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堂教材
唐 · 法藏大師 |《華嚴經義海百門》之緣生會寂門第一(自然法師校對句讀版)
本講隨堂教材:
華嚴經義海百門(并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思。諒遍通於一切。法界叵測。誠顯現於十方。莫不性海沖融應人機而表一。智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殊勝微言輕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纖埃現以全身。逈超情慮之端。透出名言之表。竊見玄綱浩澣。妙旨希夷。覽之者詎究其源。學之者罕窮其際。由是微言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得其意則山岳易移。乖其旨則錙銖難入。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舉十門。別開百義。參而不雜。一際皎然。義煥爛於篇題。理昭彰於文字。庶入道之士。粗觀其致焉。所列名目。條之如左。
緣生會寂門第一 實際斂迹門第二 種智普耀門第三 鎔融任運門第四 體用顯露門第五 差別顯現門第六 修學嚴成門第七 對治獲益門第八 體用開合門第九 決擇成就門第十
緣生會寂門第一
夫緣起萬有。有必顯於多門。無性一宗。宗蓋彰於眾德。分其力用。則卷舒之趣易明。覽其玄綱。則理事之門方曉。今就體用而言。略分十義。
一明緣起 二入法界 三達無生 四觀無相 五了成壞 六示隱顯 七發菩提 八開涅槃 九推去來 十鑑動靜
初明緣起者。如見塵時。此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故名塵為緣起法也。經云。諸法從緣起。無緣即不起。沈淪因緣。皆非外有。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縱分別於塵。亦非攀緣。然此一塵圓小之相。依法上起。假立似有。竟無實體。取不可得。捨不可得。以不可取捨。則知。塵體空無所有。今悟緣非緣。起無不妙。但緣起體寂。起恒不起。達體隨緣。不起恒起。如是見者。名實知見也。
二入法界者。即一小塵。緣起是法。法隨智顯。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齊。融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界等遍通一切。隨處顯現無不明了。然此一塵。與一切法各不相知。亦不相見。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圓滿法界。普攝一切更無別法界。是故不復更相知相見。縱說知見。莫非法界知見。終無別法界可知見也。經云。即法界無法界。法界不知法界。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為法界也。
三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今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云。因不自生。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生。今由緣生。方得名生。了生無性。乃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成互奪。奪則無生。成則緣生。由即成即奪。是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本集節錄:
為什麼講說念佛比較利?
利,其實是因為念佛這句聖號當前,他不但讓你去念念之間熟悉如是緣起,因為你能夠念佛的那一個念也是生滅的,不但讓你去熟悉緣起,而且就在這個佛號當前,你念的是聖人的名號,你念念用覺心看著如是聖人的名號,他還會起成潛移默化,那叫香光莊嚴。所以就如是法中,就不同你只是觀緣起,因為你念佛也有緣起在,因為那一念一念的佛號都是緣起呀。所以你就在這個緣明白那個緣起時,或者在那一念佛號當前,因為你老老實實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明明白白看著聲音,突然有一天,你要是真用心人,你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心中每一句佛號你住的不是眼前過去的塵中的那個音質,「南無阿彌陀佛。」你突然發現你住的是後面那一個你一直在明明白白看的那句佛號,那叫明心現前。明心現前,一定還看得到你眼前的那一個聲音,所以最初都會有原來彌陀念彌陀,原來有一個能念佛的我跟所念的佛,你要先看到這個啊。
那這一個是什麼?
這個不就是你明明白白看的佛號之中,因為明白故突然有一天,你熟悉那個明白你就會住在明白。為什麼你熟悉那個明白你就會住在明白?因為他根本就是一心。那你就會知道原來過去你為什麼會忘記了這個明白,都墮在感受上說明白,那叫可憐,你明明就能夠明白感受你卻隨著感受說明白,那不叫可憐嗎?隨著感受說明白時,也沒離開你的明白感受的明白,但你從來不認,不叫可憐嗎?那叫最初明心,明白的明,明心現前。