你必定会知道执受。不堕种种执受,不是说没有执受;就好像你不堕在黑中的感觉,不是你不知道黑。所以在天中,他一定不堕;但是他一定能够知道什么叫做感觉。

所以马上你就会发现,你又从天中往前一步,人也。人者叫做情,他能够知道一切情、感受;就在知感受时,你会发现你住的还是感受吗?不是;你会堕在感受中的势力,所以感受你会感到强势力—修罗,你心中就有修罗相。将来你要是念念之间,堕在那些感受的强烈,你就告诉自己:你在修集修罗法。

在感受的强烈处,叫修罗。那修罗念念之间,就开始为你积畜,积畜如是强烈的感受,为你不断的积深如是作用;畜久成畜,畜生。所以中国人讲,畜就是从畜中说生,叫畜生;畜久成畜。既然畜久成畜,已经起成妄觉的势力;所以在上面,从势力之中追逐势感,就是饿鬼。

所以饿鬼,是从追逐那个势力开始的。那追逐一定有个相,是什么?他一定有「我要追逐」,才有追逐;一定执我执,才开始追逐。因为最初迷惑在上面畜时,就已经不断在畜那个我了,有我的感觉;所以有我的感觉,畜久成势,从势中追逐那个势,就是饿鬼。

所以饿鬼讲的食我,ㄧ直在吃那个我,不就饿吗?食我为饿。你一直不断在外面摄取那个我,就是饿;然后从此以后,你愈抓着我,是愈觉得闇昧、虚妄,那叫鬼;愈失去灵明那,叫做鬼。

下次你会发现,我们常常在有业力,每天都在「我觉得怎样怎样」、「我觉得如何如何」,那就叫做鬼话,就是鬼。你觉得⋯觉得⋯,那都成鬼话。老是拿那个「我」字出来讲话,那都叫做鬼话。

就在这追逐之中,你会发现愈追逐处,愈成茫然;愈追逐处,愈觉得离你愈来愈远。众生的感受就是这样子:你愈去执着他时,他在你心底,就愈来愈茫然,愈来愈找不到;那愈来愈找不到,你却愈来愈沉迷、愈来愈沉闷。因为你找不到,愈来愈沉闷、愈来愈沉迷;所以你就没有回头之日,地狱,那就是地狱。

那你说:法师,你讲要是不执着六道,那六道应该还在;那在觉体上怎么说?觉体本来就能够清净现见,「天」;明白一切感受,「人」;所以他知道在人中一定会起成势力,就好像镜子照色,在黑就有黑的势力;何妨他有势力,我只要不忘记是镜子,「修罗」,在势力之中;所以你就能够明白,那势力的种种云聚,浓浓厚厚的那种聚集相,那你明白,「畜生」。

所以菩萨能够知道,心中的那个畜相时,一切畜都为菩萨座骑。菩萨座骑都是你大觉心中,根本所成之事,乘坐的;为什么他乘坐的?觉心一定要明白那个积畜。觉心,你不要怕觉心明白积畜;你只要怕积畜不知道是觉心;所以他就知道,他一定能够坏散,就在这积畜中能够坏散「饿鬼」;坏散就开始追逐,从坏中坏尽,就是「地狱」。没有坏尽,哪来下一念再从头来生?

所以你看错时是处处执着,都成六道的沉沦;你看对时,六道哪个不是十法界的本来面目?十法界就是一心。心中就是从如是中起,现如是世间;从世间之中,有如是作用;有如是作用、如是消亡、如是而灭,那还再来现前;念头都是如此。

所以你能担当六道,明白六道的作用,才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讲的直下担当;那种直下担当,在心里上已然知道这一个行者,他是全然在觉体中担当的,他才能直下担当;那不是妄说的。

所以他叫「天之德也」,叫「元亨利贞」。刚好《圆觉经》讲到元亨利贞时,《圆觉经》真正本是我来判,说这《圆觉经》本来是分两部:前面六菩萨,后面六菩萨;本来一个是约理说,一个是约事说。要是再细分的话,你仔细思惟,再细分的话,这十二个菩萨可以分成四分,四分在信解行证上分。信解行证也就刚好用到中国老祖先所讲的「元亨利贞」。

元者,达本也。立信者是知道本,务本为信。事务的务,就是从事那个务,务本为信。立信就是我知道,原来我也有如是觉体,还是念念之间在本中作务、务本,务本为信。解叫「亨」。过去,亨叫亨通,亨就是心中的慧解;慧解为亨,所以叫「解」。利,佛门叫做行遍,就是能够遍行一切,叫做「利」。贞呢,正,如是正法、证正,证得的证、正当的正,证如是正,证这根本不二法门,证正。

所以这个贞字,本来在中国来讲就是「事之干也」,就是他的根本,笔直心中的根本,本来直挺的面目;大觉心性根本直挺,从来不曲邪。为什么不曲邪?你觉得我这一念是邪啊?觉得这一念,念相虽然是邪相;可是觉得这一念的觉,永远是直的,从来不二。你只是不认,你抓着相中有种种的偏邪;能觉如是相的,永远是一直道。

所以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你叫做心树列在两行,都是大树参天、树干直挺。你不要小看,你以为是在讲玄;你要是一个行者,在今生之中,让你的心性直挺;将来虽然没有开悟、还没有明心见性、没有了脱生死;我说过就算了脱生死,现前还是世间;只是他虽然现世间,你不能说他是世间人;只是如此,你不能说他不现世间。所以一切诸佛,都会现到世间。

但是你还没有了脱生死,将来现到世间时,会看到你的依报庄严,你所见的树木都是直挺的;就不像我每次住在山上,我旁边那个树都长得歪瓜劣枣的,就知道我过去造了多少的恶业。你知道吗,所见我的依报,到处都是倾斜、乱七八糟,所以恶业深重。这是开玩笑!但是事实上,将来你会发现,你的依报就从你的正报中现。

所以哪一个依报中,他不就是直指你现前,当机者现在的心境!当机者现在的心境,若是浩瀚时,看到大山都是高远相;当机者现在心境,若是委曲时,看到的大山都是压迫相;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我的心中是烦恼的,我就觉得这个地方连灯光都在欺负我;你的心中若是祥和的,你就觉得这里面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朝气。

所以一切世界是假,唯心是真!真的是唯心是真!因为你随着充满朝气时,不是只是一种现相;他会在这个充满朝气的感觉里面,他会感招充满朝气的,一切资粮、一切利益;他甚至于还会感招,一切不同的因缘。你会发现你的周遭,都是充满朝气的一些善知识;纵然会一些委曲的人来到你旁边,他也是在为你证明,你在充满朝气的信愿之中,能够拔济他、帮助他。所以哪有个真正的世界;全然是唯心,当下都是唯心;所以那个叫做「证正」。

所以「元亨利贞」,就在「信解行证」中说。那《圆觉经》就分这四分。前面三菩萨,从文殊到普眼,是「信」分;从金刚藏到清净慧,是「解」分;到威德自在到净诸业障菩萨,是「行」分;普觉一直到后面,最后面那是什么多啊经,我有时候年纪已经大了;(⋯)不是,菩觉菩萨一直到后面;那个叫做什么菩萨,那是「证」分。善什么,贤善首菩萨。这要忏悔的,自己有的时侯常常会乱,常常会忘记。

在这四分之中,所以叫「干之德」也,就是入世表法,一切根本的作用;所以始于一气。为什么叫始于一气?真正参觉体的人,你会发现,觉体可以融入种种的作用;但是他只能现前。涌出种种作用时,他从来没有两种气氛;都是一气,那叫做「一气呵成」;他能在一气呵成之中,起成种种差别。镜子就在镜体的一气之中,才能够起成差别,起成万差;假如真正已经是万差;不是一气。万差,都不知道万差啊!差中,是不知道差的;能知道差的,就是根本一气之中,无差别的智慧。这就是《华严经》中常讲的,最深的汉传哲理。

你要证得一切法中的差别智,你要在哪里证?要在心中的根本无差别智中,证一切法差别智。那心中的无差别智,要在一切法差别中证。一切法差别智,要在无差别中证;叫做波罗蜜。

你要找到见,在哪里找?看到色,哪个色不是见?你要说色在哪里说,你见到什么就是色嘛;所以指见是色,指色是见。这要指他,就能够还归本处;这叫「波罗蜜」,所以波罗蜜叫「到彼岸」。这个到彼岸中,无此岸、无中流,直下彼岸。

那种无此岸、无中流、直下彼岸,你说为什么没有此岸?这是觉体的担当;虽然方便说他,看到就是自他圆融,一气呵成的作用。这一气呵成,你还在这边分此、分彼!因为不分此、分彼,所以我方便说「到彼岸」。为什么方便说到彼岸?因为法不断灭故;在见是色,不断灭。但色中,你还要再分自、分他吗?

所以在这个文章中,古德文章中就讲到,「中不容他」。中不容他,不是说我在中间没有一个他;是连自都不立,叫中不容他;你要立自,就有他。中不容他,就是连自都破,因为破故。那为什么还要说他呢?因为圆融一切法故,法不断灭故。那为什么讲不容呢?根本不堕在一切作用相故;因为这样子你的觉心才能圆满,你天天才能够作用啊!假如有一念你的觉心,不是这样子作、不是这样子用,我们早断灭了。

所以不要以为我是凡夫,好像:法师,你这样讲,我也找不到。你不用找你的心;都是这样子作、都这样子用。你这一念「我找不到」,觉心还是这样子用的;觉心都不是这一句「我找不到」。你要是追着「我找不到」,你永远从这句话中的气氛,罗织气氛,永远愈来愈沉闷、愈来愈沉迷。你说我找不到,当下回光:我找不到,这一句还是觉心啊!

觉心能够知道我找不到;觉心都不是这一句我找不到。将来你自心起的我找不到,你都不会被自心所起的,「我找不到」这一句话所迷惑,叫做自心不迷惑自心。自心迷自心,一切世间非幻、非妄,都能够成就种种幻妄,这是《楞严经》讲的。

你自心都不迷,因为一切世间,哪一个不都是你自心现量?你看到一个人,你觉得他对不起你,觉得讨厌他。过去,你觉得讨厌他;所以你后来才会觉得惭愧,「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我再也不去跟他什么纠缠了。错了!你将来会发现:你觉得讨厌他,是你自心解读他以后,你自心发一个声音,让你自心迷闷。

假如你将来,自心都不迷自心了;世间哪一个人还能迷你?你自心中说讨厌他的,我都知道。觉得讨厌他的那个觉,都不是讨厌;你再也不受,讨厌这个相中、语言中的气氛了;世间上还有哪一个人,能够让你觉得气愤;这叫做「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你没有前面想要度尽众生的愿,你根本看不到,原来害我的是自心;所以一个叫事忏,一个叫理忏。因为你有至诚恳切的事忏,所以这个人就能入理。

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出城,看到四门之中的生老病死;他看到都是事。他看到是事,他才会知道,原来世间的一切善行,不能够真正拔济众生永离苦海;所以他才能够越城出家。一个真正治众生病的医生,他看到世间有病的众生那些病,这个病痛的病苦,甚至于死苦;心生悲悯,想要帮他治,让他脱去病苦,不让他遭受种种死难。他假如是真正发慈悲心的人,他慢慢会发现,用尽世间一切医方、药方,不能够真正疗治众生,必定要坏死之相,那他一定就会出家,找到真正帮助众生的。所以他就会入理。

你真正发了心,想要度众生;你就会找到真正的病源在何处,叫做「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这你才会知道,事理二相,圆满入忏。所以再也不是说:我现在要原谅他了,从此我原谅他。你愈说原谅他,你心中看到他的时候,你的鼻孔就会比较大一点;虽然原谅了,可是还是有分辨的,心里面还是有分别的;所以那叫做「始于一气」。

完蛋了!根本没讲「常乐我净,佛之德也」!你要知道这「元亨利贞」是始于一气。

那常乐我净,「常」者是恒遍觉心,就在元亨利贞中,就在入一切法中;那是性常。大觉心体现前的时候,哪个不是现前的作用!他念念如是。你说无作用时;无作用时,也是作用处啊;你是作用,用在无作用相上。法中根本没有一念觉心有闇昧过;觉心从来没闇昧。就算你昏迷睡觉了,都还是觉。只是把那个字念成破音,叫做觉(ㄐㄧㄠˋ)。只是你不认而已;你要认的话,真的能够破昏沉。古德就是在这个觉心中参:觉得昏沉的是谁?

再大的昏沉,都知道是觉;从此以后,住在觉心上看昏沉,他就不会被昏沉所牵倒,能够在心中担当昏沉的变化;这叫做不倒单。不是坐着不睡叫不倒单、坐着睡觉叫不倒单;坐着睡觉,那都叫倒单。坐着睡觉没什么了不起;鸡可以一只脚站着睡,比人还厉害;那都叫倒—心倒,一切法倒。

那为什么能够不倒单?你真的知道觉性,你才知道真的能不倒;觉得昏沉,都是觉嘛!你将来会在种种过去的,喜怒哀乐的业感,过去那么浓厚的那种感觉当下;你突然有一天,在浓厚的感觉之中,你都能发现,有一个能觉的心不是那个浓厚,就有点像刚刚讲的,「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了,有点像刚刚讲的「水边林下迹遍多」了;你会知道,那瞌睡现前,你突然发现你也可以这样面对。

所以一根得解脱,根根得解脱。你当然知道,才会相信能够破昏沉,你当然才会相信,觉心之中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真正知道,觉心中本来就是这样;行者他才有出路,才有下手处;不是说我根本找不到觉心,我要慢慢修。修到哪一天?诸佛菩萨怜悯我,赐我大力,给我什么智慧。你等吧!你比阿难还阿难,不可能!觉心中本来就是这样子用啊!你天天在这样用,你不认而已;你但要回头去认,他本来就是如此;所以他叫「常」。

那乐呢?乐叫称性。过去我们讲极乐、极乐,极乐在哪里?称性。什么叫称性?根本都是大觉称性所现;你忘记大觉称性所现时,你就别别沉沦,那叫娑婆。但是这么样繁兴的娑婆,哪一法中不是大觉称性而显呢!所以你在任何繁兴处看到,原来都是大觉的性体之中的流演,都叫做登极乐国土。你是站在这一念心中的国土,这种氛围中,就像刚刚跟你讲唐,那个国土相中,都是大觉感应入世的国土相,你心中的国土相;将来你就会在这称性的国土中,看尽一切,过去流转的种种念头、种种业相;你站在觉心中看业相的繁兴,那个时候叫登极乐。

为什么叫登极乐?他不是众生知见之中,在妄想分别,有苦有乐中的乐;他是真正发现,能够觉知一切的,都是称性现的。他根本没有委曲过自性,他不需要世间那种卑微可怜的欢乐;他根本就能知道,原来世间所现的,称性所现的一切根本,没有过去众生妄想的执受。

所以苦字,在佛门中讲妄执为苦。你脱去妄执;那世间法中黑来知黑、白来现白、好来知好、坏来现坏,这里面哪有苦中可言?但是你若妄执故,你心中在上面攀缘就成就苦相。所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拔其苦难,是破其妄执。观世音菩萨说拔苦、救难,是破其妄执,再解其困顿;先破你的妄执,再帮助你消除你的困顿,就是你现在所迷失之处;是真正拔苦。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能拔苦,你知道吗?观世音菩萨讲,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再怎么样参,你要知道现在一切我觉得苦时,都是觉心同体,你的苦就没了;所以这一念叫供养观音,也叫做观音来拔济你了。同体大悲相,你要念念参,一切感受都是同体相;久而久之你就能够离苦了。然后你看到就是觉心中,随缘所现的一切感受而已;一切念头不变,一切念头还是恒然。但是还有苦吗?已经没苦了。为什么?都是觉了。觉苦之时,觉能知苦;觉非是苦,那还需要拔吗?那叫同体嘛!所以才能够救度苦,救度你的大苦。

讲到这里,我突然还想到,在净土经中有一段经文,后面有很多人常常拿出来解释。这段经文,我忘记是出自哪一部经。那经文告诉你,将来西方教主—观世音菩萨做。听过没有?对呀!很多人说,将来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阿弥陀佛是性德,退什么退!所以圣人的智慧,虽然立圣人的名字,那个名字不是世间中的名字耶!老庄都讲「名可名,非常名」;你怎么误会了,还拿世间的名相说他哩!

我说是圣人性德的名字,他就是常住在如是法界中的名字;哪有退与不退!但是你要怎么样证得无量寿、无量光?你在无量寿、无量光上去证,就像学密的,要立一个主尊主修;主修不是当下下手。在主修上修的,主修怎么修?你一定要看旁边的右脇、脇士。你怎么样能够找到,心中的根本无量寿、无量光?你要在一切法中、一切念头现前处,你都要知道,你都要供养,那就是觉体。哪个念头不是觉!

因为哪个念头都是觉,所以每个念头,都是从觉中所感受;叫无量光。可是在觉中所感受的无量光,你忘记了觉;那无量光现前,都变成了你现在流转的执着。然后你念念在这个上面参,念念至诚恳切,念念不退心,叫大势至。你念念参,哪一个念头,不是根本大觉的同体,叫供养观音。你念念至诚供养势至,念念参同体供养观音;将来证得就是阿弥陀。

只是你念念赤诚,看不到作用;所有念念赤诚,但是要有作相。作相是在观法法同体相,所以叫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就是你将来,能看到的西方叫将来,就是你将必定会证得的西方。你看到阿弥陀谁做的?参观世音菩萨,你才能证阿弥陀佛;参如是大觉同体,你将来才能证得无量寿、无量光。这样听得懂吗?

所以将来西方教主,观世音菩萨做。你不要想到封神榜,将来阿弥陀佛就要退休了,观世音起来;我常常听到这样讲,这一听就知道,不知道心法的,一听就知道你着相。观世音,法法都观世音作。证得观音时,你会发现觉心中,你修的是同体相修的,是观音法门;但是你是不住的,因为觉心本来不住。你修的是观音法门,证得就是无量寿;你修的是善行,你不是住在善心上可以捉持;你修的是善行,将来证的是至善。

所以这有点像这个,应该你们有看过了,因为我知道你们很用功的,给你们教材你们都看过。所以这里面祖师才会讲「觉前前非,名后后位」。觉心就是如此啊!你觉前的时候,已经不是他了;觉心就是如此,你在哪里立名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念念往后登进,根本不住;不住才能够增进;若是有住如何增进?法中若是有住,那都叫断灭。

你修的是观世音;将来证的就是无量光,那才是真到极乐。所以阿弥陀佛你怎么修?你说,念念要度一切众生往极乐,那一切众生在哪里?刚刚讲到「自性众生誓愿度」,每一个念头当下你都要知道,在喜、在怒、在哀、在乐、在鼻嗅香、在耳闻声,都叫众生相。

从此在一切六根六尘,所有一切境界变化里面,我都供养;他知道都是觉体,这个人叫做供养观音、这个人叫做供养势至、这个人叫做供养弥陀;然后回向,我将来必到西方。只此西方;若是其他委曲的西方,弟子全然不去、不证心中如是极乐;我绝对不踏上,心外的任何极乐国土。你才是上根人!

不是那种委曲相:阿弥陀佛来拔济我,我现在念佛念多少声;阿弥陀佛就可怜我。所以世间上的人就会把净土大教,判成了一般的民间信仰;最后,基督耶稣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基督耶稣;都会变成这样子,不是正教的语言;其实他们不是在心性中看。

所以你将来你会发现,修行都是如此;你在哪里修?观世音菩萨上修;所以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众生有大因缘。一切汉传佛教里面,很多的大经里面,最后出现的就是观世音。《普门品》也是在《法华经》中出现。

你要怎么样直至成佛,虽然叫成佛的法门;一样嘛,念念都在《普门品》中见,他能化三十二应化身呢!观音化三十二应化身;那你现在三十二应化身,哪个不是你自性之中,同体大悲所现!你只知道观音能化三十二应化;你现在在你随缘应化的,种种种类任何念头里面,你都要回敬他是观音;将来你自性中的观音,他就处处又为你应化三十二身;那叫《普门品》。那才是懂得觉体中的东西,所以他就一定乐,叫称性。

那「我」呢?常乐我净,我。过去我们在我中,认为是众生的流转之处;可是在大觉体上,「我」是总持相。为什么讲总持?从今天以后,你会看到我在我的觉中,能够立种种我、能够知道种种我;有喜的时候,有喜我;怒的时候,有怒我;哀有哀我;乐有乐我;一天二六时中,二十四小时你会感受到,有种种不同的我;在这种种不同的我,我都会赋予他的生命,变化成种种不同的我中的感觉。

但仔细思惟,你是哪个我?当你仔细思惟,你又找不到哪个是我了吧!有点像二祖讲的,我仔细思惟,找不到心;你仔细思惟,找不到我。所以从此以后你会发现那个我,就是刚刚讲的,那一个根本觉体入世的大象。大是无形的,大我也不是有形的。因为大我无形故,处处立我。

那你怎么知道大我,你随缘立我处就是大我?你知道随缘立我处就是大我,这个人就不会住在,种种我执中去流转。所以道理若通,理体若通,将来所有的行为就变。你走进大山,突然大山影响你,心中有大山的气氛;回过头来你马上过去,人家就发现你跟过去行为不一样。这是什么缘故?这因为你理体不一样了,心中的气氛不同了,刚刚讲那个气,气不同了。变化所有的行为不同,他为什么能变化?因为众生的觉心,本来非一切法故,所以他能变化。假如他是一切法,根本都不能变化,你也不要来修了,你也成不了佛;因为他是嘛,那你还修什么呢?

因为觉心本来非一切,觉心他一定能够成就一切;在非一切中,能成就一切。所以在非一切中,我不会再像过去凡夫一样,妄想执着:啊!我是可怜人!我不行、我不能、我是凡夫、我丑陋、我委曲、我畏缩,这样;都不会!他会在过去的业感之中知道,原来过去都是堕在种种妄想之中,所以流转在不断的自我逼迫里;但是他也知道,觉心一定能够成就一切法故;所以从此以后,他会为自己拣择环境,拣择每天所称的名相,拣择每天所看的文字,拣择每天所接触的六根与六尘;他绝对相信,现在所拣择的环境就是,他将来种种自性中生命的表现。

所以他当然相信成佛了;他绝对不会相信,所修不能成就,所以叫信心。他绝对不会相信业障永远跟他,所以他能断恶;这有点像过去儒家讲的孟母三迁。你哪有一定的个性、一定业力;环境不同,你的业力就变了!你不必一定要在业力上断业力;我给你一个不同的环境,业力都断了。

那环境在哪里?六根、六尘里。拣择六根、拣择六尘、拣择你每天的薰习;我保证你将来,每个起心动念所流出处迥然不同,完全不一样。只是在这个不一样中,一般的世间、一般的儒家,像一般的世间圣贤,他只知道原来人心是可以随缘变的;所以讲到仁爱的仁、仁心,他能够入一切二。只有佛门的行者,能够在这人心原来可以随环境变上,他能够向上多他一句。多他哪一句?既然能随缘变,所以这一念心,叫做「性空」;既然能随缘变,所以这一念心,叫做「妙有」,叫做「缘起」;所以他不只是抓着,世间能随缘变。所以儒家知道可以改变环境、可以改变人心;但儒家就是不知道后面那一念—根本缘起性空的本来佛性;所以他还没有办法出三界。

所以世间上的善行,不见得是解脱道;解脱道中一定具足善行。就是老子讲的,大道一定具足所有一切德、仁义跟礼;你忘记了大道,再说仁义、德,再说礼;贼也,自己败坏了。性中本来就是如此。所以那个我字,是根本一切我的大象。你要知道那个我。

所以你知道那个我中,因为我能够遍遍立我;所以你慢慢在心中架构那个我;他不是过去众生知见,随缘、攀缘、执着有一种气氛那个我。你会在种种攀缘,执着那个气氛那个小我之中,你慢慢会感觉,你就释然得脱;因为你知道那个大我非我、大我无我,所以叫「诸法无我」。

因为无我故,他才能现种种我;这是汉传佛教里面最深的逻辑。觉体非相故,因为非相故,才能现种种相;觉体非一切法故,因为非故,所以才能现;镜子非一切色故,因为非故,所以他才能现色。

但是要反过来,你不能只是在这一句;因为他能现色故,所以他非。为什么要这样子反过来,反覆这样子心中思惟?这是让你不要在一切法中,断灭了行为。换你说,因为非故,所以现种种色,所以我也就非了。你都非了,那没有色,不现色了;还要告诉你,因为现色故,才是非;不是你不现色,才叫做非。因为你能现,所以我就不能说你是哪一色。你能遍现,所以普贤叫遍吉,大智叫妙吉祥。一切法中都能够清清楚楚,叫妙吉祥。所以都是在这个上面说。

那个「我」字,你要是真正体会那个我是大我时,你自然放下小我。自然放下小我时,你那心中是真正像过去,所有众生的知见所说的,没有我这种断灭吗?《楞严经》,还是大经中讲,若是没有我,将来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你说,原来有个我,那你是哪个我?这只是在这文字之中,不是在文句当下,互相的在这边搅遶而已;是靠在文句的辨析里面,才真正是懂得原来行者,心中到底对「我」这个字,是不是已然豁达。豁达之中,你在何处立我?豁达之中,你又在何处说不是我?那是豁达,那是心性的豁达。所以一切行者要在这边,求得心中的明了豁达;才是真正行者的下手处。

所以我后面,还有一个净。既然是我、大我都无我;但是无我之中,你不能只住在无我中参我、参大我。那无我是能够遍现一切我处,起大担当处才叫大我。既然是起大担当处叫做大我,所以他一定无染、无着;在觉心中知道我喜、我怒。为什么知道我喜、我怒?觉心为什么会现一个我喜、我怒?能够觉我喜、我怒那个觉,都超越现在这个我;不但超越现在这个我,还超越那个喜、那个怒。所以你会不会知道我喜、我怒?知道!但你还会像过去一样,堕在我喜、我怒的这种势力里面吗?不会!为什么 我已经渐渐看到那个觉了;那叫做行者最初的返照回光。

你只要有一点是返照回光;你就根本不随前尘势力,返照回光都还不是毕竟。假如你今生参不到返照回光,那叫做白来、白修。返照回光用种种文句去解释,用种种名相去代表;在汉传佛教里,会在某一些基础上说返照、说回光;在有一些修行上,就是能见所见、能知所知。

你怎么知道所知的?你一定已经已然知道能知,你才知道那是所。过去在所,因为不知道能故,连所都不知道所,就流转了;将来你知道是所知故,你一定在能知。知道他是所知,你已经知道能知了。你站在能知,还会受所知的流转吗?不会!但是你会不清楚所知?清清楚楚。为什么?因为能、所就在这一点上;你站在这一点上的所知,你看的居然是能知了;这里面就有返照回光的相,那所知能知,过去你也知道所知能知。

那我要怎么证得所知能知呢?总要给你一个目标下手。这只有汉传佛教讲得最圆明、最提携大众;就是先要知道根本的觉体。你就算是最初心、最初机,就启蒙教育发心人,我就是教你根本觉体的面目。你但思惟如是声音;将来你在觉体之中,所有思惟的一切作用,你就自然能够起成返照回光;所以那才是真正常乐我净,那是佛之德也;那是你根本大觉心体,他本来就能够入世的,一切心性作用。

这我昨天就跟和尚尼报告,讲也讲不完,这个不能讲。下次就正式开课,这个不能讲。我本来想照一句、一句解释给大家听,一坐上来我才发现,好像我自己也没办法融到题目中来,因为怕说大家听不懂我在讲什么。要一句、一句解释的话,刻意要在文字上逐字解释的话,可能大家又更会搞不清楚。但我希望这两个时中的讲话,能够让大众师父跟我之间,有一个在语言、音声上的ㄧ个默契,能够知道我大概讲的那个角度是什么,知道我这个声音的这个速度。

也有人通知我速度太快,但是我控制不了,我不知道怎么控制速度;下次带个煞车器过来,看看那个码表。所以有的时候也让大家习惯;因为先习惯了,将来再开课的时候,就不至于浪费时间。这堂课讲得不是很圆满,希望没有耽误大众师父的法身慧命。


阿弥陀佛!

我们回向:大众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