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设计,为更有效传播
INEWS / 经文学习
《圆觉经》前引1(字幕版)
来源: | 作者:上自下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06-23 | 7099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然法师
于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二日宣讲 (文字稿初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今天受常住之托,下个月可能要在道场,在常住上为大家共同研究《圆觉经》一部,所以今天我先到道场中来,先跟大家彼此之间先沟通一下,我常用的一些语言跟讲话的方式。所以假藉祖师的开示,祖师的疏钞之中的序文,做我们今天彼此之间的,互相在讲经上面、听经上面,在讲、在闻之中的,互相的一种沟通。

所以讲到「圆觉」,佛门中讲圆觉,是跟一切行者当下的发心之中,直下提领的。尤其是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就是要在根本自性之中,为一切行者建立最初方便。所以《法华经》讲说「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就念念之间你都要在,你自己的根本本来面目上的作用上面直下思惟,不更在一切世间过去的造作的一切世间的假象之中,在那边不断的搅绕辩析,再搅绕辩析,全属世间知见。不管是在任何行为上,任何念头上,任何起成的种种烦恼的造作上面,你只是在这个造作上面不断的感慨,这个造作之中业感的深厚。就算你能够明白那个业感的深厚,但你永远都感觉到心底深处,他没有一种可以抗拒的力量,也没有一种真正能够跳开的清净的智慧。为什么?这就是佛门中,尤其是汉传佛教最直接的下手处,他告诉你,因为你已然背离觉体故。

就好像镜子照色之时,镜子照色,照色当下其实就是镜子的根本圆明之处。没有镜色,根本你看不到镜子,但是在镜色之前,他会起成种种幻觉,起成种种幻想的势力。你在镜色的幻想势力上,你说我要如何放下镜色对我的迷惑,但虽然你嘴巴之中,有如是很好的声音,有如是善良的声音,有如是好像要回光的种种返照,但是你毕竟不认镜体故,你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思维镜体故,纵然你说抓着镜色,你说我不再受镜色的束缚,你还是愚痴!那个不要在佛法中说,那个在心理学上讲,你将来必受镜色的流转。为什么?不认镜体故。你只要在一切镜色的浩瀚的虚妄的势力当前,不管他势力再强,你只要知道,他就是镜子照色而已,那无始劫来的一切冤业势力,一念全消全收。觉心中就是如此,不但他那种妄想势力能够一念全收,他还可以能够明白,什么因缘故,黑来现黑;什么因缘故,白来现白;什么因缘故,黑生;什么因缘故,黑灭;所以他能够什么?深入一切众生业感。

「众生业感」是什么?众生业感不是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其他人我对待之中的,那个叫众生。众生业感就是你每一个念头之中,念念之间不断在你心中,随缘现见的、现前的,那个都叫做「众生」。所以每一个念头当下,你若是站在觉心中去思维、反省自己的念头,你都还能够清楚知道这个念头,他的所来之处和所去之处,所以他自然就能够开什么?开诸佛的是处非处智。因为在觉心上,什么叫「诸佛」?大觉体中你就知道他是处于什么样的去向之中,显现如是念头。

一个人若是真正念念之间,在心性之中不断的反观、反省的人,每一个念头起处他都会知道,这一念心代表我什么样的念头,是好?是坏?然后,这一念心的念头,是因为我过去的什么样心气之中之所薰习起来的,那我过去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但不断的在环境气氛里面,再浸淫而染造而成的。在这么多的念头之中的过程里面,你只要知道是觉心时,你都可以念念分析。

当你能够念念分析所有一切念头的势力时,你已然不是念头,你已然不是那个业力,这个叫做在觉心上,直下提领。所以这个叫做,尤其《法华经》中讲、天台宗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他绝对不是逃逝的长者子,回家以后,只知道但只扫除粪秽,去妄取其值,取那一点点小的利益而已,他是直下担当长者的家财,你的根本的自性财富,那个叫做「圆觉」。

所以汉传佛教的下手处,念念都要你在自心之中,根本的心地上去参。或许大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茫然,「怎么参?法师你说得简单!」似乎好像在下手处,似乎好像不过只是一片空谈而已。是因为有什么?因为我们过去在如何反观当下,心还不熟故。所以古德讲「生者」,现在你不熟的,「生者令熟」,你过去众生知见的那种模式,那种心意识的造作,「熟者令生」,把你过去的心意识的造作,整体打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破坏心意识,那你过去的所有一切心意识的,所有一切过去的那种模式,那种架构,一体打开、破开。

从此以后要什么?念念之间都在觉心上面重新组织,你将来在任何念头之中的一切的起心动念,那个叫做「思维」,思维就会不同。

那如何「起心动念」?将来在一切感受之前,你只要参:他是我什么样的心?在一切业感之前,你都要去体会出那能觉他的,根本就是我的清明的觉体。

大觉心体如同镜子一样,镜子之所以能够照色,是永远因为他非色,他非黑、非白、非青、非黄,他才能够随缘照青、照白、照黑、照黄。假如他已经是青,他就不能够照白;他不能够照白,你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青。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每一天心中的感受多彩多姿,每一天都会感觉到生灭,生命之中在我心里的变化,心中感觉到那个生气的盎然,那是因为你的根本圆明心地,从来非一切法故,所以他才能够呈现一切法。

假如你真的能够每天把这样的思维,这样的声音挂在心头,仔细反覆思维,你就可以在现前所有的一切过去的业感,起心动念当下,你都能够起成惭愧。为什么起成惭愧?因为你知道我大觉心体非一切法故,我怎么还在现前所起的种种缘气之上,所变化的妄想念头里面,还在这边穷搅执着!你这种惭愧,他不但能够放下过去的业感,他还让你直至菩提,证的是觉心,你将来证到的是这念觉心。

所以他一定能断世间恶,但是断世间恶的当下,他证的是本来面目,跟一般世间善法不一样。一般世间善法,只是在知道种种自己的念头,这些障碍处,他不断的惭愧、反省:唉呦!我不应该如是做,我不应该有如是念!但是他不应该有、不应该如是,但他念念之间不认自心,不认本体。

不认自心,不认本体,就像我刚刚讲的譬喻一样,镜子照色之时,你在镜色的迷惑势力,这么强烈的这种感受之上,受其流转。你有一天心中觉得非常痛苦,想要走脱这个势力时,有一个有智慧的人告诉你,哪有什么镜色的妄想可以走脱,其实他就是镜体而已。最初就是你一念错认,你不知道是镜体照色,所以你才会在镜色之中起成幻觉。这个人虽然听闻如是的声音,但是因为过去受镜色的势力太强故,所以他虽然接受如是的声音,但他永远还在镜色之前感觉到,我还是很难出离镜色的种种束缚啊!

但是这个人只要肯于把这个声音,不断地反覆地在心中咀嚼,不断地反覆在心中架起那个信念,他只要在过去迷惑他的镜色的势力,这么样浩瀚之处,念念告诉自己:那是镜子!那是镜子!那是根本镜子随缘照色,我怎么还这么样愚痴,随着他不断地堕在种种变化的镜色种种妄想执着中!这个人,总有一天,就会突然在他过去流转,让他流转的镜色,这一些浩瀚的势力里面,他突然看到的就是镜子。镜子跟镜色就在一起,离开镜色,没有镜子,过去镜色再强,其实就是镜子。

聪明见到镜子的人,是站在镜色之前,人家说你看的,你知道眼前的镜色吗?清楚,在黑在白清清楚楚。那你还在镜色吗?不是。为什么不是在镜色?因为那是镜子,因为没有镜色可住。但既然是镜子无镜色可住,难道你现前不知道是镜色吗?任其繁兴,随其变化,都是镜色。这个人我说他找到镜子。

你的觉心就跟镜子是一样的,不然你怎么能够每天起成种种,二六时中起成种种思想,这种感受的,不管是好、是坏,是种种烦恼你怎么样起成这种感受的?但就在这么样浓厚感受的变化里面,喜怒哀乐的变化里面,你们从来没有一念肯于回光:「能觉得他的是谁?」因为没有如是觉体,哪有感觉呢?感觉自己不生觉啊!能觉的永远不是感觉啊!能觉的那个心,若是已然是所觉,所觉已然是觉,就像我刚刚讲的,他已经堕在种种物相之上,在青,他就是青觉,他假如只知道是青的感觉,他就不知道白的感觉,不知道白的感觉,他也就不知道青的感觉。你为什么能够青、黄、赤、白随缘遍知,能知的那个心一定不住青、黄、赤、白。

那有的人就会怀疑,那我的心中就具足青、黄、赤、白啊!假如你的心中一念间是具足青、黄、赤、白的话,那你正在起青的感觉时,白、赤、黄也要一起现前,他为什么不会一起现前?青来的时候,就青的感觉,青灭的时候就不是青的感觉,他会随缘变化。所以性中虽然说具足,具足不是说他一定要一体呈现,「具足」是他因为「能现」故,所以他具足。在青他一定能现青,在白一定能现白,他假如不具足,青他就不能现。可是这个「具足」不见得是一定要你有一个物相捉持,叫具足;那种「具足」就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灵明真空」,那是真空。

因为真空之中他是能具足一切万法,这个真空他不是在空中、在有中,或在空中妄想分别的空,这个空中是因为你能包容万有。你在包容万有当下,你居然不可以随便所指一有,心中是他,你不能说他是青,你不能说他是黄,你不能说他是青、黄、赤、白,你不能说他是别相,你不能说他是共相,所以他是空。所以他现前时候,才能给你什么?别别现见;在青现青,在黄知黄,这是你的本来面目。

所以行者这一生中,你用的也是什么?这一生的岁寿,你用的是这一生的岁寿。每个人都知道修行最初的下手处,就是在「止观二门」,只此二途。但是你最初止观时,你心中常常住的那个思维,叫做「止」,你却是用世间的十善,过去世间人所谓的善行而已,所以你老是就认为世间人的善行,就是已经是毕竟了。(我说的「你」,千万以后大家不要误会,这是我的口气,你不是指你们,这是我的口气,所以有的时候常常得罪人,这个大家的习惯。)就在这个感受上,认为说其实就是世间的这些善行,就是解脱,就是在这些行为上面改正,叫做「修行」啊,佛门叫做「大道」。老庄都还跟你讲,根本道心失去故,你讲德;德要是忘失,你讲仁义;仁义若是忘失,你讲礼。你在礼上,礼就是在改变,在任何念头上面去调理跟治断。礼者,乱之始也,大乱的开始。因为你不知道大道了,你永远在这个改变上面,你想求得改变,当你不知道你越是想要求得改变时,你已经着得前面那一念被你改变的种种幻想势力。今天你纵然突然感觉到你能一时改变了他,将来你还受如是气氛,再度流转,所以叫做「轮回」。

但是在这么浩瀚的轮回当下,能轮回的那一念心,从来非他、非自、非种种法,所以他才能够随缘现起,现他、现自、现种种法,这就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最深的哲理。因为他非他、非自,所以他才能现他、现自。假如他不能现,他就还堕一个自,因为他连自都不可得,所以现的就是他;他也不可得,所以全体就是「自」。但是这个「自」,不是有个自可住,假使自若是可住,那自就成他,因为你觉得有住,觉得有住都是所觉,觉得有住都是「所觉」,所觉就是「他」,那就是他。

反过来说,能现一切自、他的呢?能现一切自、他的,他一定是「无住」;所以在无住之中,你能够知道现自、他;在遍现当下,你就知道他一定非一切法。所以普贤菩萨叫「大行」,大行者叫做「遍吉」,遍吉叫普贤,普者遍布义,贤者成就义。一切法中青来知青,黄来知黄,好来知好,坏来知坏,但是这能知的这念「清净」,能够起成好坏青黄的这一切心中的根本清明。假如没有这一念觉心,好坏青黄根本不能现前,你也不会知。你能知的这一念心,他处处成就,因为他处处成就处,所以你就不能说他是哪一个心,所以他是「空」,他就是「性空」。

所以汉传佛教讲的性空是当下妙有,因为你在一切法中,一切遍心处,一切繁兴处,因为他能繁兴,为什么他能繁兴?假如你堕在哪一法,你堕在青,他就是只知道青,他只知道青;他不能够再知道白;不能够知道白,如何繁兴?繁兴就是能够变化。所以能够繁兴处,就能够证明他就是什么?就是一法不住处;所以他是在繁兴处,即下、当下就是一法不住;于是你会在这一法不住处,处处看的都是繁兴。

假如你说一法不住,还有一个法是真的不住,还有一个法真的不住,那这一念心就叫做「住」,你住在那个不住中,那都是住。所以连不住都不住,所以看的都是一切繁兴处。所以六祖才说「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喔,是龙象大定,那伽定。这句话应该大家听过,繁兴(繁复的繁,兴隆的兴),六祖这个偈子应该大家有听过。繁兴就是任何念头当下,你可以感觉到每一个觉心之中,处处所现的都是什么?在喜知喜,在怒知怒,二六时中念念之间,此一念心从来没有停歇,纵然说我昏沉了,那个昏沉还是念,从来没有停歇过,这些都是「繁兴处」。

但是这些繁兴处,你仔细思惟,你又可曾是哪一个念头?你若是已经是哪个念头,下面念头你都不应该知道。若是你只有喜,那你根本就不知道怒;你只知道喜,不知道怒,你也就不知道喜。所以如同《楞严经》中讲的,如鱼游在大海,常受海水的咸味,他不但不知道淡,他也就不知道咸,他根本分别不出来任何感受。

你为什么能够在一切起心动念里面,每天二六时中清清楚楚、变化多端,生命所有的一切感受?讲到生命,讲到感受,讲得那种盎然?是因为能够盎然的,是那念根本从来不变的「清明」,没有那念不变的清明,你早就断灭了,哪能盎然!

既然如此,所以诸佛才说,你人人本俱啊。你天天在用,你却不肯回头去认而已。回头去认是什么意思?念念回光去参。因为这一念心,将来你会发现,这一念心到底在哪里?这一念心就是你现前。你因为但凭造作,永远追逐世间知见,觉心就映到世间知见。就好像「大觉」,他本来像一面镜子一样,他非种种法,可是你前面你给他的一种感受、一种因缘就是,我只执着世间知见,镜子照见这个因缘,现出的世界的观感,就是只世间知见。

你会堕在世间这么浓厚的知见里面,你大觉体中,如同那个镜体的根本清明,也从来没变啊。所以诸佛才说:奇哉!奇哉!天下苍生本俱诸佛如来的智慧德相。万德庄严,你却被烦恼闇障之所蒙蔽。什么叫「烦恼」?就是明明是觉,你却妄想成知;明明是觉,妄想成知,就有烦恼。就好像镜子照色之时,明明是镜照,你妄想成色知,你妄想成色知,那从此以后背离镜照。一旦背离镜照,从此以后在色知上面,就会幻起势力,所以就叫做「虚妄」,叫做「幻」。那他就会幻起势力。在黑,你就会感觉到黑的种种变化的种种恐怖;在白,你就会感觉到种种白色的,在你心中不断地浓起的渲染。在这么样的变化里面,其实就是什么?就是你忘记是镜子,所以他才会在你心中起成幻觉,感受也是如此啊。

你不去认他,你要认他时,觉心就照见你去认,认则就叫做「回光」,认的那个因缘。因为你有认的那个因缘,你念念之间就破坏前尘过去的势力,只要你破坏前尘,自然而然你不随任何念头的所有一切妄想执着,当体,这一念心,当体就是「镜子」,他不是后面还有一个镜体照这个缘,所现缘处就是「镜体」。从来没有一个因缘,他是离开心所缘,心中现的缘,那还就是心体所成就的,但是在心中所现的缘气当下,你忘记了心体,那个缘中就起成幻觉。

心中所现的缘的当下,就在每一个念头的当下,你若是就像刚刚讲的,开始回头思维,重新去规划自己将来的止观的路径,你在每一个觉心当下,每一个行为当下,再也不是用世间过去那个念头了,唉!我做错哪个念头,我又起哪一个不好的念头;唉呀!我惭愧!弟子惭愧!弟子忏悔!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我怎么会在对待之中,这样去侵害于人呢!在这个上面惭愧。虽然在这个惭愧上面,好像是善,可是在佛门中告诉你,那个不毕竟。纵然你能够真正在上面起成观照,起成约束,将来还是受如是恶业的束缚。

你要告诉自己,我大觉心体,本来非一切法,我怎么还会流转在自己跟别人对待时,觉得心中是喜是怒,还流转,甘心流转在这种卑劣的气氛上呢!所以我心生惭愧。我当我心生惭愧之时,我当然就能和善对人,我和善对人时,是因为我绝对不允许我心中更落在根本卑劣的种种念头上,而忘掉了大觉的根本,性中的清明啊。那这个人,不但能够修成对人的和善,他将来直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接照见觉心。

所以佛门之中所说的善,怎么会是世间人所说的善?世间人常说:佛门不过都是教人行善而已。老庄都讲,若是你还有觉得有善可以行,贼也。所以我们在哪里说修善?我们在根本性中。因为你忘失了觉体,所以才流转在妄想;你忘失了镜体,所以才会流转在色觉的种种变化的这种混淆之中。所以再大的混淆,再起成种种的我执,再在我执之中,起成彼此之间的相互的凌夺残害,都是因为忘记觉体。所以根本罪中最重者,背离觉体故。所以将来要在任何恶念之中,念念要在觉体上忏,觉体上参。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水边林下迹遍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这个觉中,你刚开始忏,刚开始参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非常茫然,所以古德才会有「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所以「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这是古德在找这念心的时候。你刚开始参一定的,你从生转熟之时,你一定找不到任何方向。当然,虽然找不到任何方向,你已经肯于在念头的过去的造作上面,你已经不是追逐过去念头上面的世间的尘坌,再说什么忏悔、不忏悔时,你是直下在担当为什么我会背离觉体,所以才会轮转此处,才沦落到此中。从此以后,你在忏时,虽然还不清楚那个觉体的作用,但是已然是什么?「但闻枫树晚蝉吟」。

枫树是在什么时候的?枫红是在秋天。秋天是什么?万物都要萧条凋零之时。虽然你还没找到,但是其事实上,在你心底深处的种种过去的恶念,都已经开始凋零。你再看到的枫红,枫红这个也是色啊,枫红的色也是很艳丽的。可是你看到枫红这个色的艳丽处,他却是什么?却是其他一切万物鲜艷凋零处。你可以看到这一念想要寻求,那一念觉心的这一念心中的,这一念色的清净庄严处,也是你过去堕在一切色心妄想之中,一切念头之中的凋零处,所以是「枫树」。

「晚蝉」呢?晚蝉的声音,虽然能够唱晚,唱晚之时,声音嘹亮,但是已然近黄昏,你要将也消歇。所以你看古德写这个偈子,他是念念之间,在心性的作用上写的,没有一个字是随便找一个世间的意境上面不断的乱填,只直取意境,没有深意,不是如此啊!

这「但闻枫树晚蝉吟」,心中已然消歇。只要肯于回头去找,你会发现过去的业力已经跟你现在不一样了,已经消歇一半了,你只要动用那一念心,那一念心是跟你过去的方向是不同的,那个业力已然消歇一半了。

所以他第二段才会告诉你「水边林下迹遍多」。你能再慢慢、慢慢去追寻时,慢慢去体会时,在这一念心中,在觉体当下,哪一个觉体当下起处,不是所有的一切起心动念的,那些起心动念都是什么?识阴流处,意识的识,识阴流处叫「水边」。为什么叫水边?因为你都已经是枫树晚蝉吟了,识阴流处时,你还随流吗?你虽然看到识阴在流,看到念头在起,那似乎已经,彷然不是过去的我执了,所以如同古德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以叫「水边」。

在「林下」呢?「林下」,就是你可以看到念头之中,都在你心体之中处处遍立,遍立都是林下。可是过去在这些识阴流处,念头林立之处,你都是寻求世间的知见,世间的业力。当你现在已然都在觉心上参,因为你知道是觉心闇昧故,所以会堕在知见之中,妄立知觉。将来你在这个,过去妄立的知觉当体,你要都知道是觉时,你会发现,过去妄执的知觉的势力会消,觉明的心中,他一定能够清晰。

但是你不要误会,觉明就没有知了吗?觉明一定知嘛,觉明他一定知,但是你再立一个知就不是觉明了。这个可能,大家可能会比较听不懂,我就拿镜子做比喻。镜子他一定能够知黑知白,这个大家一定听得懂吧?可是在知黑知白时,你马上变成黑知白知,那会一样吗?镜子一定知黑知白,知黑知白是「平等觉」,黑知白知就是「差别相」,但是没有知黑知白的「知」,哪来黑知白知的「流转」。

(问:法师请您解释黑知白知?答:(法师校对版删掉)黑知白知啊?就是在黑上立种种知,有黑的感觉,有白的感觉,其实你任何黑的感觉、白的感觉,是镜子知黑知白,镜子正在知黑知白时,众生就很容易就跑到这一面,变成黑知白知,黑知白知就是流转处,其实都是镜子知黑知白而已,不管你怎么变化,都是「镜知」,都是「觉知」。没有「觉知」,哪有「所知」,所以你只要「立知」就是「无明本」。)

所以有的人误会,到了觉体来,没有知了吗?到了觉体上,才能够知一切知,因为他能够知一切知,所以叫「大智」。为什么叫大智?大智就是一个知见的知,他一定遍知,但是这个知,你要立在哪里?立在「日」上。日是什么?日是觉照,你永远要体会那个日中的作用,日是黑来照黑,白来照白,青来照青,黄来照黄。你要是站在觉日的大照上面,你所立的一切知,都不会随知所轮转流浪,但你一定是遍知,那就是「智」。假如你忘记那个日呢?那知就一定不见得是智,但是在智,他一定能知,知不见得是智,听得懂吗?

所以现在用的,大家都是用知啊,你从来没有站在觉体上看,所有的一切感受,因为你不习惯。将来习惯时,刚刚讲你已经到「枫树晚蝉吟」了,那种势力已经渐渐已经感觉,我就不是过去的流转,那么浓厚了,所以你才会在每一个觉心现前处,每一个识阴流露处,你都会感觉到有觉体的迹象,我好像都找到镜体了,我好像都找到觉体了,所以叫「水边林下迹遍多」。

但是在这个上面时候,还有很强的过去的那种业感,所以叫「芳草离披见也么?」。古德他是这样教你一步一步心中,这样子去深入的。

「纵是深山更深处」。纵然是他还是在你这边,你只是最初参得一点皮毛,已经体会到,已经跟过去的所有一切,心中的用度不同,已然还得在觉心中,慢慢体会在觉心中的作用了,那个叫做,虽然感受但是还不能证得他,所以那叫做「纵是深山更深处」。

但是因为你已经习惯,就像刚刚讲的,从生中慢慢转熟了,所以叫「辽天鼻孔怎藏他?」。「辽天鼻孔」,就是他怎样动,念头怎样起,你都会感觉到有觉心的气息在那里。就好像牛的鼻孔,他是在那边呼吸的,你在每一个念头上面,你已经感觉到觉心的作用。因为你都能感觉到觉心的作用,所以你再也,觉心也藏不起来了,你慢慢就能发觉。

讲这个的目的是告诉你,千万不要认为,汉传佛教叫你当下照心,当下见到心体,念念归家。《法华经》讲到「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说到的根本直接领,根本长者子的家财,这种根本你的,本来的财富,不要再去,只是寻求扫除粪秽。这句话要讲清楚,有人说那不要扫除粪秽,有一些恶习、恶念,不要改了吗?改要在「毕竟处」改,不要在粪秽上说粪秽,扫粪秽,你要在毕竟上断掉,过去流浪在粪秽之中的所有一切业感,那就是你背离觉体,才有如是世间造作的粪秽。你扫除世间造作的粪秽,你不认觉体,那还叫流浪啊。

一个被镜色所迷惑的人,他在镜体,在镜色之前,永远不认镜体,于是乎他守着镜色告诉自己,我再也不被镜色迷惑了,他守着镜色说不被迷惑,这种人,纵然他有办法真的不被迷惑,我也说他是痴人!你只要知道是镜子,这个中间哪有迷惑、不迷惑,何况还有不被迷惑呢?这个应该听得懂。直接担当大觉心体,所以,才有成佛的法门,所以才有大方广圆觉,对不对?了义,才有圆觉了义。

讲了半天,我本来想说前面,先前话讲些,这个已经讲不完了!那这个,四十三分。

既然要讲到这个序,先要讲到一些,刚刚讲到觉心中慢慢去体会,那你将来会慢慢发现,在你周遭的所有一切人事物当前,所有一切过去的所有的,你能够招感来到,所有一切,不管时间、空间里面的一切变化,居然都跟你的觉心,他有冥冥之间不可思议的「关系相连」。所以你真能够参出如是关系相连,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万法唯心」。

所以那个万法唯心,不是我们在心中向外还有逐相,在相中再说,怎么样去体会他是万法唯心,将来你会真正知道,你是什么心就是什么相。因为你是什么心,就是什么相,所以什么心就是什么世界;因为你是什么心就是什么世界,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现出,如是的种种人事物,甚至于才有如是的历史,如是的人民,如是的国号,如是的地方名字。你用得到他时,他居然处处都告诉你,都在表法。

所以,就在《阿弥陀经》讲的,走到那个心境之中,看到风动成音都在导引,行者念佛念法念僧。就好像一个学画的人,学画画,作画的人,学音乐的人,他若是真正身心所有的气质,身心所有的愿力已经投入,已然投入在他心中所学的这种氛围里,他走到任何不同的环境里面,画家就感受到任何的环境之中,在他眼前看到的都是所有的色彩、图腾;音乐家就会看到任何的环境里面,过往的人事物当下,所有的一切历史过程之中,都是他心中的种种乐章跟音符。

如何我们一个修心的人,你在你现前的所有一切环境之中,每一个人我对待的人名当下,你都不能够体会,他原来都有心迹的表现?那你就要惭愧,你没有融入在如是的氛围里!没有融入在如是的氛围里,就是什么?没有「入律」,律者,最初气也,能够入如是的气氛,你有如是的这气氛以后,你投入在如是的环境的这种氛围里,这种赤诚恳切里,你会发现最初,慢慢、慢慢改变的是他的气质,变化他的气场,然后这个气场、气质,就变成了不同的行为仪轨,那是真入律。

比丘讲的戒律、比丘尼讲的,佛门中讲的戒律,你不要小看他只是治断一些烦恼而已,你要知道为什么要断?因为我是出家人,我是道人,我道人的目的是要在觉心相应的。所以我要在看到任何治断的律文之中、条文里面,我看他是在长养我什么心。所以真的是在每一个现前的条文的治断处,你可以看到他,是在为你呼应什么样,本有的、觉体之中的应有的涵量、涵养跟不犯,这个人持戒律者,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这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的思惟不一样,所以他才能起惭愧,我大觉心体,本来非一切法,我怎么还在这个世间用度上面,妄想放逸,然后自心在这边不断地流浪呢!所以惭愧、忏悔啊!

所以你看起来他都是,就像昨天跟法师聊聊,看起来都是别别忏悔,但是在别别忏悔之中,他是在根本担当,他是根本照见。因为我心体本来非一切法,因为非一切法,所以我才能够有种种觉心。再一个就是,我的大觉心体本来能遍一切法,因为觉心一定在黄能现黄,在黑能现黑。所以这种话,只有汉传佛教的哲理,他能够慢慢,就是处处为你辨析,他一定能即一切法,能即一切法处,就是刚刚讲的,因为他能即,所以你就不能说他是哪一法嘛,他能遍,他是谁?所以不能说他是哪一法,他当下就是非,因为他是非,所以他能即。

所以《心经》才讲,「不即不离」,这是你心体就是如此啊!因为他非一切故,所以他才能遍一切,他是一法,就不能现;那正在遍一切处,所以你就知道他一定非一切。这是一个行者在智慧上面,直下担当跟领会,那个不是在文字之中,再不断的搅绕,再去解释。因为他能遍一切法故,所以我怎么还在任何应该有的行为,跟应该有的担当跟磨练上面,我还裹步不前,还念念之间不肯去面对,不肯接受。心生惭愧!心生忏悔!这叫做「忏悔戒律」,这叫做「修律」的人。

那将来你虽然看的,都是在现前的因缘,所有的一切行为的治断里面,不断地在收心。可是,有一部分的人,他收心时,不认觉体,他将来得的就只是人天福报。你在念念之间做的都一样,你也是在每一个法中知道忏悔,每一个念头起处,你知道忏,但你忏的是「根本觉体」,将来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好像你在镜色之前,你知道镜色,我不受他迷惑,你就算有福报,还是镜色的福报。我在镜色被迷惑,我心中心生惭愧,我为什么会被迷惑?因为我忘记镜体,将来我慢慢在迷惑之中,明白的是镜体,这个人永远超出色中的迷惑,那叫「出三界」。那是完全不同,你的觉心天天在用啊,所以你这个觉心用现前处,这还是要老老实实回到这里来。

那要哪里讲这个「圆觉」呢?谁才能够讲这个「圆觉」呢?所以我在讲任何经中时候,我很重视译经古德的名字,跟他的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里面都有略似的表法,但今天只能略说。这是华严五祖宗密大师写的《圆觉经》的疏,在疏前的序。

但是再怎么样,你才能够再去,刚刚讲了那么多的譬喻,那怎么样才能够念念之间,跟这个圆觉去会意呢?去会应呢?去跟他相应呢?你必须要在哪一个根本的心性的德号、德用之上?所以他讲「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

「唐」是什么?唐是世间唐皇之相,唐就是大相。虽然世间有人讲荒唐、荒唐,荒唐是什么意思?荒唐是因为唐大故,这个大,因为大故,所以一般的凡夫,没有智慧故,不知所措,不能下手,就叫「荒唐」。但是用到有德、有智慧的人,那个唐就是大。因为大这个字是无形的,古人讲大象无形,你不能给一个大中有一定的形象,你只要给大有一定的形象,有一定的量,这个大就叫做小,大是无形的。

那什么是大?包容一切就是大,大没有形体可以量,无量就是大,所以一切经中以大为首,「大方广」,以大为首,就你根本心中的大象。这个大中,因为他是「非一切」,你不能用一切去衡量他,所以他现前的时候,都是什么?世间那种万德庄严。但是他现出这个万德庄严来时,你从来不是二,你从来都不是二,你就是一心。假如你已经是二,你就不是大了,你已经是二,一定有量。为什么有量?不但是物象中有量,你为什么会说二?心中已然计量,心中若是已然计量,那都是小了。

所以那个大,一定是什么?从一。一大是什么?天也,上天的天,为什么讲天?这个时候讲天,你会觉得不是讲佛法吗,为什么讲到天?所以到了汉传佛教,为什么讲到圆觉?圆觉是告诉你,尤其像镜子,镜子一定照色,能照色处,圆满现色之处,才是镜性圆满处。

过去你知道原来镜子非色,你怎么会堕在色中流转呢?于是你在色中的束缚里面,找到一个非色的清净,那是二乘。那是接引你不要被色所流转而已,最后才告诉你,哪个镜子不照色,不照色的不叫镜子,所以,你以后站在镜体上看一切色。这就是古德讲的最后那一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叫「净名」,那叫「担当」,那叫做「菩提道」,那叫做「倒驾慈航」,那叫「回入娑婆」,所以他能够担当一切名字。所以才会有在《圆觉经》中,普眼菩萨所说的,四大清净故,六根清净故,六尘清净。六尘清净故,四大清净。为什么清净?一切相都可以立,那叫「净名」啊。但是过去一切名相中你都流转,那叫做「流转」。

那现在你在觉体之中,就好像你站在镜体看一切色,你还有色执吗?你还会被色的名字所限量吗?绝然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是镜子。所以你可以方便为一切立种种名,在黑知黑,在白知白,所以诸佛才说,在一念之中能知种种众生心,这是觉体就是如此。

所以你一定要能够包容一切作用,才叫「大觉」。

所以《圆觉经》中,汉传佛教里面,回头回光,叫你倒驾慈航,回
入娑婆,包容现前的所有一切,我才能够肯定原来行者,已然担当觉体,你要是不担当觉体,你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智慧包容。(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