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师
于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宣讲(文字稿初稿)
第四堂
不断地这样反覆,去跟大家论述的目的,就是让习惯于怎么样在当下,能够起成反观,起成回头。你念念之间,能够起成反观,起成回头,那当然反观、回头都在哪里说?在根本性上说的,在自己本来面目上说反观、说回头。你都能够念念是这样子去体会,那才叫做「经」,才叫做「贯穿义」。反观,不单当下只是反观而已;因为你能反观故,所以你能够达本之时,他也能够明白一切末。过去因为是逐末;所以方便说反观,方便说回光,回光是照本。当你真正照本当下;你就一定能够知道一切末,这不必再更说。再知道末,就你知道本,他就一定知道末。
所以这就是讲到心体之中,就是如此。你在末中,他一定离本,他一定闇昧于本;可是你在本中,他一定明白一切末。所以类似于过去我讲的,你在一切知中,不见得是大智的智;但是你在一切「智」中,他一定能知,他一定能遍知。所以这是汉传佛教讲到觉体时,他讲到最微细处。为什么这叫做最微细处?这就是念念之间已经导引一切行者,念念不要起疑呀!直下担当,不必起疑惑。你还疑惑只是这样子做吗?你还疑惑我要离开现在的知见吗?我不知,那又怎么叫做觉哩?你现在的知,叫做觉吗?你现在的知,叫当局者迷;那叫不觉。等到将来你真正证到觉体时,你才能够,方能堪说知道觉,才能够从头、从始、从起,自始才能够说,你明白于觉。
所以觉字,叫做性之本,道之极也。性,他就讲到一切的法性,一切行者现在立的心性。现在行者立的心性,就在一切法的性上参;在一切法的性上去参,就是现在行者立的心性。所以行者立的心性,就是达本,为现在的根本,因为你达本为根本,所以念念就在一切法性上,在一切法中;能够观察他的本来面目。你都能够这样子,如实观察他的本来面目,久而久之;你自己才会发现,所有的一切心性。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起成法轮,在上面他就起成法轮。因为久薰成性!久而久之,你所有的思惟,你所有的内心之中,所有的一切见解的模式;就跟你过去的凡夫,完全不同。
那个时候完全不同时,就像刚刚讲的;法界的意思。完全不同时,你才会知道原来,离开你过去差别众生的业感。为什么说差别众生?过去站在众生业感之中,我们还有种种差别,众生业感都不是相同的。你站在根本众生业感中,还堕在自己的差别业中,你所体会的,总有一天你才发现,原来过去在这些差别业感中,心性不一样时,突然,根本心中过去明明具足的,但你从来不见。所以那个时候你才会去知道,什么叫做「法喜」。你再看,眼前看的,耳朵闻的;跟过去一模一样,一法不增一法不减。但是却感觉到,这都不是你过去,在种种业感流转时;所见所闻,所以那种心中的法喜,那种豁达!
那种法喜跟豁达时,他就不同于一般外道。一般外道,他是在追逐心中,逼迫自己。是念念之间从,譬如说从恶业中,他要追逐一个向善;从过去染着之中,他追逐一个清净的感觉。这样追逐久了以后,《楞严经》讲「捏心」,久而久之,捏心就会起成种种妄觉。他在妄觉之中,他心中也好像能够入种种清净相中,可是那个清净相;却是根本的执着,他是从执着还在套种种执着而已。
你过去都是在一切法中,体会他就是觉性。在好、在坏都知道他根本都是觉;清净、不清净我都知道是觉。我根本不在清净、不清净上面说修不修;我是在清净跟不清净上面,直下担当,直下去认,他觉心中的作用,他根本觉体的面貌。这个人将来,渐渐就在一切念头现前处,他能够看到觉心的作用,觉心大明。随他觉心所明处,那种心中的宁静,那是永远不被一切因缘所坏。因为有任何因缘都是所觉,所觉你根本都不迷,你还会堕在能坏之中?你还会被其他的因缘所败坏?所以现在再听到世间那些外道所讲的,叫做灵修,打坐叫做什么…取什么境?那就知道;那根本就是逼迫众生,从这个巢穴堕那个巢穴,永远流转而已。不然就是很多讲成种种瑞相的接引。你知道不知道觉得「瑞相」当下,跟你觉得「恶相」是同等业力。为什么?造业而已。造什么业?背离觉体,就是业。你觉得瑞相跟觉得过去的恶相,都是同样业力而已!
你站在任何相中,若是念念不迷时;你看到世间,譬如说看到大山那个相,却让你能够心中念念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执着。这样离去执着,因为他离开的是执着,所以他对山的那种执着,也是微薄的,虽然他还是众生世间的知见,他已然是属于瑞相现前。假如他是看到大山,他是攀缘在大山的气氛里面,心中那种欢悦,心中那种委曲的攀附,那都叫做恶业现前,那都叫委曲。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追逐的不就是瑞相吗?追逐修什么法,修什么力量,修什么法就能够怎么样,那都是在追逐这些怪力。你在追逐当下,你将来是从一个过去的妄想力中的业力,堕在其他的业力中,就是一直不断地在逐业力而已。那真正超越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你修什么法,念什么咒?念咒就如同像刚刚讲,世间是面对大山,现在我是面对的是;诸佛圣贤中心中的声音。那个比大山的功德,还胜过八万四千倍。一个世间的大山,尚且还能让你脱去过去的妄想执着,还有类似的瑞相现前,何况圣人的气氛!
当你真正体会圣人的气氛时,你连现前觉得「我要攀附圣人」那一念;你都知道都是觉,那都是心中的清净相。他根本不堕在上面,起成种种的妄想造作,这叫瑞相现前。所以好似我常常讲的譬喻,一个人真正看到天人;他本来是一个烦恼的人,他假如真正看到天人现前的话,这个人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安排那个剧本?他就是突然从烦恼之中,心中变得很寂静,心中变得很豁达;他不会像过去那样子的,在感受之中斤斤计较,在感受之中不断在纠缠;那我说你看到天人。看到天人都有这种祥和相,何况看到诸佛,如何不解脱!所以看到诸佛,真是心性中所见,那当然解脱!
但是现在说看到天人,看到菩萨,尤其是像现在一般的民间信仰,一些观、庙,还有当然充斥在现在我们看到的佛教之中。今天看到菩萨,明天看到菩萨,那心中那种可悲、那种欢悦,「我又看到观世音了!」「我昨天又梦到观世音啦!」那种欢悦,你看,就知道他多委曲!
你看到观世音,你怎么还不是那种气氛呢?还不是那种豁达的气氛呢?反而会让你感觉到那种委曲可怜相呢?那你看到就是魔。那还会是瑞相吗?那都是闇障,那全都是闇障。所以觉中,他不是世间的所有一切妄觉。觉是在一切世间一切妄觉之中,他知道他的本末,达其本末,能够真正清楚他根本的究竟;所以叫「道之极也」,他根本究竟。所以明白一切心性、一切万法,那才叫做觉。我不一定要离开,过去所有一切感觉之中说觉;但是我却要敢担当在一切感觉之中,我重新审视,重新心中思惟,能觉他的是谁?我不离开现在的所觉。所觉上一法不闇昧;但是在所觉之中,我却体会的是能觉。
所以将来你能看到,能觉清净现前处,所觉也同时是大明时;这个人我才能告诉你,你才是最初看到觉心的迹象而已。所以他当下他那一念心,可以担当世间一切所有的感受。就如同你在镜子上面,你真正知道镜性时;你当下就是能够担当镜体千变万化时。你不能担当千变万化,我当然肯定你没有看到镜子,你没有看到镜体。你要是过去流转在镜色,那也败坏了千变万化,所以也败坏镜体。所以真正的觉,那叫圆觉;那是真正在一切觉中,他能够明白透彻,那叫做大觉,那叫做大圆满觉。
你说:法师讲这些意思,跟我们现在修行有什么关系?你懂得这些意思时,你将来在每个起心动念里面,你才会知道惭愧!明明都是觉体,我怎么还在这个感觉之中,随他不断的染造,随他不断的解释,随他不断的找自己的借口哩?心生惭愧!明明都是大觉,我怎么还不敢去面对呢?我还要背开他,再去找个觉哩?心生惭愧!所以念念之间,你不但不随他染造,念念之间你也不弃他,离他而去。你看的、守的,就是觉心最初的面目,所以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下手处。
刚开始时,可能心里面会很乱;因为有很多的声音会起来,因为我们不习惯。每一个声音起来时,你都能够给他一个声音:「觉得他的是谁?」每一个声音起来此时,譬如说:咦,这样是觉吗?你也要告诉自己,觉的这一句话,「这样觉的是谁?」这叫念念披剥。不然你自己心中,常常起出那种迷惑的声音;就把你一个行者的方向整个败坏,整个模糊了。所以就好像禅宗一个公案,四个人在打坐,上面写着不准发声。有一个人不小心咳嗽一声:「咳!」第二个就说:「你怎么出声?」第三个说:「那你不是也出声吗?」第四个心里想:「就是我没出声。」
你的心就是这样。「咦,我现在还随过去的妄觉所动吗?」你就想:「那现在这一念,不就随他动吗?」有这个声音,不随他动吗?前面觉得有动,所以再一个声音说:「那不是有动吗?」这第二声了。你不这一句:「不是还是动吗?」最后就停下来:「对,要没有声音才叫不动。」那都是妄觉。这四个声音,从此以后你知道都是觉。觉心之中他就会这样子现,在妄觉之中就会这样子现。任其现又何妨?我知道是觉就好。
所以世间法中不会不现,他天天都这样子现。所以古德才讲说:烦恼现前处如何?随他起,随他落。不知道烦恼?不知道烦恼,那不是妖魔鬼怪!你怎么会不知道呢?见黑都要知黑,见白就要知白,见烦恼你要知烦恼。过去在烦恼中流转是不知,那叫无明;现在是知,你怕什么?只要在烦恼上面,你只要担心你不知、不明;你不要说你不知道烦恼。不知道烦恼,那你根本就没有入世间的智慧。世间所有一切智慧现前处,都是世间的烦恼相状。那过去都是烦恼,那是法中的束缚;将来你那看到烦恼时,那是大觉的担当!烦恼方便说都是假名。就好像镜子照黑,过去照黑,就被黑所蒙蔽;将来你看到镜体时,他一样照黑,他难道不会照黑了吗?不会照黑也就不是镜子了,他依旧照黑,觉心也是如此。
所以觉心现前处就是世间;所以世间现前处,就是一切世间感受最深沉处。只是在世间感受深沉处,你不认觉体。我们讲到深沉就讲到饿鬼好了;饿鬼你不认觉体,他叫面然,他叫焦面。面然就是在任何感受现前处,你不认觉体了;就在这个感受前败坏,燃烧了你的觉照,叫「面然」。可是就在面然当下,每一个觉心的败坏处,这么样强烈的败坏处上面;其实都是你当下,就地还家的地方,所以他叫「大士」。当你再看到任何感受的最强烈处,也就是你指他,当下就能够归家的作用时,这个叫「面然大士」,虽然讲到大士,其实他就是观世音。
所以你会发现佛门中讲的故事,不是那个无厘头的;他是真的在你心中讲的,心性中讲的。你觉心就是这样子同体、流出,觉心一定会同体流出,所以就是如同观音。可是同体流出时,他一定会呈现,同体一定呈现。在黑有黑的势力,在白有白的势力;在黑有黑的境界,在白有白的境界。要不能呈现,还叫觉吗?还叫同体吗?那在能呈现处,众生就会在感受表面上所烧然,败坏你的智慧,叫烧然。事实上,将来你要找到你的根本觉体,还是就在这烧然处,叫面然处。你在面然能够体会他是大士时;你看到的面然,就是观世音,就是看到你的同体智,看到你根本大觉的同体智。所以没有一个公案是讲虚妄的,没有一个公案是讲在世间法中,只是譬喻跟故事;佛门之中从来不是讲故事。
再讲到「修多罗」,修多罗者,契经。大家都知道是契经,什么是契经?契经就是上契佛理,下契物机,万物的根机。过去要是讲契经当下,解释文字,大家也都知道这样子解释。假如今天这几堂课,大家要是真正…,当然我讲的只是最基础的东西,因为毕竟我还是个凡夫。但是大家已经在行者当下,已经懂得如何重新调理自己的发心跟脚步时;你才会发现契机二字,上契佛理,这里面有很多现前的接引;让你念念之间在一切法中不要忘记,根本佛大觉的命脉;理者,脉络相。
什么是理?过去讲理就是玉的纹路,一个好玉的纹路,那叫做理,那叫脉络。上契佛理,就是在最现前的末梢,你能看到就是大觉的脉络流演吗?叫做上契佛理。当你都能够看到大觉的流演当下,你当然不舍现前的所见之中的种种,这个因缘所现的种种物机。所以他是应机,他不但能够知道觉心的流演,因为他在应机,知道觉心流演时;所以你才能够在现前应机、物机上面,重新为他命名,你才知道他在起成什么?他在呈现什么?他在感招些什么?他在作用些什么?讲到这一些都是从觉入觉。起成什么,感招什么,作用什么,都是从觉入觉的觉相而已。
所以无一法不觉,那才叫「契经」,那才叫「修多罗」,那才真正有上契佛理,下契物机呀!假如你不是这样子参,行者根本不是在心中这样子回光的。「上契佛理,下契物机」,读完便罢,就了了。把这文字写了,以后明天还是上契佛理下契物机,《楞严经》上讲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背完了事。怎么悲仰?天天要参啊!怎么样上合?天天要观啊!天天要做如是供养!天天要做如是服侍!你就是现前阿难,那一念心,念念侍佛。你在念念侍佛之中,你才能够感觉到心性的种种汰换、变异,那叫「庆喜」。你这一念侍佛的心只要不昧,你会发现其他所有过去欣喜之中,心性之中所有的智慧,不见的智慧,他慢慢慢慢都能成就。当一切智慧成就圆满处,你这个侍佛的心才能够消歇,叫「最后证」。不用你刻意消歇,他就消歇;因为其他智慧都成就了。那你这一念心就消歇了,那叫「最后证」。
所以最初一定要有那个侍佛的心,所以有很多经都是阿难当机。连经文:「如是我闻」。那个我闻,就是阿难,侍佛。谁闻?心中侍佛者闻。什么叫侍佛者?念念不舍离觉体的人。什么叫念念不舍离觉体的人?觉行者是。所以那个「我」字,在《大般涅槃经》中讲,就是如来藏义。那个我字,才是真正深入一切本来面目的如来藏。
所以那个「我」字,你在任何已经发了行者的我中;你就能够担当,过去一切妄想众生的种种的一切「所我」。你在一切所我之中,你已经懂得回光时;那里面还有立一个我,那是行者的「觉我」,念念侍佛的觉我。在觉我之中,就念念呵护过去所现的种种我,知道过去种种所我中的流转虚妄;所以念念在观想,大觉体中的本来面目这个觉我。所以当你将来证得觉我时,这个觉我就是大觉性体之中所铺设、流演处;那叫如来藏。所以过去你要称如是如来的性中去证;将来证得时,就是如来的根本妙性成就时,那就叫如来藏。
所以在这个上面要契经,一定要先在心中,念念已然懂得当下回光,当下念念参。所以每一个感受现前处,你就要参他就是觉。就有点类似像宗门的话头,你要是认为话头,将来不见得能成就。你要真正这一生中,功不唐捐,那我就劝你;每一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你已经知道道理了,你就跟过去净土中人,一般的净土中人,所思惟的不一样。净土中人所说的我换一个念头,念头中都是阿弥陀佛;八分之中,多分都是委曲相!还有两分那当然都是有智慧的,八分之中都是委曲相,我已经讲得很含蓄了,所以念佛念到最后,还会发现念耶稣比较快,多少,很多出家人,最后觉得耶稣也是神,也可以保佑我。这都是不通心性的人,最初就不是在心性之中下手的,不是观心的人。
不是观心的人,他当然不知道,将来所看到世界,就是心性所成就的;你现在是什么心,将来就是什么世界。还不要讲将来,现在你是什么心,世界就不同。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你我现在发心不同,现在的感受都不同。连看到灯光,你所接受的灯光的光度、色度都不一样;不但光度、色度不一样,他所当下感招的东西就不同。你心中是祥和的,这种灯光之中,让你感招的都是智慧;我心中是烦恼的,这种灯光让我感招的都是压迫。所以哪有真正的世间吶?现前的业力也是啊!
所以哪有除心之外的西方?根本大觉的本来面目是。因为这一念觉心,本来是觉故。所以要你去念圣人的名字时,假如你不闇昧自己的性德;他一定会在圣人的名字当下,能够觉起如是同等作用,性德,那叫「以觉易觉」。为什么佛门之中敢立如是法门;因为他根本究竟了然知道,一切大觉故,所以他叫你念圣人的名字。所以最初念那个名字时,他都不是让你委曲的。你要是抱着委曲的心态,过去凡夫那种委委曲曲的心态来;但是你最初若是真的至诚恳切老实念,久而久之,你也会觉得那种委曲是错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出家,过去都是抱着世间的妄想委曲来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为什么你会发现你的发心是错?可能就是你出家时,你真正发了一个我要出家的心,我要了脱生死的心;所以你才会知道这一念心中,虽然名字叫念佛,事实上我还在纠缠于生死啊!还在纠缠于种种心性中的委曲呀!那心中根本不豁达。所以你知道是觉故,你念那句佛号,因为佛法之中告诉你;就是这种大觉心中的作用。所以你念念那句佛号,你只要至诚恳切,你只要老实念来;佛号之中的名字,他就潜移默化,你就慢慢慢慢知道,原来我过去堕在何处,这叫念佛。
所以念佛就是早上我讲的,绝对不会说:我只要念佛就好了,其他不要了,不可能嘛!你怎么会多这一句的哩?这叫「闇昧心性」。你闇昧心性就不能去西方。这不是我说的,经文中说的:不可以少功德,得生彼国。什么叫少功德?闇昧心性就是少。什么叫多功德?照见全性就是多,能够显现觉性就是多。因为这个多中,他自然成就接引。从你闇昧不知,慢慢慢慢你能够知道原来过去…,知今是而昨非,陶渊明讲的;知道原来今天对了,昨天全然还是委曲相。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心性中,他不但能够从名字当下,他能够好乐听闻一切佛名中的解释,他能够看到一切文字,看到《大般涅槃经》,看到《法华经》,看到《华严经》,看到《金刚经》,他居然都能感到经文文字当下浮出的,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道理啊!!
这不是讲玄,这讲心性若是真正用到赤诚处,就是如此。一个画家若是真正心性用到纯熟处;他走到任何地方,他感觉就是一幅画。一个音乐家要是真正心性用到纯熟处,走到任何地方他听的都是音符,都是乐章,他随手拈来就能谱出音乐。为什么?因为他到处都是乐章。依修心法念佛的人,你怎么会在一切文字中说,「欸,《金刚经》跟阿弥陀佛没关系,不要念了。」那你就真的是闇昧觉性,你的心性之中就不起觉照,那怎么叫念佛哩?
所以佛门之中既然是大教,他知道众生的觉性,而且就在觉性之中,为一切众生作种种接引。所以他知道过程之中,就有接引相。从一个闇昧,他从心性之中,就有渐次的成就。只要你赤诚恳切念,只要你真正发了那个心,如同「势至」,所以自然就能成「香光庄严」。能够起成如是薰闻,起成如是智慧,叫「香光庄严」。这中间绝对没有一切障碍现前;你多此一句,我就可以肯定你,原来行者,你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凡夫业感里,你在妄说念佛。
所以这是大觉体,所以你能再学到宗门中,念念这样子回光;当下是觉,当下是觉。你念念就转成这一念,当下就是阿弥陀;但是这个时候知道的阿弥陀,已经不像过去念佛的那种委曲了。你是在这一念阿弥陀中,看尽就这一念,觉得阿弥陀这一念,都是你觉心的无量光。虽然我嘴上念的是,念头中的阿弥陀名字,我心中思惟的是,这一句就是当下念头的无量光。这个人将来才有一天突然能够证得,原来弥陀念弥陀,原来无量光在念无量光。
所以他都有渐次,都有过程的。当你真正知道原来弥陀念弥陀时,举目望去,过去你所有的一切感受都是流转相;再看去,哪个流转相不是你觉心的庄严!就好像刚刚讲的,「水边林下迹遍多」一样,哪个感受之中,不是你觉心的庄严?这个时候才叫做化佛现前,对不对?我敢保证将来你往生,化佛来接。有的人误会念佛念到要死了,闭了眼睛才看得到。你拿现在的勤苦,去修一个将来不知名的安乐,痴也。
你知道心性的人,你在念佛当下,你当然自己都能够清楚,为自己做证;是不是心性之中,慢慢已经脱凡,已经慢慢站在根本觉体上,他根本没有造作的心,没有虚伪的种种性德上。你心中体会一点清净,你看到世间就不同了。那不是行者不知道的,行者一定要知道的。就好像一个向善的人,你说我向善,我不知道我到底成就善法没有?不可能耶!只是向善的人,他所成就的一切善法,他不会像一般的世间狂妄的伪善之人,到处妄说:「我是善人,我是善人。」他不会。但你不能说,他不知道他现在心中所成就的一切善,他当然清清楚楚,心性的转变怎么会不清楚哩?
所以你心中只能转变一分,你就会发现你的意识,就跟过去不一样。凡夫,过去世间人,世间的修行人;他只是在心中转变的时候发现,「咦,我心中可以跟过去不一样!」所以他欢喜流转在转变上,追逐转变,追逐不一样。佛门弟子因为念念之间在觉心上参的,所以大觉行者,他比一般的外道、凡夫多一念智慧,那叫向上一念。既然他能转变,既然他能变化,那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你始知性空。他就不会在转变上追逐转变,他是能够任其转变时;他当下提领他的性空跟妙有,所以你始知性空。跟过去在转变上以为能变,所以一直不断在变异中;那是外道。外道不都叫你变吗?恶心变成善心,都叫你变。
假如你真正知道性空,那才是永远不受世间善恶二法的妄想束缚耶!那不被善恶二法束缚的,他才能够明白辨析一切世间善恶。这已经不用我再多讲,因为来回这样子讲的话,反而变成赘语;已经讲了很多,大家都能够体会。你真正不被他束缚的,是一定明白。尤其是我们都是佛门弟子,出家人,不同于一般世间人,所以一定要明白;不被束缚处,你千万不要拆解,先讲不被束缚;后面还要再告诉你不被束缚,所以他才能明白。将来不必那么麻烦,不被束缚就是能明白处,为什么?因为都是觉心。
觉心不被束缚时,一定都是大觉时。觉心要是不被束缚,还有一个不明白处,那不是被不明白所束缚吗?那不是还是束缚相吗?现在不必再更加解释。所以在这个上面,你在变化之中追逐能变,那还是外道。在能变当下,我多此一个智慧知道,原来既然能变,所以这个性中,必定「性空」,出尘法门。因为他知道性空时,他也没有舍离能变啊,所以当下「妙有」,这才是出尘法门。你的觉心天天在用,也都是这样子的;不然的话,你为什么会觉得多采多姿能变呢?从此以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会觉得每天多采多姿那一念心;从来不是任何你所感受多采多姿中的哪一法、哪一相,他都不是。所以他才能够随缘变一切法、一切相,你才会觉得生命盎然。这又讲到早上的袁盎了。所以这才叫做契经,这才是一个行者的下手处。
所以「修多罗」,若是把他拆开来讲,前面修多罗三个字合在一起讲,是讲「契经」。拆开「修」字,「理正」为修。理当然是条理;理正,念念之间不偏不颇,不委不曲,叫理正。偏颇就是背觉故。委曲就是沉沦在种种妄想里。所以你在任何感受之中,都能知道是觉心时,自然不偏;有觉无觉,你会发现都是觉体时,这个就叫做「中道」。所以中道不是在任何感受之中取其中,是你明白一切感受时,你才是中道。你不是在一切差别之中取其中,那个中道,那是世间人讲的中,什么中庸啦,那是世间人讲的中。
但是讲到儒家的中庸,都还不是我们世间所误解儒家的中庸,儒家还是在性中看。心中你明白一切处,包容一切处,能包容处;他就不是彼、不是此,他就在「中」。他不是中,他就不能够知,就不能够见;他在彼,就不知道此,在此就不知道彼。你能够知道此彼时,你在黑就知道暗,在大就知道小,在小就能分别大。谁在此间分别?绝对不是大在分别小,小在分别大;大不知道小,小也不知道大。谁在分别大小?是根本非大非小,心中从来不堕大小的,心中的中道义。你才能够明白一切大小,所以那才叫做「中」,所以那叫做「理正」。
你念念之间在理正,所以你才能够发现;心中本来大觉体中的不偏,大觉体中的根本的不一、不倚,那才是叫做「理正」。所以理正为修,所以念念之间,都在这些念头上面去思惟体会。所以将来就不会像一般凡夫一样,只是在恶念上面讲说;「我错了,我不对!」这样子忏,你告诉自己:「这样子的忏,还不是真忏悔!」纵然你这样子忏,忏到最后,可能暂时得到一时世间感受上的清净;纵然有福报,人天福报而已。因为你还在世间感受上说清净的,感受现前处就在六道里。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你在一切过去的业感之中,你要告诉自己:因为我背离大觉故,所以才堕在种种差别业相。今天面对差别业时,我若还是只是在众生思惟的业感之中,再分别这种业相中的造作;那还不是随他过去的业力流转吗?所以我直下担当,换一个意识看他:「知道业感的是谁?知道流转的是谁?」你念念之间在这么强大的势力,让你流转的势力里面;你能够倒吸一口气,体会一下心中根本觉心的作用。这个人只要能够坚定,有一天突然他能够看到觉心的一点点迹相,一点点如星火般的光芒,这个人已经叫做无上功德,无上种子。他再也不是在种种业力上面说什么忏了,他是根本在觉心上担当的。
在那个时候你才真正知道,原来真的烦恼可以出离,当下就能出离;这也就是即身成就,就在这个身上,你看到就是觉体,叫即身成就。不是拿着你这个皮囊今天成就;大觉心体现在修行,觉行者,就要让你念念知道即身成就处。即身成就处,就是在任何念生、任何的作用、一切的法生,任何的烦恼、一切相现相当下;你都要知道他就是觉体。我绝对不能够,再去寻过去的众生模式再搅绕;我当下念念之间,就在上面成就过去的觉照,叫即身成就。
你在因地心中发心修行,是用即身成就的因;将来念头现前处,即身都是无量光现前处。可是你要讲错了,即身成就,今生这个皮囊能成就?这个皮囊成就,也没什么意思嘛,对不?你在说皮囊能成就时,光这一念,你都不知道是觉,那你成就什么!这个皮囊不可能成就,这个皮囊只能,陈年的陈,破旧的旧,陈年破旧,久了,他一定陈旧,陈年破旧,他不会那成就。
所以佛门中很多文字,他是启发行者当下发心;你要用对了,在心性中见,每一个文字当下就是下手处。即身成就也是一个觉者的担当,行者的担当。你还要在烦恼现在的念生上面,你还要用其他的方法搅遶吗?你当然当下就在这烦恼念生上面,念念要担当他就是你的觉体,这叫即身成就法门。那将来你也才相信,什么叫即身成就。因为将来你相信即身成就时,你还会堕在哪个念中、哪个感觉中,说即身成就吗?你当然不会。
因为每个念头、每个感觉你都知道是觉了;你就不会堕在哪个念。你既然不会堕在哪一个念头中说即身成就,你怎么会执皮囊能够成就呢!执这一期岁寿能成就呢!你就算说:我没说皮囊,我说这一期岁寿,这一期果报。你这不是还是念吗?你还抓着有成就、没成就,我就告诉你:你就不会成就!对不对?觉心之中根本没有成就、不成就这一念;我说你将来,可能慢慢懂得什么叫成就了。因为大觉心体本来就是担当相,谁还在这边不断的现前造作,还妄说即身成就,对不?那就真正陈年破旧。
那什么叫做「多」?「如如」为多。为什么叫如如为多?经典讲「多」字者,是一切法如如不动相。所以你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多字反而变成一切法不动相?假如你动就不能多。动字是怎么解?我们常常讲心动、心动,动字怎么讲?假如你真正是在觉体中去观,尤其是《圆觉经》,从文殊师利菩萨开始,讲到普贤菩萨时,常常用动字。但是一个觉行行者,如何在心里面体会那个动?所以我常说你是中国人,万幸今天生在中国。动者,重力也,你心中倾重那个力量叫做动。其实都是觉,本来一体是觉,你却突然在觉中倾重,倾重感觉,所以你觉得有动。
所以动不是一个重,一个力吗?重力也。重就是倾重,觉心却向他偏倾,叫重力也。所以你就觉得动,所以你才知道,觉心遍觉之处,觉得倾重,觉得动时,也都是觉!既然都是觉中,怎么突然现动呢?因为你会发现觉心,他就能够随缘倾重于他,所以你就似乎觉心就有迁移变动。哪有迁移变动啊?不过就是重力而已。
所以他能够这样子迁移变动,他才能够入一切多。入一切多,那才是真正根本如如不动;因为如如不动才能现动。大觉心体从来是一体,所以他随处随缘倾重才叫做动,倾重之处不是也是觉吗?所以叫如如。所以如如当下,一切法他就能够随缘叫做如。本来他能够照一切缘是「如」,所以在照一切缘的如中,他就能够真的如实随一切缘,叫「如如」。所以在如如之中,彷彿有动,但是根本如如从来不动。因为不动故,所以你才能够随缘现动。若真是有动,在动已然就成断灭,已然被动,动了以后他就不能回来,那叫做动。他根本无动才能现动,倾力,所以叫一切法如如不动义。
这个「多」字,尤其是你要念《般若经》或念《华严经》,唱「多」字时;要入无边差别义,所以他能够入无边差别,所以佛门讲这个多,就是担当差别,那叫做多,担当无边差别,叫做多。化佛叫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就是大觉心体入尘世间时,那个化佛。可是化佛的最初相是什么?最初那个相,每一个觉心入世之时,最初的觉心,最初接触因缘时,那种现前心中庄严,那个最初相;就是童子相。童子叫童真,所以叫「悉达多」。所以释迦牟尼佛,化佛的觉体,最初入世的就是悉达多。因为你是悉达多,遍「悉」一切,能够遍「达」一切,「多」故,能够如如现一切法故,能够入一切世间差别故,能够入的一定是那一念,根本童真相,那叫「悉达多」。
因为你能够知道悉达多,你才能够在一切意识现前处,能够担当他的多。意识现前处担当他的多,叫「阿逸多」,阿逸多你知道就是「弥勒」。所以阿逸多现前处,他一定有性,性中常常如是,为什么?意识心现前处,他都在世间名相中,意识已经到世间名相了。悉达多是最初开始能现一切达多处,所以现达多处就变成阿逸多,阿逸多就能够入一切,他就能够开显一切名相,所以你可以看到名相现前。
所以阿逸多一定是好求世名。所以弥勒菩萨一定好求世名,你那个识心就是好求世名,你一定能求世名。那为什么叫做要「求世名歇」?就是求世名的心歇了才证,你能够求世名的那个识心,他一定不堕在种种世间名字相上,那你才能真正证得唯识,那才叫明白阿逸多。所以唯识讲到阿逸多,讲到弥勒时,光一个弥勒菩萨的名字,可以讲很多道理;你能够体会阿逸多的话,才能够知道唯识。
所以阿逸多现前处,就是识心现前处。他一定从悉达多中现,所以讲到他觉体的庄严,他根本大觉的庄严;那叫「释迦牟尼」,能仁能寂。讲到他觉心之中,现出种种性德作用的种种功德,他最初叫悉达多,叫觉行出生处。所以他一定是「九龙吐水」,九龙是九法界;他念头现前时,就是开显一切九法界处。刚刚讲龙,龙就是布施,行云布雨处。觉心就如水,开始润泽、润生,对不?所以水开始润泽当下,就变成将来的识阴,叫识阴如水。事实上最先的那个水,就是一切九法界的灌沐相;灌沐根本的童真那个觉心,最初在你心中根本最初现前处,那叫「悉达多」。脚上踩的一定是「七朵莲花」,那叫七识。因为悉达多,他就是如来藏,就叫阿赖耶。他体中就是释迦牟尼,能仁能寂,现前处他就是随一切处生灭,缘起现前,所以他叫做悉达多;所以现前处就踩的就是七识的变化。
既然在七识变化中,识心都现前处,最初要现前处;所以都是世间法,一切法中现前感受处。所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就是任你觉心所及,一切世间,因为我们的感觉都在世间,没有超过天际,没有下过地际,天上天下都是这一念心中所现的,当然唯他独尊,都是这念童真所起的。所以那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不是狂傲;不是佛门中人,老王卖瓜自卖自夸,都是佛你唯我独尊。那一念觉心,悉达多那一念,真的就是唯我独尊。因为你能够找到一法,能够超越悉达多吗?能够离开悉达多吗?那就是你觉心最初的童真,悉达多相。
所以在浴佛,尤其是汉传佛教大乘佛法,他在相中、性中都清清楚楚;连法门的仪轨都要性、相相应。所以你沐的一定不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你不能沐,佛顶你都看不到。你能沐的就是最初童真相—悉达多。所以「我今灌沐诸如来」,悉达多就是从释迦牟尼所现的一切意识,最初能达多的现前处,那叫如来。所以你想灌沐诸如来,怎么用一个童子形呢?你不知道如来最初都是心底的那一念童真吗?
所以「我今灌沐诸如来,性净庄严功德海…」,所以「性净庄严功德海」,你要体会他本来自性之中最初童真。每一个念头,虽然到末梢那种浩瀚,那种感受,这种众生种种流转的势力上;但能起他的都是悉达多,所以根本都是清净庄严。你要能够体会,每个念头当下童真相;你自然就不被念末的种种势力流转。所以叫灌沐,灌者,叫做流注;沐者叫洗涤。灌沐诸如来。所以你在任何感受中,众生在每个念头之中;就是不认「悉达多」,你所以被「多」所流转。将来你在任何念头中,都要去认「悉达多」,灌沐诸如来。「五浊众生令离苦」,五浊众生;你哪一个念头现前不是五浊?色受想行识;你哪个念头现前不是众生相?所以你要是真正能懂得灌沐悉达多时,你念头所有的五浊恶众生相,就能够离苦。
苦是什么意思?妄执。他就不堕在妄执中,所以念念之间你要灌沐悉达多,悉离苦。然后「同证如来净法身」,哪一个念头当下,不是你如来净法身!你看错了,就是烦恼;你看对了,就是菩提。所以浴佛一定要浴悉达多,不能乱浴。性跟相都要清楚,不是立浴宇宙大觉者,不可以,这不可以!连释迦牟尼佛你都不能浴。那个浴,就是于性、于相你都不懂。佛,怎么可以浴?大佛是本来的庄严,你怎么浴得!你能浴的就是,现前念头的根本,从大觉体中流出的根本,一切觉心的最初相;那是「悉达多」。
所以为什么用悉达多?这一个悉达多的身还是在俗。在俗的意思就是你念念还是入俗世、尘世;就跟刚刚讲的,阿逸多求世名心是一样的,他一定入俗。你立一个已经出俗的相让你灌沐,你要是这样子灌沐的话;你不但心中长养不了半点功德,你还会能够起成种种不敬,不恭敬;所以你只能沐悉达多。
所以你看佛门中的仪轨,他处处都是接引。纵然不懂的人,取一勺净水,淋在悉达多王子,就是童真的相上;将来总有一天,在你的心海深处,你突然可以看到,你那童真的灵明。从此以后,你才能够开始回光,真正灌沐。你真正灌沐悉达多时,你才能够皆「同证如来净法身」。一切念中不离,当下还你本来面目;这才是汉传佛教直下担当的下手处,直下担当的心中抉择处。
大众请合掌,罗字没讲,下次讲!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弟子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09-2011,
www.nanxingxuey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圆觉经学习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陕ICP备180134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