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学习
“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南无阿弥陀佛
INEWS / 大乘经典
《圆觉经》103讲(字幕版)| 自然法师
来源: | 作者:自然法师 | 发布时间: 2020-12-04 | 1424 次浏览 | 分享到:

补充教材:

《华严经》〈十地品〉

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应说诸地胜智道,入住展转次修习,从行境界法智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自然法师 于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宣讲

第一O三堂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阿弥陀佛!

请放掌。

()讲到「诸地无垢次第满,亦具如来十种力。」哦,讲到根本心定的智慧的渐次,流布,那个诸地,那是没有丝毫世间的所有的一切异相之中的任何积累,叫做「无垢」。他非是世间语言之所能够、能够宣说,也不是众生的意识之所能及。那你说不是众生意识之所能及那不是讲的是天方夜谭?那是告诉你一切意识的根本源头,你能看尽到一切意识当下,你有一个能起一切意识那根本源头,你才是你根本诸佛十地的最初的修行的渐次处。你要在感受当前,所有的一切有形的,所有一切作用现前处,你要体会那个心境的流布(),但是正在体会心境流布时,你是在一切感受的现前处,体会那个根本无形、无相,他却能够显尽一切形相的智慧担当,那是「诸地」。所以大地相你都还不能拿一物,一相去体会于他,体谅于他。

所以站在这个无垢上面,你才能够真正知道在无垢之中,才能够显现出次第,所以无垢能够次第满,这是只有在修如是根本心境中,也就是真正在如是大觉体上去念念思惟的人,他才能够体会。假如有任何的世间的,所有的一切积厚,有一切,任何的一切,流浪在世间意识上的所有的一切形态,那里面都是什么?你会发现那里面再说渐次,那只不过就是,不断的于行为之中在差别行为而已,那不是渐次。佛门中所谓的渐次,是心行之中一法、一性的渐次,那个是一位的渐次。什么叫一位一体的渐次?那是在一个体中、一个心性之中,你看他由、由小而中、而厚大,那都是一个心中的展现而已;他不是让你落在小中比量于中,落在中的当下,去比量于大,他是能够体会这个大觉心体,在上中下种种差别里面,那个心中的所有的一切智慧担当的流露,那是渐次。

所以这个渐次也不是众生回头的时候,才能够方知渐次,那是在觉心平常运用的时候,就有的渐次,大觉心体他本来遍一切法故,本来就是一切法的总源故,所以那一定是什么?一定是根本的大相,那全体的大相。因为那个大,所以他处处能够应缘故;因为应缘故,那是中,所以能够起成种种作用,那是中;所以缘起当下,随种种因缘八()露处,那是小。那平常也都是这样子用,所以觉心中现出的渐次,他是一体一位的渐次,他不是一般众生思惟里面你再讲到渐次,就像我们现在常常去学什么菩提道渐次,当然大师、祖师们所讲的,古德所讲的东中(西),那当然都是称性而说的,只是后人所去体会的,可能都多半都就堕在后人的众生意识上的造作。

所以()说渐次,就是小,就是下士、中士、上士,你还捉着真有如是下士位、中士位、上士位,假如你捉着如是的渐次之中,这个渐次之间他不能互相影响、不能互相贯通。你要是真正知道那就是讲到一个大觉体的上、中、下士位,所以你也要看到下士时,就表示你自己知道,现在的基础在何方?你明白你有()下士的基础时,你是念念之间长养中士,所以行者讲到下士时,心中没有疑惑,因为下士就是长养中士、上士的根本的基础,所以在因地心中、下士心中、下士的所有的领域里面,他已然就有中士、上士的所有一切因地的种子,那是一位的,那是心体一脉流出的渐次,那个渐次是互相能够呼召,为什么能够呼召?那就是一心体故,那就是一心体故。

可是用到众生语言讲到下士、中士、上士,你似乎就有人只是在名相之中,在行为之中不断的分别。因为你不断的分别这个渐次,虽然口中说的是渐次,你但是你在分别渐次时,你却讲到下士,你不知道下士如何增上于中士?你讲到中士、中士就不知道如何他就当下圆满于上士,假如中士没有当下能够圆满于上士,说中何益?没有意义,都没有道理,全都不俱()道理,所以那个才能够叫做菩提道次第,那是一个根本大觉心体的本来面目行持的次第。所以你但有留在世间异相之中的,言说之中的积垢、积厚,那你再说渐次,嘴巴说的渐次当下,那个渐次,比比都成互相障碍。不但是能够起成障碍,还可能给行者带来种种惑浊、迷惑。所以讲下士、讲中士、讲上士,然后再分你现在是下士,你现在是中士,你现在是上士,是吧!

所以但有这样的语言,你就会体会到:好像在帮别人分别你现在是什么?你现在是下士、是中士、是上士,但是你,但是在这种语言里面,你就已经为什么?为在这个法中为一切行者,好像类似在潜在意识为他定形、定相,下士。讲到下士是让一个行者根本不住相的,知道他念念之间当下的根本基础上的勤恳,但是下士之中,他必须要具足发的上士的大愿的,什么上士的大愿?是根本一体面目的大愿的,才有下士,你根本连一个大愿都没有,你一个心中的相去,那个心中的根本的道理,你的心里面,念念成就的方向没有,你没有下士可言。这就我常常譬喻的比喻,一个真正发心要好好向学的人,真正要、要求得知识学问的人,他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他现在应该的基础,所以他就能够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但是他从来不会小学而小学,他也不会告诉自己:我现在是小学。因为我现在是小学这句话中,那是充满了在众生的这个行者的思想里面,充满了什么?定相。

虽然在一个行者,在最初向学时,你要知道现在我是在基础,可是这个基础之中,已经有念念之间必定要向学的这个方向。因为要向学的方向,所以我说我的现在是让自己懂得更需勤恳的,但是凡夫所说的现在,就已经把他定相了,定在我现在是小学,你不知道这小学都不可得,小学是因为你发的大愿来的,没有什么现在不现在,你只要知道当下矣!当下在何处?但是我们却又常常就会被这些名相中,是现在,是怎么样,这名相之中,为自己在意识上不断在搅绕()。因为你搅绕(),搅不出去,将来你会发现,你再说心法处,你连理体要是都不能够明白,在任何念念之间,每一个语言的发生处,那个心底当下到底他会起成多少疑惑,你都不清楚,将来思想上、在思惟之中,那个架构你若是没有方法、没有办法把自己明白的架构出来()将来既然理路不清,将来你下手处,一样叫做无明。

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开始下手处?是念念之间理路清楚时耶!在每一个言辞当下,每一个语言当下()你都要知道你用在何处耶!那没有半点众生的妄执耶!甚至于没有半点、没有丝毫在潜意识里面,众生语言的,丝毫的惑浊,你才能够明白那个心中的无垢,那才是真正能够无垢。你但有一念还有惑浊,你就要清清楚楚知道,那个还是众生思想,众生心念。你当能够明白是众生思想、众生心念时,你心中就已脱开如是的业感,就已经渐渐而离开如是的束缚,大觉心体就是如此。当你明白他的所有的一切业感处,那就是什么?就是你渐渐要走出业力时。

过去我们会堕在业力难自拔,是你根本不肯认他的业力,你根本不肯去辨析他的因果,你根本不肯在心里面去体会他的因缘本来,所以你永远走脱不出来。因为觉心本来非一切法,过去堕在一切法中,你妄执如是业力,妄执如是因果。但是,毕竟现在的妄执,还是你心中本来非一切法的清明啊!所以你但要在妄执上面你清清楚楚现在如何流转在妄执上的,既然是知道如何流转在妄执上的,妄没有任何理由,知道妄时就除,你但要知妄就除。所以那你要如何除妄?那当然就是什么?就是要用到行者念念之间,不断为自心之中的反省审视嘛!那念念之间不断的回头观想嘛,观照。所以有一点点积累你都要知道,那种积累,那种积厚,是不是还是众生语言?说现在、说过去、说未来,多半都堕众生的种种感受里。

那你说,经文不是都说三际吗?过、现、未来嘛!经文是要念念之间拔济一切行者,跟学者说的,过、现、未。所以你心里面若是真正发行者愿时,你说过、现、未时,只是照明你现在,行者现在当机应该有的发心跟用度,那叫行者。既然是行者,他念念之间他不可能跟一般的世间人一样,一般的众生业感一样,他是念念之间想要留住在哪里,留住、住着的住。他是要看他在哪里?然后念念之间不断的增进突破,就叫行者、叫学者嘛!所以为如是行者、学者你可以说:过、现、未,○○三际,因为他就是行者的种子,他就是学者的种子。所以这里面的因地心中,你要非常清楚,不具如是行者的因,不具如是学者的因,你说过、现、未,搞不好都堕在你现在的、潜在意识里面你还得坚固,还执着真有如是过、现、未来是吧!这种微细啊,将来可能大家会慢慢体会。

所以你能够明白那个心里面的那种根本无、没积厚的那种心中的清明,那个清明中,你才能够知道原来心地他自然能够成就所有的一切智慧的渐次,那个是要诸地,因为你能知道那个智慧的渐次,所以他才能够渐次里面,他才能够圆满圆智(),所以叫次第门(),才能叫次第门(),圆满什么?不是在一个一个的次第中圆满,是每一个次第中圆满你的毕竟,叫圆满。次第不必圆满次第,次第是因为圆满毕竟故,才有次第,没有毕竟可圆满故,连次第名字都不可立。所以这是念念你慢慢会体会到心中的每一个思惟微细处,哦!所以叫做「次第满」。

「亦具如来十种力」,所以当下在任何次第圆满具足当下,当然是具足根本诸佛的如来十力,就如来十种力,喔,这十力讲过,大家去翻名相,大家翻哦!本来十力讲完,可能,今天都不见得能不能讲到经文了,喔,将来有因缘的时候,再逐字讲这十力。

「虽住海水劫火中」,虽然我天天念念之间,行者就算已经发了一个行者的种子,已经念念之间,已经对自己现前的行者的这重()心中,这种愿力,已经赤诚,但是你念念还在哪里?每个念头还在何处?就在识海之中嘛,所以海水就是常沦,沦,就是被海中在这边沦转,那个三点水的沦,常沦识海,永没其流,就在海水中,那个流就是水的那个势力,就是那个流。你念念之间不都还在识海中嘛,那过去虽然讲那个沦是有叫做流转,随他流转义,但是现在知道那个沦,就表示那是行者清清楚楚,在那业感在何处?你起心动念,眼睛见色是不是都堕在识海之中?全逐识因,全部都逐识因喔。

那你说那出家人,那修行人怎么办?你明白识因的,就是你根本的识中的大明嘛!不怕你知道识因,就怕你不知道是识因啊!你能明白一切,原来你都知道,一切起心动念,眼睛见色,耳朵闻声都是识因时,你已经走出识因了,就是你不认,你认时不是说识因之外还有一个根本识心的圆明,识因当下就是你识因的圆明,但是你当下能看到每一个念头之中,他所有随着念头之中不断阴覆的造作吗?你看到每个念头里面,不管喜、怒、哀、乐,他能够随缘感受的那种阴覆的造作,那是识因,随他造作那意识上那个造作是识因,但是你将来再慢慢观时、慢慢参时,你居然在那么强大的识因造作之中,你能够体会到有一个必定能明的清净,那个就是识心,所以从此以后你再解释识心时,就不是后面流转的识因,识海,再也不是那种沉沦的识海,你再讲到那个识海时,那是根本智慧之中,那种广具的性德。

那现在这句话是告诉你,你必定还在海水中,就在识心过去的永沈()沦中,但你如何在这个沉沦当下,你能看到根本都是你的什么?你的广纳包容,根本广具性德、广纳一切宝的识海性德、功德,所以叫「海水」。

「劫火」呢?「劫火」,尤其是佛门中讲的「劫」,虽然他叫尸簸,但「劫」叫去力,你看到一切大觉心体随缘时,所有的一切去力,你看到他能够随缘舍现的去力处,你才能够感受到,那随缘差别时所现的一切时量。所以「时」在何处?「时」在一切法中的差别变化里,叫做「时」。我们以为那个时间是这样延续的,但是每一个延续中,就是在每一个不断的剎那变化中,就叫做「时」。

所以夜摩天叫善时分啊!是在每一个法中,你能够看到,他所有的一切,他能够入一切法中的变化,治理相,那也叫善时分,所以密宗还有个叫十轮金刚。你能看到那个入一切法的那个十轮,就是个应时所现前一切法的那个担当,应一切时所现前能看到那个心中的担当,那是你最初看到大觉心体的根本面目的金刚,他一定能够现出种种差别的作用,那是时。所以在差别作用中,我们过去以为他就是一个作用相,一个形相而已,但你不知道差别作用中,就是显出他作用现前处,就是应时,应如是时。

所以上次我讲的时,从一个日,从一个寺嘛,寺庙的寺。日表大照,寺表治理,就在治理嘛!所以过去的公家机关都是寺嘛!以前的这个、这个作()官叫寺钦,就是寺钦,就是治理万民的时候,所以你看到大照正在能够顺应万民处,能够调理万民处,就是应时事(),就是时事()。所以经典中常常讲:「尔时」、「一时」,就是告诉你,当下法尔,就是如此,就是时。将来你在任何的,就算我们现在每天感觉到二六时中,每一个剎那中分秒的变化里面,他也都是应时而现的。你能看到每一个分秒变化里面,不都是业力之中,不断的在迁变,迁流变化嘛!业感,所以他都在一时,只是这个「时」字,我因为心粗,感觉得不是么微细而已。

但就在这个应时当下,就是根本觉心的去力,在这个去力之中,我们不断的在这边,去力当下,你忘记了觉体,在眼前去力的感受之中,因为力量全部投在现前的种种感受上面,所以你在这个上面,不断的在心中炽热,烧住那种时差,烧住种种差别,心中烧,在那边炽热,然后在那边住造种种差别,那叫「劫火」。你在那个差别之中,你还妄以为他是拿他以为作成通明,妄以为通明,就是「劫火」。你念念之间都在这些识海劫火中,但是你能够看到根本如来十力吗?你要是根本没有那种心中的信念,你根本没有金刚藏或解脱月,那种心里面智慧的担当,你在这浩瀚的识海,跟这些劫火之中,你能体会到根本就是如来十力吗?

那当然大家法师会讲,那我们现在没有,那我们将来怎么办?怎么体会?我们现在虽然没有,但一念好乐,一念心中的赤诚,法中就叫供养,就叫顶礼,但那个供养顶礼不是那种委屈()的供养,委屈()的顶礼;那是拿根本身心投入的供养,那是拿根本整个生命变化交易的供养,顶礼。你只要有这种心,虽然,你当然还未证,我们都还未证金刚藏,解脱月,但是你在因地心中已具如是相了,行者心中已然具如是相了。所以你一样可以在现前的识海之中,在种种劫火当下,虽然心里面不是智慧大明,但是你就可以依稀感受到念念之间,就有一根手指帮你指着本来面目,所以你能够体会到一切文字里面,或是一切起心动念处,都有一个手指,告诉你,那个就是,什么是他的本来面目。

所以你当你心中能够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什么是他本来面目时,你看的是哪里?看的就是现前的识海跟劫火中嘛!可是你念念现前处,你知道他本来面目,有一只手指帮你指到本来面目时,你再看在这些识海跟劫火之中,你是念念心中在帮你塑造什么?塑造趣入大觉的金刚藏嘛!是在潜意识中,就是在帮你塑造趣入大觉的行者心底深处的金刚藏,让你念念现在看到的识海,现在看到的劫火,就似乎就有什么?就有解脱的清凉在上面啊,就是清凉月啊!当你明白有这解脱的清凉智慧时,你行者在这个解脱清凉上面,你念念之间,就在这一点上,不断的反观、回观你心中根本深处的金刚藏,心里就是这样的不断的成就的,就是这样成就的。

所以你是不是发了如是心,假如你真的发了如是心,「堪受此法必得闻」,你能堪受此法,你就能闻,你在心中就是能,自然能够在心中起成如是智,起成如是法。所以讲到如是智、如是法再也不是玄妙,就是行者肯不肯用心啊!你肯不肯发愿啊!你肯不肯念念之间舍弃现在世间所有的一切执受啊!你永远要相信,舍弃执受不是一种委屈()嘛!你捉持执受才是委屈()嘛,因为世间执受都是什么?都是不断的一段一段攀缘现前的种种缘起,只是那一个委屈()的区块而已啊!能够现出种种缘起感受的,那个根本心性的大明,才是你现在就算活在娑婆里也从来不失的,根本清明的佛性啊!你却不去认,那是你本来面目,你每天在用啊!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你心中能够体会那个大明,你天天在用,不是吗?你要是没有那个大明,你怎么知道一切所明呢?你仔细思惟所明他自己当下,他根本不知道什么任何明的。

你没有了心中的大觉体,没有了觉体,没有那个大明,你那所明自己明明看!那所明能明,原要○○人要有死,意识要是离开,那应该觉心还在,那事实上若所明能明的话,又干你何事?都是他在明,他在觉,一切感受在觉。那事实上感受,那当然话讲回来,感受在心里的东西啊!既然你说感受不是外面的,是心里面的东西,你要说这感受不是外面,是心里的东西,你的感受分内外,你刻意说心里的东西,既然说心里的东西,那你的心里仔细思惟,那你是什么感受?你要是某一种感受,你就能活()这种感受,你只能治()这种感受,你都不知道别的感受,你还有感受吗?所以仔细思惟,你根本不堕在任何的众生的种种现前的攀缘中嘛!你本来就具足是心中的清净嘛!你现前就算我们还在人间,现在末法众生,你都没有离开过如是清明的作用啊!我为什么甘心不认呢?我为什么还甘心流转呢?因为流转到最后,我根本都不知道我将来趣向何处啊

你只要在觉心之中攀缘任何的妄念,你随那个妄念的势力,那就不是你能作主的力量嘛!你当然就将来不知道你去哪里?镜子照色之时,你要是忘记了镜体,随着镜色的中的势力,你只能被动的镜色势力一直不断的往下牵引。但,镜色的势力这么强,是谁赋予他那么强的?是你忘记觉心妄起的势力,忘记镜子妄起的势力。这么强的势力帮你往下拉,拉到镜色的最深沈()处,你只要一念知道是镜体,全部都回来!一念全收,事实上是如此啊!所以你如何还肯于甘心呢?甘心我找不到我自己本来面目,能够作主的本来的清明,我要是能够明白自己作主的本来的清明,将来所有的一切,哪里示现?哪里现身?都是自己作主。跟现在好好委委屈()()念个阿弥陀佛,你来接我吧!是吧!到最后还不知道怎么来,那能够比吗?

所以那一念拉阿弥陀佛你来接我吧,那都是什么?那都是行者念念之间,在觉体上面已然清清楚楚,我念念要看到如是根本的无量寿、无量光,叫阿弥陀佛接引,我将来念念看到我能作主的那个世界,叫极乐世界,所以你会更好乐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更好乐?因为那再也不是一个心中无明的一个投望,再也不是一个,你根本不知道将来如何的心中委屈()的一种闇昧的依赖嘛,那是一个行者念念之间已然心性大明,知道如何长养心性,心中的确念嘛,确定的愿力嘛!那叫信、愿、行,那是真信、真愿、真行啊!所以你当然好乐称念佛名,你当然好乐不但称念,你当然好乐这一个佛名常常在心中就能够如实()称,能够如是起。你前面先称,将来心性之中,性中才能够称性而起,你连称都不称,这个六根门头,五官之前称都不称,你将来如何找到你心中能够如实秤性、绝无可能。「秤」就是秤重的那个秤,一样是称,就一样叫称,但是他有分多音字。所以那个叫做「堪受此法必得闻」嘛!

「其有生疑不信者」,但有「生疑不信者」,这个「生疑」但有两种意思:一个就是他起了种种疑问、疑惑不信的,那还有一个就是什么?还有一个「生者不熟」,疑者,就是在里面不断的执迷,执着那个迷。什么叫不熟?不熟不是说、不熟不是说,好像既然不熟是凡夫不熟,他不是罪过,凡夫不熟就是什么?念念背离。因为跟你讲你的根本觉体是本来常住,本来圆具的,你为什么会不熟?现前念念背离。什么叫本来常具?讲这本来常具,过去我们也讲说:众生本有、本来常具,感觉上讲得好像是天方夜谭,你自己讲都是不知道自己到哪里?是吧!自己常具,具在哪里?具在何处?常常都讲常具,是吧!佛性人人本有,性空这个空性人人本具,你具在哪里?那人人本具,你那讲个很抽象的那种,那种意念。

但是现在真正知道是行者,是释门中人,你当然知道当下就是嘛,你这一念心起处,你就看到你的觉体,你的觉体何曾是种种念?因为你的大觉能够随缘现种种念故,所以你才能够发现,原来你在现种种念时,你根本那个清明觉心,他是超越一切念的性空、灵明。为什么是性空?因为他不是种种念,他要是一念他就不能现种种念。常具啊!用前就常具,不是你讲了话,自己都能()疑,常具具在何处?而是你明明白白用前常具。告诉你佛性人人本具,你当然就看到一切法中,眼睛见色、耳朵闻声,从此以后我都知道那是觉体,既然知道是觉体,所以再说声色二字时,声、色的名字淡薄,觉的意境,那种感受慢慢在你心中会隆起,你当然相信,无量劫来这个佛性从来不失,本来常在,本来常住,因为你哪有一念离开过觉体?

所以这个时候行者讲话不会心虚耶,你天天看得到,你天天在用嘛!你既然天天看得到、天天在用不会心虚,你还会甘心流转嘛()?你当然不甘心流转嘛!你才能够体会那根本的无量光无量寿嘛!因为你知道本来具足,因为你不甘心流转,所以你就会用尽方便拔济自己。什么叫拔济?就是用尽方便,让自己念念之间回入正念;让自己念念之间,习惯于念念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他会用尽一切方便,或者持佛名号,或者叫做,持种种戒律,或者剃头染衣,或者什么?反正立行、立相都是用尽方便,提携自心。提携自心的目的,就是让你至诚恳切,念念愿意从此归家而已,再也不甘心流浪而已,就是如此啊!

所以那个叫做「生」知道吗?你刻意的念念之间避而不见,你刻意的念念之间,放纵让自己永远流浪在世间,那就是生;你只要肯于回头,你常常都有,常常就具足,那必定都是熟。你连现在觉得生,都是你从来不离你的那个熟中现的生,那个是根本具足的本来面目,所以你不必用熟来熟他,你只要放下那些生,你就自然感觉熟,心性就是如此啊!你放下那些流转,放下那些生,就能感觉熟,生是从哪里来?就是不断不断的攀缘嘛,永远背觉中来的嘛!但你只要开始放下那些生时,你就能够体会,原来觉心都具足啊,从来不失,你自然就熟了。

所以这个叫做「生疑」,「疑」就是执迷,一直不断的还再()执迷,是这样子吗?这样修有用吗?念佛对吗?出家一定要这样子吗?不出家不行吗?是吧!行、都行。我可以说:阿弥陀佛不来接你可以吗?不行!那天啊,你的都行,那阿弥陀佛来接你就不行,是吧!这叫做自己在开自己的玩笑,真正是一个行者,他会念念之间为自己不断的鞭策嘛!那是行者相,那是一个心性、法相如是,心性如是啊,绝对没有一个行者说:我要开始修行了,我开始念佛,我要去西方,我不要这样可以吗?我不要那样可以吗?我不要立相可以吗?别人都可以,你说了这句话就不可以,就表示你执着嘛!

本来不见得一定以相而相,大觉心体不是一定要以相为()相,所以他非生非熟,可是你说:我不见得一定要剃头染衣,我不见得一定要用个形相鞭策自己,懂得出离!你就需要!你讲这句话,我就知道你就需要。为什么?你当下这句话就在执着嘛!非生非熟是超越一切相的,超越一切相中,只是为了一切行者,过去堕在凡夫地中,念念在自己心中,告诫自己:我要出离、我要出离现这个相!你没有那种亦诚恳切的现出离心,你根本在一切感受: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就是在这么剎那之前,你根本分不清什么叫做清净!那微细到眼睛见色、耳朵闻声当下这一念你都分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不具足出离故,你没有长养任何的信念要出离故。

当你的信念之中要出离时,你会发现心中就是这么不可思议,虽然我要出离、要出离,可能刚开始还不知道说觉心在何处?因为发了确定的出离心中,那个心中的,因地心中的智慧慢慢积聚、慢慢长养时,你突然发现,他就能够展现在你的六根门头当下,你都感觉到就有剥离的清净了,你再也不是过去红尘之中,那么沈()厚的流转了。当你能够发现,你不是过去红尘之中那么深厚的流转时,你在这个上面,但要听闻任何的经文,在你要听闻前人你所有一切开示,他的历程,你都可以下手了。所以现相很重要嘛,现相只是为了众生,就为了行者,方便告诫自己不断的提携自己。那你一说我不用现,不见得要现,假如说你真正是个大智慧人,你在这要不要现?需不需要以相来相?那你都心里面圆融的,根本没有这个声音的话,我说你是大智慧人,那当然不见得以相来代表你。可是你只要开口问:为什么一定要现相呢?你就一定要现,对吧!心法如是,你可以感到业障就在这里。

所以这里面就叫做「生疑」,念念之间「不信者」。所以讲到这个信字,你自然可以看到行者在立信当下,他能够起出种种信中的作用,叫信用啊,你不是说我有信就好了,连用都没有。我看到你的用啊!用在哪里?「用」在现前的所有一切行仪、行为上,「用」在你现前所有的一切日常生活、日常起居所有一切起心动念里,那才叫做信嘛!不然你说怎么信?怎么说信呢?那要是说信,那就只有世间那种迷信嘛!我信有神明,我信有这个天神,我信有上帝,是吧!那个信,都是迷信,全属迷信。

这我讲过那个迷信的意思了吧!好像讲过嘛。唬!大家应该都听过了,我好像有人在,有人很茫然呢!

信,中国人讲信,不用用佛门的道理讲,中国人讲信,信是必定能进,就是能进取,你真正立了一个心中的那个信、信向,你就能够进取的;所以你信有善人,你就能够进取于善人,你心中就能够随喜于善人。所以还有讲个仰,信仰两个字,平常都会讲在一起,仰而能止;信而能进,仰而能止,止就跟他止合,你心中所崇尚的,你会发现,真正你心中好乐的,你心里面会不断的潜默化,跟他相契,所以你会发现心性之中的作用嘛,心性就是如此,我们不是常说心嘛,心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假如说:我信有国王,你好像讲的是名字上的讲了一个信,可是那个信中,你永远不敢说我将来能够成为国王吧!那个信,就是败坏了你心中,他必定长养、必定能尽的作用,就叫做迷信,迷失了根本性中,本来会为你不断的前取,去向学的作用,就是迷,就叫迷失。所以我信有国王,我讲到信有国王,那就是拿譬喻信有一切神明,就是这样吧!我信有神明,我信有什么无极老母,我信有上帝,你现在虽然嘴巴讲的是信,你心中从来不动一点信中的作用,就叫迷信,你动不起来。

为什么动不起来?因为你最初说信的时候,你是把一种权威、一种力量,当作你的心中潜在意识里面,那种委屈()的依止,你心中就动不起来,那个根本不是行者发心,他不是行者的语言,那个不是行者,一个学者的口中所出的声音。行者跟学者口中所出的声音,光讲一个信字,光讲一个仰字,他就能够动起法轮,动起他的心性,所以念念可以看到心性的成就啊!所以既然能够看到心性的成就,那心一定有信用啊,所以在信用之中,他自己就会为自己思量、思惟:我应该用什么法提携自己?我应该用什么法再增进自己?我应该要立什么相?不断的鞭策自己,这我才能够肯定,你已经有信了,对吧!才是信行人,才是信行人。

不然的话,你说不要吧!不用啦!有的时候我们一些大人喔,对自己修行、对自己的心境哦,都常常都是这样子,自己开自己的玩笑,无所谓,哦!可是我们要教育小孩就不行了,小孩要跟你讲说:那我已经读书,不见得一定要上学吧?不行,怎么可以不上学呢?是吧!你绝对不会允许你小孩说啊,你不要上学在家读,妈支持你!我佩服你!你这个妈,来不败坏你孩子才有鬼,除非你儿子是那个上上根人,是吧!不害你孩子才有鬼啊,绝要()是处,是吧!但是能够教育小孩都知道,你怎么教?应该怎么样发生信心,都会知道怎么教,可是轮到自己面对生死敌军的时候呢?不必要吧!这样就好了啦,无所谓啦!我在家念就行,两万,可以吗?不够,三万,啊三万,对吧!最多到九万。又不是打牌哩!是吧!九万,这开玩笑,哦!

所以你要是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你心中根本不能够起成如是道理,所以叫不是得闻。

「应该()诸地胜智道」,所以应该,佛子应该说「诸地胜智道」,也告诉你不是单是金刚藏菩萨应说,是告诉你一切行者,应该要如是建立金刚藏的德行,念如是供养在你心底深处那一念心中的智相,智,智慧的智,相貌的相,一个木,智相,你就能够在心底里面,你能体会,心底的宣说,应该要如实说,「应说诸地胜智道」。所以行者下手时,你心里面一定要能够念念之间,能够契入种种道理,叫做应说。你要是不发如是愿,你也就不知道要如何念念之间至诚恳切;你要是真正知道念念之间如何至诚恳切,你才能够体会到,有很多道理,是你心中至诚时,他在你心中为你不断的积养,不断的增长的。

那种道理你说只是你心中本具的吗?当然可以说你本具的,但你没有,你没有感受到十方所有的一切善法的力量加持吗?当然有。当你进入一分道理时,你会感到世界多变一分,但是事实上不是世界变,而是你心中道理不同时,你看到的法界不一样。因为在内、在外都是一心故,所以你内心之中的世界若是变时,外在的世界也跟着变,那外在的世界变处,你就会感到十方的力量,他就会加被于你内心的世界,更为增进。所以你会在于内、于外啊,你才能够体会那个法上增进的行者,那心中的甘愿、甘心、赤诚跟好乐,那叫法喜,喔,那是真正法喜。

「入住展转次修习」,你不断的入,心中念念那样投,那念念之间不断至诚恳切,在这向往。

「展转次修习」,在这个上面不断的熏习、熏修。

「从行境界法智生」,就是在一切行者念念之间,从行中不断的入到毕竟处,则那个境界还一个土,一个毕竟的竟,从那真正的毕竟处,在每一个内心之中,不断的提升,种种的提升上面,渐次上,叫境界,在里面,你才能体会这个十地法,那个是真正心中体会的。假如你不是用种心来体会,就算跟你讲十地名,你也听不进去,是吧!

过去我刚出家也读《华严经》啊,十地跟我讲完以后就十地啊!对吧!十地讲完以后我还是在我山上那一片小地,对吧!那一片,那一片还没有灌,那个时候比较穷,那上面走出去都是泥巴,下雨天踩的都是泥浆,连水泥都没钱灌,是吧!就踏在那里啊!那十地要是什么?太遥远了,只是感到好像讲天方夜谭,永远感觉不到十地,十地不是我们凡夫的事嘛!那讲到菩萨境界,所以就有很多人现在讲经还是告诉你,那是菩萨境界啊!可当你真正会懂得用时,你才知道连「菩萨境界」四个字,都是行者当下用心。

所以《华严经》才讲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华严经》中,一文一偈啊,哪怕是一句一个字啊,你能够听懂,将来都是拔你过去无量恶业的无上功德,那是真正心中的开发的贯穿,你要是不用到那个心时,你当然体会不到,那是从行境间,那个行者的境界,行中的境界,那种赤诚,念念之间投往的境界里面,个在根本心中的好二()、心中念念投入的那个法智,你才能够体的,你才能够明白的。你在那个时候明白时,再来看经文中为你早就安立的十地名,你才能够豁然开朗。不但能够豁然开朗,我刚刚说过,你还可以看到现前的作用:你到底在哪里?你不过只是最初知道有觉体时,念念之间,在这个觉体上面,念念欢喜知道有觉体时,念念之间,在这个觉体上面,念念欢喜好乐观,念念永远不肯舍离,你就明白那只是最初的欢喜地而已。你看个心底中那种坚实,那个心底中真正的诚恳,那是欢喜地啊!

但是就在那个欢喜地中,你能够用尽十信,你能够用尽十住,你能够用尽十行,你能够用尽十回向。他能够普摄三贤啊!那你要是看不到那个心呢?你就感觉不到,所以那叫做「华严」,叫做「佛华严」,在大觉体上的开发及安布,你念念就要在觉体上,在「佛华严」这三个字都有更强烈的导引,当下就有你强烈的接引相,就是接引相,佛华严上,你能体会,大佛根本的那个觉体之中的本来的开发跟安布相。

所以,这里面念念之间,你在读每一文字时,你就能感到个每个文字之中,心境的架构嘛,那个心法之中,那个脉终()的真正感觉到行者脉络上不断的上面的架构嘛,那才叫做经嘛!所以,从此以后再看经文,哪一个不提()当下下手处?哪个不是真正古德讲的《指月录》?真正帮你指月嘛!指出你根本清明的本来面目,随便拈、拈来一句,他都告诉你当下下手嘛!

你要不发那个心,不要说大乘经典的文字你看不懂,就算都告诉你:行者!把腿子盘起来,对吧!开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你也不知道干什么?数息,数完以后你就抓着:我安般咧!你安般,对不对啊!我学安般,我去学安般,我学修禅,我昨天去参禅,我去打坐,是吧!这讲完你自己都心虚,参禅!这你连怎么下手都还不知道,你连那种心都没有发出来过,你说参禅,是吧!所以有的时候,我只是当然不是说开玩笑,有些戏谑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我那个有一些、有一些行为,事实上你会发现过去我们在世间上时,有的时候太轻忽修行了,那个叫做参?你自己都会觉得,现在很惭愧嘛,不敢说我在干什么,参什么参啊!我只是在学,刚学,弟子心中还不明,是吧!

另外我参禅,我昨天参禅,禅七!好棒哦!结果我一下子,不小心我就入了高级班的境界,哈!现在参禅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我真怀疑那个法师怎么帮他分的!那个法师那么厉害,那法师是什么班?那个法师是什么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太厉害了,是吧!我们根本还摸不到边呢!你就已经有初级班了。修得、有的人修这一生修行,老参都不好意思说他摸到一点边,四禅八定都没有到咧,初禅都没有咧,参禅?初禅、四禅八定都还不敢说是大乘佛法讲的心境中的禅境界,因为四禅八定还是世间禅定啊,世间禅定心中都还有什么?还有流(留?)住啊,还有疑碍啊!障碍的碍。

你要真正能体会到佛门中讲的那个禅境界,那是根本心性的担当啊,所以用一个「禅」字囊扩了中国佛教啊,他包含了一切大法,用一个禅字。所以,过去古德有很多什么?净土宗祖师,华严祖师,对吧!各宗门派的祖师,但是他们都堪称禅师,都堪称禅师啊!莲池大师也是禅师啊,都堪称禅师啊!所以个禅字已经在中国已经不是用在禅宗的名字上啊,他是用在根本心性、佛心的代表了,在中国,所以在不是让你用定相去体会那个禅字的、禅境界的,他是要你真正能够担当一切相,明白一切法,能够证得一切心中说禅的。所以唯有中国的《禅门日诵》,什么他都具足:念佛持咒、打坐、参禅,跟这遶佛,都有啊!知道吗?

你说禅宗不是说:一法不立嘛()?那为什么要立这么多法?是吧!你就要问他:你在说什么?不是一法不立吗?你不就立了一法嘛()是吧!你说一法不立处,才是你立了一法处,你真一法不立处,就是看你给你一切法时,你还觉得有立了很多法吗?你才能够真正在一切法中,你明白他在提携你什么心?行者只是暂()用一切法明白提携什么心,所以就在这个提携是什么心中,他根本不住在任何法相的种种造作上面,但是他会善用一切法相提携自心,这是禅境界。他离一切相,但他能够即一切法,这是禅界,所以这是中国祖师讲的禅境界。

这已经不是我们过去一般人所谓听的那种参喔,你家里面数个十声就叫禅了,是吧?你在那边一天到晚想着清净、清净,我什么东西都放下,什么都不要想,或者是想得自在,那叫禅啦?那个是纠缠的缠,那保证是纠缠的缠,因为个起心动念,你还在感受上。你起心动念,你念念之间,你都没有去参:能觉的是谁?你任何起心动念里面都不知道觉体是什么?你还堕在觉心随缘所感造,这个造作的种种念头上面,不断的再说:你在做什么?你在有所什么样的行为。那就不断的,不是还在什么?还在捉持什么?就好像还在捉持镜色的变化,永远不肯认镜体时,就算你抓着镜色的变化,是那种祥和的感觉,但你不知道那种祥和的感觉,毕竟未认镜体,这个祥和的感觉,就如同堕在地狱的感觉,平等、平等,同样业力,都是同样业力,业,你追逐感觉。

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